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资源与旅游论文

2022-05-14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民俗资源与旅游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发展新疆民俗旅游,政府应积极发挥主导性作用。实现民俗旅游品牌定位,实施区域间协作战略,划分功能区,多渠道集资,改善投资环境,加强民俗旅游文化宣传,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篇:民俗资源与旅游论文

海南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品牌开发与保护

【摘要】 越来越多的游客对民俗旅游产生浓厚兴趣,而民俗旅游已成为海南最热门的旅游方式。本文以海南民俗特色为基准点,研究当地旅游资源的价值,并遵循适度开发原则,打造属于海南省当地民俗特色旅游品牌。

【关键词】 民俗文化;特色旅游;品牌开发;资源保护

【DOI编码】 10.3969/j.issn.1674-4977.2021.05.007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Folk Custom Tourism

Resources Brand in Hainan

LU Ying

(Hainan Tropical Ocean University,Sanya 572022,China)

Key words: folk culture;characteristic tourism;brand development;resource protection

1 海南民俗特色

海南岛民族文化丰富多样,许多独特的民族生活习惯和传统民俗文化至今仍保留着,形成了多彩多样的民族社会文化风貌。

1)建筑

黎族的传统房屋建筑主要是茅草房和大帆船形式的房屋,房屋大多都以红色竹木木板扎架,距离地面有一定的距离,房顶用一层茅草覆盖,室内用藤条或三叶竹做成木地板;吊脚楼建筑属于传统苗式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苗族建筑设计形式,房屋下部架空,这也是最佳的苗族生态建筑设计形式;回族房子的建筑造型主要有三层土木建筑结构的小平房,前后两个斜坡式的砖瓦房,前坡砖瓦房,二层结构楼房等。

2)歌舞与民俗

黎族民歌中的曲调十分丰富,许多都是在他们日常生活中即兴编曲创作;海南当地苗族人歌颂家乡的歌舞《山明水秀家乡好》十分出名;回族传统舞蹈艺术种类多,主要以民族礼仪传统舞蹈种类为主。临高人偶戏是海南独有的稀少剧种,曲调优美动听,地方特色浓郁;大安镇素有“民间艺术之乡”的美称,当地的黎族剪纸艺术闻名省内外;苗族的刺绣代表了中国少数民族刺绣的最高水平,其特有的刺绣手法是苗族服饰主要的装饰手段,而回族的刺绣具有独特的伊斯兰风格。

3)民族节庆

“三月三节”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祖先、表达对爱情的向往的传统节日,是黎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化资源,是黎族文化最具体、最典型的表现。“嬉水节”是苗族自治县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自2000年以来已举办了19届,已成为展示海南苗族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重要的平台。

2 民俗旅游品牌开发的价值

1)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

海南民俗文化多姿多彩,歷史悠久。通过民俗文化旅游,能让旅游者了解到海南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和生活习惯、民族信仰、民族传统等,满足了广大旅游者探索求知的心理体验需求。

海南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还有得天独厚的中国热带雨林海岛自然风光,给广大游客们尽情展现了一幅幅自然美景,让他们切身感受并得到了强烈的自然美感,满足了广大旅游者天生求美的心理感受需求。

2)增进少数民族文化了解和促进文化合流交融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大融合的国家,人们对各民族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所以,民俗旅游成为当下的潮流。而在民俗旅游的过程中,一方面能有效增加更多人们对当地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又同样能有效促进不同民族民俗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

3)促进民族和地方文化的保护

近年来民俗旅游的发展,让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变为旅游资源,加强了当地政府和人民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并且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对其进行更好地传承和保护。

3 海南民俗特色旅游品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商品化

在旅游市场上,人们因片面追求文化旅游经济效益,品牌的开发完全顺应旅游者的需求和口味,如以中国现代文化艺术品的形式重新包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发展商品化旅游是目前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技术手段。虽然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旅游者的消费,带来收益,但它的致命弱点就是使民族传统文化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使民族特色变得不再特色,久而久之会失去品牌吸引力。

2)传统民族文化的弱化

我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旅游文化严重弱化,在全域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文化元素交融在一起,会对本地传统文化结构带来一定的冲击,给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结构带来很大变化,生活习惯、建筑风格、社会文化风貌等都与外来文化日益趋同,当地固有的传统民俗文化被逐渐被冲淡、同化甚至被逐渐扭曲而发生变质。

4 海南民俗特色旅游开发与保护措施

1)旅游资源品牌开发与保护并重

保护是开发和发展的前提,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旅游文化资源是当地旅游者参与进行历史旅游文化活动的根本基础和重要前提条件,如果其被严重破坏,那么,当地的历史旅游文化资源将失去巨大吸引力。

2)提升当地居民自觉保护意识

充分调动起当地居民保护资源的积极性,加强民俗文化的宣传,形成全民保护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意识,使当地居民分具有一种自觉参与维护和共同保护当地旅游自然资源和旅游生态环境的基本意识。

5 结论

海南省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历史源远流长,民俗资源品牌开发潜力巨大。必须努力保护当地文化经济和社会的神秘感,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海南旅游,实现海南民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和曦,张宏.论海南黎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其旅游开发[C].//首届全国民族文化论坛论文集,2004:1033-1041.

[2] 谭珠婷.海南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探讨[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7.

[3] 赵旭.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J].度假旅游,2018(12):196+198.

[4] 张军军.论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7-11.

【作者简介】

陆莹,女,2000年出生,学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

作者:陆莹

第二篇:浅析新疆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摘要:发展新疆民俗旅游,政府应积极发挥主导性作用。实现民俗旅游品牌定位,实施区域间协作战略,划分功能区,多渠道集资,改善投资环境,加强民俗旅游文化宣传,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疆;旅游资源;民俗旅游;文化传承

新疆幅员辽阔,地貌奇特,少数民族众多,浓郁独特的民族民俗风情构成了极富魅力的旅游资源,具有发展民俗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将民俗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充分发挥民俗旅游在促进新疆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是提升新疆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最佳途径,也是保护和发展新疆民俗文化资源的有效方式[1]。大力发展新疆民俗风情旅游业对于促进新疆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一、新疆民俗旅游资源分析

1.新疆高品位的文化积淀为民俗旅游提供了可能性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新疆形成了以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绿洲文化、边塞文化、丝路文化、生态文化为代表的多元交叉文化,浓缩了东西方文明的精华。历史上有众多的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共同创造和构筑了独具异彩的西域风情。新疆各族人民在习俗、宗教信仰、民族体育、歌舞艺术等方面各不相同,使得旅游资源具有浓郁而丰富的少数民族风情。

各族人民创造的璀璨历史文化,在文学、语言、音乐、建筑上都有经典之作。闻名世界的古典巨著《福乐智慧》和《突厥语大词典》是中外学者公认的研究中亚地区政治、历史、经济、文化、语言、文字的重要文献。柯尔克孜族的著名民间史诗《玛纳斯》被誉为民间文学中的奇葩。喀什的艾提尕尔清真寺、吐鲁番的“坎儿井”工程具有很高的水利研究价值,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这些都对新疆的民俗旅游具有很强的艺术提升性,增加了其历史的厚重感。

2.新疆复杂多样的自然风貌为民俗旅游提供了保障性

新疆具有鲜明的内陆景观和特殊的地理景象,相邻国家众多,国境线绵长,陆路口岸多。由于地理位置深居内陆,自然环境具有明显的大陆干旱区特征:气候干冷,降水稀少,蒸发力强,年温差、日温差极大,降水和气温的地区差异和垂直差异显著。在强烈的风化和漫长的时间的共同作用下,地面沟壑纵横,裸露石层分明,山地波澜起伏,松散砾石色彩艳丽,风蚀风积地貌广布。动植物资源丰富,虽然森林覆盖率较低,只有1.68%,但是草地植被占有优势。拥有许多珍稀物种和特殊动植物,如大肥羊、高鼻羚羊、野骆驼、野驴、罗布麻、枸杞、甘草、雪莲、胡杨林等。

二、新疆民俗旅游现状及问题

新疆的现代旅游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完 成“接待型”向“经济产业型”的转变[2]。旅游总收入占新疆GDP的比重逐年递增,已成为新疆非贸易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旅游业正成为新疆重要的支柱产业。

目前,新疆旅行社、旅游星级宾馆饭店、旅游车辆及旅游从业人员显著增加,旅游接待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了十二个基本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旅游区,分别是乌鲁木齐民俗风情旅游区、吐鲁番历史民俗文化旅游区、已初具规模的哈密地区风情旅游景区、草原部落特色的那拉提哈萨克草原文化民俗风情旅游景区、多民族相融合的阿勒泰地区民俗风情旅游区、维吾尔族风格为主且最为典型的喀什地区民俗风情旅游区、塔城地区民族风情旅游区、阿克苏地区民族风情旅游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民俗风情旅游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民族风情旅游区、和田地区民俗风情旅游区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民族风情旅游区。

虽然新疆的民俗旅游已经初具规模,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影响,现阶段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商业化运行过度,民俗旅游资源破坏严重

一些旅游区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出现将传统民俗商品化、庸俗化的趋势。以低格调的包装将民俗过度地舞台化或艺术化,失去了原本所拥有的本土气息。一些民间手工艺品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成为批量生产的简单工艺品,丧失了其所蕴涵的民俗文化价值。加之由于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现代文明,都或多或少地对传统民俗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使得一些保护不够完善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遭到破坏甚至逐渐消失。

2.民俗旅游规划相对滞后,缺乏整体性意识,产品雷同性高

表现在对民俗旅游的开发和发展总体规划不足,对民俗旅游相关产业和旅游活动不能提供有效的政策指导,一些地方民俗旅游服务设施不健全。对旅游项目的可行性和竞争力没有实际考察,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严重,民俗旅游产品雷同性高,经济效益低。这些都影响了新疆民俗旅游经济的良性发展和在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

3.交通条件落后,制约新疆民俗旅游发展

新疆幅员辽阔,旅游景点分散,交通费用高,旅途颠簸劳累。尽管近年来民航、铁路、公路的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仍然无法满足新疆民俗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尤其对闲暇时间有限的旅游者而言,计划几天内游完新疆并领略各民族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难度。交通环境已成为制约新疆旅游发展的瓶颈。

4.民俗旅游人才缺乏,旅游业人员素质不高

随着新疆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人才出现供小于求的现象,特别是新疆在每年7—11月的旅游旺季,导游人才更是一将难求,而熟悉新疆民俗旅游业的人才更是奇缺。民俗旅游的发展需要一批熟悉民俗文化、懂得旅游经营管理知识的旅游人才,以使旅游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新疆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

三、新疆民俗旅游的发展策略

新疆发展民俗旅游起步较晚,与民俗旅游发展较成熟的云南、广西等省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新疆发展民俗旅游可以借鉴民俗旅游发展较好省区的经验和模式,再结合自身优势,从多方面对新疆的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

1.政府应积极发挥主导性作用

新疆的民俗旅游业是一个需要众多部门相互联合的跨产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集成产业。自治区各级政府强有力的协调,是新疆民俗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时,新疆民间自身发展民俗旅游业的力量还很薄弱,这就需要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应从新疆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促进民俗旅游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编制发展战略和规划,引导精品旅游产品和线路的开发,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民族文化的完整性,实现新疆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实现新疆民俗旅游的品牌定位

旅游者造访旅游目的地的最主要动机便是求新、求异地体验异域风情[3]。所以要发展民俗旅游就必须突出当地民俗,深层次挖掘新疆民俗旅游资源的丰富内涵,突出旅游地的独特性,树立相应的品牌意识。新疆地脉、文脉与特色民族差异化旅游 资源相对集中,不论是大漠风光、草原景观、绿洲、边塞山川,还是神秘的遗址古国、丝路文化、浓郁淳厚的民族风情、欧亚大陆的中心区位,都体现了“西部奇观”、“西域风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要使其成为新疆民俗旅游的主打品牌,必须实现联合开发,以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进一步提升新疆民俗旅游产品的竞争力。

3.实施区域间协作战略,划分功能区

发展民俗旅游可在新疆各行政区域之间、新疆与邻近省区之间、新疆与周边国家、地区之间采取区域旅游合作的形式,制定整体的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不能因行政区域划分而阻断民俗旅游资源的整体性。整体的发展规划可以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避免同类产品的相互竞争,促进各地的民俗旅游资源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功能区。例如针对新疆资源分布特点,可划分为东疆、南疆和北疆三个民族旅游圈,以期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4]。

4.多渠道筹资,改善投资环境

新疆的自身经济还不是很发达,然而对一个精品旅游项目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些资金仅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因此,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建立多渠道、多方式的筹资机制,鼓励个人、集体、企业等各方面参与新疆民俗旅游建设,为改善新疆民俗旅游环境、有效保护新疆优秀民俗旅游资源文化、促进新疆民俗旅游业的长远发展提供资金上的保障。

5.加大新疆民俗旅游文化宣传

新疆民俗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观赏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都很高,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知名度[5]。新疆民俗旅游宣传应充分利用这些知名的民俗文化资源,借助其深厚的历史感来扩大新疆民俗旅游的影响力。对所开发产品的新颖性、独特性和民族文化特色方面要深挖内涵,使所宣传的民俗旅游产品能够让人耳目一新,充分展示当地的民俗文化魅力,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6.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新疆是一个生态承受能力脆弱的地区,荒漠化较为严重,有些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所以在开发民俗旅游时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开展科学考察,合理规划。也可以定期邀请省内外旅游专家考察新疆,让旅游专家和民俗旅游人才结合当地实际,设计规划适合本地民俗旅游发展的合理方案。在开发民俗旅游项目中,要使民俗旅游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对民俗旅游资源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民俗文化在开发民俗旅游项目中得到保护和发扬。注重从业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民俗旅游文化知识水平,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介绍当地的民俗风情和民俗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疆、了解新疆的民俗文化。

参考文献:

[1]王秀兰.大力发展新疆民俗风情旅游之我见[ J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8,(2).[2]王艳.简析新疆发展民俗旅游的意义及其战略[ J ].新疆社科论坛,2009,(1).

[3]吴淑琴,路月雷.论新疆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J ].石河子大学学报,2008,(4).

[4]程中海,罗芳.新疆旅游业发展的优劣势分析与对策[ 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1).[5]窦开龙.新疆民族旅游资源特色与开发定位研究[ J ].开发研究,2008,(2).

作者:金琰

第三篇:乡村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基金项目: 2013年南京农业大学校级SRT项目:乡村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项目编号1322A04。

作者简介:李云(1992—),女,福建泉州人,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在读;殷志华(1984—),男,江苏苏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旅游市场。

摘 要:我国旅游业已经实现从经济型向文化型的转变,随着旅游者文化层次的不断提高,其对旅游文化内涵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这促进了民俗文化旅游的飞速发展。以南京六合区“茉莉花”文化为研究对象,对六合区“茉莉花”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六合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两种旅游开发模式。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以政府为主导、加强政府的引导与扶持、实施人才战略、将民俗文化融于地方特色四大对策。

关键词:乡村民俗文化资源;南京六合区;“茉莉花”文化

1 引言

民俗文化,是民间各种风俗习惯的总称,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两大类。在中国的许多乡村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但却因为地区偏远容易被忽略。随着研究与实践工作的不断深入,乡村民俗文化资源也开始引起旅游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乡村民俗文化资源不仅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具有很高的旅游研究与旅游开发价值。在将民俗文化资源与旅游相结合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使民俗文化发展与传承,但一旦开发不合理不恰当,就容易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南京六合区是江苏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当地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目前六合区已经成为南京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中的代表,该区先后成功地推出了《茉莉花》文化旅游节与“六朵茉莉”两种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的主流模式。本文尝试以六合区为研究对象,在六合区“茉莉花”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研究的基础上,多侧面地对乡村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进行研究。

2 六合区“茉莉花”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2.1 南京六合“茉莉花”文化定义

著名的民俗学家钟敬文认为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孔德元认为民俗文化就是以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体的民族民间物质、精神和制度的传统。关于民俗的分类,张紫晨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中采用平列式方法把中国民俗分为十类:(1)巫术民俗;(2)信仰民俗;(3)服饰、饮食、居住之民俗;(4)建筑民俗;(5)制度民俗;(6)生产民俗;(7)岁时节令民俗;(8)生仪礼民俗;(9)商业贸易民俗;(10)游艺民俗。在民俗学与符号学的研究中,高乐田、邓长青提出民俗学与符号学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明显的符号功能,暗示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结合专家学者对民俗、民俗文化的定义和分类及文化符号学的理论基础,我们尝试对六合区“茉莉花”文化作出定义:“茉莉花”文化是以民歌《茉莉花》为代表,是六合人民经过长期生产、生活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艺术、风俗习惯、食俗文化的统称,是六合的文化名片、文化符号。

2.2 六合区“茉莉花”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茉莉花”文化是六合区民俗文化的名片和符号,伴随着《茉莉花》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和“六朵茉莉”的推出,六合区“茉莉花”文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六合区“茉莉花”文化具体分类见表1。

表1 六合区“茉莉花”文化代表性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资料来源:南京市六合区文化局

笔者实地调查了旅游者对六合“茉莉花”文化的认知度,通过调查发现,六合“茉莉花”文化在江苏省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大部分旅游者知道六合是民歌《茉莉花》的发源地,对“茉莉花”文化的认知程度高,有超过一半的受调查者认为六合“茉莉花”文化具有较强的原真性,传承性好,具体数据如图1、图2、图3所示。

图1 旅游者对“茉莉花”文化的了解程度

图2 旅游者认为“茉莉花”文化的原真性

图3 旅游者认为“茉莉花”文化的传承性 六合区除了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的优势外,还拥有良好的区位条件的优势。六合区是连接江苏北部、安徽北部的重要交通枢纽,交通十分便捷,这也是六合区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优势。随着2014年南京市地铁11、14号线的开通,六合区的交通条件进一步完善,为六合区发展“茉莉花”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旅游开发过程中有优势的存在,自然也有劣势的存在。虽然六合区交通便捷,但在六合偏远地区,特别是一些特别的民俗文化传承地,交通通达度低,游客很难到达。此外,缺乏民俗文化保护的专业人才与旅游开发的人才也成为制约六合区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瓶颈”。通过在六合区文化局的调查,笔者发现六合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还停留在收集资料、整理民俗文化名录的阶段,缺乏实质的保护措施。

2.3 六合区开发“茉莉花”文化旅游的竞争

2.3.1 六合区民俗文化资源与周边区(县)的竞争

同属于南京市的高淳区地理位置同样优越,因为地处吴头楚尾,历史悠久,所以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近两年来,高淳充分利用非遗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壮大文化旅游业,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在六合区推出“六朵茉莉”之前,南京市江宁区推出了“五朵金花”,后又推出“新五朵金花”,每朵“金花”中或多或少都有融入民俗与文化体验项目。值得一提的是,“五朵金花”中的“汤山七坊”深度挖掘“七坊”即七种民间工艺,开展农耕文化体验游,是六合区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强劲竞争对手。

2.3.2 六合区民俗文化资源与周边市区的竞争

江苏省作为一个旅游大省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全省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得较好的有苏州和无锡。苏州姑苏区已经连续两年举办民俗文化旅游节,吸引了众多游客。无锡市依靠“惠山泥人”与“锡绣”发展民俗旅游业,也取得了具大的成功。

3 六合区“茉莉花”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3.1 民俗文化缺乏保护,资源流失严重

随着民歌《茉莉花》的创作者何仿老先生的逝世,六合区又失去了一位重要民俗文化传承人。同样,随着老一辈人的相继离世,六合区一些传统民俗文化逐渐失传,六合当地人很多除了《茉莉花》以外已经忘了其他民歌、民谣的存在。传统的民俗美食如蟹黄汤包为了迎合市场的巨大需求量简化了制作步骤,失去了传统的味道。在六合当地的小学、中学也很少开设乡土课程和民俗文化课程,一些导游对六合的历史与民俗文化也一知半解,容易对游客造成误导。

3.2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缺乏深度的文化内涵与地方特色

文化是文化旅游的核心元素,民俗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精神支柱。“茉莉花”文化是六合区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旅游的灵魂,忽视“茉莉花”文化内涵的挖掘,开发过程中同质化问题严重,已经严重制约了六合区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

3.3 民俗文化旅游体验性低,民俗文化以静态展示为主

六合区目前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项目以静态观赏为主,游客可以亲身参与的项目很少,满足不了游客“求知、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民俗文化资源吸引力低。

4 六合区“茉莉花”文化旅游开发的两种模式

4.1 模式一:以节庆旅游带动民俗文化发展

4.1.1 概述

节庆旅游在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的“一种主题、一种灵魂”。多年来,节庆旅游已经发展成为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吸引投资,增加当地旅游收入的重要手段。开发得成功的节庆旅游不仅可以促进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发展与增强文化传播,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4.1.2 典型案例——《茉莉花》文化旅游节

南京六合区于2002年创办第一届《茉莉花》文化旅游节,至2012年已成功举办十届。该节庆活动将六合地区的文化、美食、旅游融合为一体,形成了具有六合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有效地保护与开发当地的民俗文化资源,同时也促进了六合的旅游宣传和品牌建设,扩大了六合文化的影响力,六合旅游也因此走进大家的视线。六合许多优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渐渐的走出家门,被人们逐渐认识,熟知和喜爱。主要成功之处如下:

(1)充分发掘本地资源与特色,不断开发新的民俗文化旅游体验项目。六合还新开发出竹镇鲜果采摘、东沟乳鸽两个新活动,不断为游客带来新体验,进一步提升了六合地区的旅游吸引力。

(2)借助特色节庆活动,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节庆期间,开幕式和闭幕式的大型文艺演出让观众享受到一场绝美的视听盛宴,各个子活动也有自己相应的文艺演出活动,这些项目都极大的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3)打响六合城市名片,带动经济发展。六合以“茉莉花”文化节为媒介,为经济活动搭建舞台,成功举办六合招商会,六合国际创业峰会等进行招商引资,签约众多经济项目,有力的拉动了六合当地经济的发展。

经过十年的《茉莉花》文化旅游节的举办,拥有优质旅游文化资源的六合,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品牌效益也开始逐步显现,对六合地区的旅游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茉莉花》文化旅游节的筹办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资金,为响应中央勤俭节约的号召,该节庆活动已于2013年停办。六合《茉莉花》文化旅游节举办十年来,取得的成功是巨大的,虽然已停办,但给我们的启示还是具有较大的借鉴价值的。总结如下:

(1)注重对外形象宣传,提升六合影响力。借助旅游节庆与各界媒体的宣传平台,将“茉莉花”文化、六合美食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进一步推向全国,扩大六合民俗文化的影响力,提高六合的知名度。

(2)注重群众参与性,提升节庆效应。举办旅游节庆活动不能脱离群众,唱独角戏,而是要依据“市民的节日”的要求来筹划和组织旅游节庆,让更多的市民和游客参与到旅游节庆的活动中来,共享文化盛宴,营造万民同乐的节庆气氛。

(3)市场化运作,促进多方共赢。举办旅游节庆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借助节庆打造地方名片,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吸引旅游者消费与资本投入,带动经济发展。六合借助《茉莉花》文化旅游节,成功地实现招商引资。

4.2 模式二:创建旅游示范点促进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

4.2.1 概述

近年来,在国家旅游局的倡导下,一大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相继建立。旅游示范点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挖掘区域特色,同时也满足了都市人群求新求异、爱好体验、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修身养性的需求,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4.2.2 典型案例——六合茉莉花园

2013年下半年起,六合区依据原有的“茉莉花”文化特色,打造六个“茉莉花园”。六个“茉莉花园”称为“六朵茉莉”,分别为赫家官塘、农民画乡、长江渔村、大泉人家、平山翠谷、绿航雨花。六合区将“六朵茉莉”定位为六合乡村文化旅游示范点,其内核为特色差异化、开发深度化的民俗性、体验性、休闲型乡村文化旅游精品工程。

“六朵茉莉”推出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初见成功的苗头,从“六朵茉莉”的开发模式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成功经验:

(1)深入挖掘,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六合区政府注重整合六合当地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注重乡村旅游与民俗旅游的融合,在乡村旅游中注重注入人文内涵,展现各旅游示范点的独特魅力。

(2)统一规划,先后开发。六合区在深入挖掘本区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上,结合每一个示范点的民俗文化资源特色,统一规划,先后开发。

5 乡村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

5.1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民俗文化旅游产业模式

在民俗文化资源管理方面,必须明晰资源产权由政府主导规划市场经营,利用市场动力机制挖掘市场潜力,双管齐下避免陷入短期逐利的误区。对民俗文化进行开发保护,如果以当地的政府作为主体力量,那么可能会造成缺乏动力、盲目开发的情况出现;一定要以政府作为主导力量,加强宏观调控,充分调动社会各个领域内的积极性。具体示意图如图4所示。

图4 以政府宏观调控为主导的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模式 5.2 加强政府的引导与扶持

在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上,政府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政府层面的引导与扶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促进思想上的统一,调动包扩民俗传承人、村委保护文化与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二是建立旅游示范点,以点带面。三是政策引导。通过政策倾斜,引导民俗文化传承人、投资者关注旅游业。四是科学指导。民俗文化具有脆弱性,若重旅游开发而轻文化保护则容易造成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的流失,因此政府要主动召集相关领域专家进行指导,从而实现民俗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一箭双雕。

5.3 实施人才战略,引进民俗文化保护的专门人才与旅游开发人才

将民俗与旅游相结合,发展民俗文化旅游,需要有专门的人才保障。现阶段基层文化管理与旅游管理部门普遍存在人才缺乏现象,民俗文化保护停留在民俗项目资料汇编阶段,旅游发展同质化问题严重。针对人才结构薄弱环节,政府要出台相关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助力于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

5.4 将民俗文化融于地方特色

民俗文化以当地社会文化、历史条件以及经济发展状况为背景,不同的地区孕育不同的民俗。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保护与开发,一定不能将其与城市发展建设割裂,而是要将民俗文化保护融入到地方建设与城市规划之中。在此基础上,对旅游开发形式进行合理的创新,增加体验性旅游项目,吸引旅游者。

参考文献

[1]幸岭.基于民俗文化功能分化模型下的民俗旅游开发[J].经济问题探索,2010,(11):170172.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4.

[3]孔德元.胶东民俗文化与旅游评价[J].鲁东大学学报,2007,(2):125.

[4]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5]张洁,黄远水.我国节庆旅游研究综述[J].平原大学学报,2006,23(3):1013.

[6]丁宗胜.旅游节庆成功举办的要素分斩[J].商场现代化,2006,(6):217218.

[7]戴遐海.江苏农业旅游示范点发展分析[J].经济论坛,2009,(23):107109.

[8]唐德彪,罗毅.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模式探讨——以恩施州土家族民俗文化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07,26(6):711.

[9]崔凤军.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正确把握的七个关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202206.

作者:李云 殷志华 韩笑 刘帅

上一篇:学习型组织建设论文下一篇:影响旅游消费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