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教学现代艺术设计论文

2022-04-28

[摘要]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人才培养目标,适应新常态下社会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职业需求,将技能大师工作室引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以高职院校艺术类教学资源为依托,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研究技能大师工作室发展方向,将工作室建设与院校专业建设有机结合,满足新常态下市场对艺术类学生的复合型需求。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工作室教学现代艺术设计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工作室教学现代艺术设计论文 篇1:

工作室教学模式与现代学徒制相结合下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摘 要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其人才培养价值越发显现,并在素质教育、新课改标准的指导下提升了工作成效。但是,从客观的角度分析来讲,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诸多不足,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在对工作室教学模式与现代学徒制相结合内涵及价值作出简述的基础上,重点就工作室教学模式与现代学徒制相结合下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教学;现代学徒制;结合人才培养

新的教育发展时期,企业在职业教育工作中的参与,为其创新改革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满足了自身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打造了一种校企合作双赢局面。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工作室教学模式与现代学徒制作为校企合作的有机体现,其相互结合下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为提高教学实效提供了强力支撑。

1 工作室教学模式与现代学徒制相结合的内涵及价值

工作室教学模式以工作室为载体,是一种强调资源整合,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新型教学模式。而由西方发达国家引入的现代学徒制,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典型体现,其基本特色是“师傅带徒弟”,与工作室教学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有效教学资源整合,注重发挥学生主体性,旨在建立更加完备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体现了市场导向教育的基本特征,是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流方向。工作室教学模式与现代学徒制相结合,要求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教育,重整专业化师资结构,在以生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激发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行为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艺术设计类专业本身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实践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种创新教学模式满足了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特点要求,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其未来的成功择业就业。

2 工作室教学模式与现代学徒制相结合下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作者基于上文的认识,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工作室教学模式与现代学徒制相結合下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2.1 推进校企合作

根据上文的分析,工作室教学模式与现代学徒制相结合的保障基础是校企合作,理应体现在教学支撑的各个方面,包括配套环境、师资力量等。具体而言,职业院校应以经济市场需求为导向,认真研析新课程改革标准,精准定位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事业,充分发挥双方资源优势,搭建理实双向互动平台,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配套环境建设上,职业院校可提供基础设施和场所,组织工程背景丰富的专业教师负责工作室的日常管理事务,而企业则负责提供专业设备及实际项目,并指派高端实践人才辅助技术指导,保证工作室教学的有效开展。在师资力量建设上,职业院校与企业应协同优化教师组织结构,主要分为专职与兼职两个支撑体系,积极引入行业领先人才。同时,职业院校还应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搭建良好的教师交际平台,丰富他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使之提供全面的教学服务。

2.2 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是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其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了此项工作成效。工作室教学模式与现代学徒制相结合的艺术设计类课程设置,应由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完成,突破传统教学思想的禁锢,有机地将教学与工作实践融合在一起,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职业素养及能力。在秉持实用原則的基础上,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不但要包括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其他学识延伸,如心理学知识、管理学知识、社会学知识等,以培养综合性人才,满足企业未来的生产需求。此外,职业院校还应强化课程教学方法创新,通过多媒体技术应用引入企业案例,创设虚拟工作情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此,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形象生动地转化专业知识,降低学生学习难度,还发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其职业技能的全方位培养。

2.3 完善评价机制

基于工作室的现代学徒制教学评价机制建设,应从多元化评价与互动式评级两个方面着手。其中,多元化评价机制是指采取多种项目的评价手段,客观、科学地评述学生理论知识、上机操作以及综合能力水平,以为后期的强化训练提供信息支持。在此过程中,职业院校既要继承传统笔试考试优势,又要弥补其中缺陷,按照一定的分数比例设置考试成绩、行为表现等构成,尊重和理解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体现素质教育理念与原则。例如,职业院校可要求学生在计算机上独立完成艺术作品设计,并就其作品折射出的知识、能力水平协同企业一线人才作理性分析,突出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此外,互动式评价机制是指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着重体现学生主体,保证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完善的评价机制,使得教学与企业生产无限贴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水平,进而激励他们有针对性地完善自身。

3 结语

总而言之,工作室教学模式与现代学徒制相结合下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体现了素质教育以生为本理念的指导,是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方向。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作出的相关研究可能存在不足之处。因此,作者希望业界更多学者关注工作室教学模式与现代学徒制结合,针对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及需求,提出更多的实践策略。

参考文献

[1]邱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与“现代学徒制”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16):128.

[2]李宏.现代学徒制与双师工作室一体化的实践研究——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12):120-123.

[3]何浩,陈梦,张梦园.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现代学徒制”与“工作室制”相结合[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7):226.

[4]许爱军,蒋新革.“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内涵分析与概念辨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1):21-25.

作者简介

管阳(1981-),河南省濮阳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电脑艺术设计。

作者单位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300

作者:管阳

工作室教学现代艺术设计论文 篇2:

新常态下大师工作室对高职院校艺术类学生职业技能提升的研究

[摘 要] 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人才培养目标,适应新常态下社会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职业需求,将技能大师工作室引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以高职院校艺术类教学资源为依托,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研究技能大师工作室发展方向,将工作室建设与院校专业建设有机结合,满足新常态下市场对艺术类学生的复合型需求。

[关 键 词] 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文化创新

一、大师工作室在推动技能人才培养中的现实意义

(一)丰富教学资源,增强教学实力

大师工作室的建立在培养技能人才、丰富教学资源、推动文化创新方面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开展过程中,保持大师工作室教学组织的相对独立性与单纯性,依托现代教学环境、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开发特色课程。充分发挥艺术大师的导师示范作用,以新型学徒制展开教学,注重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丰富。

(二)推动技艺传承,实现成果转化

大师工作室是实现技能传承与课题突破、教学科研与成果转化、文化创新与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场所。在教学开展过程中,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借助大师及工作室平台承接订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生产,在真实的生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创作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以技能大师为中心的教学团队科研能力,实现课题突破,探求技能创新。

二、大师工作室在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中的建设策略

(一)对接地方产业,推进专业建设

对接地方产业,开展校企合作,将大师工作室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产业发展相结合,开展层次丰富的创作实践。大师工作室将技能培养作为教学核心融入建设过程中,突出大师的带头作用,培训在职教师,形成教学团队,打造目标明确、深入项目、技能过硬的培养平台。

以大师工作室建设成果推动专业教学,结合地方特色文化,开展特色专业,培育综合性的高技能人才,实现艺术设计专业建设与大师技能工作室之间的互动发展。进而围绕地方经济发展与地域文化特征,推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建立专业与技能平行发展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强化技能培养,提升就业能力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教学组织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室、实训室为主要场所。教学内容很难做到与市场及时对接,教学组织方式较单一,从课堂教学到企业需求的转化衔接不够明确,毕业生就业往往需要企业二次培训。大师工作室人才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强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结合科学系统的教学管理与教学考评体系,建立就业、教学、科研一体化的产、教、研发展模式。实现教学与企业实践的无缝对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安排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为一体,学生作品直接转化为产品,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深入了解并参与企业实践,同时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三)注重文化创新,拓宽就业渠道

大师工作室在完成文化传承的同时还担负文化创新的职能。结合横向课题和企业订单研发新型工艺产品,成为创意产业孵化平台。实践过程中结合市场需求与现代设计观念,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注重文化创新,将技艺传承与文化创意相结合,开发适合新的市场环境、新的审美标准的文化产品。在商业化的同时保留艺术核心,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大师工作室与现代艺术教育的结合有助于培养出既懂设计又懂生产,既遵循传统又敢于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三、大师工作室在提升学生职业技能中的运行保障

(一)完善评价与管理体系

建立科学完善的考评体系,对工作室进度、成果进行评估验收,及时收集信息反馈,调整发展方向,在与市场对接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完善。在考核过程中,应对工作室整体进行评估,一方面,对大师及专业教师专业技能进行评价,另一方面,要评估教学过程与教学成果,保证工作室發展的前瞻性与时效性。建立责任制,确保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并有制度可遵循。另外,大师工作室的成立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教学团体的个体行为,而是其所在职业院校教学建设的一部分,学校对工作室发展需承担扶持、监管、宣传的重要责任,推动工作室发展。

(二)完善自身运营机制

完善自身运营机制是大师工作室建设发展的核心保障,包括:(1)打造师资团队。建立以技能大师为中心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学队伍,不仅包括本校专业教师,而且可以吸收社会行业精英,注入新思维、新方法。(2)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明确手工艺传承与文化创新的主体地位,开展项目教学,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设置与企业合作的关联性,根据本校学生学习基础编订校本教材。(3)建立工作室评价考核体系。加强工作室自我评价,制订符合本工作室发展特色的考评制度,分工明确,配合外部考评体系共同推进发展进程。(4)完善工作室管理制度。教学过程中实行工作室教师全责制,监管组织来自各系的学生,严格执行工作室管理制度。

(三)扩大社会影响力

加大工作室宣传,提高社会影响力。工作室不是简单的培训、教学场所,而是担负着传承手工艺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配合院校、政府及其他社会力量对工作室进行大力宣传,提高民众认知度才能吸收更多的社会资源、不断扩充队伍壮大。如,借助现代媒体提升曝光度,定期对外开办展览、讲座、文化活动、培训活动等。

总之,将教学、科研、生产融入大师工作室教学过程,传承传统手工艺技能,结合现代市场需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文化创意能力,实现从教学到生产的成果转化。建设过程中依靠强有力的外部支持和完善的内部运营体制将工作室建设规范化,确立工艺传承与文化创新的主体地位,成为提升艺术类学生职业技能的新动力。

作者:王爽 陈爽

工作室教学现代艺术设计论文 篇3:

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引用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摘要】艺术设计专业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实验结果证明了在当前应用型高校建设体系当中,艺术设计专业的“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不是只注重“教”的过程,而是注重“应用效果”,教师的身份是“潜在工作室的老师傅”。这对于应用型高校建设体系的完善具有积极的效果,对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具有实践价值。

【关键词】艺术设计专业 工作室制 人才培养模式

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当今艺术设计专业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学生,是以用促学、学以致用;对于教师,则是形成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提高熟练的专业技能。学校应构建先进的设计教育体系,为地方经济产业培养、输送人才,设置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专业,迎接“中国设计”时代的到来。

一、工作室教学模式内涵概述

现代“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高校主动与社会相融合,大量结合社会有力资源进行艺术设计教学。目前应用型高校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独立学习能力、多元文化融合能力的人才,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更是如此。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当中,艺术设计的项目操作能力尤为关键,这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同。艺术设计的岗位是立体的,多面的,能力的需求,也是立体的,多元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亲身经历、参与从设计到制作完成的整个过程,并能亲眼见证设计项目的实施效果,突出了学习的能动性和个人构建性。学生在体验的过程里,实际就完成了个人观点的构建,产生了个人的见解和反思,进一步形成艺术设计思维。

二、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一)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工作室制下的项目教学模式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种开放与发展的教育教学环境,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与更实际的教学作用。把项目引入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完成项目的设计,让学生顶岗参与项目设计及施工,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促进了产学研的拓展

学校和企业联系紧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承担企业项目的前期可行性论证、行业与企业的调研等工作,同时和企业联合进行产品开发、职业培训以及教材编写。这样能形成教育与产业相互促进的局面,取得学校和企业同步成长的双赢效果。

(三)兼顾“双师型”教师的培育与设计产品的开发和创新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以专业教师为主,吸纳企业设计师、工程师以及行业第一线的专家、学者作为工作室导师,让他们根据真正的项目课题进行教学。真实的设计课题对教师的能力也是一种锻炼,这样既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批“双师型”教师,又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降低了教学成本。

(四)成为服务社会的平台和学生创业培养的基地

学校和地方企业合作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工作室成为服务社会的平台。学生专业意识不断增强,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综合性项目课题的完成使学生能力和素质得到全方位的提高,为今后自主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校企合作共建“工作室”。积极寻找合适的企业与其建立合作机制,校企合作共建与学校专业、职业领域、工作岗位相对应的“工作室”。学院可提供一定的专项资金和教学场地,企业提供必须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技术与实际项目,或学校提供场地,学生自带设备(计算机),企业提供项目等多种模式共建“工作室”。根据实践需求,一个专业可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与同一个企业建立不同的“工作室”。“工作室”的环境布置应该和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基本一致,确保师生的真实体验效果。

(二)建立配套的技能实训室。高校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是能完成几个项目的技术工,而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所开设的课程就要全面和系统,因此,并不是所有课程都适合“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特别是一、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程很难通过“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完成,这就需要结合工作室要求,建立与专业课题、就业方向配套的技能实训室,如,计算机辅助实训室、画室、摄影棚等。

(三)建立专兼职教学团队,联合开发课程。通过选拔社会上的“工艺大师”、企业的“能工巧匠”、学校的“教学专家”等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工作室”教学团队,聘请以合作企业为主要来源的行业、企业专家和一线的能工巧匠,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并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长期培养鼓励机制,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为了使“工作室”有效运作,每个“工作室”需设“工作室”主持人,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或合作企业的专家担任。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与设计创作能力为主线,以“工作室”为平台,联合开发课程。在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基础上,与企业、行业合作建立、开发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编写教材、实施教学,采用“教学进车间,项目入课堂”的形式,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四)制订科学的“工作室制”教学管理制度。为了保障“工作室制”的高效运转,需制订一套严格、科学、健全的管理机制。根据学校学生学习特点,可以建立学分制管理制度,使学生能自由、个性、灵活地学习;建立人性化的督导检查制度,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引进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建立有效的检查指导工作制度,解决工作室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建立实训环境管理和劳动保护管理制度,制定工作室安全操作管理规程和文明生产措施,营造良好的企业育人环境。

(五)设立艺术设计研发中心,开发项目。学校要积极与企业、政府等有关部门联合设立“设计研发中心”,寻求市场需求,开发新的项目,推进成果的转化,实现合作方的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创新,长足发展。

四、“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一)工作室的组建(师生双向选择)

在工作室的设立上,要以艺术设计行业领域“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为依据,结合行业职业与岗位分析划分出不同方向的“工作室”。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要求打破原有的“班级”概念,面向全体专业师生,以工作室为单位建立项目团队。鼓励校内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兴趣特长自主申报加入工作室导师团队,同时邀请企业行业中的专家、学者、能工巧匠加入。工作室导师团队选择1名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担任工作室主持人,由其全面负责工作室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由主持人、专业教师、兼职专家的工作室“导师”团队。学生加入工作室采用双向选择方式。学院组织“工作室”申报会,宣传和公示各个“工作室”的研究方向和项目课题,学生在进行一定程度的基础训练之后,根据自己的专业特征及兴趣爱好,选择申报相应的工作室。各工作室在基础知识、文化技能、团队精神等方面进行考核,挑选出合适的学生加入工作室。学生进入“工作室”后,专业学习、毕业设计都在“导师”团队的指导下进行。

(二)工作室的教学安排

為了让所有教学都能服务于培养目标,可采用三年全程工作室模式人才培养,将工作室的教学贯穿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三年的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入学后,进行“三通道”学习方式:第一通道是公共课程,以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学习;第二通道是技能实训室,以专业技能专项实训进行训练学习;第三通道是工作室,以实际企业艺术设计项目为中心,模拟现实真实工作岗位,学生以技术工人的身份边工作边学习。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了解工作室的设定目标、专业方向、所需课程知识与技能,然后拟定一个自己初步的学习方向。在时间安排上,一般上午上公共课,下午及晚上进入技能实训室或工作室实践。以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为例,进入工作室的大一学生,按其能力和课程开设情况,可将公共课安排在上午进行学习;专业课程如Photoshop、3DMax、广告设计等专业课程安排在下午或晚上的技能实训室边操作边学习;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根据学习进展情况可适当嵌入成功案例,安排学生进入“工作室”边工作边学习。大二的学生可安排一些简单的产品设计来训练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大三学生是工作室的主力,可以承担相对复杂的产品设计,并成为真正的技术能手来承接真实有经济效益的项目,同时,他们也可以辅导、带领大一、大二学生的学习与工作。最后,学生的毕业设计也是在工作室内完成。

(三)工作室“递进+循环式”的项目课程

“工作室制”教学的核心是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中做,做中学,做中教”,在工学结合中实现学生职业素质和技能的协调发展。因此,在教学设计上要打破“章节”授课方式,采用项目化教学,“递进+循环式”设计教学内容。在深入分析职业岗位中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提炼出若干个完整任务,将其转化为学习项目,然后根据学生接受情况“递进式”安排学习。

五、结语

应用型高校建设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当中的重要环节,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可忽视,本文认为要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应用型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效果,可以尝试艺术设计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应用。这样就可以满足应用型高校的建设体系的构建,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应用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叶林心。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讨[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2)。

[2]陈桂珍。农业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

作者:韩晓鸣

上一篇: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论文下一篇:保险受益人法律研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