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论文

2022-04-26

[摘要]现代职业教育学生管理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人性化、弹性化、多样化的管理理念。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多变性等特点,不同院校的学生管理环境和模式都会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产生重要影响。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论文 篇1:

浅谈如何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

摘要:目前,我们国家的中等职业教育已经达到了规模发展的阶段,作为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主要是把一些初、中级的技术或工作人员输出到社会中,在教育体系当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中等职业院校现在已经成为了职业教育的關键部分,其学生的管理工作也是重中之重。但是伴随着不断增大的招生数量,生源的素质出现了比较差、难于管理等实际问题,中等职业院校其学生的管理正经受着新的挑战,需要做出更进一步的细致探究。这篇文章就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状况进行了简要分析,并结合学生管理中实际遇到的问题与学生管理工作理念,提出了促进其管理工作的策略,期望可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生管理;分析

一、针对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目前状况的分析

伴随着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普通高校扩招及社会办学的发展,中等职业院校的形势变得愈发地严峻。学生普遍存在着以下特点:

1、一些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自信心。这样的学生在初中时,一般都遭受过很多的指责与批评,长期以来学习成绩都不理想,这也是造成其自我认识与自信心低下的重要原因。针对于自身前途与就业选择方面,很多学生一面不满现状、对前途无比担忧,一面又缺少改变自身的想法与动力。

2、拥有比较强的表现欲。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年纪小,心理还不是很成熟,虚荣心比较强,拥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一些同学因为成绩不好、基础不牢、学习的动力不足,为了在别的方面达到一个心理上的平衡,就会找寻各种机会进行表现。有的甚至会在课堂上弄出异常的响动或者别的小动作,试图吸引老师的注意,以避免在集体中被“孤立”,用这种不恰当的行为来填补自身在学习与其它方面的缺陷与不足。

3、一些学生自我意识缺失,价值观模糊。职业学校的学生具有着特别强的利益认识,有些学生本身还存在理智与规范缺乏的弱点,在对利益的追求上,甚至会发生突破纪律、道德或法律底线的现象发生。他们的自我意识不强,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做为支撑,特别容易为了自身的解脱而去找寻一些外因以保持心理的平衡。在处理很多事情的时候,都是把自我做为中心,无法认清其自身所产生的问题,更无法对自身做出客观而恰当的评价。

4、很多学生会对实习课有很大热情。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很差,但是学生针对于自己所学习的专业还是很喜欢的,这是因为职业学校的教育要点就是在实际训练的操作上,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学生也期盼着自己能够学习到一技之长以便适应社会。因此,他们对实习课上的学习都特别感兴趣,表现出很大的热情。

5、大多数学生性格活泼,具有鲜明的个性。中等职业院校其学生虽然对学习文化课不是很感兴趣,但他们具有性格活泼、善良与诚实等特点,相对来说比较好动,也有适应新事物的能力,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更容易对新的思想或事物进行接受,他们也渴望自身能够进步,也希望被别人关怀、重视与理解。

二、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性质

1、把教育思想改变,坚持“终身、未来的、以人为根本”的教育方式。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同时也带动着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终身的教育与学习正在变成人们发展与生存的新要求。所以,职业教育务必要转变教育思想,与“终身教育”及市场紧密结合,跟随时代的脚步进行发展;“以人为本”是学生管理工作基本的出发点。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事事为了学生考虑的根本原则,给学生进一步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外部条件。

2、实行以学生为基础的管理方式,做到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在进行学生管理工作时,管理者与班主任要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的约束与管理,把学生干部与班委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出来,把学生的积极性充会地调动起来,让他们可以自动自觉地参与到管理工作当中,成为管理班级的参与者,在这一过程中更好地学会管理自身,使他们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可以把自身素质进一步提高。

三、中等职业院校对于增强学生管理的策略

1、对学生进行制度约束,发展良好学风。学生在学校里正常的学习与生活都离不开制度的良好约束,为了对班级与学生进行更好地管理,需要建立起一系列规范的管理制度。另外,怎样把这些制度严格地执行下去更是十分关键。在实际工作当中,我们要依据学生的行为规范准则来对部分不合格的学生做出处理。假如在一个学年之内学生不及格的课程达到一定的数量,那就需要做出针对性的处理。只有如此才可以实现良好的学生管理,保证良好的學风。

2、重视情感的投入,对全员的管理进行有效强化。中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年纪偏小,进入学校后常常会因为成绩不好而变得缺乏自信心,产生特别强烈的失落感,但他们却很重感情。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时候,对他们采取情感投入的方式会达到更好的效果。有的学生无法认识到学习的真正意义,只是单纯是想取得个毕业证就可以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运用情感沟通、思想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看待学习。

3、重视班主任的工作作用。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对以下工作进行重点关注:①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行有效引导。②对学生的人际交往主动性进行有效培养,对技巧的展示更好地学习,让学生学会展示自己并且培养换位思考的良好习惯。③班主任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及学生群体,不可以有个别的偏爱,更不可以对表现不好的学生采取冷漠的态度。

4、心理的疏导工作。目前,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出现的问题中,有些是思想与品德方面的问题,还有的是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如果心理上的问题无法得到良好解决,将会产生不可预料的后果。所以,职业中学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室,并邀请心理咨询老师与专业人士做心理健康的讲座。针对有心理问题或心理不太健康的孩子,进行心理疏导与针对性的治疗,做到未雨绸缪。

中等职业教育目前已经成为我们国家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唯有不断地重视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进行有效而积极的落实,才可以使中等职业教育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更加健康与迅速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明.班主任是学生的人生导师[J].班主任之友.2013(6)11-19.

[2] 张榕明.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终身、面向未来[J].职业技术教育.2014(3)20-27.

[3] 檀传宝.以专业的德育提升生活的品质[J].人民教育.2014(16)12-23.

作者:张龙燕

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论文 篇2:

中高职衔接的班级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摘           要]  现代职业教育学生管理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人性化、弹性化、多样化的管理理念。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多变性等特点,不同院校的学生管理环境和模式都会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产生重要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班级管理工作是学校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中职学校学生管理探究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基于学生生源情况,多采用封闭式或者半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在这种中职学校封堵式的管理模式下,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学习。而高职院校管理模式基本为开放式,进入高职院校后,与高职衔接过程中将会存在学生主动性不够等许多问题,很难实现高职阶段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通过中、外文献等优秀班级管理机制搜集,总结得出适合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的班级管理机制。

[关    键   词]  中高职;衔接;班级管理;管理机制;文献综述

现代职业教育学生管理以学生为中心,实施人性化、弹性化、多样化的管理理念。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多变性等特点,不同院校的学生管理环境和模式都会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产生重要影响。中高职衔接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何增强中高职衔接学生的管理实效、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在管理的实效性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其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实现职业教育所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为国家培养所需人才贡献力量。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管理的问题

学生管理方法不够恰当,作为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中职学校班主任已经适应了高考统招类学生的,没有拿出足够的时间去调查研究分析总结中高职衔接学生的特点,认定只要不犯错误就是一种进步,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自信心不足。目前中职学生通常是中考分数不理想的学生,而在中职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后,到高职的衔接过程就会难上加难,学生思维固化,无法适应高职灵活的学习模式。学生管理模式上的脱节,中职普遍采用封闭式管理,而高职的管理模式是开放的,因此这两种模式的不同给衔接的平稳过渡带来了不少的波澜。

(二)家庭的问题

中职学生大多来自弱势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家庭收入水平多处于中低阶层。有些学生父母离异或感情不和,家庭情况比较复杂。在基础教育阶段也属于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大多数学生的文化成绩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部分学生为留守儿童,缺失父母的爱。而许多父母以孩子年龄还小推迟就业为目的将孩子送进中职学校。学生已经被盖上了“低能”的烙印,对他们的高职学习机会不予重视,毫不关心。

(三)学生的问题

学生年龄大多在15~18岁之间,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自我管控能力差、集体意识淡薄、叛逆心理强。他们在成就动机、求知欲、自尊与自信、综合素质等方面明显低于普高学生,而最终他们都将进入高职共同学习。这种能力的差距就是起跑线的落后,需要后天更多的培养。知识目标上的差距,中等职业教育目标是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而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工作一线培养技能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文化基础课知识掌握上的脱节,中职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兴趣不大,基础薄弱而高职许多课程需要学生掌握比较扎实的高中理论基础课的知识。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脱节,中职学生的学习教育环境不同。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高职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有许多文献提出不同的课程体系建构,在知识的衔接过程中不得不下大力气。

二、管理应对措施

(一)目标衔接

中职学生与高职学生有着不同的认识层次,但是在中高职联手打造教育一体化时,中高职的教育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群体的特征和需求,制定不同阶段的分目标,最终实现共同的终极目标。同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考评机制,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创新管理方式,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体验式学习模式,匹配职业教育生源特点。实现“三能融合”:自我管理能力和自觉行动能力;护理基本技能;护理操作技能。

中职生入校后,会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中职班主任对他们的教育和管理也有所调整:(1)对成绩好、就读高职护理意志坚定的学生,着重培养他们适应高职阶段教育的各方面能力;(2)对成绩中等,又想争取就读高职护理的学生,通过班级管理激发他们学习动力与积极性,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争取就读高职护理;(3)对成绩一般的,可以考虑就业方向引导。各有所用,各司其职,实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二)心理衔接

本阶段突出的是,中职的学生在进入高职学习后,会面临一个心理极大的“放松期”,这个时期的学生认为自己已经顺利完成自己的大学梦,而放松了学业。因此中职教师在这个衔接特殊期来到之前就应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督促学生在胜利到达终点时也要记得这是一个新的起点。而高职的班主任也需要配合中职教师,通过设定目标等方法引导学生顺利渡过这个心理的“放松期”。

思想工作说来简单,施行确有困难。随着社会的发展,學生一年比一年更有现代感,尤其中高职衔接学生的个性非常突出,他们讲求平等与民主,教育过程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少谈大道理。如果能够做到很好的换位,就能最大限度地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和依靠感,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与老师成为好朋友。

(三)衔接渠道

1.“生生”互通:首先实现中高职院校学生互通,让中职学生定期到对口高职院校参观学习,给他们提供免费的学习场所,允许他们在规定时间段内修高职部分课程。若参加考试,成绩合格者可提前获得高职阶段学习的课程学分,在后两年的高职学习中可免除该门课程的考核。这样既可以提高中职学生学习该专业的兴趣,在这样互通的过程中,还可让他们提早接触并慢慢适应高职环境,实现真正的“一体化”教学。其次是对在中职期间过程考核或职业技能考核成绩高的学生给予奖励,并且邀请这些学生参与高校活动,从而给学生在中职期间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技能考核的动力。最终对表现良好的中职学生,还在中职阶段学习期间,允许他们同高职学生共同学习,从而提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多师”结合:两线教师、多维管理。班主任和辅导员是传统班级管理团队的主要构成,负责管理班级日常。专业任课老师负责专业知识的讲解和专业技能的培养。班主任和辅导员通常通过社团活动的策划和组织、活动的参与性和态度来直观地了解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专业任课老师通过学生课堂表现直观地了解学生。这两种方式都无法全面、客观地判定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因此,这两线教师可以在班级管理中形成互相配合的关系,任课教师可以辅助班主任,从而优化班级管理效果。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班委是合作管理模式的主干。班主任要充分发挥统筹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引导任课老师、家长等团体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使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和班委之间的作用和影响能够相互渗透,形成一个全面完善的班级管理网络,优化班级管理的效果。

3.“师生”合作:借鉴“学徒制”模式创新学生管理體系,班主任以“传帮带”的方式教育引领学生,最终实现以学生自治为主,学校管治为辅的理想管理状态。“传”即班主任要将校园文化、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管理方法等潜移默化地传输给学生;“帮”就是帮助与指导,不仅帮助学生解决具体问题,还要在思想上、理念上以及分析问题的思路上教会学生怎么办,提高学生独立开展工作、处理问题的能力;“带”就是亲自带着学生去实践,以实际行动做示范、做表率,离手不离眼,在实践中让学生领悟。与我国的“导师制”不谋而合,外文文献中就提到,要有效地将学生(学生)与业内专业人士(导师)配对,为期一学年。一旦匹配,学生和他们导师之间的关系被允许发展和遵循它自己的自然过程。该研究的结论是,这样一种关系可以通过学生学习的情境化和个人发展,为学生提供显著的回报。导师也获得了很大的个人满足感,他们的雇主组织也获得职业资格并且毕业。因此在这种中职的“导师制”引导下,在衔接过程中也将更加顺利。“网络”联手:构建家校体系、多角度管理。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沟通的途径丰富了很多,班主任可以通过微信、QQ或电子邮件等工具加强家长和学校的联系。鼓励有条件的家长登入校园网或班级群了解孩子的在校生活,增加家庭成员间的共同话题和亲密度。

(四)管理制度

与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相比较,高职院校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相对充裕些。因此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必须完善作息管理制度,班主任在管理中职生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高校辅导员要培养学生从“他控”到“自控”状态之间转换的能力。

院级及以上的文明学生等各类表彰都应严格评价流程,并且要将这种评比时刻衔接起来,评比方式要一体化、连续化。为了完善学生管理的机制,可以成立一个合适的学生管理机构,明确机构里的各个工作人员的管理职责,让所有工作人员共同管理学生。

“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可以按照班级管理的计划阶段、班级管理的实施阶段、班级管理的检验阶段、班级管理的改进阶段四个步骤循环进行,缩小管理范围、分组管理、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分步走,实现管理制度上的科学化。注重可持续的教学能力培养,以利于适应高职院校以及顺应社会的发展。

准军事化管理模式的应用对中职学生的德育效果立竿见影,在本校就开展得非常成功,学校采用7S管理手册,随时督促学生整理整顿,这种制度的潜移默化保证了学生在高职的良好学习生活习惯。

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为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中高职衔接的教育模式应运而生,为了贯彻职业教育方针,最终实现高职教育目标,需要不断改进管理方法,从而保障中高职衔接的顺利平稳过渡。时代不断地进步,我国高职院校生源多元化已经是一个无法逆转的趋势,高职院校只有加强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完善学生管理的管理机制,才能解决学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管理效果。而中职教育也需要不断提高基础知识培养,帮助中职生完成知识、生活等各方面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王志明.中高职衔接背景下增强学生管理实效性的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0(4).

[2]向耀连.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中职学校学生管理探究[J].广西教育,2015(38).

[3]孔庆红.中高职一体化学生管理工作衔接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3(3).

[4]黄.中高职衔接多层次学生管理问题探究[J].广西教育,2017(27).

[5]庄志勤.中高职教育衔接背景下混合生源班级管理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24).

[6]黄芳.对我院中高职衔接班级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28).

[7]费晓丹.“1+X”:叶圣陶教育思想关照下的中高职衔接班级管理模式探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5).

编辑 马燕萍

作者:方亚风 寿菲

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管理论文 篇3:

从古代仁爱思想谈在中职学校实行开放式学生管理模式

摘摘要:古代仁爱思想对于当代教育理念仍起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以此为鉴,论述了在中职学校中实行开放式学生管理模式的特点、必要性和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仁爱思想 中职学校 开放式管理

仁爱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当代教育理念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有专家认为这是“中国固有的精神”,对于指导我们如何在中职学校实行开放式学生管理模式有着不可低估的借鉴价值。

一、仁爱思想的历史渊源和现实意义

仁是中国古代儒学基本的道德思想。仁的核心是爱人。孔子最早以“爱人”解释仁,意思是说对他人应该同情、关心、和爱护。孟子继承和发展了仁爱思想,提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持,则百姓亲睦”,主张仁爱应由己及人,由内到外。墨家主张兼爱,墨子劝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汉代以后,儒家学者对仁爱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唐朝大儒韩愈说“博爱之谓仁”。宋代儒宗朱熹认为“爱之礼,心之德”。后代思想家如康有为、谭嗣同等,对仁爱思想都有所发挥。现代中国的革命家、思想家的仁爱思想内涵更加广博,理念更加精深。孙中山先生提倡 “自由、平等、博爱”,毛泽东号召“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所以说,“仁爱”思想这根红线,串连了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每个篇章。

到了当代,仁爱思想衍生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出要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成为了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学生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教育的基础和根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在教育中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学生的个性,这也是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但中职学校往往又是中考落榜学生或后进学生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因此也带来了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学生管理难度较大等等问题。为此,许多中职学校一直还保持着封闭式的学生管理模式,让学生们处于一种类似“圈养”状态,直接干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求得学生的安分、家长的安心、校园的安全。殊不知,在这种封闭式的管理模式下,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桎梏,身心舒展受到约束,这与古人的“仁爱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无疑都是背道而驰的。

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手段都不能否定面对面的教育工作,无论多么发达的现代传媒都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的融合与交流,正如无论采取何种制度,也不能忽视仁爱思想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巨大作用。因此,近年来众多中职学校引入了开放式学生管理模式,以“开放”二字变堵为疏,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开放式学生管理模式的特点

第一,开放式学生管理模式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封闭式管理把实现班级和学校目标、维护班级和学校利益当成唯一归宿。开放式管理在关注班级和学校组织目标和利益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全面与个性化发展等问题,学校绝不是生产统一的服从的标准化的人,而应该培养独立的、鲜明的、多元化的学生个体。

第二,开放式学生管理模式更尊重学生的社会性。规章制度是学生管理的中心环节。封闭式管理往往强调组织理性,忽视个体理性,要求学生绝对服从学校制定的纪律及条例。开放式管理则更尊重个体理性,强调学生是学生管理的主体,认为只要学生所确定的目标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所选择的行为手段能够实现目标,学校就应该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发挥其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让每一个学生的一切行为都按照各种手册和守则的规定去做,剥夺学生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第三,开放式学生管理模式更贴合现代管理的要求。封闭式的管理方式是从支配到服从,开放式的管理方式则是从协商到发展。封闭式的决策方式是自上而下式,而开放式的决策方式既有自上而下式,也有自下而上式。封闭式的组织文化是权威与专制型的,而开放式的组织文化更崇尚民主、平等与合作。

三、开放式学生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首先,实行开放式学生管理模式是教育本质和学生管理本质的客观需要。教育的本质属于人自身的再生产范畴,目标是培养个性化的、全面发展的人。封闭式管理所主张的以整齐划一为特征的价值取向,与教育的本质相矛盾。开放式管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把管理真正当成服务于人的手段,围绕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体现了学校管理的本质和客观要求。

其次,实行开放式学生管理模式是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封闭式管理对学生的组织纪律进行严格监督和制裁,重视组织的内在因素,忽视外在环境的作用,重视物质利益,忽视人的心理需求。开放式管理立足于积极沟通与民主参与,强调以学生为本位,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

四、实行开放式学生管理模式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开放式学生管理模式将最终取代封闭式,这是教育改革和学生管理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应注意几个问题:

1、深化教育改革,转变教育观念,真正确立学生管理的人文取向。

深化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是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真正做到把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管理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管理的人文取向才会得以确立,人文取向的学生管理体制构建才会水到渠成。

2、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方略,实现学生自我管理。

①塑造能够促进学生自我管理的校园文化,这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让校园文化处于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校园中找到“回家”的感觉,让学生真正地热爱校园,热爱校园生活,实现身心合一的“自然回归”。因此,设计并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条件。

②改革学生管理的组织结构,建立学生自我管理体制。学生自我管理体制的主体是学生,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建立运转正常的学生自我管理机构,这是使学生自我管理制度化、经常化的保证。建议可以设立学生自律委员会、学生评议联席会、商讨决策班级大事的班级会议等机构。

③学校要对学生的自我管理给予一定的帮助和引导。开放式管理并不否定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的重要作用,但这些管理只能是帮助和引导型,而不能是强迫和压制型的。许多中职在校学生的主体意识已基本成熟,对事物有自己的评判,学生管理人员应放心让他们进行自我管理,但要守好管理的“限制点”,牢牢把握好方向,就不至于超出规范,并可使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从而间接实现管理者的预期目标。另外,学生管理人员还要注重填补学生自我管理的“空白点”。学生崇尚自我,追求自我实现,其纪律观念较为淡薄,在其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些“空白点”,因此,学生管理人员要善于发现并及时填补“空白点”,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3、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施行开放式管理,首先要保证管理机构的正确性,增强法制观念。学生以法维权,学校也要以法律来维护其正常运转,并及时清理侵犯学生基本权利方面的规章制度,使学较管理制定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统一。其次是处理问题要合理合法。特别是对学生作出不利的处理时,既要有充分的事实和法律依据,又要充分重视证据和程序的合法性,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和申辩权。再次是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增强其认同感,使学校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达到和谐统一。

4、创新管理方式。

一是充分发挥教师的潜移默化功能。开放式管理模式要将教育理念与实践融合在各种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健全人格。二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从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出发,引导他们形成判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维与判断,学会独立生活和工作。三是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优势和组织管理能力,让学生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过程中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和判别能力,增强合作精神和自我保护意识等。

参考文献:

孙迎光,《传承与超越 儒家道德思想与现代学校德育》,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谢 穗

上一篇:电力企业设施电力安全论文下一篇:信息技术职业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