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虚拟物理教育教学论文

2022-04-23

[提要]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掀起了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时代浪潮。实证调研数据显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正处于教师教学上的自发与自觉,学生学习上的游离与认同,资源建设上的固守与拓展以及制度设计上的守拙与创新的交融状态。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网络虚拟物理教育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网络虚拟物理教育教学论文 篇1:

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

【摘 要】在科学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化、信息化的教学手段逐渐在教育领域得到有效应用。国内高校也愈发注重信息化技术的正面作用并将其融入到教学改革中,并将其作为教学模式优化的基础;这种改革方式有助于强化高校专业学科的教学效果,优化各学科的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源自于信息化技术,而将线下线上混合教学与思政课程相融合,可以切实增强思政教学效果,充分展现先进技术优势,强化思政课程在互联网上的话语权。本文将简要分析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概念与优势,研究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原则,重点探究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平台构建、教学模式设计、教学策略以及相关注意事项,以期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思政课程;线下教学;线上教学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截至2019年底,国内网民已超过8.7亿人;其中,青年占比超过65%,学生成为网民主体,而新时代的学生更适应也更愿意以网络的形式获取知识。在此背景下,网络这样的高地思想政治课教师不占领、不充分利用,各种错误言论、观点、信息就会喧嚣尘土。因此利用好网络资源,让信息化教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正得到日益深入的应用。找到高校思政传统教学模式与信息化教学的契合点,提升高校思政课教育的影响力、感染力与实效性。基于此,教学阵地从真实到虚拟、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化,将教学空间从有限扩展至无限,围绕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进行探究有着重要意义。

1.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概念与优势

1.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概念

线上教学是指依托互联网,以网络虚拟空间为媒介特征的教学活动;而线下教学更多是指相对于线上的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依托现实当中的物理空间进行社会实践与教学活动。将线下线上两种教学模式相融合,即为混合式教学;该种教学方式能够将物理时空的教学活动通过网络平台与信息技术延伸至虚拟时空,有机融合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学工具以及互联网类的教学资源,进而增强整体的教学效果,达到其中的育人教学目的。混合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依托线上学习增强学习活动的个性,强化教师的学习效果。

1.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特征

线下线上混合式是教学的具体特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在教学内容方面,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教材内容的桎梏与局限,更多地立足于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对教学内容体系进行统筹安排,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了解学生需求与学情实际。第二,在教学形式方面,该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陈旧、单一的教学体系,有机融合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充分呈现出混合教学多样化的特点。第三,在教学手段方面,教师依托该种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有机融合传统教学手段与信息化技术手段,充分发挥两者优势。第四,在教学评价方面,该种教学模式将教学结果与教学过程相融合,充分展现了教学评价考核的科学性、合理性、多元性等特点。

1.3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优势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高校学生在参与思政课程时,很难充分展现出较高的课堂参与度,对思政课程學习活动不够重视且兴趣不高,甚至不熟悉整体的课程安排。

若是教师能够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入到思政课程教学中,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问题,具体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绝大多数大学生拥有成熟的思维模式,不同于中小学生,大学生普遍对固定的教学计划较为反感,更渴望自觉性、自主性的学习活动。基于此,为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教师应明确学生是否具备自主独立的学习能力与自主意识之间的重要关系。在参与思政课程学习活动时,绝大多数大学生将其归类为不重要课程,未能充分重视相关学习活动,教师通过有效融合线下线上两种模式,能够调动大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将先进教学方法展现给学生,优化教学内容,调动更多的教学资源,强化课程的针对性,教师还可依托线上平台从互联网中筛选出优质的教学资源,活跃课堂氛围,丰富教学内容,通过结合两种教学模式,将原本单调的教学课程进行革新,增强大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的学习热情。

第二、保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同于新型的教学模式,传统思政教学更多地将学生固定为被动接受者地位,仅仅单纯将知识灌输给给学生;教师可开展合作式教学活动,确保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使其能够对思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自主选择,而不是单纯地听从教师指令;在此基础上,思政教师只需适当地引导并利用网络平台即可将思政课程的知识框架体系传递给学生,强化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能够主动地投入到各项教学活动中,引领其充分感知学习乐趣。

2015年,冯务中教授的思政慕课登陆国际知名平台EDX,吸引140多个国家近8000多人选课,更有海外分析追寻英文版课程。这是清华大学首次将混合式教学模式与思政课程相融合的创新与改革举措。清华马院副院长介绍,4门本科阶段重要的思政课已全部融合混合式教学,选课人次突破21万人次。传统思政课堂需要耗费45-90分钟讲述完整章节。若是将每个章节分解若干知识点,制作成独立的短视频,有助于学生自由调配时间,选取在线学习、客户端观看、离线观看等方式,随时学习,解放教师的精力,拓展延伸讨论环节。

冯教授的思政课堂更像是辩论赛,大学生围绕“互联网爱国主义”主题,争辩不断、反复论断;只有当学生们的讨论陷入胶着时,助教或教授才会适当地进行引导;思政课堂辩论是思政课程在广大学子眼中最具魅力的教学环节。应用混合式教学方法的线下思政课堂为每位学生留下了充足的发言机会。相应的,线上思政教学更具有内容均衡、概念明确、逻辑清晰的优势,但为增强知识点的教学效果,还需要依赖师生互动、点对点的线下教学。清华大学在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时,通常以传统课堂为‘根’,将互联网作为有力的技术支撑,充分发挥线下与线上教学优势。思政教学方式变革与创新既摒弃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动力,统一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与知识传授,增强思政教师的教学力。

基于思政传统课堂所开展的教学变革,从根本上转变了高效思政课程的价值取向,更加契合个性化、定制化的时代特点;其中,线下学习更能满足学生需求并紧贴学情实际,严格遵循“服务学生、关照学生、围绕学生”的基本原则,彰显思政教学改革所带来的勃勃生机。

2.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原则

将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到思政课上,需要严格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始终明确教学主体为学生,在思政课程中应用混合教学模式时,教师要重视与学生共享、探讨、交流学习经验,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也要明确教学的出发点为学生兴趣,强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合理性,将自由度较高的交流平台提供给学生,确保学生可依托交流平台主动开展线上学习,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第二、保持协作性原则,教师在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时,应注重与学生间的协同交流,不能仅仅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开展交流活动,还应引导学生与日常的教学周边环境产生共鸣;始终坚持协作性原则,增强交流沟通的有效性,推动学生将新的经验共享给同学与教师,不断强化学生对探究与合作意识,强化学生的互动效果。

第三、情景交融原则,该原则具体是指交替性地开展线下线上教学活动,充分展现信息化技术的优势;通过开展辅助教学活动,有效衔接线下与线上教学,保证各环节的一致性、协同性;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还可通过融合线下线上联合模式,互补各教学模式的优势,以达成预期教学目标。

第四、因地制宜原则,教师在开展思政教学活动时,应结合学情实际,充分调动校内的教学资源;简单而言,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效需要明确教学条件的差异性,充分发挥教学资源优势,更好地融合信息化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并将其服务于思政课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的参与性,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增强学生的认知与思想水准。

3.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平台的构建

3.1明确教学资源载体

为达成育人教学目标,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与协同性,更好地开展思政教学活动,教师应从以下几点着手搭建网络平台:

第一、依托云课堂、微信、微博、微课等教学平台,完善教学体系;比如,云课堂通常涵盖了资源、活动、消息等不同模块,微课视频涵盖多种专业课程,教师可将上述教学平台中的资源库、文字、图片等相互连接、相互融合,充分调动大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兴趣,丰富教学平台的签到、教学计划、小组方案等多种功能,不断强化思政课程的探索积极性。

第二、教师可依托线上教学体系,组织学生参与头脑风暴、在线测试、答疑讨论、小组任务、问卷调查等多种活动。

第三、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平台的优势,将个性教育理念积极引入各项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参与翻转课堂教学。

第四,引入数据统计功能,全方面地了解不同类型学生的视频浏览记录,把握不同学生群体的实际学习需求,增强整体教学质量;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开展现场答疑活动,切实满足思政教学的实际需求。

3.2优化教学资源内容

在选择线上资源时,教师要紧密结合思政课程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在筹备阶段,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信息化技术手段,将导学案的相关资源与师生共享。在思政课程体系中,导学案具体是指学习方案,主要结合课程不同阶段的具体目标与教学内容,帮助思政教师设计课程教学中的知识,拓展活动探究、习题测试,学习粉丝、阶段目标、教学重点、学法指导等模块,进而确保收集到的网络教学资源与思政课程的教学目标更为贴合。此外,思政教师应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个维度,紧跟教学目标,实现不同形式教学资源的共享;具体包括教材、课件、教学大纲等理论资料。在选取线上教学资源时,教师应秉持以下基本原则,即引导学生充分投入到线上思政教学活动中,不断强化思政理论教学的有效性、及时性、科学性,强化学生自主研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意识,从整体性角度提升思政教学的针对性、自由性、灵活性。

3.3选取探讨资源

长期以来,线上思政教学的根本教学目标在于不断强化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确保大学生始终能够坚持正确、健康、向上的思想理念,更好地抵御多元化網络思潮的负面影响,保证思政教学的稳定长久发展。若从线上教学角度进行思考,则教师在开展思政教学时,应辩证地看待网络新兴技术的时效性与重要性,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强化思政话语权。基于此,教师应从以下几点着手,选取思政课程的探讨性资源:

第一、建立合理、科学、有效的话题资料库,避免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寄予出现不良思想。

第二、在选择探讨内容时,教师应倾向于更具代表性且能够严重冲击国内四种教育体系的评论信息、价值观以及负面言论,带领学生深入探究并思考不良言论与不良思潮,进而强化思政教学质量。当前,大多数思政教师在选区课程探讨性资源时,需要面对多种多样、类型不同的网络不良言论;这也给教师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教师应始终秉持教学基本原则,在马列主义的理论引导下,针对不同类型的不良观点,探索出积极的应对策略与方法,不断健全思政教学的线上与线下教学体系。

4.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4.1建立网络课堂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

教师在应用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思政教学时,首先需要对整体的运用方式进行设计。当前,在大学课程体系中,思修课是思政课程中的重点课程;其主要教学目标即为教育并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科学地法治观、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传授大学生崇高的道德准则与远大的理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灌输给学生,确保其能够时刻展现抖擞的精神面貌并勇于承担一定的社会公共责任。

为更好地达成上述教学效果,教师可采取网络-课堂-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即有机融合实践拓展、课堂互动教学、线上自主学习三项教学环节,充分发挥上述各项教学环节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在思政课程开始前,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引导学生参与线上自主学习;在该教学环节,教师应注重做好前期自学准备工作,具体包括下列步骤。首先,高校思政教师应从移动学习平台、微信互动平台、网络学习平台中筛选出较为适宜的线上教学平台;其次,围绕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构建教学资源库,将学习任务与课程教学资源发布在教学平台,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活动并准备好课堂讨论与发言的相关资料;再次,教师应在教学开始前运用微信群、q q 群,将课程学习信息提前一周发布给学生,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学习流程,确保自身可以充分结合教学任务安排,高质高效地完成线上学习任务;最后,教师应督促学生利用线上学习平台,将自身对于课程教学进程中出现的各类疑惑、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反馈结果,不断优化线下教学方式与内容,切实增强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

第二、教师可依托课堂互动式教学,有机融合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思修课程具有明显的学科特点,因此,教师在开展思政课堂教学活动时,应明确教学主体为学生,重点优化课堂讲解、交流展示、学生讨论等各项环节。同时,为更好地践行新课程提出的各项要求,教师应适当转换自身定位,将教学任务重点集中在答疑解惑、课堂管理、组织活动方面,确保线下教学任务主要集中在问题解决,进而引导学生围绕疑惑、问题、社会热点进行讨论,确保班内学生能够在思想层面对上述问题达成共识并形成贴近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第三、教师应依托实践拓展教学环节,带领学生转化思政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的专项能力与综合素养。在思政课程教学体系中,实践拓展环节具体包括课外实践、课内实践两种教学模式;该教学环节有助于转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切实增强其综合素养。基于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课内实践活动时,应结合思政课程教材中的具体教学内容,不断强化实践活动的合理性、科学性;比如,引入模拟法庭、影片观赏、辩论、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可结合思修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适当地调整教学模式,设置主题性演讲活动,引导学生围绕理想进行演讲。简单而言,通过有机融合课堂教学与主题实践活动,不但能够持续增强学生的课堂參与度,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还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具体的思政课程内容与班内学生、教师产生共鸣并深入进行思考。

课外实践具体市值校内社会实践,不仅包括勤工助学、文明建设、征文比赛等形式,还涵盖多种类型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具体的实践活动形式主要为社会调查实践、养老院探访、志愿者活动、做义工等。实践活动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能够在后续的生活中,严格遵循理论指导并做到知行合一。

4.2设置多元化的考核模式

高校在考核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效果时,应从以下三点着手:

第一、线上教学考核,主要的教学评价与考核工作集中于在线学习进程中的回帖、发帖、讨论、提问等活动情况以及学生在线学习时间,并整合成线上思政成绩表。

第二、课堂教学考核,主要的教学评价与考核内容集中于学生发言情况、讨论参与度以及成果展示状态,并整理为课堂表现成绩。

第三、教学实践考核,主要的教学评价与考核内容包括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时取得的实际成果,并将其整理为实践活动成绩。

通过引入多元化的教学考核方式,有助于引导学生充分重视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这样既能凸显出混合式教学的重要意义,也能强化大学生的思政综合素养。

5.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策略

5.1加强线上线下的协同性

在应用线下线上混合模式开展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活动时,校方管理层应明确师资队伍是基础;但国内大部分高校不具备充足的思政教学资源,这就导致思政教师需要面临极大的教学压力与繁重的教学任务。为切实增强高校思政教学质量,高校管理层应围绕混合式教学模式,分别设置课堂思政与网络思政课程,有效衔接线上线下的人才培养与教学内容,增强两者的协同性、统一性。简单而言,高校管理层应持续强化线下线上教学模式的协同性,推动课堂思政教师与网络思政教师开展紧密的交流、互动、沟通活动,进而增强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水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制定网络教学规划,不断强化网络思政教学的探索性、实践性、理论性;注重开展在线讨论活动,帮助思政教师总结大学生的学习状态、思想状况,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第二、结合网络思政教学情况,从思政课堂教材中找寻相关理论知识,增强混合教学体系的自然度、流畅度。

5.2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为更好地满足协同育人的思政教学要求,教师应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不断增强线上思政教学的有效性。但由于多方面客观因素的影响,社会思潮多元且多变,教师很难制定出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基于此,教师应逐渐将教学资源、教学经历倾向于对学生自主能力与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确保学生在面对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以及不良价值观的影响时,能够始终遵循思政理论,寻求高质高效的解决策略。思政教师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解决上述问题:第一、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完善思政问题体系,引领学生广泛收集资料并针对不同类型的社会实际问题,制定解决预案与应对方法。第二、围绕社会思潮提出具体的思政问题,充分调动校内资源库,督促学生及时查阅资料以应对社会诸多不良思潮与价值观。第三、对于校内资源库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可通过设置评价体系并将学生积极性与问题解决能力纳入其中的方式,不断探寻解决策略,强化学生的综合思政素养。

5.3优化课程比例

线下线上混合教学模式具有较高的自由度、灵活度,因此,教师在应用该种教学方式开展思政教学课程时,很容易导致学生陷入过于自由、灵活的环境中,而逐步忽视参与线上四周学习活动。基于此,网络思政教师应依托互联网平台对学生的上线情况进行审核监督,探寻科、学合理的监督方法,保证学生能够有效参与线上教学活动,切实增强思政线上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此同时,思政教师还需要注重优化线下线上两种课程的课时占比,不断强化线上思政教学在思政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意义,正确划分思政课时,将传统课时一分为二,将半数教学课时给予线上思政课程,尽可能避免大学生对线上思政教学产生逆反、抵触心理,进而调动其积极性,不断强化思政教学效果。

6.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保障条件

6.1网络环境

教师在运用线下线上混合模式开展高校思政教学活动时,对网络条件、网络环境较为依赖。基于此,高校管理层应从以下几个着手,为思政教师营造良好环境:第一、围绕思政课程建立教学团队、课程制作团队,展开分工合作,组织教师共同参与在线思政课程的建设、研发、维护工作,不断完善思政在线课程体系。第二、无偿将校园WIFI开放给大学生,确保其能够没有顾虑地参与线上学习活动。第三、在开展线下思政教学活动时,应以小班教学形式为主,完善线下课堂的多媒体设施,确保教学设备能够满足线下与线上的思政教学要求,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便利性。第四、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强化硬件设施建设,确保思政教师能够有效开展混合式教学,不断增强外部教学环境的优越性。

6.2教师素养

将线下线上混合模式与高校思政教学相融合,会大幅加大思政教师的工作难度与工作量;其中,这种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思政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准,能够运用并掌握信息技术设备,这也给思政教师带来的新挑战。基于此,思政教师可从以下几点着手,强化自身综合素养,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第一、课前开展资料的收集、查阅、整理工作并将其制作成数字化的思政教学资源,依托信息技术设备,将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整合成教学课件,强化线上线下思政教学的针对性。第二、高校管理层应增强对思政教师的专项技能培训力度,不断增强思政线上教学水准。第三、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应革新自身的教学能力,努力学习先进的信息化技能,确保自身能够熟练运用不同类型的先进信息技术手段。

6.3学生积极性

高校思政教师在运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开展思政教学活动,注重优化学生并推动其积极参与到线下思政教学与线上思政教学活动中。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各种优势,比如,线上思政教学注重引导大学生自主自觉学习交流理论知识,而线下思想教学活动注重吸引大学生参与课程的实践、讨论等环节。简单而言,混合式教学能够将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状态转变为主动状态,持续强化线下思政课堂与线上思政课堂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症结、关注点、兴趣点,灵活运用不同类型的教学,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使其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展现表达欲与参与欲,帮助其内化理论知识,切实增强自身综合素养。

结束语:

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政教育与互联网越来越紧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思政课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而信息技术是当代最重要、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之一。新形势下,依托互联网技术,将网络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融合,衍生出混合教学模式,有助改善思政教学窘境,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基于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程兴趣较低、基础弱、底子薄,这更凸显出混合式教学的重要性。高校应明确教学资源载体,优化教学资源内容,选取探讨资源,可以构建有效的混合式教学平台;建立网络-课堂-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设置多元化的考核模式;通过加强线上线下的协同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优化课程比例;注重保障网络环境,提升教师素养与学生积极性,以切实提升混合式思政教学效果。同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质疑,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学生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能够贡献自身力量。

参考文献:

[1]刘艳冬.应用型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0(11):191-192.

[2]吉铠东,雷青松,廖晨宏.基于“智慧树”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J].文教资料,2020(30):173-174+220.

[3]胡慧.基于“任务驱动”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设计及运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10):16-18.

[4]梁红秀.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教学衔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8):49-51.

作者简介:

李飞燕(1985-),女,四川人,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單位:四川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李飞燕

网络虚拟物理教育教学论文 篇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机遇、困境与对策研究

[提要] 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掀起了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时代浪潮。实证调研数据显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正处于教师教学上的自发与自觉,学生学习上的游离与认同,资源建设上的固守与拓展以及制度设计上的守拙与创新的交融状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需要转变思想观念,提升教师的网络教学技能;增进思想认同,提升学生的网络学习能力;搭建网络平台,丰富高校的网络教学资源;健全体制机制,完善网络教学的保障体系。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困境;对策

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是顺应网络技术发展潮流,紧跟世界网络教学发展趋势,契合“网生代”青年学生发展需求,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应然选择。当前,以慕课(MOOC)为代表的网络教学风靡世界,并以其优质开放、灵活便捷的优势,被国内不少高校所接受与推崇,也逐渐被广大师生所悦纳与追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应是高校师生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中介,以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以网络教学活动为路径,基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内在关系,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双向教育实践活动。为掌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现实状况,2017年,我们针对全国1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35所高校的5500名师生开展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现状的问卷调研。其中,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发放了1500份问卷,回收1326份,回收率为88.40%,有效问卷1286份,有效率为85.73%。针对青年学生发放了4000份问卷,回收3817份,回收率为9542%,有效问卷3490份,有效率为87.25%。青年学生抽样中,一年级学生占比43.93%,二年级学生占比28.77%,三年级学生占比20.43%,四年级学生占比6.88%;重点本科占比33.61%,普通本科占比61.20%,高职高专占比5.19%。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面临的时代机遇

(一)现代网络技术能够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客观需求

一是成熟的网络技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提供了物理架构的“高速公路”。当前,我国网络通信技术成熟,网络基础建设扎实,呈现出网络覆盖广、网络速度快和网络资费低等特征,能够充分满足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硬件需求。新时代,云计算、大数据技术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完善,网络重构及云化持续推进,信息社会在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的更迭跨越中迎来了大连接、泛智能的新阶段,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提供了新兴技术支持。

二是智慧的应用软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提供了生动精准的“信息呈现”。成熟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有助于高校教师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教案进行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信息的综合处理,生成适用于网络教学的课程资源,使青年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感官在网络终端进行实时教学信息交互。兼容便捷的开源软件(如Moodle)有助于高校教师开发并建立适宜于开展网络教学的开源课程资源与教学管理系统,为青年学生搭建网络虚拟空间课程学习平台,全面满足网络空间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客观需求。

三是普及的智能终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提供了灵活快捷的“信息交互”。随着集成电路芯片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高性能、高集成和低功耗为特征的网络终端产品不断升级,智能手机、平板PC和可穿戴设备等产品的全面普及,为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提供了信息交互的智能终端。智能时代,软件赋能。Linux,Windows CE,Symbian OS,iPhone OS等智能操作系统应运而生,极大地拓展了网络终端产品的功能。以腾讯QQ、微信

等为代表的即时通讯工具和以博客、微博、贴吧、论坛等网络社区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在满足网络传播主体多样化、平民化和普泛化需要的同时,也为高校师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搭建了网络空间无缝交流的互动平台。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成为师生教与学的共同选择

一是同向同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主动借助成熟的网络技术、智慧的应用软件和普及的智能终端等开展网络教学工作,以契合并满足“网生代”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客观需要。调研数据显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网络教学方面,2768%的教师运用慕课(MOOC),5000%的教师运用微课,25.82%的教师运用网上党校,4090%的教师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网站等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没有开展的占1299%。相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课堂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网络教学持肯定和积极的态度,调研数据显示,5778%的教师认为网络教学资源丰富,7146%的教师认为网络教学延伸了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5474%的教师认为网络教学拓展了教育教学的渠道和方法,4946%的教师认为网络教学促进了师生及时有效的互动,3484%的教师认为网络教学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教育需求,2885%的教师认为网络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是同频共振,青年学生认同并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新模式。网络教学对青年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据《人民日报》报道显示:“目前,我国上线慕课数量已达5000门,学习人数突破7000万人次,慕课总量、参与开课学校数量、学习人数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已成为世界慕课大国。”张烁.中國慕课的“变”与“超”[N].人民日报,2018-04-26(18).调研数据显示,青年学生对于“学校网络教学机制健全,能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有序推进”的评价方面,其非常符合、基本符合以及符合的数据分别为33.07%、42.98%和19.91%;青年学生对于“网络教学资源能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实际需要”的评价方面,其非常符合、基本符合以及符合的数据分别为26.36%、43.41%和23.98%;青年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采取措施吸引和激励学生参与网络教学”的评价方面,其非常符合、基本符合以及符合的数据分别为30.89%、40.11%和2327%。目前,不少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慕课网络教学逐渐成为了青年学生想学、乐学、爱学的课程“网红”。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存在的现实困境

(一)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网络教学的意识薄弱,教学能力欠缺

一是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开展网络教学的意识薄弱,未能紧跟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步伐,对于网络教学仍处于一种无序的自发状态。调研数据显示,55.44%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网络教学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教学理念有待转变”。在实地调研和访谈中,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紧跟科技进步,创造性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但有的教师对于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思想认识不够深刻,习惯安于现状,固守传统教学模式,缺少运用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想意识,不能很好地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有机地深度融合。

二是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客观上存在着网络教学的“本领恐慌”。调研数据显示,50.32%的青年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教学的素质能力欠佳,缺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能”;47.05%的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网络媒介素养和网络教学能力不够”;46.35%的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角色多元,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适应网络教学工作”;43.70%的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少网络教学的技能培训与条件支撑”。由此可见,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教学教学能力欠缺的事实客观存在,难免掣肘网络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与良性运转,也难免会影响网络教学的教育质量与效果。

(二)部分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认同不够,学习效果欠佳

一是部分青年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认同度不高。客观上,引导业已适应了传统课堂教学与学习的青年学生适从和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需要教师因势利导,循序渐进。调研数据显示,76.67%的教师和63.98%的青年学生认为“青年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配合不够,缺失对网络教学的认同”。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教师网上教和学生网上学的教学模式,同样建立在教学相长的基础之上,如果在网络教学活动中缺少了教育对象的认同与参与,网络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偏离初衷与目标。

二是部分青年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差强人意。调研数据显示,8235%的教师和77.79%的青年学生认为“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思想认识不够,积极性、主动性不强”;80.72%的教师和73.10%的青年学生认为“青年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学习能力不强,选择性、辨别力较弱”;79.32%的教师和72.76%的青年学生认为“青年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学习效果不佳,目的性、实效性不强”。因此,在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时代进程中,

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采取有效措施,转变学生思想观念、增进思想认同,积极参与并投身网络教学,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和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依托新兴的网络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网络学习效果。

(三)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平台建设不力,教学资源欠丰

一是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网络平台建设不力。开展网络教学需要搭建必要的网络教学平台,以满足教师网上教和学生网上学的客观需要。调研数据显示,75.66%的教师和54.93%的青年学生认为“学校网络资源不多,缺少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网络平台”;41.14%的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网络教学平台过渡虚拟化”;42.07%的教师认为“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在实地调研和访谈中,我们发现不少高校囿于财力,缺少购买网络教学平台的资金实力;有的高校虽然购买了相关网络教学平台,但对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与运用还不够充分。

二是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学资源不够丰富。调研数据显示,63.14%的教师认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不力”;4907%的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课程资源开发不够”;44.40%的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学内容有待更新”;40.59%的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环境有待改善”。在实地调研和考察中,我们发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结构单一、信息更新不及时,不少高校还停留在传统网络远程教育或网络精品课程阶段,适宜于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的思想政治教育类APP较少,智慧学校和智慧学工的建设迟缓和滞后。

(四)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制度建设滞后,保障体系乏力

一是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制度建设滞后。制度管长远,管根本,具有导向和领航的作用和功能,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离不开相应制度对网络教学的思想引领和运行保障。调研数据显示,74.34%的教师和55.23%的青年学生认为“学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制度建设不够,其网络教学的配套政策不实”。事实上,深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应当在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规律,结合网络技术特征和青年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与网络教学相适应的相关制度。

二是部分高校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絡教学的保障体系建设乏力。调研数据显示,35.54%的教师认为“学校对于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相对较弱”;75.35%的教师认为“学校缺少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氛围”;34.91%的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不够科学”;53.11%的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实际上不少高校并未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纳入教学绩效分配之中,教师开展网络教学的劳动价值没能得到应有的肯定与认同,影响了部分教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对策思考

(一)转变思想观念,提升教师的网络教学技能

一是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关于开展网络教学的思想观念。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基本前提。Allen等指出:“从面对面教学到在线教学是一种教学行为、教学习惯及教学方式的改变,因此,教师从事在线教学需要重新学习,需要转变教学观念,需要适应与面对面教学截然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Allen,E.&Seaman J.Class differences:Onlin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EB/OL].(2015-12-20)[2018-10-23].http://on-line learning consortium.org/publications/survey/class_differences.对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秉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教学理念,深刻认识网络信息技术、智能终端设备以及智慧应用软件等科学技术革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所带来的大好机遇;深刻认识开展网络教学是契合以“网络原住民”为真实写照的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客观需求;深刻认识开展网络教学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着力点,是新时代加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提升理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基本路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课教师应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质,坚持科学技术发展到哪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做到哪里,青年学生生活在哪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开展到哪里的教育理念,提高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坚持以平等、开放、共享、互动的互联网思维方式推进教学,主动发挥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彰显网络教学的育人功能。

二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网络教学的业务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网络教学能力是其开展网络教学的基本前提。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刻认识网络技术的工具属性、网络媒体的平台属性、网络信息的文化属性和网络空间的社会属性,自觉培养适宜于网络教学的基本素养,切实提高网络教学的基本技能。首先,需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的文本撰写、图像美化、音视频录制与剪辑的能力;具备运用诸如Moodle等开源软件进行网络课程开发与网络虚拟学习平台建设的能力。其次,需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教学的授课能力。网络教学的授课能力,是提升网络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就是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的技术优势,弥补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下课堂教学的短板和不足。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创新并运用讲授式、讨论式、演示式、课题式等网络教学方法开展网络教学。最后,需要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教学的价值引领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通过网络教学活动切实增强高校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牢牢掌握高校对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提升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和引领力。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防控能力,着力依托网络教学活动建构师生共有的网络话语体系,能够针对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有效的网络舆情管理和网络舆论引导,以便维护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指导地位。

(二)增进思想认同,提升学生的网络学习能力

一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增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思想认同。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需要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基于网络平台的新兴教学模式,亟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学者主张:“网络教学主要解决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性的学习和考核,课堂教学主要解决学生的认知性学习。”王刚,王跃.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两个转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5(3):66.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遵循网络教学实际和客观规律,兼顾线下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实际,主动发挥教师在网络教学运行过程中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知识传授和考核评价等层面的主导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通过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提升网络教学的生动性与形象性;基于网络空间平等、开放、实时、共享、互动的网络特性增强网络教学的交互性与灵活性;结合科学的理论知识与独特的人格魅力增强网络教学的科学性与亲和力。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激发青年学生网络学习的主体性,使其严格遵照网络教学方案和教学进程,自觉、主动参与网络教学、进行网上学习,成为网络教学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二是注重提升学生网络学习能力,提高网络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下,切实增进青年学生对网络教学的认同是网络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更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双向交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自觉性、协作性、创造性、差异性。”孙婷婷,骆郁廷.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0):7.一方面,需要高校在顶层设计上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正式纳入学生培养体系,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以学分方式保障网络教学的身份及地位,让青年学生在培养方案的规定下重视并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另一方面,需要提高青年学生对网络教学的思想认识和情感认同。有学者指出:“在线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同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参加在线学习的学生需要有较强的学习动机。”梁林梅,夏颖越.美国高校在线教育:现状、阻碍、动因与启示——基于斯隆联盟十二年调查报告的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6(1):31.因此,青年学生应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育其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理想信念、规范的道德行为以及强劲的精神动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其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是契合青年学生自身特点、遵循青年学生成长规律、满足青年学生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青年学生只有深刻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才能更好地增进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思想认识、理论认知和价值认同,才能在教师的主导下,提高自己的网络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三)搭建网络平台,丰富高校的网络教学资源

一是搭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平台。美国柯蒂斯·J·邦克教授指出:“在强调自主学习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管理者与教师的任务,更多地体现为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系统,包括资源系统与平台系统。”2012年由麻省理工大学和哈佛大学联手创建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平台edX风靡全球,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网络教学革命的浪潮。当前,国内在线教育主要有B2B2C、B2C服务型、辅导工具型和网校型以及E-power、E-ducation和V-class等网络教学平台。为满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网络教学的客观需要,高等学校应加大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力度,依据现代教学设计原理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立面向师生的,具备网络授课、互动交流、考核评价以及系统管理等功能的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功能上应分别对应管理员、授课老师和青年学生的角色,以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因此,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需要学校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以便高校师生能披甲上阵,深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

二是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是指可以帮助青年學生通过网络教学达成学习目标物化了的显性或隐性的、可以为学生提供网上学习服务的教学要素。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可以满足青年学生个性化网络学习的需要,也是主动占领网络思想阵地的有效途径。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上教学资源建设,需要关注网络教学资源的质与量,以丰富的教学资源满足青年学生的多样化、差异化需求,以优质的教学资源激发青年学生

网上学习的兴趣。一方面,高校可以购买校外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以“借船出海”的方式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另一方面,高校可以整合校内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网络技术和运行管理三个层面的师资力量,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团队,结合网络技术特点、网络教学规律和青年学生需求,以集中备课、集体攻坚的方式,建成网络课件精美、网络授课精彩、网络互动活跃以及故事生动、案例经典、事例新颖的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倾力打造适宜于网络教学和网上学习的精品之作,让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成为青年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思想宝库、净化思想灵魂的心灵鸡汤、端正言行举止的道德准绳。

(四)健全体制机制,完善网络教学的保障体系

一是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体制机制。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需要高校创新网络教学的顶层设计,健全体制机制。一方面,建立网络教学的组织机构。高校可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运行实际,成立以教务处为牵头单位,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网络教学主体,以网络信息中心为技术支撑的组织机构,负责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整体布局与运行实施。另一方面,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规律,健全网络教学的运行机制。积极建构名师主讲传授知识、团队在线精准互动、数据分析因材施教和资源丰富满足多样的网络教学模式。高校在修订学生专业培养方案时,应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纳入其中,严格按照“网络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辅助手段,不得挤占课堂教学时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EB/OL].(2018-04-13)[2018-11-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的要求,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网络教学的学分比例、学时数量和开课学期,保障网络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科学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网络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网络教学的目的、要求、内容、教学进度以及考核方式,以制度保障网络教学规范运行。

二是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保障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需要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和保障体系,以维系和支撑其正常运行。首先,完善经费保障体系。高校应对开展网络教学所必需的技术、设备、软件等加大经费投入,以搭建开展网络教学的物理平台。与此同时,高校应将网络教学工作量真正纳入教师的绩效分配、评优评奖以及发展晋升之中。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网络教学的前期投入、网络授课以及网上师生互动时长等客观实际,制定配套制度,以政策和制度的方式尊重并认可教师在网络教学中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主导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完善人才保障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建设网络强国,没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没有人才创造力迸发、活力涌流,是难以成功的。”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04-26(02).因此,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同样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资源保障体系。为此,高校可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的实际需要,组建并打造网络教学队伍、技术支持队伍和运行管理队伍,充分发挥其教学、技术和管理层面的优势和长处,形成网络教学合力,共同保障和推进网络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最后,完善技术保障体系。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高等学校可以进一步依托技术创新,精准掌握青年学生参与网络学习的时间投入、关注重点、学习状态以及学习效果,以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实施个性化的教育与引导。

作者:柏杨 游敏惠 陈淑丽

网络虚拟物理教育教学论文 篇3:

基于智慧校园的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实践与创新

摘要: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宽了教学时空,促使线上线下教学融合逐渐成为相关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因此,该文在总结梳理宁夏“互联网+教育”示范区标杆校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小学典型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以学定教型、协作学习型、辅导教学型,深入分析了智慧校园对新型教学形态的支撑,并指出了基于智慧校园的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创新方向。

关键词:智慧校园;线上线下教学融合;教学模式;创新方向

中国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20年我国开展了一次超大规模线上教学,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响应教育部号召,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育服务机构和相关企业等也积极行动,为广大师生提供线上学习资源和支持服务,多方合作共同保障了超大规模线上教学的顺利开展。此次大规模线上教学为检验教师们在线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提供了舞台和机会,也最大程度上检验了线上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为推动线上教学向常态化、规模化发展,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颁布了《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指出大力发展融合化在线教育,构建线上线下教育常态化融合发展机制,形成良性互动格局[1]。同年8月教育部也充分肯定了线上教育的重要性,并表示应进一步推进线上线下教学融合。

各级各类中小学应汲取疫情期间取得的经验,继续推动线上教学常态化应用,发挥线上教学最大价值以支撑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实现线上线下的紧密融合,使线下课堂与线上教学都能为师生进行知识探究和互动提供场所。柯清超教授提出当代人才培养个性化需求愈加强烈,班级授课制的规模化教学难以满足个性化教学的需求[2]。因此学校应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的特征优势,积极探索基于智慧校园的、虚实融合场域下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多样化教学格局。
二、中小学开展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特点与实践方式

(一)智慧校园支持的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内涵与特点

黄荣怀教授认为智慧校园是指以面向师生提供个性化服务为理念,提供无缝互通的网络通信,创建全面感知的物理环境以识别学习者个体特征和学习情景,有效支持教学过程分析、评价和智能决策[3]。祝智庭等认为线上线下教学融合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技术手段打通线上和线下、虚拟和现实学习场景中各种结构、层次、类型的数据,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场景生态,实现个性化教学与服务的教学新样态[4]。智慧校园的建设与发展推动了智慧教学體系的应用和推广,线上线下教学融合以智能技术为前提,是信息技术与学校课堂教学融合创新的具体表现。

因此,本研究认为智慧校园支持的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应立足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满足师生多场景、碎片化、移动化教学需求为目标,在为师生创建网络安全稳定、平台互通互联、资源优质共享的智慧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实现线下支持线上、线上赋能线下。智慧校园支持下的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具有教学场域无界化、教学体验沉浸化、教学组织协同化、教学方式多元化、教学资源立体化、教学评价智能化、教学决策科学化等特点,实现了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双向交织、无界共享、无缝联通。

(二)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理论基础

线上线下教学融合重点关注如何在保持班级授课制不变的基础上,将传统面授教学与线上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基于此,我们可以得出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包括“混合学习理论”及“主导-主体”学习理论。混合学习理论是“为了适应不同学习者学习需求的一种教学整合模式”[5],但这种结合不是一种机械式的学习方式的叠加。南国农先生认为“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使两者优势互补,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6]。“主导-主体”学习理论是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理论[7],强调两者的相互作用,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开展:(1)不应简单关注线上线下教学融合是不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而应该关注如何才能使其更加有效;(2)线上线下教学融合比例如何分配,何时进行线上教学及进行线下教学,分别讲授什么教学内容,采用何种策略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3)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如何兼顾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的具体需要,怎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实现规模化教学与个性化学习有机结合。

(三)中小学开展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实践

本研究融合混合学习理论、“主导-主体”学习理论,基于宁夏“互联网+”示范区标杆校的教学改革实践,对宁夏银川市J小学的三类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典型案例进行个案研究,并从案例概况、教学准备、教学实施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对案例进行全面深入剖析,总结梳理了数据驱动的以学定教型、深度交互的协作学习型和精准个性的辅导教学型三类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1.数据驱动的以学定教型融合教学模式

《夜间飞行的秘密》是J小学罗老师执教的一节四年级语文课,选自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节第二课时。该案例搭建了包括学校教室、网络空间,教师终端、学生终端在内的具备资源共享、即时反馈、人机交互、统计分析等功能的教学环境,同时编写了微课、任务单、课件、练习题等资源。在此基础上,罗老师在线上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实现个性化学习,回到课堂上学生则需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完成知识内化以及课堂学习重难点的突破,课后再在线上完成知识的巩固和迁移。学生课后作业平均分(90.47分)较高,学生在线上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与同伴互评,线上学习行为参与度及学生情感参与度均较高,有效达成了课程教学目标。

基于案例分析发现,数据驱动的以学定教型融合教学模式是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理论基础,以“教”为目标导向,实现因材施教、精准分析学情。在“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理念的指导下,借助智能技术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完成对传统课堂教学流程的“颠倒”,先开展虚拟网络空间的线上自学,再回到学校课堂空间进行集体授课与教学重难点强化提升。其中线上自学的过程是学生进行资源学习与自学反馈,教师进行测评诊断与学情定位。

2.深度交互的协作学习型融合教学模式

《条形统计图》是J小学马老师执教的一节四年级数学课,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在具备资源共享、即时反馈、人机交互、统计分析等功能的互联网教学环境及课前和课后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单、课件、随堂练习等教学资源的支持下,马老师采用线上协作与线下施教,在线下依据学校的日常课时安排,在学校固定的上课时间内开展教学,课堂上以教师讲课为主,辅以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学生自学等活动。从合作学习任务的准确率、使用统计方法和绘制统计图等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较好。同时,大多数学生在基于自组织的协作学习中具有较高的在线学习参与度和学习情感参与度。

基于案例分析发现,协作学习型融合教学模式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自组织学习理论为基础,以“学”为目标导向,通过学习共同体之间的在线交互,多方面支持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小组协作探究,促进学生协作知识建构。该教学模式基于网络学习空间与学校课堂相连接而形成的无缝融合的教学环境,先协作后施教,线上以协作探究为主,线下以集体授课为主,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目标和过程下,基于自组织的协作学习完成各类任务,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3.精准个性的辅导教学型融合教学模式

《商的变化规律》为J小学马老师执教的一节四年级数学课,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该案例以学校教室、网络空间,教师终端、学生终端为教学环境,并设计开发了多媒体教学课件、随堂练习、课后作业、习题讲解视频等教学资源,在线下依据学校的日常课时安排,在学校固定的上课时间内开展教学,课堂上以教师讲课为主,辅以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学生自学等活动。在线上马老师依据对学生的学情诊断,把握学生课后作业的困惑点,开展个性化辅导教学。通过马老师的线上辅导,学生课后作业的错题平均订正率得到提高,达到了95%。同时,大多数需要教师个性化辅导的学生在线上学习过程中能够按要求完成教师发布的学习任务,从问卷量表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学生学习情感参与度较高。

基于案例分析发现,辅导教学型融合教学模式以“辅”为目标导向,先施教后辅导,通过对未达到掌握标准的学生进行在线辅导答疑,培优补差,将群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同步辅导与异步辅导相结合,为教师开展对学生的个别化指导创造了有利条件。该教学模式先开展学校课堂空间的集体授课与练习测评,再到虚拟网络空间中依据测评统计分析结果进行分类辅导,线上辅导的过程是由教师在线上对需要指导的学生进行集中辅导与个别辅导,开展教师与学生间的同步与异步交流。

综上,基于智慧校园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开展在保证面对面班级授课形式不变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互联网对教育教学的支持服务作用,分别以“教”“学”“辅”为导向,面向校内班级学生组织开展教师讲授、自主学习、协作探究等教学活动,发挥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优势特征对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创新,实现学校规模化教学与个性化学习的有机统一。
三、智慧校园对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支撑

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融入线上教学的优势,实现教学流程重构,其对于学校教育环境升级、教学模式创新、资源高质量建设、共享均提出了新的要求。智慧校园建设工作持续深入推进,为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利的“生存土壤”。银川市金凤区第十六小学(以下简称“金凤十六小”)于2018年9月建校,先后被确立为自治区首批“互联网+教育”智慧校园应用示范校、自治区百所“互联网+教育”标杆校,建校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智慧校园建设经验,为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智能化学习環境与终端

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对于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等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搭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是实现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必备条件,学校除了提供信息化基础设施,还应为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开展提供涵盖新型网络设施及各类智能教学系统等的软硬件基础支撑,夯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数字底座”。金凤十六小以建成智能感知、自动识别、互联互通、虚实融合、舒适便捷的教育教学环境为目标,对校园环境进行整体规划和改造,充分考虑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将校园划分为慧教区、慧学区、慧思区、慧行区、慧德区等五个区域,形成了用“学”启“慧”、以“思”促“行”、依“行”砺“德”的启慧学坊。一是建立了集无线网、有线网及移动互联网于一体的网络体系,实现全校无线网无死角全覆盖、校园局域网网速提升,为数据、信息及资源搭建了无缝稳定传输通道,支持师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开展教与学活动;二是优化升级学校信息化设备,优先解决班级教室、功能教室和办公室的信息化教育设施设备配置问题,实现班级教室交互式电子白板、智能录播直播设备、智能移动终端全覆盖,同时引进智慧课堂教学系统、智能授课助手、智能录播系统等软件,打造智能化、可视化、互动性融合式教学环境;三是打造智慧教学融合环境和赋能教学融合空间,构建了多媒体数字阅读体验馆、创客教室和仿真实训虚拟演练馆,为落实智慧教学、虚实融合教学深度应用奠定基础。

(二)一体化一站式管理系统

线上线下教学融合拓宽了教学场景,便捷高效的教育管理系统能够减员增效,提升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服务效率和质量。学校管理应以科技引领,用技术赋能,着力促进新基建核心技术与学校教学的深化融合,对各类管理系统进行整合或嵌入式处理,实现各层次、各类型、各场景管理系统的深度融合贯通,实现各类校园管理业务流程的简化和再造,为师生提供精准、便捷、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促进教育数据资源的统一采集、按需调配、有效共享。为提升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体验感,金凤十六小搭建了以自动感知、智能分析、可视化呈现为特色的一体化一站式管理系统,整合了智慧教学、智慧研训、智慧管理和服务等的各类教育应用或平台,包括网络学习空间、在线学习互动平台、智慧教学系统、智慧研修平台、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协同办公平台、家校互动系统等。该系统有效联接了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等用户,实现了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有机、深度融合,推进了资源和数据的共建共享,改进了教学质量、优化了教育管理、提升了学校绩效,满足了师生、家长对“一站式”“综合式”管理服务的体验需求。

(三)优质线上教学资源建设

线上线下教学融合不仅需要知识性的数字学习资源,更需要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协作探究和知识建构的资源。智慧校园通过构建高质量教学资源优化迭代机制,促进校本资源共建共享落地生根,为各类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基础保障性供给、均衡普惠性供给与市场化个性供给相结合的多层次资源供给服务。金凤十六小坚持多措并举汇聚整合各类优质线上教学资源,如名校资源、企业资源、集团校资源等。一是对接国家、宁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利用宁夏教育云资源和服务进一步丰富学校基础性教育资源;二是成立专门的“教学课程研发中心”,生成包括课件、试题、文档、视频、微课、网络课程等在内的系列学科教学资源,不断积累校本研修资源,形成特色的校本资源库;三是发挥名校名师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利用集团校同质互促、异质帮扶的优势,进一步梳理整合集团校内的优质教学资源,促进优质资源分享和流转;四是建立完备的资源准入、考评、审核、淘汰机制,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与教育信息化相关企业或公司达成了密切合作关系,如科大讯飞、中教云等,定制或委托开发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型、个性化或学校短缺的资源。

(四)有效的运行机制与服务

线上线下教学融合是线下支持线上、线上赋能线下的新型教育形态,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系统,涉及多个要素,需要一套完善可行的运行机制与服务体系,统筹调动各方参与主体,包括政府部门、区内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等力量,营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协同育人环境,形成深厚的育人基础。“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智慧校园深入发展,能够为线上线下教学融合提供有效的机制保障和个性化、人性化的支持服务。为保障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顺利开展,金凤十六小动员全校师生参与智慧校园建设,从建立健全运行机制、优化管理服务和落实安全保障等方面着手,统筹规划、多层联动,充分发挥校内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优秀教研员的优势,综合利用企业及社会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打造了多方主体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学校设置了专门的信息教育融合创新中心,组建了由校长担任首席信息官(CIO),分管副校长及骨干教师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以技术应用为抓手、数据驱动为手段、打造特色为目标对智慧校园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和路径创新,通过设置各类管理制度,构建考核激励机制,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健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机制,帮助教师建立职业认同感,有序推动了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开展与应用。
四、基于智慧校园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创新方向

智慧校园为线上线下教学融合提供了机遇,线上线下教学融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未来开展线上线下教学融合需以智慧校园环境为支撑,以智慧教学平台以依托,打造虚实融合的教学场域、丰富完善的资源形态和体系,构建“人机协同”的教学模式,探索创新教育评价体系,推进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常态化按需开展。

(一)基于智能技术打造虚实融合的教学场域

云、网、端一体化使学校的物理空间不再是单一的教学场域,虚实融合的教学场域已悄然改变了当代“数字土著”的学习方式。其通过合理分配各要素在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中的占比,组织合理有序的教学活动,促进教师、学生、内容、技术等教学要素在虚实空间形成完整的关系网络,弱化实体空间和虚拟空间的界限,实现教学场域范围的扩大。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为打造虚实融合的教学场域提供了物质基础。基于智能技术创新教学模式,丰富线上线下教学活动,打造探究型、个性化和泛在化教学场域,促进师与生、生与生、人与内容、人与技术等所有事物之间的互联互通,实现师生在虚实融合的教学场域中共同学习与进步。虚实融合的教学场域将促进教育理念的更新,创造出新的育人情境、教学资源、教育模式、学习方式和教育服务,构建以学生为中心、连接、开放、共享、适切的教育体系[8]。

(二)构建新形态、新供给的教育大资源体系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推动教育资源体系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互联网的最大优势在于打破了时空间界限,实现了最大范围内优质教育资源按需获取与个性化应用,如国家及省市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为广大学习者和教育工作者提供系統完善、开放共享的学习资源。同时,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丰富教育资源形态、优化数字教育资源的组织应用、建立教育大资源供给机制以及为师生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提供了思路。如冯建军就提出要建立基础教育学校教育教学的“虚拟联合体”[9]。虚拟现实、数字孪生、全息投影等技术正逐步渗透到教育教学中,通过智能技术的融合创新,设计、开发立体化、沉浸式、交互性的教育资源,使资源形态由单一性的知识载体向多样化的“教育智能体”转变,更好地支持师生的知识建构、认知辅助、技能训练、过程分析等教学活动。

(三)基于AI探索“人机协同”新型教学模式

未来“人机协同”新型教学模式应是由AI教师和人类教师共同承担或者由AI助手协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AI教师或助手能够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人机协同”教学模式下,可以充分发挥AI教师与人类教师的不同优势。一方面,AI教师可以承担教师重复性工作,同时辅助教师完成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资源准备、教学活动设计、课后个别辅导等工作,实现AI教师聚焦于学习者智力发展、思维锻炼和能力提升;教师立足立德树人,关注核心素养、价值引领和情感引导等有生命特征的工作[10],注重培养学习者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在虚实融合的教学场域中,学生将产生大量的学习数据,教师精力有限无法及时处理,而每一位学生都将拥有一位专属的AI教师[11],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轨迹生成学习分析报告,并在学习进程中不断为其提供反馈、协助和指导,辅助教师教学管理,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以实现高效教学。

(四)多模态学习分析技术支持的教育评价体系

多模态数据和学习分析技术的结合能够以更加科学的方式解释复杂的教育现象,有助从多维度、更深层次的视角出发,探究人工智能时代学习发生的内在机理与机制,推动智能教育领域研究体系与时俱进、不断变革[12]。学者陈凯泉将采集到的学生数据分为了外显数据、心理数据、生理数据、基础数据四个层次,并提出只有综合分析这四个层次的数据,才能真正全面、准确地刻画学生者的学情[13],实现精准评价。虚实融合的教学场域下,师与生、生与生、人与内容、人与技术之间的交互为利用不同方式收集教学数据提供了机会,如借助物联网传感技术,采集师生的脑电、皮肤电等生理模态数据和面部表情、眼动追踪等行为模态数据,通过网络学习平台采集日志行为数据,综合分析这些多模态数据,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生生发展和科学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较好地解决评价的效率、效用、客观性等问题。此外,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评价对象将不再限制为学生,还包括面向教师和课堂等对象的多元评价,探索面向多主体的教育评价体系也将是教学融合发展的新方向。
五、结语

教育新基建已经成为推动教育环境优化升级、教学模式创新变革的新引擎,也为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机遇。近年来,陆续有中小学尝试基于智慧校园开展各类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疫情期间,线上教育的大规模应用更是为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引发了诸多学者对学校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学校课堂与线上教学如何有效连接融合?未来中小学如何进一步推进线上线下教学融合?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基于智慧校园的规划和建设,找准发展方向,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和学校特色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为区域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依然值得各级各类中小学校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EB/OL].https://www.ndrc.gov.cn/xxgk/ zcfb/tz/202007/t20200715_1233793.html.2020-07-15.

[2] 柯清超.疫情后學校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与发展[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0,(11):26-29.

[3] 黄荣怀,张进宝等.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发展的必然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4):12-17.

[4] 祝智庭,胡姣.技术赋能后疫情教育创变: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新样态[J].开放教育研究,2021,27(1):13-23.

[5] 桂莲,王小红.混合学习模式:依据、优势和挑战[J].现代教育科学,2015,(4):35-37.

[6] 南国农.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新使命[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10-12.

[7] 何克抗,李克东等.“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0,(2):3-9.

[8] 杨宗凯.用好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数字底座”[N].中国教育报,2021-08-09(02).

[9] 冯建军.后疫情时期重构教育新常态[J].中国电化教育,2020,(9):1-6.

[10] 汪时冲,方海光等.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支持下的新型“双师课堂”研究——兼论“人机协同”教学设计与未来展望[J].远程教育杂志,2019,37(2):25-32.

[11] Koedinger,K.R.,& Corbett,A.T.Cognitive tutors:Technology bringing learning science to the classroom [A].Keith S R.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C].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61-78.

[12] 王一岩,王杨春晓,郑永和.多模态学习分析:“多模态”驱动的智能教育研究新趋向[J].中国电化教育,2021,(3):88-96.

[13] 陈凯泉,张春雪等.教育人工智能(EAI)中的多模态学习分析、适应性反馈及人机协同[J].远程教育杂志,2019,37(5):24-34.

作者简介:

陈革英:副高级教师,党支部书记,校长,研究方向为智慧校园管理、信息化课堂教学创新。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Integration Based on Smart Campus

—Take “Internet + Educ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Benchmarking School in Ningxia as An Example

Chen Geying

(No.16 Primary School of Jinfeng District in Yinchuan,Yinchuan 750010, Ningxia)

收稿日期:2021年10月6日

责任编辑:赵云建

作者:陈革英

上一篇:情景教学初中历史教学论文下一篇:护理专业学生安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