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诚信伦理机制经营管理论文

2022-04-30

[摘要]家族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但从中国家族企业目前的外部发展环境来看,外部治理机制还没有真正有效发挥作用。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都还没有发育健全,政府行为及法律法规在某种程度上缺失,这些都制约了中国家族企业治理机制的构建与完善,因此构建与完善中国家族企业外部治理机制非常重要。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企业诚信伦理机制经营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企业诚信伦理机制经营管理论文 篇1:

企业知识联盟动力机制研究

摘要:企业知识联盟的动力机制是维系知识联盟存续、推动知识联盟发展的根本力量。从知识联盟的契约基础的角度来看,知识联盟包括四个动力机制维度,即经济契约维度、知识契约维度、能力契约维度、信用契约维度。知识联盟的动力机制是这四个维度效用与成本的权衡。根据企业参与知识联盟的意愿强弱程度,通过对四种联盟情境进行相关的博弈分析和比较,据此构建不同联盟情境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知识联盟;动力机制;博弈分析

作者简介:李金生,博士,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 210096;丁丽.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研究生210096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一项基本的生产要素,知识和信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为了赢得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知识联盟逐渐成为企业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企业期望通过知识联盟实现具有协同增效价值和倍增效应价值的知识共享。但是,企业知识联盟的成功率并不高,知识联盟的高失败风险日益受到企业的关注。如何维系和促进企业知识联盟的有效运行,形成合理的联盟动力机制成为人们关心的重要问题。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此展开了相关研究。

关于企业知识联盟的动力机制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领域:一是主要关注市场结构以及企业进入、成长、退出的动力机制;二是主要关注产业的动力机制,从产业的演变来分析企业知识、能力、组织制度和参与者在知识联盟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国外学者主要从产业层面分析了知识联盟的动力机制。Gulati(1998)从双值以及网络的视角研究了联盟的形成、管理、演进及发展,增进了人们对网络背景下联盟运作的理解。Buyung Agusdinata,Wouter de Klein(2002)从内部(信任、相互制约、联盟结成的网络和各成员网络的交达程度、成员的数量、联盟所创造的学习环境)和外部(经济周期、反托拉斯法)的角度审视了影响联盟内在稳定性的因素。Susanne Hertz,Lars-Gunnar Mattsson(2004)分析了致力于在空间上分散的国际货物运输市场中建立、保持、改变战略联盟的企业的战略行为,阐述了集体竞争环境下结构重组过程中的市场动力机制。这些研究都主要关注于具体某个行业的动力机制的研究,并且仅是对战略联盟的研究。国内专家和学者则从产业和企业等层面分析了知识联盟的动力机制。魏守华(2002)以图形的方式整合了基于社会资本的地域分工、外部经济、合作效率、技术创新与扩散这几种动力,构建了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刘恒江(2005)从产业集群的本地根植性、政府行为及外部竞争环境出发,分析了其动力机制及作用规律。蔺丰奇、刘益(2007)提出,优化联盟合作的机制应对知识联盟的不稳定性,通过层级控制、契约控制、社会控制并行,采取财务控制、相互拥有对方董事会席位、共同的专用性投资等正式方式和信任、社会关系、威望等非正式方式。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是从产业层面分析了知识联盟的动力机制,从企业层面分析了知识联盟的形成机理及其联盟效应,为企业知识联盟的研究准备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但是,这些研究成果没有分析企业知识联盟的参与方之间的利益关系,没有分析维系和促成企业知识联盟有效运行的激励机制。本文将从知识联盟的基础——契约关系出发,对知识联盟的各种利益关系进行博弈分析,探讨企业知识联盟的动力机制,为现有知识联盟的维系和正在寻求合适知识联盟伙伴的企业提供借鉴。

二、企业知识联盟动力机制的分析维度

无论是企业还是市场,都离不开交易。交易的内容和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契约也伴随着交易范畴的不断扩大,不断增添了新的内容。现代经济学中的契约概念,实际上是将所有的市场交易都看作是一种契约关系,并将此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社会交易成本理论学派认为,企业内部管理成本与市场交易费用的权衡决定了企业的边界。作为一种介于企业和市场的中间组织形态,企业知识联盟同样存在各种契约关系,即经济契约、知识契约、能力契约和信用契约,并由此形成企业知识联盟动力机制的分析维度。

1.经济契约维度

经济契约(economic contract,简称为EC)是企业知识联盟的各参与方期望通过知识联盟所追求的经济目标,即企业知识联盟给联盟各方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经济契约维度是联盟各方考虑的直接利益目标,而那些在知识联盟中间接获得的经济利益(比如说由于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高带来的收益的增加)则不在计算之列。

经济契约是一切契约的基础,康芒斯认为交易与经济契约相伴而生,经济契约可称作是交易的“架构”,是交易双方利益冲突与调和的产物。由于企业归根结底都是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的的,知识联盟中的企业也必然从经济获益的角度不断衡量着其进入的合理性。因此,经济契约明确了知识联盟内的企业的基本责任与义务,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执行与否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损益。

企业知识联盟的经济契约既可以是直接的经济利益回报,也可以是知识联盟企业给予对方一定份额的股权,以增强知识联盟内企业知识共享的意愿,从而从学习对方知识中获益。同时,鉴于知识从学习到应用需要磨合及转化,可以采取期权的形式,给予对方一定的期权,以激励知识联盟长久的维系。这种以股权、期权的形式投入的物质激励手段,可以在当知识联盟的一方发现对方没有合作意愿时及时终止,挽回一部分损失。而知识联盟内企业投入的专用性资产,一旦投入就不能收回,属于沉没成本。

2.知识契约维度

知识契约(knowledge contract,简称为KC)是知识联盟内成员的知识交换关系,缔结知识契约使得知识联盟中的企业从学习对方的知识中获益。需要说明的是,那些企业在不加入知识联盟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取的、源于外界环境的知识,如政策法规、行业动态,则不计入其内。

保罗·罗默教授早就提出了经济增长四要素理论,其核心思想是把知识作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要素。他认为,知识能提高投资收益,知识也需要投资;知识与投资存在良性循环关系,投资促进知识,知识促进投资。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公司最大的资产,就是继资本、劳动之后脱颖而出的第三资源——知识资源。而知识联盟作为战略联盟发展的最高形式,相比于以往的企业联盟,不再是以联合生产和营销、市场、研发等为目标,而是更关注知识这个特殊的要素。知识作为企业结成知识联盟的出发点,在交易中的得失尤为重要,知识契约必然成为促进知识联盟发展的考虑因素之一。知识联盟内企业通过知识的共享,可以获取新的信息,提高对市场的响应速度,实现快速创新,及时把握住市场的契机。

知识契约载体主要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可以用书面文字、图形和数学公式表示的知识,可以进行编码,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知识进行输入、分类、标准化等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然后进行分类储存,存入公共的知识库平台中,公开、共享和交流,并通过信息手段进行传递。隐性知识则可以分两种情况处理,在比较成本收益的情况下一部分隐性知识显性化,另一部分可以采用交互式知识库管理,无须将知识剥离出来,知识与其开发者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知识以know-who的形式存储于知识库中,提供知识的路径指向,知识需求者根据指向直接找到知识的拥有者。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获取成为联盟各方所追求的知识目标。

3.能力契约维度

能力契约(ability contract,简称为AC)是指企业在知识联盟通过知识学习、知识运用和知识创新所形成的能力,以及知识联盟各方在相互协调过程中产生的能力,是联盟各方在知识联盟中期望实现的提升企业能力的目标。

以普拉哈拉德(C.K.PrahMad)、哈默尔(G.Hamel)和福斯(N.J.Foss)为代表的能力基础论认为企业的异质性内生能力是竞争优势的基础,“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是竞争优势的源泉,竞争优势的形成、巩固和创新与核心能力的形成、维持及废弃密切相关。知识联盟中企业的差异性正为企业形成异质性的内生能力提供了土壤;并且,知识吸收利用的程度依赖于企业自身的能力,能力的高低影响着知识联盟内企业对知识吸收的多少,知识和能力两者是相互促进的,由此提出了能力契约的概念。

企业知识联盟中的知识共享,客观上要求联盟各方重整自己内部的知识,加强组织成员之间的沟通学习,并且挖掘、提取成员个人的知识,上升到组织知识。这是一种积极的拉动作用,无形之中整合了企业内部的知识,提高了企业的能力。知识通过在组织内部的循环转化,最后可以成为对企业有效的能力。同时,知识联盟企业的异质性(如企业文化、管理方式的不同)一方面给知识联盟的合作带来了阻隔,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协作,在对自己组织使命、战略、决策的表达中提高了自己的协调沟通能力。

4.信用契约维度

信用契约(credit contract,简称为CC)是指联盟各方在知识联盟中为提升企业声誉而形成的企业信用目标。信用契约维度不仅包括联盟各方严格履行契约明确规定的义务,还包括联盟各方应承担的企业社会责任。信用契约不仅仅是企业的信用投入,对于联盟各方来说,更重要的是通过企业知识联盟能够获得信用回报。

正式的契约常常只能提供一个起点,而良好的信誉、灵活性等才是贯穿整个履约过程的内容(Levin,2003)。弗朗西斯·福山也指出,一个社会的成员相互信任,以组织的形式进行合作的传统称之为社会资本,这种社会资本同物质资本同样重要。追求短期利益,置信用于不顾,必然招致不雅的商誉,无形之中,交易和合作机会急剧减少,企业将无法延续。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有信用的人更是“理性人”,诚信和守约会给他们带来更为丰厚的回报。由此,在信任、声誉基础之上的信用契约为知识联盟交易的治理提供了一个相对成本较低的柔性治理方案。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由于体制的因素,我国一直没有很强的激励对私人产权和私人间的契约提供有效保护。当时交易大多是建立在双方熟悉的基础上,而契约的执行多数是依赖当事人的自律来维系,伦理与道德、传统与习俗对交易起着规范的作用。随着交易关系的复杂,这种简单的人格化交易已不能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开始出现强制手段保证契约的执行,并最终发展为现代契约的履行机制。在快速创新下应运而生的知识联盟,由于知识供给衡量的不确定以及知识的相对隐含性,信用契约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企业履行相对应的社会责任,会提升企业在社会的影响,提高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公信力,强化了企业遵守信用的正面形象。

经济契约、知识契约、能力契约和信用契约共同构成了企业知识联盟的分析维度,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联盟参与方对知识联盟的利益需求,形成了企业对知识联盟的需求愿景。

三、企业知识联盟的博弈分析

经济契约、知识契约、能力契约和信用契约是影响企业参与知识联盟的价值标杆,是激励知识联盟各方的基本要素,构成了知识联盟动力机制的主要维度。基于这些维度对企业知识联盟的影响,从衡量知识联盟中企业的R—P—P关系(re-ceipt,payment and profit)的角度,可以对企业选择知识联盟策略进行Profit博弈分析。

假设知识联盟中只有两个企业,即企业l和企业2,它们各自有两种策略,合作与不合作。企业最终采取哪种策略取决于两者的博弈选择。把企业在经济契约、知识契约、能力契约、信用契约中得到的效用分别记作ue,uk,uc。相应的,从n企业中获得的效用记为uen,ukn,ucn(n可以为1,2,3,4……中的任意一个数字,随着企业的不同而改变)(见图1)。

(一)两企业知识联盟策略的博弈分析

1.两方均选择合作及知识投入的情况下,企业1会选择合作的策略。采取“不合作,合作”策略,企业2效用为ua2+uc2-ue2-uk2,在采取“合作,合作”策略时,效用为ue2+uk1+ua2+uc2-ue2-uk2,企业2在“合作,合作”策略下效用明显提高了ue1+uk1企业2有促使企业1从不合作转为合作的利益诱导。这样,不论是企业1还是企业2的效用都提高了,“合作,合作”是“不合作,合作”的帕累托改进。

综上所述,要实现弱势知识联盟→强势→弱势知识联盟→强势知识联盟的转变,必须完善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提高履行信用契约的效用,加大对违背信用的惩治力度;同时,知识联盟内各企业需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企业自身的能力契约带来的效用;减少不必要的经济、知识的投入,知识联盟中的企业必然经过帕累托改进,最终达成共同合作。

四、企业知识联盟动力机制的构建

由于不同的知识联盟情境对联盟各方产生不同的效用与成本影响,企业知识联盟应当根据不同的联盟情境建立相应的动力机制,以促进其有效运行。

(一)强势一弱势知识联盟的动力机制

这种情境下的知识联盟只要提高履行信用契

约、能力契约的效用,同时注意知识联盟的风险防御就能实现向“合作,合作”的转变,知识联盟中两个企业的效用得到了共同的提高。知识联盟的动力机制应着重通过完善企业信用体系和改善企业的能力转化机制等手段来实现。

1.完善企业信用体系

①收集信息多维化、标准化,建立分布式的数据库。政府相关部门应多方面收集企业信用数据,包括社会以及有关管理部门对企业的评价,并将收集到的信息采用一个标准量化,以便于比较。同时,在此基础上建立分布式的数据库,即将有关企业信用的数据存储在各部门,政府则作为一个数据交换中心,然后将各政府部门的数据库通过网络应用系统连接起来,形成统一的信息网,这样能最大范围且便捷地使用收集到的数据,减少搜寻企业信用的成本,约束企业违背信用的行为。

②实行信息全面化、服务个性化。政府部门应形成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除个别有法律规定不能公开的信息外,信息一般都要公开,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建立服务于企业的信用服务系统,改变目前的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政府管理部门的现状,为企业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信息,能方便地查询相关企业的信用状况。

③加大惩戒的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中的失信惩戒机制,界定失信的边界,并尽量将失信的程度量化,给出与之相对应的企业违背信用的惩罚。可以由行业协会出面,让失信企业交纳一定的处罚金,建成最佳诚信奖励基金,发给信用记录最佳者,这是将声誉资本强加给具有机会主义行为的企业。还可以加大失信者以后交易的成本。

2.改善企业的能力转化机制

企业应建立共享型的组织文化,因为如果企业文化是一种不鼓励创新和学习的文化,即使知识库、共享平台构建得再好,企业也不会主动地学习和吸收,也就不能完成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间的双向转化,提高企业的能力。建设开放性的文化,鼓励员工相互交流,建立非正式的关系,形成企业内知识的良性循环和增值,同时加强知识联盟内企业的协作沟通能力。

3.减少不必要的经济和知识的投入

不合作企业向合作企业转变,不合作企业因经济契约、知识契约的付出给它带来的是一种负的效用,所以应尽量减少在这两方面不必要的投入。如可以少采用直接物质激励手段,而加大信用契约、能力契约的影响。

(二)弱势知识联盟的动力机制

尽管知识联盟中企业的合作意愿都很弱,仍然可以通过上述的完善企业信用体系、改善企业的能力转化机制提高企业合作意愿,增强各企业的利益。不同的是,此时经济契约、知识契约给企业带来的效用是企业在这两个动力机制维度上付出的对比,具有正强化和负强化的两面性,不能一味地减少知识、经济的投入。

(三)强势知识联盟的动力机制

当知识联盟的双方都有强烈的合作意愿时,企业会享受缔结EC、KC、AC、CC这四种契约带来的效用,同时提供自己的知识与对方进行共享,并给予对方一定的经济激励。

此时的知识联盟不需要利益诱导或者风险防御就能达成共同合作的愿景,在此基础上,如果提高联盟内企业的联盟剩余,也即提高企业愿意付出与实际付出之间的剩余价值,就会加强知识联盟中企业维系的紧密度。以企业2为例,它愿意付出为进入知识联盟的获益ue1+uk1+ua2+uc2-ue2-uk2,而实际付出的只是ue2+uk2+ua1+uc1-ue1-uk1就是企业2的联盟剩余。这种情况下,采取在强弱知识联盟中提到的三个方面措施会使知识联盟内企业获取的利益更大,是对合作的一种正强化。同时,建立知识增值机制,使企业从知识联盟内其它企业获取的知识得到增值,会进一步加大联盟剩余,使知识联盟更加稳定。应鼓励员工知识共享,进行创新。提倡组织内的员工与知识联盟中其它组织的员工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提高知识获取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可以规定员工在一定的期限内,以书面形式上交一份总结,然后将其编辑到企业内部的共享知识库。评估员工上交总结的价值,主要可依据方案被共享的次数。被共享的越多,说明这个员工对企业做的贡献越大,依此制订出相应的奖励措施,保证员工有持续创新的热情,从而最大程度促进知识的增值。

(责任编辑:赵仁康)

作者:李金生 丁 丽

企业诚信伦理机制经营管理论文 篇2:

论中国家族企业外部治理机制的优化

[摘 要] 家族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但从中国家族企业目前的外部发展环境来看,外部治理机制还没有真正有效发挥作用。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都还没有发育健全,政府行为及法律法规在某种程度上缺失,这些都制约了中国家族企业治理机制的构建与完善,因此构建与完善中国家族企业外部治理机制非常重要。

[关键词] 家族企业; 外部治理; 问题; 优化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家族企业都是最普遍的企业形式。据有关统计,中国私营企业中90%以上是家族企业,绝大部分实行家族制管理。家族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有效治理也日益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中国传统的家族企业大部分是以业主制和合伙制为实际组织形式的治理结构,由于受“控制权至上”治理逻辑的影响,因此长期以来在中国家族企业治理问题的讨论中,往往将研究与实施的重心偏向于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构建。然而,在现阶段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由传统的“家族作坊式”管理向建立现代公司制度转变,已成为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面对日趋复杂多变的外部市场环境,相对于内部治理机制的构建,外部治理机制的缺失已成为制约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预”。因此,要实现家族企业的有效治理,必须结合中国家族企业外部治理实践,分析中国家族企业外部治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优化。

一、家族企业外部治理机制的内涵

“治理”(governance)一词本源于法律用语,从法学和经济学的角度看,企业治理应存在两类机制:一类是内部治理结构,另一类是外部治理机制,两者共同构成企业的治理机制,在总体是互补关系,但在逻辑层次上是不一样的。外部治理处于主动地位,它是企业治理的首要条件和基本机制,内部治理则以外部治理为基础,它是外部治理的内生性制度安排,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按照Rediker和Seth(1995)的观点,企业外部治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收购与重组的威胁、产品市场的竞争和管理者市场的竞争等内容,它们是构成企业外部约束机制的主要部分。目前国内一些学者也将具有制度环境约束的法律制度和执法状况、具有行业规则约束的监管和具有文化环境约束的社会伦理道德准则等看作是企业的外部治理机制。在中国家族企业中,企业作为一个法人实体,现有家族成员股东、潜在股东以及债权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分别体现在股票市场和借贷市场上;经营者、雇员和顾客与公司之间的关系则分别体现在经理人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上。由此可以看出,家族企业治理中所有利害相关者的来源都是与不同的市场环境相关联的,因而市场环境的健全与否将直接影响企业治理的效率。同时,政府也利用其掌握的经济计划、产业政策以及财政金融等手段直接或间接干预家族企业的战略选择。因此,完善的市场体系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外加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构成了比较完整的家族企业外部治理系统。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把家族企业外部治理机制定义为:来自企业外部主体(如政府、中介机构等)和市场的监督约束机制,尤其是指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动市场等市场机制对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权力和利益的作用和影响,例如兼并、收购和接管等市场机制(被称为公司治理市场、控制权市场等)对高级管理人员控制权的作用,也就是家族企业的出资者(家族成员)通过市场体系对经营者进行控制,以维护所有者权益的治理机制。

二、中国家族企业外部治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中国家族企业目前的外部发展环境来看,外部治理机制还没有真正有效发挥作用。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都还没有发育健全,政府行为及法律法规在某种程度上缺失,这些都制约了中国家族企业治理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1. 产品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中国的产品市场基本上不存在任何的竞争,导致中国大部分的家族企业没有市场竞争意识,失去了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动力和压力。随着改革开放和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过渡,原本被企业忽视的产品市场竞争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但由于没有任何经验,加上经济体制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所以目前中国的产品市场竞争机制仍然很不健全。(1)由于体制的原因,仍然存在很多垄断行业,这些垄断行业对家族企业来说,由于没有国家政策的扶持,根本无法涉足;(2)地方保护主义的猖獗,使得国内产品市场竞争极端混乱和不合理,严重阻碍了竞争机制的形成,阻碍了家族企业的向外扩张;(3)大量的投机商利用法律不健全或政策的漏洞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对中国家族企业的产品市场也形成了很大的冲击。

2. 资本市场不发达。企业要成长,就必须不断扩大规模,开拓新的市场,这需要强大的资金实力做后盾。而就单一的家族来讲,资金的积累与借债能力是有限的,况且单个家族的分家往往是兄弟平分财产,这种“细胞分裂式”的分家代代相传,整个家族企业越分越细,资金积累就难上加难,这与依靠募集社会资本组建的公众公司相比,其资金实力明显较弱。并且,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中国的家族企业所处的资本市场环境是比较恶劣的。(1)由于社会信用机制的不完善,长时期的公有制经济使得中国庞大的国有银行系统贷款往往很少能够针对刚刚起步发展的私营企业,家族企业再发展融资非常困难。(2)中国的资本市场由于时间较短,发育还不够成熟,机构投资者的规模较小,并且在中国的股份制企业上市方面针对家族企业也有一种久已存在的歧视倾向,这就使得上市融资、争取社会闲置资本的途径对于家族企业来说也很难实现。

3. 经理人市场不完善。靠艰苦创业荣登企业重要职位的家族成员虽能为家族利益忘我工作,团结和谐,但因其能力与知识的限制,他们仅凭创业期积累的有限管理经验在管理信息化与知识化的挑战下显得勉为其难。即使有的家族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因种种原因往往在引进职业经理人时望而却步或在遭受经理人背叛后又重新启用家族成员。整体来看,家族企业无法进行社会融智的主要原因是:(1)截至目前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没有形成一套完善有效的针对职业经理人阶层的评测和选择机制,这种外在市场的不完善和不成熟无疑增加了家族企业在进行社会融智过程中的选择成本。(2)社会信任的缺失和普遍存在于中国职业经理阶层的道德风险和信任危机问题是中国家族企业同社会人力资本难以顺利结合的另一重要障碍。(3)家族企业因其一贯的家族式管理模式而无法迅速形成针对职业经理人的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成为制约职业经理人顺利进入家族企业从事管理,特别是从事高层管理的根本障碍。

4. 企业外部法律法规机制的缺失。在中国家族企业中,往往是家族成员占有绝大部分的股份,形成一种以家族为大股东,众多小股东并存的局面。在企业的重大决策中,小股东的意志无法得到有效的体现,小股东对家族企业主的内部约束机制出现日益被架空、甚至完全虚化的趋向,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相关外部治理法律法规制度的缺失。目前在中国,家族企业的小股东之所以放弃监督权,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法律法规没有为小股东参与约束家族企业主等大股东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援,无论是在实体法,还是在程序法上都没有对小股东在股东大会上不受支配股东压制的表决权予以强化和保证。因此,企业外部治理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缺失阻碍了股东,特别是缺乏话语权的小股东对家族企业内部约束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

除此之外,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不力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滞后等诸多外部治理机制的不足,都从不同的方面显示,外部治理机制构建的滞后已成为中国目前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中诸多矛盾问题的症结所在。要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企业治理思路,就必须加强对企业外部治理机制的建设,以外部治理机制的优化来摆脱中国家族企业治理面临的困境。

三、中国家族企业外部治理机制的优化

长久以来,外部监控不力、内部人控制一直困扰着中国家族企业的有效治理,因此,完善中国家族企业内外治理机制刻不容缓。中国家族企业外部治理机制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烙印,有其固有的制度性缺陷。要克服这些缺陷,就必须实现外部治理机制创新,必须完善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产品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增强法律对企业经营的监督力度,增强企业运作的市场透明度,通过外部治理机制的优化来推进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

1. 资本市场治理机制的优化。(1)建立完善的资本金市场。完善的资本金市场有利于家族企业实现规模经济,解决自有资金的颈瓶限制,节约家族企业的融资成本。尤其是在现阶段全球一体化这一大趋势的影响下,家族企业急需大额资金进行资本运作,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所以,通过各种手段利用社会闲置资本是家族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资本金市场对风险与报酬的态度是明确和一致的,这为家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减少了阻力。(2)建立完善的公司接管市场。完善的公司接管市场使得家族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减少,迫使他们也必须融入家族企业的发展全过程,而不仅仅是分享经理的劳动成果。家族企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企业不只是一个赢利组织,更是家族的一个延伸,是家族的另一个活动场所。完善的公司接管市场弥补了中国针对低效家族企业解决方案上的不足,当存在对低效家族企业的这种解决方案时,家族企业业主在运作企业时就会更加注重企业的绩效,防止了家族企业治理中委托人的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至少可以大大降低机会主义行为产生的概率。(3)转变资本市场的监管方式。中国资本市场目前存在的严重问题是政府监管与市场机制严重错位。该由政府严管的,如保证信息真实、交易公平等政府却没有管好;而应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事项,如企业发行债券等则管得过死。因此,政府必须转变监管方式,在市场机制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如发行债券、企业并购等则着重于规则的制定,而不介入具体行为。

2. 经理人市场治理机制的优化。经理市场是一个特殊的市场,是现代企业制度下对经理以及公司其他高层管理人员的经营行为最强的约束市场,是降低家族企业的代理成本和控制代理风险的主要手段。优化经理人市场竞争机制的关键是要通过体制改革和价格机制的作用,使职业经理人逐步市场化、职业化。(1)引进职业经理人体制。家族企业要坚决引入职业经理人体制,在心理上降低对职业经理人的信用恐慌。职业经理人和资本不是简单的雇佣关系,两者之间是相辅相存的,都是利益相关者,要采取各种措施淡化这种雇佣关系,运用股权激励等方式,鼓励职业经理人成为企业的所有者,以企业所有者的心态来经营企业,同时建立完善的约束机制约束职业经理人的经营行为。(2)建立职业经理人资质测试和认证体系。在职业经理人进入市场前,职业经理市场的中介机构会对职业经理人的从业资格进行审查,看其是否具备担当相应的企业管理工作的条件。在验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所具有的各种学历学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之后,职业经理人市场通过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还要对入场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进行职业标准测试。这样既可以确保入场的职业经理人的综合素质达到企业要求,也可以突出职业经理人市场的自身特色。(3)完善经理人市场的竞争机制。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家族企业主为获得满意的职业经理人,必须不断改善用人机制,创造一种能吸引、留住职业经理的条件。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职业经理人市场服务机构也应处于竞争之中。他们以其优质的服务、适宜的服务费用等去竞争服务对象,树立社会信誉,提高知名度,从而给职业经理人市场带来活力,使职业经理人市场服务机构更健全,服务更周到,管理更完善。

3. 外部法律法规治理机制的优化。法律法规既是一种事前的规范和约束机制,也是一种事后的治理方式,其强制性决定了有关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更好地促进家族企业的发展。(1)建立相关制度,加强政府扶持力度。长期以来,家族企业由于出资主体私有的原因,难以得到政府的青睐。随着政府由行政功能向服务功能的转化,政府应完善家族企业的外部环境支持体系,明确私有财产合法化制度,明确企业所有者家族的投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在经济政策、资源配置和市场地位等方面给予扶持,为家族企业的发展扫清障碍。同时对家族企业的发展要适当引导,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2)建立和完善使企业正常运行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的力度。有效的家族企业治理机制既取决于家族企业主的个人素质和内部治理规则的有效,在相当程度上又取决于社会法制环境。中国家族企业治理单靠企业利益各方的自由契约不能保障其公平性,还必须靠外在的法律保障。如新《公司法》、《证券法》,其他如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基本原则和标准、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等等。可以说,整个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和规则无不与企业治理相关。同时,要对相关的违法行为及违法分子给予严惩。(3)制定和完善有关诚信的法律法规,营造诚信的法制环境。具体说来,中国可以建立类似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这样的专门法律来推动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完善家族企业的财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完整的家族企业诚信体系;建立商业机密保护制度、职业经理人市场制度和职业操守制度及行为规范,为各类职业经理人和企业的守信提供社会基础。

4. 发挥中介机构和自律组织的外部约束作用。(1)加强中介机构对中国家族企业的监管力度,增强透明性。要加强各种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新闻媒体等)对中国家族企业信息披露的监督作用,强化信息披露制度,规定信息披露的范围、形式、内容和频率,增强家族企业的透明度,防止家族企业主内部操作,为中国家族企业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相对透明和公平的外部经营环境。(2)大力发展各种作为非政府组织的私营企业行业自律组织。由于中国家族企业90%是私营企业,各种私营企业行业自律组织在产品竞争市场、资本运作市场和职业经理人市场上都形成了相对科学和统一的自律性行规,这些行规对中国家族企业外部治理的规范性存在极强的约束作用。同时,通过完善行业组织内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市场竞争机制,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家族企业外部治理机制的优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卢昌崇.企业治理结构[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郭跃进.家族企业经营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3]吴淑昆,席酉民.公司治理与中国企业变革[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4]甘德安.中国家族企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5]姚贤涛,等.中国家族企业——现状、问题与对策[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6]马海霞.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构建[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

[7]苏琦.中国家族企业的可持续性与治理结构研究[J].中山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8]林乐芬.家族企业资本结构与治理结构的路径选择[J].当代财经,2003,(10).

责任编辑:涵育

Optimizing of External Governance Mechanism of Family Enterprise

LIU Ju-qin, RONG Hai-jun

(Business School 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 411105,China)

Key words:family enterprise; external governance; problems; optimizing

作者:刘巨钦 荣海军

企业诚信伦理机制经营管理论文 篇3:

企业伦理建设在当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及发展策略

摘要:企业伦理建设是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所不可缺少的基础建设。本文通过论述企业伦理建设在我国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我国企业伦理建设应从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制定企业伦理规范、建立公开的企业伦理监督机制、构建完备的法律体系、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加强员工企业伦理教育六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企业伦理 伦理建设 对策

企业伦理(business ethics)也称商业伦理,是指蕴含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及生活中的伦理关系、伦理意识、伦理准则与伦理活动的总和。[1]它表明的是一个企业为什么要存在,将会以什么方式和途径来体现和实现存在。企业伦理观反映的是企业“善与恶”的价值判断,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一个企业在其经营管理活动中,只有重视和加强企业的伦理建设,严格遵循企业的伦理规范,才能真正达到经营管理的理想境界,使企业具有强劲的竞争力。当前,由于各种机制的缺陷以及市场规则的不健全,引起了市场经济秩序上的诸多混乱,经济领域中出现的假冒伪劣、偷逃税款、不讲信用等种种反伦理行为不仅影响了企业声誉、影响了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使社会秩序混乱、社会伦理道德水平下降,因此,正视企业伦理问题,加快企业伦理建设已迫在眉睫。[2]

一、企业伦理的功能及作用

企业伦理道德以其特有的社会功能对企业发展施以影响。在企业内部,伦理道德规范作为一种校正人们行为及人际关系的软约束,它有助于企业确立整体价值观和发扬企业精神,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助于群体行为合理化,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企业外部,企业伦理是企业立足社会的保证。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积极参与社会的公益活动,履行社会的义务和完成社会的使命,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1、导向功能。企业伦理是企业正确认识和处理它在社会上、市场上的角色、功能、责任、义务所不可缺少的,可以为企业正确处理它和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正确的指导原则。企业只有使自己的求利行为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整体利益、可持续发展等价值取向,即以伦理为决策导向,才能在决策过程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进而获得管理的成功。

2、凝聚功能。管理者的人格魅力主要由管理者的道德素质决定,它能产生威信,使管理者赢得员工的信任,有助于二者之间的沟通,它能产生感染力和号召力,使员工产生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责任感,并进一步转化为对企业的忠诚,产生强大的内聚力。企业伦理能帮助管理者塑造良好的道德形象,扩大人格魅力的影响力,消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隔阂,亲和二者的关系,使管理决策得到积极响应,取得良好的管理绩效。

3、规范功能。伦理的自律性表现为:它能在企业中造就一种良好的氛围,成为员工的自觉信仰,会以“理应如此”的无形的精神尺度来衡量自己的行动,达到自我评价、自我规范的功效。

4、激励功能。企业伦理能给全体员工提供一种强有力的精神激发力,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和行为都保持着高昂的状态。管理者运用伦理手段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5、有助于企业享有良好的商誉,提高其社会地位。企业的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大类,综观国内外,著名企业的无形资产都远远大于有形资产,从一定意义上说,无形资产的大小决定一个现代企业的价值,企业伦理就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商誉又是无形资产中的关键因素。企业商誉是一个企业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赞美的程度,它己越来越成为企业赢得现代竞争的一种重要手段,商誉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加入WTO后,中国企业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认同市场经济伦理道德的形势非常紧迫。我们面对的是全球化的市场,我们面临的竞争对手除了国内企业外,还有一直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的跨国企业。因此,中国企业必须通过逐步建立“诚信、公平”的伦理道德,进一步完善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更好的融入经济一体化的全球环境。

二、我国企业伦理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国企业一直比较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企业伦理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但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少企业的伦理建设还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3]

1、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法制不够健全。社会风气的好坏对企业的伦理建设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确出现了以经济建设为犯罪为特征的严重的腐败现象,这种现象是新旧体制交替时期的伴生物。一段时间以来,一些企业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使用各种手段来达到竞争中取胜的,客观上为某些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社会上则假冒伪劣现象泛滥成灾,企业的三角债问题、不遵守合同、不守信用等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不良的社会风气无形中又影响到企业,一些企业的领导以此为自己的企业违反伦理的行为找借口。

目前,相对于迅速发展的经济建设,我国的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一些法律规定不十分明确。很多不良的商业行为就是钻了法律不明确的空子。此外,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舆论等社会监督体系软弱无力等都是我国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所有这些都使得企业伦理建设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没有法律强有力的依托和后盾,企业伦理建设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

2、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不够,为企业的道德失范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目前我国的市场体制还不完善,而且还存在行政主体介入市场的问题。价格双轨制的长期存在导致企业往往在不规范的市场规则下采取不规范的牟利行为, 这种有较强的功利主义特点的企业难以通过市场和社会的机制将其牟利行为转化为社会的福利。

3、企业管理者对企业伦理重视不足,员工伦理意识淡薄。现阶段我国企业伦理教育滞后,企业高层管理者忽视伦理的重要性,伦理意识不足,员工缺乏相应的伦理知识。管理者的伦理缺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企业负责人对商业伦理(企业伦理) 了解不多; (2) 企业负责人对部分非道德行为采取容忍的态度;(3) 企业负责人把不道德行为归因于社会环境。另一方面,现在许多员工对企业无感情,责任意识淡薄,更多关心的是自己的物质利益,对企业的发展不感兴趣。甚至有个别员工为牟取私利故意泄露企业的商业秘密,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影响到企业正当利益的获得。

4、企业伦理规范建设明显滞后。当前,我国企业伦理规范建设明显滞后。市场运行规则的不完善或规则执行缺乏有力监控, 使得那些投机经营等违背企业伦理的企业非但不受惩罚反而能够获得大利;相反,那些遵从伦理道德的企业却得不到应有的经济回报或面临成本过高的压力,最终导致有些企业不再注重甚至放弃企业伦理建设。有些企业虽然认识到了企业伦理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底子薄、实力弱,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 或在生存上苦于掙扎、或刚刚突出重围、起死回生、或潜心致力于内部生产技术等, 认为企业伦理建设是重要的, 但无瑕顾及, 等到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再实施。

三、加强我国企业伦理建设的对策

企业伦理的选择和建设是一项重要战略的决策与实施过程,除了要具备独特性、持续性、延展性和显著的经济性等核心资源所必备的特点,还要考虑企业本身的特殊性,要从我国企业管理的实际和传统出发,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企业伦理建设新路子。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企业伦理建设的第一步是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反映企业生存的根本价值和意义的整体化、个性化的群体意识。价值观为企业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行为指南,解决了企业该干什么、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做得好坏的评判标准。[4]

作为合伦理性企业的价值观,必须是正确而明晰的,也就是说必须是崇高的。崇高的价值观,意味着企业应服务社会,追求进步,对人类文化做贡献,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美满、个性全面发展等。具体来说,企业应从思想观念的改革入手, 特别注意以下两个观念的树立: 第一, 树立诚信观念。诚信是道德建设的根本,也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要根治诚信缺失现象,需要企业加强自律,也需要国家建立有效的诚信制度。要让企业家明白诚信是企业的宝贵资源。只有每一个企业都从我做起,整个社会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信用环境。不讲诚信的行为起初是伤及别人, 但最终必然伤及自身。只有每一个企业都从我做起, 整个社会才能建立起良好的信用环境。第二,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企业要意识到不能以“道德代价”换取企业的狭隘利益和短暂效益,企业只有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 才可能持续发展。

2、制定企业伦理规范。提高伦理水平不能单纯依靠道德说教,如果能把企业伦理的准则规范化,形成内部的各种管理制度,则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企业伦理准则所规范的是企业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关系,侧重于企业自身行为约束。伦理准则虽然不具备法律上的强制约束力,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企业的文化和行为。伦理观念和伦理准则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能够协调好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我国目前很少有企业制定伦理准则,因此,我国企业必须要顺应现代社会企业伦理趋向,树立社会责任、诚实守信、竞争合作、顾客至上、尊重员工等现代企业伦理观念,并且依据现代企业伦理观念来制定企业伦理准则。[5]制定伦理准则或守则的作用在于, 一是可以促使员工思考他们的职责, 激发员工的道德意识; 二是培育企业优良的道德文化, 形成企业的道德传统; 三是有助于防止自上而下的不道德行为; 四是能提高企业社会上的道德声誉。通过企业伦理规范来明确股东、员工处理与顾客、社区、行政机关、群众团体、社会大众的利益关系的行为,重点是突出企业的责任,强调企业的自我约束,也应包含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和道德理想。

3、建立公开的企业伦理监督机制。企业作为社会的成员,其行为也处于社会的监督之下。一个公开有效的企业伦理监督机制不仅需要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还需要一个双向公开的信息沟通渠道。企业要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管理手段,对企业的信息沟通渠道进行有效整合,以提高信息传递效果和沟通质量。要根据技术发展和环境变化寻找适合的载体。伦理建设既要提纲挈领,有骨有肉;又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伦理取向要适当地具体化、实物化,寻找合适的载体,“让员工随时随地体会到,让客户随时随地感受到”,发挥其长久的影响力。

4、构建完备的法律体系。企业伦理与法律的关系密不可分, 法律制度具有伦理教育作用,它可以告诉并强制规定人们的行为活动领域,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人的活动具有选择的自由,超出了这一范围就会受到惩罚。因此,必须完善企业面临的法律环境。通过法律制度使伦理道德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同,同时增强道德的规范性,通过健全与完善法律体系对企业行为形成强约束,可以有效地抑制企业的反伦理行为,净化社会道德环境,促使人们尽快形成遵循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6]因此通过健全与完善法律体系会对企业行为形成强约束,可以有效地抑制企业的反伦理行为,促使企业尽快形成遵循社会伦理规范的行为习惯。一是要增强立法的公正性,保证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性,即法律内容的无歧视性。二是要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提高执法队伍的伦理素质,使他们在对企业行为进行监管时更加注重企业的行为是否符合伦理原则。

5、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中国目前企业伦理水平低下的状况与政府的某些行为有很大关系。作为政府,此时往往成为某些企业的后台靠山,企业可以凭政权的力量从事一些反伦理活动,因此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效能成为当务之急。[7]

一方面,政府应不对企业进行行政干预,让企业在市场上享有自主的权利;政府通过税收、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给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使企业能够独立自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主动承担社會责任,以社会伦理规范为准绳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提高企业伦理水平。

另一方面,政府引导开展道德改革运动,转变企业的经营道德观念,迫使各主体加强其自身的“自律行为”,强化个人的诚信责任感,使企业主动进行伦理经营。

6、加强员工企业伦理教育。我国企业目前普遍重视对员工的职业技能训练,忽视企业伦理道德教育,企业员工的整体道德素质不高。企业伦理教育应该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起点, 并以提升成员个体的道德人格和企业整体的伦理品质为目的。通过对员工进行伦理道德培训, 教育和帮助广大员工牢记社会道德的核心, 树立集体主义观念、主人翁观念和诚实劳动观念, 引导员工主动了解、关心消费者的需要,提供质量优良的产品和服务。[8]

(1)提高企业管理层的伦理素养。企业伦理规则确立的最大推动者是企业的管理阶层,企业管理层的重视是商业伦理得以贯彻的重要因素。管理层自身的伦理道德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员工乃至企业的伦理观念及各种行为。因此,企业管理层必须增强道德意识,自觉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一是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企业管理者必须认识、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与伦理有关的知识,才能修炼成较高的道德品质。二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伦理素质。三是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与反思。

(2)提高企业员工伦理素养。企业伦理水平的提升,一方面有赖于企业员工不去从事各种反伦理行为;另一方面也有赖于企业员工积极配合对企业反伦理行为进行揭发与监督,因此,对员工进行道德伦理培训极为必要。通过教育和帮助广大员工牢记社会道德的核心,树立集体主义观念、主人翁观念和诚实劳动观念,引导员工主动了解消费者的需要和喜好,为其提供质量优良的产品和服务,帮助广大员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对员工的伦理培训不能是简单的说教, 也不能强行灌输, 重要的是培育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感。必须指出, 员工对公司的价值观的认同需要时日, 培训是长期的, 否则会稀释公司的价值观。

总之, 以伦理道德为思想基础推进企业伦理建设是管理发展的需要, 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需要, 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我国企业必须正视企业伦理建设的不足,根据自身情况切实加快企业伦理建设,促进企业的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千高原.企业伦理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11-13.

[2]陈荣耀.企业伦理[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45-48.

[3]龙兴海. 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道德问题及其对策[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 , 5:12-14.

[4]朱泰.企业伦理文化:现代企业发展的精神实质[J].学术探索,2002,3:56-59.

[5]欧阳润平.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伦理品质[J] .伦理学研究, 2003 , 5:21-23.

[6]邹先平.企业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浅析[J] .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3, 3:55-57.

[7]赵德志.现代西方企业伦理研究进展[J] .哲学动态,2004, 7:33-35.

[8]王小锡,朱金瑞.中国企业伦理模式论纲[J] .道德与文明,2003, 4:6-8.

(编辑 紫阳)

作者:陈 悦

上一篇:信用社审计稽核重要性分析论文下一篇:民营企业管理审计应用基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