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梁的沉浮1范文

2022-06-06

第一篇:白鹤梁的沉浮1范文

白鹤梁的沉浮教学设计

白鹤梁的沉浮 教学设计白鹤梁是国家级文物。所谓“沉浮”是一种比喻,表现白鹤梁的出水和没水,盛衰命运。本文写了以葛修润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们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反复实验,在否定一个又一个保护方案的情况下,最终设计出了原地保护白鹤梁的理想方案,表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极其强烈的责任感,以及他们为保护国家文物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智慧。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科考队员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发现并精心保护朱鹮的经过,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2.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体会科技工作者富有创造性的方案。

2、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文物的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交流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重点介绍白鹤梁。

2、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三、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清文章的脉络

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怎样一步步叙述的。 第二课时

学习课文重点部分

1、小组学习

(1)白鹤梁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2)人们为了寻找、保护白鹤梁做了哪些事? (3)白鹤梁经过了怎样的沉浮过程?

2、讨论交流

3、白鹤梁的沉浮给我们什么启发?(从保护野生动物和保护环境两方面谈感受)

4、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5、摘抄课文中描写白鹤梁沉浮的有关句子。

六、总结

那么在当今社会又有多少野生动物会有如此幸运呢?为了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呢?

板书设计: 白鹤梁的沉浮

第二篇:五年级科学下册 探究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1教学反思 教科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沉和浮

8.探究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并在这一过程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训练:

1.训练学生做出有根据的推测。让学生观察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沉浮状况,推测出那种液体的浮力大,哪种液体的浮力小?并要求学生说出理由,强调推测是要有根据的。2.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出实验方案,而不是照老师教的方法做。要启发学生想出具体的实验方法,教师的提问至关重要,因此,我精心设计了一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

(1):怎么证明你的预测?

(2)需要哪些工具?

(3)怎样测量?

(4)需要测量马铃薯在空气中的重力吗?为什么?

(5)怎样保证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测量时物体碰到烧杯行吗?为什么?最少重复几次实验?)

3.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指导学生从以下方面对数据进行分析:

(1)橡皮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相同吗?

(2)橡皮在哪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最大?在那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最小?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通过这些训练,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都获得了发展,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本节课中,我还非常重视建立有序的科学课堂,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提出了严格、具体的要求:

(1)不出声,文字交流。(2)分工合作,一人将橡皮放入液体中,另一人读出测力计上的数值,其余人记录。(3)实验完毕,归还实验材料。由于所提的要求详细、明确,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实验中秩序井然,操作规范,表现出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不过本课还存在着不足。由于烧杯数量不够,因此我只为每小组准备了两种液体(清水+另一种液体),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是不完整的,因为他们只能比较橡皮在清水与另一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而无法感知橡皮在其他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利于知识体系的建立。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三篇: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5-教科版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教学内容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与浮的第八课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推测、验证活动获得数据,并转化为证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分组合作法等

教学具准备

每组一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量筒、天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个性修改

一:复习旧知

让学生回顾前一节课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的内容,知道相同的马铃薯在清水和浓盐水中的沉浮状态不同,为本节课做准备。

二、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1.讨论:马铃薯在有的液体中下沉,在有的液体中上浮,是不是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有大有小?

2.讨论:怎样用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

3.用钩码代替马铃薯进行研究。按照第6课学过的方法,分别测量钩码在清水、浓盐水、糖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后把数据进行比较,验证原来的推测。

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清水浓盐水浓糖水

在液体中的重量

受到的浮力

4.根据钩码受到的浮力大小,进一步类推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情况,从而验证学生原来的推测。

实验记录单:

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清水

浓盐水

浓糖水

钩码在空气中重量

在液体中弹簧测力计读数

受到的浮力

三、推测与验证

1.思考: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为什么会不同呢?影响马铃薯浮力大小的原因是什么?

2.从马铃薯和液体的重量去比较会有什么结果?比较重量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要在同体积的情况下比较重量。)

3.推测同体积的清水和浓盐水重量是否相同,进一步推测与同体积的马铃薯比较,重量是否相同。

4.如果要验证我们的推测,那么怎样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

5.用天平比较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得出数据。

同体积的马铃薯、清水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

马铃薯清水浓盐水

重量

6.分析表中的数据,我们知道马铃薯沉浮的秘密了吗?物体的沉浮与液体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这就是造成马铃薯沉浮变化的原因。

四、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1.观察教科书提供的资料,判断塑料块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情况,并说说判断的理由。

2.观察教科书第20页中间的2张图片,根据这些物体的沉浮关系,我们能判断这些物体的轻重吗?注意:判断轻重的前提条件是同体积。

五、沉浮原理的应用

比重计的作用可以教师讲解为主,或者用多媒体课件配合讲解。

五、整个单元的总结

这是对整个单元的科学概念的梳理和总结。教学时,教师可以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梳理,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梳理。可以设计一些有层次的问题进行整理:

1.怎样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的沉浮现象?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

3.石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石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4.木块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木块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水的轻重比较有关)

6.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同体积的物体与液体的轻重比较有关)

六、课后总结,对本节课或者本单元的知识答疑解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及时解答疑惑。

这节课的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节课,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并在这一过程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训练学生做出有根据的推测。让学生观察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沉浮状况,推测出哪种液体的浮力大,哪种液体的浮力小?并要求学生说出理由,强调推测是要有根据的。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出实验方案。学生通过实验获得认知,并且在这节课之回顾第一单元的重难点知识,温故而知新,很多新课上不理解的知识可能会豁然开朗。

板书设计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

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四篇: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14-教科版

8.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猜想、验证活动获得数据,转化为证据并得出结论,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整理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形成科学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

经历“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明确物体的沉浮与同体积液体轻重的关系。

【教学准备】

学生(每组):1个钩码、一个马铃薯、一个弹簧秤(量程1N)、一杯清水、浓盐水、糖水、(酒精)、自制溢水桶、天平、250ml烧杯3只、100ml烧杯一个。

教师:马铃薯2个(体积相同)、烧杯、

自制溢水桶、食用油、清水、浓盐水、酒精、试管(2个)、比重计、体积相同的正方体塑料块三个、自制糖浆、软木塞、鹌鹑蛋、橡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现在遇到了一个小麻烦,我分不清哪杯是清水,哪杯是浓盐水了?谁能到前边来用上节课学到的知识,帮我区分一下哪杯是清水?

二、新课

(一)测量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1、同一个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出现不同的沉浮情况,浮力是否有大小之分呢?

在清水中的浮力怎么测?

在浓盐水中的浮力又怎么测呢?

2、看来测马铃薯在这些液体中的浮力要用到多种方法,比较费时。为了便于研究,我们用钩码来代替马铃薯,因为钩码在这些液体中都是下沉的。所以只要选用下沉物体的浮力测法即可。

即:

浮力=空气中的重力—液体中的重力

3、实验前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老师也有几条建议。

课件出示

1.调零。

2.测量时钩码要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3.读数时手要拿稳测力计待示数稳定后读数。

请各组组长检查一下实验器材:一个测力计、一个钩码、一杯清水、一杯浓盐水、一杯浓糖水+记录单

4、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对数据估读予以指导)

5、请学生汇报,教师将实验数据录入到汇总表1。

浓盐水

浓糖水

受到的浮力

受到的浮力

受到的浮力

受到的浮力

受到的浮力

6、根据实验数据师生得出结论:同一个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不同的。

7、浮力为什么会不同的呢?启发学生猜想。

教师出示同体积的水和食用油,(体积予以强调)将水倒入装油的试管中,水下沉到试管底部。

水为什么会下沉?(水比油重)

教师补充:(板书)

水比油重

下沉

相同体积

油比水轻

上浮

所以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可能是:……(生补充)

马铃薯在浓盐水中浮可能是:……(生补充)

教师随机把板书改为

马铃薯比水重

下沉

相同体积

马铃薯比浓盐水轻

上浮

三:推测与验证

1、这只是猜想,如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可以称一下)

在称之前,如何使马铃薯、清水、浓盐水三者体积相同呢?

教师出示溢水桶,做好演示。(排水法)

2、测出与马铃薯同体积的清水、浓盐水后,接着怎么做?(用调好的天平比较质量)

3、组内检查实验器材:一个马铃薯、一个溢水桶、三个相同的烧杯、清水、浓盐水、竹签、天平(无砝码)、实验记录单

实验一:同体积的马铃薯和清轻重的比较。

马铃薯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请生汇报实验总结结论:相同体积的马铃薯比清水重,下沉。

实验二:同体积的马铃薯和浓盐水轻重的比较。

马铃薯

浓盐水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请生汇报实验总结结论:相同体积的马铃薯比浓盐水轻,上浮。

4、现在你能解释马铃薯在浓盐水中浮的原因了吗?

(相同体积的马铃薯比浓盐水轻,所以上浮)也就是说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板书)

那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的原因就是……(相同体积的马铃薯比清水重,所以下沉)

也就是说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板书)

5.现在你发现物体沉浮的秘密了吗?(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

四、判断塑料块的沉浮。

(应用)

1、塑料块放入清水、浓盐水和食用油中,它的沉浮情况会怎样?

学生根据浮沉原因先判断,师演示再次验证

2、出示书中的两张图片,请学生推测同体积物体的轻重。为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章图片教师进行课堂演示。

3、简单介绍比重计

五、总结

1、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我们来总结一下: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1、怎样用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的沉浮现象?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

3、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4、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六、板书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物体比液体重,

下沉

相同体积

物体比液体轻,

上浮

七、实验单设计

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钩码在空气中的重力为

N

浓糖水

浓盐水

在液体中的重力G/N

受到的浮力F/N

同体积的马铃薯和清水的轻重比较

马铃薯

轻、重

同体积的马铃薯和浓盐水的轻重比较

马铃薯

浓盐水

轻、重

第五篇:学习1·23重要讲话和《兖矿沉浮》心得体会

张 强

通过学习贺董、李总1·23重要讲话和认真研读《兖矿沉浮》这篇报道后,我心起波澜,久久不能平静。兖矿的昨天就是我们的昨天,我们的明天绝不能成为兖矿的今天。作为一名普通晋煤人,一定要认清形势,担起责任,把握机遇,为实现企业的美好愿景而奋斗。

一、从企业历史中传承精神

作为一名晋煤人,尽管从父辈口中听到不少关于晋煤的过去,但对于56年艰苦卓绝、顽强奋斗的晋煤成长史、发展史、奋斗史,还是不甚了了。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对晋煤的认识只是一种碎片化的印象,知道却不全面,熟悉却不深刻。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历史不是抛落在角落里的布偶,而是参天大树的根须。大树要想伸向天空,就要不断的从根须中汲取营养;企业要想屹立不倒,也要从历史中传承精神。晋煤的精神从历史传承到每位晋煤人的血液里,那就是:不怕榜上无名,坚信脚下有路。对于我来说,这也是我的座右铭。一个人在工作中要有做事的态度,不管岗位职位如何,都要踏踏实实的做事,做本职岗位应做的事,做对单位发展有利的事,一个人的责任感大小,往往就体现在做事上。越是全身心投入做事,越是不计较得失,越能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从企业愿景中激发动力

企业由成长到兴盛到衰败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短的五年,长的二十年,百年企业凤毛麟角。便如当时风光无二的兖矿,如今也荣耀不再。企业倒下的原因很多,变化的政策、错误的决策、突发的危机、变幻的市场都可能让昔日的荣耀化为传说。所以一个企业树立百年企业的愿景是需要勇气和艰苦付出的。有幸成为这个战略愿景的一份子既是一种荣耀,更是一份责任。心中对企业多一份责任,工作中便多一份动力。有了动力,工作中才能勇于付出,才能战胜困难,才能不言放弃。四十年之后,我早已不在工作岗位,垂然老矣,但如果能看到企业屹立不倒、兴旺依旧,则虽老而聊发少年狂。

三、从个人岗位中创造价值

我们玩搭扑克塔的游戏,只有每张扑克都搭正了,搭稳了,扑克塔才能越搭越高。企业也是这样,只有每位员工都忠诚于自己的岗位,这个企业才能机体健康。作为企业的一名普通员工,要把企业的荣誉和自我的荣誉合二为一,要把企业的发展和自我的发展紧密相连,珍惜自己的岗位,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价值。我的岗位是教师,不能为企业创造物质财富,但也要为企业的精神财富上添砖加瓦。在授课中时时注意正面引导,增强干部职工对企业发展的信心,提高大家的主人翁意识。个人能力有高有低,价值创造有多有少,但只要忠诚于自己的岗位,进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到问心无愧即可。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白鹤梁的沉浮1范文】相关文章:

白鹤梁的沉浮范文05-23

白鹤梁的导游词范文06-07

沈冰的沉浮范文05-21

白鹤的爱情故事范文06-07

白鹤梁范文05-15

白鹤梁资料范文05-18

长江白鹤梁范文05-19

白鹤梁导游词范文05-23

沉浮反思范文05-16

沉浮教案范文05-16

上一篇:2级建造师真题范文下一篇:信用证lc样本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