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立案监督研究论文

2022-04-18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下发,当前我国社会各界都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应当从维护司法公正,树立法治权威以及保障诉讼参与人合法权益的目标出发,按照依法、坚决、准确、有效的监督原则,突出监督重点,强化监督措施,完善监督机制。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刑事立案监督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刑事立案监督研究论文 篇1:

略谈侦查监督环节的刑事诉讼监督

摘 要:刑事诉讼法律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能,是检察机关的基本性质和根本职能。侦查监督工作是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第一道关口。在办案实践中,如何在审查逮捕案件中做到科学有效的诉讼监督成为新形势下侦查监督工作的新方向、新挑战。

关键词:侦查监督;内容;问题;完善

一、侦查监督的立法现状

我国宪法第129条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1条都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这一规定既表明法律监督是我国检察制度的根本属性和理论基础,又表明检察机关的监督权是法律赋予的,是国家权力机关法律监督的延伸,具有国家法定性、权威性和专门性。

2010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对诉讼活动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2011年高检院会同公安部、国家安全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刑事立案监督有关问题的规定》《关于侦查活动监督有关问题的规定》《关于人民检察院对搜查、扣押、冻结等侦查措施进行法律监督的规定》《关于审查逮捕阶段讯问犯罪嫌疑人的规定》等,之后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均对侦查监督的具体措施作出进一步完善和细化。

二、侦查监督环节的监督内容

侦查监督包括刑事立案的监督和侦查活动监督,以及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工作机制和法律规范来推动刑事立案和侦查活动监督的开展。因此,侦查监督的职责重点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在审查案件中对公安机关进行监督。包括审查批捕环节排除非法证据等其他违法情形的监督;对侦查阶段采取、执行、变更、撤销强制措施的监督;检察机关对违法阻碍辩护人、诉讼代理人行使诉讼权利的监督等等。重点是监督侦查机关刑讯逼供、暴力威胁方法取证、徇私舞弊、故意制造冤假错案、查封扣押冻结不合法等。

二是对羁押必要性监督。通过审查案件证据资料、听取相关意见、调查核实犯罪嫌疑人身体健康情况等对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进行羁押必要性评估。新《刑事诉讼法》第93 条新设置的捕后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强化了检察机关对逮捕执行活动的监督,但法律并没有明确审查的程序。

三是立案监督。立案监督案件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在审查案件过程中发现的;另一个是被害人向人民检察院控告。经过调查、核实有关证据材料,讯问办案人员和当事人,查阅复制公安机关相关法律文书及案卷材料等,按规定要求公安书面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立案或者通知撤案,并对立案后的侦查情况进行监督。立案监督重点在于对因徇私而有案不立或违法立案的监督,尤其要重点监督那些明显不构成犯罪的行为,比如插手经济纠纷或者是利用立案打击报复,敲诈勒索的。

四是两法衔接工作中对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随着两法衔接工作的全面铺开,侦查监督进一步强化了对行政执法的监督内容。通过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探索建立旨在防止行政执法机关以罚代刑、有罪不究,使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形成合力的工作机制。其中监督的要点在于对行政执法机关与公安机关的移送案件以及检察机关的立案监督。

三、现行侦查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相关法律规范不断出台,但在基层司法实践中,由于检察机关不能够直接领导或者引导侦查机关的刑事侦查工作,对具体案件下的监督往往存在着事后监督,监督方式不力,监督效力有限等问题。

一是目前侦查监督都是在对公安机关报捕案件的审查过程中实现,这在公安机关每年受理和处理的案件中仅占一小部分,绝大多数治安及其他案件检察机关都无法接触到。二是司法实践中突出的问题是不报不立、不破不立、先破后立和以罚代刑等。检察机关的刑事立案监督活动缺少明确的法律支持。如什么样的案件公安机关应通知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如何选择提前介入时机,侦查机关与监督机关各自应承担什么样的职责和义务等,均没有可操作性的规定。三是纠正侦查违法效果不明显。目前纠正违法行为的主要手段是口头或发出书面《纠正违法通知书》,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公安机关应当将检察机关所提纠正意见和执行检察机关所作决定的情况通知检察机关,而未进一步明确公安机关拒不纠正违法,或者拒不执行检察机关所作决定的法律后果。四是检察机关内部各环节的监督体系存在脱节现象。检察机关的审查批捕、审查起诉和监所检察等三个部门在开展监督工作中都是各自为战,发现一例纠正一例,没有形成体系,相互脱节的问题比较普遍。

以提前介入为例,90年代检察机关审查逮捕环节对侦查监督十分重视,基本能够做到对所有案件提前介入,检察干警每周抽一天时间驻派出所办公,引导核实证据,把握案件性质。但是这么做的后果是,公安机关对自己所办理的案件不把关,不用心,检察干警让收集哪方面证据就收集哪些证据,不管是否有效,是否形成证据锁链。提前介入后认为证据不足或无需逮捕的,干脆不提请逮捕,直接作行政处理。检察干警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但是公安机关办案质量却越来越差,刑事诉讼监督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

四、侦查监督方式的完善

新刑诉法、刑事诉讼规则修订后,对上述涉及的具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法,丰富了诉讼监督的手段,明确了诉讼监督的效力。

一是逐步将公安机关查处的行政案件列入两法衔接信息平台共享范围,加强对公安派出所日常执法,重点是刑事执法的监督。主动扩大监督范围和力度。与公安机关建立定期备案制度。要求公安机关将刑事案件的发案、受案、立案、破案、撤案、刑事拘留、批准逮捕(不批准逮捕)后的执行等情况,及时向检察机关备案,以利于检察机关有针对性地监督。此外,进一步建立完善羁押替代性措施、律师介入制度、与相关机关的信息沟通机制、科学的绩效考评制度等,与释法说理、化解矛盾、刑事和解等制度机制进行很好地衔接。

二是健全重、特大案件的适时介入制度,引导侦查机关合法取证。与公安机关建立重、特大案件的及时通报制度。公安机关对辖区内发生的凶杀、涉爆涉枪、群体性的刑事案件以及社会影响较大的重、特大案件,将发、破案情况及时通知检察机关,检察机关及时派员介入侦查活动,对侦查工作和收集固定证据提出建议,尤其是对调取证据的方向、规格和程序提出建议,保证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保证所调取证据符合庭审要求。

三是明确检察建议和纠正违法通知书在侦查监督中的法律强制力,以保证侦查监督的实施效果。与公安机关建立定期备案制度,就刑事案件的发案、受案、立案、破案、撤案、刑事拘留、批准逮捕(不批准逮捕)后的执行等情况通报。经检察机关监督后的执行或纠正情况也定期反馈,同时向上级部门报备。

四是形成刑事诉讼大监督格局,与公诉部门应共同配合加强对公安机关的侦查监督,控申检察部门应积极向侦查监督部门提供立案监督线索,侦查监督和公诉部门应配合监所检察部门加强对刑事诉讼期限的监督。各部门在行使监督职责的过程中,遇到违法侦查、审判的行为或拒不纠正违法的行为涉嫌犯罪的,应向渎职侵权检察和反贪侦查部门通报,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各部门在诉讼监督过程中要做到信息共享、情况互通、密切配合,共同实现对刑事诉讼全流程、全方位的监督。

参考文献:

1、叶青;案例刑事诉讼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

2、赵继军;当前刑事诉讼监督工作的难点及重点改进措施; 中国检察官,2014年11期

3、张毅;新刑诉法下检察机关侦查监督的若干问题研究;法制与社会2014年29期

4、关欣,王晨;试论新刑诉法背景下审查逮捕工作的开展;法制与社会2014年21期

作者:王昭

刑事立案监督研究论文 篇2:

和谐社会视野下强化诉讼监督工作初探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随着《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下发,当前我国社会各界都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应当从维护司法公正,树立法治权威以及保障诉讼参与人合法权益的目标出发,按照依法、坚决、准确、有效的监督原则,突出监督重点,强化监督措施,完善监督机制。

关键词:和谐社会;诉讼监督;强化

为了更好地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检察机关要进一步按照法治的本质要求和法律公正实施的内在规律,立足于现行立法对诉讼监督的的制度设计,从维护司法公正,树立法治权威以及保障诉讼参与人合法权益的目标出发,按照依法、坚决、准确、有效的监督原则,突出监督重点,强化监督措施,完善监督机制。

一、强化刑事立案监督工作力度不能减

1.紧紧依托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具体来说,一是建立情况信息通报制度。行政执法机关定期向公安机关、检察机关通报查处破坏市场经济秩序案件情况以及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情况;公安机关定期向行政执法机关通报行政执法机关移关案件的受理、立案、销案情况;检察机关定期向行政执法机关通报立案监督、批捕、起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案件的情况。二是建立和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执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统一认识,协调解决疑难案件。三是推动行政执法机关完善案件移送程序,确保涉嫌犯罪案件及时进入司法程序。四是建立和完善案件移送和备案的相关程序以及检察机关查询、查阅案件材料的有关程序,做到信息共享。

2.深化对不该立案而立案的监督。一是通过联合检查进行监督。就是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共同对公安机关的刑事立案、刑事拘留和采取其他强制措施的情况进行检查,从中发现不当立案的情况,及时予以监督纠正。二是通过受案前审查进行监督。就是对公安机关拟提请批准逮捕的案件,实行受案前审查,对于明显不构成犯罪却又不符合立案条件的案件,建议公安机关作出撤案处理。三是通过审查逮捕进行监督。就是对公安机关的报捕案件,在审查逮捕中认真把关,对于明显不构成犯罪的案件,在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的同时,建议公安机关撤案。

3.强化对监督立案后的跟踪监督。一是刑事立案监督工作力度不能减。监督力度是办案数量和办案质量的有机统一。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即要改变仅以数量评价工作业绩的思维定势,又要始终保持监督的威慑力,通过刑事立案监督,促进公安机关完善关于立案的程序制度,规范立案行为,减少该立不立现象的发生。二是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立案后的跟踪监督。监督公安机关立案后,要继续跟踪了解公安机关开展侦查活动的情况,审查是否存在立而不查,久拖不决的现象,并跟踪监督提请批捕、审查起诉和审判的情况。公安机关消极侦查,检察机关提出意见又拒不纠正的,检察机关可以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通过其同级公安机关对负责侦查的公安机关进行督办。检察机关可以将一个阶段公安机关消极侦查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提请其督促公安机关进行侦查。也可就重大有影响的个案,专门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对于侦查人员徇私舞弊“消极侦查”,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予以立案查处;尚未构成犯罪的,要向上级公安机关、其他有关部门发出检察建议,建议追究其行政责任或给予党纪处分。

二、强化刑事抗诉工作,确保刑事法制的统一性

从目前办理的刑事抗诉案件的调查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轻程序,重实体。对轻罪重判以及法院程序违法的情况进行抗诉的案件极少,纯粹是因法院在审判过程中严重违反法定诉讼程序、影响公正裁判而提出的抗诉案件极为罕见。二是对刑事自诉案件以及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的法律监督缺乏有效途径。三是比较注重对未生效裁判提出抗诉,对已生效的裁判提请抗诉很少。四是对附加刑的适用严重违反法律规定很少给予抗诉。五是法院“内审制度”的客观存在影响了刑事抗诉的实效。针对上述情况,加强刑事抗诉工作,应当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1)要坚决贯彻高检院确定的“依法、坚决、准确、有效”的刑事抗诉工作总方针,在抗诉工作中既要坚持敢抗,又要力争抗准。敢抗与抗准应互为条件,互相倚重,良性互动,均衡发展,统一于强化刑事审判监督这个总目标之下。(2)在抗诉工作尝试运用公诉一体化改革机制。要建立规范的上下级沟通联系制度,允许原审公诉人参与上级院抗诉审查工作。下级院需要提请抗诉的案件完全可以事先与上级院进行沟通,听取意见,然后再决定是否提请抗诉。上级院也可以通过汇报或备案制度及时掌握下级院的提请抗诉情况,及时、主动向下级院提供指导性意见。(3)把探索实行量刑建议制度作为加强刑事审判活动监督的重要内容。结合我国司法实际,认真研究和借鉴国外检察机关量刑建议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积极稳妥地开展量刑建议试点工作。笔者认为,量刑建议是公诉主张的重要内容,是公诉权中司法请求权的应有之义。公诉人根据罪刑相适应的原则,在综合考虑被告人的犯罪事实、情节、性质和刑事政策基础上,依法就适用刑罚在庭审中向法院提出具体建议,促使法院正确量刑,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4)建议法院弱化上下级法院关系,取消案件请示制度,避免在司法实践中因出现形式上的“两审”,而实质上的“一审”终审,而使检察机关对刑事审判活动的监督流于形式。

三、进一步改进民行检察息诉工作,促进社会和谐

司法实践表明,在不稳定诸多因素中,民事行政案件审判不公、处理不当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几大重大因素中的一个类型。涉法上访案件中80%以上属于民事行政纠纷,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案件属于裁判不公和确有足以影响公正裁判的重大瑕疵。民事行政案件当事人的合理诉求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就有可能影响法律的公信度,影响社会和谐,有的还可能转化为刑事案件,因此,必须把民行检察工作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工作来抓,使其成为涉检类不稳定事件的“减震器”和重要工作通道。当前,要特别注意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要充分发挥民行检察作为检察机关执法为民重要窗口的作用。尽管检察机关传统是一个为刑事检察为主的执法机关,但从目前人大代表反映和涉检上访的情况看,人民群众要求检察机关依法介入民事行政诉讼领域,强化民事行政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呼声空前强烈。这表明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寄予厚望的法律监督前沿阵地,成为检察机关执法为民的重要窗口。只要我们顺应民意,加大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力度,强化民事行政法律监督,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那么势必就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二要进一步强化和改进民行检察息诉工作。民行检察息诉工作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要在思想认识上破除重抗诉,轻息诉等模糊认识,认识到息诉工作对维护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息诉工作的应有功能不能正常发挥,息诉工作的效果不能体现,民行检察工作就不完整。因此,民行检察部门要把接访息诉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和谐息诉工程”系统工程抓紧抓好,并切实提高民行检察人员的息诉业务素质。三要进一步完善民事抗诉书说理工作。推行民行抗诉书说理改革,是近年来检察机关民行检察改革的重头戏。从目前情况看,抗诉书说理工作尚存在规范性不够,针对性不强,说理性不足,实际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一是事实说理应追求法律事实;二是说理方法应运用逻辑思维;三是法律适用应用阐述明了。

四、认真解决涉检信访,最大限度减少社会对抗

高检院有关领导在关于要重视做好几项工作中曾指出,“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信访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高度重视、认真解决涉检信访问题,完善和落实首办责任制,责任倒查制和检察长接待群众制,推行联合接访、下访等方式,依法及时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妥善处置群众群体性事件,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由此可见,切实做好涉检信访工作,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是检察机关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少数检察干警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一些偏差,有的重自侦、刑检,轻控申、信访,有的对涉检信访的形势估计不足,盲目认为涉检信访总量不多,与其他政法部门相比数量更少。甚至认为涉检信访问题的重视与否,无碍检察工作大局,当前,要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做好涉检信访工作:一要高度重视涉检信访工作,切实加强领导。要实施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亲自抓,控申工作人员具体承办的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形成以控申为主,领导带头,业务部门参与,全院一盘棋,共同解决涉检信访问题的工作格局。二要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对当事人的信访事项,无论其反映的情况是否客观真实,是否符合情理,是否属于法律的救济范围,都要真诚关注,及时处理。在具体问题处理上,既要依法,又要依理,要加大自身纠错力度,坚持做到“三个不放过”:一是问题不查清不放过;二是问题得不到解决不放过;三是群众不满意不放过,发现部分有问题的部分纠正,全部有问题的全部纠正。三要在息诉罢访上狠下功夫。上访群众大多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虽然有个别无理取闹的情况,但多数还是在他们利益受损后,急于找到快捷的途径解决自己的诉求。所以,对待群众的信访,一是理解,二是同情,三是疏导,最终要解决。处理涉检信访问题,光有感情疏导不行,仅从程序上办结,也不能了事,主要还是在解决问题上下功夫,在息诉罢访上求实效。四要建立冤情汇集分析机制。要在控申检察工作中建立冤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冤情反映渠道,建立健全反映灵敏,运行高效的冤情处理机制,提高化解社会矛盾和防止矛盾激化的能力。对于涉检的案件,不仅要及进依法处理,而且要把冤假错案或者有瑕疵的案件作为总结办案工作经验或教训的反面教材,并反映到有关业务部门的管理改进上,以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

(责任编辑/吴凤华)

作者:陈晓东

刑事立案监督研究论文 篇3:

临海立案监督案件引发的信访问题及对策

摘 要:刑事立案监督作为国家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法律监督职能,监督侦查机关有案不立、非法立案、以罚代刑等情形。当事人申请立案监督后,往往没达到他们想要的结果,容易引发信访。本文就针对此类案件引发的信访问题作出分析。

关键词:刑事立案监督;信访;对策

作者简介:孙菊飞(1985-),女,浙江临海人,本科,临海市人民检察院,科员,研究方向:刑法。

刑事立案监督是人民检察院对公安机关应当立案的案件没有依法立案,不应当立案侦查而立案的,以及刑事立案活动是否合法所进行的法律监督。下面笔者结合临海立案监督案件引发信访现状、造成信访的原因及如何做好此类信访案件谈几点看法。

一、临海市检察院申请立案监督案件分析

从数量上看,每年受理的案件数差不多。27起案件中,25起是当事人认为公安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申请的立案监督,25起均不符合立案条件;2起是当事人认为公安機关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申请撤销案件,目前还在办理中。

从申请立案监督的案件类型来看,经济类纠纷引起的较多。27起案件中,其中因经济纠纷引起的案件17起,约占63%,职务犯罪类案件3起,房屋产权引起的案件2起,故意伤害案件2起;交通事故引发的案件2起,抢劫1起,寻衅滋事1起。

从息访息诉情况来看,重复访的息访难度较大。27起案件中,22起已经通过各种途径息访,2起还在办理中,2起经济类引起的案件及1起职务类案件未息访。且2起经济类引起的案件息访息诉难度较大。

二、立案监督结束后当事人继续上访的原因

(一)当事人法律意识淡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了普及法律常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与过去相比,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群众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识,对如何依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等有关的法律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开始有了依法办事、依法治理的觉悟,人们的法制观念初步形成。但是,这些成绩与现代法治国家的要求仍有相当的差距,公民的法律意识仍然处在较低水平。从申请立案监督案件来看,当事人有维权意识,敢于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法律条文理解的错误;当事人由于对法未进行全面的学习,根据法条字面上的意思去解释法条。在干警解释法条后,仍坚持已见,无法接受。二是对检察职权的错误理解。把检察机关当作最后一道屏障,认为检察机关不支持立案,他们就无计可施了。

(二)当事人对政府机关的不信任

政府信任是建立在公众对政府的合理期待以及政府回应基础上的一种互动、合作关系。经济不断在发展,而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也在下降。

(三)穷尽司法途径,但受害人的损失问题未得到解决

每起立案监督案件,当事人在身体上、精神上或经济上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申请立案监督后,如仍覺得无法立案,他们的损失无法挽回或得到赔偿,尤其是经济类引起的案件,涉及的数额比较大,在公安作出不立案决定、检察认为不符合立案条件时,去法院起诉也未能解决。

(四)公安在处理案件时不够全面及时,且监督过于“柔性”

根据刑事诉讼法和《规则》相关规定,目前检察机关开展立案监督的手段只是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或立案理由、通知公安机关立案、提出纠正违法意见等几种,且这些手段都存在程序性强、强制性弱的问题,较大程度影响刑事立案监督的效率与权威。很多立案监督的案件中,反应出当事人报案后,公安取证不够及时、不够全面,导致立案监督时查阅的材料根本不符合立案的条件,而且很多证据由于采取的不够及时导致后期不法补正。

三、解决此类信访的对策

(一)提高干警素质,做好释法说理工作

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分工日趋细化,人才技能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新事物新情况的不断涌现。因此,这就要求控申部门的干警必须要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干警的政治业务素质高,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集体力量的最大化。面对新形势下处理信访工作的艰巨任务,加强对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干警的业务培训和理论学习,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每一干警的业务水平和理论修养。在处理信访工作中,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破解信访难题,才能做好释法说理工作,达到息访息诉的目的。

(二)完善司法救助途径,切实解决他们的损失问题。通过完善司法救济途径,保障群众合法利益,对于不作为、乱作为的责任人员采取行政问责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其法律责任。目前,司法救助只针对人身伤害及精神损害赔偿,但对因经济类引起的损失及一些财物损失没有救助。

(三)建立多元化的涉法信访调处机制。完善公开审查制度。对于重大、疑难案件,特别是上访人无理取闹的案件,应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律专家、律师和当事人及其近亲属参加公开听证、答询,依靠各方力量和群众舆论作好化解矛盾纠纷工作。

[ 参 考 文 献 ]

[1]尚馥娟,闫利平,曹丽勇,张磊.信访问题的现状及其对策探讨[J].统计与管理,2015.

[2]闫锋.当前我国信访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治理对策[J].中州学刊,2014(09):87.

[3]谢伟.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初探[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7(01).

作者:孙菊飞 范正军

上一篇:医学教育国际思考论文下一篇:生物防火工程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