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论文

2022-04-15

ICQ是国外一种互联网聊天软件,以“Iseekyou”(我找你)的缩写命名。腾讯公司在ICQ的基础上开发出了OICQ(意为“openingIseekyou”,即“开放的ICQ”),为避免侵权并有效推广,将这种即时聊天工具取名为QQ。利用QQ进行网络聊天,简称为“Q版聊天”。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论文 篇1:

基于地方特色文化背景下日本现代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身心影响及其对策

【摘要】青少年流行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甚至在很多特定的时期内都引领着整个社会文化的大致趋势和发展规律,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也变得更加多元化。青少年流行文化随之发展的同时,既能看到它对社会文明的整体推动,也能看到发展过程当中被社会各界已然预期到的和未知的诸多现象及问题。本文将就日本现代流行文化对我国的青少年的影响及其对策进行论述,以帮助青少年能正确地应对这种无法避免的文化碰撞,同时结合地方文化结构特点,为青少年群体的教育者们在积极引导青少年如何吸收外来文化为我用等方面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日本流行文化;青少年流行文化;发展;影响;对策

一、我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现状及相关分析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种流行文化的传播变得更加快捷,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研究以及流行文化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也逐渐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法、德、美等国家的学术界先后加强了流行文化对青少年影响的课题研究,例如对流行服饰、快餐文化、流行音乐、流行影视作品等具体的流行文化形式,都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发展了青少年流行文化理论。例如早在20世纪60年代,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成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该中心的前期研究者们对青少年流行文化大多持批判态度,认为在青少年中流行的大多数文化是“青少年们自我表现的场所和商业者们茂盛的牧场”。这一观点用在对我国正在急速发展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状的概括上仍不显过时,甚至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真实写照。

而像以上这些流行文化形式的发展几乎都在当今我国正日新月异的青少年流行文化中出现了,得益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这些元素正充斥在当下青少年们的整个成长过程当中并不断传播,这在20年前绝对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更加细致的去分析我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发展过程的话,又会发现在各种流行文化元素当中到处可见舶来文化的影子,这也是我国青少年文化发展的一个特殊现象之一。在分析这种现象时不难得出两个相对对立的观点分析,一种观点认为舶来流行文化对青少年会产生更多的消极负面影响,持批判态度;另一种观点则是站在民粹主义立场,突出青少年在流行文化中作为消费者的意义、主动权和多元文化构建中的主体地位。

我国关于青少年流行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尤其是近几年来舶来流行文化对青少年身心成长的影响引起了社会学及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我国目前对于青少年文化的研究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现象的追踪报道,二是理论上的探索。其中就不乏关于舶来流行文化对青少年身心成长的研究。基于这些研究内容不难看出当前的青年流行文化具有主体的年轻化、边缘性;明显的娱乐性;巨大的弹力性;浓郁的世俗性和商业气息;包装的时尚化,内容的多变性;有效的释放性;鲜明的平民化,富有科技含金量和社会化等几大特征。

二、日本现代流行文化对我国青少年成长带来的影响

如上文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青少年流行文化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呈现出新的特征,也出现了新的问题。青少年正处于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健康的文化环境对于塑造其优秀的个人品质、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理想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流行文化已成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特别是各种舶来流行文化现象和载体被青少年所创造、追随、交流、消费,形成一种全新形式的青少年流行文化。随着信息传媒技术的发展,青少年流行文化生产和传播日益快捷高效,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甚至生活方式的影响也更加广泛、深刻。同时,舶来流行文化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对我国先进文化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也有着重大影响。

日本作为东亚地区的文化输出强国,在地理位置上又与我国一衣带水,所以在舶来流行文化当中,也都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一样,日本元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日本流行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身心成长有着广泛且深远的影响。可正是这股来势汹汹的日本流行文化,它虽然在我国青少年群体当中人气不断膨胀,但是我们也越来越发现青少年们在对这种新奇的舶来文化进行甄别的时候尚有诸多问题。例如作为日本流行文化代表之一的动漫文化一直都深受青少年欢迎,可是不少动漫作品当中宣扬的暴力倾向以及反映出日本社会中阴暗抑郁的心理思维方式也同样被带到了青少年当中,例如最近我国新闻等媒体曝出的少年暴力殴打同龄人的视频等现象,在很多日本的动漫影视作品中都能找到原型,而且类似这样的在日本被称之为“校园欺凌”现象早已成为日本社会的一个毒瘤让其教育工作者甚感不安。此外还有不少青少年沉迷于对日本动漫形象的角色扮演,虽说这种对动漫形象的喜爱在情理之中,可是不少青少年完全将自己融入到动漫剧情当中無法自拔,甚至于平时生活当中都将自己按照动漫情节来打扮装饰,更有甚者会有一些娱乐场所将这些角色扮演重的糟粕,例如女仆装等与娱乐文化相结合,以这种类色情的元素当作噱头进行大肆宣传,这对成长中的青少年所带来的视觉和心理冲击都是极大的。还有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达城市隐约出现了类似日本的青少年“社会援交”现象等,这些都是日本舶来文化对我国青少年成长造成的负面影响,给我国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所造成的阻碍都是不可估量的。

三、如何应对日本流行文化对我国青少年造成的身心影响

本论文基于以上现状,结合景德镇这个特殊文化城市的优势及特征,在研究日本流行文化,尤其是视觉传达类流行文化元素对我国青少年的影响的同时,思考如何利用地方特色资源,在解决前者影响的对策上开辟一条全新的思路并向全国其他地区推广。例如可以利用景德镇陶瓷美术馆,古窑博物馆、陶艺基地等艺术人文设施在开展陶美文化的宣传推广的同时,将重心更多地向青少年美学意识培养方面倾斜,让本地青少年能感受到他们生活在一个有着浓厚艺术气息和文化的氛围下,逐渐培养他们能够甄别并对比性地看待现在日益风行的日本流行文化,通过对比,能发掘出双方的优劣之处,并能取对方之所长为己用,而不是一味地盲目追随日本流行文化的脚步而对自己本国的文化精髓知之甚少甚至愚昧的排斥本国文化。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当地的大专院校的相关资源,定期开设“开放校园日”,向青少年展示出浓厚的学术氛围,例如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陶美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就开设有陶瓷设计、陶美、动漫、视觉传达、工业设计等多个相关专业,这些院系和专业会不定期的举行各式各样的艺术创作作品展,以达到让师生互相就自己的艺术作品创作进行交流沟通,在此基础上完全可以选择性的对社会开放一些适合青少年参加的作品展,充分与地方各中小学合作,甚至可以让他们自己亲自上手进行创作,引导他们如何将日本流行文化中的优质元素运用到实际的艺术创作当中,让青少年知道,流行文化也能做成学术,成人们与其抱着一味指责他们过分接触日本流行文化的排斥姿态,不如转向告诉他们怎样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变成现实的指导教育。

四、总结

面对来势汹涌的舶来流行文化潮流,我们全社会,特别是作为青少年的监护人和教育工作者,大可不必一味地对这种文化输入抱排斥和否定的态度,加之青少年的成长正处于叛逆期,不但不能让他们学会如何去甄别他们之间所流行并喜欢的舶来文化之是非好坏,反而更可能促使他们更加盲目的追捧和模仿而适得其反。与其“疯狂堵截”,不如“正确疏导”,充分依托地方特色文化,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等问题上开辟出一条新的思路。

作者:胡一超

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论文 篇2:

青少年Q版聊天:游走于虚拟与现实之间的隐忧

ICQ是国外一种互联网聊天软件,以“I seek you”(我找你)的缩写命名。腾讯公司在ICQ的基础上开发出了OICQ(意为“opening I seek you”,即“开放的ICQ”),为避免侵权并有效推广,将这种即时聊天工具取名为QQ。利用QQ进行网络聊天,简称为“Q版聊天”。“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与对策研究”课题组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高达74.4%的青少年选择QQ进行网络聊天。这足以证明QQ在众多聊天工具中魅力非凡,已成为青少年网络聊天

的首选工具。毫无疑问,它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必将产生重要影响。

一、青少年为何青睐Q版聊天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二十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7月,我国的上网用户总数为1.62亿人,青少年网民占总网民数约1/3(35.8%),已达到5800万人。青少年学生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6.9%。他们每周平均上网时长为11.6小时,其中每周上网超过20小时的学生占总人数的16.6%,超过40小时的占5.9%,对于每周需要上课5天的中小学生,每周上网超过20个小时的学生人群特别是超过40小时的学生人群,应引起教育者的足够关注。此外数据还表明:74.6%的青少年网民在上网时使用即时通讯的网络聊天工具,考虑到Q版聊天早已成为主流聊天软件的事实,青少年QQ聊天现状可窥一斑。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状呢?

⒈QQ的独特魅力

与QQ同时期出现的还有其他很多聊天工具,如Sina pager、OMMO等。QQ之所以能在短短数年内迅速发展,占领了80%的市场份额,原因不在于它的功能如何强大,而在于它的界面设计得十分合理。QQ在发展初期功能比较单一,主要用于聊天交流之用。正是这种针对性强而又操作简单的软件在市场发展初期才更具吸引力。近几年,为了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者求新、求奇的消费心理,QQ已经不再是功能单一的聊天性软件,而是基于聊天功能并包括点对点断点续传传输文件、共享文件、QQ邮箱、备忘录、网络收藏夹、发送贺卡、QQ宠物等多种功能的强大兼容性软件。QQ聊天也依傍功能强大的软件支撑,越来越受青少年的追捧和喜爱。

2.无法超越的年龄心理特点

追求个性。众所周知,特殊的年龄阶段使青少年对陈旧事物有着本能的强烈抵制,对新奇事物充满好奇心和尝试欲。他们除了被动接受外界灌输、社会认可的行为准则和观念、意识之外,还积极建构自己的主观认知和行为风格,QQ聊天作为一种在近些年发展起来的“new”事物,无疑充满了新鲜感和时尚性,因而自然地吸引青少年“投身”其中——一方面,青少年需要寻找突破口以“标新立异”,标榜自己的独特个性和行为方式;另一方面,他们通过模仿同龄人的流行语言和时尚行为,希望更好地融入同龄人群体,以成为别人效仿和膜拜的对象。

逃避压力,宣泄不良情绪。青少年处于人生中求知为学的关键阶段,其中很多人难以逃避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而我国又是一个“考试大国”,在很多家长的观念里,只有升入重点初中才能考上重点高中,只有考入重点高中才能考上好的大学,只有读了好的大学才能有好的前程和未来。这样,很多孩子从小便生活在紧张的考试生活中。这就需要有一种机制或途径排遣心中的郁闷,宣泄不良情绪。QQ聊天恰恰提供了这种可能。聊天的双方既可以是彼此熟识的朋友同学,也可以是毫无关系的陌生人。尤其是面对后者,隔着网络的“屏障”,谈话者可以更加坦白地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绪,摆脱熟人社会的角色禁锢,借助QQ聊天的话语接应机制,青少年得以释放心中积聚的压力和抑郁之情。QQ软件还提供了可以在聊天过程中应用的精美图片和幽默动画,这些电子技术使得QQ聊天更加富于情趣和幽默诙谐的色彩,因而对热衷新鲜事物的青少年也越发构成强大的吸引力。

渴望交往,平等对话。中学生一般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性越来越强,容易感到孤独、寂寞,既渴望与他人交往和交流,又不愿意把心事轻易地告诉身边的人。而在QQ这个虚拟世界中,他们可以不公开自己的身份就去自由选择谈话对象、自由选择聊天内容,还可以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彼此进行酣畅淋漓的谈话,彼此分享快乐,从而暂时忘却现实生活中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这也满足了他们内心的渴望。

在很多学校,学生被成绩分成了三六九等;在大多数家庭,父母与子女的交流是一种“权威式”的交流。这些极易引起青少年的反叛——希望自己能够与成年人平等交流,渴望被成年人尊重和重视。在QQ聊天中,由于彼此身份的隐蔽性,参与者可以任意设定自己的名字和角色,可能充当一个现实中不可能充当的角色,或“呐喊”出平时不敢说的话,按照自己的心愿去饰演一个与现实自我截然相反的人,并从自己设定的期望角色中建立自信,得到他人的尊重。当这种需要得到基本满足时,就会产生一种较为持久的推动力,促使他们“将QQ对话进行到底”。

二、Q版聊天对青少年的影响分析

青少年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通过QQ聊天,他们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和联系得以加强,同时又得以广纳各门类的多彩信息,享受这一切为他们带来的新奇与快乐。这不仅丰富了他们原本单调的课余生活,而且成为他们释放压力、排遣不良情绪的“安全阀”和通道。然而,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的开放性、虚拟性以及“网络强迫症”,给正处于求知为学这一人生关键阶段的青少年造成了诸多不良的影响。

1.诱发身心疾病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峰期,每天长时间坐在电脑桌前,往往会因为缺少锻炼而显得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同时又会因辐射而影响视力。加上在电脑前聚集着大量的灰尘,久而久之,容易导致面部毛孔阻塞、引起痤疮等生理疾病。还有,沉溺于网上聊天,可能造成互联网成瘾综合征,即所谓的IAD。沉溺于网上聊天就是IAD的典型症状之一,其表现包括:情绪低落、无愉快感或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精力不足、自我评价降低、社会活动减少、大量吸烟甚至滥用药物等。究其原因,是由于IAD患者上网持续时间过长,使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引起肾上腺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从而导致植物神经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进而诱发出种种疾患。

2.耗费时间,影响学业

由于人的身心发展的既定规律,青少年在情绪、情感上具有突出的两极性,易出现高强度的兴奋、激动、热情和极端的发怒、绝望。Q版聊天带有强烈的情景体验特征,青少年往往因迷恋徜徉其中的虚拟感受而无法自控。他们尽管有比较明确的自我意识,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主业,但其中那些自制力较弱者,无法快速、彻底地转换自己的注意力,很可能是“网聊”一小时,“心系”更长久,再无法沉下心来应对繁重的学业和密集的考试,于是思维发生混乱,严重影响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养成。

3.阻碍正确自我意识的形成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我或者说是个体对自我及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它是认知、情感、意识的综合体,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虽然已经逐渐成熟,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他们的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和全面,对自己的评价容易趋于两极。QQ聊天的虚拟性使得青少年得以摆脱生活中的既定身份,任意把自己幻化为心中期待的角色,自我意识也会随之不断膨胀。然而,长期游走于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角色冲突和巨大反差,又导致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生分裂,这显然不利于青少年完整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不利于他们对自身的正确评价和心理调适。QQ聊天中的“大侠”“口若悬河”地向“好友”讲述自己的“英雄事迹”,与他们在现实中日复一日、平淡无奇的学习生活频繁发生冲突和矛盾,在这两种角色转化过程中,导致青少年迷失自我,无法形成对自己的全面认识。

4.腐蚀纯洁心灵

青少年主要生活在家庭和学校中,还不是真正的社会成员,心智比较单纯,对社会的不良信息往往抵抗能力较差,甚至不能分辨真假好坏。QQ的网络匿名制给予青少年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的机会,同时也给了某些不良分子以可乘之机。那些被骗上当的少男少女,不仅其心理健康遭受直接重创,而且事后也常因蒙羞感而一蹶不振。另外,聊天中时常充斥着色情和带有暴力倾向的言语,经常被使用的“QQ表情”中也不乏色情、恐怖和暴力的内容,这些内容被复制后重复发出,其流行度非常之高,在青少年中传播了不健康的消极信息,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威胁着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消除青少年QQ聊天负面影响的对策及建议

青少年处于身体发育、心智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最“危险”、最“脆弱”的成长阶段。在这个时期,教育者更要注重教育方法,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与其进行各方面的沟通和对话,帮助他们稳定情绪、建立自信,平稳度过青春期,出色完成这个年龄阶段的各项“工作”和“任务”。

1.因势利导,培养青少年自律意识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只有青少年自身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加强自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QQ聊天产生的负面影响。因此,一方面,教育者要引导青少年专注学业,发现各门课程和知识与自身兴趣爱好的结合点,把学业负担转化成自身兴趣,缓解考试、升学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要通过组织青少年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挖掘他们多种多样的兴趣爱好,给他们多方面展示自我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尊重感。

2.开展网络知识宣传教育,加强心理疏导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一方面,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引导和教育青少年对网络聊天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帮助学生增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网络道德意识,引导他们文明上网,使网络真正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平台。另一方面,建立心理咨询室,帮助面临升学、考试的学生减轻心理压力,减少学生寻找其他途径来排遣压力的可能性。此外,强化班主任责任制,促使班主任主动了解当前青少年流行文化,充分发挥班主任在帮助学生疏导心理问题中的优势。

3.倡导民主平等的“家教”文化

青少年处于人生的反叛期,往往表现为对权威的反抗,对父母警戒的背离。在这个阶段内,家长们不应该一味追求传统“权威”的满足感,而应该与自己的孩子成为朋友,倾听孩子的心声,帮助他们缓解不良情绪,引导他们学会自我选择、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为此,要倡导全社会建设平等民主的“家教”文化,倡导家庭中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倡导家庭成员间的良好沟通。家长对子女的民主态度,对子女生理和心理变化的长期关注,以及建立在这一切基础上的积极互动的亲子关系,可以使青少年成长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消解于无形之中。

(责编 若 洋)

作者:吝莹莹 蔡 栋 刘争先

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论文 篇3:

当代青少年网络流行语使用情况及其教育价值

随着现代媒体的不断发展,各种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从流行语的使用主体来看,当代青少年无疑是社会流行语的重要使用者。在社会流行语的大环境中,他们既可能是主要接受者,又可能是重要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流行语已经构成当代青少年文化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他们特定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反映出他们对社会的特定理解。透过对青少年流行语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侧面去倾听、理解当代青少年的所思所想。

一、青少年使用流行语多是抱着“好玩”的心态

调查数据①表明,青少年使用流行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没什么目的,就是觉得好玩(55.1%)”“同学、朋友间更容易沟通(44.4%)”“显示自己有个性(16.6%)”。可见,青少年使用流行语的主要原因就是觉得好玩或者与同学沟通更加方便。

实际上,青少年的生活可以分为两个侧面,一是为主流文化主导的正统生活,二是由青少年亚文化或多种社会文化交互形成的非正统生活。正统生活要求正式性、常规性、稳定性,这与游戏所主张的娱乐性特征截然对立;非正统生活的非正式性、不确定性等特征,恰恰契合了游戏的特点。因此,青少年往往在这种非正式的生活中获得一种游戏的体验。而流行语自身的特点,在很大程度就迎合了青少年的这种游戏

需要。

一般来说,流行语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流行语有一定的新奇性。青少年群体中流行的语言,几乎全是近两年的社会流行语言,产生时间不长,不同于既有语言,具有新奇性的特征。其次,一些流行语的产生是由于误读、误写而成,从表面上看是对正规语言的一种反叛。例如,“床前明月光,蚊子死光光”等,在形式上构成了对正统语言的颠覆。虽然这些语言并非青少年所创造,可是他们在使用时却有较大的自主权。例如,既可以单独使用“浮云”,也可以连起来说“神马都是浮云”,这在某种程度上赋予了青少年很大的自由。最后,青少年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体味到一些乐趣,正如一位教师所描述的:

访谈者:您了不了解现在流行的语体,比如咆哮体之类的?或者说像火星文?

BGFT1:不知道,因为我不上网,所以……但是有时候他们说的一些,可能上课的时候说的一些,我估计是网络语言,他们就“哗的”哄堂大笑。

虽然我们无法细致地描述这些乐趣是什么,但通过教师描述的这一景象,可以看到青少年由于只言片字的流行语言而高兴、欢乐,从中收获一种乐趣。

由此可见,流行语在某种程度上内在地契合了一种游戏的精神,成为满足青少年游戏心态的一种工具或者手段。因此,青少年使用流行语并不像表面上看得那样,反对正统语言文化或者是颠覆正统语言形式,实质上,他们更多的是满足自己的游戏心态,从中获得

乐趣。

二、青少年流行语具有重要的“划界”作用

调查数据显示,绝大部分(81.2%)青少年使用过流行语。青少年对流行语的使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种情境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和同学聊天(61.7%)”,其次是“网上(32%)”,再次是“写日志(8.6%)”。由此可见,青少年流行语的使用情境主要集中在私人性较强的领域中,家长、教师及作业基本上是被排除在青少年流行语的使用情境之外。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青少年使用流行语具有对象和空间的边界性。对象的边界性表现在青少年使用流行语的对象多限于同龄人;从空间方面看,网络、日志等较为私人的领域是青少年使用流行语的主要空间。

1.对象边界性

青少年流行语的使用具有对象边界性,主要存在于同辈群体中。流行语是青少年群体中通行的“江湖令”,是他们相互辨识、彼此认同的沟通符码。在这一方面,流行语是以沟通对象的方式区别于成人的。流行语向谁开放,不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而且是带有很强认同性的沟通方式。

这种现象的出现是语言的群体性造成的。面对不同的对象,无论是话语内容出现差异,还是话语性质存在不同,这些不同的载体都是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在不同的话语情境中,话语体系和话语规范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意味着话语具有边界,在这个情境中适用的话语未必在另一情境中适用。

就青少年所处的同辈群体而言,同龄人是其主要构成对象,这个群体如其他群体一样,有着独特的群体规范,语言体系即为其中一项。在这个群体中,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认可,并可能衍生为一种规范。它既为青少年提供了使用流行语交往的对象,也在无形中形成一种流行语使用的压力。流行语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也是一种相互辨认身份的手段,无形中发挥着区隔的作用。

2.空间边界性

语言不仅有对象上的边界性,还有空间上的边界性。从空间上看,青少年主要是在较为私人的领域使用流行语。流行语是青少年个体世界的呈现方式,承载着独特的意义诉求,具有明显的私人化特征。在这一方面,流行语主要以存在空间的形式自我诉说。这个空间构成青少年个人内心独白的“飞地”。在这个空间中,青少年不会主动去动摇现有的语言格局。

对于青少年来说,网络和日志有着特殊意义。一般情况下,网络是一个共享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青少年根据各种特征找到与自己趣味相投的个体。这些个体由于自己的兴趣而构建出一类特殊的交流空间,青少年在网络上使用流行语会得到他人的回应,并因兴趣的差异形成一种界限。在这个意义上,网络又成为青少年的私人空间。个人日志也具有同样的性质。由于流行语的特殊性质及其在这两个空间的使用,两者无形中成为青少年的私密空间,与其他空间形成一定的界限。

三、流行语是青少年自我意义建构的符号

青少年流行语的使用,受到社会的深刻影响。青少年使用的流行语,绝大多数元素来自社会,是社会流行语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流传。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六成(60.3%)的青少年认为社会的各种流行语在同学中有体现。当前,在青少年中最流行的语体(排在前五位)分别是:火星文(26.5%)、脑残体(19.2%)、大话文(18.1%)、校内体(17.8%)、咆哮体(15.6%)。青少年主要是在同辈群体中使用流行语,是为了交往的便利。流行语在青少年群体内部的流传,是一种简单的社会复制,还是有意义的再造?这对社会和个体意味着什么?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注意到,青少年使用流行语,一方面是为了获得乐趣,另一方面会在无形中塑造个人的生活世界。这两种诉求是青少年对生活或者群体意义的寻求,本质上是一种意义重塑的过程。

例如,火星文与现实社会中的规范性语言的最大区别,是其编码的随意性和个性化。这同它的创造者—“90后”青少年的文化精神息息相关。一个人从最初习得语言到能够使用既有的词汇、语法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活动的过程,实际上是语言微妙地控制了人的思维和表达的过程。因此,人们要么改变或隐藏自身的独特性,才能使用既有的语言符号系统来满足深层自我、真实情感和独特个性的欲望,要么就把这种深层的表现欲望压抑到潜意识世界中。对于具有鲜明个性的青少年来说,这种压抑是痛苦的。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无法打破这一怪圈,在网络中,这种欲望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满足。由此看来,看似缺乏规范的怪异的火星文反倒成为青少年文化的一种固有“规范”,成为青少年亚文化的特有符号系统。而且,作为边缘性社会亚文化群体,青少年不甘作为附属群体,他们总是以种种方式向社会显示自己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火星文是青少年群体中的一种独特的“江湖令”,是区分自己与成年人的重要标志。因此,火星文更多地在同伴群体或个人空间中

流行。

由此可见,青少年使用流行语是一个意义再赋予的过程。流行语仅仅是一种符号,在青少年群体里得以发展,成为青少年的风格体系之一。在青少年使用流行语的过程中,人们为这种风格赋予该群体所独有的意义,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甚至使流行语成为承载群体规范与观念的载体。当青少年使用某些语言时,一方面运用社会赋予的意义,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青少年实现某种目的的工具。

由此可见,青少年从社会文化中选择的不是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内涵的东西,更多的是一种社会原料。他们通过对社会原料进行加工,将自己的意义赋予这些原料,实现自身目的。在媒介如此发达、信息传播如此迅速的时代,流行语的借用形式、意义赋予方式等多为大众所知晓,也是在大众的建构下逐渐发展的。青少年所使用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仅仅是社会大众赋予流行语意义模式的具体化。在这个层次上,社会流行文化完成了对青少年流行语的收编。

四、青少年的流行语体现出较强的阶层特点

调查数据显示,父母文化程度和家庭居住地影响着青少年使用流行语的类型。总体而言,父母文化程度较低、家庭居住地为乡村的青少年更偏向于使用大话文,父母文化程度较高且家庭居住地为城市的青少年则更多地使用火星文和脑残体。要想深入地了解这些差异背后的原因,我们需要对这些不同类型的语体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大话文语体的基本价值诉求在于通过对各种经典文本的戏仿、拼贴,颠覆文本所包含的话语秩序及支撑这些话语秩序的审美原则、道德规范、文化秩序等意识形态化的东西,从而获得一种“冒犯”的快感。从这个角度看,大话文无疑是一种带有较强革命色彩的话语方式。相比于大话文的反叛性、革命性,火星文无疑更多的是一种自我指向的游戏性语言。火星文主要源于书写的便捷性和形象性,虽然这种便捷与形象或多或少地带有对现有语言的某种挑战,但其初衷不在于挑战某种权威,而是青少年建构自我空间、保护隐私的重要策略。青少年渴望并寻求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各种有关成长的秘密可以在这一独立的空间中安全地存放和品味。这种成长的独立性诉求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受到家长、教师等成人的严格监控和审查:家长随意翻看孩子日记,教师私拆学生信件等。这些做法在传统的规范文字中是有效的。但面对各种火星文,成人往往是难以理解的。这种不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就确保了青少年隐私的安全性,实现一种独立于成人的自由空间。

在代际结构中,青少年总体处在一种社会文化的底层。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包括身份认同在内的青少年社会化所依据的社会文化资源主要由年长一代的成年人所提供。因此,青少年的身份认同主要是在一种继承性的认同框架之内进行,表现出一种明显的依附、被动的价值取向。青少年对大话文的热爱,恰恰在另一层面实现了对成人和社会主导文化的想象性的反叛。应该说,这是作为代际文化底层的青少年共同具有的文化性格。

然而,父母文化程度较低、居住地为乡村的青少年,除了具有这种代际视角的底层意义外,还有着非常明显的阶层特征的底层身份。这种双重底层身份,使得他们具有比城市青少年更为强烈的社会抵抗姿态。相比于父母文化程度高、居住在城市的青少年,乡村青少年拥有的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组织资本总体而言处在一种弱势的社会阶层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主流社会的合法介入途径显得相对贫乏。而大话文本身所具有的颠覆性、革命性意义,无疑是乡村青少年以一种想象的方式实现其对现有社会结构的冒犯。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社会低阶层背景的青少年更倾向于使用具有更大颠覆性的大话文。

五、当代青少年网络流行语的教育价值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流行语对青少年具有重要的意义。面对青少年流行语,我们不能采取简单的“禁止”措施,而是需要积极的应对。

第一,对青少年流行语持尊重的态度。流行语是时代的产物,深受社会变化的影响。在社会变迁的影响下,每一代人都有着较为独特的流行语文化。作为一种语言符号,每一类流行语都有各自的表现方式。在这个方面,教育者需要把握三个原则。一是教育者要保持开放的态度,不轻易给青少年流行语贴标签。二是教育者要保持聆听的态度,认真地聆听,探寻青少年流行语背后的意蕴。三是教育者要保持宽容的态度。在不影响学生健康发展与正常生活的前提下,允许学生适当地使用流行语,并能够从他们的流行语中体会他们真实的存在状态。

第二,了解青少年流行语,掌握一定的流行语。在尊重的基础上,教育者还应有更为积极的行动,一是了解青少年流行语,二是掌握并运用一定的青少年流行语。教育者应抓住机遇,及时探寻这些流行语的使用方式与意义等。在掌握并运用流行语方面,教育者应尝试着学习青少年经常使用的流行语,并在适当的场合使用这些流行语,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

青少年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与作用。如果利用得当,流行语可以成为教育者与青少年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方便教育者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如果处理不当,我们则可能会深受其害。因此,对于青少年流行语,我们需要加以审慎的研究与对待。

本文获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

作者:班建武?孔祥渊

上一篇:音乐家爱国主义教育论文下一篇:学生课堂注意力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