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院校水力学教育论文

2022-04-27

摘要:“卓越计划”的核心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工程应用人才。江西农业大学按照“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要求,采取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方法,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等举措,合理构建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推广价值。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等农业院校水力学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等农业院校水力学教育论文 篇1:

讲课竞赛在“以本为本”自我革命中的作用

摘    要: 为了鼓励更多青年教师积极参加讲课竞赛,以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本科教学水平、促进同行交流、扩大竞赛的辐射圈,并充分发挥讲课竞赛对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质量和专业认可度所起的引领示范作用,现结合参加水利类讲课竞赛的经历及竞赛组织形式及相关环节,分析总结讲课竞赛在“以本为本”教育理念和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中所起的主要作用,并对参赛青年教师在讲课竞赛中如何获取最大收益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讲课竞赛    以本为本    自我革命    辐射圈

为深入贯彻落实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的精神,进一步提高广大青年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国高校联合举办了各类讲课比赛,主要包括综合类和专业类比赛。相比而言,专业类比赛有利于本专业交流学习。为了应对中国教育与国际教育标准接轨的压力,保证水利类专业的青年教师快速适应新的教育环境,提高广大水利类专业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增进相互间学习和交流,全面提高水利类专业教学质量,中国水利教育协会和教育部高等学校水利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举办第六届全国水利类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在这次比赛中,笔者获得特等奖,比赛期间与其他高校教师及评委进行了深入探讨,赛后对讲课准备和竞赛技巧进行了梳理,同时对讲课竞赛对本科教育的作用进行了总结,希望将总结的经验运用于专业建设中,为坚持以本为本、推动四个回归、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贡献力量。

一、讲课竞赛的聚焦点

(一)细化知识结构,完善教学方法。

全国水利类讲课竞赛评分标准包括教学内容、讲解表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师形象等五个项目。在课程备课过程中首先要把教学内容细化(图1)。

参加比赛就像烹饪一样,选材非常重要,选材不好,很难将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展现出最好的作品。在本次比赛中,笔者选择的参赛科目是水力学[1],在对教材全面把握的基础上,按照要求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挑选20分钟讲解的内容,并对知识点进行细化,尽量做到有限的时间内输出的信息量大,脉络清晰,结构严谨,难易适度,主次分明。

在讲课过程中分别运用工程实例法[2]、翻转课堂法[3-4]、内容启发法、专题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需要注意的是选用的教学方法一定要符合认识规律,服从教学内容,运用清晰的逻辑展开脉络,步步深入地推理。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要与时俱进,板书与多媒体完美搭配,手工教具模型与三维动画无缝衔接,让讲课成为一门艺术。

比赛如平常,平常如比赛。平常讲课的时候要突出重点、详略得当,讲课比赛的时候更得抓住根本,举一反三,重点难点突出,展现给评委最好的风采。另外,评委不只是专家,同时兼有专家和学生的双重身份(图2),既要从业务专业性方面评价,又要从知识获取舒适度和饱和度方面进行评价,这就要求讲课老师从两个方面表现自己。一方面从业务专业角度展现自己的亮点,抓住专家的眼球,争取高分,另一方面讲课要趣味幽默,随机应变,讲授内容要生活化,富有思考空间,让学生听课听得舒服、学得有趣,通过思考融会贯通,使知识体系丰腴起来。

(二)促进同行交流,打造行业共同体。

通过参加比赛能够认识很多同行,尤其是专业类比赛。本次比赛共有全国60多所水利院校参加。在这个平台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选手在比赛期间尽最大努力讲好课,展现自己的才华,争取自己的荣誉;比赛之余,没有了紧张气氛,大家尽情地沟通交流,分享教学心得。还建立了自己的朋友圈,随时可以获得各种专业相关会议信息和行业最新政策导向,还可以发布学校招考调剂信息,形成圈内的小信息平台(图3)。

学校之间都是互通的,而且是一个共同体。比如,在比赛过程中遇到的某位老师就是我带的本科生的研究生导师,在交谈过程中了解到学生本科知识学得扎实,研究生阶段学习起来就游刃有余。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老师,被同一个专业、同一个学生联系在了一起,学生将来的成就与两个阶段的学校都有关系,与两个阶段的老师也都有关系,这就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比赛促进了大家交流,了解了彼此的实力和需求,牢牢地把一个专业拴在了一起,同甘苦共命运。

(三)制定教学标准,提高教学能力。

什么是教学标准?笔者认为教学标准应因需求而定,必须利于学生学习知识。也就是俗话说的“接地气”。但终归教学标准还需符合行業大众化评判,讲课竞赛恰恰提供了一个互相切磋交流的舞台。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老师能同时站在一个讲台上讲课,被同样的评委评判、点拨,这其实就是一种标准化。在竞赛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讨论形成一种规则,现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比较好的,是受大家推崇的,是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对提高教学能力起到促进作用。基本上,大家都会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强化课堂教学,如清华大学的雨课堂(Rainclassroom),真正做到了手机不离手,还能认真听课。多媒体在大学里非常普遍,能够将板书和多媒体、教学模型等辅助手段衔接好,增强教学效果。

不同的专业特点、不同的班级特点、不同的教学风格等多因素耦合在一起,呆板的教学标准就不再适用,此时的教学标准应该是动态的,因时间地点不同而变,因专业班级不同而变。最终评价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标准是教的东西是不是对学生有利,学生是不是真的学到了以后生活中需要的东西。

(四)集中教师精力,聚焦本科教育。

讲好课,站好三尺讲台是教师的基本功,是做好本科教育的基础,这是“以本为本”的真谛。参加讲课比赛,找到差距,学习长处,弥补不足,把学好的本领运用到本科教育中,这是举办讲课比赛的初衷。

参加一个比赛,看似简单,台上20分钟结束了,但实际上赛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决定比赛成败,和平时备课上课的流程相同。比赛之前,对教案、教具、教法进行精心准备,保证在每一个节点上扔出的“包袱”(相声里引人发笑的艺术语言叫“包袱”)都会响,这就需要熟练掌握课堂上学生的心理。台下准备时认真学习其他选手的优点,找出自己的不足,比赛期间做到心态平和,自信而不骄傲,展现最好的风采。

多向评委老师和优秀选手学习,认真改进业务,提高教学能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本科教学中。这就是否定再否定的过程(图4),经历这个过程,教学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二、讲课竞赛的辐射圈

(一)学生辐射圈。

学生需要榜样。每一个人都需要一个标杆,在生活和学习中把这个标杆定为自己的目标,努力奋进。教师是每天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一个群体,教师成为学生榜样的概率非常高,教师的学习生活态度时刻影响着学生。“90后”和“00后”学生的明星梦非常强烈,学生需要老师有一些明星光环,需要一个衡量尺度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讲课比赛带给教师一些机会。教师在教学中获得的各种竞赛荣耀使学生信服,教师一直敦促学生比赛获得荣誉,教师自己也需要这样一个过程,这就是现实版的“言传身教”,讲课竞赛就是众多机会中的一个,老师努力的同时给学生传递正能量。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是教师生产的动力。讲课是教师的一种生产模式,只有高效地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学生才会满意,教师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二)教师辐射圈。

讲课竞赛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互相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口号借鉴过来同样适用(更快Faster、更高Higher、更强Stronger),竞争才会有压力,有压力才会有动力。

图6中展示的关系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意思是A老师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B、C、D和E四位老师各有各的优点,A老师在比赛的同时学习到以前在学校没有见过的知识,这是辐聚过程(所有的能量都汇向中心)。第二层意思是当A老师把学习的知识带回学校,此时B、C、D和E四位老师就是A老师的同事,A会把所学知识传递给周围的B、C、D和E,这是辐散过程(能量向四周输散),讲课比赛就是一个纽带,将两个不同朋友圈联系到一起。

(三)学校辐射圈。

教师是学校的组成个体,学校是教师发挥才能的平台。讲课竞赛是个体的事情,也是学校的事情,学校的荣誉是无数个个体荣誉长时间积累的结果,当教师接受学校任务参加校外讲课竞赛的时候,此刻维护集体的荣誉已成为主要使命,努力钻研业务,提高讲课技能就是保护集体荣誉的有力武器,也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

学校是由A、B、C和D等组成的(A、B、C和D代表学校的教师),讲课竞赛作为一项比赛,同时是学校交给教师A、B、C和D的任务,完成任务,展现好自己,为学校赢得荣誉是A、B、C和D的责任,学校这个平台高了,教师才能站得更高、走得更远,得到的荣誉才更多。

(四)行业辐射圈。

行业内部的竞争很激烈,處处在比,处处在争。教育行业虽然不像其他行业竞争那么激烈,但是每个学校为了维持学校专业在本行业的地位,都需要展现自己的实力,比如高水平论文发表数量,国家基金委资助项目数量和金额,专业考研率和就业率等,在“以本为本”的自我革命中,讲课竞赛结果会成为大家对学校专业讲课实力评价的参考,如何在竞赛中展现最好的自己关系到学校和自己的荣誉。

教师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对个人发展是有好处的,获得荣誉能够得到同行的认可,参赛的同时,获得的经验积累和外校的专业发展信息对本校专业发展和定位起到纠偏和促进发展的作用,经过长时间发展,专业认可度、学校的认可度及对口就业率等都会得到很大提高。

三、结语

经过2018年度的水利类讲课竞赛,对竞赛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且结合“以本为本”的指导思想,发现讲课竞赛作用非常大,有助于教师“明星化”,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有助于提高本科教育水平,有助于增强教师的集体荣誉感,最重要的是提高同行认可度,为个人的发展提供机会。

参考文献:

[1]吕宏兴,裴国霞,杨玲霞.水力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张西平,吴金华,梁素韬,等.工程实例教学法在水力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2):94-97.

[3]王朋娇,段婷婷,蔡宇南,等.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在开放大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 347):79-86.

[4]苏伟,张西平,胡宝月,等.基于SPOC的“水力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7,19(2):50-5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2017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地方农业院校青年教师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项目编号:2016GJJG049)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苏伟 马瑞娜 张建政

高等农业院校水力学教育论文 篇2:

基于“卓越计划”视角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摘要:“卓越计划”的核心是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工程应用人才。江西农业大学按照“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要求,采取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方法,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等举措,合理构建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农业水利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提出实施“卓越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是研究利用灌溉排水工程措施调节农田水分状况和改变区域水情分布,消除水旱灾害,科学利用水资源,为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生态环境服务的综合性专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已由过去单纯地为农业生产服务,扩展到城乡供水、园林植物灌溉、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诸多领域。2013年江西农业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入选江西省“卓越计划”项目。我们按照“卓越计划”的要求,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和创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等举措,构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需要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标准

1.培养目标。江西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为优势、生物技术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农业院校,在这种农业与生物学背景下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跳出综合性大学和工科院校以工程为主体的培养框架,寻求一种兼顾农业科学和生态学为特征的全新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三农”对工程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校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江西、服务南方、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三农”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坚实的自然科学和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具备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农业水利工程勘测、规划与设计、施工与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2.培养标准。一是知识要求:具有从事农业水利工程工作所需的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地质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等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掌握扎实的农业水利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熟悉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和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二是能力要求:具有利用外语和计算机等获取信息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具备从事农业水利工程勘测、规划与设计、施工与运营、维护与管理以及农业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技能,具有分析、提出农业水利工程方案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农业水利重大工程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农业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农业水利工程设计与创新的初步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好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具有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三是素质要求: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和乐于奉献的精神,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荣誉感和较好的人文素养;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效益、环境、职业健康和服务意识。

二、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所需“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构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课程为核心,兼顾农学和生态学为特征的课程体系。同时,将人文素质教育、创新能力训练等综合教育纳入培养计划。新的培养方案总学分控制在189,其中通识类课程48学分,专业类课程104学分,实践教学37学分。

1.课程设置。(1)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政治、大学英语、大学语文、大学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军事理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必修课,历史与文化类、文学与艺术类、道德伦理类、自然科学类、哲学与社会科学类等五大类30余门选修课。(2)专业教育课程。根据课程性质建设形成4个课程群组:一是以工程测量学为龙头构建集工程制图、计算机地图制图、地质学、测量学、工程水文等专业基础主干课为学科基础课程群组;二是以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水力学、土力学、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等课程构建力学结构课程群组;三是以灌溉排水工程学为龙头,建立集土壤学与农作学、土地规划学、村镇规划、环境水利学、水生态工程学、现代农业概论、农业节水、农业水利工程管理等课程的农业用水课程群组;四是以水工建筑物为龙头,构建水泵与泵站、水利工程施工、水工概论、水利工程经济学、工程监理、工程招投标等课程群组。同时,将人文素质教育、创新能力训练等综合教育纳入培养计划,为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2.实践教学体系。从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出发,构建以课程实验为基础,课程实习、设计和毕业论文(设计)为主线,以野外考察、社会实践、工程训练和科技研发等为拓展,三层次、七模块前后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1)基础实践教学层。包括社会实践和基础实验2个模块,安排在一、二年级进行。①社会实践模块。以认知一定区域内人文和自然环境的现状如江西河流、湖泊和耕地分布和环境现状,农村生态环境特征及现状等为主要内容,通过野外考察、图片展示、知识竞赛和科技论坛等形式开展实践。这种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可提高学生对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性质的认识,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②基础实验模块。在保留“计算机应用”、“大学物理”和“基础化学”等课程必要的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加大综合性实验比例,尝试开设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使学生获取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操作技能。(2)专业实践教学层:包括专业实验和课程设计2个模块,安排在二、三、四年级进行。①专业实验模块。整合优化课程内容,构建单独开设的4个实验课程:一是将“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专业制图与CAD”、“测量学”、“工程水文学”等课程整合优化为“专业综合实验Ⅰ”课程;二是将“土壤学与农作学”、“土壤物理学”、“地下水利用”、“灌溉与排水工程学”、“现代设施农业与灌排新技术”和“节水理论与技术”等课程优化整合为“专业综合实验Ⅱ”课程;三是将“材料力学”、“水力学”、“建筑材料学”、“钢筋混凝土结构学”和“水工建筑物”等课程整合优化为“专业综合实验Ⅲ”课程;四是将“水泵与水泵站”、“水利工程施工”和“工程概预算”等课程整合优化为“专业综合实验Ⅳ”课程。②课程设计模块。从某一区域产流汇流和降雨量计算、设计洪水过程线的推求(“工程水文学”课程)开始,经过兴利调节和防洪调节及水库特征水位(“水资源规划及利用”课程)计算,完成大坝等建筑物设计(“水工建筑物”课程),根据地形地貌和作物布局设计水泵站和灌排水水渠(“水泵及水泵站”和“土地整理學”等课程),训练学生工程水文学—水资源规划及利用—水工建筑物—灌溉与排水工程学—“土理整理学”和“生态农业规划”等联合课程设计环节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参与一个完整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设计过程,达到“实战化”课程设计训练的效果。③综合实践模块。以校内外实践基地为依托,突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工程性和综合性,通过生产劳动和顶岗实践开展生产实习和毕业,培养学生从农业水利工程设计、施工到监理、管理为一体的综合实践能力。(3)实践应用教学层。包括创新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2个模块,分别安排在三、四年级进行。①创新实践模块。以校内开放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为平台,以学生科技创新课题、科研训练计划、学科专业竞赛项目和实习过程中发现的科技问题为主要实践内容,在校内外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科技创新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②毕业论文(设计)模块。强化学生选题的要求和指导,突出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的实战性和工程性。一是将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农业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实践性强、多学科交叉的横向项目,疏理一些内容新颖且工程性强、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课题供学生选择,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二是指导教师将与农业水利工程相关的科研项目合理地分解成若干个难度适中的毕业论文(设计)课题供学生选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企业把当前运营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适当转化为毕业论文(设计)课题供学生选择,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是学生从自己就业单位的实际需求出发,围绕即将踏入的工作岗位确定课题进行研发,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人才培养机制

按照“卓越计划”要求,将人才培养过程分为校内学习和校外企事业单位学习两个阶段。其中一至三年级在校内学习,主要完成通识教育和工程基础教育的任务,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之于基本的实验和实训;四年级在校外企事业学习,是校内学习的延伸,主要完成部分专业课程、实习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教育的任务,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技术实践,结合生产实际“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论文),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技术研发,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创新应用能力。目前学校与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院、江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江西省灌排实验站、江西省德安水土保持示范中心等企事业单位签订了长期的合作教学协议,实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的“无缝”对接,共同完成人才设计和培养过程,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培养出满足“卓越计划”标准要求的卓越工程师。

我们采取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的方法,构建了“卓越计划”视角下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实践环节,实施与校外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的方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然而,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尚处于探索、完善阶段,其科学性、合理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8(4):10-17,57.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2):47-55.

[3]孔达,姜艳,刘莹,褚丽丽,等.基于卓越农业人才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2016,34(2):36-38.

[4]陈文波,李保同.基于“卓越计划”视角的农业水利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5,33(11):61-64.

[5]李宗利,马孝义,蔡焕杰,等.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2,30(6):28-30.

[6]张芮,赵霞,陈彩苹,等.基于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7,33(1):10-12.

[7]朱梅,周婷,刘晓丽.农业水利工程卓越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平台的构建[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11(4):106-109.

作者:李保同 周春火 李海峰 刘士余 王艳艳

高等农业院校水力学教育论文 篇3: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认证认识与实践

摘要:我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2015年顺利通过专业认证工作。经过专业认证在学生管理、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验室条件方面取得明显改善。本文就认证过程中的认识、收获和体会进行阐述,为相关专业开展专业认证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专业认证;农业水利工程;认识;实践

专业认证是建设专业培养体系和质量的一种形式,关系到专业的生存与发展。1989年,美国、澳大利亚、爱尔兰、新西兰、英国和加拿大等6个国家发起并签署了《华盛顿协议》,开始了本科专业认证工作。经过20多年的发展,《华盛顿协议》已成为国际互认的教育协议[1]。2013年6月,我国成为该协议的预备成员[2]。2014年,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申请参加2015年工程教育认证。此后,学院先后多次派人外出学习,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经历了学习、自评、提交自评报告、补充评估材料和专家现场考察答疑等环节,2016年3月顺利通过认证工作。届时我校成为全国第五个通过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认证的大学。本文就对专业认证的要求和认识体会进行阐述,为相关专业开展认证工作提供参考。

一、对专业认证内容的认识

不同国家的专业认证标准不近相同,目前我国的专业认证工作主要的依据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其包括七部分内容: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秉承的是以学生学习产出和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理念,在具体操作中,是以培养目标为核心,提出12条毕业生要求,这12条毕业要求支撑了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不仅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培养的定位与规划,还要求能反映“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达到的职业和專业成就”,并且有定期的评价与反馈。培养目标统领了整个专业的定位、内容和实践,后续的学生管理、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内容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开展。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以持续改进的方式来体现。因此,持续改进既是一种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工作理念,也是专业认证工作的工作方式。

二、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认证工作的实践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

人才培养目标是反映人才培养过程和质量的集中体现。我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经过多次论证,结合我校的发展定位确立了专业培养目标,突出了新疆节水灌溉事业的发展需要,符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新疆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和学校定位,在认证工作中得到专家认可。

(二)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主要内容,是支持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3]。我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总学分172.5分,由四大类课程模块构成:数学与自然科学模块占17.1%,工程及相关专业模块占38.6%,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模块占22.9%,人文社会科学模块占21.4%。在培养方案中,增设大学化学课程,调整专业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的学分,压缩《测量学》的课内学时,降低工程及专业相关的学分,增设《水利工程制图实训》课程环节;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将《水力学实验》、《土力学实验》、《灌溉排水综合实验》单独设课,课时量由原来的8学时调整为16学时。

(三)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完成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专业的核心力量。在专业认证中不仅要求教师数量能满足教学需要,还要求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搭配合理,更重要的是在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的实践经历。目前我校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教师37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4人,讲师13人,分别占教师总数的27.1%,37.8%和35.1%。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达到64.9%;具有博士学位13人,硕士学位19人,分别占教师总数的占35.1%和51.4%。承担专业实验教学技术人员共8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4人。此外还聘请了12位行业或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具体指导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参与指导毕业设计、培养方案修订和做专题讲座等。

(四)支持条件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一直是我校教学工作的重心所在。根据教育教学形式的变化,学校定期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重新修订。围绕培养“卓越、精干”的本科创新人才,学校构建了以培养“三有”(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人才为目标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为满足教学要求,农业水利工程实验中心下设“灌溉排水实验室”,“测量实验室”,“水力学实验室”等。学院不断完善基础条件,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供良好环境支撑。目前实验中心面积6630m2,仪器设备总资产1477余万元,为农水专业学生实习提供保证基地。

三、专业认证工作的体会

(一)认证工作的组织领导

专业认证工作涉及教学、管理、服务等部门,需要大家的理解和密切配合,尤其是专业课程都涉及其他学院或者部门的授课教师。专业认证工作涉及面广,不是某一个学院或者单位的事情,必须得到参与单位的大力支持,因此需要一个有力的工作小组,人员由行政领导、专业专家和得力的工作人员构成。行政领导有能力协调相关部门,行业专家能够根据认证要求制定工作计划,具体工作人员能够及时收集梳理必须的材料。

(二)认证工作的工作机制

合理地安排工作,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认证工作繁重艰巨,时间长,参与单位和参与人员数量众多,如何高效有力地完成工作非常重要。在本次专业认证最大的体会就是前后召开了80多次会议,总结经验核心的一点就是要建立有效的会议工作机制。首先要确定工作大纲,安排阶段工作内容,把握时间节点。其次定期召开推进会议,检查工作进展,梳理排查出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最后,召开专项工作会议,针对某一项工作存在的问题召开专题会议,督促推动落实所要求的工作内容。

(三)认证工作任务的分解

专业认证工作内容繁杂琐碎,专业性强,必须成立一个核心的行业专家小组,人数为2—3名为宜,全程负责,做好专业认证顶层设计工作,审核认证报告,筛选认证素材,制定工作计划。行政领导配合协调各种关系,督促落实各项工作。认证工作中会整理出大量的文字材料和实物材料,各种材料作用不同,应该归属哪个部分等都需要专业人士判读。行业专家小组根据认证指标划分工作任务,板块式分解工作内容,最后汇总小组材料,加工形成正式报告。

(四)认证工作难点的解决

专业认证涉及20多个部门或单位,对于边疆高校,这是一个全新的工作。从工作理念到具体实践,都是一次全新的考核。对于其中的某些指标需要多方探索,学习借鉴,才能准确理解把握和操作,尤其是“复杂工程问题”、毕业要求“达成度”等难点,没有单一的标准答案,需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办学定位、综合条件、专业发展与今后发展方向来回答[4]。比如,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中的“复杂工程问题”,主要考虑针对本地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水土资源,在工程规划和建设中面对干旱、风沙、盐碱、高温高寒等问题,工程表现出复杂性,需要多课程、多学科的知识来解决。课程达成度数值是60%还是75%,需要专业根据实际情况拿材料来论证。

参考文献:

[1]陈元芳,李贵宝,姜弘道.我国水利类本科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3,2(中):25-27.

[2]吴海林,周宜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认证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文汇,2015,(305):57-58.

[3]张文萍,裴毅,肖卫华,曾波.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农业院校工科课程体系改革创新探索——以水利水电工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36):109-110.

[4]林健.如何理解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基于《华盛顿协议》的界定和要求[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5):17-26.

作者:范文波 李小娟 王海娟 江煜 李刚 乔长录 吕廷波

上一篇:项目信息管理与网络技术论文下一篇:电力市场营销精细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