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化合物有机化学论文

2022-04-18

[摘要]有机化学中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文章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在有机化学学习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以期达到更好地学习并掌握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词]有机化学;哲学原理;运用有机化合物是含碳的化合物(碳本身和简单的碳化合物除外)。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机化合物有机化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机化合物有机化学论文 篇1:

浅析对高校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摘要:有机化学作为化学中极重要的一个分支及高等院校化学体系的四大基础课程之一,具有非同一般的教學意义。为更好地解决有机化学教学内容持续增加与教学课时逐渐压缩的矛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提高高校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本文拟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的转变入手,探索高校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和可行之路。

关键词:有机化学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一、改进有机化学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有机化学又称为碳化合物的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备的学科,是化学中极重要的一个分支,也是高等院校化学体系的四大基础课程之一。有机化学又可分为有机合成化学、生物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元素有机化学和金属有机化学等分支。众所周知,任何生命体的结构都是有机元素构成的,我们生活的环境和能源物质也都是有机物,所以有机化学发展迅速,内容丰富且社会应用性强,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中均有所体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虽然在持续增加,然而教学课时却有逐渐压缩的趋势,所以教学内容多、学时少也就随之成为教学工作中的矛盾主体。因此,作为一名化学学科的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不应该仅仅是定义、公式和实验方法,而是要尽可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各种化学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准确快速寻求到解决今后所遇到的化学问题的方法和思路。高校有机化学教学要适应新世纪对新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由理论公式型向现实应用型模式转变,以培养真正适应科技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教学目的转变催生教学方法变革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学生不管接受何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最终都要学以致用、需要面向生活,融入社会为导向。教学的目的就是教给学生一技之长,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顺利过渡。在知识经济与信息更新飞速发展时代,很多毕业生面临着“刚毕业就失业”的现状,就业岗位更新快、技术淘汰快,再长年限、再宽泛的专业高等教育也无法把学生培养成一劳永逸、无须“更新升级”的人才,所以这就急需我们的高等教育从教育的根本目的开始转变,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才能少走弯路,更快的适应社会,融入新的工作中。

有机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解决问题,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我们的教学过程就是将有机化学知识蕴藏在生活问题中,使化学教学成为还原生活的过程。尽量从学生的衣食住行出发,帮助学生认识有机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感受化学的魅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摒弃传统教育填鸭式机械化的教学方式,寓教学于生活,以掌握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能力而不是掌握知识的数量多少为教学目的;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验教学都要以了解生活本质,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为目的。例如,对我们最为重要的水与有机化学有什么关系?普通的自来水,纯净水,矿泉水,地下水等诸多种类水的界定标准是什么?其中挥发性(VOC)和半挥发性(SVOC)有机污染物分别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危害,怎样避免这种危害?我们应该怎样健康的饮水?水源的污染对整个人类生存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如何有效的保护水源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点,虽然从表面看所涉及的知识似乎很浅显,但就像树的根系一样有着许多深层的有机化学知识点,从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到最新的精密检测仪器的应用都可以包含在内,非常值得师生一起探讨研究。

三、教学内容转变是教学改革的精髓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直接反映了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创新的核心。因此,要搞好有机化学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轻松掌握教学大纲的知识,就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改革。这也是教学改革中的灵魂与精髓。

(一)教学内容改革以教材改革为起点

教材是开展教学的依据。实现教学内容改革,先要选定恰当的教材。根据自身院校以及专业的特点重新选定教材,根据不同专业特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有所侧重的变化授课内容。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丰富、理论深刻、实践性强、与其他各学科交叉渗透性强等诸多特点,但目前各高等院校所选用的有机化学教材可谓是纷繁芜杂,教材质量也是鱼龙混杂。这就需要教师用心甄别,充分考虑本专业实际和学生的接受能力,选择最为适合的教材,事半功倍。比如曾有环境专业的教师将“氨基酸”“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周环反应”等与本专业关系不强的内容和分析化学里边讲过的“四大谱”内容删去,把有限的教学学时充分分配给与本专业关系密切的必学内容。这样做的优点是有的放矢,既学到了学生认为有用的精华内容,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将前沿问题引入课堂是教学改革的点睛之笔

教学内容要站在学科前沿,紧跟时代步伐。将最新专业动态融入日常课程,是教育教学向前发展、培养高科技人才的必由之路以及有效途径。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随着国内外有机合成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有机化合物不断涌现,其种类和数量甚至正在以几何数列增长,其应用也是深入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机化学正在向全世界展现它无可替代的地位和旺盛的生命力。时代的发展呼唤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更新迫在眉睫。有机化学作为基础学科,广泛渗透在工业生产、科学研究、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业已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将国内外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还能够促进教师能力发展提高。也将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向学生推介诺贝尔化学奖中的前沿问题,尤其是与有机化学紧密相关的内容;或是在教材相关章节中,把自己的科研项目和研究成果的最新进展,向学生予以讲述介绍,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对学生生动展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这充分说明了教学与科研亟需密切合而为一。教学中应该密切注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信息检索已不再是难题,全球范围内的有机化学前沿成果,最新的科技文章只需一台连接了互联网的电脑便尽收眼底,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一些最新的国际动态,不仅启发其创新思维并同时提高学习热情。教师自身的超前意识往往会潜移默化地给学生最为深刻的影响,例如,在讲授绪论部分时对航天材料中有机部分的介绍,结合我国最新的航天成果,将纳米塑料等概念引入课程中。或将最近北大在重碱土金属有机化学研究中取得新进展——首次实现了多氟戊搭烯衍生物的合成,以动态方程式的方式展示给大家,从而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以课程为纽带带动师生的互动,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革。

(三)注重交叉学科的课堂教育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

诸多化学学科中,有机化学这门课涉猎其他学科最为广泛,集历史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为了培养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可以在学期初绪论部分重点介绍有化学的发展史、著名科学家所作出的贡献、有机化学研究的新领域、各种国际化学奖项中最新的有机化学研究成等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简史。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除要保持知识的准确性外更要力求每堂课都注入新的知识动态,结合专业特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联系日常社会生活,有意识的将食品学、生物学、材料学、物理学甚至艺术等其他专业融入有机化学的教学中,从多角度、多层次诠释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不再觉得化学是枯燥乏味的,而是一门令人充满探索热情的、魅力四射的学科。多学科交叉学习有机化学不但能解释大部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还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是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四、教学改革呼唤教学形式的转变

(一)授课形式多样化是现代有机化学教育的基本要求

有机化学知识点繁杂,公式变化多样,如果教师仍然拘泥传统的以信息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必定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但是若将以直接经验为主的教学方法(参观法,演示法,实习法,练习法等)引入课堂必将收效显著,中国的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差,大学中的实验科目又大部分是教师在准备和教授,如何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是当今高校教育亟需改善的通病。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可以由以往普遍的班级授课适当转变为分组教学、个别教学,道尔顿制或特朗普制的形式,相信多样化的授课形式一定会令学生每次课程都有所期待,激发了好奇心从而锻炼了思维能力,同时带动了课程知识点的学习。

(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是现代化学教育的内在要求

有机化合物以分子结构复杂、反应条件严格、副反应多、反应机理难掌握而著称,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有机化学教学注入了活力,有望改变有机化学难学、难懂的观念,极大地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病。

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具有很多优点。首先,它使现代化学教育更形象更生动。它具有高信息涵盖量、色彩丰富、呈像生动、动感形象等长处,作为高科技教学手段,其引入与应用,积极促进了现代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发展。Flash对化学实验的图像解构,将微观世界里的有机化学反应形象而又生动地呈现出来,使对各种反应机理的描述不再晦涩抽象难懂。

其次,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有机化合物空间立体结构更加形象直观,其动画功能可以利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代表各化合物上的原子或基团,把有机反应过程直观地表现出来,变静态为动态过程。多媒体演示可用于代替昂贵但高效灵敏的仪器的操作,如气象色谱-质联联用仪(GC-MS),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PLC-MS)等。

价格昂贵一般学校难以引入课堂教学实验之中,但利用CAI课件即可向学生模拟这些仪器的操作,让学生对有机测试先进手段有更加直观的理解,任何教学手段都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

再次,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师生之间沟通提供了便捷途径。通过开拓网络教学平台,可实现教师在线答疑,学生可根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网上与教师交流讨论,也可以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这种教学平台的应用弥补了大学教师科研任务重、不坐班,学生在课余时间找不到教师答疑的缺点,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相对自由。目前网络平台辅助教学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得到了良好的运用,用于答疑、公布教学信息和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今后将进一步研究完善教学平台的应用,以实现无纸化提交、批改作业,提高工作效率。

另外,多媒体课件的选择和编制也要注重教学理论和课程体系的特点和规律,突出重点,分清主次,有所取舍。不能仅仅只是教材内容的堆积,也不是越花哨越好。这就要求教师把有机化学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综合应用,相信正确恰当的应用多媒体手段,并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完美结合必将深化有机化学改革,对培养高素质人才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新世纪开启的新纪元,对高科技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作为培养高科技人才的摇篮,要与时俱进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教学目的,改进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形式,豐富课堂文化,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高校教育必不可少的营养剂。将高校有机化学教学由理论公式型向现实应用型模式转变,是推进现代有机化学教育健康发展的有效探索,也是现代有机化学教育改革的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国喜.有机化学教学规律初探[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16(4):140-143.

[2]李贵深,李琳,葛薇,等.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2(3):7-8.

[3]赵建庄,魏朝俊.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实践[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22(2):97-99.

[4]彭美云.提高本科课堂教学效果的建议[J].中国大学教学,2010,(7):17-19

[5]彭杜宏,何敏.大学课堂教与学状况的个案观察报告[J].高教探索,2009,(2):97-101.

[6]邢其毅,徐瑞秋,周政,等.基础有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作者:孙婷 赵光 张启俭

机化合物有机化学论文 篇2:

试论哲学基本原理在有机化学学习中的运用

[摘要]有机化学中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文章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在有机化学学习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以期达到更好地学习并掌握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有机化学;哲学原理;运用

有机化合物是含碳的化合物(碳本身和简单的碳化合物除外)。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开始接触和使用有机化合物。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逐渐发现并制备出大量新的有机化合物,积累了浩如烟海的有机化学知识,其中无不处处闪烁着哲学的光芒。如果我们在学习和研究有机化学的过程中,能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会给我们的学习和研究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对立统一规律在有机化学学习中的运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同处于事物的统一体中,并依据一定的条件各自向相反的方面转化。事物的发展变化主要是其内部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

(一)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同时具有的两种重要特性,相互联系又不可分离,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也就没有同一性。

在有机化学中,两种异构体在室温下能相互转变并达成平衡的现象称互变异构现象,具有互变异构现象的两个异构体称为互变异构体。互变异构体之间的关系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如酮与烯醇、对亚硝基苯酚对苯醌肟、硝基烷烃与酸式硝基烃、烯胺与亚胺等均为互变异构体,它们之间能相互转变并在一定的条件下达成平衡,往往很难分离出某个纯的异构体。互变异构体的分子具有不同的结构,是不同种类的化合物,表现为相互对立的关系。但是,双方之间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存在。并且,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表现了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的特性。当然,它们之间的依存和转换是有一定条件的,这就是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 内因与外因

内因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外因是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在推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内因与外因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但二者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在外因的作用下发挥作用。

我们在学习醇的性质时,知道醇既有一定的弱酸性,又呈弱碱性;既可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又可发生消除反应,还可发生α-氢的脱氢和氧化反应,这都是由其分子内部结构决定的。至于到底发生何种反应,体现何种性质,则需视外部条件而定。当醇与活性金属作用时,表现出弱酸性,而与强酸作用时则体现出弱碱性;与氢卤酸、无机酸酰卤或含氧酸在温热条件下发生亲核取代反应,而与含氧强酸在较高温度下则发生消除反应;与氧化剂作用则易发生氧化反应。这些反应都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具有α-氢的烯烃与溴到底是发生双键上的加成反应,还发生α-氢的取代反应;卤代烃究竟发生亲核取代反应,抑或是发生消除反应,同样要视外部条件而定。

此外,具有不同官能团的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往往不同,聚集二烯烃、共轭二烯烃和孤立二烯烃,卤乙烯型卤代烯烃、烯丙基型卤代烯烃和隔离型卤代烯烃以及芳卤型卤代芳烃、苄基型卤代芳烃和隔离型卤代芳烃化学性质间的差异,均是由其内部分子结构的不同而决定。

2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原因与动力,事物发展是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紧密结合、共同推动的结果。

不对称烯烃与质子酸的加成反应,氢离子有可能加在双键两个碳原子的任何一个上,产生两种加成方向,从而形成两种不同的加成产物。这两种加成方向是相互竞争的,究竟以哪个加成方向为主,这就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两种不同的加成方向,会形成两种不同的碳正离子中间体,但它们的稳定性存在很大差异。若氢离子加在含氢比较多的双键碳原子上,形成的中间体更加稳定,由此生成的产物也就是主要产物。反之,得到的产物就是次要产物。这就是马氏加成规则的实质。从矛盾的观点看,这一反应实际就是矛盾双方地位、作用不断转化的结果。同理,当具有两种以上β-氢原子的卤代烃或醇发生消除反应生成烯烃时,究竟是以札依采夫取向的产物还是以霍夫曼取向的产物为主,也是矛盾斗争性作用的结果。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唯物辩证法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一般,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个别。一般寓于个别之中,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另一方面,个别、特殊又同一般、普遍联系着。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辩证统一。

据美国化学文摘统计,截至20世纪90年代初,有机化合物的数目已愈1000万种。要对数目如此庞大的有机化合物逐一学习和研究是不可能的,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我们可根据有机化合物中所含的官能团的不同,将它分成不同的种类。具有同种官能团的化合物,往往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由于某一类化合物所具有的普遍性质寓于各个具体的化合物之中,因此,我们对同类化合物中有代表性个体的性质进行研究后,就可以归纳、抽象出同类化合物具有的普遍性质,也就无需对同类的个体进行逐一研究。

众所周知,不对称与溴化氢加成时,根据马氏加成规则,氢将加在含氢较多的双键碳原子上。这是一个普遍适用的规律。但如果反应体系中存在过氧化物,或是当烯烃分子中存在较强的吸电子基团时,则加成的方向恰恰相反,这是马氏加成规则的一个特例,也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因此,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必须做到具体事物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

二、质量互变规律在有机化学学习中的运用

(一)质、量和度

质是一事物成为其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表示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的数量的规定性。任何事物都有其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是质和量的统一。度是事物自己质的量的幅度、限度和范围,是与事物的质相统一的数量界限。丙烯与氯反应,在低于200℃时,主要发生的双键加成反应,生成1,2-二氯丙烷;若高于300℃时,主要发生α-氢的氯代反应,生成3-氯丙烯。低于200℃,就是发生加成反应的度。在低于200℃这个量的范围内,发生加成反应的质不变;高于200℃这个量的范围(尤其是超过300℃时),这个反应就会失去自身的质,而发生

α-氢的氯代反应。在度中,质与量这两种不同的规定性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二)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形式或状态,量变引起质变,而质变巩固着量变的成果,又引起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推动着事物的不断发展。质量互变的具体实现形式是复杂多变的,表现为二者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包含,量变中有质变,质变中包含了量变。

在有机化学中,有关质量互变规律的例子比比皆是,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同系物的物理性质的变化了。正构烷烃的沸点、熔点随着相对分子质量增加而有规律地升高,折射率随着碳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大;烯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醚等同系物的沸点、熔点随着分子量的增加而升高的现象;在卤代烷中的亲核取代反应中,其活性顺序为:氟代烷<氯代烷<溴代烷<碘代烷,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从氟原子到碘原子,卤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目的增加,原子半径增大,极化度增加,碳卤键更容易断裂所致;羧酸衍生物能进行水解、醇解、氨解等反应的活性有以下顺序:酰卤>酸酐>酯>酰胺,莫不都是量变引起质变的例子。

醇类随着分子中羟基数目的增多,沸点升高、相对密度增加、酸性变强。酰胺分子中氮原子上连一个酰基,呈中性;而酰亚胺类化合物由于氮原子上相连的二个酰基的作用,呈弱酸性。在碳原子的sp3、sp2和sp三种杂化形式中,由于杂化轨道所含的s和p成分的不同,使得杂化轨道的空间形状和性质不同,均表明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在有机化学学习中的运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两类因素和两种力量。肯定是事物中维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否定是事物中促使自身趋向灭亡并转化为他物的方面。自1883年合成出含三元环和四元环的碳环化合物后,人们发现三元环的化学活性比四元环大,而四元环的活性又要大于五元环。为了解释这一实验事实,1885年德国化学家拜尔(Baeyer A von)提出了“张力学说”,认为环烷烃中构成环的碳原子是处于同一平面内,排列成正多边形,其Z_CCC的键角与碳四面体正常键角109度28分的偏差将产生“角张力”,张力愈大,环就愈不稳定。这一理论较好地解释了三元环、四元环和五元环的稳定性,这是该理论的肯定方面。但由于其假设成环碳原子共面的观点与实际不合,这是其内部孕育的否定方面,因无法解释六元环的稳定性而被近代杂化理论所否定。这样,对于环烷烃稳定性解释的理论就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阶段。当然,这种否定是“扬弃”。

在有机化学发展史上,由于从动植物体内得到的这些化合物有许多共同的性质,明显地不同于当时从矿物来源的无机化合物。当时的化学家把有机物和无机物绝对划分开。1806年瑞典化学大师贝采利乌斯(Berzelius J J)把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定义为“从有生命的动植物体内得到的化合物称为有机化合物,研究这些化合物的化学称作有机化学”,并认为“在动植物体内的生命力影响下才能形成有机化合物,在实验室内是无法合成有机化合物的”。这种学说被称为“生命力”学说,曾一度牢固地统治着有机化学界,使人们放弃了用人工合成有机物的想法。

直到1828年德国青年化学家维勒(w·hler F)发现无机物氰酸铵加热很容易转变为有机物尿素。他把这一重要发现告诉了贝采利乌斯。他说:“我应当告诉您,我制造出尿素,而且不求助于肾或动物——无论是人或犬。”但是这个重要的发现,并未马上得到贝采利乌斯和其他一些化学家的承认,就是维勒本人也认为这个合成不能算作一个完全的合成,因为氰酸和氨还不能从无机物制备。因此,在它们里面还有一些是属于有机界的东西,是这些物质使尿素的合成得以成功。还有人为了维护“生命力”学说,认为尿素是动物机体的排泄物,而且易于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因此可以把尿素看作是有机物和矿物质之间的联系环节,尽管这种处于分界线的物质可以人工制成,但要人工制备结构较为复杂的有机物质还是无能为力。

直到1840年德国化学家柯尔柏(Kolber A w H)合成了醋酸;1850年法国化学家贝特洛(Berthe-lot M)合成油脂类物质,这些都证明在实验室可以制备出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间并无截然界线,从而彻底地动摇了“生命力”合成有机化合物的观点。从“生命力”学说被彻底否定这一过程来看,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阶段,每一次辩证否定都是对以往发展阶段的一次扬弃,都将事物推向更新的发展阶段和更高的发展水平。同时,也表明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呈现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总之,在有机化学学习过程中,只要我们熟练运用哲学的基本原理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就更有利于理解有机化学的基本内容,理清脉络,抓住要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作者:刘祖广

机化合物有机化学论文 篇3:

探析有机化学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摘要】作为从事防止环境污染、提高改善环境质量的一项科学技术,环境工程的核心就是环境污染的治理。在经济和科技日益创新的今日,有机化学作为环境工程的重要技术,如何正确的应用去治理环境污染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的方面,发挥了重要且关键的作用。不同于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污染的传统有机化学,正确的使用有机化学就能在环境工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有机化学的概念以及研究方向做出介绍,期望对相关人员带来部分帮助。

【关键词】有机化学;环境工程;应用

引言:碳化合物的化学就是有机化学,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性质和制备的方法及应用的科学就是有机化学。至今为止,有2000多万个化合物中,大部分都是有机化合物。通过对有机化合物的研究发展史来看,在经理了手工到计算机化的过程,其发展速度是飞跃性质的。有机化学现在已经深入了生活,不仅在能源和材料的领域有应用,在已有的研究表明,甚至都健康和环境的灵越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有机化学能够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其创新性强,适用性强的特点,让有机化学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有机化学在环境工程的利弊

有机化学有着相当多的作用和使用途径,它不仅可以在农作物的改良上有所作为,在医疗研究、食品工程等方面同样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体系内,环境的污染和环境生物的检测方面,有机化学有凸显了自己不可或缺的地位。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题,如何治理受到污染的生态环境,化学,在环境工程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认知中,化学带给了人类丰富的物质生活,创造了多样性的生活条件,满足了人类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但同时化学的双刃剑特质也让人类认识到了在使用的同时,环境污染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在农业生产中,增产所使用的化肥以及农药等物质,这些都是通过有机化学将有机物合成来的,虽然可以对农业的增产提供有效的帮助,但是同样的对环境和人类自己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众所周知的农药“百草枯”是具有非常强大的清除杂草的功能,在清除杂草的过程中,同样具有很难分解的化合物。在农业行为上广泛使用后,通过农作物的转化成食物,进入人体或者牲畜体内后,其残余化合分子将会积累。所以这种农药已经在逐渐被禁止使用。又或者室內装修,为了满足人类对美丽环境的需求,近些年来,城市装修项目发展的如火如荼,虽然在室内装修的美丽满足了人类对美丽环境的要求,但是人们也忽略了一些建材内的有害成分转化成气体释放在室内给室内环境带来污染,从而影响人身健康。

二、有机化学在环境工程的应用措施

(一)选择适宜的有机化学类型

合理的选择性使用有机化学的类型,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让有机化学得到最大的发挥,工作人员应当对已污染的环境进行取样分析,确认环境污染的原因和源头,以此为依据合理的指导使用有机化学的类型,才可以避免不恰当的使用有机化学物带来的危害。

(二)对有机化学的使用的时机要得当

虽然有机化学这个名词的含义较为笼统,但是我们通过研究返现,其分支很多,并且分支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且有所关联。所以,在有机化学的使用中,一定要注意使用的限制范围。对于相似的有机物的区分方面,一定要优先注意使用的要求和条件。在处理污染废气时,同样要把控废水和工业废料的处理。精确计算,避免废水或者废料对环境的二次污染。相关人员应当对容易处理的污染物质深入研究试验,尽量寻找更好的有机化合物来进行对应的处理。污染物的处理也一定要根据区域的不同来进行分别处理。一定要把污染物的水平控制在国家相关规定内的水平后,方可处理。

(三)积极发展绿色科学

绿色化学是在环境保护方面发现的有着重要帮助的有机化学,它的主要使用范围是可以对废弃物或者污染物的有效处理,甚至进行提取可回收利用资源,降低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的。现代科学的进步,带动了绿色化学的使用和发展,目前的绿色化学可以从技术角度或者专业的角度去处理污染问题,回收资源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相应的,有机化学研究人员也应当继续努力致力于研究绿色技术,让绿色化学更具推广性和普遍性,才能让环境治理得到最大的改善。

结语:综上所述,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就是环境污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如何运用好有机化学提高各类资源的运用效率,成了现在社会经济进步的阻碍。在环境工程中有效的利用好有机化学,不但可以治理环境污染的问题,还可以增强各类之源的使用效率。所以,只有规范且科学的运用好有机化学,才能将环境污染的根本问题整治,才能让国内的经济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于红.探究有机化学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J].黑龙江环境通报.2015(04)

[2]刘雄伟,刘畅,俸婷婷,郝永佳,田又平,周英.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推进《有机化学》课堂教学改革[J].广东化工.2021(01)

[3]罗金菊.扩招背景下高职有机化学混合式分层教学的探究[J].广州化工.2021(03)

[4]张向阳,蒋溱,申有名,肖安国,唐裕才.大学有机化学与高中有机化学相同知识点解释差异的浅析[J].广州化工.2021(02)

[5]任博涛.提高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策略[J].化工管理.2021(04)

[6]刘玉玲,武利顺,王朝霞.对普通高校《社会有机化学》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思考[J].山东化工.2021(02)

[7]李家玉,陈进,李婧娴,林祖金,林丽萍.地方院校有机化学混合式“金课”建设初探[J].云南化工.2021(01)

[8]陈奉英.高校“有机化学”教学中翻转课堂的运用探讨[J].现代盐化工.2019(06)

作者简介:杨姝倩(1982.1—),女,蒙古族,籍贯:辽宁沈阳人,辽宁何氏医学院,讲师职称,硕士学位,专业:环境科学,研究方向:环境污染治理。

(辽宁何氏医学院 辽宁省沈阳市 110163)

作者:杨姝倩

上一篇:化学特点发展管理论文下一篇:初中化学教学问题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