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六步法管理论文

2022-04-16

编者按:五年的乡村教学、五年的高中历练、十年的初中教研、三年的名师培养,朱美仙老师在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着。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朱美仙老师形成了“生活,人文”的教学风格,致力于构建富有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为学生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育丰富精神和健康人格开辟了新天地。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文言文六步法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言文六步法管理论文 篇1:

“七步法”走出中职古诗文教学困境

摘 要:中职古诗文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学生因畏惧而陷入困难,老师因课堂效率低下而陷入困境。本文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介绍了如何通过“七步法”,一步一步引领学生融入古诗文学习课堂,让他们成为知识的建构者,让中职语文的古诗文教学更加有效。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 困境 建构主义 七步法 有效课堂

都说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面对这排名第一的怕,文言文教学的道路就显得颇为艰难。在学生眼中,只要有文言字眼出现的课文,都被盖上文言文的标签,直接打入冷宫。作为中职生,他们的文言文基础相对薄弱,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不能营造一个适合他们的学习氛围,他们就有可能陷入听不懂的困境。因为觉得难,所以有了畏惧心理,学习起来也会特别累。这样一来,本来就不太自信的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必然受到挫伤,学习古诗文这条艰难的路会变得更为曲折。阻挡老师前行的是课堂的效率。为了学好知识,老师们都会不由自主地采取“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串讲法。然而这种教学法容易导致课堂沉闷且效率低下。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有很大的价值。在皮亚杰看来,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建构了新的认知图式。这一理论提醒笔者: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在老师指导下的主动学习,他们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教师是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最终引导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因而在古诗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需要了解个体、激发个体兴趣、授予个体方法、为个体创设情境,化被动为主动,才能拨开迷雾走出困境。当然,古诗文课堂也可以是德育的一个平台,更离不开有效的激励措施。笔者把这个方法称之为“七步法”,通过“读”、“逗”、“授”、“画”、“演”、“育”、“励”七步,把古诗文课堂交回到学生手里,让学生在“七步法”的指引下,在情境中学习,主动获取知识。下面谈谈笔者的“七步法”是如何操作的。

一、“读”

“读”者,“读心”也。“读”是前提,是基础。教师要充分了解授课对象,兵书有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作为引导者的教师要熟悉学生这个知识建构者。

1.充分了解学情

学生的学习情况是老师的教学出发点,只有对教学主体的学习基础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契合学生实际,制订适合学生的教学计划,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要了解本班学生的学情,老师需要从学习成绩、学习习惯、课堂表现、作业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对全班的学习情况要有大致的把握。

2.充分了解学生个性

要驾驭语文课堂,了解学生的个性也非常重要。个性活跃的学生,或许更适合讨论的课堂形式;个性沉稳的学生,更喜欢理性思考。面对不同个性的教学主体,授课过程中的课堂生成也是不同的,教师需要灵活变换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3.充分了解班级管理机制

每一个班级都是一个团体,不同的团体有不同的管理方式,也会有不同的奖励机制。作为任课老师有必要了解一下班级相关机制。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顺势借用班级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逗”

所谓“逗”,就是逗趣,激发学生的兴趣。中职生的文言基础薄弱,但是他们的兴趣还是比较广泛的。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把握好他们的兴趣方向,并合理激发,课堂会更有生机。比如学生对一些知名作家的作品耳熟能详,但是对他们的生平却知之甚少。抓住这一点,笔者在讲解《将进酒》这首诗时,花了一节课的时间,兴致盎然地向学生讲述了李白。从“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到“御手调羹”、“贵妃磨墨”、“力士脱靴”的不羁,再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然不屈。一个飘逸豪放、集“儒、道、侠”于一体的李白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立了起来,学习这首诗歌的时候便有了亲切感,课堂也比较活跃。

“逗”是多角度。只要学生感兴趣,笔者可以从作者、从背景、从主题等角度展开。用契合学生兴趣方向来激活课堂,追求高效。如学习《静女》,可以介绍一下在《诗经》中出现较多的爱情诗;学习《六国论》,可以对当时天下的形势做一个颇为详尽的讲解。兴趣被激发了,学生主动了,课堂就更有效了。“逗”是催化剂,是调味料,能有效激活课堂。

三、“授”

“授”即“授之以渔”的授。宓重行老师说:“中学的文言文不应由老师一篇一篇‘教’,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工具书来自学。”这个观点,与建构主义理论无疑是合拍的。教师作为帮助者,应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途径。中职老师教学古诗文时如果彻底放手比较困难,但至少应该做一做放手的事情,如让学生买好《古汉语字典》,让学生多归纳常见字词的用法,课堂上创造机会让同学们在没有老师帮助的情况下合作翻译……都说“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古诗文学习中来,无论学习古诗文这条路多么难走,学生的收获都会是满满的。“授”是拐杖,是助行器,在学习道路上起到不可缺少的辅助作用。

四、“画”

“画”者,绘画也。古代诗歌最擅长的就是运用意象营造出意境,面对绝妙的意境,在赏析诗歌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好的中职生,很有可能吞吞吐吐,语言匮乏。面对此种情形,笔者让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来展现,收获了不一样的效果。绘画的要求不要太高,不然不是绘画专业的学生会手足无措,只要学生能大致表达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就可以了。比如在学习《雨铃霖》时,在寻找出意象之后,让学生绘制连环画来呈现整首词。起初学生觉得特别新鲜,然后开始认真画画,教室里嬉笑声不断,但是却让老师看到了一群动脑筋思考的学生。只要有适合用绘画来表现的情境,都可以适当地运用这一方法。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也不例外,在《沂水春风》这一课,笔者也尝试让学生用简笔画呈现了当时就坐的位置图,学生都是很努力地去读懂课文,然后再动笔画,这样古诗文学习的主动权又到学生那里去了,岂不快哉!

五、“演”

“演”即表演。如果课堂上“画”不足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时候“演”就可出场了。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来再现情境,既能让学生对角色有更充分的了解和体会,也给了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样也活跃了课堂。在学习《长亭送别》时,课文学习接近尾声,笔者组织学生表演“临别叮嘱”这一情景。学生的表现真的出乎意料,除了别出心裁的“方言版”和“演唱版”,还有一个男生拿出眼镜布当道具,一边抹泪一边恶狠狠地说:“你如果在外面有女的了,我会剥了你的皮,抽了你的筋,放了你的血。”然后马上转用温柔的腔调说:“你知道吗?”引得同学们捧腹大笑。一节意犹未尽的语文课,只因为有了表演这个环节,令人久久沉醉。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积极融入角色,揣摩语言,形成了自己对人物的理解,知识也在不断构建中。“画”和“演”犹如学生的创作,既是构建的过程,也是展示的结果,同时也用创新的方式激活了原本沉闷的课堂。这两步犹如两注清流注入课堂,让课堂清亮而又有活力。

六、“育”

“育”者,育人也。 古人强调“文以载道”,中国历史上语文教学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在职高就读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对人生比较迷茫,导致平时表现出懒散、无所谓的状态。与其板起脸来严肃地教育他们,不如在语文课堂上融入德育主题,适时点拨会来得更深入人心。有一次,学完《琵琶行》,接着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有一个学生幽幽地吐出一句:“唉,这些人呀都是被贬之后才会写出那些诗的。”听完这话,同学们都笑了,没有同情,没有理解。笔者笑着赞同了该同学的话,面对课堂突发的状况,笔者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两个方面的德育主题。

1.直面挫折

这些诗人无疑都是遭遇了很大的挫折,但是他们都没有垂头丧气,更没有一蹶不振,反而在文学领域有了很大的发展。面对挫折,要有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要有李白那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直视挫折,勇敢面对。

2.闪亮自我

有句话说得好“当上帝为你关闭一扇门的时候,同时也在为你打开一扇窗”,身在职高可能是一次失误,但是千万不要把打开的那扇窗也关上。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展现自我风采的领域,无论是学习、技能、文体,任何一个方面都要让自己有一个放光的地方,这样的人生才完整。

又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中那一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扣住这一点,让学生明白凡事只要尽力了,就可以不必在乎结果。凡事都应该尽力而为,才能无愧于心。这样的德育教育就如“润物细无声”般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古诗文课堂更加有生命力。“育”是灯塔,是指南针,指引着学生前行的方向。

七、“励”

“励”乃激励。中职生文言文基础差,老师切不可要求过高,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都应该符合中职生的特点,更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

1.评价标准放宽,多鼓励少批评

如何评价,老师的标准很重要。要求过高,则优秀者甚少,难免气恼忧心。面对基础差的中职生,教师应该在衡量本班学生的学情之后,从中间水平确定一个标准。对优秀者多多表扬,对需要进步的多多激励。多发现学生优点,多鼓励,相信表扬的力量是巨大的。

2.评价方法多样,重过程轻结果

如果教师单一用考试成绩来衡量,将会挫伤很大一批学生的自信。老师可以把更多的评价放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课堂表现还是作业情况都能成为评价的依据。在课堂上老师宜创设适合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比如朗读、绘画、表演等,创设一个平台有利于学生发挥,从而更好地让学生这个主体得到发展,“励”是强心针,补充剂,能让学生更加鼓足勇气前行,更有信心去主动获取知识。

作者:胡丹飞

文言文六步法管理论文 篇2:

构建富有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

编者按:五年的乡村教学、五年的高中历练、十年的初中教研、三年的名师培养,朱美仙老师在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着。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朱美仙老师形成了“生活,人文”的教学风格,致力于构建富有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为学生提高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育丰富精神和健康人格开辟了新天地。

朱美仙,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为河源市东源县教育局初中语文教研员,兼任东源县教育局教研中心副主任。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初中名教师培养对象,曾获“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先后参与国家级课题1项(中国教育学会立项课题《作文三步法教学实验研究》),主持县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2项(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初中作文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初中语文自主高效学习型课堂实践研究》)。担任省级课题论证专家近10次,担任市级课题论证专家近20次。长期负责县级课题管理工作,目前指导县级课题共16项。在《语文月刊》等杂志发表论文11篇,且有多篇论文获奖,其中获国家级奖9项、省级奖11项、市级奖7项。近年执教省级公开课7节、县级公开课8节。个人专著《生活作文,回归本源的作文教学》即将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付印。

五年的乡村教学,孕育最初的梦想

1994年,朱美仙老师踏进了家乡——河源市东源县的一所乡村学校,开始了她的教书生涯。当她在清脆的铃声中第一次踏上讲台时,看着那一个个朴实的孩子,那一张张明亮的笑脸,那一双双澄澈的眼睛,她的内心充满了感动与震撼,也就在那一刻,一个关于优秀教师的梦想,像一粒微小的种子,悄悄地埋进了她的心里。

那时,朱美仙老师的生活,始终有书籍的陪伴。没有导师的指导,没有同伴的交流,只有自己的埋头苦读:深奥难懂的,读一遍,再读一遍;记忆不牢的,背一遍,再背一遍。就这样,1999年,经过一千多个日夜的苦读,朱老师通过了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全部学科的自学考试,以优秀的成绩获得了本科毕业证书。

而在工作中,朱美仙老师经常为教材的一句话、教案的一个问题,冥思苦想,废寝忘食。由于基本功扎实,工作认真,她迅速成为乡镇的骨干教师。

回顾乡村教学的五年,朱美仙老师说,那是刻苦学习、夯实基础的五年,也是孕育最初梦想的五年。

五年的高中历练,让梦想破土萌芽

埋藏在心底的优秀教师之梦,引领朱美仙老师通过招聘考试,进入了县重点高中——东源中学。

为了胜任高中语文教师这一重任,朱美仙老师尽心竭力。她尝试以学生的眼光阅读教材。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层次结构如何?有何写作特色?她在不参考任何资料的情况下,一遍又一遍地大声朗读课文,一句又一句地认真批注。同时,她重视教学参考资料的广泛阅读。最终,她的课堂以人性的解读、广阔的视野,赢得了学生、同行的认可。

然后,不安现状的朱美仙老师又大胆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

以国家级课题“作文三步法”教学实验与研究为载体,努力践行“我手写我口,我口述我心”的作文主张,与学生一起感知生活的多姿多彩。经过一年的实验,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朱美仙老师也被评为“全国作文教学实验先进个人”。

以广东省朝阳工程读书活动、学校“绿岸”读书协会为平台,带领学生开展名著推荐、名篇鉴赏、吟诵交流等活动,培养了叶恒琴、赖区平等一批“读书积极分子”,朱美仙老师也被评为“朝阳工程优秀辅导老师”。

以公开课、研讨课为台阶,逐步提升教学水平。2002年,朱美仙老师执教的现代诗歌《我爱这土地》效果良好,课堂以饱满的激情、感人的真情,深深地打动了听课的学生和老师。

高中教学的五年,对朱老师而言,是迎难而上、努力实践的五年,也是梦想逐渐萌芽的五年。

十年的初中教研,让梦想汲取充足的养分

2004年,朱美仙老师被调入河源市东源县教育局教研室,成为一名初中语文教研员。

教研工作是繁琐、忙碌而沉重的。在统计数据、转发通知、执行命令等各项行政工作中,朱美仙老师发現,她的梦想默默地沉寂了。回想那时,朱美仙老师说,幸好,她遇到了教研工作的导师——省教研室的中学语文教研员冯善亮老师。“冯老师热心支持山区的教研工作,每年带领省内的优秀教师到东源县开展‘送教下乡’活动,这不仅为东源的老师们带来了新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而且为我作出了为人诚恳、工作务实、治学严谨的教研示范。”于是,朱美仙老师一度沉寂的梦想渐渐地苏醒了。

朱美仙老师反复钻研教材,撰写阅读心得,并参与了省教研室组织的《语文同步学案》的编写、审核。她把课堂当作研究的阵地,先后组织了古典诗歌、文言文、小说等几十项专题研讨活动,与老师们一起反复备课、听课、评课,反思课堂、总结得失。深入、民主的研讨,不仅让张燕丽等多位老师的精品课先后获得省、市、国家级一等奖,也让她本人收获了专业的成长。

以“初中作文生活化教学实践研究”为载体,朱美仙老师带领几十名骨干教师进行了为期五年的艰苦实验。“学习——实践——总结——再学习——再实践——再总结”,在循环往复的实践研究中,朱美仙老师与其他教师总结了符合东源县实际的作文生活化教学方法,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初中教研的十年,是朱美仙老师迎接挑战、积极探索的十年,也是她的梦想汲取养分、慢慢成长的十年。

三年的名师培养,让梦想迎风飞扬

2012年,经过层层选拔,朱美仙老师成为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初中名教师培养对象,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培养学习。

朱美仙老师珍惜每一次研修机会,每一次的专题互动、跟岗培训、名校考察,她都用心观察、聆听、思考。她认真阅读教育经典,笔耕不辍,撰写研修心得、笔记、论文等,其中《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加强学生写作训练》等近十篇文章先后获奖并发表。她尽心培养骨干教师,以东源县第一批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为抓手,采取现场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课堂实践与课题带动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培养了吴爱勤、徐敏等骨干教师。

朱美仙老师反复思考、凝练自己的教学风格。从“平和、智慧”的阅读教学到“广阔、深厚”的名著推荐,从“激情、真情”的诗歌教学到“生活、真实”的作文教学,她的教学风格似乎一直变动不居。直到2013年,跟岗浙江省杭州市第六中学执教《记承天寺夜游》时,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法、诵读法,细读文本,品味语言,咀嚼其中蕴含的情感。这种“温和平易、慢读细品、渗透人文”的风格,得到了导师吴丹青老师的充分肯定,给了她进一步凝练教学风格的信心。2014年,在导师黄淑琴教授的指导下,她申报的《初中语文自主高效学习型课堂实践研究》被立项为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的调研、设计、修改、申请给了她众多启发,促使她将自己的教学风格进一步凝练为“生活”“人文”两个关键词。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和根基。语文教学要坚持立足生活,面向生活,与生活紧密结合,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朱美仙老师一方面通过课前演讲、美文朗读以及课堂上扎扎实实的读写活动,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逐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将“小语文”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努力引入生活的源头活水,将学生个人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及广阔的社会生活,乃至古今中外的历史生活,与语文学习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浓厚的生活气息中,加强对生活的感性体验和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怀。

“人文”是语文教学的方向和追求。语文教学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对此,一方面,朱美仙老师通过课内阅读鉴赏、写作指导,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精妙,体会作者情感,表达真情实感,以滋养学生的性情,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尤其是名著阅读,引领学生建立“大语文”观,进而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生活、人文,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托起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生活、人文,是语文教学的双轨,它们相互独立,又融合交汇,共同奠基学生的丰富精神和健康人格。

名师培养的三年,在朱美仙老师看来,是积极向上、艰辛备尝的三年,也是她的梦想经历风雨、拔节成长的三年。

构建富有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

所谓“人文关怀”,就是立足于人的尊严、独立、自由,给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关注,旨在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升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通俗地讲,就是尊重人、关爱人。朱美仙老师主张构建富有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

首先,她认为,课堂是学堂,关怀学生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学习的方法,在自主的学习中享受人文的乐趣。对此,有两点要求:

一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空间还给学生。“关怀学生首先就要承认并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把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朱美仙老师坚持从学生的基础出发,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目标、重难点以及学习环节、过程。同时,她努力创设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资源,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思考、探究、训练。

二是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得法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朱美仙老师善于结合不同文本、不同体裁的特点,帮助学生梳理、总结该类文本的学习方法。同时,她善于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必要的学法指导和训练。如阅读文言文时,翻译原文是重要的环节,所以她从初一开始有计划地指导学生了解文言文翻译“信、达、雅”的要求及“增、删、调、补、换”的方法,并坚持进行训练,以帮助学生掌握翻译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其次,朱美仙老师指出,教材是学材,关怀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人文的润泽。

每次教学伊始,朱美仙老师都会结合文体的特点,从整体感知的角度设计问题,以引导学生说出阅读的初始体验。在深入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她通常会从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情感、理解文章的深刻意蕴等角度设计问题,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深入思考、积极探究,并说出自己的阅读体验。此外,她重视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人文的润泽。她说:“语文教学不应仅仅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阅读技能,还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安静的阅读、入情的吟诵、反复的品味,感受作者人格的高度、作品的深度与作品人物的厚度,從而潜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与生命智慧、人生哲理的启发。”

第三,朱美仙老师强调,作文即做人,关怀学生就要让学生在写作中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真实、健康的人。

一方面,作文命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力求触动中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学生书写生活、表达真情的欲望。在作文教学中,朱美仙老师努力揣摩学生的生活积累,命制《给××的一封信》《 的初三生活》《那个让我 的人》《我读书的故事》《我的课余生活》等作文题目,目的是尽量使作文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重新思考,并自由下笔,抒写真情。另一方面,作文评价要摒弃虚假与浮夸,鼓励学生书写生活,表达真情,培养学生诚实的文风和人格。朱美仙老师重视写作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的评价,鼓励学生大胆书写真情实感。

他人眼中的朱老师

河源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中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何功兴说:“朱老师好学上进,热爱本职工作,工作时很投入。经常深入教学一线,结合教学实际开展教学研究,热心指导和服务一线教师,坚持学习和研究。”

河源市东源县实验中学的张燕丽老师说:“朱老师总是用心启蒙、引导着年轻教师的成长,像朋友一样与我们探讨教学教研;但她又是我们敬重的导师,不仅是因为她对语文教学的远见卓识,更因为她对工作总是尽职尽责。她对于在山区种下教育梦想一直充满热情,而她的热情也感染了东源的许多老师。我们庆幸有这么一个执着、睿智的她同行在教研的路上,我们更庆幸有这么一个教研的先锋,为山区教育带来了希望。什么样的老师才能算是名师?这样立足于自己所处的环境,竭尽自己所能,有梦想、有行动,在困难与困惑中依然风雨兼程、一路向前的朱美仙老师就是我们心中的名师。”

多年来,朱美仙老师一直上下求索、苦苦追寻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名师之梦,她渴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东源能够培养出更多扎根家乡、胸怀教育、放眼未来的优秀教师、名教师。她也希望她的教育梦想,终有一天能像春天时新丰江岸边鲜艳如火的杜鹃花般,扎根在家乡的土地上,不卑不亢,无怨无悔,自由恣意,迎风绽放!

作者:方观生

文言文六步法管理论文 篇3:

特殊的足迹奋进的歌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感动,总有一刻温暖值得我们铭记。在我们身边,那些温暖人心的星星之火汇聚起来就会成为改变整个社会的正能量。”2016年4月16日,晋城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正在播出“身边的正能量”故事之《春蚕》,讲述的就是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金村镇水东中学的乡村教师王平的感人事跡:

1981年秋,王平6岁,一场车祸夺去了她的整条右腿;1997年5月,王平从晋东南会计学校毕业,成为母校水东中学的一名临时教师;1998年3月,王平被当地教育局破格聘为正式教师;2002年9月,王平被晋城市教育局评为“教改尖兵”;2004年,王平成为山西省模范教师;2007年,王平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2008年,王平在山西省第四届班主任素质展示活动中获一等奖;2010年,王平荣获2010年度“宝钢杯”全国杰出中小学中青年教师金奖,成为当时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教师;2011年,王平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王平入选中国好人榜……

近20年来,王平老师坚守乡村教育,执着奋进,用爱与责任谱写了一曲奉献的歌。

登台初刻苦锻炼多磨难,痴心一片献教育

求学途中,王平屡遭拒绝屡抗争,屡遇艰辛屡克服。在爱的海洋中,她磨炼出坚强的意志,拥有感恩的情怀。她说,她要接过老师手中的接力棒,将爱的接力进行到底!1997年从晋东南会计学校毕业以后,她应聘回到母校水东中学做了一名语文教师。

初登讲台,摆在她眼前的是站上讲台后如何用拄拐的右手往黑板上写粉笔字的困惑,是如何面对纯真孩子眼中那份惊奇与愕然的无奈,是如何将自己满腹的知识和理念正确灌输给学生的不解……坚强的她暗暗对自己说,我相信我一定能!

接下来的日子,她开始了自己的倔强练习:家里的院墙上,她挂上了小黑板,只要是在家的时候,她就尝试着举起右手,用右胳肢窝夹住拐杖往上面写字。刚开始,尺度把握不好,还没抬手,拐杖便倒向了地上。好不容易练到拐杖不倒了,手又够不到黑板的高处了。终于会在抬起右手时用右胳肢窝夹住拐杖了,才发现,哪里能只站在一个地方写字呢?只好又想了个辙:用她的残下肢把住拐杖的扶手,用右胳肢窝赶紧夹住拐杖的最高处迅速移动身子,实现板书时的连贯书写。以为习惯了,板书的困惑就消除了,却又发现,教室的黑板比墙上挂的小黑板要宽很多,还得练习如何弯下腰往黑板的下方写粉笔字……整整几个月,她不倦地练习着、发现着、改进着。当那一天,终于能在黑板上写出一手规范、连贯的粉笔字时,她心头涌起的,不仅仅是喜悦和激动。

工作中,她刻苦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试验新的教学方法,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勤奋研究教育理论,并积极结合当地的教育实践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称赞。1998年,她被破格聘为了学校的正式教师,从此,她走上了执着探索的教改路。

教学中传道授业求创新,殚精竭虑育英才

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她学理论、探方法,到太原参加专业的理论培训,自费到扬州参加全国中语教改新星的高峰论坛。每天晚上,她认真研究有经验的教师判的作业、批改的作文,每一个符号、每一处修改,她都仔细琢磨。她订的资料,摞成了案头高高的小山;她做的笔记,汇成了枕旁涓涓的细流……她和学生敞开心扉交谈,了解他们对课堂的渴求。

语文教学中,她努力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宰者,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阅读与写作的内在联系,在阅读中注意发现潜在的写作引导,在佳文欣赏时不忘阅读能力的渗透。她自创的“阅读四步法”“问题引导法”“文言文自学法:讨论法+引导法”“课堂四步四点法”等课堂教学模式,深受学生的喜爱。

尤其在作文教学中,她更是注重对学生内心感悟的引导、思维扩散的启发。为了让学生在写作文时能有自己的真切感受,下大雨之前狂风大作的时候,她会和学生一起到操场上进行现场感受。他们看地上的小草小花,看空中飞舞的纸片塑料袋,看风中树叶的狂摆方向,看雨线随风变化的情形;他们品味狂风中行进的艰难,体会风中张口说话时口中含沙的痛苦,联想此刻依然在外面行走、劳作的父母……她在作文的批改上大下功夫,平均一篇作文需要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遇到有点水平的作文,甚至需要一节课才能判完一本。作业的判阅中,她从来没有因成绩的因素而略判或少判过一本,每一本她都认认真真,不仅仔细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还总是借这块宝地和学生交流情感,用鼓励性的批语给学生以信心。

2004年,她作为班主任所带的第一届学生参加中考,52名考生,被晋城一中录取的有10个。他们的语文成绩及总体成绩位居泽州县第一,语文优生率达到52%,创造了晋城市教育界的奇迹。在她的有力带动下,学校的语文教师形成了比学赶帮的氛围,全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升。至今,水东中学的语文成绩仍雄踞泽州县前列。

管理上春风化雨溢讲台,润物无声倾学子

教学中王平非常善于和学生打成一片,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她尤其关注后进生,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她说,她想让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地成人,她想给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找到最合适的支点。她说,她要先育人再教书!

1999年,她怀上了宝宝,可他们学校正好要修建新的教学楼。沟沟壑壑的校园里,她舍不得停下艰难的步伐,因为她的第一届学生要参加中考。为了行走方便,她又从单拐拄成了双拐,跨过沟壑、翻越土丘,9岁后就没再被拐杖摩擦过的左胳肢窝硬是被磨得生疼红肿;强烈的怀孕反应让她不得不依靠输液来维持,她几乎是打一个寒颤就会发烧到40度,可她依然惦念着教室里的学生,刚刚拔下针头她就会准时出现在教室里,来不及拔下针头时她就把学生集中在自己的宿舍里。她挺着大肚子一直坚持到了女儿分娩的前十三天才暂别热爱的讲台……就这样,她送走一届,又迎来一届。2001年的那个黄昏,为了给又一届即将奔赴中考考场的学生辅导,她不幸从二楼滚落到了一楼。黑暗的角落里,她的嘴角有咸咸的鲜血流过,小腿处有灼灼的疼痛袭过。第二天,她依然微笑地走上了挚爱的讲台,她发现身边多了一个板凳,她听见孩子们说:老师,您坐着讲吧。从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里,她知道,孩子们懂得了坚强、责任与奉献!

2001年9月,她走上了班主任的岗位。为了改进教学方法,她自费买资料、外出取经,她是全水东乡第一个买上电脑并连上了宽带的;她把魏书生、孙维刚老师的经验逐一分析,和自己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总结出了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钻研教学之外,她还注重对新型师生关系进行探讨。建班之初,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她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三年里,她与学生一起早读,一起晨跑(虽然她只是目陪他们),一起打扫室内外环境卫生,一起学习,一起为参加校运会的学生当拉拉队员,一起抗御疾病,一起走过心灵的坎坷。

生活中,她是学生可以信赖的好朋友:学生生病时她床头守候,一根火腿肠、一包方便面、一杯热水,滴滴见证了他们之间浓浓的师生情;学生烦心时对她倾心诉说,学习苦读无进步时求助,与舍友同学关系不够融洽时咨询,与家长无法沟通无助时,处处伴有她母亲般的呵护、朋友般的热忱;变天时她提醒学生寒暖、相告添加衣帽,下雨时她为路远的学生备好伞送至教室;深夜里,她在宿舍外细致地检查,轻声地叮咛。她一趟又一趟地在街上转,只为寻找因一时迷糊而犯错的孩子;学生有爱拿别人东西的毛病、有在课上东扭西转做小动作的习惯、有不做作业撒谎骗家长的错误、有迷恋网吧不知返途的困惑、有固执倔强不懂感恩的误区时,她总是耐下心来,一一指出,逐一讲理,从生活、从前途,静心交谈,慢慢感化……为准备一节课她写了改、改了写,讲台上左腿抽筋时她牢牢地扒住讲桌,雨中滑倒时她咬牙趔趄爬起,为学生送雨伞时她小心翼翼地前移,疏导学生情感挨到夜晚时她疲倦地靠向沙发,辅导学生演讲时她一字一句地引导示范,和家长沟通时她不厌其烦讲了一回又一回……

王平总说自己是老师,就得用心爱每一个孩子,无关他的成绩与调皮。她努力把自己的课上得生动有趣;尽量吸引孩子们的兴趣;她注意观察课堂上每一个孩子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举动,及时发现,及时鼓励;她把每一本作业都仔细批阅、认真修改。回答问题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写作业时粗心马虎、字迹还潦草过度的王志强,在以辛弃疾的口吻作自我陈述时大胆上台展示,他晃悠悠的醉态、挑灯的有力、拔剑的执着、梦境中陈述壮志的豪情,以及想到“白发生”的惆怅,招招式式都沉醉在了“辛弃疾”的世界里。虽然到毕业为止,他仍然不是一个成绩上的好学生,但是看着他一天一天地进步,王平发自内心地欣喜,脸上闪着幸福的光泽。

代表之路牢记重托敢担当,尽心履职为民生

王平的励志精神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她先后当选为泽州县三届,晋城市五届、六届人大代表。在人大这个大家庭里,王平和代表们一起勤勉地深入各系统调研,探讨化解矛盾、共同进步的点子和路径,积极提出建议。多年来,在社会发展中,她提出了关于加强行业行规,提升市民素质,争创全国卫生文明城市等建议;在教育发展中,她提出了关于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治理问题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建议等。2015年,为了深入推进晋城市“全民阅读、书香晋城”工作的开展,她和几名人大代表提议组建了全国第一个“代表读书小组”……

一路奋进一路歌,王平用她特殊的足迹为乡村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成长的大门。

上一篇:景区导视系统设计论文下一篇:电子信息电子专业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