简爱女性范文

2022-05-16

第一篇:简爱女性范文

论《简爱》中简爱的女性意识

作者:祝娟

单位:博英阳光幼儿园

【摘 要】夏洛蒂•勃朗特最负盛名的一部作品《简爱》出版于1847年。在那个年代,由女性作家创作的以女性作为主角的长篇小说实属难得,更可贵的是作品中体现出的女性独立意识,虽然这种独立意识在强大的社会价值观念的作用下显得有些无助甚至——在极端的情况下——有些病态。但《简爱》的女主人公简爱敢于反抗压迫,要求独立自由,追求平等的精神体现出的强烈的女性意识,使其成为那个时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全新的女性。

【关键词】简爱

女性意识

平等

独立

女性意识界定

所谓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对于男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具体得说:“‘女性意识’指女性的自我意识⋯⋯它主足于女性的‘此在’去感知,体验人生与世界,传达女性的欲望与追求,肯定女性的经验与价值”。19 世纪的英国是“女性小说的时代”。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以其鲜明的女性主义主题创作出超越时代的女主人公简·爱。她既不是“家里的天使”也不是“理想的淑女”,她的桀傲与叛逆显然和时代的主流意识格格不入,却因勇敢的挑战男权控制下的既定秩序,追求女性的独立、平等成为女性文学不朽的经典人物形象。

女性意识在《简爱》中的体现

十九世纪的英国普遍存在的妇女观是什么呢? 当时的思想家约翰·拉斯金在其散文《论女王的花园》中就说, 理想的妇女和理想的家庭与现实的原始森林式的生存竞争互不相容,妇女的地位不是在社会上, 而是在家庭中。按照当时流行的说

法, 就是做“家里的天使。”这就意味着女人必须在家里侍奉丈夫和孩子, 否则就是不合乎“家里的天使”的模式, 也就失去了女人存在的价值。显然, “天使”集中概括了一个男权主义世界里十分荒谬的妇女观。这种观点在十九世纪十分盛行, 就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简·爱却大声宣布“我不是天使, 我就是我自己! ”这呼声既是对以男子为中心的英国社会的公开挑战, 也是为捍卫女性人格与尊严的呐喊。若从妇女解放的角度说来,这句铿锵有力的话在当时有名么激进,多么有份量! 可以它是打开《简爱》的一把钥匙。

简爱从小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从小寄养在舅母家。寄养家庭里少爷的专横, 小姐的傲慢, 夫人的恶意, 仆人的偏见,都令她感到痛苦不堪,从而产生强烈的反抗意识“不公平!不公平! ”这是她的结论。 终于在她被她的表哥打得头破血

流之际,她发疯似的和他对打,使尽全力狠狠地揍他一拳,并发泄地叫道:“你这个男孩真是又恶毒又残酷!你像个杀人犯! 你像个虐待奴隶的人! 你像罗马的皇帝! ”她甚至敢于对她残忍的舅母说: “世界上我最恨的人就是你! ”

对寄养家庭的反抗导致了简爱被送进劳渥德孤儿院。这是一所以肉体到精神对孩子们进行宗教束缚摧残的所谓慈善机构, 简仍是那样叛逆不驯。她对好友海伦经常受到责骂和鞭打却从不抱怨十分蔑视和愤恨。她奉劝海伦说, 如果自己受鞭打, 便要把那根鞭子夺过来, 当面把它折断, 而且“我们应该狠狠地回击”。“狠狠地回击!”这正是简强烈的反抗精神的写照。 简以她顽强的生命力熬过了八年窒息刻板的学校生活, 但她始终念念不忘的是“我向往自由, 我渴望自由”。这都表明了简“不与环境命运相妥协, 勇于反抗斗争, 争取做人的权利的可贵精神, 而这正是当时广大妇女觉醒的标志。”

女性的独立首先在于经济上的独立。在简爱生活的年代,结婚是女子的唯一出路。但在简爱的心目中,经济的独立是她人格独立的支柱,只有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她才觉得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才觉得自己是个实实在在的人。简爱经历了痛苦, 贫穷的童年,但她发奋努力,终于以超群的才华当上了老师,经济上得以自食其力。她对经济上独立自主的要求是强烈的也是贯穿始终的。罗切斯特给她买的昂贵的衣服首饰,都让她一一推掉。她向罗切斯特表示: “不要任何财物,只要一颗没有被大量的恩惠压倒的心”。她永远也受不了“让罗切斯特先生把我打扮得像一个玩偶,每天让金雨淋在我周围"。她执意不放弃家庭教师的工作,而要继续作阿黛勒的家庭教师,用这个挣得我的膳宿费和外加的一年的三十磅。在离开桑菲尔德和她所深爱的男人后, 简用自己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一份新的生活她承担了圣约翰为他介绍的艰苦工作。为穷人服务,做一名乡村教师。同时,这份工作也给了她很大的精神安慰:她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不需要依附任何人! 简爱在经济上独立的要求, 并没有使她把金钱作为唯一的目标。简爱在金钱面前,在叔叔的遗产一夜之间由赤贫变为富有的时候, 她立即就把遗产的大部分转赠给她贫穷的表哥表姐。很明显, 作者努力让她的女主人公在经济上独立的用心是良苦。我认为, 遗产的安排并非象许多评论者所说的是“画蛇添足”, 而是恰恰反映了作者已经敏锐地看到, 女性的独立。

首先在于经济的独立。她清楚地懂得, 如果妇女在经济上不能独立, 那么在政治上、婚姻上就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可言, 这个认识无疑是接近真理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只要妇女仍然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是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 那么妇女的解放, 妇女同男子的平等, 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

按照维多利亚时期妇女的行为规范, 简爱有两大过失:一是向一个男人(罗切斯特)主动表达自己的爱情; 二是拒绝另一个男人(圣约翰)的求婚。简爱与男主人翁罗切斯特的爱情波折,使她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简爱发现自己爱上罗切斯特的时候, 她很清楚地意识到横亘在他们之间的巨大的鸿沟: 罗切斯特出身名门,是上流社会的绅士; 她出身卑微,不名一文,只是一个地位与佣人差不多的家庭教师。然而,她并没有因此气馁,或者自我贬低,而是勇敢地向自己! 向罗切斯特承认自己的感情。在一场社会地位如此悬殊的爱情当中,表现得不卑不亢。她认为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这无疑是在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向社会偏见的大胆挑战。“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貌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在英国小说史上,简是第一位女主人翁,为强烈的感情所驱使,主动地向她爱慕的男主人翁表达爱意,而又如此率真感人! 当她为自己不能与罗切斯特结合却仍被留在庄园而感到屈辱时, 她愤然说道: “你认为,因为我穷! 低微! 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错了! 我的灵魂跟你一样,我的心也和你一样,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 ” 这番有力的自白表明了简一贯遵循的神圣原则一一自重、自尊、自爱。

由于罗切斯特疯妻的存在使他们无法结成夫妻, 于是罗切斯特就决定带简到遥远的地方一起生活, 但简认为自己无异于当一名情妇, 她对自己说:“我关心自己, 我越是孤独, 越是没有朋友, 越是没有支持, 我越尊重自己”。她勇敢地面对厄运的挑战, 作出了离开罗切斯特这一痛苦而又坚决的抉择。这正是她把爱情与人的真正价值紧紧连在一起, 从而使爱情升华到了更高的境界。她的出走, 不仅完满地表现了她的性格, 她的执著追求, 而且是对世俗观念的大胆蔑视。因此, 她的离去, 不是逃避现实, 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选择, 是在争取一个普通女子应有的社会地位的道路上往前迈了一步。

简爱在离开庄园后,流浪荒郊,幸好被牧师圣约翰收留。在圣约翰与简的交往中, 他发现了简的性格中闪出的不平凡的光彩: 她直爽, 单纯, 富有激情,特别是她的能吃苦耐劳和有毅力这一点, 圣约翰认为是适合作一个传教士的妻子的有利条件,所以他向她求婚。但他对简的求婚不是出于爱情,而是上帝的旨意。简虽然佩服圣约翰的献身精神,但他们的爱情观有着截然不同的分歧。她认为圣约翰向她求婚,不是因为爱她,只是要在他在印度的辛苦工作中有一个合适的同事。她一再坚持在爱情婚姻上应该是平等的,应该以爱情为基础而结合,而不应该把妻子当作传教士的一件有用工具。 她对圣约翰说: “我鄙视你的爱情观念! 我瞧不

起你奉献的这种不真实的感情! 是的,圣约翰,你把它奉献出来的时候,我鄙视你!

不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也是不平等的! ”

圣约翰对简的求婚,实际上是在宗教的名义下的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招安, 本质上仍然是把女性当作工具,当作附庸,当然被简爱所拒绝。

简爱的女性意识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平凡的简·爱虽然相貌普通,出身卑微,然而却拥有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罗素曾说过:“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善良如空气,没了它,我们的生活无法想象。简·爱的善良除了我们理解的同情心外,更有着超越于普通人之上的无私与宽恕。

在简·爱舅妈里德太太临终时,她陪在身边的那一幕感动了无数读者。从小

说中,我们看到里德太太简直就是简·爱苦难的源头,随着收留她,疼爱她的舅舅里德先生的去世,冷酷无情,虚伪自私的里德太太把简·爱当作佣人一样对待,将她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刁难,对这个失去双亲的可怜孩子,不但不给予同情与关爱,反而处处苛责,纵容自己的孩子欺负。更可恨的是,她把简·爱送进了标榜惩罚肉体以拯救灵魂的人间地狱般的慈善学校里,并且在前来接简·爱的布鲁赫尔斯先生面前撒谎怒斥简爱是一个撒谎而讨厌的女孩子。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深深伤害过自己的人,简·爱原谅了。

当这位曾虐待过自己的舅妈临终时,在没人在身边的情况下,她去探望了她,并对她所受的巨大的痛苦产生了怜悯之情,她弯下腰吻了吻她,深情地叫了一声 “舅妈,亲爱的舅妈”并妥善安排了她的后事。简·爱在此的表现,让每一位读者都看到了什么是宽容,什么是善良。马克·吐温曾说过:“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

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都会有意无意伤害别人,也会被别人伤害,如果执著于这些伤害,只会让自己更痛,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也许宽容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好。寄人篱下,任人驱使的悲惨童年,饱尝了人情冷酷,世态炎凉的滋味,并没有使简·爱变成一个冷酷麻木的女孩,相反,她用一颗善良博大的爱心关爱着身 边的人。简·爱这样一个平凡而圣洁的女子告诉21 世纪的女性们不仅要爱自己, 还要去爱家人,爱朋友,爱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甚至是曾经伤害自己的人。只有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无私的给予,在世俗怨恨中心胸旷达而付出真爱,才称得上 是一个具有高贵品格的形象。

简·爱悲惨的成长历程让她早早明白,只有自己才能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 尊严。她宁可承受孤独,也不愿低三下

四、无视人格地去乞求廉价的怜悯和同情。当仆人告诉她称呼表哥主人时,她勇敢地反问道“: 他怎么是我的主人? 我又不是仆人!”无论是舅母的虐待还是学监的侮辱,无论心灵受到多大的挫伤,她都自尊自爱,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自己的人格。

在做罗切斯特养女阿黛勒的家庭教师时,她虽只是一个出身微贱的小姑娘,本应是很容易低声下气,乞求怜悯的。但简·爱却不。在简·爱与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第一次有关礼物的谈话中,罗借养女阿黛勒要礼物的茬口,试探简·爱对他人的施舍和恩赐的态度:是否期望别人的礼物? 简·爱实实在在地答到“: 我

说不上来,先生,我对这些东西没有什么经验,一般认为是讨人喜欢的。”罗讥讽

道“: 爱小姐,你不像阿黛勒那么单纯,她一见到我就嚷着要‘礼物’,而你却转弯抹角。”简不露声色说“: 因为我对自己是否配得礼物,不像阿黛勒那么有信心”罗再次为难道“: 啊,别以过分谦虚来搪塞!”简不卑不亢说到“先生,你已经给了我‘礼物’,我很感谢你,赞扬学生的进步,是教师们最向往的酬劳。” 在谈话中,她既不忘家庭教师的身份,又充分表现出作为一个平等个人的自信和自尊。”

简·爱的自尊自爱还表现在当她发现自己爱的人有妻子时,选择了离开。罗切斯特和简·爱相爱后,欢天喜地到教堂准备结婚时,得知罗切斯特早已结婚和 阁楼上藏疯妻的秘密。这一消息使简·爱伤心欲绝,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来之不易的幸福瞬间就要消失了,是去还是留?虽然她深爱着罗切斯特,但她不愿违背道德准则,不愿失去做人的尊严去做罗切斯特的情人。她告诉罗切斯特:“先生,你的妻子还活着,这是早上你自己承认的事实。要是按你的希望同你一起生活,我岂不成了你的情妇。别的说法都是诡辩———是欺骗。”她拒绝了这份不道德的

婚姻,以非凡的自制力,克制了对罗切斯特强烈的爱,毅然离开了庄园。这使我们感受到简·爱独立人格中包涵的平等、自尊的进步爱情观以及她的独立人格的锋芒和魅力。

情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读者来说,爱情主题是一个最富有人情味、最能引起感情共鸣的主题;对创作者来说,爱情主题是最能展示作者人性力量的主题。简·爱的爱情让读者感到一股强大的、热情优美的、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让读者真切地体会到她的感情历程,读懂了她对爱情与女性独立的诠释,也让读者为她在情感与理智徘徊中作出令人振奋的抉择而喝彩。

简·爱的感情观中主要的一个特点是平等的爱情。罗切斯特虽专横傲慢,但感情真挚强烈,经过骄傲和感情之间长时间的斗争,被简·爱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深深地爱上了她。简·爱知道这种爱情在当时注重阶级的社会是不可能的,在她以为罗切斯特要与贵族小姐结婚时,她选择离去,而罗切斯特却要求她留下来,这也激发了简爱的表白。“你以为,因为我贫穷,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要是上帝赐

予我一点姿色和充足的财富,我也会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 开你一样。上帝没有这样,可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就如同你跟我经过坟墓,将同样地站在上帝面前。因为我们是平等的!”这段爱情表白,道出了简·爱内心要求人格平等的呼声, 充分表现了她反对以金钱地位为标准的庸俗爱情观,鄙视资

产阶级的门第观念,以大胆的叛逆精神向罗切斯特告白。

其次,在简爱寻求的爱情里,二人在经济上应该是独立的,而不是依附性的。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这一惟物主义理论不仅仅适合阶级范畴,也对男女的社会关系作出了相适应的解释。女性要独立,首先要争取经济上的独立,抛开对男性的物质依赖。所谓“靠诚实的劳动挣得的面包,比不劳而获的面包更香甜。”在她打算嫁给罗切斯特时,她的想法就是:不愿依附于对方,而愿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他带来更多的财产。她拒不接收罗切斯特送给她的钻石戒指、项链和手镯等奢侈礼品。当罗切斯特要她立刻放弃家庭教师的工作时,她拒不认同,而是继续履行家庭教师的职责,她要以自食其力的劳动来保持个人的人格尊严,也维护了自己纯洁高尚的爱情。也正因为这样,简·爱才能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以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个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

简·爱的婚姻观首先表现在她发现罗切斯特已经有妻子后,选择理智地离开。尽管她非常爱罗切斯特,但她知道如果与罗切斯特生活在一起,她将失去尊严,因为她的留下只会使她成为一名情妇。她要的不是这样不纯净的爱情和婚姻。她凭着坚强的毅力,痛苦而坚定地离开了他,去独自谋生。至此,可以看到简· 爱追求自由、平等的婚姻。

反映简·爱婚姻观的另一个例子还体现在她拒绝表哥圣约翰的求婚中。离 开桑费尔德庄园后,简·爱历尽艰辛,最后被里佛斯兄妹收留。兄妹中的哥哥圣 约翰是一个虔诚的传教士,在他打算去印度传教时,他多次向简·爱求婚,但却 不是出于爱情,而是他赏识简·爱的才华和毅力,在他心中婚姻只不过是为自己 取得一位帮手的工具。面对他的求婚,简·爱有过挣扎,但她明白,如果她和圣 约翰在一起就等于抛弃了一半自我,过一种完全克制自己受人支配而且没有真 正爱情的虚伪婚姻的生活。尽管她非常赞赏他献身宗教的精神,感激他对她的 赏识,她还是拒绝与圣约翰缔结没有爱情的婚姻。第二天,她在爱的呼唤下,告 别了圣约翰家,重返桑费尔德,她要到那儿去寻找自己真正的爱情与归宿。在罗 切斯特庄园被烧,眼瞎臂断时,简·爱毅然选择了自己的爱情,待在自己深爱的 人身边,不离不弃,奉献给灾难中几乎绝望的罗切斯特以真诚的爱。她用自己的 行为表明了自己的爱情观,那就是平等自主,真诚奉献。

女作家精心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又很不寻常的家庭女教帅形象, 歌颂了把两颗灵魂平等结合在一起的爱情,同时也歌颂了敢于和男权社会顽强斗争的妇女, 把维护女性的人格尊严看得高于一切。从表层意义上说, 《简爱》的爱情故事是平民女作家站在进步的立场上, 对于当时盛行的以金钱、门第、美貌作为交换条件的买卖婚姻的否定。可是从深层内涵看, 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中, 深藏于其中的意义, 是令人震撼的开始觉醒的。19 世纪西方妇女强烈的女性意识, 千百年来柔弱可怜、因没有人格的独立而寻求男性保护的女性,在女作家建构的世界里, 挺立起来了, 她获得了雄伟刚强的力量, 不仅得到了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更实现了经济上的自主。简爱这一形象变得高大而不同凡响, 她闪现出的强烈的女性意识象暗夜中的火把, 为广大妇女点燃了希望之光。

参考文献:

[1]李立新,简析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思潮[J].人文2009 (1):127—128. [2]李涛,新历史主义与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 (3):48—51. [3]苗福光,欧美生态女权主义述评[J].学术论坛2005 (10):181—184. [4] 王文惠,简•爱性格的另一面——以女权主义批评解读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 (2):64—66. [5] 王文惠,《简•爱》男主人公罗切斯特读解[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4 (11):86—88. [6] 王文惠,从被压迫者到压迫者——论《简•爱》男主人公罗切斯特兼及相关问题[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 (6):99—101. [7]王文惠,月亮与火的宗教意象之美——读夏洛蒂•勃朗特之《简•爱》[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 (3):89—92.

第二篇:《简爱》的女性意识分析论文

湖南工业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年论文

摘要

维多利亚时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伴随着经济和政治上的变革,女性主义意识也在文学创作中获得充分反映。夏洛蒂勃朗特是反映这一时期女性主义意识的一位代表作家,她以其“诗意的生平”的写照——《简爱》向我们凸显了一位自强不息、敢于反抗与追求自由平等的女性形象——简。选题试图从简爱寄人篱下的童年、学校寄宿生活、做家庭教师,成为女继承人这四个阶段分析《简爱》所体现的女性主义意识。

关键词:简爱; 女性主义意识;自由平等;反抗

湖南工业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年论文

目 录

一总述…………………………………………..……………………...1

二成长历程……………………………………………………………...1

(一)寄人篱下的童年时期...........................................2

(二)无依无靠的读书时期............................................2

(三)快乐自由的教书时期...........................................2 (四)继承人的选择.................................................2

三 总结.................................................1

参考文献 ………………………………………………………………..1 附录1……………………………………………………………............1 湖南工业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年论文

一 总述

维多利亚时代(1837—1914)是英国文学的繁荣时期之一,女权主义运动兴起, 使得女性主义文学获得了独立的文学地位, 同时也具有了独特的文化意义。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1816-1855)是这一时期英国的著名作家,《简·爱》是她的成名作和代 表作,也是反映她生平写照的一部自传性小说。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以英国维多利亚初期社会为背景, 通过女主人公简爱从一名孤儿成长为独立女性的历程,塑造了一个不屈服于世俗压力、独立自主、 敢爱敢恨、爱憎分明的女性形象。这一形象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寄人篱下时期、寄宿学校时期、做家庭教师时期、成为女继承人时期。本文将通过这四个主要阶段,分析《简·爱》的女性主义意识。

二 成长历程

(一)寄人篱下的童年时期

简爱从小就失去父母, 寄养在盖兹海德府的舅妈家里。尽管盖茨海德府是年幼简爱的家,里德太太时间太太是简爱,其女约翰、伊莱扎和乔治亚娜也是简爱名副其实的表亲,但简爱在盖茨海德府的地位却 极其低下,遭受着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为了最终能被里德太太的家庭所接受,她百般地讨好他们,尽力忍受他门的冷眼和刁难,且千方百计做好每件事。然而事与愿违,里德 太太还是无法接受她,将她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刁难。不仅如此,娇横残暴的表兄约翰·里德把表妹简 爱当作丫头一样进行殴打,但这并没有使她屈服, 相反激起了她精神上的反叛。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 她奋起反击。面对瑞德表哥的虐待和羞辱,简爱不畏强暴,奋起反抗,怒斥这个迫害她的小魔王:“你这个恶毒残忍的孩子! ”“你简直像个杀人犯, 像个管奴隶的监工头, 像罗马皇帝!”[1]接着便和他发疯似地扭打起来。虽然这一次反抗让简爱付出了代价,她被关进了可怕的红房子。但这次不畏强暴的反抗壮大了简爱的胆量,挫伤了表兄约翰的威风。在遭受舅母、表哥的欺凌和压制时,她幼小的心灵就出现了反抗意识,“我意识到, 片刻的反抗已经难免会给我招来意想不到的惩罚, 于是,我像任何一个反抗的奴隶一样,在绝望中下了个决心,要反抗到底。” “有些人,给我不公平的惩罚,那我就不能不反抗,这是很自然的事”。[2]在这样的思想下,反抗意识成为她性格中的主流,这种反抗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而她身上所体现的勇于与现实社会、与不公的环境和命运相抗争,追求自尊自主、独立平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女性主义意识的体现。

湖南工业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年论文

(二) 无依无靠的读书时期

如果说在舅妈家饱受虐待的经历只是她萌生强烈反抗意识的初始阶段,那么被狠心的舅妈送进罗沃德寄宿学校后,在这个标榜惩罚肉体 以拯救灵魂的人间地狱般的“慈善”学校里度过的8年少年时光则更激发了其女性主义意识的发展。在来劳渥德之前,她对新的生活充满了热情和渴望,她曾一 度认为来到劳渥德就可以摆脱里德夫人家里的痛苦生活,开始美好崭新的人生历程。但是当她真正来到劳渥德之后,她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在那儿简爱忍受着饥饿、匮乏、欺辱,并对布罗克 赫斯特先生的宗教伪善和父制强权极其愤恨,但她却从女教师坦 普尔小姐和好友海伦•布恩斯身上得到了暂时的抚慰。在她们的影响下,她看似性格驯服、惯于顺从,但是她的女性主义意识仍然深深的刻在她的骨子里。看到劳渥德学校的教师斯卡彻德小姐残忍的体罚海伦,简爱愤愤的对海伦说:“我要是你的话,准会恨她,反抗她。要是她敢用那根鞭子抽我,我就从她手里夺下来,当着她的面把鞭子折断。”[3]海伦听后劝慰简爱要平息心中的愤怒,默默忍受一切压迫,简爱却无法接受海伦的信条,评论道:“我听着她的话,心里觉得很奇怪。我没法理解这套关于忍耐的说教。她对欺辱她的 人表示宽容,这让我更无法理解,也无法产生同感。”[4] 对于海伦时常劝说自己不要情感用事,要忍受命中注定必须 忍受的东西,简爱还自白道: “我沉默了。是海伦让我沉默了下来。但是在她向我传播 的这种宁静之中却掺杂着一种无法表达的悲哀。”[5]由此可见,简爱的女性主义意识虽然在坦普尔小姐和海伦的抚慰下暂时沉默了,可是她对自我、幸福、尊严、独立的热爱并未改变,坦普尔小姐走了以后,她对这所万恶的学校已经没有了任何留恋,毅然决然的踏上未知的旅途。曾经在坦普尔小姐和海伦身上感受到的爱,使她变得更加坚强,也使她更加自信的去寻找爱,感受爱,她的女性主义意识也随着这一系列的事件而不断发展,不断丰富。

(三)快乐自由的教书时期

19世纪出版的杂志《季度评论》的定义,家庭女教师就是“在出身、礼节和教育上和我们平等,但在财富上低于我们——为了很好的履行其职责,在他们的出身、思想和仪态上必须有很高的要求”。由此可知,维多利亚时代的家庭女教师只在财富上比不上别人,然而,恰恰是财富的贫乏,让她们在进入雇主的家庭后,往往处于一种介于主人和奴仆之间的被动位置。简爱虽然是一名家庭教师,但她却能在尴尬的处境中掌握主动权,在雇主家里,她不仅获得了友情,也体验到爱情,渡过了她不曾有过的快乐自由时光。

马克思认为: “人与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间的关系。爱情从根本上说是两性结合的最高形式。”女性要在精神上争取解放与新生, 就一定要先从对爱的婚姻的追求和使无爱的婚姻告终起步。简爱在与罗切斯特的交往中,渐渐被其真挚、平等待人的态度打动,而罗切斯特也为简爱外柔内刚,超凡脱俗的气质所吸引,他表示 :“对那些仅以容貌取悦我的女人, 当我发现她们既没有灵魂也没有真情实意时, 当她们向我展示出平庸、浅薄, 也许还有愚蠢、粗俗、暴躁时, 我的确是个恶魔, 然而面对清澈的目光, 雄辩的口才, 如火的心灵, 柔中有刚的性格, 我却永远是温厚、忠诚的。”[6]相互爱慕让他们摒弃了身份的差距走向了婚姻的殿堂,然而罗切斯特有妻子的真相被揭发,简爱毅然选择离开了他,她愤然地对罗切斯特说“你认为我穷、低贱、不漂亮、矮小,我就没湖南工业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年论文

有灵魂吗? 你想错了! 我的灵魂也跟你一样, 心也跟你一样健全!我们正平等地站在上帝的脚下,我们本来就是平等的!”[7]不顾身份和相爱的人结婚,因为欺骗而选择离开,不委曲求全,在这场恋爱中她始终保持清醒。

被圣约翰兄妹收留后, 圣约翰向她求婚。简爱拒绝了他,。她对圣约翰说: “我鄙视你的爱情观念, 我瞧不起你奉献的这种不真实的感情。”简爱不接受无爱的婚姻,是她思想高度的体现。

离开和拒绝,简爱都发挥着选择权,这种独立选择的行为正是她女性意识的体现。

(四)继承人的选择

在简爱与罗彻斯特恋爱时,她向罗彻斯特表示不要任何财物, “我只求心里平静, 先生, 而不要被太多的恩惠压碎。”[7]而简·爱的内心却真的一直希望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财产, “假如我有那么一点点独立的可能”, “也的确是一种安慰。”[8]当她获得叔叔的遗产时,她的幻想实现了,她成为一个有经济支配权的女继承人,而这时的罗彻斯特被大火烧成了残疾,孤身一人。她毅然选择回到罗彻斯特身边与他携手到老。她虽然追求经济上的独立自主, 但没有把获取金钱作为唯一目标,只是因为她明白这是女性做“自由人”维护人的一切权力的尊严的基础而不是全部。女性追求经济独立是一种进步,追求有爱的婚姻更是一种精神上升华。

三 总结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妇女是没有什么权利的,简·爱是 一个有胆量的妇女的代表,她敢于反抗命运,她是一个具有 强烈个人反叛性格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的代表,于她而言,男权主义、刻薄的规矩教条、上流社会的傲慢与阶级的歧视等都令她感到厌恶与愤怒。作为一个地位卑微的女教师,在贵族阶级面前她没有屈服,没有忍气吞声,而是勇敢的遵从自己的心意,向虚伪的贵族阶级挑战,她的女性主义意识在那一刻让人炫目,最终的胜利是不言而喻的。简爱虽然贫穷,虽然总是身陷逆境,但是她敢于向一切不平等作斗争,能够自立自强,自尊自爱,追求平等自由,追求人格独立。而其作为独立女性的经典代表,争取平等、努力进 取的精神,自尊自立的人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参考文献

[1](英)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M].贾文渊,译.太原:北岳文艺出 版社,2002:5. [2](英)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M].贾文渊,译.太原:北岳文艺出 版社,2002:9-10. [3](英)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M].贾文渊,译.太原:北岳文艺出 版社,2002:52. [4](英)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M].贾文渊,译.太原:北岳文艺出 版社,2002:53. [5](英)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M].贾文渊,译.太原:北岳文艺出 版社,2002:68. [6](英)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M].贾文渊,译.太原:北岳文艺出 版社,2002:82-83. [7](英)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M].贾文渊,译.太原:北岳文艺出 版社,2002:269. [8](英)夏洛蒂•勃朗特. 简•爱[M].贾文渊,译.太原:北岳文艺出 版社,2002:271. 湖南工业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年论文

第三篇:简爱的现代女性意识 中文毕业论文

简爱的现代女性意识

内容摘要:作为英国文学伟大传统之一的女性文学,其漫长的发展过程是女性意识萌动、承袭与勃发的艰辛过程,在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中的女主人公简爱,以其强烈的经济独立和人格平等意识,崭新的爱情价值理念,自然朴素、纯实的审美观,超越了二元对立的传统视角,丰富了当时的主流时代精神,宣告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简爱身上折射出的许多超前的现代女性意识形成了英国女性文学传统中最具风采的一部分,有着永不凋谢的美。

关键词:简爱 女性意识 独立

平等 自尊自重

引言: 《简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在问世后的一百多年来始终保持着历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一波三折而又缠绵动人的爱情传奇感动了无数读者,而女主人公简爱身上现代女性意识的自觉流露更是整部作品的灵魂之所在。简爱尽管身世贫寒,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以自己强烈的经济独立意识和令人肃然起敬的人格尊严,顽强追求着自己的理想爱情。她追求个性独立自由,主张男女平等,不向命运低头的新女性形象,宣告了女性独立意识的觉醒,证实了自我造就在人生历程中的价值。《简爱》这部作品已经超越了两性二元对立的传统视角,是献给丰满人性觉醒的赞歌。女主人公简爱有着超前的现代女性意识,她的许多行为不仅在当时振聋发聩,对今天的女性如何更好立足于社会,活出自己的价值也是有指导意义的。 在妇女运动的倡导者和西方女权主义者看来,自人类进入父权社会以来,“人类文明的整体构架是极不完善的,它只是一座按照男性的意志而构筑起来大厦——它的顶端永远飘扬着男性的旗帜,它的钟声永远为男性鸣响”。同时,“人类社会在进入了父权社会后,女性的生存状态丧失了女神时代(母权社会)的自豪和骄傲,一直深受男人的全面压抑,即政治上、经济上、法律上和文化习俗上的压抑。她在社会及家庭伦理秩序中是被统驭的对象,在经济秩序中是依附在男人身上的寄生者,在文化层次上,她只是一个被命名者。这个失去话语权的被压抑着的性别,呈现出一种无名又无言的状态。”[①]而简爱的诞生则宣告了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她以自己独特的性格抨击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腐朽的传统观念,宣扬了受压抑的妇女的反抗意识,同时也展现了女性应有的经济独立意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平等意识、婚姻自主意识以及自然、朴素、纯实的审美观和注重内在美的审美意识趋向等,这些意识不仅是19世纪英国女性先进意识的超前发端,同时也是今天的女性应具备的先进意识,有着永不凋谢的美。

一、 强烈的自我独立意识 简爱强烈的独立意识是小说世界的一个标尺。命运把她抛掷到了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生存环境,正是父权的消亡使得简爱追求自我意识和自我话语权利成为可能。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兄的侮辱与毒打,以及势利的佣人们的为虎作伥,这些都从未使她屈服。相反,她以弱小的身躯做了令对手们胆战心惊的抗争,直至被逐出无她容身之地的盖茨赫德。简爱在洛伍德寄宿学校已经开始意识到,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得依赖个人的不断努力。尽管在学校里不断受辱,但她没有在屈辱中沉沦,而是内化为一种力量,奋发进取,不但学习上飞速进步,也取得了师生们的理解。她就像一颗顶风冒雪的小树,不屈不挠地成长起来,也是这种环境造就了更加成熟的简爱。简爱后来被授予教师职位,开始了她的教师生涯,得以在经济上独立自主。恩格斯说过:“任何社会中,女性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没有经济的独立,女性解放运动便无从谈起。追求女性解放首先追求经济上的独立,然后才是人格,政治上的独立,还必须有思想上感情上的独立。”[②] 的确,女性解放既要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又要有人格的独立,两者水乳交融,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没有独立的经济意识,就没有被人尊重的人格独立。要改变受压制的地位和生存现状,必须首先争取平等的经济地位,从依附状态中解放出来。抑如波伏娃认为,妇女不是作为主体而是作为客体的生存状况取决于他们的生存环境,尤其是她们所处的经济地位使然。妇女能否解放自身,也主要取决于她们在经济上能否摆脱自己的依附地位。只有获得了平等的经济地位,才能成为和男性一样平等的主体而非对象性的存在。[③]简爱从迈进桑菲尔德庄园起,她就把自己和庄园主罗切斯特之间划清了界线,她不断提醒自己,在她和罗切斯特之间永远隔着一条道鸿沟,当她爱上罗切斯特时,她更觉得心寒,“想到横在我和我不由自主爱上的人之间更宽的鸿沟——财富、地位、习俗,我心里感到非常凄凉。”[④]经济地位的悬殊,使简爱非常敏感,她一边深爱着罗切斯特,一边又常常忐忑不安。罗切斯特任何一种用财物表示爱意的方式,都使她产生烦恼,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她敏锐地感觉到罗切斯特的笑容“像苏丹在充满幸福与温情的时候,赐给那些用金银和珠宝抬高身价的奴隶的微笑。”简爱被深深地伤害了,在爱情和自尊之间,她“只想求得内心的平静,一颗不被过多的恩惠压碎的心。”[⑤]她内心一直希望能有一些属于自己的财产,“假如我有那么一点独立的可能,也的确是一种安慰。”[⑥]当罗切斯特要求她放弃家庭教师的工作时,她执意不从,“我将继续当阿黛尔的家庭教师,这样我就能挣得自己的食宿费,还有一年三十磅的薪金。”当罗切斯特问她还需要什么时,她立刻回答说:“你的尊重。而我也报之以我的尊重,这样这笔债就两清了。”[⑦]至此,简爱的形象定格了,升华了,在她身上自我独立的色彩比以往任何时代的女性都更为浓烈,这也是她形象中最为闪光的一环。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虽然实行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但妇女在政治、经济、人格上,远远没有获得平等的可能。既无资产,又无门第,甚至连容貌也很平常的简爱,在对现实进行深入的思考后,明确意识到,经济的独立是她人格独立的支柱,只有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她才觉得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才觉得自己是个实实在在的人。在简爱身上有一种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她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清醒的头脑和坚强的意志使她得以时时刻刻牢牢地把握住自己,正因为如此,当简爱发现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毅然离开了他,宁愿孤苦飘零,也决不放弃自尊自立。在简爱的爱情观中,已抛开了世俗的因素,不做金钱的奴隶,不做他人的附庸,始终保持一个独立完整的自我。在那样一个男性主宰的时代,女性只是男人的附属品,对男性经济上的依附使女性为了生存不得不取悦于男性,并因之将男性的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女性没有人格尊严,更谈不上平等和独立。简爱的选择正是对传统女性形象和女性观念的颠覆。简爱的出走并不是过分看重所谓的名分,而是看重爱情,她是在向命运抗争,她要做自己人生的主人,把自己的命运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当罗彻斯特自私的爱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简爱的人格独立时,她宁愿痛苦地放弃。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三种常见的程式——才子佳人、诱奸故事、社会解放——都体现了典型的男权意识。不管哪种程式,都给与女人以弱小的、温柔的、被男人统治、需要男人来解放她们的依附于男性的形象。男性成为话语的主体,女性形象则是空洞的,她们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而简爱开始自觉脱离这种非主体的存在方式,她用放弃一段屈辱的婚姻换回了自我,得到了做人的自尊,这种自尊,使她实现了人格和心灵的独立。在离开了桑菲尔德和她所深爱的男人后,简爱用自己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一种全新的生活,她承担了圣约翰为他介绍的艰苦工作——为穷人服务,做一名乡村教师。同时,这份工作也给了她很大的精神安慰:她可以养活自己,不需要依附任何人!圣约翰在与简爱的交往中,发现了简爱的性格中闪出的不平凡光彩:她直爽、单纯、富有激情,特别是她的能吃苦耐劳和有毅力这一点,圣约翰认为是适合作一个传教士的妻子的有利条件,所以他向她求婚。但他对简爱的求婚不是出于爱情,且简爱认为“仅以这样的身份依附他,我常常会感到痛苦,我的肉体将会置于紧紧的枷琐之中„„”“做他的妻子”,“永远受到束缚”,“这简直难以忍受。”[⑧]所以简爱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圣约翰的求婚,她觉得自己高于一切。实质上,“圣约翰对简爱的求婚,是在宗教的名义下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招安,本质上仍然是把女性当作工具,当作附庸,当然被简爱所拒绝。”[⑨]可以说,简爱对圣约翰的拒绝是女性对宗教的反抗,也是对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婚姻的反抗,更是对以男性为中心社会的反抗,充分体现了简爱的女性主义意识。 简爱在经济上独立的要求,并没有使她把获取金钱作为唯一的目标,当她意外获得大笔遗产,一夜暴富后,她又把大部分的财产转赠给了她的表兄妹。在她心中,亲情的价值远远胜于金钱,所以最后,当她的经济地位和罗彻斯特的经济地位发生逆转后,她满怀深情重新走进了桑菲尔德庄园,她感到有力量有勇气地投入罗彻斯特的怀抱了。这种力量和勇气不仅来自于她继承了一笔遗产,来自于她一直苦苦追寻的“强烈的经济独立意识”的实现,同时还来自于她缜密的思考和高尚的人格,简爱由此彻底解构了“依赖”、“自我牺牲”等天生的“女性特质”,解构了陈旧的男女两性关系,加速了妇女对父权制的反叛。在小说的结尾,简爱宣布:“读者啊,我嫁给了他”,而不是“他娶了我”,凸现了简爱掌握自我话语权力的独立意识。[⑩]

二、人格和精神上的自尊自重意识 在简爱身上,我们随时都能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魅力,一种坦荡荡亮晶晶的清纯、高洁之美。无论在险恶的困境里还是在优越的顺境里,简爱都很重视个人尊严的维护。如果个人尊严受到了威胁,她就要挺身反抗;如果个人尊严没有受到威胁,她仍然不断地给自己敲警钟,防止尊严的失却。 在盖茨赫德,她狠狠地反击了无端毒打她的表兄约翰·里德后,使女和保姆纷纷指责她不该和“主人”对打,她立即反驳道:“主人,他怎么会是我的主人?难道我是个佣人吗?”[11]尽管寄人篱下,她也不愿低三下四地承认自己低人一等。她怒斥里德太太的那番话也表现了这一点:“你以为我没有感情,不需要一点爱、一点友善就可以活下去?那样活不下去,可你连一点怜悯心都没有。”[12]从此,她的反抗精神逐渐在心里扎下了根,并懂得要维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在那样的环境中,她明白:活着,首先是要争取做人的权利,至少要得到人们的平等相待。 到了洛伍德学校后,她竭力与人为善,在与好友海伦·彭斯谈话时,简爱曾讲到了她的为人原则,“别人善待你,你也善待别人,这正是我一向所希望的。”学校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清规戒律极其森严,简爱承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摧残。但如此恶劣的环境并没有使她沉沦,她表现了强烈的反抗意识,反抗那个专门摧残女孩的冷酷虚伪的校长。她的好友海伦是个善良、聪明的学生,却总是受到心存偏见的老师的责难和体罚,简爱对此满腔悲愤。她对海伦说:“要是换了我,我会讨厌她,反抗她。假如她用那根鞭子打我,我将把它夺过来,并且当面折断它。”“如果我们无缘无故地被打,我们就应该狠狠地反击,我坚信我们应该反击,狠狠地反击,以教训教训乱打我们的人,让他永远不敢再打。”[13]这一举动不仅是对男权统治下的不平等社会的反抗,对自己人格尊严的维护,又与当时妇女反抗压迫和社会偏见,争取个性解放和维护人格尊严的女权运动密切相关。简爱由此逐渐获得了主体意识的生发根基,开始一步步建构自我选择的生活。简爱使得女性本相和生命熠熠生辉,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使得长期处于失语状态的女性放开喉咙,发出了专属于女性的独特声音。 当简爱进入桑菲尔德庄园当家庭教师后,与罗彻斯特的第一次对话就体现了她的反叛性与自省精神。当罗切斯特神情傲慢地问:“你认为我漂亮吗?”简爱没有胆怯害怕,也没有手足无措,而是不卑不亢地回答说:“不!先生。”[14]这不是一般男人和女人的对话,而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对话,简爱朴实和坦率的性格在此暴露无遗,这是她所能体会到的第一次真正平等、真诚的对话和交流。正是由于简爱合乎礼仪地沉着应对,从而很快就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令罗切斯特刮目相看。男权文化总是习惯于以男性为中心, 站在男性的立场居高临下地审视女性, 而简爱却超越了这一传统, 她能够以“我”的标准来打量整个世界, 比如她认为梅森先生是一个“模样儿俊俏的男人”, 但他皮肤光滑的鹅蛋脸没有力量, 那鹰沟鼻和樱桃小嘴没有坚毅, 那低而平的额头没有思想, 这种评判体现了对男权的颠覆和批判, 也表明了她是一个有独立思想和见解的人, 她没有像大多数的女子那样盲目遵从男人的思想, 而是具有自己的独立人格, 与男性人格完全平等。

在简爱看来,虽然人的地位有高低之别,财产有多寡之分,长相有丑俊之异,但在人格上却都是平等的。爱情须以平等和相互独立作为基础,女性要有独立的人格,自尊自爱,不依附于其他人才可以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热爱,才会有真正的幸福。所以每当权利和尊严遭到侵犯和践踏时,她都会毫无例外不顾一切地进行反抗,争取自己应有的人格尊严。尤其是当罗切斯特希望简爱婚后成为一个富有同情心,娇小玲珑,光彩照人,以侍奉男人、照顾孩子、操持家务为已任,一个为了他而牺牲自我,处处为他人着想,没有人格尊严的家庭天使时,简爱大声说:“我可不是天使,”“直到我死,我也不会成为天使,我就是我自己!罗切斯特先生,你不要指望也不要要求我这里有什么天堂里的东西——因为你得不到的!”[15]这无疑是对以男性为中心的英国社会的公开挑战,也是为捍卫女性人格和尊严的呐喊。只有如简爱这般具有强烈、自尊意识的女子,才会意识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女性不再是男性中心社会一个可怜的玩物,更不是盲目而自得其乐的家庭附庸——“家里的天使”。简爱的这种自尊自爱和平等意识是英国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又一大进步。她使得女性意识从对女性特点的强调转到对女性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强调,从对女性修养、尊严等的强调,转到对女性真挚、坦诚和独立人格的强调,从对女性的社会认知度等外在价值的强调,转到对女性内在情感价值的强调。“父权制的文化标准曾带来一种强制性,它迫使妇女处于生活底层,隶属于男人,屈从于夫权和父权,同时它还有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妇女长期在父权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将这种强制的东西内化为自身的价值取向,社会因之只存在男性价值标准。”[16]伍尔夫将那种完全把男性标准内化为自身要求的妇女称作“家里的天使”,这些“天使”由于经济上对男性的依赖造成了实际生活和精神上对男人的谄媚,她们自觉接受男人所强加于她们的低人一等的观念,形成一种阻碍自身创造力的“反面本能”,这也是女性自卑心理的一种体现。而简爱的出现杀死了“家里的天使”。 尽管现实无情地挤压着简爱,可每一次的压力都只增强了她追求人格尊严,追求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的信念。简爱的一生自始至终都处在生活的漩涡之中,当她得知罗切斯特有一位活着的妻子时,她的神经马上开始强烈地颤动了。这时的简爱面临着人生的重大选择,是抛弃追求人格尊严,为人情妇,苟且人生,还是经过“意志的批准”毅然出走,以撕心裂肺的代价来换取人格的自尊,这是一项痛苦的抉择。最终,简爱选择了离开罗切斯特,这其中,内心世界所承受的痛楚虽然让她苦不堪言,但她得到了自我,得到了自小在逆境中所形成的对现实的叛逆以及做人的自尊。这种自尊使她有勇气作为一个不被社会恶势力所淹没的新女性;这种自尊,使她在桑菲尔德庄园以卑微的身份赢得了罗切斯特的敬重;这种自尊,使她觉得自己失去的不是纯真的爱情,只是一桩屈辱的婚姻,因为爱情已经深深地烙在了她灵魂的深处;这种自尊,使她最终实现了人格独立的理想。简爱正是在这不断寻求精神家园的过程中,逐步拆解了男性话语权,解构了男性神话,获得了女性独立的主体意识,成为一个具有独立健全人格的成熟女人。

三、人格平等的意识 几千年来男权主义的统治和奴役导致了女性自主意识的失落和泯灭,随着人道主义思潮的扩展与深化,男女平等成为通向妇女解放所必须超越的站碑,女性自主意识的重新唤起和发扬也就成为一种强大呼声了。简爱强烈要求人格上的平等,这是贯穿始终的。在当时的社会,男权统治者为了使女人就范,费尽心机地把男权演绎为天经地义的必然现象而编造“神话”。基督教经典《圣经》规定:女人是用男人的肋骨做的,所以必须依附顺从。女人是人类痛失乐园的主要责任者,原罪的始作俑者,因而更要受苦受难。将自由平等视若生命的简爱向传统观念发起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中最为经典并流传千古的是她那段有力的爱的自白。在一个景色宜人的黄昏,罗切斯特试探简爱,说他要与英格拉姆小姐结婚,还要求热烈地爱着他的简爱继续留下来当家庭教师,简爱立即反驳道: “你以为,因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和你一样,我的心也跟你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貌和一些财富,我就会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也不是通过血肉之躯——而是我的心灵在同你的心灵说话;就像两个人都经历过死亡,将同样站在上帝的面前,彼此平等——因为我们生来就是平等的!”[17] 在这里,简爱认为她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纯洁的感情受到了传统观念的捉弄,因此她发出了在男权文化压抑下妇女要求男女平等的愤怒呼声。在这段爱的自白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简爱既没有穷人的卑贱意识,没有受雇者的奴仆意识,也没有传统妇女在男人面前的屈服意识或波伏娃所说的“第二性”意识,有的只是对爱的追寻,对人格平等的坚决维护! 简爱有着不错的文化修养,她所接受的教育也促进了自身女性主体意识的进一步提高,使得她能从容面对生活的诸多挑战,从不丧失自身的立场、身份和地位,并最终赢得罗切斯特的尊重,这种强烈的男女平等意识也是通过简爱身上女性自我意识的强化而呈现出来的。朱丽娅·克利斯蒂娃在《妇女的时间》里提出了“两代人”的观念。她认为,第一代女性主义者是争取与男性享有同等权利的平均女性主义者,她们在“线状时间”内争取自己的权利,深深植根于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新一代女性主义”争取妇女的社会、文化认同,对女性心理及其象征体现感兴趣,并将这种探究导向主观性与审美,处于线性时间之外,“这种女性主义一方面与古代的(神话的)记忆相结合,另一方面又与处于边缘运动的循环时间或者永恒时间结合。”[18]简爱是这“两代人”的结合,她不仅竭力争取与男性享有同等权利,同时也争取在社会、文化上的认同,这种彻底意义上的平等观也是现代女性所积极追寻的。 无论是面对那些傲慢的贵族小姐,还是当她流浪沦落为乞丐,简爱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个和别人一样平等的人,有着人的尊严。简爱不仅在涉及到个人的问题上坚持平等的原则,而且还对男女平等的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思考。她曾愤愤不平地说道: “女人一般被认为是十分安分的,可女人也有和男人一样的感受。她们与她们的兄弟一样,也需要施展自己的才能,也需要发挥自己才能的环境;她们和男人们一样,对过分严厉的束缚和过于绝对的停滞感到痛苦„„”[19] 作为一部十九世纪中期的小说的女主人公,简爱的这段慷慨陈词可谓是旷世之音。她以一个女性的新姿态对这个社会的不平等表现出愤懑和抗争,向以男权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世界发难,这也是简爱女性意识觉醒的鲜明的标志。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曾说:“在今日,女人虽然不是男人的奴隶,却永远是男人的依赖者,这两种不同性别的人类从来没有平等共享过这个世界。今日的女人仍受着重重的束缚,”于是她号召妇女向一切分派给她们的“天生的”属性挑战,变“自体存在”为“自觉存在”,颠覆各种各样关于女性的神话,妇女应该像无产阶级和被征服的民族一样获得解放。同时她还引用马克思的名言,阐明男女两性应互为主体平等相待,组成“最自然,最必须”的关系,女人与男人一样是一个自由自在的个体,她们不断抗争,最后达到和男人一样平等的地位。[20]这种为了争取自我平等的强烈抗争性,在简爱身上淋离尽致的体现了出来,可以说,简爱奏响了那个时代女性意识的最强音。其实她也是在无意识地试图把自己从压迫性的男性文化中解放出来,以便把自己当作生命的承载来尊重。简爱明白,自己只有先做人,争取人权,而后才能做女人,争取到平等和尊重。所以简爱的前后两次拒婚以及一走一归的行为,都充分体现了一种新型的平等独立的伦理观念和爱情理想。

四、强烈的爱情和婚姻自主意识 在当时的英国,女性是难以在普天之下取得一席地位的,更为可悲的是,她们几乎被剥夺了享受标志女性自由幸福的感情——爱情的权利。无数的功利婚姻造成一对对怨偶,女性没有择偶的自由。而简爱却是一个敢于反抗现存秩序,不听凭命运摆布,富有新型爱情观的女子。她与罗切斯特的爱情既不是女性对男性的诱惑,也不是男性对女性的征服,而是在平等交流基础上的情感沟通、心灵契合和精神的交融,是一种“灵魂呼唤着灵魂”的爱情。她说过:“我不需要任何陌生人——与我毫无共同语言、格格不入的外人,我需要的是与我同类型的人,我和他们在一起可以得到感情上的完全共鸣。”[21]爱是平等的、是相互交流的,这是简爱择偶的首要标准,也是她独立人格的闪光点。简爱身材矮小,毫无姿色,只是一个穷教师,却赢得了罗切斯特的爱情,原因就在于她独特的人格和精神力量。简爱外柔内刚的品行、超凡脱俗的气质、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深深吸引了罗切斯特,使他与简爱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在英国小说史上,简爱是第一个不凭形象美全凭心灵美赢得男性爱慕的女子。而罗切斯特让简爱倾心相爱,与他的财产、门第也无关系,是他抛弃了贵族偏见与简爱平等相处的平民作风让简爱信赖,是他对金钱和世俗观念的鄙视与简爱意气相投。可见,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的爱情已经超越了年龄、姿色、财产、门第的世俗观念,是心灵与心灵的相印,精神与精神的相通。心灵与精神相互呼应与吸引,才是男女平等的真正爱情。 在一场社会地位如此悬殊的爱情中,简爱表现的是如此不卑不亢,彻头彻尾她都遵循着那条神圣的原则——自尊、自重、自爱。她不再在爱情的市场上等待被人挑选。尽管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和罗切斯特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可她并没有气馁或自我贬低,而是勇敢主动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因为她认为人在精神上、人格上是平等的,这在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里无疑是向社会偏见的大胆挑战。 当她发现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即便这妻子是疯女人,她也毅然只身离开,而不愿做罗切斯特的情妇,她对自己说:“我关心自己,我越是孤独,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没有支持,我越尊重自己。”[22]简爱精神就是一种鸟的自由精神。她敢于冲破一切压制追寻自由和真爱。尤其是在罗契斯特提出违法的婚姻时,简拼命从她所爱的人怀里挣扎出来,不愿过那种不正当的生活。“简,冷静些”,他说,“别这样挣扎,像一只发狂的鸟„„”简爱的回答可谓发人深省:“我不是鸟,没有网能缚住我;我是个自由的人,有自己独立的意志,所以我现在得离开你”,[23]简爱这一坚定的抉择正是因为她把爱情与人的真正价值紧紧连在了一起,从而使爱情升华到了更高的境界。她的出走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对世俗观念的大胆蔑视,是在更高层次上的选择!在简爱身上,有着对女性自由和道德自由的向往,过于严峻的束缚和过于绝对的停滞都会让她痛苦。正是靠着坚强的毅力,简爱才在精神上牢牢控制住了自己,因此灵魂是安全的。也就是说,把握住了自己人格和心灵的独立,没有被爱的旋风席郑卷一空。简爱的这些话语和行为打破了以往女人被动角色,冲破了维多利亚时期传统女性禁忌和伦理道德规范,表现了她与众不同的爱情观。她开始从男权社会中女性被赋予的温柔、被动性格中挣脱出来。 简爱对圣约翰求婚的拒绝,是因为她清楚的意识到她们之间没有爱情,她不肯抛弃自己的独立人格去屈从圣约翰,做他的传教工具。她对圣约翰说:“我鄙视你的爱情观,我瞧不起你奉献的这种虚伪感情!是的,圣约翰,当你奉献它时,我也瞧不起你!”[24]在简爱看来,婚姻的基础只能是爱情,真正的爱情可以冲破门第、财产的种种阻碍,达到男女双方精神的契合和心灵的互通,婚姻绝不是一件可以交易的商品,一个女人活在世间,应该为争取独立自主,平等相待的爱情权利而斗争。简爱的现代爱情意识抨击了一切世俗的陈腐观念。最终,当罗切斯特被大火烧残后,她毅然选择了回到了罗切斯特的身边,精心照料他。这桩婚事已排除了所有的外部条件,只以爱情为基础。当罗契斯特说他“需要一个妻子”,要简爱为他挑选时,简爱明确答复要挑选最爱他的人,而罗契斯特则回答说要挑选他最爱的人。罗契斯特是个“可怜的瞎子”,没关系,是个比简爱“大二十岁的残疾人”,也没关系。简爱仍然认为做他的妻子是“活在世上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幸福了。”这是牺牲吗?简爱反问:“牺牲!我牺牲了什么?牺牲了渴望食物的饥饿,牺牲了亟待满足的期望。有权拥抱我尊重的人——亲吻我爱的人——依偎着我信赖的人,这也算是牺牲吗?如果是的话,那我当然是乐于牺牲了。”[25]他们婚后过得非常和谐,爱得非常真挚。尽管在外人看来他们的婚姻是极不般配的,可当他俩的思想境界和素质修养达到高度契合时,社会的不平等意识与规范在他们心中已无所谓了,他们完全可以为对方付出一切甚至生命。在他俩婚后的第十个年头上,简是这样回忆的:“现在我结婚已有十年了„„我认为自己无比幸福——幸福到语言难以形容,因为我完全是我丈夫的生命,正如他完全是我的生命一样,没有哪个女人比我更加亲近自己的爱侣,更加彻底地成为他的骨中骨,肉中肉„„我全部的依赖都交付给了他,他全部的信任都奉献给了我,我们的性格恰好相会—结果自然是完美的和谐”。[26]无须多言,简爱在婚后第十个年头上对往事的回忆,就足以说明她与丈夫的结合不仅在精神上、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同时也达到了心灵上的契合和相通。 《简爱》的结构是一种《神曲》式的艺术构架。简爱经历了地狱(盖茨赫德和洛伍德)的烤灸,炼狱(桑菲尔德)的净化,最后达到了大彻大悟的天国这一理想境界(与罗结合并诞生了象征新生的下一代)。在走完人生的地狱和炼狱的历程中,简爱经受了暴风雨的洗礼,而罗切斯特则在一场象征着脱胎换骨、尽除旧恶的大火中获得了新生,两人同在上帝的召唤之下,走到了一起,抵达真理和至善的境界。[27]

五、简爱女性意识形成原因 在简爱身上所表现出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基于学识和良知的自信心以及批判现实的能力,都是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理性自主精神的体现。正因为简爱用自己的智慧、勇气和学识构建出了新的自由的社会关系,才从最初的被否定者,被蔑视者跃升为被认可者、受尊重者。她正是凭借自幼刻苦奋斗的自我实现的努力,积极有效地争取着基本的爱情和婚姻自主的权利,同时也格守“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金规。 在简爱的身上,没有屠格涅夫小说中的女子那般妩媚和多感,没有左拉和莫泊桑小说中的女人那样优柔和顺从,更不是哈代笔下那个成为了命运奴隶的苔丝。“被动、献身、温顺、优雅”,这四种为旧时代的作家用力描写,以教育陶冶他们同时代或后世女性的,在新型妇女身上是不容一些存留的了。新型的妇女经过社会人群的长久锻炼,境遇的颠沛并不能使她嗟怨,命运的嘲弄更不能使她屈服。她有着四种基本的特质:“能动、反抗、果敢、决断”。这四种特质是她在自下而上斗争的场所中养成的。[28]简爱身上正有着这些现代女性所应俱备的特质。在那样一个时代,男权文化预设存在于女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简爱冷峻地消解了男人的伟岸强大,她深刻揭示了男性的强大是建立在女性的无知和顺从之上的,简爱清醒地认识到男性不可能是女性的拯救者,相反,他有时更需要女人的拯救。正因为简爱意志坚强,又能总是保持清醒的头脑,遇难不惊、临危不惧,罗切斯特才特别信任她,每当危机来临时,他都会本能地求救于简爱,并对她说“我需要你”,从而获得重新生活的力量。可以说,在与简爱的相处过程中,罗切斯特已完全被她独特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以致于在精神上、生活上都完全依赖简爱。要从深层次上探究简爱女性意识形成的原因可以追溯到当时的历史环境。 18世纪末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当争取人类自由的思想震撼着男人的心灵时,同时也震撼着女人的心灵。1791 年,妇女运动领袖奥林匹.D古日发表了她的《女权宣言》:“妇女生来就是自由人,和男人有平等的权利。社会的差异只能建立在共同的利益的基础之上。”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女性主义”开始在英美等国家流行,女性主义“指为妇女争取平等权利和机会的一种信仰和行动;或者说它是一个社会变革的建议,以及一个力求结束妇女被迫地位的运动。女性主义是世界性的。其目的旨在把妇女从一切形式的压迫中解救出来,并促使各国妇女之间团结。女性主义又是民族的。旨在结合各个国家具体的文化和经济条件考虑妇女解放的重点和策略。”[29]而勃朗特所处的正是英国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宪章运动高涨的年代, 这次运动也正视了妇女的无权地位, 提出了争取妇女自由权利的口号, 女性的自主意识被极大地唤醒了。她们已经明白女性有追求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反对男性第一, 女性第二的观点, 认为男女平等, 女性有决定自己婚姻的自由。因其自身遭遇和切身体会,勃朗特受女权思想影响比较深刻, 故简爱的形象可谓应时而生, 表达和彰显了女权思想。简爱的人格魅力正在于她的反抗性格, 她的那个有着决不向困难低头的傲气, 不顾一切的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的志气, 大胆追求所爱的勇气。她是反抗男权社会的女性代表,因为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标志“总是对父权、夫权、家庭的否定与背叛,努力挣脱血缘锁链,追求从‘穴居’状态走向宇宙之我”。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勃朗特把英国的女性意识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结语: 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温柔、纯洁、年轻、美丽等等一直是理想和完满的女性普遍具备的特征,女性自主意识被压抑、被忽略,女性作为人的基本生存权利和愿望为男权主义所抹煞和剥夺,这造成了男权文化构造中女性自我的空洞化。传统的女性性别意识一方面来自现实生活中男权社会对女人的期望和控制,是传统男权的女性价值尺度在文学中的折射;另一方面它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长存于人类历史之中;逐渐成为了人类常规文化心理。简爱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她实现了女性的跨越,她身上所折射出的现代女性意识,她的自尊自重、不懈追求,她的勇于创新、敢做自己命运主人的主体精神以及追求人性全面发展的自觉努力等,表明了女性掀开了重重历史帷幕战胜了自己­——那个曾经客体的自己,她由此解构了男权规范的束缚,窥破了男人在其貌似强大背后的卑劣与渺小,从而获得了一种足以和男人对视的自信与精神支撑力,最终抵达了对人类整体命运的终极关怀。 参考文献: [1] [英]夏洛蒂·勃朗特著,曾凡海、吴江皓译:《简爱》,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 [2]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大出版社1992年版 [3]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4]朱虹:《基督教圣经与<简爱>》,《读书》1999年第9期 [5] 王先霈、胡亚敏主编:《文学批评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奥]阿德勒著,黄光国译:《自卑与超越》,作家出版社1988年版 [7]西蒙·波伏娃著,桑竹影等译:《<第二性——女人>序》,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8] 金仲华:《妇女问题的各方面》,开明书店1934年版 [9]金琼:《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文学与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3期 [10] 岸波:《女性觉醒的最先声——谈<简爱>中的妇女超前意识》,《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11] J·Kristeva:Women’s Time ,The Kristeva Reeder,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2 [12] 禹燕:《女性人类学》,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13] 陈圆圆:《论<简爱>中的女性意识》,《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1期 [14] 刘伯香:《我就是我自己——论简爱的女性主义特征》,《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2月第24卷第4期 [15]朱虹:《<简爱>与妇女意识》,《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5期 [16]王文惠《从生态女权主义视角对:<简·爱>的重新解读》《外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

[①]禹燕:《女性人类学》,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著:《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249页。 [③]参见西蒙·波伏娃著,桑竹影等译:《<第二性》,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7页 [④][英]夏洛蒂·勃朗特著,曾凡海、吴江皓译:《简爱》,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255页。 [⑤] 同上,第274页。 [⑥] 同上,第275页。 [⑦] 同上,第277页 [⑧] [英]夏洛蒂·勃朗特著,曾凡海、吴江皓译:《简爱》,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414页。 [⑨] 陈圆圆:《论<简爱>中的女性意识》,《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1期。 [⑩] 参见王瑛:《论19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的女性意识——以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为例》,《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5月第3期。 [11] [英]夏洛蒂·勃朗特著,曾凡海、吴江皓译:《简爱》,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 [12] 同上,第42页。 [13][英]夏洛蒂·勃朗特著,曾凡海、吴江皓译:《简爱》,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76页。 [14] 同上,第147页。 [15][英]夏洛蒂·勃朗特著,曾凡海、吴江皓译:《简爱》,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264页。 [16]张岩冰著:《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41页 [17] [英]夏洛蒂·勃朗特著,曾凡海、吴江皓译:《简爱》,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257页。 [18] J·Kristeva:Women’s Time ,The Kristeva Reeder,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2, P .140. [19] [英]夏洛蒂·勃朗特著,曾凡海、吴江皓译:《简爱》,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106页。 [20] 参见西蒙·波伏娃著,桑竹影等译:《<第二性——女人>序》,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5页。 [21] [英]夏洛蒂·勃朗特著,曾凡海、吴江皓译:《简爱》,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233页。 [22] [英]夏洛蒂·勃朗特著,曾凡海、吴江皓译:《简爱》,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218页。 [23] 同上,第311页。 [24] 同上,第421页。 [25][英]夏洛蒂·勃朗特著,黄源深译:《<简爱>译序》,译林出版社1994年版,第459页。 同上,第467页。 [27] 同上,第6页。 [28] 金仲华:《妇女问题的各方面》,开明书店1934年版,第17页。 [29]西慧玲著:《西方女性主义与中国女作家批评》,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6页

第四篇:论简爱与现代女性爱情观比较,开题报告

中文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简·爱与现代女性爱情观比较 开题时间:2012年1月

一、选题意义

(一)研究的现状综述

简·爱已成为唯美爱情的一个典型,是世界文学研究领域方面一个引人注目的方面。近年来研究更是层出不穷,并且出现一些专门研究简·爱的专门学者, 主要有这些周美池《论<简·爱>不同时代的意义——以女主人公形象为例》、周双《关于简.爱双重性格的分析》、谭蒙革《简·爱女性形象分析》、黄兴军《<简·爱>中的永恒魅力 ——解析小说<简·爱>中女性反抗性格的形成》等等。这些都是国内研究的主要状况。

对简·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个高校中,主要表现为在各大学学报以及出版社发表论文的形式,比如论黄冈师范学院刊载的龚玲的《<简·爱>的女性哥特式特征》、泉州师专学报刊载的李红萍的《论简爱独立人格形象的塑造》、牡丹江大学黄兴军《<简·爱>中的永恒魅力 ——解析小说<简·爱>中女性反抗性格的形成》等等。这一系列是对夏洛蒂作品中简·爱这一人物形象的进一步挖掘,对后代人认识夏洛蒂和简·爱以及她的其他作品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研究的理论价值

夏洛蒂·勃朗特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表现女性追求独立、自由主题的人,她的作品被视为“现代女性小说”的楷模。她的代表作《简·爱》塑造了一个出身寒微,长相平庸的、矮小的简爱,但她却是一个有着强烈自尊个性魅力的女性,她的魅力在于个性的力量,她善于思考,捍卫人格独立,敢于表达自己的爱憎。简·爱用自尊、自爱与自强的内在美好人性唤醒了另一颗懂得珍惜女性的心灵,简·爱的出现标志着欧洲文学史上新女性的诞生。

简·爱这一形象一直被人们视为不甘屈辱、追求平等、为维护女性的人格尊严而勇于抗争的精神典范,她虽然矮小,贫寒,长得又不美,但却直爽,单纯,倔强,自尊自立,敢于追求真正意义上的爱情。这种性格特征不知吸引了多少人,打动了了多少读者的心。许多女权主义者都以简爱为模范榜样。

(三)研究的现实意义

而今社会中的“快餐爱情”,越来越让人们瞠目结舌。爱情在本质上没有贵贱之分,也没有贫富之差,更没有地域之别。可在现实生活中自古以来就存在着“门当户对”、“砖门对砖门、土门对土门”的不良习俗,爱情在金钱与权势面前出现的悲剧司空见惯。时至今日,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下,拜金拜权主义的思潮渗透到婚姻和家庭之中,使爱情蒙上了灰暗的面纱,但这一切的背后现代女性渴望的却是简.爱般唯美的爱情。

爱情是个永恒不变的话题,细细品味就会发现,无论是简·爱还是现代女性所追求的爱情都是以平等、以心灵的契合为前提的。一百多年前的简·爱要求的爱情就是民主、平等的。同样现代女性爱情的基础也是平等与民主,而且对这方面的要求比简·爱那个年代还要更高。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女人和男人是平等的,女人不再是家庭的附庸,她们不仅像男人一样有自己的事业,同时拥有自己的朋友圈子,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她们不仅要求物质上的平等,更要求精神上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使彼此成为心灵的依靠与归宿。

二、前人研究的状况(需较具体分类分析):

(一)情感角度,比如许艺萍《简·爱和现代女性爱情观比较》、孙伟民《自卑情结造就了简爱鲜明的人格魅力——解析<简·爱>》等等,这些作品大体上是从爱情、亲情上分析的。

(二)人物形象角度,谭蒙革《简.爱女性形象分析》、胡晴《论<简爱>的女性意识》等等,主要是从简.爱和现代女性的角度来写的。

(三)生命意识形态角度,胡晴《论<简·爱>的女性意识》、李红萍《论简爱独立人格形象的塑造》等等,都是从简.爱坚强的生命意识方面的问题。

(四)创作意识角度,黄兴军《<简·爱>中的永恒魅力 ——解析小说<简·爱>中女性反抗性格的形成》,是从简·爱的思想意识方面写的。

三、我的研究角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角度:从爱情的角度,对简·爱与现代女性进行比较、归纳总结。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研究的是简·爱与现代女性的爱情,这里主要针对的是夏洛蒂《简·爱》中的唯美爱情的存在意义。论文要表现出的比较主要从这两大方面来进行描述:一方面是时代的对比,简.爱与现代女性她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另一方面是归纳她们各自对爱情的执着与自私。通过这两大方面整体架构这篇论文,使得全文条理清楚,目的明确,使自己加深对简.爱爱情精髓的理解,同时从深层次上感受唯美爱情的真谛,使自己浮躁的心灵得到一次深刻的洗礼。

(三)创新之处:打破对简.爱爱情原来的认识,以具体的作品为文本,在简.爱的性格特征、人物形象、爱情观等问题上以新的理论为依据,与当今社会中的“快餐爱情”进行比较,对简.爱的爱情进行新的认识。

四、研究步骤、方法

(一)研究步骤:本篇论文是文学性的论文,针对它的特点,我采用的研究步骤主要有以下几个: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论文。搜集资料是写好一篇论文的必要准备,材料的多少直接关系到论文内容的价值量的大小。我搜集资料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图书馆查询、网络搜索等等。资料搜集好以后就要对资料进行筛选和整理,要紧紧扣住本篇论文的中心对资料进行整理,去除于论题无关的,保留与论题有关的,使资料更系统化。最后一个步骤就是对整理好的资料进行加工,即撰写论文。这个阶段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首先要确定文章的主题,再者要注意文章的结构,另外遣词造句也是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文本分析、性格分析、比较分析等。

五、我的研究条件:

(一)基于我对简.爱的了解。早在高中的时候我就读了夏洛蒂的《简·爱》,并在大学学习了外国文学后,对她的《简·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当然,最大程度上还是基于我对简.爱对罗切斯特真诚而执着的爱而感动的,读《简·爱》使我对爱情的理解上升到另一个层次,所以我选择了写这个论题。

(二)相关资料比较丰富。国内外文学研究中对《简·爱》的研究有很多,这就对我查找资料提供了方便,同时,在本校的图书馆中有很多有关研究《简·爱》的书籍,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减轻了我收集资料的负担。

(三)时间充裕。现在已经是大四了,相对以往课程量要小的多,所以可以认真的去做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这一类事情,力争为写好这篇论文做好充分的准备。

六、主要参考文献(10种以上): [1]谭蒙革.简.爱女性独立形象分析[J].读与写杂志,2011,(5). [2]周美池.论《简·爱》不同时代的意义——以女主人公形象为例[J].时代文学,2009,(18). [3]吴珊.读《简·爱》有感[J].时代文学,2009,(12). [4]刘丽.一个时代的女性呐喊与追求——谈《简·爱》中的典型人物简.爱[J].2009,(10). [5]龚玲.论《简·爱》的女性哥特式特征[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2). [6]胡晴.论《简·爱》的女性意识[J].安徽文学,2008,(5). [7]李红萍.论简·爱独立人格形象的塑造[J].泉州师专学报,1998,(1). [8]李晓霞.从女权主义的角度解读《简·爱》[J].2010,(5). [9]毛竹生.简·爱的出走与自我实现[J].2001,(6). [10]王康英.论《简·爱》中女主人公简爱对真爱的追求[J].科技信息,2008.

七、指导老师意见:

第五篇:从女性主义角度解析简爱与德伯家的苔丝之开题报告

Applicant`s name: Ⅰ.Title:

Reading from Feminism Perspective Jane Eyre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Ⅱ.Abstract: ⒈Research question Jane Eyre and another novel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re two typical novels of the Victorian era, both of them proclaim the consciousness of independence and resistance of women who have lower social status.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situation of women and development of feminism at that time and analyze the two nove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⒉Rationale for the study In the Victorian era, man was still holding the dominant position.Women don`t have equal rights with man. For instance, when man and women get marry, the property brought by women will belong to her husband, when they divorce, women don`t have guardianship right. Besides that for most of women, finding job is an incredible thing, much less have right to vote. Taking care of children and husband are their only duty. The writers reveal the living situation of women through the characters in their novels .What`s more, as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development of feminism, the characters are granted the features of independence and resistance. ⒊Methodology In this paper I firstly use standardized research to outline the theory in this study. This method will be based on secondary research which source will be the research published in various journals and management publications. ⑴Advantages of Secondary Research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determining me to use the secondary data is that it is easy to do and helps to save time. My research dissertation has to be completed within four months, which implies constraints from the time, and some other factors. Furthermore, the verification process is more rapid an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information and conclusion is greatly enhanced. ⑵Disadvantages of Secondary Research

Although secondary data collection is very useful for us to collect the existing information, the information collected through this method may be incomplete. Using this technique requires people to be quite clear about what they are looking for and the technique is restricted to the materials that already exist. It is not a flexible way to collect materials. If you are not clear about what you are looking for, you may spend much time but not collect the materials you need. So this method of documentation should be used base on the assumption that you have the clear objective about what kind of materials you want to collect. And the data and information that you want to collect through this method must be the real and existing information available in the market. So this method just can help to collect the past and historic information and can not collect the in-depth information.

Ⅲ.Procedure: Firstly, Jane Eyre written by Charlotte Bronte and another novel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written by Thomas Hardy have been read. I am familiar with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s, their image, their features and their families. Secondly, I will read some books record the history of the Victorian era to realize the living condition of women. Moreover, I want to know the social background and what the authors want to reflect of the society. Lastly, I will read literature about feminism, such as the source of it and its development in the 19th century. Then I will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is theory to analyze expression of feminism in the novels. Above all, I can use library method to do the theoretical outline of this dissertation. Some journals and articles from internet will be read.

Ⅳ.Timetable To decide a topic

November, 2013 Collect secondary materials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s

December, 2013 Complete a research proposal

December, 2013 Write up results and conclusion

January, 2014 First draft of project report completed

January, 2014 Second draft of project report completed

February, 2014 Third draft of project report completed

April, 2014 Final writing of project report

April, 2014 Ⅴ.Introduction: ⒈Purpose of the study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nalyze the feminism in the two novels, one aspect is their spirit of resistance, another aspect is their perception of love which shaped by their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Comprehending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novel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eminism in Victorian era is the first task. ⒉Importance

Jane Eyre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re two famous works with the profound history of imprinting, we regard them as canons until now. The novels are worth being studied because their literary value and historical value. In the Victorian era women did not want to be limited by children and families, they eager to have jobs, social status, and even political rights same with m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the novels show awaking of women`s consciousness. That time and those novels help to feminism study all over the literature. ⒊Major issues and sub-problems This study seeks to study

1. The expression of feminism in Jane Eyre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including the independent personalities, what did the characters do when they trapped in dilemma, their perception of love. 2. The living conditions, social status and rights of women in Victorian era 3. The source of feminism and developing process in that era ⒋Delimitation and boundaries

1. Do the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 2. Just analyze the two novels,Jane Eyre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3. State the living condition of women only in Victorian era Ⅵ.Key concepts

⒈Victorian era (social status of women, literature)

Man in Victorian era thinks that women are in inferior position , even the most famous poet and great leader of that time also have the same thought. Women are appreciated because they are obedient to their husband. Women don`t have equal rights with man. For instance, when man and women get marry, the property brought by women will belong to her husband, when they divorce, women don`t have guardianship right. Besides that for most of women, finding job is an incredible thing, much less have right to vote. Some great novelists try to reflect the true life of the public from different aspects at that time. Meanwhile, they carry the duty of criticizing the society and defending interest of people. Their novels with the same feature, they care about life and fate of general people, they show their anger for the poverty and injustice. The most vital thing is that they wake up the consciousness of social problem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public. Their works truly reflects the reality and spirit of that era. ⒉Jane Eyre Jane Eyre is a representative work with autobiographical color of Charlotte Bronte. Jane Eyre was an orphan of poor clerical family. This young girl was placed in foster care with her aunt and uncle. However, Jane`s uncle passed away, she suffered ill-treat and bear discrimination from her aunt and cousins in decade. Later, she was sent to the ROM. Wood orphanage, where children had hard life and died in their bed. In that school, her best friend Helen passed away. Then the condition was improved, Jane got education for 6 years. As the leaving of her teacher ---Miss temple Bohr, she left the school . Finally, she found a job in Thornfield manor as a tutor. Gradually, Jane fall in love with the host Mr Rochester. However, someone came to testify Mr Rochester had got married with the mad woman locked in the third floor of the abbey 15 years ago. They were separated by law in pain. Jane left the abbey and led a vagrant life. A priest St. John, her cousin took her in and gave her a job as a teacher in a school. Later, they got legacy left by Jane`s uncle. John proposed to Jane for a reason she fit to be a wife of priest. Jane refused him and went to visit Mr Rochester. However, she found the abbey became a total ruin. The mad woman died after falling from the building. Mr.

Rochester lost an arm and eye for saving his mad wife. Finally, Jane Eyre got married with him and they had happy life.

⒊Tess

Tess`s father is a simple farmer, that he is descended from the illustrious D`Urbervilles family or maybe not. He send Tess to check on a family named D`Urbervilles living in a manor house less than a day`s carriage ride away. Alec is delighted to meet this beautiful “cousin”. Then, Alec falls in love with Tess and rapes her. She leaves the family and back to home, she finds she is pregnant. She is laughed and discriminated. After the baby dies, she begins work as milkmaid, there she meets her true love Angel Clare. They fall in love, but Angle does n`t learn of her previous relationship with Alec until their wedding night and rejects her. Deserted by her husband, Tess meets Alec again, but poverty forces her to resume their relationship. Angle returns from traveling abroad, remorseful at his treatment of Tess, but finds her with Alec. Tess murders Alec in order to run away with Angle. They spend one night of happiness together before she is arrested and hung.

⒋British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British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has a long history. The most famous work is 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en written by Mary Wollstonecraft, published in the 1792. She holds the opinion that the educational degree of women should match their social status. She asserts women should be given the same social rights like men, rather than are treated as the subsidiaries of society or a part of family property. Her opinion of feminist criticism is carried on by people in 19th century and 20th century. For instance, some outstanding writers, Jane Austin, the Bronte sisters, George Eliot, they express feminist feelings through characters in their novels. British feminism is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Liberal Feminism, Social feminism (Marxist feminism) and Radical Feminism. In the Victoriann era the liberal feminism which purpose is erasing the social distinction in law, politics, employment and other social fields of life via legal reform is the main trend. In the 20th Virginia Woolf gets the greatest achievement in the British feminist literary criticism because she puts forward the female economic independence consciousness. She pointed out economic independence has closed connection with education, privation of women restrict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he second high tide of British feminism is motivate by a work Women`s Two Roles written by Viola Klein and Alva Myrdal in 1956. They think female should integrate family with work, elevate economic status so that they can get ride of the subordinate position in society. Ⅶ.Literature review [1]Charlotte Bronte(2003)Jane Eyre Shanghai: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Thomas Hardy(2008)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

[3]Clayton Roberts.David Roberts.Douglas R Bisson(2002)A History of England, VolumeⅡ:1688 to the Present 4th ed.London:Pearson Education.Inc. [4]Martha Licinus(1980)Suffer and Be Still Women in the Victorian Age 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5]Virginia Woolf(2003)On Novels and Novelist Shanghai: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 [6]Elain Showalter(2005)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7]Charles E. Bressler(2004)Literary Criticism: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 Beijing: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 Press [8]Dale Kramer(2000)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omas Hardy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9]张京媛.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0]王卫新,隋晓获.英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11]杨静远.勃朗特姐妹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12]张载中.托马斯-哈代——思想与创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

上一篇:积德改命范文下一篇:好想好想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