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礼仪习俗范文

2022-05-25

第一篇:法国礼仪习俗范文

餐饮礼仪:法国餐桌礼仪七忌

答应对方的邀请后如果临时有事要迟到甚至取消约会,必须事先通知对方。赴会时稍迟是可以接受的,但若超过15分钟便会给对方不重视约会的坏印象。在点菜时自己应选定想吃的食物,如果看遍菜牌也没有头绪的话,可请侍应为你推荐餐厅的招牌菜,但要给明确的表示,如想吃海鲜、不吃红肉等,切记事事拿不定主意,只懂说“是但(随便也罢)”的人只会为同台客人添加麻烦。用餐要注意的细节甚多,但其实大部分也是日常的礼仪,只要保持冷静,不做大动作,不出声响或阻碍别人用餐的话已算合格。

1、使用餐具最基本的原则是由外至内,完成一道菜后侍奉收去该份餐具,按需要或会补上另一套刀叉。

2、吃肉类时(如牛扒)应从角落开始切,吃完一块再切下一块。遇到不吃的部分或配菜,只需将它移到碟边。

3、如嘴里有东西要吐出来,应将叉子递到嘴边接出,或以手指取出,再移到碟子边沿。整个过程要尽量不要引别人注意,之后自然地用餐便可。

4、遇到豆类或饭一类的配菜,可以左手握叉平放碟上,叉尖向上,再以刀子将豆类或饭轻拨到叉子上便可。若需要调味料但伸手又取不到,可要求对方递给你,千万不要站起来俯前去取。

5、吃完抹手抹嘴切忌用餐巾大力擦,注意仪态用餐巾的一角轻轻印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便可。

6、就算凳子多舒服,坐姿都应该保持正直,不要靠在椅背上面。进食时身体可略向前靠,两臂应紧贴身体,以免撞到隔壁。

7、吃完每碟菜之后,如将刀叉四边放,又或者打交叉乱放,非常难看。正确方法是将刀叉并排放在碟上,叉齿朝上

人生一世,必须交际;社会进步,要求交际;进行交际,需要规则。所谓礼仪,即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是人际交往的行为秩序,其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国别性。随着国际交融的普势化,礼仪日益显现其普认性特质。这也是人类文明时代性特征。

而在诸多的礼仪规范中,餐饮礼仪又以它的不可回避性,日益凸现出学习它、掌握它、运用它的重要性。中西方餐饮礼仪由于它的文化、地域、宗教、习俗等的不同有着巨大的差异。

学习好餐饮礼仪,有助于我们成长为学礼知礼的现代人,懂得了关注细节,更有助于我们体现教养,成为受欢迎的人!

第二篇:法国餐桌礼仪常识

法国大餐在世界上是非常有名的,法国被誉为世界三大烹饪王国之一,因此法国人也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餐饮礼仪,他们十分讲究饮食。在众多西餐之中,法国菜可以说是最讲究的。

一、饮食习惯:

饮食方面法国人最爱吃面食,面包的种类很多;他们大都爱吃奶酪;在肉食方面,他们爱吃牛肉、猪肉、鸡肉、鱼子酱、鹅肝,不吃肥肉、宠物、肝脏之外的动物内脏、无鳞鱼和带刺骨的鱼。

法国人特别善饮,他们几乎餐餐必喝,而且讲究在餐桌上要以不同品种的酒水搭配不同的菜肴;除酒水之外,法国人平时还爱喝生水和咖啡。

法国人对烹调技术极为重视。他们讲究菜肴的色、香、味、形、操作上很重视掌握火候。在法国菜中有个突出的特点,尤为偏重于菜品的鲜嫩程度。因为他们一般都喜欢吃略带生口、极为鲜嫩的美味佳肴。干酪是法国人餐桌上的主要食品之一。他们爱在三明治中夹上干酪或意大利饼的馅,也愿把它当作喝茶的点心。法国人一般都乐于喝生水(自来水),不习惯喝开水。

法国人用餐时,两手允许放在餐桌上,但却不许将两肘支在桌子上,在放下刀叉时,他们习惯于将其一半放在碟子上,一半放在餐桌上。

二、就餐礼仪:

1、即使已相识很久,法国人也不会轻易邀请别人到家里做客。不过,若有这类邀请的话,给女主人送上鲜花(不要送玫瑰花或菊花)或巧克力之类小礼品将是很受欢迎的做法。除此之外,能激起人们思维和美感的礼物特别受欢迎,但切记不要送印有你所在公司名称的礼品。

2、法国人崇尚艺术,因此礼品以带有一些艺术性为佳。例如有特色的仿古礼品、民族特色纹饰或造型的器皿、瓷塑盘等。

3、在正式场合,法国人通常要穿西装、套裙或连衣裙,颜色多为蓝色、灰色或黑色,质地则多为纯毛。出席庆典仪式时,一般要穿礼服。男士所穿的多为配以蝴蝶结的的燕尾服,或是黑色西装套装;女士所穿的则多为连衣裙式的单色大礼服或小礼服。对于穿着打扮,法国人认为重在搭配是否得法。在选择发型、手袋、帽子、鞋子、手表、眼镜时,都十分强调要使之与自己着装相协调,相一致。

4、法国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轻轻握手是通常的问候方式,但客人对社会地位较高的人不应主动伸手。除此之外,法国人还常以亲面颊或贴面来代替相互间的握手。在法国某些社会阶层中,“吻手礼”也颇为流行。不过施“吻手礼”时,嘴不应接触到女士的手;也不能吻戴手套的手;不能在公共场合吻手;更不能吻少女的手。

5、在享用法餐时,绝不可端起盘子来吃东西,可以拿在手上的餐具只限于杯子类,两手允许放在餐桌上,但却不许将两肘支在桌上。在放下刀叉时,应将其一半放在碟子上,一半放在餐桌上。这一做法,与英国人完全不同。

6、一般来说,在法国人的餐桌上酒水贵于菜肴。而在正式的宴会上,则有“交谈重于一切”之说。这是因为法国人视宴请为交际场所,所以他们举行的宴会大都时间较长,在用餐时只吃不谈,是不礼貌的。还有人说,如果你在法国餐厅吃饭,千万别抱怨侍者上菜速度太慢——他们这样做完全是为了你和你朋友有足够的时间神聊,而且这样做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防止吃得太快,噎着。

7、法国人在同客人谈话时,总喜欢相互站得近一些。他们认为这样显得更为亲近。

8、法国人认为摆放菊花、杜鹃花、纸花以及黄色的花是不吉利的。除此之外,法国人从来不用核桃待客或作装饰物,他们认为这同样很不吉利。

9、如果要和法国人谈商务,要注意这些礼仪:与法国人会面,可由第三者介绍,也可自我介绍;自我介绍应讲清姓名,身份或将自己的名片主动送给对方;法国人很重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般情况下,未成朋友前,是不会跟你做大宗生意的;和法国人谈生意,一定要守时,否则不会被原谅;和法国人谈生意,要避开商业淡季,每年8月份由于天气较热,所以那时的法国几乎全国放假。

第三篇:法国人送礼礼仪

法国人对送礼有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礼貌是至关重要的”,故此赠送礼品的适当与否要特别注意,包装更要尽善尽美。

在选择、赠予礼品上,法国人的高雅、文明、别具一格等特性得到了体现。赠予粗笨、浪费的礼物被看作是不善交际的。

法国人很浪漫,喜欢知识性、艺术性的礼品,如画片、艺术相册或小工艺品等。礼品流言表达出对他的智能的赞美,但不要显得过于亲密。在选择、赠送礼品上,法国人的高雅、文明、别具一格等特性得到了体现。赠送笨重、铺张的礼物被看作是不善交际的。

法国人注重饮食,也注意食品的质量,所以赠送食品的话,切忌质量低劣。应邀到法国人家里用餐时,应带上几支不加捆扎的鲜花。送花不要送菊花、杜鹃花以及黄色的花。尤其菊花更是不能随便赠送的,在法国只是在葬礼上才用菊花。不要送带有仙鹤图案的礼品,不要送核桃,因为他们认为仙鹤是愚蠢的标志,而核桃是不吉利的。玫瑰是为情人准备的,绝不能送给主人的妻子。

法国主要的送礼仪日是圣诞节和新年大年节。 12月24日孩子们将鞋子放在圣诞树下或者靠近烟窗等待大人们塞满果品和小玩意。在法国大部门地区,人们对圣诞白叟不大认识。家庭成员一般互赠礼品。兰花、盛开的杜鹃和其它鲜花常用来送人。新年前夕,家人和朋友之间互赠的礼品就更多了。受邀请的客人带着鲜花、食物和其它礼物来参加聚会,女主人则照例为每位客人预备了一份小礼物或纪念品。浪漫的法国人天然不会忘了圣瓦伦丁节,通常用鲜花作礼品一情人卡很少见到。孩子们则在母亲节那天送上鲜花、香水、领巾或其它女性用物品。然而,父亲节在法国却不很普及,尽管皮革等产业部分从贸易角度出发鼎力推崇这一节日。5月1日人们传统上给朋友和熟人送去铃兰花—一春天的友好象征。孩子一出生避世,其母亲将收到自己丈夫和父亲送来的鲜花—一尤其假如孩子是第一胎。亲友们会给孩子送衣服、玩具等礼品。

一般应邀参加孩子浸礼的客人不必带礼品,只有孩子的教父母才带上诸如一只小银杯或中调羹之类的纪念品。过去,孩子的命名日一直被看作比其生日更重要。现在法国人也庆祝生日,18岁、 21岁、 40岁、50岁等生日庆祝流动尤为隆重。在定亲典礼上,双方家庭互赠花束。结婚的礼品老是送给新娘的父母并附上庆贺他们女儿成婚的贺卡,在结婚那天,给新娘的父母送去鲜花也是合适的逐一尤其是你不能参加婚礼时。家人和朋友也庆祝主要的结婚周年纪念日。丈夫们往往给妻子们种植一棵玫瑰树以象征他们永久的爱。葬礼上只有极亲密的朋友才送花。一封简短的表示问候的信或明信片即可。目前经济上的难题使人们在互赠商务礼品时趋于守旧。公司领导不愿接受过分奢豪的礼品以免被错以为是纳贿。业务往来中送礼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对方有能力回赠你所送的礼物,不要让对方因难以还礼而难看。欧洲人尤其是法国人都但愿礼品更富个人感情色彩,即便是业务往来送礼也最好亲笔附上几句问候。

浪漫的法国人当然不会忘记圣瓦伦丁节——情人节,在这一天,情侣们互赠鲜花,孩子们则给母亲送花。现在法国青年钟情于印有名星或大学校名的T恤衫,穿着它招摇过市,成为今天的时尚。

第四篇: 孝感礼仪习俗

一、称谓

同事、部门之间,官话称 “同志”,直呼称职务或姓前冠 “老”字。邻里之间以年龄辈分论,称 “伯”、“叔”、“阿姨”,或直呼其名。家族、亲属之间,孝感南北略有差别,但大体相当,如:老爹、姥姥 (曾祖父母);爹爹、婆婆 (祖父母);家爹、家婆 (外祖父母);伯伯、姆妈 (父母);大伯、大妈、二伯、二妈„„(父亲的哥、嫂),叔、婶 (父亲的弟、媳);伯爷 (父亲的姐姐、姐夫),爷爷、幹(父亲的妹妹)、姑爷(父亲的妹夫);舅伯、舅伯妈 (娘家的哥嫂),大叔、二叔 (母亲的弟弟),舅妈 (母亲的弟媳);姨(母亲的姐妹),姨爷(母亲的姐夫、妹夫 )。

二、嫁娶

婚姻是人生大事,孝感地区的结婚习俗大致分为说亲、问名、请媒、定亲过礼、迎亲、完婚等几个程序。

说亲:男方请媒人提礼物向女方提亲,如果女方不同意,便拒绝收礼。现在虽然很多男女是自由恋爱而心许,但还是会采用传统形式提亲。即由男方请一个关系较好的人到女方家中提亲,虽为形式,但非有不可,因有 “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的传统习俗约束,否则会遭世人非议。

问名:男方写明自己的生辰八字,同聘礼一同送到女方家中,讨回女方生辰八字,然后请算命先生占卜是否八字相合。

请媒:男方请算命先生算好日子后告之女方,征求同意。由女方应允后,男方才可以准备定期结婚。大悟县还有定亲习俗,即在婚事定后,女方家择吉日宴请媒人,在宴请媒人时,必须请自家族戚作陪,以作为女儿订亲的证人。这次宴请,称之为“喝酒”或“喝准盅”。

过礼:男方选定日期后,在结婚前分春节、端阳、中秋等节日送礼至女方家及亲戚(成家后要来往的至亲)家中,礼物多为鱼肉酒食、衣服布料等。结婚前几天,男方要到女方家送彩礼,即烟酒副食,聘金(现金几千至几万元不等),以及“三金”(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此举也叫“下聘”。

结婚前,新人大都会到婚纱影楼拍摄婚纱照。一套婚纱照花费从几百元至几千元不等,放大成匾,做成挂历、相册,印在杯子上等等各种形式都有。

迎亲:女方家请伴娘帮助打扮新娘、衣物装箱,然后举行辞祖礼。新嫁娘及父母姊妹都嚎陶大哭,名曰“哭嫁”。男方同夜请礼宾师、乐师及亲友坐席(上跋宴)后,行告祖礼,并按族派字取大号(取号的事渐少见)。婚日,新人着新装,新娘不穿内衣,外穿白色或粉色婚纱或大红色的中国传统服装;男方多穿西服打领带。

男方迎亲队伍鸣锣奏乐去女方家。现在流行用小轿车迎娶,也有地方复兴传统,用花轿迎娶新娘。此外,男方一般要请婚庆公司的摄影师到现场,拍摄结婚全过程,制成影碟,留作纪念。新郎迎娶新娘,免不了要受到女方家姑娘、媳妇们的逗闹嬉戏,即“盘女婿”。从新郎进门到吃酒处处设障,如新郎一下轿或车,门外或门内的青年男女用豆渣、染红的萝卜等食品打女婿,有“不打不发”之说。新女婿进女方堂屋先礼拜女方祖先、二老。跪拜用的被垫中大都有石头、劈柴等,此外还有门顶泼水、席间对联、肉中穿线、缠紧筷子等难为新郎,考验新郎的性情和才智,以让女婿出洋相、现丑为乐。此举也表示对新女婿的亲昵。

新郎“三请”女方,女方才允诺发亲,男方才迎新归家。

孝昌等地结婚发亲时,新娘要脚穿两层鞋,退着走出娘家,在行程中不能回头望,到达目的地下车时,脚不能直接落地,由新郎抱到屋内。城乡各地在婚礼上都要让新郎新娘喝交杯酒。在酒店举行的婚礼,还有主婚仪式,大多是主持人开新郎新娘的玩笑,新人双双拜父母,亲人祝福新人,主婚人讲话等等。完毕,亲朋好友坐席吃饭。当晚,有“闹洞房”习俗,和新郎家“盘女婿”对应,是“戏新娘”。众人有说四言八句的,有对歌,有开玩笑的,有出一些暖昧的谜语让新娘猜的,有说一些暖昧的话让新人学的,有把萝 卜藏于垫絮下戏弄新人的,有让新郎把鸡蛋置于新娘衣内滚动的,无论老少辈均可戏新娘。安陆有“新婚三天

无大小”的说法,人们认为越闹越发,不闹就觉得冷清。

三 、生育

诞生礼

报喜。妇女分娩,俗称“坐月子”,分娩妇称“月母子”。婴儿诞生后,女婿即以饼子、红蛋等礼品赴岳父家 “报喜”。如果是男婴,礼品中放上一本书或一支笔,表示是读书的”相公”、“学生”;若是女婴,则放上一个花线帖 (夹绣花线的帖子)或一根花针,表示是“姑娘”、“绣花的”。岳父母一见便知是孙儿还是孙女。在农村,此俗迄今不衰。分娩后第三天,称“三朝”。女婿报喜时,当即接岳父吃“三朝饭”(大悟还有此俗)。出生三天后用艾篙草煎水给孩子洗澡,谓之洗三。用光鸡蛋滚身上的晦气,现在这一习俗在部分地方还留存。送祝礼,亦称“送祝米”。按“三朝”议定的吉日(多为“洗九日”,即婴儿出生后第九天),男、女双方各家的三亲六眷,期日备礼品前来祝贺。礼品为糯米、麦子、面条、油条、红糖、鸡子、鸡蛋及衣料等。姥姥家还要送折叠钢丝床、童车、甜米酒、棉被及童装等物。

满月礼

小孩满月时,外婆家要送来满月礼物,喝喜酒,礼物有:小孩春夏秋冬四季的衣鞋,摇窝,鸡蛋,面条等。这天,还要请理发匠来家中给孩子剃满月头,人称“剃胎头”;家长除付给理发费外,还要赠送香皂、毛巾等礼品,并请理发师傅吃酒席。有的把胎发保留下来作为纪念。孩子满月三天后,其母要回到娘家吃一餐饭,称为“吃满月饭”。未吃满月饭之前,其母、子被称为“月母子”和“月窠伢”,是不能到别人家中串门的;吃完满月饭后,便如同常人一般,再无任何禁忌。

周岁

小孩一岁时,将客人送来的部分礼物,外加准备好的“笔,墨,纸,砚,算盘”放在一个大筛子里,让小孩抓,以占卜未来,俗称“抓周”。

成人礼

儿童满九岁便过十岁,要大摆宴席宴请父母双方的亲朋好友。小孩将穿上舅家送的新衣,吃生日蛋糕。

四、祝寿 人过40岁后,逢十年过一次整生,所谓做“整生”,实际都是在逢九时(即49、59、69岁 )做生日,有“做九不做十”之说,其含意是希望老人健康长寿,称之为“做望生”。大多地方做80岁生日特别隆重,大悟县忌讳为老人做80岁生日,有“做七不做八,做八拿刀杀”之迷信观念,认为做80岁生日是不吉利的。祝寿一般以衣物、寿面、寿饼、蛋糕、酒肉作礼物,目前贺礼多以金钱代替。老人生日那天,堂屋要悬挂寿星图、寿嶂、寿联、张灯结彩,老人则被称为 “寿星佬”;清晨,“寿星佬”身着新衣、新帽,端坐堂上,接受子孙们及来宾的拜贺。拜贺仪式后,每人要吃一碗面条,称为“吃寿面”。然后,便为丰盛的寿宴。有条件的子女们还会请来戏班子搭台唱戏,为老人庆贺。

五、丧葬

送终

人在临死之前,在外工作学习的亲人都要回来服侍,见最后一面。人在濒临气绝之时,需在堂屋地上铺草,将之急移地上,亲属围坐送终听遗嘱。对移床的解释是,人死在床上,在阴间会永远背床。

停丧

病人断气后,家人请帮忙装殓的人为之梳洗、穿寿衣。亡者是男性则由男性负责,如果是女性则由女性负责。在孝昌,梳洗人一般为村中辈分最低的人,且与亡者并无直接亲戚关系。洗澡时,不是全部都洗,而是象征性的 “前三后四”,即在胸前用毛巾擦三下,在背部擦四下。然后,给亡人穿上先前准备好的寿衣。亡人所穿的 “寿衣”、“寿鞋”极有讲究,以大悟县为例,“寿衣”必须穿双数,意味着死者来世儿女双全;“寿鞋”的鞋底,前掌只纳7针、后掌只纳8针,谓之 “前七后八,见了阎王不怕”。孝昌县,给亡人洗澡的水不能随意倒,而是洒在各个房间的床下面,以获得亡人的保佑,赐福全家。此外,孝感地区大部分地区都要为亡人脚上添加绊脚绳,脸上盖上黄土纸,当天还要在堂屋的正上方添上簸箕,以遮天神和祖先。加绊脚绳是不让亡人回来害人,脸上盖上黄土纸是为了掩盖亡人的遗容,以免吓唬活人。城区人死了,是停在殡仪馆,由殡仪馆提供化妆等服务。准备好后,要

请人报丧,报丧人不得进人别人家里,需站在门外告诉,否则会带来不吉利。灵床的放置很讲究,死者为男性,灵床停放于堂屋左侧;死者为女性,则停放于堂屋右侧。如果人死在外面,就不能移人室内停丧。死者头部前方要点上油灯,叫“引路灯”,油灯在死者下葬前不能熄灭,意为死者走到阴间照明引路。然后,孝子将死者生前用过的床铺草,搬到屋外烧掉。再在屋门口的树干上捆扎几张黄表纸,名曰“搭望乡台”,直到第三天亡人的“三朝”时,才能将此纸烧掉。棺木放置客厅正中央,头朝东方,尾朝西方,头部放上案头,案头上摆放用于烧香和蜡烛的器具。所有家属都应该戴上白色孝布。在孝昌县,孝布分为白色和红色,白色为子女和孙辈戴,红色为曾孙辈戴,其长度有3米、2.5米和1米不等,越是与亡者亲的人,所戴孝布越长,意思是重孝。在亡者人土前可戴在颈部或腰间,但是在死者出棺当天一定要戴在头上。

入捡

亡者移放灵床,等其亲属到齐后,再行人棺,又称“进材 (财)”。人棺前,儿女孙辈须给亡者磕头跪拜、烧香蜡、纸钱,乐队起哀乐,磕头方式是 “二揖三磕”,即跪拜前先作揖,磕三个头后再作揖。根据死者寿岁,分行铺纸(一岁一张),抬棺木的人(一般为4到8个),用白布或者稻草绳将亡人抬入棺木内,并连呼“进材”。儿女会将 自己的衣角剪掉一部分丢人棺木内,让亡人保佑 自己。大悟县将死者平放人棺中时,除了在棺底铺黄表纸,还在死者头下枕 3块瓦 ,怀揣“打狗耙”(为亡者去阴间的路上防狗所备),手执蒲扇,身上盖新白布棉絮被子,四周填放死者生前所穿过的衣物等。装硷毕,将棺盖合上,但不盖严;再在棺底下点一盏油灯,称为“长明灯”,灵枢前点一灯,称为“座头灯”,并设香案、陈祭品,孝子孝女及亲属昼夜守护灵枢,陪同吊唁者焚香、叩头,直至出殡。人硷三日,再正式盖棺,称为“封梓口”;封棺时,边钉钉子,边要叫着亡者的名字或称呼说:“不要怕。”云梦县则有躲钉习俗:钉棺盖时,孝子在一旁高喊 “某某躲钉!”

斋醮

如果是寿终正寝年老人,至少停丧1至2日,常请道士做斋,超度亡灵,举家痛哭,俗称“嚎丧”。斋醮期间,要为亡者设孝堂、置道场、安灵位、挂挽嶂;用彩色纸扎“金山”、“银山”、“楼宇”、“轿”、“马”、“佣人”,后又增有 “彩电”、“轿车”、“冰箱”等新兴高档用品;请名人学士,朗诵祭文、祭词;亲友则披麻戴孝,叩头礼拜。现在做法事的家庭不多了。

出殡

由户主选定日期出棺,并预邀打井、抬重八人。出棺前,孝眷齐匍匐灵枢前跪拜,听道士开路。后由抬重人捧棺,由匠人封殓,抬重人喝声“发”,即“发丧”。到门外,以大凳停搁棺,孝子顶孝布,身系麻缠腰,足穿白鞋,怀抱灵牌,手持引蟠前导(礼布将盖在棺材上随葬),执事人鸣锣鸣炮,丢买路纸,灵枢居中,众儿孙亲友前后护送,村上老幼齐送,沿路燃鞭炮和撒纸钱,直至墓地。

下葬

由出殡道士在未开路前,选地选时间写好葬地契约、路单、纸钱、文契手续,在下葬时定向罗盘,焚交契约手续后,由道士阴阳先生喊撒米。道士边向棺上撒米、边念“彩词”,以祝愿亡者后代大吉大利、兴旺发达。在安陆,除了撒米,还有在墓边吃豆腐的习俗,与撒米有相同的意义。入土前孝子在坑中烧些纸钱,喊死者接契,然后将棺木放入其中,再填土筑坟。

复土

也称为“复三”或 “复山”。殡葬三天,孝子孝女穿孝服,到墓前烧纸祭奠,给坟墓培土,俗称“复土”。在大悟县,复土后,由孝长子抓点墓土用衣襟兜回家中,放置亡者灵位下,意为亡魂回家受祭。孝昌县部分地区在复土后还搭望乡台。亡者三 日,方知死必望乡,主家在第三天烧纸哭叫,孝子齐跪望乡台前。望乡台即是在家里以方桌摆的香案,孝家燃烛香供奉,名为烧奠纸。

做七

人死之日起,每 7天为一个“七”,共为7个“七”。每个“七”日,主要亲戚朋友均备香纸前往祭拜,谓之“烧七”,七天烧一次纸祭奠,直至“七七”之日。据说,人死到阴间,每7天过一重阎罗殿,共要过7重。其中第 5重阎罗殿的五阎王最厉害。他

要亡者过又陡又滑,且布满尖刀的“尖刀山”,一旦滑倒便会被扎成血人;要避免滑倒,只有用孝子的须发垫脚方可;因此,孝子们在五“七”前是不能理发刮须的,只有在五“七”日理发,并将须发同钱纸一起焚烧,才能帮助亡人过尖刀山。五“七”日,要举办宴席宴请亲属。出嫁的孝女,要送来用彩色纸扎成的房屋模型,称“灵屋”;然后,将亡者灵牌移人灵屋之中,到满三年 “除灵”时焚毁。孝昌地区,“七七”期间有死后三或七天亲生儿女不得串门,“七七”守孝期不得穿红戴绿的禁忌。

百日

百日即死者亡后百天。做百日比“五七”日做得简单,即主要亲属到孝家聚餐,然后到死者墓前燃香烧纸,表缅怀之情。

馨香 又称“新乡”,死者去世第二年的农历正月初二下午(也有部分地方是初一),各亲戚朋友都要前往死者家中守灵,称为“坐夜”;香烛纸鞭等祭品,则在上年的腊月间送到亡者家中,谓之“下祭”。子夜(有的地方为白天),先在灵前祭奠后,再到屋外设火场烧纸、放鞭,称为 “祝馨香”或“新乡”,其意是祝亡者在阴间新年安好。正月初三清晨,孝子首先到本村家家户户叩拜,然后到所有前来祝“馨香”的亲戚家中拜谢,称之为“谢孝”。孝子孝女在“谢孝”前不能到外人家中串门,“谢孝”后方可随意走动;否则,会给他人带来不吉利。

除灵

亡期一年内为“小祥”,孝家春节门联为白色;两年内为“大祥”,春节门联为黄色;三年内为“除服”,春节门联为绿色;满三年为“除服”日,亲戚朋友均备香、烛、纸、鞭炮等前往祭奠,并将亡人灵牌、灵屋同钱纸一起焚毁,谓之“除灵”。“除灵”时,亲属仍须着孝服;有的人家,还请道士做法事。除灵后,孝子孝女服孝期满,此后可着色彩鲜艳的服饰;孝家春节门联为红色,再无他忌。至此,所有丧葬礼仪结束。

第五篇:丹麦的习俗礼仪

丹麦的社交礼仪与禁忌

服饰礼仪

丹麦人在正式社交场合很注意着装整齐,通常西装革履,衣冠楚楚。举行盛大晚宴时,人们还习惯穿夜礼服。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衣着较随便,穿各式流行服装的都有,不少人喜爱着运动服,在夏季,丹麦的一些海滨胜地,到处可见穿著游泳衣裤的游客。

仪态礼仪

丹麦人举止大方,性格豪放,他们在一块交谈时喜欢离得稍远些,这只是一种民族习惯,并不是有意疏远对方,他们其实是很善于结交异国朋友的。丹麦人与南欧人不同,他们约束较少,行为较自由,但也有不少的规矩;譬如,你到当地人家中拜访,进门后如果主人请你脱大衣,则表明主人愿意久留你,否则就是主人不想久留你。

相见礼仪

丹麦人在社交场合与客人相见时,一般都以握手为礼。有的丹麦姑娘还保留一种古老的习俗,她们在高雅的场合与有身份的男子见面时,常施屈膝礼,有的还将手伸出,手掌自然下垂,这是让对方施吻手礼的表示;丹麦人不喜欢甚至忌讳四人交叉握手,他们在招待朋友时还认为用一根火柴或用打火机打一次火给三个以上的人点烟是不吉利的。

餐饮礼仪

丹麦人的主食以面食为主,尤爱吃面包,副食爱吃牛肉,羊肉,蔬菜则常吃西红柿,洋白菜等;丹麦人喜欢喝酒,所以每次宴请客人时,总要指定一人为司机,他滴酒不沾,否则不论喝多少,都不准开车,他们平时常饮咖啡,酸牛奶和花茶。

喜丧礼仪

丹麦政府注重对国民普及性教育,全国各类学校都开设有性知识的课程。男女青年感情外露,交往非常自由,敢于大胆追求自己的意中人,丹麦发罗群岛的渔民有过捕豚节的习俗,当地人去世后,有土葬和火葬两种方式,信奉路德教的人按传统的宗教仪式举行葬礼。 商务礼仪

前往丹麦进行商务活动最适宜的季节是每年的9月至次年的5月。6月至9月当地的商人多休假;另外,丹麦实行五天工作制,办公时期一般是从上午8时或9时到下午4时;同丹麦商人谈判前,最好能制定一个完备的建议再提交给他们,他们不喜欢无休止地讨价还价。丹麦人善于推销;所以,在与丹麦商人打交道时应当注意计划性,只有靠优质商品总能顺利打开市场;旅游礼仪丹麦旅游业发达,它有服务周到的民航客机飞往世界名地,国内有旅游专用机,在丹麦,自行车是与汽车同等重要的交通工具,全国有300多万辆自行车,这是丹麦不同于其它欧洲国家的特色之一,坐出租车不必付小费。

主要禁忌

丹麦人忌讳13和星期五。他们忌讳有人打扰他们,找他们谈公事,他们不喜欢谈论政治和社会问题的话题,也不喜欢别人打听有关他们的私事。篇二:丹麦礼仪与禁忌

丹麦礼仪与禁忌

一、主要节假日及简介节日日期备注新年元旦 1月1日在新年前夜,丹人喜欢在自家门前燃放烟花,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气氛。忏悔节 2月底过去这是宗教斋戒期的前夜,现在是孩子们盛装打扮的一个狂欢节日。复活节 3月底或4月初纪念耶稣复活的宗教节日。现在,丹人多利用此假期外出滑雪或旅游。国庆日 4月16日 4月16日是丹女王玛格丽特二世的生日国际劳动节 5月1日人们会以集会形式进行休闲娱乐和演讲活动宪法日 6月5日 1849年6月5日,丹颁布第一部宪法,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国家。圣诞节 12月25日圣诞节期间,几乎所有公共营业场所关门。部分宗教节日 5-6月期间夏季到来后,丹有一系列宗教节日。如祈祷日,即复活节后的第四个星期五,这是丹特有的一个宗教节日,它把不同的宗教节日集中在这一天。接着是 耶稣升天日,即复活节40天之后的第一个星期四。然后是降灵节,即复活节后的第七个星期日,开始于6月份。

二、常见礼仪

丹麦人举止大方,性格豪放,他们在一起交谈时喜欢离得稍远些,这只是一种民族习惯,并非有意疏远对方。丹麦人喜欢以鲜花作为礼物,特别是用

3、4朵康乃馨,代表感谢的意思。给客人送黄色的花,给出门旅行的人送红色的花。丹麦人在正式社交场合一般行握手礼,注意着装整齐,通常着西装。举行盛大晚宴时,人们还习惯穿晚礼服。日常生活中衣着较随意。

丹麦人的主食以面食、土豆等为主,爱吃面包,副食爱吃牛肉、羊肉等,蔬菜则常吃西红柿、洋白菜等。丹人喜欢喝酒,聚会时有时会指定一人为司机,此人滴酒不沾,其他人则可开怀畅饮。

三、主要禁忌

丹麦人在社交场合不大声说话,在餐厅、公共汽车或者火车站候车室里,甚至在通电话时,都放低声音,不大声喧哗。

应邀到私人家中做客,应按约定时间准时到达,一般还应给女主人送一束鲜花或巧克力、酒等作为礼物。在餐桌上,丹麦人敬酒有许多规矩。客人不应先敬酒,要等主人敬酒后才能敬酒。另外,主人没说“请”之前,任何人不应碰酒杯和刀叉。

版权声明:本文系万国通根据驻华大使馆官方网站内容编辑、整理、汇编而成,目的是使签证申请人获得准确、详细的签证信息。万国通尽量保持文件内容与驻华大使馆官方网站资料的一致性。篇三:绿色经济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回应与变革——丹麦、德国的经验与启示

内容提要:各国都把绿色经济作为维持经济增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绿色经济引发的技术变革、职业变革会对职业教育产生直接影响。丹麦和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回应绿色经济引发的变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借鉴丹麦和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我国的职业教育在绿色经济背景下应该强化通用能力的培养,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更新职业教育课程,将绿色经济的元素整合到课程中,完善资格认证体系,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部门的联系。

关键词:职业教育 回应 变革 绿色经济

自工业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人类在享受丰富物质成果的同时,必须面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威胁:全球变暖、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日趋严重。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路径难以为继,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绿色经济”由此产生,并正成为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导向,以开辟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正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所说:“绿色经济正在对发展和创新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它的规模之大,可能是自工业革命以来最为罕见的。”[1]绿色经济引发的技术变革、职业变革,对职业教育将产生直接影响。丹麦、德国职业教育在回应绿色经济的发展方面已经积累了颇多的经验,对我国职业教育“绿色”发展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绿色”职业与技能需求

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在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揭示了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巨大破坏作用,倡导工业发展要注重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这一思想被认为是绿色经济思想的萌芽。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环境署成立,与会各国代表共同发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呼声,发布《人类环境宣言》,将环境保护提上人类发展的议事日程,经济发展必须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逐步被人类接受,但是对什么是绿色经济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2]。1989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戴维·皮尔斯在其著作《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次明确提出绿色经济一词:“绿色经济也称为?生态经济?,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本产业链,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新的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形态。”[3] (一)“绿色”职业

“绿色经济”首先表现在对原有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生态化改造上。在经济领域和劳动力市场发生绿色转变的过程中,会引起原有工作的绿色化和一些工作的绿色重组,还会产生新的绿色职业。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国际工会联盟(international trade union confederation)的联合报告《绿色工作:朝向低碳世界的可持续工作》中,将“绿色职业”定义为减轻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环境威胁而存在的如农业、制造业、科研、管理及服务行业等职业。[4]绿色经济包含能够提供以下五类产品或服务的工业:(1)保护农业和自然资源;(2)清洁运输和燃料;

(3)高效的能源利用率;(4)污染的预防和生态化处理;(5)可再生能源的生产。[5]unep认为绿色经济主要包括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清洁技术、可再生能源、废物管理、生物多样性、绿色建筑和可持续交通等八个领域。 (二)“绿色”技能

“绿色”对于职业和技能而言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区隔作用,随着经济发展逐渐重视资源效益问题,“绿色职业”和现有职业的界限已经日趋模糊。国际经验显示,“绿色职业”的基础能力同样适用于现存职业中,不存在全新的“绿色技能”[6]。

欧洲大陆正在面临技能基础的结构性缺失,主要体现在管理技能和职业专项技术技能方面,这已经严重影响到欧洲绿色经济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但欧洲各国经过研究已普遍达成共识:绿色经济所需要的技能几乎没有新创造的。“绿色职业”通常拥有相关的技能基础,因此,需要做的不过是将相关专业能力进行更新(topping-up),如向熟悉相关专业的员工提供新概念和新实践的培训,以使他们适应绿色经济的生产方式。更新绿色技能,更为重要的是更新通用能力(generic skill),即包括在所有职业都适用的诸如领导、商业沟通与管理等以及通用的绿色通用能力(green generic skill),如理解新的环境立法、改善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绿色经济背景下丹麦、德国职业教育的变革 (一)绿色经济背景下丹麦职业教育的重组

1.丹麦政府的绿色战略。丹麦政府的战略焦点是实现“绿色增长”,在发展经济、实现绿色增长和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努力缓和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丹麦政府出台一系列法令以保障国家战略的实施,这反映在政府的气候和能源政策上:能源协议(2008-11)和为了社会调查投资“调查2015”而制定的长期优先调查议程。[6] 丹麦将绿色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增加可再生能源,主要集中于风能、生物量和生物气的开发;提高能源利用率,主要集中于运输、建设和翻新原有建筑物,能源技术和洁净方案,减少工业部门和运输(例如推销环保车)、楼宇建筑和建造业(如2009年致力于减少建筑能耗的战略)的温室气体排放。[6] 2.丹麦职业教育的持续重组。“丹麦远离危机”战略,由丹麦经济增长委员会提出,通过进一步开发绿色技术来创造就业机会,要求职业教育培训、继续培训方面进行整体变革,把绿色元素整合进不同的职业教育培训项目中。(1)将绿色职业元素渗透到职业课程中。丹麦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就已经开始有同职业逐步绿化的适应性课程。多年来,各种初级职业教育培训、继续职业教育培训和技术学院课程都在根据绿色技术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进行调整,根据具体的职业资格开发具体的绿色职业胜任力目标。绿色职业元素包括:能源生成和能源再用、废物管理、建设、设施管理、交通运输和农艺。(2)调整职业教育培训项目的目标。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培训项目的目标已经被建议修改,包括汽车机械工、电工、供货技术员、冷却技术员、塑料技术员、金属技术员、加工技术员、风能技术员、工业技术员、工业操作员、工业电工、电工/电气技师、自动化技师等。(3)与企业联合完善职业资格。在教育培训系统和产业部门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反馈机制,共同商定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根据绿色经济的要求来完善现有的职业资格,或者增加新的职业资格。如:为了应对风力发电机的技术需求,相关职业院校和企业部门合作开发了一个新的高中职业培训项目,由此开发担任熟练风轮机操作员的新的职业教育培训资格证书。目前这个项目已经在4所职业学院中实施,第一批毕业生将在2011-2012进入就业市场。 (二)绿色经济背景下德国“双元制”的变革

1.德国能源战略。为解决自身资源不足带来的困扰,进入二十一世纪,德国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吸引大量资金的投入,推动了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经过10年的发展,德国在该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9月28日,德国联邦政府发布了其面向2050年的能源总体发展战略——《能源规划——环境友好、可靠与廉价的能源供应》,将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力和生物质能)作为德国未来能源消费供应的主体,并提出随着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可再生能源时代将很快到来,其价格将变得更加廉价和可接受。德国将能源再生与持续供应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战略。[7] 2.德国“双元制”的变革。考虑到主流的工业、商业和生态产业日益增长的绿色方面的技能需求,双元制培训项目主要运用“整合”的方式进行了调整和改进,以增强技术人员工作的灵活性,而不是创造全新的绿色职业。绿色技术的应用和非环境职业中更高绿色标准的实施,将会对员工的“绿色胜任力”提出更高水平的要求。(1)更新“双元制”培训职业。德国双元制培训项目会根据新的或现代化的职业变革进行相应调整。在1996年和2009年间,共创设了82个培训职业,219个培训职业实现现代化。2002年新增了4个“绿色”的双元制培训职业:回收和废物管理技术员,给水工程技术员,污水工程技术员,管道、下水道和工业服务技术员。(2)将绿色要求整合到双元制培训中。根据初级职业培训法规,要求将环境保护等绿色的知识和技能整合进现有培训项目中,双元制呈现出明显的“绿色化”趋势。在现有培训项目基础上,增加适用于绿色系统的培训内容,以适应绿色技术应用的要求,例如针对传统的供暖和空调技师,提供相应的继续培训内容,以培养太阳能安装技术人员;双元制培训还将持续加强工作安全、健康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培训,以提高员工的绿色意识,以保证绿色在所有工作阶段的实施和内化。宝马公司开发的“绿色”整合训练模块,与双元制和劳动力市场联系紧密,获得了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颁发的2009创新奖。

三、我国绿色经济背景下职业教育回应与变革的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辟专篇阐述“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国家战略: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实现这一国家战略,职业教育将在提升亿万劳动者素质、培养绿色环保意识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强化通用能力的培养

这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回应绿色经济带来的技能挑战时做出的共同回应,强化通用能力的培养,既包括一般的通用能力,也包括绿色通用能力。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发展阶段,我们在培养学生一般通用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绿色通用能力。一般通用技能需要策略/领导能力,适应性/转移性,系统分析(首要设计),整体分析,风险分析,协调能力和开拓精神。绿色经济需要绿色通用的能力:持久材料的知识,相关的传统技能,“碳脚印刷”的技能,环境影响评价技能和科学知识。[8]这些技能的要求增加了工作的复杂性,所以我们要求学生要掌握有关不同来源的跨学科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管理和提供可再生能源实施项目的咨询服务的能力。 (二)调整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是跟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紧密联系的,绿色经济的到来引起了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从而引起了就业结构和从业人员素质结构的巨大变化。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还没有紧随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导致许多部门缺乏技术人才。比如,可再生资源产业正遭受合格工人的短缺,可再生资源部门需要越来越多的技术技能工人,这些工人需要拥有技能咨询、沟通技巧。因此,职业教育要根据绿色经济结构和绿色产业结构的不同,调整专业结构,根据绿色经济结构和绿色产业结构所需要的劳动力结构设置各种专业或学科。

(三)更新职业教育课程

绿色经济要求更新职业教育课程,要将绿色经济的元素整合到课程中,绿色经济需要技术的发展,技术发展必然会产生新的技能,新的技能要求职业教育课程不断更新。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正在进行改革,这些改革主要是针对传统的课程,而涉及环境保护的继续职业培训课程的内容是不充实的。因此,我们需要改革传统课程,更要开发与环境相关的新的课程。只有持续更新的职业教育课程,才能提高学生的培训能力和提供学生接受更高学位的机会,这将使他们能够在选择的职业中得以进一步发展。 (四)完善资格认证体系

随着绿色经济的逐步发展,一些国家认识到了改善既有的教育培训能力和资格认证体系,以应对环境驱动技能需求的必要性,对改善既有的教育培训能力和资格认证体系的特别关注倾向于职业教育和培训,而不是继续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我国的资格认证体系比较混乱,关于绿色经济的认证体系还有待开发。随着绿色经济的发展,我们要建立统一的资格认证体系并加以完善,还要开发新的任职资格。 (五)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部门的联系

绿色经济的发展刺激了许多传统产业的绿色重组并且产生了许多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的重组和新兴产业创造了许多就业岗位,德国到2020年环保方面会增加5万个额外工作岗位,到2030年会增长到8万个额外工作岗位。为了满足岗位人员的需求,德国建立了现代化的双重学徒制培训项目和灵活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灵活地应对了绿色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在我国,产业部门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缺位的,我们要借鉴国外先进的职教经验,建立职业教育与产业部门合作的机构和机制,并通过政策法规来保障其运行。

综上所述,绿色经济的到来,对丹麦和德国的职业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职业教育已经发挥了并且将要发挥着更大的作用。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绿色经济发展还不够充分,发展潜力巨大,只有把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同我国的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我们的职业教育才能在绿色经济时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上一篇:凤凰超全攻略范文下一篇:防拐防骗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