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创设下的初中化学教学论文

2022-04-30

摘要:本文通过具体论述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有利于增强初中学生的化学水平,从而让核心素养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化学;“落地生根”初中化学教学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则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也需围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来进行。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情景创设下的初中化学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情景创设下的初中化学教学论文 篇1:

STEAM教育与传统文化在物理教学中的结合

摘   要:发展STEAM课程是当前时代背景下的重点方向之一。将STEAM理念中的6E设计型学习模式与传统文化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相结合并形成范式,并以传统文化中的“走马灯”为例,结合案例作为教学设计进行了展示,有效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STEAM教育;6E设计型学习模式;走马灯

1  STEAM教育与传统文化结合的背景

在全球化、信息化这个宏观背景下,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繁荣创新,各个国家都在开始思考,究竟什么样的教育能够培养出未来在各领域都有所建树的高端人才?我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古国,古代器物中蕴涵着丰富的科技成就,其中很多可以作为优秀的课程资源来加以利用和开发。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 1 ]。STEAM教育起源于美国,指的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数学(Mathematics)相融合的教育。它不仅仅提倡学习这五门学科,更提倡的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强调在综合项目中,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和独立思考来设计作品或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素养。如若在实际教学时,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科技产物作为STEAM设计性学习模式中需要探究构思的项目,如竹蜻蜓、公道杯、欹器、走马灯等等,并融入STEAM教育中的6E设计型学习模式,用中国古人的智慧带领学生进行物理探究,不仅能潜移默化的进行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增强学生未来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可谓是一举多得。

2  6E设计型学习模式与传统文化形成的范式

6E设计型学习模式是美国国际技术与工程教育学会于2014年提出的落实STEM教育的活动模式,包括六个环节:参与、探索、解释、工程、深化、评价[ 2-3 ]。六个环节与中国古代先贤设计的器物结合范式如下:

(1)参与(Engage)环节:教师通过展示中华文化中的民族智慧的结晶产物并告知学生学习任务,通过提问使学生回忆起解决本节课的任务所需的前概念,建立起知识的连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

(2)探索(Explore)环节:介绍古代科技产物的建模过程,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直接参与科技产物的构建,构建的基本原则是可行、材料易获取、环保等。整个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在自我构建出古代器物的同时,提高课堂的效率。

(3)解释(Explain)环节:学生通过参与环节中有关知识的回顾,能够运用知识去解释探究过程及探究得出的产物。以此反思并细化所学知识,学会学以致用,将所学过的知识与具体的古代器物更好地联系起来。

(4)工程(Engineer)环节:教师提供给学生器物制作所需要的相关资源,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项目的制作中。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对制作出来的古代器物进行不断的测试。并能够提出系统的改良设计方案。

(5)深化(Enrich)环节:教师通过向学生引入新的更多维的制作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更广泛的工程设计中,使教学源于传统文化,又不限于古代的思想,而是结合现代大胆创新,以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6)评价(Evaluate)环节:教师利用过程性评价及总结性评价对学生制成的产品以及整个探究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以便更好的学以致用。

6E设计型学习模式将“科学探究”思维和“工程设计”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挑战性任务,是落实STEAM教育的有效课堂设计模式[ 4 ]。

3  基于6E模式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初中物理课堂可行性分析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基本理念。旨在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是物理,而物理又时时联系着生活,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物理问题的能力。而中国古代先辈发明的走马灯,是灯笼的一种,历经两千年而不衰,以探究走马灯的原理为出发点,让学生回顾初中各章所学的知识,并将知识用于解释生活中的走马灯,辅以传统的人文涵养熏陶,让学生能切实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内涵。

新课标同时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教学模式,旨在摆脱以教师为中心、以课程内容为目的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智力的开发,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科学素养为目标的体验式实践教学新模式[ 5 ]。这与STEAM教育理念中的6E模式不谋而合,可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6E模式和传统文化是完全可行的。

4  基于6E模式的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需达成的目标(见表1)

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环节1:参与

【教师活动】

(1)情景创设:介绍走马灯历史:兴于秦汉,成熟于唐宋,由皇家渐渐流入民间,此后作为节令玩具在民间广为流传,灯内物换景移,画影流转,故唤作“走马灯”。并展现各式各样的走马灯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之美,如图1所示。

(2)提出问题:回忆之前所学过的知识,思考走马灯的原理是什么?从走马灯身上你能看到什么现象?

(3)明确任务:提出制作出一个简易走马灯的活动任务。

【学生活动】

(1)参与课堂,观看照片,感受走马灯之美。

(2)分成若干小组,合作复习旧知识,为接下来的环节进行准备。

【设计意图】

通过走马灯来源历史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文化自信,通过提问确定制作走马灯这一目标。

环节2:探索

【教师活动】

(1)介绍走马灯模型,引导学生拆分走马灯,分析走马灯构成,如图2所示。

(2)鼓励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引导学生进行简易的方案设计。

(3)在学生天马行空的构想中,教师需要给学生一定程度的指导,确保任务可行易操作。

【学生活动】

(1)对走马灯模型进行拆解,分析各部分的功能和作用。

叶轮:转动机械

火焰笼:外观造型

支架:支撑

轮轴:使叶片转动

蜡烛:提供热量

吊饰:装饰

(2)在可行、环保、易获取原则的指导下,学生对走马灯进行设计。

(3)利用作图软件将小组设计的走马灯进行呈现,并在一旁注明自己对走马灯外观的设想,包括大小,形状,外观造型,所用材料等等。

【设计意图】

学生在明确目标之后,通过小组讨论,自我探究等模式来设计走马灯方案。同时让学生自我设计走马灯外观,在感受传统文化之美的基础上提出自己视角中走马灯的美,近一步提高学生自我探究的兴趣,培养自信心。

环节3:解释

【教师活动】

(1)教师组织各个小组上台分享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方案,以及涉及到的学科知识,鼓励学生大胆地将学过的知识解释走马灯的原理,并在原理解释的基础上对走马灯进行进一步的扩展:走马灯上还有什么规律和现象?

(2)通过学生前概念与实际案例的结合,了解到学生对原理掌握的情况与不足,并培养学生用理论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

(1)学生展示对于走马灯的构想,并通过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当走马灯内的蜡烛被点燃,周围的空气分子运动会更加剧烈(分子的热运动),空气分子会膨胀,继而向上运动(密度),吹动走马灯叶片,使走马灯旋转(内能做功)。

(2)走马灯旋转起来时,灯内的吊饰会投影到墙壁上放大(光沿直线传播),当走马灯旋转速度增加,火焰笼上的图案运动了起来(视觉残留效应)。

(3)各小组进行方案比较,相互完善,彼此探讨。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阐述自己对于走马灯的设计构想和走马灯中涉及的各种知识,充分暴露自己的认知水平,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针对性的进行因材施教。

环节4:工程

【教师活动】

(1)在学生设计的各种方案中,选择一个操作简单,可行性高,环保的项目进行动手操作(纸杯走马灯,如图3所示)。

(2)提供材料:一次性纸杯、蜡烛、水彩笔、铁丝、美工刀、打火机。

(3)学生制作时,教师进行巡视,给予指导和建议,并确保实验安全。

【学生活动】

(1)运用在上一个环节中总结的理论进行制作,将设计的各种走马灯模型转换为实际的纸杯模型。

(2)将制作好的纸杯走马灯进行性能测试,分析失败的原因:没有找到上纸杯的重心、叶片数量没把握好等等。

(3)根据测试结果,检测调试、迭代优化。

(4)将纸杯型走马灯调试过后的数据进行应用(铁丝长度、上纸杯的高度、叶片数量等)创作出科学可行易成功的走马灯,如图4所示。

【设计意图】

让学生动手进行操作,将学过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在工程的基础上,加强对物理知识和数学知识的理解。

环节5:深化

【教师活动】

(1)在掌握了纸杯型走马灯原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自我设计的方案进行可行性改进。

(2)引导学生根据自我的方案创作出新的走马灯,让学生在新产品中将技能和知识进行迁移。

【学生活动】

(1)小组成员对方案进行改进和升级,每组成员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购买新型走马灯的材料。

(2)充分交流和讨论,再次体会工程设计的过程,制作新型走马灯,如图5所示。

【设计意图】

在本环节,教师通过提升任务的难度,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延伸与扩展,并启发学生制作多种类型的走马灯,开发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环节6:评价

【教师活动】

(1)针对不同环节,采用形成性评价:

参与:是否积极的参与课堂。

探索:设计方案是否满足可行、环保、易获取等原则,呈现的图像是否契合实际。

解释:解释时是否能提出走马灯中蕴涵的知识。

工程:是否能构建出走马灯模型,是否美观。

深化:是否在纸杯型走马灯基础上做出更多走马灯模型,是否能将走马灯根据数据进行升级。

(2)总结性评价:对产品进行评价。评价标准依据:创新、美观、可重复、环保等。

【学生活动】

(1)组内互评:对小组成员的参与度、贡献度进行匿名评价。

(2)组间互评:小组间互相观摩彼此的最终产品,对产品进行评价。

(3)自我评价:对自我是否进步,是否收获了更多知识与技能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

以评价促发展,以评价促进步,通过评价进行交流反思,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J]. 理论视野, 2013(3): 5-8.

[2] 苏贡国. 基于STEAM教育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J]. 中学教学参考, 2020, 38(23): 44-46.

[3] Burke B N. The ITEEA 6E Learning by DeSIGN[TM]Model: Maximizing Informed Design and Inquiry in the Integrative STEM Classroom[J].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Teacher,2014, 73(6): 14 - 19.

[4] 谢丽, 李春密.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下的课程改革初探[J].課程·教材·教法, 2017(6):64 -70.

[5] 严文法, 芦瑾, 金普军.基于6E设计型学习模式的STEAM活动设计—以青铜器文物除锈为例[J].化学教学,2018, 380(11): 63-67.

作者:林馨郁 符宇萌 王汐柠 叶晴莹 温永银

情景创设下的初中化学教学论文 篇2:

让核心素养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

摘    要:本文通过具体论述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有利于增强初中学生的化学水平,从而让核心素养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化学;“落地生根”

初中化学教学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则各项教学工作的开展也需围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来进行。通过全面优化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策略,让核心素养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

一、注重思维培养,强化学生化学核心素养

學习化学必然要遭遇到诸多的化学难题,而解决化学难题最重要的就是逻辑分析与基本知识运用能力。因此,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开展过程,教师不能只是将目光集中在某一道题目上,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样化思维,继而通过引导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分类整理,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以此方能为学生之后的学习以及解决化学问题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针对某一物质的相关知识教学,教师就可基于微观与宏观两大视角来阐述该物质,而在讲解该物质的同时,又可引进其他同类与不同类的化学物质,让学生予以分类整理,这样学生脑中的分类体系将逐步形成,继而可切实提高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二、利用多种科技手段,培养学生的文化品德

大量的教学实践已然证明,如今这种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引进,不仅能开阔学生的知识体系,还能极大程度地弥补传统教育方法的不足。因此,将信息技术引进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需引起教师的格外重视。然而,就现阶段而言,大多数教师并未能意识到这一点,以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无论是针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或是教学资源的挖掘均采用传统老旧的方式。但对当代学生而言,最重要的一点莫过于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而且也只有提升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方能同步提升他们的学科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务必重视信息技术的引进,积极基于信息技术去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继而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及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例如,针对“金属及金属材料”的学习过程,教师就可要求学生基于信息技术的辅助去搜集相关信息,诸如金属的导电性、密度、熔点、硬度以及延展性等。而后,通过对金属共性及用途等多方面的研究,将理论过渡到生活,由此不仅能彰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且能同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继而可在确保教学有效性的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生活奠定基础。

三、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起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方式

动机理论明确指出,要想有效调动目标的内在动力,则需保持三方面动机,分别是引起、维持与推动。首先,作为第一组成部分的动机,也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终目的是促使他们始终保持学习的欲望及能力,以此方能让学生逐步掌握适应时代发展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继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人文素养。信念是促使学生保持动机的动力。在强烈信念的支撑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如此,基于当代社会,众多目标的团结协作才能确保目标的顺利达成。简言之,即学生今后的成长必然离不开他人的支撑。因此,拥有良好的团队能力才能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推动是在学生做到上述两方面后,后续除了保持外,还需进一步延伸,让学生不再局限于自身的兴趣,而是将兴趣与个人的终身发展联系到一起,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化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铝的性质”的相关知识时,基于该章节知识主要围绕铝的还原性在开展。就铝的还原性而言,铝、氧气与强碱溶液三者混合发生的反应当属最具体的表现。上述现象,虽可直接基于化学实验的方法加以展示,但此种教学方式并不利于学生理解其中原理。因此,为了在达成以上目的同时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就可将生活中的事例引进。如有这样一则新闻,即在铝塑板上长出了奇怪的物质,该物质状似白花。因当地人此前未见过如此情景,故认定该白花为三千年才会长出的“优昙婆罗花”。对于上述新闻,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联密切,所以也极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当学生的关注点被牢牢吸引住时,教师就可顺势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展开与当前教学内容相关的讨论。如“花”的主要成分有哪些?虽然,此题的开放性较强且伴随着较高的难度。但新闻中同样也给出了突破问题的关键,那就是一开始所提到的“铝塑板”。围绕此点,便可将问题的范围缩小到一定的程度。这不仅大幅度降低了问题难度,也能清晰地提示本章节的学习重点。与此同时,当学生掌握此关键信息,并开始顺藤摸瓜,一步步摸清线索,最终找出问题的答案后,学生探讨、思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锻炼,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发展均有着莫大助益。

四、从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的角度,引导学生采取探究性学习方式

基于新课程提倡的培养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的要求,要想切实促进以上目标的顺利达成,必然要基于实践探究活动的开展。所谓的探究学习,即指学生基于教师的指导,从生活、自然或社会中选定适当的话题,继而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开展探究性活动。当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需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遭遇的问题,以此才能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进行有效联合,继而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

例如,教学“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这一章节时,教师就可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由每小组负责探查一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实验后,每小组分别派出学生代表来讲解自己小组发现的实验现象,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化学实验兴趣,且因学生均参与了实践操作,切实保证了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与成效,强化了学生的化学探究能力,从而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夯实基础。

五、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基于化学学科所包含的理论、概念及实验均有其相应的特点与复杂性,有些问题若仅是凭借学生个人之力显然无法完成。对此,小组合作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合理运用就显得极为关键。而基于合作学习的开展,不仅能对传统的教学形式予以合理改革,而且因学生的学习任务从原本的个体学习转变为个体与合作相结合,而且相应的评价也需由此前的个人评价转为小组评价。当然,并非所有的学习任务都要以合作的形式来攻克,而是要视实际情况而定。通常情况下,较为简单的学习内容就只需学生独立学习或通过教师进行传授,而稍微复杂且具有一定综合性的内容则适合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例如,“绘制中和滴定曲线”的相关实验,因实验所涉数据较多,且要使PH酸碱度达到稳定状态还需耗费较多时间,所以,仅凭学生个人之力,势必难保实验顺利完成。对此,教师就可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并在小组中挑选一名学生担任组长,小组的其他成员分别负责细化后的各类事项,由此分工合作,再汇总彼此的学习成果,不仅能确保实验的顺利完成,而且在众人的分工协作下,还能让学生体会到协作的重要性。当实验完成后,部分小组绘制的滴定曲线可能会与其他小组绘制的有较大的差距。对此,教师亦可组织学生小组就差异产生的原因展开分析,继而通过对实验方案的审视,能让学生明确实验过程中究竟有何不足。当学生自主找出实验不足时,他们对实验所涉及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也势必会更加深刻,继而可在增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的同时确保理想的教学成效。

总之,基于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教师务必围绕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这一重要目标来开展相关工作,这样才有助于提升初中化学的教学力度,在确保教学有效性的同时促使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贵平.核心素养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与创新应用中落地生根[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 2019(7):47-48.

[2]罗世杰.如何让核心素养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0(10):16-17.

[3]顾丽梅.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复习教学研究[C].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第六次“教育问题时习会”论文集,2019.

作者:丁迎生

情景创设下的初中化学教学论文 篇3:

创设有声多彩的化学课堂

摘 要 优化与评价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须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通过课堂中学生的外部表象——提问、研究、个性、开心;与内涵设计理念——博彩、精彩、重彩、异彩、喜彩上进行开拓,必须切实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创造条件让学生感到满意。

关键词 理想课堂 学声四起 五彩缤纷

1 打造学声四起的化学课堂

课堂教学仍然是实现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新课程理念要求理想课堂教学的标志之一就是变单独由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要能够更多、更丰富地听到学生们的声音。高中学生,随着知识结构的改变与生理、心理的逐渐成熟,行为表现更趋于理智化。因而高中生的课堂特别是理科教学的气氛也就没有小学生那样活跃。但新课标的诞生、新的教学理念的贯彻与实施,给化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气息,也为理想课堂的实现提供了可能。结合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我们欣慰地感到,在课堂教学这块素质教育实施的主阵地上能够学声四起!

1.1提问的声音

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发出声音,特别是提问的声音,这是学生的基本权利。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对话不是一般的交谈,而是意味着要让学生敢于发问、乐于研究,师生彼此能够敞开心扉、相互接纳,科学利用文本,达到对知识的全面理解与掌握的目的。

例如,浓硫酸的使用是在实验教学中反复强调的,一般其稀释、混合都是后倒浓硫酸。在学习“乙酸”时,演示酯化反应,笔者按3∶2∶2(教材给出)的比例,依次在大试管中加入了乙醇、乙酸与浓硫酸……。实验完毕,一个同学突然举手提问:“教材[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二册(2003年6月第1版)第168页,下同]中加入试剂的顺序是先加乙醇,再加浓硫酸,最后加入乙酸,这与以前所学有没有矛盾?”笔者随即组织同学们讨论。最后统一看法,对于无水的环境,浓硫酸先加不会由于形成水合物放热而造成事故。但为了便于记忆,简单,提倡后加。最后引导学生将教材翻到第235页学生实验部分,提示的加入试剂的顺序是乙醇、乙酸与浓硫酸。这样,就从另一个角度加深了对浓硫酸作用的认识与对实验操作的全面理解。

显而易见,“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有疑而问,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让同学们的提问之声此起彼伏。

1.2研究的声音

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要求,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建构,还要重视学生建构知识的研究过程。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感兴趣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去自行探究,则会让学生在不断地实践过程中接受新知、综合运用、全面思考,培养创新精神。

例如在进行物质的检验与鉴别教学时,一位教师首先出示2支用橡胶塞塞住的倒立的试管,问:2支试管中分别装有NH3与SO2,怎样确定?有些什么方法?学生的发言积极踊跃,并产生了分歧:

(1)打开橡胶塞闻气味,NH3与SO2的刺激性不同。

(2)打开橡胶塞观察,在管口有白雾现象的是NH3

(3)打开橡胶塞,用湿润的有色纸条靠近,能褪色的是SO2

(4)打开橡胶塞,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有白烟产生的是NH3

(5)将2支试管倒立在水中,同时去掉橡胶塞,水面上升快的是NH3,因为NH3的溶解度大。

(6)将2支试管倒立在水中,同时去掉橡胶塞,水面上升快的是SO2,因为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空气不能排尽,则SO2的密度大,沉积在下部,与水接触充分,所以溶解快。

(7)将二者分别加水溶解,再滴加酚酞,变红的是NH3

争论的结果用实验来进行评判。选2位志愿者上台操作:将2支试管倒立在水中,同时去掉橡胶塞,发现1支试管中的水面徐徐上升,另1支试管中的水面上升非常缓慢,用拇指堵住取出试管正立,分别滴加酚酞试液,上升慢的变红。再打开另1支装有NH3的试管,正立,没有发现白雾产生,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试管口上方,有白烟产生。

老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认为没有白雾产生是由于NH3的分子小,在空气中扩散上升快,加之当日空气比较干燥。最后老师提醒学生:闻与尝在化学检验中是没有其他办法后的办法,一般不予采用。气体敞口检验易造成污染,也不是优化方案。

1.3个性的声音

有个性的见解往往是学生创新的火花,它是学生积极探索的劳动成果,是学生认知水平达到更高层次的体现。所以,当课堂上响起“与众不同”的声音时,老师要热情对待,积极扶持,予以催化,并从同学们的特殊想法中挖掘出其潜在的创造力。

例如,笔者在高一新生的第二节课上,进行能量学习的入门,先复习了初中所学过的燃烧及其条件,并提出问题:“水为什么可以灭火?”同学们马上从原理上进行了分析。这时,一个学生提出:水不一定能灭火!对于高一的新生,我感到很奇怪,其他学生更是一头雾水。笔者鼓励他说出理由,他说:我预习过教材,如金属钠可以燃烧,也可以与水反应放出氢气,氢气又是可燃的,如钠失火了,就不能用水来灭火。他的解释令笔者非常高兴,这种主动学习的精神不正是我们教师所希望的吗?便又鼓励他继续探究,并写成了“燃烧、灭火与水”的小论文。以后的学习,不但这个同学的化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且这个班也形成了一种主动预习、积极探究的学习风气,化学成绩在平行班中也是最好的。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的不同见解,以欣赏之情评价学生的创新成果,必将点燃学生心中智慧的火花,形成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1.4开心的声音

课堂学习的效果如何?必须由学生来评判。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应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思维的发展、课堂情绪的变化进行不断调整,不能千篇一律,按部就班。要打破常规,出奇不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有所获,感到满意,发出开心的笑声。

例如,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程序,一般都是将一节课所讲的主要内容复述一遍。其实,老师在讲,大多数同学或在整理笔记,或在做作业,根本就没有注意听。一个老师教学“乙醇的性质与用途”,结课时,(投影)出示了一首诗:“乙烷氢取接羟基,修酒成精有仙气。无色透香飘十里,与水混溶任意比。钠置其中有气体,后浮液面先在底。伯醇氧化得醛基,叔醇去氢不可以。与酸共筑酯高台,香料王国多有你。醇酸共热有学问,浓液催化脱水剂,条件变化产物多,分清虚实要注意,一百七十就消去,脱水遥身变乙烯,一百四十滞留久,双分合结成乙醚,液体变黑氧硫气,污染环境恶心理。交通发展汽油急,掺入乙醇来代替,循环使用种能源,滋生万物有土地。欲知司机是否喝,可用铬氧来逮你。”先让一个学生朗颂,再由全班同学齐颂一遍。刚好,下课铃响,老师宣布下课。学生感到余韵未尽,议论:“太棒了!”继续默念并评价。这样,就自然将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2 构筑五彩缤纷的化学课堂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但也同样是一门丰富生动且具有斑斓色彩的人文学科。如物质的结构、性质、制备、用途本身就存在着一种动态美,犹如一首流动的诗。加上化学实验独有的多形的器皿与组合、多变的物态、多色的现象,辅之于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给产生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堂奠定了有利的基础。如果我们再在教学中将固定的物性给予生命,人性化,注入情,用歌唱。并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将学习材料重新组合,变换形式,以学生乐学的方式呈现,并紧跟学生思维的脉搏,突出重点,异向思维,就会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兴奋状态,课堂上就会绽放出五彩缤纷的花朵。

2.1第一“彩”是博彩

“要拼才会赢,要博才能进!”对学生提出恰当的标高,并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中具体体现,在实施中流动发展,创设竞争的氛围,是激发学生不断进取、活化学生创造潜能的基础。

我们土家族有这样一则故事:1个男孩,长到14岁,虽然读了不少书,但身体非常瘦弱。这时,刚好他家生了1头小牛犊,小孩喜爱有加,他的父亲便要他每天上午、下午将小牛犊各抱起几次。小孩高兴应允并坚持不间断。3年后,小牛犊长成了大牯牛,小男孩也长成了大小伙,不但学问好,而且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力士。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仅仅如此是不够的。教师要靠自己的爱心、聪明的智慧、哲理的思想、教育的艺术来激活学生,引导学生不断跨越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培养拼搏精神,发展创造能力。我们经常说,要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最好不能让学生“坐着吃桃子”,当然也不能逼着学生“飞起来打桃子”。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是老师以身试“跳”,然后带着学生“跳”,督促学生“跳”,并不断引发学生“跳”的兴趣。心理学研究也证明,大脑处于竞争状态时的效率要比平时的效率高很多,“石本无火,相击而发光”,常言道:“急中生智”。积极创设竞争氛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培养了现代人所需要的竞争意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意蕴正在于此。

2.2第二“彩”是精彩

枯燥的灌输会抑制大脑的思维,新奇的刺激能激活思维的细胞。教学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使用健康、积极、活泼、准确、正面的教学语言,精心设计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可使学生由境入情,情景交融,学习欲望达到旺盛状态,引发学生产生自觉学习的迫切需要。老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言行必须准确、规范,设计更需精彩。

例如,“钠的化合物”在教材中只有13行,约300个字符。我们在教学中,教师开始用富有激情的语言引入:“我们都向往着和孙悟空一样出地入水、在太空自由遨翔,而我国的现代孙悟空们——杨利伟、费俊龙和聂海胜,更令我们敬佩不已。你们可曾知道,神五、神六在太空飞行时,“孙悟空”们的生活起居怎样?最基本的维持生命所需的O2是怎样携带或产生的?(停顿),产生的CO2又是怎样处理的?(讨论)。这与碱金属的一些特殊氧化物有关,如果没有这些神奇的氧化物,太空飞行的难度就要加大了。”精彩的情景设计,生动的语言表述,快慢有序的节奏,迎合学生心理的事例,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哇!太空飞行(这是我们都崇拜的!)还与我们化学有关(原来认为只与物理有关!),有这样神奇的氧化物?”就诱发了学生急需要去探索这“神奇”。使课堂教学迅即转入了愉快、轻松的探究,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很容易理解所学内容。

2.3第三“彩”是重彩

一台精彩的晚会,必定要有重头戏;一篇上档次的文章,必须是有详有略,详略得当。而一堂高质量的化学课,对所述内容当然也不能平均用力,应该重点突出。而重点的确定必须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而新的教学理念是要求学生“通过探究的方法,自己得出结论,学习并巩固知识,发展能力,学会创造”。

例如,在化学键(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有2种教学方案。一种是由教师趣味引入课题,再用多媒体课件或实验演示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给出离子键的概念,分析离子键的实质,并用电子式表示。教师强调用电子式表示形成过程时要注意的问题之后,再让学生练习。然后给学生介绍哪些元素之间易形成离子键,并举一些实例让学生判断,当堂反馈。另一种是教师运用实验引入课题,通过分析并抽象出离子键、电子式的概念之后,直接给出了一些离子化合物,让学生结合看书练习或板演书写电子式,再根据学生五花八门的写法,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电子式的写法应注意的事项及其离子键的特点,最后让学生“利用元素周期表、运用今天所学知识,找出哪些元素之间可形成离子化合物,写出其化学式,并用电子式表示其形成过程”。

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新的认识水平上理解和掌握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并能综合运用。以上两种教学模式的区别在于:前者教学的重点在讲、练的设计上,学生在听讲和模式训练中被动地被拖着走;后者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索实验、去认识、去总结规律,并应用已学过的元素周期表的知识,给学生提供了广阔思维的空间,学生主动思考,通过尝试了错误之后,自觉地成为发现知识的主体。笔者认为,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后者教学设计的侧重点才是方向。

2.4第四“彩”是异彩

教学活动过程的核心是实现学生的自主建构。学生建构的主流是教材中经典的、确定的、常态的、有明显价值追求、永恒的真善美的内容。然而教材内容来源于广阔的社会生活与丰富的物质世界,承载着复杂的文化背景与广博的学科知识。所以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既要源于教材,又要跳出教材;教学要求应忠于教材,又要融会贯通完善教材。设计与教材内容的表现方式相反或有差异的内容,或采取逆向思维或异向思维的方式,打破预设的、程式化的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的异型建构,这种新颖的、异常的刺激,给学生带来机遇和挑战,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激活学生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本性,从而摆脱片面的简单思维,使学生全面认识科学知识的多面性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客观地理解真实的自然现象。

例如,对于说理来讲,肯定一个命题比否定一个命题要难,因为肯定涉及到归纳、综合、演绎,需要占据大量的资料与知识基础,而否定只要举一反例即可。如要回答:“摩尔”这个单位为什么只能用于微观粒子?正面回答很难说清楚,即使说得清楚也仍然是生硬的教条;但只要反证:如果宏观物体用“摩尔”作为单位,地球上任何物体都没有1摩尔!说理、印象都深刻。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对解决问题一定要引导学生尝试从多种途径入手,正面进攻困难,马上采取迂迴战术。化学教材及其内容的特点为我们创设“奇光异彩”的课堂带来了方便,如物质性质与应用的多重性,相似物类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科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作用的双刃性、认识的阶段性与局限性等。我们时不时地可以特殊性来强化一般性,用错误来强化正确,用有害来强化有利,用否定来做出肯定。

当然,异型建构教学策略不是教学活动的主流,但它异常的刺激、求异的思维,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对分析化学现象,修正思维过程,全面认识事物,培养创新能力,活化教学课堂有重要作用。

2.5第五“彩”是喜彩

“高兴的记忆永不忘”,这是至理名言。一切教学活动的终结都在于我们的教育对象,在课堂中,我们要随时从学生的脸上读到,刚才所发生的都是春天的故事。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喜而生情。情感是智力发展的翅膀,积极的情感是人的认识活动的内驱力。课堂气氛的好坏和师生间是否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间彼此的好感程度。教师除了有良好的愿望,充满乐观和具备耐心与能力以外,还要采取一些有助于更好地与学生交往的措施,加大与学生的接近度,用“角色转换”来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形成一种无拘无束、平等融洽的教学气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通过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感染学生,激励学生的学习与创造热情,不仅使优等生因成功而喜,而且尽可能使后进生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克服困难,积极进取。

总之,化学课堂仍然是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主阵地,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思考,努力进取,坚持以生为本,我们的课堂气氛就会“学声四起,五彩缤纷”,我们的教育对象就能“开心一笑,喜形于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2-36

[1]邵晓枫,廖其发.“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解读.中国教育学刊,2006,(3)

[3]韦家英.运用激励措施激发探究意识.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3)

作者:覃孔彪

上一篇:个人账户养老保险政策管理论文下一篇:高层建筑疏散技术安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