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包装工程专业双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2-09-11

21世纪以来, 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经济往来越来越频繁, 地域间的贸易往来也相应的日益增多, 包装作为保护、宣传商品的桥梁也越来越在工业的发展中被看重。上世纪80年代, 我国已经开始了包装工程专业的高等教育, 虽然各大高等学校陆续成立了包装工程专业, 但20年后的今天, 我国仍然不是一个包装强国, 随着“追赶超越”口号的提出, 也为了更有效地学习和应用国外先进的包装技术, 包装工程专业的双语教学刻不容缓。而我国目前的包装工程专业学生的双语课程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整个双语教学的体系还不够完善。笔者通过实践,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校包装工程专业双语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一、改革教学目标

(一) 理论知识优先

包装工程这个专业是一个交叉性很强的专业, 在短时间内想要对包装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是不可能的, 所以为这个专业选择了包装工程概论 (双语) 这门概论性质的课作为该专业的双语课程。这门课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 对包装过程中主要的工艺和技术, 常用的材料和设备, 以及包装印刷、包装测试和运输包装等专业知识得到系统地、深刻地掌握, 此外, 利用多种方式和平台吸收包装工程学科领域的新概念和新工艺, 打好以后专业课学习的基础。因此, 老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强化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 因为基础理论和概念学得不扎实的学生是无法将学到的东西其应用在以后工作的实践当中去的。根据教育部对包装工程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方案, 包装工程概论 (双语) 这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只占课程总课时的10%甚至更少, 也就是说老师就要开展丰富的、充足的理论教学, 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让学生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二) 理解知识优先

包装工程概论 (双语) 这门课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作为老师在对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中, 还应注意通过深入浅出的方法让学生能够理解, 从而锻炼学生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例如, 当老师讲到包装的定义这个内容时, 将“包装”这个术语在课堂讲解拆开来讲, “包”指包裹、收纳, 而“装”指装饰、装扮, 并且引入买椟还珠这个成语故事, 结合古代生活的情境, 将成语故事与技术术语结合起来, 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并且吸收知识也变得更加容易。

(三) 素质培养优先

在包装工程概论 (双语) 的教学中, 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而且应当注重本科专业教学的应用性, 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使包装工程专业的学生具备应有的专业素养, 专业课老师应将专业知识体系标准化、系统化, 一个很好的做法就是参考国家标准。例如在各类包装术语的英文时, 就可以参照2010年的国家标准GB/T 4122-2010, 比如, 标准里详细区分了包装试验和包装检验这两个术语, 英文也应分别译为package test和package inspection, 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规范学生对术语的理解和运用, 加深学生对包装工程知识体系的构建。

二、改革教学内容

(一) 选择教材

包装工程概论 (双语) 这门课从培养方案上看是一门专业的主干课程, 目前我国市面上对于包装工程专业的双语教材并不多, 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包装工程概论 (双语) 》相继出版了两版, 但都缺少包装技术这一大块的内容, 而第二版甚至删减掉了也很重要的包装印刷部分的内容;因此笔者本人为学生选择了同为化工出版社的《包装科学与技术基础》 (双语) , 这本教材的内容涵盖包装工程总论、包装材料和容器、包装技术、包装机械设备、包装印刷、运输包装、包装标准与法规、包装开发过程等知识, 基本可以满足包装工程专业的学生对该专业知识体系的一个整体把握。

(二) 剔除过深的机械和材料内容

包装工程概论 (双语) 这门课程仅有32学时, 教学学时偏少。由于包装工程专业的学生机械和材料相关的前期课程学习得较少,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以理解包装行业相关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主要工艺方法为根本, 讲解时尽量弱化机械和材料方面的知识, 有些复杂的机械构造、原理和计算以及非常用材料的各类性质则能不讲就不讲, 防止学生对太难的知识产生恐惧或抵触心理。比方说, 在讲解包装印刷这一块知识时, 其内容主要是当今常用的印刷方式的基本原理, 由于金属活字印版的凸版印刷方式已基本被用感光树脂作为印版材料的柔性版印刷所取代, 所以这部分内容可以直接删除。

(三) 扩充前沿的专业技术知识

轻工业技术在日新月异发展着, 包装工程这门学科也在不断出现新知识、新概念、新工艺, 所以教学内容方面理应扩充一些新兴技术和前沿知识, 已经不太用得到的、落后于当今时代的理论知识也要及时删除。现阶段, 前沿的包装技术包括气调包装、显窃启包装和智能包装等, 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 应适当加入一些此类前沿科技的容, 这样就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三、改革教学方法

(一) 头脑风暴式讨论

笔者在包装工程概论 (双语) 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 注意到学生思考时不够积极主动。想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 遇到学生对知识有不理解的情况时, 老师可以对该知识进行总结并设置一个相关的讨论题目, 接着组织学生分组并讨论该题目。当一位同学提出看法的时候其他同学不要立即提出反驳, 而是要尽量多提出各种解决方案, 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 等大家都发言完毕后再共同研究并找出题目的答案。利用头脑风暴的方式, 学生可以积极地独立思考并找出题目的答案, 角色由知识被动的接收者转化成主动的研究者、解决者,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对知识的疑惑就会自然而然地解开了。

(二) 实地观摩学习

对于一般的本科教学模式来说, 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的专业知识是与他们自己的生活毫无联系的。包装工程概论 (双语) 也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课程, 假如学生有看书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时, 学校可以让学生实地观摩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和实验室, 比如说中萃可口可乐公司、秉信纸业公司等实践基地以及校内的包装工程实验室和包装材料检测分析室, 老师也应毫不吝啬地积极为学生创造相应的条件, 让学生在实验室或企业中多动动手, 增加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改革教学手段

(一) 合理利用科教视频

由于包装工程概论 (双语) 的教材为全英文教材, 英语长难句较多且难懂, 老师光是对着全英文的书本讲解翻译会使课堂缺乏趣味性, 变得非常枯燥, 而且教学总学时较少, 遇到一些抽象问题老师无法多花时间进行讲解, 因此大部分学生很难对课程产生强烈地兴趣, 厌学的学生也不在少数。鉴于此, 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科教片视频, 比如Discovery频道的How it’s made栏目, 就有讲利乐无菌软包装的生产过程, 这种科教视频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实体化、直观化, 观看后学生就能迅速有效地理解重要的知识点, 把理性认识升华为形象的感性认识, 更容易长久地记住。

(二) 多渠道建立学习平台

现如今, 未开通校园网络的高等学校已经几乎找不到了, 利用校园网络能够创办各个双语课程的学习网站, 提供平台以便师生学习交流。作为老师, 还可以在自己的博客或者微博里更新一些行业的前沿知识, 以供学生利用零散的课余时间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面。

如果有条件, 老师还可以在学校的帮助下录制相应的慕课和微课等网络公开课或资源共享课视频, 上传到网站或者其他平台上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在这些种类繁多的平台上, 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在线观看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料或下载后进行自学, 老师也可以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反馈, 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三) 创造外语语言环境

众所周知, 学好外语不能只靠课堂学习, 还应多沉浸在外语语言环境当中。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外语语言环境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从校园的“硬件”上改良, 比如定期定点设立英语角供学生练习听力和口语、学校的所有设施都标注中英双语的文字标识、播报英语广播以及丰富图书馆的英文原版书和英语学习类的书籍等;然后是从组织活动这种“软件”上改良, 比如经常举办英语演讲、英语演唱、英文填字等各类有趣的比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经常沉浸在英语语言环境当中, 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也能保证双语课程的学习效果。

五、结束语

在包装工程概论 (双语) 的教学实践中, 为了巩固包装工程专业学生的基础专业知识, 增强学生的业务能力, 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理应立即大力开展。

各大高等学校也应当相互借鉴, 加大改革力度, 加速改革进程, 从而不断提高双语教学水平, 提升学校的办学档次, 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国际人才。

摘要:针对目前高等学校包装工程专业双语教学中的问题, 结合我校部分班级的包装工程概论双语课教学实践, 本文对双语教学中教材和多媒体课件的选用、课堂教学形式和创造双语学习环境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高等学校,双语教学,包装工程概论

参考文献

[1] 尚德会.双语课程的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08, 29 (5) :65-71.

[2] 刘银凤.应用型高校专业课双语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时空, 2012, (7) :156

[3] 王德广.正确认识双语教学[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2006, 16 (7) :109-114.

上一篇:解析普通高中学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下一篇:手机移动搜索市场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