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企业风险论文

2022-04-1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及专业分工逐步细化的趋势,企业为了取得竞争上的优势,将主要精力用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和领域,对于其他与核心业务关联度低的业务和领域,大多采用外包的方式,于是,业务外包越来越多的存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如何在业务外包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本文将对业务外包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管控措施。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内部控制企业风险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内部控制企业风险论文 篇1:

零售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风险管理研究

摘 要:零售企业在内部控制当中全面加强风险管理,有助于防范企业运营中的风险,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从而实现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零售企业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中,风险管理属于关键性环节,而当前零售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现状仍不容乐观,严重影响着风险管理质量。基于此,本文结合风险管理概述,对零售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风险管理现状加以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探讨了加强风险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零售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一、前言

零售企业近年来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有效提升企业竞争力,各大零售企业需要充分加强内部控制,尤其要关注内控中的风险管理,避免企业经营与发展中受到风险影响,产生重大损失。零售企业目前在内部控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导致企业风险管理相对较为薄弱,难以有效保障企业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究零售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风险管理,为零售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二、风险管理概述

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风险加以管理和监控,本质上是监控风险。企业在运营与发展当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风险,企业需要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加以防控,以免企业受到严重损失。风险管理在企业经营与日常生产当中是一种需要时刻进行的行为与工作,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

三、零售企业内部控制中风险管理现状

(一)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影响风险管理

目前我国许多零售企业受到传统经营理念影响,不够重视内部控制,很多企业甚至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部分零售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内涵和重要作用缺乏正确认识,将内部控制单一地理解为会计控制、资金安全控制以及成本控制等,导致企业缺乏到位的内部控制,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零售企业就可能出现多种风险,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同时,很多零售企业在内部控制当中,比较注重事中控制和控制,对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缺乏事前控制。一些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直接照搬其他企业的内控模式,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缺乏衔接,导致内控制度不能满足企业内控要求,进而使企业面临诸多经营风险。

(二)缺乏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防范措施不足

零售企业在开展内部控制工作过程中,需要积极采取有效对策,对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实现全面识别与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预防和规避,最大程度的降低风险发生率。但是当前我国很多零售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相对淡薄,进行风险评估与检测的时候,使用的方法不准确、不全面,也不积极联合专业风险评估机构进行内部风险测评,导致所构建的风险管理体系缺乏完善性和科学性,所采取的风险防范对策缺乏针对性,不能有效管控潜在的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零售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企业为了追求高额经济利益,盲目投资或者违法经营,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和法律风险,甚至面临破产风险等,严重影响企业的良性发展。

(三)审计部门存在职能弱化问题,难以有效监督內部控制

零售企业要加强内部控制中的风险管理,还要对内部控制制度落实情况加强监督,单独建立专业的内控监督部门,以评价内控制度的完善性,监督制度执行情况。但是目前很多零售企业不够重视内部控制监督工作,企业审计部门存在职能弱化现象,组织结构设置也不合理,难以有效发挥审计部门职责和作用,导致企业审计人员不能充分监督零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全面落实。同时,很多零售企业都是由经营者管理审计部门,这将导致企业审计工作受到领导者的干扰和影响,难以有效实行审计监督工作。

四、零售企业内部控制中加强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均衡的分配内部控制权利

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如果权力过于集中,又缺乏相关制约与监督机制,将导致企业管理面临严重风险,企业很容易受到损失。而目前很多零售企业都存在这类问题,经常发生且由经营者个人控制企业所有经营和管理权力,导致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缺乏稳定性。因此,零售企业在内部控制中要有效加强风险管理,首先要优化企业治理结构,均衡地将经营管理权力分配至各部门当中。零售企业经营管理当中,销售部门和采购部门属于重点部门,但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只针对这两个部门制定和执行,而要细化每个环节具体工作,对所有环节中存在的内控风险点加以排查,针对性地制定相关内控制度,保证内控制度的全覆盖,以全面防范企业经营风险,避免企业出现潜在损失。

(二)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很多零售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缺乏正确认识,对内控和风控的作用理解不到位,所以,零售企业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内部控制理念,积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并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强化财务预算。另外,商业零售行业需要结合行业特点和市场形势,制定符合零售企业实际情况的规范化、科学化以及系统化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充分明确企业财务和资金管理职责。另外,要在零售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内控信息系统,对经营数据和信息实现动态、实时的监测,风险管理人员可以结合相关信息,及时调整内控手段和风险控制措施。

(三)加强内部控制监督

一方面,零售企业要加强内部控制监督,通过科学方式强化内部审计,进而加强内部财务监督,逐步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比如要定期核对银行对账单、财务报表等文件,保证财务数据准确、真实。另一方面,零售企业需要加强外部监督,利用社会监督或者外部审计加强企业内部监督力度,从而有效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落实情况,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工作的成效。

五、结束语

零售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面临诸多风险,如果不及时加以防范和规避,并针对性的制定应对策略,将严重影响企业的健康长久发展。因此,零售企业需要正视目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风险管理薄弱点,采取有效对策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零售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腾飞.商贸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J].财讯, 2016(16):96-96.

[2]陈政,杨萍.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与风险管理整合策略研究[J].中国经贸, 2016(8):235-235.

作者:田敏娟

内部控制企业风险论文 篇2:

浅析业务外包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风险及管控措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及专业分工逐步细化的趋势,企业为了取得竞争上的优势,将主要精力用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和领域,对于其他与核心业务关联度低的业务和领域,大多采用外包的方式,于是,业务外包越来越多的存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如何在业务外包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本文将对业务外包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管控措施。

一、业务外包的主要风险

(一)业务外包管理制度风险

目前,由于业务外包业务在很多企业刚刚起步,企业缺乏完善的业务外包管理制度,对业务外包的范围、方式、条件、程序等相关内容未明确规定,导致制订业务外包实施方案无据可依或存在漏洞,可能会导致业务外包失败,甚至会导致企业遭受损失或丧失竞争优势。

(二)业务外包的范围界定风险

由于企业在制定业务外包实施方案时,未能清楚界定企业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重大外包业务与一般外包业务的区别,将不宜外包的业务进行外包所引致的风险。

(三)业务外包的价格界定风险

由于企业内部控制未能有效权衡外包成本与预期效益,在对外包业务的价格进行界定时未能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导致外包价格不合理,业务外包成本过高,以致企业难以发挥业务外包的优势。

(四)业务外包审核批准风险

由于企业未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审核批准业务外包实施方案而发生的风险。该环节的主要风险有:由于审批制度不健全,导致对业务外包的审批不规范;审批不严格或者越权审批,导致业务外包决策出现重大疏漏;对实施方案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未能合理审核,导致业务外包不经济。

二、业务外包的企业内部管控措施

(一)制定业务外包实施方案,降低业务外包的决策风险

企业根据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和业务外包管理制度,结合确定的业务外包范围,制定实施方案。

首先,建立和完善业务外包管理制度。这是业务外包风险管控的基础和前提。企业应以成本效益原则为基础,综合考虑业务运营具体特点、外包市场成熟度、公司管控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业务外包的范围,同时明确业务外包的方式、条件、程序等相关内容。

其次,严格按照业务外包管理制度规定的业务外包范围、方式、条件、程序等内容制定实施方案,避免将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同时确保方案的完整性。对实施方案的重要方面进行深入评估以及复核,包括承包方的选择方案、外包业务的成本效益及风险、外包合同期限、外包方式等,确保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二)建立和完善业务外包的审核批准制度,降低业务外包的审核批准风

建立和完善业务外包的审核批准制度,明确授权批准的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各层级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得超越权限审批。加大对重大业务外包的管控力度,避免因越权进行业务外包给企业带来不利后果。财务负责人应当参与重大业务外包的决策,对业务外包的经济效益做出合理的评价。对于重大的业务外包方案,提交董事会审批;对于审批不严或越权审批的,应当进行相关责任的追究。

(三)谨慎选择外包服务商,合理规避外包服务商的选择性风险

企业应当按照批准的业务外包实施方案择优选择承包方。

首先,加强外包服务商的资质审查。深入调查候选承包方是否为依法成立、合法经营的专业服务机构或经济组织,是否具有相应的经营范围和固定的办公场所,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资质、技术实力及专业人员,是否符合本企业业务外包的要求,并考察候选承包方从事类似项目的成功案例,对承包方可能存在的选择性风险进行初步评估。

其次,引入承包方竞争机制。企业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依据外包管理制度规定的程序和权限,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用招标等适当方式,择优选择承包方。并建立严格的回避制度和监督处罚制度,避免相关人员出现受贿和舞弊行为,给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四)签订合法有效的外包合同

确定承包方后,企业应当及时与选定的承包方签订业务外包合同。

在订立外包合同前,要充分考虑业务外包方案中识别出的重要风险因素,并通过合同条款予以有效规避或降低。在合同中,约定业务外包的内容、范围、价格、违约责任、服务等级和服务标准,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外包业务需要保密的,应当在业务外包合同或者另行签订的保密协议中明确规定承包方的保密义务和责任;在违约责任方面,制定既具原则性又体现一定灵活性的合同条款,以适应环境、技术和企业自身业务的变化。

(五)加强业务外包的实施及过程管理风险控制

企业应当加强业务外包实施的管理,严格按照业务外包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和相关要求,组织开展业务外包,并采取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措施,确保业务外包活动的有效执行。

首先,建立有效的业务外包实施管理模式,密切关注重大业务外包承包方的履约能力,采取承包方动态化管理方式,对承包方开展日常绩效评价和定期考核。对重大业务外包的各种意外情况做出充分預计,建立相应的应急机制,制定临时替代方案,避免业务外包失败造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断。一旦发现偏离合同目标等情况,应及时要求承包方采取措施调整改进。

其次,建立有效的承包方履约考评机制,提高实施风险控制能力。根据运营模式、管理机制、质量水平等方面的要求,及时了解承包方的财务状况、生产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信息,对承包方的履约能力进行持续评估。有确凿证据表明承包方存在重大违约行为,并导致业务外包合同无法履行的,应当及时终止合同。

此外,切实加强对业务外包过程中形成的商业信息资料的管理。要求对从合同洽谈、签订、执行、运输、存储等过程中形成的信息资料要妥善保管,及时入档。

综上所述,只有严格按照业务外包各环节的风险管制措施,实施制定的业务外包方案,才能使业务外包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同时有效地规避风险。

作者:漆淑珍

内部控制企业风险论文 篇3:

企业内部控制主要风险点与关键控制措施

【摘 要】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我国企业逐渐步入转型阶段,获得深化发展,面对这种新的生存环境,部分企业难以实现到位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造成企业管理成本大幅攀升,市场发生萎缩问题。我国企业需高度重视内部控制问题,紧抓风险点,运用针对性较强的科学措施开展企业内控工作,尽可能推动相应管理水平的优化提升,确保企业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在此,本文将针对企业内部控制主要风险点及关键控制措施进行紧要探讨。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点;控制措施

一、企业内部控制主要风险点

一般来说,内部控制主要指的是在公司董事会以及监事会、经营管理层及全体员工共同实施之下旨在努力完成相关控制目标的过程。企业内部控制风险是指对内控制度能效发挥以及目标实现造成直接影响的不确定性因素。若制定有目标则就存在风险,缺乏目标则没有预期结果,进而不会涉及不确定性问题。具体来说,不确定性涵盖有管理体系以及资金、市场等多方面涉及的风险状况,这些风险的出现会造成企业产生经营困难,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破产状况的出现。

1.战略风险

此风险主要指的是因为企业战略决策所导致的风险状况,企业未能充分了解以及决策产生失误问题、难以适应新型政策均会直接催生战略风险。其中,战略风险包括有战略管理风险以及政策风险、宏观风险等方面的内容。

2.财务风险

在企业日常运营过程中实施各类型财务活动的时候,因为各种未能预料或者是难以控制的因素的直接影响,导致企业财务拥有不确定性,进而加大损失的可能性,该类型风险问题可被称作是财务风险,现金流风险以及成本费用风险、应收账款风险、预付账款风险、财务控制风险等为财务风险的关键内容。

3.市场风险

企业市场风险是指基于行业竞争及市场需求和经济指标的变化导致形成的风险。市场需求风险以及关联信用风险、竞争风险、行业风险、经济指标变化风险等均为市场风险。

4.运营风险

在企业的实际运营过程当中,因为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变动性及复杂性,加之主体针对环境的实际适应认知能力及管理能力局限性较大,使得运营活动难以实现预期目标,进而加大损失形成的可能性。通常而言,运营风险相对较为复杂,其主要类型包括有人力资源风险以及项目管理及执行风险、信息系统安全风险、技术风险、道德风险等多项内容。

5.法律风险

企业法律风险主要指的是因为国家法律法规的优化调整、在合同签订执行进程当中涉及到的重大法律纠纷及疏漏问题等状况导致的风险形成。其中法律环境风险以及合规风险、合同管理风险、法律纠纷风险等为法律风险。

二、导致企业内部控制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1.领导未能充分重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

部分企业主管财务的领导层人员、业务人员以及财会人员时常会利用企业内控制度不严格产生的漏洞问题实施资金挪用、贪污受贿、盗窃资金等行为,或者是跟外部不法商贩勾结起来、进行企业资金的非法侵占等,造成违规违纪状况常常出现。

2.内控制度欠缺完善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企业未能充分重视内部控制制度,造成企业内控制度缺乏较高的完善程度,未能在企业各个部门领域及相应环节实现有效渗透,导致企业会计工作实施秩序呈现出混乱状态,核算失实严重,进而使得会计信息失真,形成严重的企业损失。

3.企业内部审计控制管理工作实施稍显薄弱

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内部审计控制可谓是关键的构成部分,然而实际情况为多数企业未能进行内部审计机构的合理设置,某些企业即使已经设置有内部审计机构,由于企业缺乏对其的正确认识,导致内审制度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4.风险意识明显较差,导致企业内部压力欠缺

伴随着社会环境的更替变化,在严峻的市场发展背景下,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造成企业运营风险逐步加大,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很多中小企业未能就此将风险意识水平提升至相应高度,加之企业管理人员潜意识对于经营风险的概念较差,导致企业实际抗风险能力较弱,难以顺应新时代市场经济整体趋势要求。

5.欠缺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

纵观而言,企业会计日常控制依赖会计监督工作,企业内部会计监督要求相关会计人员需针对企业运营所涉及的经济活动实施有效的会计监督,然而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经常非正常干预会计工作的顺利实施,在利益驱使或者是管理者的干预之下,会计人员会根据管理者意图办事,导致会计监督职能难以正常履行。

三、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的相关措施

1.实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合理设置

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时候,必须拥有良好的前瞻性及预见性,进行风险预警及分析机制的科学化构建,严格遵循行业发展规律,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实施较为详细的深化研究掌握,着手于企业目标实现所形成的系统风险及非系统风险,充分明确了解企业关键内部控制要点,就其进行拥有较高可行性的风险管理系统的优化构建,运用风险识别、风险预警、风险分析、风险评估以及风险报告等针对性措施,就企业可能形成的各类型风险展开全面完善的控制防范。神华集团在2008年始,根据建立内控体系的要求,结合公司业务扩展、机构调整、职责权限的界定和明晰等内控环境的变化,全面修订和完善了公司的各类管理制度,完善出台了包括25类191项管理制度,并编印成“管理制度汇编手册”下发执行。

2.增强风险意识及树立积极的内控观念

风险识别可谓是风险管理的开始,是实现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内容。由此可见,必须针对企业面临的各类型风险问题展开合理识别,而后针对风险实施分类,剖析风险形成因素。基于全面风险管理框架,风险识别的主要目标为持续广泛地收集跟企业风险及风险管理相关的内外部初始信息,发掘企业形成的风险问题。持续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结合管理制度及流程,征求责任岗位意见,进行制度规范的合理制定,旨在将责任落实到家,严格实行内控规范。在企业日常工作开展中,保证各项业务可实现正确处理,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分析可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跟风险管理相互之间的关系为体制跟机制,若企业仅存在内部控制体制,缺乏风险管理意识的话,则会造成内控管理制度形同虚设,若仅存在有风险管理意识,却无内控制度框架,则风险管理会丧失科学化管理手段,进而导致风险管理目标难以达成。

3.健全完善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实际环境

在企业日常运营进程当中,为实现风险管理成效的优化获取,则要求企业需积极优化内部建设环境,结合我国现行法规政策规范构建合理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及议事规则,明确落实多方权限职责,制定明晰职责分工体制,加大员工继续教育及在职培训投入力度,全面打造学习型企业组织,实现企业风险管理综合实力水平的优化提升。与此同时,要求企业内部审计部门需拥有独特的发展眼光,针对全球行业形势以及实际的企业发展需求实施合理预测与了解,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展有效的决策及可行性、预测统计、产出投入、因果分析以及流程图设置,就企业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危机进行较为准确地预测,客观评价企业内部控制体制的完善发展进程。

4.合理规范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设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最终的执行效果容易遭受人为因素的直接影响,所以说在实际企业内控管理运行进程中需进行各种风险应对措施的有效制定,关注企业员工综合化管理,尤其是针对跟关键流程环节相关的管理人员需努力强化责任管理及制度管理,科学规范内控行为的同时实现风险意识的优化提升。实现对各类风险事项的事前防范、事中管理与事后监督。每位企业员工均应积极参与到运行内控管理进程中,明确各环节控制风险责任。企业运行内部控制进程中应科学引入约束与激励机制,明确责任、层层分解相关工作,并落实到人,同企业岗位责任、经营目标与绩效考核全面挂钩,进而综合强化企业运行内部控制目标。

四、结束语

综上可以知道,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多样化风险问题,企业需积极采取针对性科学控制措施进行有效处理,强化内控管理,全面提升企业综合效益,推动企业可持续优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崔莹.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主要风险点与关键控制措施[J].未来与发展,2014(04)

[2]赵文丽.建立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体系的几个关键环节[J].煤炭工程,2012(11)

[3]王礼东.企业内部风险的控制与防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24)

[4]高娟,李玉萍,龚福和.企业环境会计控制风险评估方法研究——基于共振理论的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3(06)

[5]齐志红.对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的探讨和建议[J].现代商业,2009(06)

[6]陈宪宇.ERP系统下的企业内部控制风险及防范研究[J].价值工程,2009(04)

作者:陆斌

上一篇:建筑空间概念发展论文下一篇:住宅建筑节能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