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专业音乐教育思想论文

2022-04-26

孔子的“六艺”及其“乐教”思想是一种全面素质教育主张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提倡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培养学生。其中,“音乐”排在了第二位。孔子不但教导学生习“六艺”,还身体力行,“诗三百皆弦歌之”。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积极提倡以“六艺”为重的“乐教”观念。体现了他的教育观、人才观和道德观。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傅雷专业音乐教育思想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傅雷专业音乐教育思想论文 篇1:

从《傅雷家书》看现代素质教育

摘要:《傅雷家书》是将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它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1月至1966年6月的186封书信,其中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这些家书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关键词:傅雷 《傅雷家书》 内涵 现代素质教育

一、引言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写给儿子傅聪、女儿傅敏的书信集,是一部“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书信集。傅雷以过来人的身份,把自己的人生智慧、生活经验、艺术体会、文化感悟,都毫无保留地贡献了出来。《傅雷家书》不是普通的家书,因为其中蕴涵的不仅仅是父母对子女的谆谆教诲,它更是一部包罗了艺术探讨、温暖亲情、人生态度的启蒙书。我们也可以从《傅雷家书》中嗅出一丝素质教育的味道来。本文尝试从《傅雷家书》看现代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二、《傅雷家书》的基本内涵

在给傅聪的家书中,傅雷将自己对音乐的感悟,对音乐家心灵历程的深刻、细致的体会与之交流;将自己对中国古代诗人、诗歌的理解,对外国文学家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的认识与儿子分享;将壁画艺术的精髓介绍给儿子,希望他在艺术修养上不断完善自己。

傅雷在家信中强调,“民族观念乃立身之本”,只有建塑“中国人气质,中国人灵魂”,才有吸取、消化外来文化的底气。他谆谆启悟儿子,“只有深切领会和热爱祖国文化的人,才谈得上独立的人格,独立的艺术”;“对自己的文化遗产彻底消化的人,文化遗产绝不会变成包袱,反而养成一种无所不包的胸襟”。他在给儿子的家书中,多次称道中国人的“中正和平、淡泊、朴实”;欣赏士大夫那种高远绝俗而又不失人间情味,执著、爱恋人生而又遗世独立的风度;特别倾心于“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中道人格。热切向往“不逐名利,不慕虚荣,满足于一种庄严崇高,但物质上相当清贫的生活”。

在这100多封信件中,傅雷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也谈做人、修养。他教育儿子要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你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为人要真诚,“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的;即使一时不了解,日后仍会了解的”,“和一个爱弄手段的人打交道,永远以自己的本来面目对付,他也不会用手段对付你,倒反看重你”;要理智,敢于正视错误,“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不要太追求完美,“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有多少世代的人追求的无非是完美。但完美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所谓完美像水中花、镜中月,始终可望不可及。”做事前要三思,谨慎从事,“一个人要做一件事,事前必须考虑周详。尤其是改弦易辙,丢开老路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智做一个天平,把老路和新路放在两盘里精密的称过”……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的爱却没有沦为那种庸俗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体现出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曾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的楼适夷曾这样评价《傅雷家书》:“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雷家书》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它是一本提高人尤其是青年思想修养的读物,也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问世以来,它对人们的道德、思想、情操、文化修养的启迪作用既深且远。《傅雷家书》曾获得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还被列为大型丛书《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之一。截至目前,它在20多年间的发行量累计已达110万册。

三、从《傅雷家书》看现代素质教育

《傅雷家书》作为父母写给子女的书信,道出了亲情的温馨与淳厚。这里的亲情,既有平凡的嘘寒问暖,也有严格的为人准则;既有父子的血脉相通,也有朋友的心灵碰触;既是关于日常生活的摘录,也是关于修身养性的启示。它既展现了一个学者如何身体力行地教育儿子成为一个德艺双馨的音乐家,又展现了一个父亲如何引导孩子在学业和生活上通往成功之路。从《傅雷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素质教育的影子,它给了当代教育者很大的启发。

素质教育,是当代世界性教育思潮,更是当代中国教育转轨的一个热门话题。从1996年国家颁布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至今,实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已经十年了,但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如何呢?“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以分数定终身,以升学率论成败的应试教育仍然“雄霸”教坛。在一些人的心目中,素质教育就像橡皮泥,想捏成什么样就捏成什么样。甚至搞应试教育的人口头上喊的也是素质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实施素质教育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人类进入21世纪,国际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激烈,科技发展迅速。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政治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都是国民素质与科学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拥有了面向2l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面对知识经济大潮,中国人必须清醒头脑。如今,按工业社会的标准,中国绝大多数人已经脱盲。但按信息社会的标准,中国的现代文盲恐怕要在12亿以上。因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现代文盲所下的定义,一是“不识字”,二是“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包括文字图表符号”,三是“不能应用电脑进行信息交流与管理”。因此,《国歌》中所说的“最危险的时候”我们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如果不提高民族素质,21世纪恐怕不是“中国人的世纪”,而是中国人“被开除球籍”的世纪。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是中国人的明智选择。

要进行素质教育,首先要通过调整學科、专业及课程结构,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和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其次要通过开展文化讲座、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建设校园文化。再次要增设有关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开列有关必读书目,丰富学生有关文化的基本知识,提高某些方面的文化修养。第四要不同程度地综合利用上述各种方式,强调通过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各种途径,全面渗透文化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

四、结束语

读《傅雷家书》,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博学、开朗、爱子的父亲,一个体贴、细心、善解人意的母亲,一个认真、勤奋、孝顺的儿子。在信中,我们可以舒适地聆听一场关于音乐、美术等艺术的探讨,而不必在意自己此前对艺术是否有所了解;在信中,我们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许多人生道理,而不必担心自己会被批评;在信中,我们可以在充满温情的字里行间感受亲情的伟大,从而更加珍惜包围自己的父母之爱。可以说,《傅雷家书》给了现代素质教育极大的借鉴,是傅雷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语

参考文献

[1]刘曙.孤独的儒者——论傅雷的人格[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4(3).

[2]史琪.做人的艺术——读《傅雷家书》有感[J].当代学生,2005(22).

[3]刘晓燕.傅雷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0.

[4]姚丹.从《傅雷家书》看中国传统文化对“钢琴诗人”傅聪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6.

[5]周铁项.试论傅雷的艺术主体思想——兼谈艺术的审美表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作者:黄岚

傅雷专业音乐教育思想论文 篇2:

从孔子的教育观看今天的音乐技能学习

孔子的“六艺”及其“乐教”思想是一种全面素质教育主张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提倡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培养学生。其中,“音乐”排在了第二位。孔子不但教导学生习“六艺”,还身体力行,“诗三百皆弦歌之”。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积极提倡以“六艺”为重的“乐教”观念。体现了他的教育观、人才观和道德观。

孔子深刻地认识到,音乐不仅可以使人温、良、敦、厚,还可以移风易俗。“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他甚至将个人的成长、成熟、完善最终归结于音乐,足可见他对音乐学习的重视。孔子将“乐教”视为人生教育完成的终极目标,建立了以礼乐为主体的教学内容,这对于审美情感的形成和全面素质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开创了充分利用音乐艺术美感形式于人才全面素质教育之中的先河。他将音乐教育融入知识教育和品德教育之中,可说是我国最早提倡和实施“美育”和“素质教育”的第一人。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之核心是礼乐思想。他提倡“正乐”带有鲜明的政治目的,即礼、乐、刑、政,但更重要的则是出于道德教育上的目的,即以诗、书、礼、乐教导学生。孔子在其一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通过诗、书、礼、乐来培育理想的人才,对“乐”的要求常常也就是他对人的要求。一个人必须要有全面的知识结构、健全的人格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具备了以上要求的人才,才是符合他理想的人才。这正如傅雷写给其子的书信中所说:“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傅雷家书》附录)当代的钢琴家刘诗昆也认为:“技术和音乐是学琴的两个方面,技术训练虽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用音乐吸引孩子,而不是枯燥地进行手指训练。”对当下学习乐器演奏技能的广大青少年来说,学琴会找到“舒服、发泄”的感受,才是音乐给予他们最为初级的可贵记忆,“不要苛求人人都是天才,教会一个孩子一辈子享受音乐,这是最重要的。”

音乐培养人的美好心灵,音乐教育就是让青少年从内心感受到音乐的美,以陶冶他们的性格、情操。而钢琴作为现代音乐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乐器,进入我国普通民众文化生活的时间并不长:从1950年我国生产出第一架钢琴至今,在短短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内,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琴生产国,销售量也远远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到底有多少学习钢琴的琴童呢?恐怕谁也无法精确统计。但如果仅以琴童的人数来说,在世界上肯定是数一数二。我国不仅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有数十万学习钢琴的琴童,就连一些中小城市也有数万名儿童走上了学习钢琴之路。以厦门鼓浪屿为例,这个只有四千多居民的小岛就拥有六百多架钢琴,从这里曾经走出了殷承宗、许斐平等一批著名的钢琴家。厦门鼓浪屿也成了钢琴琴童们向往学习和旅游的琴岛圣地。

当代社会对钢琴的情有独钟、对钢琴家的盲目崇拜,形成了中国大众音乐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现象。

美国“零点项目”与孔子礼乐和“六艺”教育思想具相通之处

1956年,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轰动了世界,更震惊了美国。原以为在科技教育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美国,万万没有想到苏联会在空间科技方面超过他们。因而,美国人借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最后发现他们真正落后于苏联的却是艺术教育。因为艺术教育培养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科学的发明与创新,正有赖于人的创造力。经过长时间对比研究之后,1967年美国人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创立了一个“零点项目”研究计划,用“零”表示美国人过去在艺术教育认识领域的空白。哈佛大学的研究者一直在验证自己的观点。过去人们认为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完全不同,科学思维是逻辑思维,而艺术思维是靠感情起作用的,要靠灵感。而“零点项目”的研究者认为,艺术思维也要靠逻辑,科学是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艺术过程同样要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这些对于大脑的工作来讲没有区别。他们认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很多共同之处,可以互相弥补、互相促进。这两种思维方式都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零点项目”投入了上亿美元,参加工作的科学家超过百名,课题组的规模远远超过了一个教学系。他们在一百多个公立和私立学校做实验,有的从幼儿园起连续进行20年的追踪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出版了数十本专著、上千篇论文。他们的研究成果对美国教育的影响甚大,以至于美国国会1994年3月通过了克林顿政府提出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将艺术与数学、历史、语言、自然科学并列为基础教育核心课程。

“零点项目”的现任执行主席、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登纳还提出了认知上的一个新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人类至少具有七种以上智能:一是数理逻辑分析智能;二是语言技巧智能;三是音乐智能;四是身体运动智能;五是空间位置智能;六是人际关系智能;第七智能是认识自我智能。他认为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七种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七种潜能。多元智能理论也是“零点项目”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

当代西方人提出的对于人的“七种智能”的开发,与我国古代孔子倡导的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教育具有诸多相通之处。孔子提倡礼乐,其最终目的并不在礼乐本身,而是通过礼乐和六艺来培养和教化当时社会所需要的理想人才。今天,音乐教育和其他艺术教育一样,担负着提高全民素质的重任。孔子的礼乐和六艺教育思想恰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教导我们以正确的学习方法掌握音乐技能,也引导我们正确地看待乐器考级问题。

音乐技能学习理应成为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手段

近十几年来,我国政府也深刻意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多次强调美育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后来把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写进了国家教育发展纲要,推动了学校艺术教育的正规化、专业化和法制化建设,也带动了业余音乐学习的热潮不断高涨。广大少年儿童踊跃加入到学习音乐特别是学习钢琴的队伍中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种良好的、健康的社会音乐现象。音乐考级,这一测试音乐技能水平的手段也应运而生。音乐考级是对普通中小学生的社会音乐及家庭音乐教育的规范和考察,直接推动并提高了整个社会的音乐素养。而音乐考级活动始自钢琴考级,因此对钢琴考级中有关问题的认识无疑具有探究问题的典型性。

回溯中国的钢琴考级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其中考生数量最多的是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中央音乐学院组织的考级活动。中国音协的钢琴考级以十级设置,中央音乐学院的则以九级设置,并与九年义务教育相挂钩。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结构中,是以语文、

英语、数学为核心,音乐、美术处于次要地位。而孔子早在2500年前,便以“六艺”教化弟子,强调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六艺”其实就是今天的艺术教育、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体育教育等的综合。孔子以“六艺”教育学生,强调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倡将优秀的作品纳入音乐教育。这一主张,直到今天仍然得到高度重视和实施。以中国音协、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考级教材为例,主要是由音乐方面的专家及从事社会音乐教育的教师编纂,级别设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内容除基本练习以外,还包括练习曲、复调曲、奏鸣曲和中外乐曲四大类型。选之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作曲家的优秀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以及二者之间的结合都十分完美。同时为了培养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教材作品的选用亦十分注重音乐的趣味性。这两套考级教材是非常优秀的钢琴教材,其突出的优点表现在:能够提高孩子的演奏技术,通过掌握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作品,来提高音乐的表现力。

在考级教材中的基础练习包括:音阶、琶音等技巧针对性强的练习。学生们在做这些技巧练习时的脑力劳动——思考与想象普遍地被忽视。只有在练琴时全神贯注地集中注意力,那么演奏技巧才能得到提高。应该说,长期无意识的练习,对于孩子来讲从听觉到精神都是一种伤害。乐“非止于技艺之末而已”,我们不应当为了考级而考级,为了弹会一首作品而练琴。不论我们学习什么作品,不仅应从技术、结构层面来了解,更重要的是从文化角度去了解。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才能够举一反三,这也是教育的目标之一。伟大的钢琴家、指挥家巴伦博依姆提出:“教育意味着让孩子们为成人生活做准备;教他们该怎么做,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除此之外一切不过是信息,很容易便可以掌握。”指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练琴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在学习方法上,孔子讲究的是“循序渐进”、“无欲速……欲速则不达”。当今学琴及钢琴考级的群体中,家长和老师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心理,常常只是为了考级而考级,这就是考级的问题所在。应该说,考级活动的本身没有问题,只是大家对考级的认知出现了问题。考级的曲目相当于每一学期的考试试卷,我们在每个学期,都是通过预习、上课、读书、复习,再参加考试,而不是把期末考试试卷径直背熟后即去参加考试。试想,一个人如果背熟了小学+初中+高中12年的12份期末考试卷,然后通过考试,我们应说他是文盲还是高中毕业?背熟了考卷就像练熟了曲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除了应景的技术程度得到了提高,其他什么东西都没有学到。考级教材中每一级曲目的安排都有技术和音乐表现能力的关联性,我们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用这些曲目测试自己的学习程度,这才是考级的目的。有很多老师和家长一味追求考级的级别,忽视了阶段性学习的重要性,也丢掉了学习的乐趣。乐器的学习和其他学科一样有其科学性,如果不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那么到了一定程度,由于缺乏思考习惯的培养、文化知识的储备、认知能力的提高,学生便很难再在演奏上有所提高了。同时家长、老师之间还存在盲目攀比的现象,这也同样会导致不良后果。好的初级教育,应该在学习过程中把美好的一面展示给孩子,音乐本身如此美妙,学习音乐一样是充满智慧和快乐的。孔子是“快乐学习”的积极倡导者,所谓“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孩子的天性便是玩耍,而今天的练琴常常让许多孩子觉得是在苦修,如何让孩子在练琴中贴近音乐,从练琴中获得快乐,把音乐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亦是一门艺术。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便是他首先提出了人性的差别,“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要求教学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即所谓“因材施教”。音乐比其他学科都更需要因材施教,一部分音乐教师认为个别指导课是无法备课亦无须备课,但正因为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性大,所以教师应当为每个有天赋的孩子量身定做一套科学的教学方案。考级教材只是一种书本依据,更应在此基础之上,为学生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并充分备课,对学生进行全面、正确的指导。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的表达感情的方式,它能深切触动我们的心灵,打动我们的情怀。今天的儿童钢琴教育理应以钢琴为载体,重要的是让孩子通过钢琴这件乐器亲近美妙的音乐,考级不过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手段,享受音乐、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开启学生想象智慧、塑造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才是最终目标。

相关的其他问题

有许多人认为学习钢琴越早越好。的确,音乐史上许多名家都是从三五岁即学习钢琴的,正因为有这么多音乐家从小习琴而成名的先例,所以习琴越早越好的论点一直为世人推崇。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一位伟大艺术家的成功与否,不仅需要个人的努力及卓越的自身条件,还受到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能够把孩子培养成艺术家的毕竟是极少数。因此,本人认为,在普通儿童的教育上,开始学琴的时间应放到上小学的年龄(超常儿童例外)较为合理。从生理学、心理学角度考虑,孩子在5、6岁以后,无论大脑的发育,还是注意力、认知力、理解力等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年龄稍大的孩子接受能力更强、自觉性更高、学习进度更快,甚至于学习一年的时间可以超过3、4岁孩子几年的进度。因此,一般情况下,习琴的年龄不宜太早。

如今社会上教授钢琴的老师很多,上至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下至幼儿园的老师,甚至许多在校读书的学生都在教钢琴。这些老师为广大少儿的学习提供了帮助,满足了社会对钢琴教师的需求,其积极作用应该肯定。但也不能无视个别滥竽充数、误人子弟的现象存在。因此,家长应该尽量寻找那些人品好、专业技术高、责任心强、富有教学经验、有一定艺术成就的老师。部分家长总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孩子小、又是初学,随便找个老师就行了,等到孩子水平提高了再找专家。其实不然,假如老师缺乏教学经验或本身水平有限,无法从一开始就让学生步入正确的途径,将导致学生无法正常演奏、无法继续深造,甚或导致辍学者都大有人在。所以,习琴启蒙阶段的教师水平甚为重要。

此外,钢琴学习需要的还不仅仅是刻苦和努力,还需要一种艺术的“天分”,况且每个孩子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差异,会导致学习效率大不相同。因此,要正确对待孩子学习钢琴的进度,不能一概而论。不要盲目跟其他孩子相比,更多地要跟自己比,看孩子是否月月有进步、年年有提高。同时,应鼓励青少年经常参加各种演出、比赛,让孩子们不断树立信心,向着新的学习高峰攀登。

作者:黄 烨

傅雷专业音乐教育思想论文 篇3:

教室是创造奇迹的温暖的家

不知起于何时,在同事们的交谈中,一直流传着对于《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赞叹。在繁忙的金帆民乐团暑期排练活动中,我下决心花两个晚上集中读完这本书。当我打开此书时,就感到欲罢不能,或者说,爱不释手,必须一鼓作气读完它。读罢此书,掩卷沉思,心中无限感慨。身为教师的我,对照雷夫老师创造的奇迹,感触良多,选取其中的经典内容,既作阅读的回应,又以此自省。

一、教给孩子一生都派得上用场的东西

一般来说,学校里的教育主要针对学生如何学会认知,较少针对学生如何学会做事。而且,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后者带有很大的随意性。20世纪60—70年代以来,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兴起,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开始探讨学校教育究竟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对此,雷夫老师的成功经验给予我们重要启示。以下是雷夫老师的精辟见解与经典案例:

“我想教孩子终其一生都派得上用场的技能,‘整理事物’‘安排事情的技巧’等就是其中之一。”

“要帮助孩子出人头地,就要拿能让他们终身受用的课程来挑战他们。”

建立第56号教室的经济制度,让孩子们学习规划组织自己的经济资源。具体做法如下:第56号教室的学生都会在开学第一天申请一份工作,如教室管理员、银行职员、球具管理人、办公室信差、店员、警察等各种职业,每一份工作的薪资有少许差异,孩子们的薪水存入班级银行,他们必须用存钱来支付使用课桌椅的费用……

雷夫老师的教育实践表明:这套经济制度得到学生、家长和其他教师的认可。雷夫老师也清楚,推行这套经济制度的目的不在于控制学生,而是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和规划组织能力。

以此对照我们的中小学教育,我们比较多地倾向于以应试为主的知识教育,而对于基本生活技能的培养则比较忽视。尤其在城市学校,我们的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生活方面享受到家长们“无微不至”的照顾,“整理事物”“安排事情的技巧”的能力非常低。因此,我们有必要反思基础教育是否给了学生足以终身受用的东西。这或许正是我们提倡素质教育的初衷吧!

遗憾的是,我们从20世纪80年代就呼吁素质教育,近30年时间过去了,素质教育在中国的实践还是不尽如人意。在素质教育的口号下,生活在城市的小学生忙着学习各种技艺,如钢琴、书法、舞蹈、游泳等。现在,虽说小升初已经取消升学考试,但是,小学生为了进入理想的中学,要准备很多特长。据了解,现在的小学生在小升初的时候,其个人简历后附上的各类培训证书也颇为可观。

再来看看雷夫老师眼中那些算得上孩子一生派得上用场的技能是什么?是懂得安排和分配时间、学习存钱、保持收支平衡、节省每一分、延持享乐,等等。对于教师来说,仅教孩子们学会课本的知识似乎是一个简单的工作,必须能够拿出让他们终身受用的课程来挑战他们。因此,终身教育的理念在每位教师那里都应该化为实际的教育行动。

二、超越艺术的艺术教育:帮助孩子爱音乐、爱生活

作为学校金帆民乐团的指导教师,我非常关注雷夫老师对于艺术教育的探索与思考。虽然,他自谦地认为自己是没有艺术天分的教师,但是,他却凭着对艺术教育的热爱与执着,探索出一整套不同寻常的艺术教育措施,其深刻的艺术教育理念也引起了我的强烈共鸣。以下是雷夫老师关于艺术教育的独到见解与经典案例:

“接触艺术教育的孩子学到的,远远超过他们所学的艺术本身。加入管弦乐团的孩子们不只学到如何拉小提琴或吹单簧管,也学到了纪律、责任、牺牲、练习、更正错误、倾听,以及时间管理。”

基于上述艺术教育理念,雷夫老师组建了第56号教室的摇滚乐团,用一把吉它教全班学生识谱,在学生们休息和午餐时间学习识谱。雷夫老师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是“要学生成为终身的音乐演奏者,而不是为了在学校盛会上表演而受训的海豹”。为此,雷夫老师对学生们提出的要求是:“一、学习态度要认真;二、必须另外学一样乐器。我要的不只是鼓手,而是音乐人。”

雷夫老师指导全班学生照着完整的乐谱练习。有了正确无误的乐谱,孩子们学着像专业人士那样演奏。有了阅读古典乐谱能力的基础,他们学习流行乐曲的速度快得惊人。能够演奏维瓦尔第D大调协奏曲的3个乐章(我们班的孩子就办得到)的孩子,就能演奏U2(爱尔兰摇滚乐队)的乐曲,而且只要短短几天的时间。

这样,尽管雷夫老师没有音乐家的天分,但是,至少花了数百小时帮助孩子们爱上音乐。更为可贵之处在于,雷夫老师让戏剧演出的“中场休息时间也成为学习的一部分”。在雷夫老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们明白,舞台上的自己和舞台下的自己并没有什么不同,两者都说明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总之,在雷夫老师的教室里,“人格品性才是教育本质”。艺术教育不是目的,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格品质才是教育的终极追求。雷夫老师关于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尝试为我们进行艺术教育提供了优秀的范例。

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学习音乐的理由是如何强调也不为过的。正如傅雷在谈傅聪的成长时所说:“不管他将来学哪一科,能有一个艺术园地耕种,他一辈子受用不尽。[1]”因此,傅雷先生虽然在傅聪17岁之前不敢肯定他能专攻音乐,但是,他强调艺术熏陶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价值,并把艺术教育当作全面教育的一部分。

雷夫老师正是看到了艺术教育对于一个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他为此花费心血,精心组织策划第56号教室的各种艺术教育活动,为孩子们开启艺术之泉。通过艺术之泉的浇灌,孩子们成长为一个个有生活品位的、有道德的、高尚的人。

三、爱当老师的理由

雷夫老师以深情的笔调叙述了教室中出现的大量教育奇迹,并伴随他多年进行实践探索的教育智慧与辛苦付出。所以,雷夫在后记中明确指出:“教书是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但是,他一直坚守了26年,回顾全书,我们能够理解他坚守的理由。

雷夫说:“我爱当老师,老师有机会精益求精。”为了把工作做得精致,雷夫把每一次与学生相处的机会都视为教学机会,并把他的教学艺术发挥到极致。

以旅行为例,雷夫老师超越一般老师把旅行当作假期的理解,而是将其视为强化教室教学的无价机会,这当然就是教育机会了。于是,雷夫老师着眼于学生的一生发展来看待这件事情,用他的话就是“我要通过这些旅行把孩子们终身受用的课程教给他们”“我要学生把旅行当作这辈子常做的事情”。

为了行好万里路,先要读万卷书。行前准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学习相关知识,即历史与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学生们总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参观与游览。而且,雷夫老师以他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鼓励孩子们学习相关的乘坐交通工具和入住饭店的常识与礼仪。因此,对于那些孩子们来说,在雷夫精心设计与实施的旅行计划中,他们有机会接触更广大的世界,同时也有机会发掘自身最好的部分。

对于雷夫来说,做教师还意味着永不止息的循环——“工作、娱乐、追求卓越”。教室里的生活没有终点,即使今天的教室生活过得很棒,也不过是孩子们人生中的一天罢了。然而,在雷夫的努力下,走进第56号教室的孩子们,感受到了这里与外界的不同,这里是孩子们温暖的家。

为了给孩子们温暖的家,雷夫付出了很多。“过去20多年来,第56号教室每天早上6点半便敞开大门。我在一片漆黑中到校,比正式上课的时间早了整整一个小时,而迎接我的是一群热切等待学习的学生。”据雷夫老师回忆,提早到校指导学生源于一次偶然的数学比赛准备,后来则演变成学生一天当中最有价值的时光,他们自愿早到,和老师一起用正课开始前的一个小时来训练一项经常受到忽略的技能。由此,小学老师的辛苦可见一斑,但是,雷夫老师却将其视为人生乐事。“在漆黑的天色中开始上问题解决课程,于太阳升起之际告一段落,随即开始一天的课程,这感觉还挺有诗意。”

对于我们很多中小学教师来说,这位雷夫老师实在是一位好榜样。他凭借对孩子无私的教育之爱创造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间教室的容量可能很有限,但是,却带给孩子们无限的未来。

总之,教室是教师能够有所作为,也应该有所作为的地方。我们有责任让教室成为温暖的家,成为创造奇迹的地方;让孩子因为这里的温暖而热爱这个世界,因为教师的爱而信任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傅敏.傅雷书信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作者:陶航

上一篇:高校音乐表演钢琴教学论文下一篇:公路建设单位财务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