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些认识

2022-09-11

自古以来, 学习知识主要获得的是一种间接经验, 通过直接获得的并不多。而知识来源的主要“战场”是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显得十分重要。就这一对师生的特殊关系, 如何通过一堂课的互动与交流、探讨与实践来达到最大限度知识的获取、能力的锻炼以及品德的修炼就是一门艺术。作为教育者, 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 且人不同, 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各种因素都不同, 教育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正常的了。

山东的杜郎口中学, 实践大于讲说, 学生最大限度地将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出了成效, 尤其是学生的后劲十足, 以致到了更高一级学校都潜力无限。但这需要长时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这一模式, 想一个人一个学科一时就搬学是不可能的, 因为她还需要这样的一个团队。江苏的洋思中学, 讲究几步走的方式, 讲究知识当堂掌握。这仍然需要长时间的积淀, 长时间的训练, 更需要教师的艰辛付出。重庆龙盛中学, 学案教学法, 要求学生课前练、课中做、课后练, 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对知识的运用, 对试题的训练, 这些成功的例子在全国也不少。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是我们教师有效传授知识和学生有效掌握知识的关键环节, 可这个环节往往有时成为我们教师认识上和操作上的误区。一方面是我们教师的认识上不足, 重视上不够, 不放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所以导致教师上课时总是讲得多, 学生做的少。也使我们教师在备课环节上往往出现大面积的知识方面的备课, 忽视对学生课堂实践练习的设计和要求。于是就出现了上课满堂灌, 课后学生的作业多, 而教师对作业的批改量大, 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却了解不多, 对是否已经有效地落实了课标要求却不是很明了。这样的教学不但加大了教师的负担, 也让学生的负担很重, 厌学情绪增加。试想, 一名小学生、一名初中生, 就他们的身体和心理还不成熟的情况下, 承受着这样大的压力, 无疑意志就有崩溃的时候。又看现在的教辅资料种类繁多却质量不一定很高, 家长要求学生买的课外书籍、课外练习已然让学生应接不暇, 还不说什么特长班、艺术班等等。想想我们当年教师只有一本书和一支粉笔, 学生只有一本书和一本作业本的时候, 教学的效果却并不差, 师生的压力却并不大。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 笔者认为有三点值得注意。

一是教师的精心备课和学生课前预习的问题。教师备课最起码的是要理解我们课标的要求, 针对课标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备课, 做到中心问题不偏离。备课的过程并不是很重要, 因为我们现在有的教师就是在备课本上较为罗嗦地备过程, 是没有意义的。除了简要的过程外, 对课堂作业的设计应当十分重要, 这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 这是学生反馈知识掌握的有效途径, 更是学生从知识向实践转变的重要手段。不断学习和不断练习, 必然会推动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熟能生巧也是很有道理的。另一个是学生的预习, 这一点一般来说都有些难。课堂预习时间上是不允许的, 课前预习选在什么时间, 预习的督促如何完成等, 这都要由学校统筹安排, 以保障时间和质量。因为学生没有预习, 必然教师上课时就会增加难度且效果不是很佳, 同时教师如果根据自己的教学安排进行上课, 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方面也会出现盲点。

二是课堂教学应做到讲练结合。教师上课时要讲得精, 讲得透彻, 讲得明白。让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堂练习, 不断发现问题, 不断纠正错误,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由于我们教师习惯性讲多练少, 每一节课都是新课, 学生在上一节课都还存在知识不懂得地方, 本节课又出现一些不懂得地方, 长此以往就跟不上节奏, 就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教师的教学就此走进了死胡同, 因为不管你怎么讲我都已经听不明白了。

三是课后练习的问题。我们教师习惯性地在课后让同学们完成教辅资料上面相应内容的习题, 没有对教辅资料上的习题进行审查, 没有进行研究, 没有给学生选择不同难度和不同要求的练习题。因为有多个学科, 往往是学生有做不完的题, 教师有批改不完的作业, 学生做的马虎, 教师批改得也不严格。周而复始, 教师累了, 学生厌了, 教师怨了, 学生溃了, 师生矛盾也在教与学的拉锯战中不断制造和发生, 师生感情也在教与学的对峙中不断淡化, 这是可悲的事, 更是痛苦的事, 好好的事就这样演砸了。

教育要不断地出高素质人才, 出创造性人才, 首先先行的应该是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转变了, 素质上去了被教育者才有可能进步。记得有人调查过, 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 也正如所说的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一样。作为教育机构也应当在这些环节中不断发挥其监督作用甚至强制作用, 只有这条路大家走上去, 才知道这条路的有效性, 只有知道了这条路的有效性, 才会自觉地走这条路, 只有我们师者带领着学生走上这条路, 学生今后的路才会走得更坚实, 更豪迈。

上一篇: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问题与对策研究下一篇:《品牌研究》征稿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