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林业院校经管类学生职业价值观调查分析

2022-09-11

职业价值观指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具体表现, 也就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态度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在择业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个体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价值观的正确与否, 对个人职业发展、国家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都可能产生深远影响, 所以, 调查和分析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具有突出的紧迫性、重要性和较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选定高等林业院校经管类学生为调查对象, 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的形式, 分析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安排下, 林业院校学生择业过程中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的实态, 以及价值趋向上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对不同价值主体的调查, 对大学生择业所面临的多元价值观进行观察和思考, 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合理定位和引导寻找客观依据。

1 问卷设计、样本选择与构成

本次调查采取书面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方式。针对学生就业的期望、选择、社会适应性、就业技巧、态度、所需信息等方面, 共设17个选择题和两个开放性问题。访谈78人, 从就业观、就业技巧、价值取向等方面, 详细了解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样本调查对象为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9届毕业生, 覆盖到7个专业所有学生422人。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22份, 回收问卷398份, 回收率为94.3%。其中有效问卷392份, 有效率为92.9%。

2 调查以及访谈数据处理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的单变量描述性分析和多变量的相关分析, 可以得出如下结果。

2.1 职业价值观多元化, 择业方向广泛

调查数据显示, 对于毕业后的打算, 有43.19%的学生选择就业, 其中12.68%的学生选择回生源地就业, 24.65%的学生选择“继续考研”, 1 1.2 7%的学生选择出国。“在您认为理想或希望从事的职业 (或工作岗位) 是哪类工作?”的问题中, 34.04%的学生选择从事管理人员, 32.39%的学生选择公务员, 21.60%的学生选择营销人员, 13.38%的学生选择从事技术人员, 10.80%的学生选择教师, 7.04%的学生选择科研人员。调查样本涉及到的专业中, 管理类的学生居多, 所以“从事管理人员”成为多数学生就业的首选;公务员以其工资较高、福利保障完善、社会地位较高, 成为仅次于选择管理人员的职业, 营销人员以其较高的收入、灵活的就业方式也成为学生选择率较高的职业。从调查的数据来看,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趋向多元化, 但大都比较注重选择稳定、功利和实用的工作职业, 其中工作收入和经济利益受到广泛关注。

2.2 择业主体意识增强, 社会价值淡化

调查结果显示, 经管类学生的自我主体意识较强, 强调自我需求的满足, 普遍关注个人利益、个人价值的实现;注重经济利益的获得, 追求物质财富, 传统的“社会价值取向”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 社会价值淡化。调查发现, 在择业意向上, 对于希望从事的职业中, 学生把“能否发挥专长” (占38.63%) 和“能让自我价值得到社会认可” (占20.31%) , “能实现个人理想和报负” (占17.88%) 作为最看重的因素。对于“理想的择业单位最重要因素是什么”, 学生首要考虑的因素是“个人发展空间” (占36.18%) , 而“社会需要与社会贡献大” (2.63%) 被学生置于不重要的位置。其中的原因是, 大学生认为去基层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存在工作环境差、个人待遇低、发展空间小以及家庭反对等不利因素。在调查中, 值得注意的是, 即便是学生党员, 在择业考虑时也同样没有将社会需要和社会贡献放在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职业方向选择, 除了进一步验证在择业时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又兼顾经济利益这一特点外, 还有力地说明社会价值的观念在学生中己经淡化。这种择业行为的价值取向是社会变革引起的必然结果, 标志着他们的择业行为已经由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转变。

2.3 就业期望富有弹性, 标准趋向现实

职业评价标准是主体选择职业时所遵循的内在标准和价值尺度, 也是选择职业的价值评价依据。研究表明, 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评价受社会因素影响很明显, 职业评价标准正由理想主义转变为现实主义, 个性发展和经济利益是主要的职业评价标准, 价值取向趋于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更加务实和注重实际价值。学生择业时最先考虑因素是“个人发展空间”, 其次是“发展前景”、“薪酬待遇”和“工作地点”, 分别占总人数的31.28%、28.76%、23.12%和19.36%, 三项的比重并没有太大差距。调查的结果反映一个普遍的现象, 毕业生中不论男女、来自城市还是农村, 均对工作地点要求很高, 即便是生源地省会城市也很少选择。通过观察发现多数学生均以长三角地区的城市为目标选择, 这与长三角地区经济的活跃程度高和对人才的需求旺盛、提供的发展机会多有直接关系。对于期望的薪资待遇, 学生选择月薪2000元~2500元、1500元~2000元、1000元~1500元的分别占22.54%、24.88%和33.57%, 但签约后现实的职业薪酬水平是月薪1500元~2000元和2000元~3000元分别占了43.76%和21.05%。可以看出, 大多数毕业生对薪水的市场指导价比较关注, 定位也较理性, 并能在择业实践中自觉将期望值与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4 职业观念趋于成熟, 择业态度自信

当前, 毕业生普遍感受到有一定的就业压力 (占81.11%) , 认为满意的工作难找 (占53.52%) , 但对就业前景充满信心。比如, 对于“先就业后择业”的观点持“基本同意”的学生占47.90%, “赞成”和“非常赞成的”两个比例占了38.41%。他们“非常自信” (占25.39%) 、“比较自信” (占53.20%) 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对于建立自信心的方式, 大学生选择加强自身的职业能力锻炼, 多数学生认同“综合实力是决定就业质量的根本因素”, 比如, 4 2.1 6%的学生认为“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主动性等处事能力”, 16.43%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经历”是企业对毕业生最看重的素质, 22.54%选择兼职的经历。这与在同时进行的用人单位调查中得到的这两项指标的排名完全一致, 说明学生非常明确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并在实际的大学生活中努力通过各种渠道去提高自身素质, 积极参与社会竞争。

3 高等林业院校经管类学生职业价值观类型及其成因分析

3.1 社会价值观

此类职业价值观首先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 把个人意愿、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当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国家利益发生矛盾和冲突时, 要求以社会需要为首位。此类职业观念的拥有者, 通常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他们志存高远、矢贯初衷;百折不挠、意志坚定;脚踏实地、牢记使命;关爱社会、心系国家, 往往能够把人生的理想与社会的需要、国家的发展相结合, 把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相统一, 在基层、在生产一线、在平凡却是社会需要的岗位上彰显出自己的人生价值。也许在最初的职业选择中, 他们同样遭遇了困惑与不解, 但内心坚定的理想与信念, 提供给他们人生前进的动力, 也提升了人生的境界。在具体的就业过程中, 那些走向基层、西部就业的学生, 身上就有着这类职业价值观。

在调查中, 持这种价值观的择业者却很少。大部分的学生支持政府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业创业的政策, 但实际上每年真正到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人数却很少, 到基层就业的人数比例更低。他们认为那里工作环境差、工作待遇低、晋升空间小。学生的这种选择, 说明传统的“社会价值取向”己经有所模糊, 个人价值与个人利益成为重要因素, 这是一个值得我们社会重视的现象。

3.2 自我价值观

这类职业价值观突出个人才能的发挥, 突出自我发展, 是以满足择业者个人兴趣、专长、能力、性格、爱好等因素为出发点。他们在职业追求上更多的着重职业的自我价值和个人发展空间, 择业时往往倾向于寻找那些自我发展空间大, 适合自己性格特点的公司和行业。

调查发现, “对于希望从事的职业中”, 学生把“能否发挥专长” (占38.63%) 和“能让自我价值得到社会认可” (占20.31%) 、“能实现个人理想和报负” (占17.88%) 作为最看重的因素。对于“理想的择业单位最重要因素是什么”, 学生把“个人发展空间” (占30.68%) 作为首要考虑的因素, “发展前景” (占29.81%) 和“工作和收入相对稳定” (占25.82%) 作为其次。同时, 大学生也根据自己的个人发展需要, 加强自身的职业能力锻炼, 有42.16%的学生注重培养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主动性等处事能力, 有16.43%的学生注重培养社会实践经历, 而形式则主要以兼职为主。

这类价值观的择业者较多, 在赢得企业和自身发展的同时, 也暴露出社会价值淡化, 职业生涯个人本位的缺点。

3.3 效益价值观

这类职业价值观在评价职业价值时, 把经济收入、就业地区、单位性质等作为主要标准, 是以满足择业者的个人物质利益为出发点的, 在价值目标上注重物质取向, 追求经济效益的实现。此类型的择业者追求职业带来的直接经济利益、物质待遇和生活环境等经济效益取向, 对现实物质生活感受的直观性以及对自身感官满足有强烈的偏爱, 这与二十多年的商品大潮影响, 与社会转型期市场经济趋利性、功利化、现实性等特征带来的价值尺度的巨大变化不无关系。但随着社会转型的加速, 社会价值观念的更新, 大学生对待职业选择更趋理性, 单一的持效益价值型的大学生会逐渐减少, 往往会与自我发展取向等相互兼顾。

3.4 消极价值观

这类职业价值观是确实主体性思维, 难以分辨职业现实状态的合理性与长远发展的目的性, 缺乏价值选择目标的消极取向。这也是受价值多元冲突中“相对主义”倾向的影响——没有绝对好的职业, 所以放弃选择。放弃也就意味主体责任的缺失。因此, 此类择业者往往很少考虑如何通过职业生活达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甚至会把职业当作谋生手段, 满足即时的物质需要和享受, 安于现状, 不思进取, 逃避竞争, 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 缺乏对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的长远考虑。

这种观念在这次调查中很少发现, 因为从大学入学开始, 就已有一定的就业压力感, 来自于家长、老师、学校, 这也迫使他们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 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方式提升自己的能力。

4 结语

通过本次调查, 我们得到以下结论: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加注重自我、关心自我发展、热衷自我完善, 忽视了职业的社会价值。但是社会需要具有多样性, 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才能满足, 满足社会多样性需要的具体形式主要是职业的多样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 既有现实的物质利益的考虑, 也有自身发展的思量, 每个行业、每个岗位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需求, 有着种种吸引人的优势和不遂人意的局限, 这就需要学生权衡利弊, 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自身发展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 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

同时, 大学生职业社会价值观念的淡化, 功利化的利益取向的增强, 导致大学生在择业中重实惠轻理想、重利益轻责任。较高的择业物质期望值, 也使得一些地区、行业、单位出现了人才的危机, 导致了国家总体上人才分布的结构失衡和人才流向的不合理, 严重影响了国家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的大学生甚至把就业当作谋生的手段, 缺乏艰苦奋斗的思想, 满足于暂时的物质享受, 把职业的发展目和理想置于不顾。

总之, 由于职业价值观的不同, 会对大学生乃至社会发展产生双重效应, 因此, 国家、社会、高校的引导便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只有选择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先进的职业价值观, 对转型期社会现象及生存发展目标才会有理性的认知, 才会正确把握自身的择业方向, 合理定位, 将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相统一, 兼顾与急需相统一、择优与代价相统一, 目标与手段相统一, 避免短期行为、个人主义与实用主义。这样, 才会成为一个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用的人才。

摘要:本文选定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5级422位毕业生为调查对象, 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的形式, 分析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安排下, 林业院校学生择业过程中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的实态, 以及价值趋向上可能出现的问题。通过对不同价值主体的调查, 对大学生择业所面临的多元价值观进行观察和思考, 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合理定位和引导寻找客观依据。

关键词:高等林业院校,职业价值观,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 丁俊锋, 韩文英.大学生就业取向调查与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8 (4) :119~120.

[2] 李军.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及职业生涯规划调查分析[J].合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 (24) :115~117.

上一篇:浅谈医院制剂室的发展方向下一篇:论建筑装饰技术专业的毕业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