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和税法规制论文

2022-04-15

摘要:在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贸易规模日益扩大。TRIPS协定就是在全球一体化、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创制出来的,我国作为新型的出口导向型国家,产品的资本和技术要素不断增加,在出口中也遭遇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在后TRIPS时代,世界各国纷纷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显露出欲将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的趋势。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知识产权和税法规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知识产权和税法规制论文 篇1:

开放条件下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思考

[摘要]随着知识产权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作用日益上升,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已经制定和实施了知识产权战略。面对国际上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在开放条件下面临的知识产权形势,我国必须加紧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保护国家的技术安全,促进国内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限制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滥用,

[关键词]开放;知识产权战略;国家技术安全

[文献标识码]A

一、全球范围内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趋势

(一)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随着知识产权在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都认识到未来全球竞争的关键就是经济的竞争,经济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因此,近年来在世界上知识产权不仅被各国视为科技问题、经济问题,乃至于演化成为重大的政治问题、国际问题。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已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提升到国家大政方针和发展战略的宏观高度,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其在科技、经济领域夺取和保持国际竞争优势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

美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为恢复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强势地位, 陆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重大举措。日本在过去几十年里,曾提出过“教育立国”、“科技立国”等口号,到2002年进一步认识到知识产权的战略地位,制定了《知识产权战略大纲》,成立了跨政府部门的知识产权战略会,把“知识财产”定位到“立国战略”的高度,要发展成“全球屈指可数的知识产权大国”。此外,俄罗斯、韩国和印度等国在制定技术创新战略的同时也把对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纳入国家战略。

(二)国际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不断扩大,权利内容不断深化

随着新技术、新知识的不断涌现,知识产权的新类别相继出现,现代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已从传统的专利、商标、版权扩展到包括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植物品种、商业秘密、生物技术等在内的多元对象。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因此不断地扩展电子、通讯、网络、生物领域的保护范围,如美国、德国、英国、瑞典等国家都开办了基因专利授予业务。美国甚至将网络营销模式等理念都列入了专利保护范围。在国际上,长久以来商业方法专利都被认为是一种“自然产物”而不能给予专利保护。但随着世界商业的快速发展,这种传统观念正受到挑战。商业方法是否具有“获专利保护的可能性”,同生物基因专利一并成为目前业界最为关注的话题。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地对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民间文艺提出了保护的构想。

另一方面,知识产权的保护更加强化专有性。比如,驰名商标现在已经脱离了商品或服务而作为一个专有种类被列入保护范畴。美国专利和商标局颁发的基因专利,不仅有完整的生化、生物学、遗传学方面功能证据的新基因,而且还包括功能尚不明确的DNA序列。

(三)知识产权审批的时间加快,保护的期限延长,对侵权的处罚力度加大

为了鼓励创新,增加知识产权的贮备量,许多国家通过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受理时间来提高审批效率。如美国专利和商标局成立200年以来,共授予了600多万件专利,其中第一个100万件专利花了大约100年,第二个100万件专利花了大约50年,第三个100万件专利花了大约25年,而第四个100万件专利花了大约12年半。目前,美国专利与商标局每周大约授予3500件专利和2000件商标,由此可见,美国审批专利的的时间逐渐缩短。

知识产权是重要的民事权利之—,其存续是有法定期限的。对技术创新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知识产权的保护期,不仅在不同家或为同地区都曾有过不同的规定,而且就是在同一个国家或同—个地区的小问时间也都曾有过不同的规定。依据有关知识产权国际公约的规定,凡儿参加同际公约的同家或地区其本国或本地区为同知识产权的保护时间可以超过而不能少于国际公约年限。目前,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不同知识产权的保护期限已基本都达到了国际公约的年限,而且还有进一步延长的趋势。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地位的空前提升,世界各网均加强了对知识产权侵权的处罚力度,一方山是知识产权侵权赔偿额逐步增氏。 如美国在1990年到1994年间知识产权诉讼中所涉及的损害赔偿总额初步估计达到9200万美元,侵权赔偿呈观高额化趋势。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要承担刑事责任,如我国刑法就专章规定了侵犯知识产权罪。

(四)将技术标准与专利捆绑在一起构成技术壁垒成为知识产权保护的新趋势

技术标准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定活动,从过去卜要解决产品零部件的通用和互换问题,已经更多地成为—个行业必须遵守的规则,甚至成为—个同家实行贸易保护的重要壁垒,成为非关税壁垒一一技术壁垒垒的主要形式。技术壁垒因其合理和复杂而更具有隐蔽性,不容易遭到其他国家的报复,所以,已成为各国广泛利用的知识产权保护武器之一。而技术壁垒最为有效的表现形式就是标准壁垒和标准垄断了。

标准的实质和核心就是技术体系中对应于技术的知识产权。目前,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使知识产权利标准有机结合,使二者之间形成互相支持的关系,是企业谋取利益最大化的一种有效的方式之一。将专利转化和提升为技术标准,使专利标准化是跨国公司强化技术保扩和控制能力的一个重要于段。如果说一项专利影响的只是一个企业,那么一个技术标准影响的则是整个主业。在传统的人规模工业化生产中,是先有产品后有标准。在知识经济时代,则往往是标准先行,这在高技术产业领域表现尤为明显。

二、开放条件下我国面临的知识产权形势

(一)跨国公司人量进入我国市场,国内企业知识产权竞争压力迅速上升

凭借人才、技术、管理、资产等的巨大优势,通过全球资源最优化配置,跨国公司在知识特别足技术领域始终占据世界领先地位。跨国公司山于其规模人、投入多, 其所生产和获得的专利等知以产权数量的绝对值是其他类型企业难以企及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其控制和垄断市场的有力武器。在世界专利和许可费用的跨国流动中,发达国家跨同公司占总收入的98%。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日益融入国际市场,中国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角逐的战场,相应的,跨国公司也越来越多地将其在知识产权方面的优势带到中国。

随着我国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跨国公司越来越重视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跨国公司为了长期有效地控制中国市场,普遍开始利用知识产权作为开拓和垄断市场的重要手段。跨国公司普遍将专利申请与对外直接投资有机结合起来,在东道国采

取“专利先行”策略,申请专利后再进行投资,以专利权作为保护技术和开拓市场的工具。例如,美国杜邦公司早在1990年就开始在中国人规模行针对性地进行专利申请,然后才开始对中国进行投资。到1997年杜邦累计在我国设立了9家分支机构,其中一半以上是1996年后才设立的。1999年以来,一些国际大公司纷纷加快在中国大陆进行专利布局的进程,如韩国的三星、LG、日本松下、日立、东芦,美国IBM、摩托罗拉等,还有西门子、菲利浦、诺甚亚等一些欧洲公司。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华专利申请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1998年国外在华获得专利授权达到7141件,2003年就上升到32638件,6年增K了4.6倍。而国内同期获得的专利授权数则从61 378件1:川·到“9588件,只增长了2.5倍。进一步分析国内外获得的专利授权结构,可以更清楚地发现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的知识产权压力。从对技术创新要求最高的发明专利来看,国外企业主要是跨国公司在我国获得的授权一直大大超过国内企业。1998年,同外在我国获得的发明专利授权为3078件,而国内仪为1655件,只相当于前者的一半。到2003年,国外获得的发明授权为25750件,而国内为11404件,还不到前者的一半。这更明显地反映出国内企业在关键技术和自主创新方面与跨国公司的巨大差距。

(二)跨国公司滥用知识产权优势现象相当突出,不利于国内企业白主技术创新

知识产权的滥用,是相对于知识广权的正当行使而言的,它是指知识产权的权利人在行使其权利时超出了法律所允许的范围或者正当的界限,导致对该权利的不正当利用,从而损害他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知识产权所具有的重要的经济意义,使它容易被权利人不正当地加以利用,破坏正常的市场竞争。例如,在知识产权行使的过程中,权利人往往利用许可(授权)方式,扩张其所享有的知识产权,或者说,权利人往往利用许可合同的规定,限制被授权人可以正当从事的行为。由于知识产权在现代社会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产权,因此在现代社会,无论是知识产权被滥用的可能性还是被滥用后造成的后果,都会大大增加。

从实际情况来看,跨国公司滥用知识产权限制竞争的情形在我国是屡见不鲜的。知识产权的独占性主要表现为各种限制竞争行为,包括以各种形式结成战略联盟、缔结国际卡特尔协议或者实施其他形式的共谋,利用在我国市场上取得的优势地位实施限制竞争行为,在我国市场上不正当地实施企业购并(知识产权获得)等。我国建立和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基本目的是要鼓励和促进国内技术创新,而知识产权滥用的后果则会使这一目的落空,反而会因损害市场自由公平的竞争并阻碍我国的技术创新。因此,对跨国公司在我国市场上的知识产权滥用行为必须加以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

(三)知识产权争端和诉讼明显增加,国内企业受到较大冲击

随着国际竞争的发展,知识产权已经不再只是企业的一种专有权利和一个法律问题,更成为一种市场策略和竞争手段。知识产权诉讼就是大量优势企业习惯运用的一种竞争策略。跨国公司发起知识产权诉讼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从市场日益扩大的中国企业手中分取一部分利润:二是通过收缴专利费提高中国企业的产品成本,限制中国企业向中高端产品发展,保卫自己原有的市场:三是为了打压中国竞争对手,降低中国企业品牌的美誉度和可信度。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频频遭遇知识产权诉讼(权利人一般为在华跨国公司),不仅规模越来越大,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从打火机到剃须刀,从彩电到DVD,从电信设备到数码相机,从摩托车到汽车,对我国一些行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威胁。仅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企业因知识产权纠纷引发的经济赔偿累计超过10亿美元。至今影响最大的案例是“DVD专利联合许可”系列纠纷。2002年,6C联盟起诉国内DVD厂商侵权。我国DVD厂商为此支付日、美、欧企业结盟的6C、3C等30多亿元人民币, 此后还要继续支付数百亿元人民币。

在国际市场上,外国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也在不断对我国出口企业和产品发起知识产权方面的调查和诉讼,给我国的出口造成巨大困难和损失。作为知识产权大国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倾向于利用知识产权保护国内贸易,对外国企业加以不正当的限制。2001年9月,欧盟开始针对温州打火机启动“程序,规定2欧元以下的打火机要设置防止儿童开启的安全装置。而儿童锁的专利就是欧洲的专利,中国打火机要进入欧洲就必须装这种锁,就必须使用他的专利,必然导致成本增加,否则就只能退出欧盟市场。2003年5月,美国劲量公司(EBC)通过其授权律师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1TC)提出正式立案申请,依据美1930年《关税法》337条款,要求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从包括中国内地7家、香港4家企业在内的24家企业进口和销售的无汞碱锰电池及其配套这些电池的电子产品进行337条款调查。申请书中指控从这些企业进口的无汞碱锰电池侵犯了劲量公司拥有的专利,构成了337条款所禁止的不正当进口贸易行为。2002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因专利赔偿的损失近200亿元人民币,占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1.5%,约占机电产品出口利润的30%。

三、开放条件下我国知识产权战略的构建思路

(一)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应以保扩和促进我国的技术安全为首要任务

技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一国科技在不受到来自外部和内部的破坏、威胁以及任何其他危害性影响的情况下能够正常发展的——种状态。技术安全体现了国家利益免受国外科技优势威胁的能力、国家以科技手段维护综合安全的能力和保障科学技术健康发展的能力。在全球经济竞争越来越取决于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知识产权实力的背景下,技术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可以预计,在21世纪,将形成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技术安全为核心,以军事安全为保障,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并融生态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于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这就是说,经济安全、技术安全将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国其他方面的安全。鉴于我国在开放条件下面临的知识产权压力和威胁不断上升,国家技术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我国的知识产权战略应该以保护和促进我国的技术安全为首要任务。具体而言,首先是我国的知识产权战略对内要有利于保护和促进国内的独立研发和自主创新。要保护国内科技创新的独立性,尤其是关系到国家关键产业和技术领域的技术路线的独立性。不能让国外企业或机构控制和主导国内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路线,使国内创新摆脱对国外技术力量的依赖。其次,我国的知识产权战略对外要能有效地防范和限制国外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对知

识产权的滥用,包括利用知识产权优势垄断我国的产业和市场,威胁我国产业的成长,滥用知识产权损害公共利益等等。

(二)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应以鼓励和促进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为出发点

所谓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企业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独立的研究,进而在有关的科学知识和丁艺技术卜形成发明创新的能力,其基本的标志之—是在技术创新过程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技术创新是相对于模仿创新而言的,后者是指通过借鉴国外现有的技术知识,通过引进和消化把国外现成的技术应用到本国的生产中来,从全球的范围内来考察,模仿创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只是相对于本国技术发展而言成为创新。模仿创新有时也会出现具有优势产业或产品的诞生,但通常存在着明显的时差,产业的关联程度比较低。自主技术创新意味着企业通过自身的研究与开发,攻破技术难关,形成技术上的突破,进而实现产业化。一般而言,自主技术创新不仅意味着技术水平的领先,也表明——国有可能从中获得更人的利益。进一步讲,它能形成相对的竞争优势和广泛的产业关联等。从当前产业发展的实际看,我国公开的专利制度十要保护了同外申请。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问题主要不是保护不力,而是代表技术创新水十的发明专利申请太少。中国经济总量位居全球第四,而专利申请量不足全球的2%。知识产权立法从法律和专业角度考虑多,对产业竞争和发展的考虑较少:从供应方考虑较多,替消费者考虑较少,结果有些规则和保护标准与实际脱离,不利于促进和保护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

(三)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应有效限制和消除外资企业的知识产权滥用

知识产权制度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在于促进社会科技的发展,当一国知识产权制度不能促进科技发展时,该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也就“名存实亡”了。滥用知识产权是阻碍一国科技发展与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不对其加以规制,就无法发挥知识产权的应有功能。外国企业在我国抢先“布阵”和“圈地”,限制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空间。这种行为严重阻碍厂我国企业的技术进步, 属于典型的知识产权滥用,但日前我国却缺乏相应的政策法律加以规制,这种状况大大降低了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积极作用。因此,在我国知识产权战略中应当突出限制跨国公司知识产权滥用的内容。

我国在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的初期,强调知识产权的保护足现实所必需的。但若我们只片面关注权利人利益的保护,没有确立相应的权利约束机制,那就无法防止权利人的滥用行为。为此,在实施国家知识广权战略中应恰当地把握知识产权制度不同的政策口标之间的平衡和协调,正确处理好知识的生产与知识的传播和利用的关系、知识产权的获得与知识产权权利行使的关系、有效保护知识产权与切实防止知识产权滥用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有效规制知识产权滥用行为的法律机制,以使我国知识产权机制的各个方面得以协调发展,既能充分保护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利益以鼓励技术创新,又能防止知识产权的过度垄断和被滥用以促进知识的有效传播,从而保护知识产权使用人(社会公众)的利益,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并能在国际交往中合理保护我国的利益。这对我国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全面、有效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非常重要的。

(四)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应有利于国家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

技术标准的实质和核心就是技术体系中对厂技术的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的技术垄断都是通过知识产权的权利来实现的。由于知识产权有其地域性和排他性,一旦这种标准得到一定的普及,会形成一定形式的垄断。尤其在市场准入方面,它会排斥不符合此标准的产品,只将符合自己标准的产品视为正宗的嫡传,从而达到排斥异己的目的。这也就是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关系的关键所在。技术标准中的技术必然有很多是专利技术,因为只有有专利权的技术才能实现垄断和排他,技术标准战略的实质就是通过专利战略、技术许可等综合的知识产权战略的运用,是要通过这些知识产权战略实现技术垄断。在现今的产品生产领域,尤其是高科技产品生产领域,正是由于上述的原因,技术标准成了一种新的进行技术垄断和市场限制的手段,谁能够抢先进行技术标准的制订和管理工作,谁就有可能把握住对这个产品乃至产业的主动,所以说标准体系对厂—个新型产业,对于知识经济的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 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肖武岭

知识产权和税法规制论文 篇2:

国际贸易摩擦中知识产权纠纷及应对策略研究

摘 要:在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贸易规模日益扩大。TRIPS协定就是在全球一体化、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创制出来的,我国作为新型的出口导向型国家,产品的资本和技术要素不断增加,在出口中也遭遇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在后TRIPS时代,世界各国纷纷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显露出欲将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的趋势。中国有效可行的应对策略和措施:完善体系;完善规制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制度;建立与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制;加强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研究。

关键词:中美知识产权贸易;Trips协议;法律规制

据商务部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每年约有70%左右的外贸出口企业遭遇到国外技术型贸易壁垒的限制,在这些技术壁垒中,大多与知识产权有关。知识产权在知识型经济中推动创新及增长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为了保护本国的知识产权利益,各个国家都企图将知识产权的排他性应用到跨国生产经营当中,将一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与进出口贸易联系起来已成为各国重要的贸易手段之一。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这意味着中国正式进入世界经济贸易的大环境中。为了完善符合WTO要求的法律体系,我国共整合了三千多部法律、法规和规章。在这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几年中,不仅进一步改变了中国经济运行的方式及其在国际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同时加速了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关系更为深刻、广泛的变化。

一、背景简述——中美知识产权交锋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发起的猛烈的知识产权侵权之诉确实难免引起中国企业的紧张,中国在进入国际贸易市场的十几年中面临着各种挑战,其中与美国的知识产权贸易纠纷最为典型。

中美两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摩擦由来已久,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被美国列入“观察国家”名单,甚至在1990年被美国列入“重点观察国家”名单。伴随着中国加入WTO及不断的经济崛起,交锋大有升级的趋势。虽然在1999年3月12日双方曾第三次达成和解,并正式签署《中美知识产权协议》,但是2005年4月29日,美国公布2005年度“特殊301”报告,中国再次被列入“重点观察国家”名单。同时,美国基于其《关税法》第337节,即著名的“337条款”,多次对我国的企业发动“337调查”。

2000年爆发的DVD“专利池”案最先引起了中国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之后,中美知识产权争端在WTO这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异常激烈,近几年,美国每一次对中国企业启动“337调查”都会引起激烈讨论,比如2010年7月26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投票决定对部分喷墨打印机墨盒及其同类产品启动337调查,其中有6家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的企业被列为本案的强制应诉方。以及ITC于2013年1月31日宣布的对华为、中兴、HTC和三星公司的3G和4G无线设备发起“337调查”,致使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美国市场再遭挫折。

二、中美知識产权贸易摩擦原因分析

(一)美国知识产权贸易壁垒——从“特别301条款”到“337条款”

我们不难发现,美国贸易法“特别301条款”和关税法“337条款”相辅相成。作为出口大国,同时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的中国来说面临的挑战十分艰巨。

“特别301条款”是美国贸易法中置于一般301条款之下的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个特别条款,其核心是通过贸易制裁以及双边谈判的方式对美国知识产权进行特殊照顾,并准许美国的知识产权产品进入其他国家市场。“特别301条款”的实质其实是具有域外效力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要求其他国家都要对美国保护的知识产权给予同等级的保护。态度上是比较强硬的,尤其是不需要任何国际条约、双边或多边协议作为依托,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过程中引发了很多矛盾。

“337条款”则来自于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ITC根据该项条款的规定进行的调查则被称为“337调查”。“337”调查对于被诉企业往往杀伤力极大,有发布有限排除令、普遍排除令和停止令三种制裁方式。迄今为止,ITC所提出的“337调查”案件基本都是围绕知识产权或其他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权益展开的,在对外贸易中已经将其上升到行政制裁手段的高度。

两条款相较,它们都是使知识产权法具有域外效力的特例。从程序规范的角度来看,相比较“301条款”调查,申请“337条款”程序历时较短,立案也较为容易,实质性程序仅9个月。一般起诉方都是有备而来,证据准备充足,应诉方往往是措手不及,仓促应战,很难充分准备应诉材料,所以起诉方一般胜率较大,容易引发贸易冲突。

(二)我国在中美贸易中频繁遭受知识产权调查的国内原因反思

第一,我国知识产权领域的法律制度仍然不健全,与国际知识产权领域的贸易协定不接轨、不相容。中国虽然是出口导向型国家,但是由于发展过于注重速度,上层建筑保障做得不够好,虽然曾一度创造世界贸易的神话,但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模式不能完全肯定。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制体系在实体上和程序上都不具有足够的规范性和保护性,所以造成了在实施TRIPS协定时仍有不足。由于贸易保护主义日益高涨,隐蔽性更强,对于制度不够健全的新兴国家是很大的挑战。

第二,中国企业的维权意识欠缺和中国政府对于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的打击方式欠佳也是造成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的重要原因。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缺乏维权意识主要来自于国内没有营造出一种良好的知识产权意识的氛围,从政府到厂商本身,都不具有专业知识和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国内各项产业往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品知识产权含量较少,甚至经常被忽略不计,忽视其重要性更增加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频繁遭受知识产权壁垒的概率,同时又缺乏相应的预警和保护体系,更加剧了我国在知识产权方面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可能性。

三、中国在TRIPS协定体制下寻求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1994年,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方商讨签署《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协定),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同时也成为TRIPS协定的成员。此后国家高度重视知识产权领域法律框架的构建,为使其与TRIPS协定以及其他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规则相一致,完成了相关法律的修改。

(一)完善体系,紧随TRIPS协定的步伐

中国在法制上相对比较落后,法律制度多来自对先进法律制度的模仿,但由于过于盲目,往往忽略了自身的特殊性和程序的可操作性,具体的表现就是法律体系性的缺乏。TRIPS协定在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多边条约中第一次将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各项权利融为一体,并首次完整使用了“知识产权”这一概念。为了保证该体系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可在以下方面加以完善:在反垄断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反垄断审查的相关规章;对于现行知识产权法律的完善,重点在于对知识产权行为滥用的规制;参考国际经验,标准化、明确化立法。社会的文明源于制度的文明,这样才能在政府、企业和个人中潜移默化地形成知识产权意识。

(二)完善规制知识产权滥用的法律制度——充分利用TRIPS协定

WTO的规则与制度多为在国际层面上的涉及贸易领域的法律框架,各成员国还要根据各国的情况在该法律框架内具体实施。我们应当充分研究TRIPS协定的相关规定,寻求其与中国法律制度和实际情况相契合的部分,有效保护我国的知识产权不受侵犯。在TRIPS协定中有一些弹性条款,意在各个国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主选择和决定。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条款在合法范围内有效拓宽知识产权保护空间。比如TRIPS協定中对于发展中国家至关重要的“平行进口”问题,以及其在第6条规定的“专利权利用尽”的原则都赋予成员国自由选择的权利。在中美知识产权贸易争端中,我们可以强调中、美同是TRIPS协定的成员,尽量引导将纠纷纳入WTO争端解决机制,从而避免美国“301调查”和“337条款”的调查和制裁。

(三)建立与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制

我国长期运用刑事救济的方法来防止知识产权侵害,造成了诉讼权利被滥用的消极后果。在企业和个人知识产权意识普遍薄弱的实际情况下,我们应当意识到大量公共资金被投入刑事司法体系中,往往会阻碍合法竞争。我们更加鼓励的应当是将有限的公共资源投入到改进知识产权制度和创新体系的建立中,确保最大限度地通过行政诉讼和民事程序保护知识产权制度。在现实中,针对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诉讼往往实力悬殊,对方多为发达国家的商业巨头,并且有强大的专业团队支持,中国企业总是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有必要依靠行业组织寻求集体应对。相比较政府部门,行业组织更了解行业状况,有助于更直接、准确地表达企业的意见,可以组织科研部门与其进行协作,多咨询专家意见共同应对。

(四)加强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研究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问题学科跨度广,问题复杂,我们应当鼓励不同领域的学术交流,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接近对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科学认识。知识产权壁垒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外国企业合法,而我国企业以非法的方式对其构成侵权。第二,外国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滥用。第三,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国家层面的制度问题造成的贸易壁垒,而双方企业并没有实际侵权,比如美国依据“337条款”所启动的调查和制裁。

四、结论

不难发现,在知识与创新的新时代潮流下,当今国际竞争已经很大程度上转向了制度的竞争。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拉近了现实的距离,不同国情和文化背景的激烈冲突必然导致矛盾的激增,但这却是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国家需要做的是从制度上给予本国厂商充分保护;从企业角度出发,提高自身的创新水平才是本质;从这个社会来看,我们需要加强不同领域的交流,即不仅需要有专业知识的人员,还要将出口贸易和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相结合,形成一张严密的防护网。要保证企业能够及时有效地找到最可靠的救济,建立起民众对于制度的信任感,虽然缺陷仍然存在,但是我们要不断努力对其加以完善,最大限度地提升民众对于知识产权制度的认知度和信任度,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积极抵御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和制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吕继妍.后TRIPS时代中国如何攻克国际贸易知识产权壁垒[J].华章,2010,(23).

[2]余俊.TRIPS协定与中国知识产权法制的变革[J].电子知识产权,2011,(7).

[3]赵艳玲.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贸易壁垒及应对策略[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4]徐元.我国遭遇知识产权贸易壁垒的问题与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12,(5).

(责任编辑:田 苗)

作者:张瀚文

知识产权和税法规制论文 篇3:

地方政府在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

[摘要]知识产权国际保护问题在当下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已经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发展也有了许多新的动向,由过去的绝对私权向公权转化,即更加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在中国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中不仅国家需要担当起此项重任,地方政府也应当有所作为,以保障我国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地方政府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及其对全球经济的作用日益彰显,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各经济体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是关系国家核心竞争能力培育和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关键。知识产权拥有的数量、质量以及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已不再仅仅是企业行为,而且也是政府新经济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国家已经提出明确的本国知识产权战略,并把其作为振兴本国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不仅如此,发达国家还在寻求进一步提高保护的途径。针对这种国际新动向,我国应当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本文重点探讨在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层面上,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和作用发挥。

一、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是指创造性智力成果不仅在本国而且在本国以外得到的承认和保护,而在国外的承认和保护的前提是该国参加了国际公约或缔结了知识产权双边条约。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最大的理论困境在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与知识产权地域性的悖论。除此之外,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与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等的关系互相交叉而又区分模糊,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理论基础缺乏法理的支持。这些基本的理论困境不得到解决,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势必受到干扰…。正因如此,有人提出知识产权国际保护问题应当由国际公法调整,但大多数人还是坚持认为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属于国际经济法的范畴,本文也坚持这一观点。从历史的角度看,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发端于19世纪末,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垄断资本不仅限量输出产品,而且限量输出资本和技术。同时,随着各国经济贸易等交往活动的不断增加,知识产权的国际市场也已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许多知识产品从本国输入到其他国家,变成了人类共同的财富,促进了各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交流与发展,从而也极大地推动了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知识产权的地域性限制,同技术、知识的国际交流活动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从而产生了进行法律调整的需要。为了适应这种要求,从19世纪末起,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成立了一些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国际组织,签订了一些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从而形成一套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乌拉圭回合的重要成果《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的生效,使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制度进一步趋同并完善。其国际化特征表现为:不断扩展知识产权保护客体和强化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规定了知识产权的最低保护标准,更加关注知识产权国内执法问题,把知识产权保护作为贸易问题引入国际争端解决机制。调整国家经济管制关系是国际经济法的范畴,因此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只能由国际经济法调整。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正确的定位对一个国家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影响着我们对知识产权国际保护问题的深入研究,也影响着我国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能力。

知识产权的私权公权化表明了知识产权法中存在公共利益。正如博登海默所指出的一样:“现代社会权利义务双重本位和社会个人双向本位的价值体系模式,要求人们在主张自己权利和行使自己的权利时,注意‘度’的限制和约束,顾及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已经从传统的对知识产权的绝对“私有化”保护,转入站在更高的视角,即社会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对诸如专利权、商标权、版权的限制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从19世纪末进入国际保护阶段,我们可以称为知识产权制度上的飞跃,这一次飞跃—直延续至今,它使具有严格地域性的知识产权可以通过一定途径获得他国保护而具有国际性。有鉴于此,对于第三人未经知识产权人或者独占许可证持有人许可从第三国获得知识产品并在国内进行销售的行为得到了普遍认可。尽管它使得国内的知识产权所有人的权利受到了“限制和约束”,但是顾及了社会公共利益,同时也符合WTO基本原则精神和国际贸易自由化趋势。这种方式有利于促进交易效率,使知识产品发挥最大效用,也有利于知识产品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转,促进竞争,提高产品质量,最终是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

二、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新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近年来,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和制度的发展有了许多新的动向,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是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继续推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统一,使发展中国家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标准,与其看齐;另一方面是发展中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维护自身利益的呼声不断增强,主动参与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制定的意识明显提高。在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制定和发展方面,发达国家明显占据主导地位。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并妥善应对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强化的问题。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知识产权法律和制度的国家之一。值得我们思考的是,美国在其科技和文化创新能力低于欧洲发达国家的历史阶段,曾在知识产权制度上采取明显的本国保护主义。20世纪中期之后,随着美国逐渐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其国内知识产权制度也不断完善,美国在国际上实施了知识产权保护与对外贸易直接挂钩的政策举措。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主要是凭借国内的《综合贸易法》中“特别301条款”和《关税法》的“337条款”,把给予贸易对手的最惠国待遇与要求对方保护美国的知识产权直接挂钩,对所有不保护、不完全保护、不充分保护知识产权的国家进行经济威胁和贸易制裁;在1994年《知识产权协定》生效以后,美国更多是依赖缔约方的国家强制力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国际强制力,将缔约方所承诺的高水平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与享有无差别的最惠国待遇紧密联系起来;进入后《知识产权协定》时代以来,美国还先后与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进行谈判,以双边自由贸易协议的形式,谋求比《知识产权协定》更高水平的保护。

欧盟国家的知识产权法律“一体化”进程已经基本完成。作为知识产权制度的诞生地,又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群体,欧盟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十分重视,其知识产权法律和制度以及与之配套的法律和制度都较为完善。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某些方面,欧盟的立场甚至比美国更为严格。例如,对仅有资金投入而无创造性劳动成果的数据库,欧盟

自1996年起即予以知识产权保护,而美国至今未予保护。在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形成和发展方面,欧盟国家与美国具有较多的共同利益,其基本立场一致。但是,欧美之间也存在分歧。例如,美国从维持其计算机软件方面的巨大优势出发,极力主张其他国家也将与计算机程序有关的商业方法纳入可以受专利保护的范围;而欧盟则以授予专利权的方案必须具有技术属性为由予以抵制。

以上事实说明,在国际贸易“知识化”与知识产权“国际化”的背景下,知识产权保护不仅仅是一国内部的法律义务,而且是与国际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已经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的基本规则。基于此,一国制定的知识产权政策既要适应国内发展需要,又要遵循国际规则。西方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已经成为政府公共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是国内政策,也是对外政策,并以服务国家利益为政策取向。

知识产权国际保护对发展中国家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能力。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新发展动向,使我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随着我国加入WTO后5年的过渡期即将结束,我国知识产权将面临更大更直接的冲击。中美知识产权的摩擦和斗争日趋激烈,美国在不同场合频繁发出要向我国施压的威胁,美高官甚至扬言,除知识产权外什么都可以谈。2007年4月9日,美国就中国侵犯知识产权问题向世界贸易组织提出了申诉;4月18日,欧盟贸易委员彼得·曼德尔森(Peter Mandelson)表示,欧盟可能支持美国针对中国知识产权问题所采取的行动,甚至可能向世界贸易组织提出自己对中国的诉讼;4月25日,加拿大国际贸易部长戴维·爱默森(DavidEmerson)在政府官方网站发表声明宣布,加拿大将寻求以第三方的身份,参与美国对中国的知识产权诉讼。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要求也在日趋强硬,近年来欧盟一改以前相对温和的对华政策,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与美国一样态度趋于强硬。特别是2002年以来,知识产权贸易摩擦已成为我国国际贸易摩擦新热点,一系列的知识产权事件既给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阻碍,也使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三、地方政府在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在地方知识产权保护立法体系中,加强知识产权国际保护。

知识产权法需要确保公共利益,这在长期的知识产权司法和立法实践中已经不断地得到确认。在这个意义上,可将知识产权法看成是积极的法律和社会政策。

根据我国立法体制的特点和《立法法》对国家和地方有关机关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及规章的权限划分和立法事项所作的规定,地方政府可以在其权限范围内,从公共政策角度出发,建立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政府公共政策体系。公共政策体系包括产业政策、科技政策、文化政策、教育政策和外贸政策等。地方政府应通过制度配置和政策安排对于知识资源的创造、归属、利用以及管理等进行指导和规制;以产权形式对相关知识财产提供保护;在关于地方知识产权制度的设计中,应当加强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与国际规则接轨;同时也要考虑到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只要达到国际公约的“最低保护标准”即可,否则非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甚至可能带来不利的结果。

第二,将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纳入地方的知识产权战略。

知识产权制度是当今国际社会公认的推动和保护创新的基本法律制度和有效机制。知识产权在一国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与日俱增,知识产权保护也因而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因此各国都纷纷确定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战略计划要确定在一定时期内知识产权创造、保护、管理和广泛利用的基本战略和具体行动方案,列出开发、引进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的具体措施,以及知识产权价值的商业化开发方案。如日本知识产权战略大纲在“具体行动计划”部分确定了到2005年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应用和人才四大战略的具体行动方案。我国已经发布了2007年中国知识产权战略,其中强调:要密切关注当前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变革与发展方向,把握国内外知识产权纠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要适应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形势的需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扩大我国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领域的影响。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妥善化解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推动建立和完善多双边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合作机制,遏制跨国跨境侵权行为。

如何保障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得以实施,发展地方经济,提升地方经济的竞争力,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责无旁贷。地方政府已经逐渐摆脱完全被动的地位,其对中央政府的主动影响和制约作用日益显露,中央和地方政府间早已呈现出博弈和合作的动态格局。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指导下,一方面,现在各地方政府相继推出了各自的知识产权战略,通过知识产权制度创新、组织建设、教育发展、具体战略计划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来促进地方和企业对知识产权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培养公众的创造力和知识产权意识,从而成功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另—方面,各地方对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似乎略显轻视,需要在地方知识产权战略中加强,地方知识产权保护是全国的一部分,没有地方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全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也难以实现。

第三,构建统一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部门,建立执法联动体系,提高反不正当竞争力度。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知识产权政策制定、行政管理和立法实施方面的制度能力还很欠缺。有两方面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提高对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认识。从法理学角度来看,法律应当能够促进发展、促进效率的提高,但法律为经济建设服务并不等于让法律迁就某种经济活动的需要,而是应在把握法与市场经济关系的实质的基础上,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但是法律理念和文化的差异以及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的落后,使得我国长期以来将知识产权发展策略建立在“搭便车”行为之上,盗版、仿制和抄袭的现象比较严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认识不够,甚至出于地方利益的考虑,“迁就”了一些违法的行为,导致我们的法律不能正常发挥其对经济的能动作用。二是我国目前分别设置了专利、商标、版权等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国家知识产权局事实上无法充分行使统筹协调涉外知识产权事宜的职能。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这种分散的管理机构设置使我国无法及时有效应对国内外知识产权领域出现的各种新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不能适应我国政治、经济、科技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我们认为,应当整合知识产权的管理机构,建立统一的知识产权授权和管理机构,减少职能交叉,提高行政效能。地方政府

可以采取积极措施,在体制机制上有所突破。例如,深圳市已经于2004年实现了专利和版权机构的合并,并且运转效果良好,产生了积极的效应,据悉该市正在积极尝试将专利版权机构与商标管理进行整合。

第四,建立保护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使信息服务、数据统计、状况评价一体化。

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做”的原则,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全面、快捷、便利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充分利用专利信息联网、检索工具、文献数据库,整合资源,创造国际先进水平的检索环境。2004年7月,日本在世界各地的驻外使领馆开设了“日本企业援助窗口”,并设立了专职负责知识产权事务的官员,主要职责就是全面了解掌握所在国的知识产权制度状况和日本企业受侵害情况,并采取积极援助行动,这一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第五,集聚知识产权方面的人才,培养公众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地方政府应当加强知识产权政策法规的宣传引导,采取多种形式普及知识产权知识,不断增强公众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多渠道、多途径对知识产权管理监督人员、行政执法和司法人员、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把保护知识产权的观念灌输到社区、学校和企业,持续深入地开展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逐渐建立起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进而形成尊重权利、保护权利的主流意识和良好社会风气,为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和外部环境。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市场这个渠道加快培养能熟练掌握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外语、法律的复合型“通才”。建立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由国内外专家组成的知识产权咨询委员会等机构,为政府部门提供知识产权法律、决策咨询。

第六,营造具有国际影响的原产地品牌,提高国际市场的影响力。

原产地名称的保护工作是加入WTO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增加的新内容,我国作为世界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地域文化。地方政府要充分认识地理标志注册和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运用好原产地的保护制度促进地方相关产业的发展,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体,提高企业、群众对原产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推进对地方特色产品的原产地保护的申请工作,引导相关企业申请加入原产地保护体系;加强原产地保护管理工作,尽快制定出台原产地保护管理办法,统一管理使用原产地专用标志;保证产品质量,维护相关产品的声誉;建立统一的、与国际接轨的原产地规则、原产地标准;遵守WTO的公平贸易、市场准入、非歧视等通行原则。同时应注意原产地规则的制定应体现规范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以技术上的合理性为基础,针对不同产业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分别制定高低不等的原产地标准,今后,随着产业的发展成熟,再进行相应的调整。不仅如此,还应当加大对擅自使用原产地地域专用标志和假冒原产地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为相关产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做好原产地保护的长期规划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将更多的优势特色产品纳入保护范围,促进地方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七,建立地方知识产权预警机制。

知识产权预警机制是政府部门为了给国内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减少不必要的知识产权诉讼纠纷,通过对国内外的知识产权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整合,并将有用信息反馈给问题企业,使企业在最短的期限内,做出调整方案和应对举措,尽可能由以前的被动应诉转变为主动防御,长期存在并健康运行的预测和告警制度体系。知识产权预警机制的性质,决定了只能由政府组织建设。由此我们认为,相应地,也应建立地方知识产权预警机制,规避知识产权侵权的风险,加强本地企业应对涉外知识产权纠纷的能力,引导和扶持本地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四、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进程的加快,知识产权竞争日益激烈,不仅是我们的国家政府,地方政府也应当充分发挥在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中战略指导、政策扶持、舆论导向的作用。有鉴于此,地方政府在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方面不是应当有所作为,而是必须有所作为。只有地方政府的有所为,才能够提高我国的整体知识产权国际保护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我国整体的知识产权战略目标,全面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责任编辑 张桂霞]

作者:曲天明 陈建云

上一篇:健康减肥与合理营养论文下一篇:陶瓷艺术品网络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