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音乐教学方法

2023-02-02

第一篇:浅谈初中音乐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音乐欣赏的教学方法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性情陶冶的熔炉。生活需要音乐。音乐区别于其他艺术而独具魅力,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代替的。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与其他学科相比,音乐中的美育因素是得天独厚的。我们知道,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他辅助手段,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领悟音乐真谛的一种审美活动。可见,欣赏音乐对人类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音乐教育的难点。音乐欣赏教学已越来越被音乐教育界所重视。因为音乐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用音乐本身的力量,使欣赏者置身于音响的天地中,通过教学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品德、智力、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是摆在每位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认为,只有以学生为审美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欣赏活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参与”就是学生真正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体,教师则是审美活动的主导。教师应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欣赏活动中去。也就是要求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音乐审美直觉力、音乐审美知觉力和音乐审美判断力等。更好地完成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这种方法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灌输式进行了改革,而且有利于主体作用的体现,有利于学生认识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学生个性品质的养成等。音乐教学中学生参与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听、唱、想、说四个方面是引导学生参与的主要手段。

“听”的参与是欣赏作品的关键音乐是听觉的艺术。

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听觉,因此听是参与音乐欣赏教学的关键。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聆听音乐中去,在聆听中感知、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采用提问法听和对比法听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可行方法。

通过提问法,虽然问题很简单,但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的听,思维想象也因此而积极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审美功能的直觉力和知觉力,获得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效果很好。

对比法听是听的深入,也是音乐欣赏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对学生来说,惟有对比才能真正获得对音乐风格、特点、形式等要素的感性认识。倾听中的对比有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乐、风格、形式等方面的对比,可以在同一作品中进行对比,也可以对不同的作品进行对比。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对比。通过对比法听,不仅使学生对作品有了进一步的感受和理解,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唱”的参与是欣赏作品的基础

音乐欣赏是以听为主的,但唱主题是欣赏作品的基础。因为音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引导学生听前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使学生在聆听音乐过程中准确辩认主题和重复和变化,使学生的音乐思维真正调动起来,更好地获得音响体验。如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听前我先引导学生一起唱书上的四条谱例,也就是每个乐段的主题,在学唱时,首先对每个主题音乐的节奏、特点、情绪等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学唱。教师要求学生边唱、边记、边对音乐进行初步的情感体验。待学生欣赏作品时,不光对主题的出现和变化非常敏感,而且对作品的分段也不感到困难。接着,给学生描放一遍录音很多学生能说出:曲子是由引子加上三部分再加尾声构成的,每一部分音乐基本是每一段主题音乐的重复和稍加变化的重复,通过听前唱主题,不仅为欣赏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在听赏时能进一步的入情、入境地去体验作品,而且能使学生更好地展开联想和想象。

以上仅是浅谈了音乐欣赏中听、唱、想、的参与,参与的方法还有很多,总之,要想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要走出传统欣赏教学的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将理性知识与感性体验有机地结合,掌握音乐欣赏的方法,才可能在欣赏中体现其价值,全面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第二篇: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策略浅谈

摘要

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有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观念逐渐出现在初中音乐课堂上。本文旨在研究初中音乐课堂的具体现状,提出可以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教学策略,以提升现有的教学水平,改善教学不足。

关键词

初中音乐

课堂教学

策略

正文

一、针对学情,注重方法

十四五岁的初中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其年龄特征,知识内容积累的程度、身心特点的差异性,都是我们上课前应考虑的,所谓知己知彼,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学情。掌握了学情,教学的观念就会有所转变,不同的观念,就会有不同的教学手段,那么教学的效果必然是不同的。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考虑,用什么方法去教呢?达到最好的效果呢?我认为,注重传授方法的研究与改革,突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乐趣,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又能够让他们体会到:学习音乐是有趣的音乐学习是快乐的,在一种自然地学习中提高审美的情趣。不难想象,妙趣横生的讲解和形式多样的参与,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能够使学生的认

知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从而夯实了知识,掌握了技巧,提高了审美能力。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一条不失为能达到目标的良好途径。

举例说明:在我们初中音乐的教学中,学生一般不喜欢和较难接受的内容就是戏曲和民歌,前者是因为孩子们对其基本没什么概念,仔细分析起来,出现类似现象是不能怪我们的学生,而是我们教师应该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通过音乐课让学生了解戏曲的博大的内涵、感受戏曲悠长的韵致,这样才能让学生亲近经典,进而热爱经典、痴迷经典、反思经典。而民歌也是不太容易让学生喜欢的,因为民歌有很多都是方言演唱的,很多同学都觉得这些太土了,跟不上时代,跟不上潮流,那么针对这样的学情,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方法,或是教学手段来解决,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歌曲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有效手段。在传统的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完全是建立在“一唱一随”的基础上,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了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结果老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无味,逐渐使学生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在这种模式下,即便学生会唱一首歌曲,因为不理解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和内涵,唱起来也是干干巴巴,毫无情感可言。针对这种局面,我改变了以往的做法,在歌曲教学中注重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赏作用,让学生在反复听赏的过程中,受到歌曲情感的熏陶,力图通过一个完整的音乐形象,来揭示歌曲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趣味性,从培养学生对

音乐学习的兴趣入手,让他们在充分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表现音乐。

二、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精神又放松的状态下学习,就要创设欣赏音乐的情境,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在这里提到的情境的创设不单单是指创设一个安静的欣赏音乐的氛围和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气氛,更主要是要设计一个新颖地、别具一格的课前导入,让学生们能很快的兴趣盎然地进入到学习知识的过程之中,这是上好一节课很关键的一步。所谓良好的开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兴趣是能力的幼芽,只有在听赏歌曲的过程中,才能给学生一个完整的音乐艺术形象,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这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符合认知规律,使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成功中的喜悦和乐趣回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放评价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不断品尝到学习音乐和获得创新的成功乐趣。

乌申斯基说:

“没有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曾讲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新的课程标准让我们认识到:音乐教育首先不是教授技能技巧,不是造就一个提琴演奏家,一位歌唱高手,而是要借着具体的艺术欣赏

活动,比如,一首乐曲、一支歌曲,使学生来亲近艺术,从而喜欢艺术和热爱艺术。音乐教育目的是培养音乐听众,合格公民。而不是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初中阶段我们教师就是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氛围,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提供给学生最好的音响资料,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学习接触和亲近音乐,从而培养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好奇心,这是一门技巧。

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启发下,

为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如:在教唱歌曲

《八月桂花遍地开》时,我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听音乐进教室的作法。这就是我带领学生共同扎起彩绸,在欢快、热烈的秧歌音乐伴奏下,扭

着秧歌进教室。又如:利用美丽的画面,动听的歌声去看、去听,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器官,更形象直观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扩大音乐视野。教师随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善于摸索、分析学生心理,了解学生的心态,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营造音乐氛围,引导学生抓住音乐特点,“读”懂音乐,感受音乐。

在学生的座位排列上我也有所改变,将传统的成排成行的座次形式改变成“马蹄形”、“圆形”的座位形式。这些作法不公消除了教学中师生间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的心理障碍,而且还大大的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三、合理布局,内容重组

教学目标明确,教师基本功扎实,语言风趣幽默,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究其根底,是教师设计的教学环节太过多杂了,在学生还没有很好的掌握如何击鼓的节奏这个知识点时,就忙着进行练唱歌谱,在歌谱还不能熟练演唱的基础上又忙着学非洲舞蹈,最后匆匆进行表演唱,整堂课就像过节吃饭,不停端上各种佳肴,一道没吃完又上另一道,如此这般,别说吃不出滋味,更来不及消化?当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其实,这节课只要教师放缓节奏,删除一些不必要的环节,或者干脆一节课解决一个问题,教学效果就会很好。我们针对这个现象,应该引以为戒,不应犯同样的错误。 有人曾把一节好课,比喻成一幅水墨画,有浓墨,也有淡彩,有布局,也有留白,我觉得非常恰当,翻开新课程音乐教材,绚丽多彩的民歌民乐,流传百年的音乐精粹,古今中外的音乐大师„„庞杂的教学内容与仅仅20课时的教学矛盾困扰着我们,如果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明确讲述,那么一周一节课是不够用的,即使能明确讲述也成了满堂灌,学生不仅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谈不上一堂课学生的注意力始终能集中了。

新的课程观告诉我们,教学内容不仅只是“文本内容”,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教学内容应根据学生原有程度与目标要求做恰当的取舍整合。

四、多元评价,增强自信

教师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地情绪学习。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等。但是,评价不是生硬的,为了评价而评价的。找准课堂评价的时机,评价才能在音乐课堂中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找准正面评价的时机。每位学生的音乐天赋都有差异,有的学生唱歌条件好点,有的则舞蹈好些,教师要能关注学生的一切表现,随时随地发现、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给学生适时的鼓励,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被欣赏的美好,从而更加有信心,有兴趣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 音乐和语言都是一种艺术。在音乐课堂中如能很好地掌握运用语言的艺术性,便能使音乐课堂教学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评价语言具体丰富,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情绪。评价应具体化,一些具体的词汇放入其中就会大不一样,如“你的声音太动听了,真肯动脑筋”、“说的真精彩”、“你的吐字比以前清晰多了,有进步!“„„每一次评价都有具体的内容,这能让孩子们看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因而倍感自豪,学习会更努力。教师还可以尝试多采用体态语言评价的方式,给孩子无声的评价,包括动作、表情、身体等语言,如教师亲切期待的目光、轻轻点头、竖起大拇指、为他鼓掌等都会使学生信心倍增,同时得到获取知识的成功感,体验参与学习到来的愉悦。

曾经听课中出现的一个小插曲让我记忆尤深,这是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是欣赏圆舞曲《小拜年》,课中,学生虽然比平时的表现的好,但还是有个别调皮捣蛋的学生坐不住,在角落里偷偷讲话,最后声音竟然越来越大了,大家纷纷侧目,这时,只见这位教师不慌不忙的走到这位学生跟前,说:“看来这位同学很想好好的表现一下,展示一下自己,那么我们即兴出一个节目,我请你和我共同跳一支舞如何?”这位学生站起来,脸通红,手不安的搓着衣角,嗫嗫地说,我不会跳,老师说:“没关系,我跳的也不好,我带着你,根据三拍子的强弱规律来变换步子,同学们,鼓鼓掌,给他的勇气好不好?”“好”,同学们如雷的掌声响起来。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师生翩翩起舞,一瞬间课堂里只剩下美妙的旋律,一曲终了,教室里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位之前还讲话的同学脸更红了,但却又能看到他眼中的激动与兴奋。上位之后,这位同学再也没有讲过废话,而是无比专注的听着老师的讲课。从这个突发的事例来看,恰当地评价确实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重视和关心,同时也能让其树立信心,发现自己的优点,从而能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给人情感移入比其他艺术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有力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 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 用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音乐审美活动,是对审美对象得感知开始的,在审美感知中,必须带有情感因

素。

列夫.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

”不同歌曲的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变化等,都能够给人带来一种不同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完整的听赏歌曲,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因为纯粹学唱歌曲而产生的厌倦心理,

而且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唱欲望,使学生能够主动、持久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有些歌曲,在教学时,不必过多地介绍歌曲的背景和特点,而是直接让学生听赏,意图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 体会歌曲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学生往往会被歌曲中欢快、热烈的情绪深深的打动而禁不住随着音乐的节奏舞动起来。这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了,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也强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学习效果明显的有了提高。有些民歌, 是典型的探戈节奏与我国的民族化的旋律相结合的乐曲。

在教学时,可以先播放影片让学生欣赏,学生在听赏过程中,往往会被优美动听的旋律

感染而纷纷在下面轻轻的模仿、

视唱。教师便可以不失时机的带领同学们分析曲子的特点以及演唱风格等,同学们积极地发言、大胆地讨论,很快就能够准确、生动地演唱歌曲了。爱因斯坦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

泉。我的一切都来源于音乐的启发。 ”少年儿童的想象力是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

通过它可以使灵感得到创造性的发挥。因此,音乐教学已 成为促进学生全身心

健康发展、塑造“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素质教育的音乐教学,必须

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必须是使受教育者

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实施的。当然,为学生创造自由的想象空间,并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的去想象,是要建立在音乐要素之间的基础上的。音乐可以给人带来丰富的想象,但并不等于所有的音乐都必须描述一个场面或着表现一个场景。所以,在音乐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音乐中的 各种要素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想象。 教会学生唱一首歌并不难,重要的是如何使歌词的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心灵受到滋润。因此,教唱一首歌之前,教师首先要对作品进行深刻的理解,应引导学生分析它的感情特征、情感处理、表现手段等。

提问式的进行分析,如这首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应该用怎样的速度和力度来演唱?用怎样的语气或是动作来表现歌曲的情感?总之,只有在课前做好充分的理解和准备,教师才能在课堂上通过生动的诱导,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发。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灵活设计、选择运用,以上所阐述的观点,这些点滴反思只是我们探索前进沧海中的一粟,通过我们所有音乐教育者的不懈努力追求,不断实践总结,我们音乐教育的天空,将会越来越晴朗,越来越灿烂的。

参考文献

《初中音乐课程标准》

《音乐课程教学论》

《音乐课例与专家评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第三篇:浅谈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黄石初级中学 江西 宁都 342821)

摘要:音乐是当前初中教育的重要课程,通过音乐教学能够起到培养学生想象力、反应能力以及创造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科学的利用声势律动可以起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音乐教学效率的目的。本文现简要分析了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意义,然后结合初中音乐教学实际,探讨声势律动教学模式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声势律动;初中音乐;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82-02

声势律动教学法指的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将音乐与舞蹈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音乐来增强学生的节奏感,舞蹈则训练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使用该教学模式,不但训练学生的音乐记忆,而且使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音乐乐谱以及音乐节奏,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一、声势律动教学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声势律动教学模式主要是引导学生积极发展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发挥自身思维能力[1]。由此可见,声势律动对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作用突出。声势律动教学下,教师指导学生在听到音乐时,让身体也跟随音乐舞动起来,这样使得全体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紧跟教师的节奏,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

2.增强学生的反应能力

初中音乐教学中,利用声势律动,着重对音色、音高、旋律等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对音乐节奏敏感度提升,使学生能够根据音乐的旋律来调整自己的肢体动作。长期训练下去,学生的反应能力不断提升。

3.实现学生均衡发展

进入到初中阶段,学生看待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年龄的增长也会限制学生的表现力[2]。在音乐课堂中,学生常常表现出恐惧的心理,尤其是教师提问回答时,学生会有很多的顾虑,害怕问题回答错误而遭到其他学生的嘲笑,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而采取声势律动教学方法,则可以通过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教学中,使学生敢于表现自我,从而实现学生的均衡发展。

二、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1.通过声势律动来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初中生往往会对枯燥的课堂表现出厌倦的心理,学生心理上往往更喜欢精彩、活跃的课堂。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活动教学的方式,为学生营造出活跃、精彩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教室中跟对音乐舞动。

比如,教师可以将每节音乐课的前十分钟确定为学生纵情演绎的时间,演绎的内容在上节课临下课前确定,学生演绎内容可以以小组的方式完成,在小组的搭建上,遵循优势互补原则,以使小组各成员都积极参与其中[3]。在确定演绎主题后,小组成员可以在课间进行排练,由小组成员推举组长,由组长分配各个成员的工作,例如指定学生演绎乐器、演唱以及舞蹈,通过合理的分工,使学生能够专注于某一活动,从而使学生展现出精彩纷呈的表演。在活动完成后,教师应对学生的演绎进行评价,使学生能够从中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演奏与表演中更加注重韵律与动作的搭配。

2.通过声势律动来帮助学生训练听觉反应能力

音乐是一门能够表达丰富思想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掌握音色、音高以及旋律。而听觉作为声音捕捉的关键,训练学生听觉反应能力,能够使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演绎出更加精彩的曲目[4]。因此,在声势律动教学中,教师应做好听觉训练工作。听觉的训练应借助乐谱,通过学生自己读谱,并进行演唱训练,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声音的律动来作出不同的动作,从而使学生的听觉反应更加迅速。

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一些节奏感较强的曲目来训练学生的听觉,其中《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就比较符合学生的能力需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该曲目让学生通过听觉来提示身体该做出何种动作反应,使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更强。

3.利用音乐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中产生律动

丰富的想象力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助推器,音乐灵感的迸发也依赖音乐想象力,相反,如果学生没有音乐想象力,往往会使学生学生音乐能力难以提升,逐渐陷入单一记忆的漩涡。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根据音乐的韵律进行联想与想象,比如在听到一些笛声,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构建一副草原景象,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加专注于音乐学习,并且在不断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一些乐曲,从中得出自己的音乐学习心得。

例如,教学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时,教师可以先从乐曲的创作背景出发,向学生讲解贝多芬的事迹,深切体会贝多芬在听觉受损以及社会的残害背景下依旧坚持创作的精神,通过背景的介绍,使学生可以根据音乐的律动想象贝多芬在创作乐曲使得情境,使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音乐本身所传达的思想情感,之后在?W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踏步、拍掌等动作来诠释自己对这首曲子的理解。

三、结语

总之,音乐作为当前初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音乐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明确声势律动教学的基本原则,并将其有机的融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从而帮助学生提升想象力、创造力、反应能力,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音乐素养以及审美水平不断提升,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媛媛,毕研芬.关于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6,(11):223-224.

[2]钞艺娟.浅议在音乐教学中对于声势律动的应用[J].戏剧之家,2015,(22):206.

[3]陈超.浅谈体态律动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6):76-81.

[4]史美玲.初中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探索及思考分析[J].音乐时空,2015,(01):173.

第四篇:浅谈如何上好初中音乐欣赏课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在音乐课程中,欣赏这一教学领域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如果学生缺乏音乐欣赏的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音乐也就黯然失色。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音乐欣赏教学,上好音乐欣赏课。

一、激发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初中生正值青春少年,富有理想和追求,学习音乐的动机也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用这堂课的主题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音乐课堂,让学生产生一种神圣、奇妙的殿堂般的感受。其次,可以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音乐欣赏课,利用其色彩鲜艳、图形生动、形象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一种声音、文字、图像相互结合而富于变化的学习情境,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同时,教师本身就是最佳的被欣赏的对象,老师随时的范唱、或形体语言的展示,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意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深入地理解音乐,提高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力。

二、用心聆听,感受音乐意境

音乐艺术及欣赏教学的本质规律决定了欣赏教学的根本方法就是倾听。美国的艾伦?科普兰曾说过:“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欣赏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听,初听、复听、有目的地分段听等,都是以听为本。因此,要多听完整的乐曲,把学生带进乐曲的意境,从直接上感受乐曲的情绪。

三、展开想象,激发情感共鸣

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是欣赏音乐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捷径。音乐形象不像图画那样直观、具体,它是通过听觉激起听者在情绪上的共鸣而使人产生联想。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启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比如可以让学生把自己体验到的音乐情感,用语言描述出来、或用画图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在听一首新曲时,第一遍教师可不出示乐曲名称,让学生听后尽情地谈感受,努力地把他们体会的音乐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例如,学生在聆听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时,他们会联想到自然界各种鸟的鸣叫声,进而通过各种联想,想象到我国北方农村办喜事的热闹情景,体验到那种热烈的节日气氛和愉快欢欣的欢腾情绪。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审美经验等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和有意识引导,老师只作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在不脱离音乐的前提下,去感受音乐、展开想象与联想,最终达到自主地理解音乐的目的。

四、采用多种形式,积极体验和表现音乐

德国美学家曼纽什曾说过:“欣赏者的任务不是对那些永垂不朽的作品的赞扬和称赞,而是积极地参与艺术作品中,与之形成一种创作性的艺术关系,他们不应当仅停留于解释作品,而是努力去超越它。”因此,在音乐艺术面前,欣赏者要积极地去克服自己的被动接受性,满怀热情和自信心地参与其中,这样对音乐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音乐欣赏课如果单纯的依靠听觉、过多地讲述,这就使课堂沉闷、凝重。针对这一事实,我在音乐欣赏课中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围绕音乐并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采用演唱、演奏、表演等方式去表现音乐。例如,唱一唱欣赏曲的主要片段,或用乐器演奏,并熟悉背记音乐主题;或随音乐划拍、拍打节奏、听音乐做即兴音乐表演或舞蹈动作等。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采用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更加浓郁、活跃,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让学生通过反复地听、想、唱、动体会音乐的美妙,才能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总之,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感受音乐的神奇魅力。让学生通过音乐了解到更多地域文化知识,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意境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对美的欣赏能力和欣赏水平在音乐鉴赏教育中得到不断的培养和提高。

第五篇:浅谈幼儿音乐律动教学

杨倩

律动是幼儿园韵律活动的类型之一,是指在音乐或节奏的伴奏下,以身体动作为基础、以节奏为中心的音乐活动,其特点是节奏感强,动作形象简单.小班幼儿具有动作发展快、爱模仿、“认知依赖于行动”等特点,从这些特点来看,律动是一种符合小班幼儿学习需要 、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活动类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选择应注重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而音乐律动活动更应如此,只有选择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作为教育的内容,幼儿才有可能全身心地投入,不断激发出对律动的热情,才有可能丰富经验、拓展 视野。从而达到提高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和进行音乐素质的培养的目的。在幼儿园的音乐教学中,我们仍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实践,我觉得律动教学有以下几个重点:

一、创设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感受音乐律动。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把“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作为幼儿园教育原则之一。因此,教师要多创造激发幼儿音乐兴趣的环境,同时利用幼儿好奇、好玩的心理特点,把音乐教学的每个环节趣味化、生活化。我们班把一日活动中渗透律动音乐,诱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同时,我们还利用一些空余时间,如餐后散步,或进餐前、集中教学前等时间来播放或弹 奏各种类型的音乐让幼儿表演一些优美的律动。久而久之,幼儿倾听兴趣慢慢地提高,孩子们耳濡目染地接近音乐、熟悉音乐,从而喜爱音乐、体会音乐,现在孩子们无论在什么场合,只要听到音乐、歌曲,他们都会手舞足蹈,自得其乐。

音乐律动教学应该以听为主线。在幼儿熟悉音乐的过程中,逐步引导他们去做拍手、点头、踏脚等动作,或者,启发他们做简单的即兴表演。这样,既能帮助他们去掌握音乐的节奏、韵律,还能启蒙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让他们投入到音乐的意境中。如小班《洗手帕》的音乐,让幼儿感受韵律平缓、反复的特征,想象起床后小朋友洗手帕的情景。教师重复播放让幼儿边听做,通过谈话让幼儿安 排好洗手帕的顺序,然后在晾晒起来。这样律动《洗手帕》就完成了。

二、运用多种音乐教学形式,表现音乐律动。

幼儿期正是一个从情感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重要阶段之一,在这时期中,富有情感性的音乐活动对幼儿的情感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潜力,幼儿越是能够有机会 接 触 各种 音 乐作 品,参 加 各 种 音 乐 活 动,就 越 会逐 步 懂 得 爱、温 柔、同 情、自 豪、集体精神、憎恨丑恶和追求美善。在律动活动中,幼儿首先需要欣赏音乐作品,了解音乐性质,引起共鸣,激发情感,才能在此基础上创编动作。为此,我们班采用多种音乐律动教学形式,通过欣赏、舞蹈、游戏等多种教学形式来引导,把音乐的感受和身体的运动密切地结合起来,让它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1、幼儿律动教学跟舞蹈是密不可分的,它们都是把音乐的感受和身体的运动密切地结合起来,让它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由于音乐是诉诸于情感的表演艺术。所以,律动和音乐的语言同是情感的语言。因此,把舞蹈放人律动中,把它的设计重点放在分析教材内容和音乐情绪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特点来设计。轻快活泼的舞曲,动作的设计必然干脆利落,表现出欢快的情绪;柔和优美的抒情曲,其动作就应该突出抒展„„;

2、玩游戏可以说是幼儿的天性,游戏也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 实践表明: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游戏连续玩上若干遍,仍然兴趣盎然。它符合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幼儿好动、好玩,思维具体形象,符合音乐的感知规律,因此将音乐和游戏融为一体是可行的教学手段。我们将音乐律动改编成许多律动游戏,使幼儿在有趣的音乐游戏中体验、感知、表现音乐,接受美的熏陶,萌发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如:我上的律动教学《小兔捉迷藏》以“捉迷藏”的游戏情节贯穿始终,我事先在教室创设了环境,玩了几次后,幼儿就能自己总结出游戏规则,听到小花的音乐就变成花不动,听到蹦跳的音乐就变回小兔子,非常简单的规则和过程,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幼儿很乐意玩“变一变”、“找一找”的游戏,他们能很快完成从兔子到花朵的角色转换,这种转换同时又体现了动静交替的原则,避免了连续跳造成的疲劳,集中展示了艺术表达的形象性和愉悦性功能。他们聚精会神地从背景音乐中区分这时快时缓的音乐,轻松快乐地游戏着,在发展听力的同时,也在欣赏理解着音乐。既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又满足了幼儿以角色身份参与活动的愿望。

三、从情感入手,提高审美理解力

幼儿对艺术的喜爱都是从情感出发的,他们对艺术活动表现出的兴趣都是浅层次的,往往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容易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水平上,而且很容易转移、波动。所以根据幼儿的生活积累、想象都不尽相同,在选择乐曲时,应考虑到是易于幼儿理解的,且具有鲜明节奏特点的音乐。或表现宁静、安详的摇篮曲;或表现雄赳赳、 气昂昂的进行曲;或欢快、活泼的舞曲等,以启发幼儿相应的情绪、 联想和创造。如:用一段以跳音为主的乐曲,请幼儿表演,幼儿能很快感受到音乐活泼、跳跃的特点,表现出小兔、青蛙、袋鼠等动物跳跃的形态。又如:在一段轻柔优美的音乐中小朋友情不自禁地翩翩起舞,表现蝴蝶飞舞、小鱼戏水、树叶柳枝随风摆动„„孩子们会随着音乐而打开记忆的窗户,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倾听、感受、体验音乐的同时,促进幼儿丰富联想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从而培养陶冶了幼 儿的美感和个性。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理解力。

教师应及时幼儿给予表扬,注意保护每个孩子刚刚萌芽的自尊心, 使儿童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即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又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鼓励了其他幼儿,使幼儿相互学习,相互激励, 唤起他们的情感,使幼儿从情感上爱律动,愿意参加表演活动是相当重要的,通过对律动的充分表现,来表现内心的喜悦,激起孩子们表现音乐的欲望,享受着音乐的美、动作的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让幼儿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做自己喜爱的动作,从中感受愉快。总之,音乐教育是改善幼儿心理品质,促进幼儿智能发展,增强幼儿身体健康,丰富幼儿审美情感的一种有效手段。幼儿需要音乐,没有音乐的幼儿生活是不可想象的。因为音乐它可以鼓舞人,给人以灵感和力量,虽然只是简单的律动,也能给幼儿以美的享受,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

上一篇:七上英语德育渗透计划下一篇:寝室文化建设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