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流行文化对激发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作用

2022-09-11

本文中的流行文化是指通过各种媒体传播的, 包括影视文学、音乐、通俗小说、广告、时尚体育活动等在内的“大众文化”。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 流行文化越来越多的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尤其是在激发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关于外语学习动机的理论

70年代以来, 语言学习动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机类型的划分和第二语言学习动机上, 其中最有影响且最具开创性和指导意义的要数加德纳与兰伯特 (G a r d n e r, R·&W·L a mbert) 的研究。加德纳将动机定义为“对语言学习目标的努力和愿望与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态度的结合”。根据学习目的的不同, 加德纳与兰伯特将动机分为工具型 (instrumental) 和融入型 (integrative) 两类。前者指学习者的实用性目标, 后者指学习者对目的语文化群体有好感, 希望与其交流并融入其中的学习动机。阿诺德和布朗 (Arnold, J·&H·D·Bro w n) 则从心理学的角度将动机划分为外在 (extrinsic) 动机和内在 (intrinsic) 动机。内在动机是指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来源于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求知欲等内在因素;外在动机是指学生受外部因素的推动而学习外语。而对动机进行更为全面归纳的是埃利斯 (Ellis, R·) , 他认为:“动机指的是影响学习者学习二语所做出的努力程度的态度和情感状态”, 并将动机分为四类。除工具型和融入型外, 还有内在动机, 即源于学习者进行不同学习任务时的内在兴趣, 以及结果型 (resultative) 动机, 即源于成功学习的动机。埃利斯的这四种动机并非相互排斥或截然不同, 而是彼此互补的。动机在性质上是动态的, 根据学习情景或任务此刻与彼时也会有所不同。

2 流行文化在激发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中的作用

(1) 以流行文化创造轻松愉快的交际环境, 激发融入型动机

在我国, 动机与成功习得英语的问题是复杂的。在我国背景下的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最有影响的因素是最终决定一个学生命运的考试。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学习动机是工具性的、外在的、短期的被动动机。许多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首先是为了期末考试及格, 其次是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 获得证书, 很少考虑交际的需要和实际能力的培养。因此, 外语教学要尽可能为学习者创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和真实自然的交际环境, 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和更真实的语言材料, 因为真实的语言材料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融入型学习动机。

电影赏析使学生在较为真实地环境中进行听力训练, 为他们进入真正的交流环境做准备。这样对学生的语音语调的培养, 听力水平的提高, 以至英语的整体学习都会有很大的益处。英文原版电影中人物的命运, 观点, 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容易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 教师可以就影片内容设计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也可在影片观看结束之后一起讨论。如:在教授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册Unit 7Gave Me Nothing to Lose的时候, 教师可以播放从网上下载的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 o d《凝望上帝》的电视片断, 引出了奴隶制和黑人的话题, 并且从网上搜集作者Zora Neale Hurston的生平和电视剧主演哈里贝利的英文介绍, 结合这些课外的阅读材料和影视片断, 学生既接触了原汁原味的课外阅读材料, 又了解了课文的时代背景, 为更好地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英语在电脑游戏中应用是最实际的, 让人有身在英语语言国家的感觉, 这时候英语能力会随着游戏的发展得到提高。例如电脑游戏F I F A《足球经理》是一款经营球队的游戏, 其中包含很多竞技词汇, 玩家需要研究阅读告知球队近况的E-mail。喜欢足球的大学生都会不厌其烦的搞清楚每个单词的含义, 每封邮件的内容, 否则他经营的球队就有可能亏损, 也就意味着游戏的失败。所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足球和竞技方面的词汇在不知不觉中习得。英文邮件也使得阅读水平自然而然地提高了一个层次。当然电脑游戏在大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还有很大的限制。教师可以截取其中语言材料丰富的片断, 在课堂上讨论,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英语的学习成为主动自发的行为和快乐的事情。为了确保交流的顺利进行, 教师要向学生讲授一些交流知识与技巧, 提高学生对文化学习和语言学习之间重要关系的认识, 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 当学习者所表达的意思被人理解时所经历的那种愉快会更加增强他们学习外语的融入型动机。

(2) 以流行文化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

外语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英语学习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动机, 教会他们如何学习。有了动机, 有了方法, 学生才会有自主;有了自主, 他们就会自觉学习, 从而提高效率。在我国的绝大多数英语教学实践中, 由于教材的使用是强制性的, 且较为固定, 学生潜意识里把教材内容当成一种知识来学, 并没有将其看成真实的语言, 再加上教材本身的一些局限性,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随着大众传媒和网络的发展, 过去地区性的亚文化迅速成为全社会关注或知晓的文化, 并被大规模模仿, 进入每个人的生活。在教学中引入流行文化能创造一种有利于学习的氛围, 学生容易跟得上, 课堂气氛更轻松和谐, 学生也更愿意参与, 因为学生处于他们熟悉或喜爱的活动中, 使用他们的知识, 和他们的语言。他们更容易从正确的回答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因此, 课堂中导入流行文化在增强学生内在动机和提高学习自主性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在英语课堂上, 针对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将各种形式的信息有机组合。例如利用学生喜欢上网的爱好, 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 让流行文化走英语课堂, 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信息资源之间的互动, 有效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如谈论美国大选这一话题时,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Bush和Kerry两人2004年竞选大赛时的文字资料, 分别打印出来, 贴在教室的四面墙上, 老师就文字资料设计问题, 课上首先以小组为单位, 小组成员间阅读材料, 互答问题, 交流信息。然后借助网上下载的音像资料生动地呈现给学生, 使他们切实领略到美国总统竞选的对阵局势和不同的价值观。最后, 让学生就所看的音像资料进行一分钟的观点陈述, 有学生在精彩的陈述中提到记忆犹新的片段, 如Kerry竞选班子突出Bush的某些苦恼表情暗指其出兵伊拉克有所不妥一样, Bush竞选集团有意借Kerry在划赛艇时摇摆的动作暗示其政治态度动摇不定。由此可见, 流行文化促进了学习者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对所选或提供的学习任务做出积极反应, 使学习转化为的内在的需求, 成为有趣甚至娱乐的过程。

(3) 以流行文化增强教师的人格魅力, 激发学习者的外在动机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借助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台》这一电视媒介, 以其富含流行文化元素的幽默语言, 成功地品谈《三国演义》, 引发了全国大中学生的三国热, 这正是流行文化赋予教师个人魅力的例证。教师的爱心、责任心、个人风采和人格魅力是学生喜欢、接纳老师的原因。让学生接纳就是让学生接纳老师所教的课程, 对所教课程产生兴趣, 并进而产生学习动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声音的大小、语音语调、方言口音、手势、板书、衣着、说话的逻辑等等都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心理体验, 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可将流行文化引入课堂, 与学生共同欣赏, 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形成融洽的课堂气氛, 这样教师最流行的文化知识, 多维地获取流行文化的方式, 专业、幽默的语言评说, 会使学生产生好的学习情绪, 极大地推动他们的学习动机, 从而使得教学活动更容易地开展。

在学习教材时, 教师可以结合流行文化对文化点进行直接阐释。以《大学英语》第四册第4单元为例, 课文“Jim Thorpe”, 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上半叶美国最伟大的运动员凄怆的一生。而当代中国大学生只知道NBA黑人球星的辉煌, 能如数家宝地道出每个球星的年收入及他们奢侈生活的点点逸事, 却很难理解Thorpe作为美国印第安人, 尽管在体育事业上给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却遭受不平等待遇, 生活上穷困潦倒, 晚年境遇悲惨;难于理解Thorpe为何入选1912年的美国奥林匹克田径队, 并获得两项全能项目的冠军, 但那时的他却不是美国公民。教师可借助图片直接描述当时美国印第安人的生活状态及美国对印第安人的不平等政策, 对比当今美国少数民族如印第安人、黑人、华人的生活;也可播放反映印第安人生活的英语歌曲, 并解释歌词来使学生的对种族问题的过去和现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流行文化赋予教师以个人魅力, 教师的个人魅力使学生对美国文化产生友好的态度, 学习积极性很自然的被调动起来。

3 结语

综上所述, 在英语教学中合理利用流行文化可以从多方面激发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 弥补教材的不足、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所需的素质、自主性, 改善课堂组织和管理等, 具有很大的实践价值的。需要注意的是, 流行文化有正、负面的影响, 应从正面引导学生, 并培养其对文化的思考、批判能力。而且, 如何合理地分配和利用课堂时间也是教师在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摘要:论述了流行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中扮演的角色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探讨了流行文化在激发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中的积极作用, 并给予充分的实例说明。

关键词:流行文化,动机,激发

上一篇:语文课教学方法点滴谈下一篇:论新课改下如何提高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