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经济论文

2022-04-16

农村环境保护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事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的和谐稳定。当前,随着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增加,农村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污染也在日益严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环境保护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改善农村面貌,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经济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经济论文 篇1: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摘要] 农村环境保护对维护农民切身利益,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村和谐稳定有重要作用。针对当前农村环境保护存在的众多问题,要切实落实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若干政策,加大保护力度,切实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关键词] 农村;环境保护;政策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数量众多,农村地域广阔,解决好“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环境保护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农村环境保护,事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的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这不仅表现在农村经济落后上,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农村社会事业的一部分,更是一个薄弱环节。目前,我国农村环境形势严峻,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不仅影响农村居民的生存环境,也影响城市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的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环境是难点。必须痛下决心,下大力气全面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维护农民环境权益,促进农村地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一、农村环境保护形势严峻,压力巨大

近年来,特别是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围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村工业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防治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的工作,解决了农村近1亿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已发展农村户用招气2650多万户,在全国1800多个县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建成629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一大批生态村,部分农村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农村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突出表现在:

1 农村生活污染加剧。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全国约4万个乡镇中绝大多数没有环保基础设施;在60多万个行政村中,绝大部分污染治理还处于空白。初步估算,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平均处理率为20%左右,生活污水平均处理率15%左右。

2 面源污染日益加重,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据统计,我国化肥和农药年施用量分别达4700万吨和140万吨,而利用宰仅为30%~35%左右,流失的化肥、农药造成了水体和土壤污染。我国每年产生各类农作物秸秆约6.5亿吨,其中40%以上未被有效利用。秸秆随处堆放或就地焚烧,严重污染了环境。我国畜禽养殖规模发展迅速,而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水平还很低,一些地区养殖规模远远超过环境容量,且种养分离现象严重,大量畜禽粪便无法就近还田。据测算,我国每年产生的畜禽粪便约27亿吨,COD(化学耗氧量)产生量6900多万吨,是全国工业和城市COD排放量的4倍多,已经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

3 农村工矿污染凸显。农村工矿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工艺落后,缺乏有效的污染治理设施,污染严重。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工业COD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50%以上。大部分地区农村工业化实际上是一种以低技术含量的粗放经营为特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工业化。

4 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速。随着城市污染控制力度的加强,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向农村地区转移增加,成为农村新的污染源。农村一些地区逐步沦为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及工业废弃物的堆放地,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存造成的农田占用和损毁已超过200万亩。我国农村部分地区污染物总量已经超过环境的自净容量。现在社会上有这么一句话,不一定准确,但很形象,就是“城市污染农村的水和地,农村污染城市的饭和菜”。

5 农村生态退化尚未有效遏制。农村地区乱采滥挖、超载放牧、围湖造地、毁林开荒等行为依然存在,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加重,农村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威胁国家生态安全。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以牺牲农村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事例屡见不鲜。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危害群众身体健康,成为农村新的不和谐因素。

一是农村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许多农村饮用水源地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到2007年底,全国近2.52亿农村人口还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

二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环境污染破坏了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危及农业可持续发展。亚洲开发银行认为,我国仅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占全国GDP的0.5%~1%。由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严格的限制农产品有害成分的标准,如“农产品化学残留量最高限量标准”,形成了牢固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使我国农产品贸易也受到影响。

三是环境不公平可能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状况体现了环境的不公平。多年以来,城市垃圾不断转移到农村,通过简单填埋城市生活和工业垃圾,城区、工厂环境改善了,城乡结合部的垃圾二次污染加重了。城市整洁的代价是农村的污染,垃圾下乡是典型的“环境不公”。通过退二进三,企业搬迁,城市空气质量改善了,近郊农村污染加重了。城乡环境保护不公平带来了社会矛盾日益加重。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引发的群众投诉明显增加,其中大多数发生在农村,影响农村地区社会和谐稳定。这表明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城乡和谐的重要因素,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一样,环境不公有可能成为农村乃至社会新的不和谐因素。

农村环境问题成因复杂,从全国总体情况来看,可以归纳为以下五方面:一是“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点源、轻面源”。二是农村环保投入严重不足。三是农村环保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四是农村环境监管能力严重不足。五是农村环保科技支撑薄弱,宣传培训亟待加强。这些问题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向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大各级政府的投入。

未来一段时期,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我国经济社会将进一步发展,人口将进一步增加,资源开发力度、农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长,农村地区将面临城市及工业污染转移等新的问题,农村环境保护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一是保障粮食安全对农村环保带来挑战。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人口总量将延续增长态势,预计2030-2040年之间达到人口高峰,约为15亿-16亿左右。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蛋、奶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保障粮食安全,粮食总产将继续增加。在耕地总量变化不大的情

况下,粮食增产的一个重要途径仍是依靠化肥、农药、农膜等的大量投入。由此引发的面源污染问题将更加突出。

二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使农村环保压力加大。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讽整,农村地区工业发展迅速,但农村地区工业发展“底子薄、基础差、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在短期内仍将难以扭转。同时,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我国城镇化率要提高到47%,到2020年和本世纪中叶,我国城镇化率则要提高到55%和70%左右。在城镇化进程中,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现象普遍,特别是数量众多的小城镇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农村环保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

三是农村各类新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也带来新的环境问题,包括农村电子垃圾数量的增加、生活污水成分的变化、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种类的增多等。

二、农村环境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必须牢牢抓住

面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形势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农村环境保护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环保工作做出了总体部署,为加强农村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做出重要批示,要求高度重视农村环境问题,切实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明确了农村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

今年7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李克强副总理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工作和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国城市和农村环境保护全面推进、工业和农业污染防治齐抓并重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农村环保目标,就是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近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都把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保持农业农村发展良好势头等与农村环保密切相关的内容作为重要议题。

二是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了条件。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30年间,国民经济实现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3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2008年的23000多元。国家财政实力也不断增强,2008年,国家财政收入已经超过6.13万亿元。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特别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近期,中央颁布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其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与农村环保密切相关的措施,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国家重点支持的建设内容,将大大促进农村环境保护。

三是各地积极探索农村环境保护有效模式。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积累了实践经验。各地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农村环境保护路子。浙江省实施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和“农村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江苏省开展了农村“六清六建”活动:山东省实施了农业“两减三保”计划,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辽宁、湖北、宁夏等地设立了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四川、福建等地开展了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工作。这些农村环保工作,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成功范例,为加强农村环保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牢牢抓住农村环境保护历史机遇,切实做好农村环保工作,要求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城乡统筹,着力解决城乡环境保护“二元结构”不平衡问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加剧的势头得到遏制,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和公众环保意识明显提高,农村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此,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环境问题人手。将农村环保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统筹城乡和区域环境保护,统筹工业和农业环境保护,科学规划。努力把环境保护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重点抓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农村自然生态保护等工作,让人民群众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在优美环境中生产生活。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采取针对性措施。结合各地实际,按照东中西部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农村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坚持示范先行,以点带面,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三是坚持依靠科技,创新机制,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加强农村环保实用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以技术创新促进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积极创新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和制度,优化整合各类资金,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

四是坚持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挥各级政府主导作用,落实政府保护农村环境的责任。发挥农民保护环境的主体作用,维护农民环境权益,加强农民环境教育。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支持农村环境保护。

三、扎实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切实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农村环保工作刚刚起步,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缺失或不健全的地方,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现阶段农村环保工作应集中力量,优先开展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问题的治理,健全完善农村环保制度和政策体系,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全面落实“以奖促治”政策,扎实推进村镇环境综合整治。“以奖促治”,是中央政府针对目前我国村庄环境治理滞后,环境日益恶化,短期内又难以依靠自身力量解决问题的实际情况,动用财政政策帮扶村庄解决危害大、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的一项重大措施。“以奖促治”对于引导和促进地方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统筹城乡发展与环境保护,促进农村地区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要率先针对重点流域、区域和问题突出地区开展集中整治,治理村镇环境污染,着力解决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威胁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实行“以奖促治”。围绕“以奖促治”工作,开展配套政策、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及时总结措施执行情况和各地经验,真正把这项政策落到实处,让农民得到实惠。

二是抓住扩大内需政策机遇,强化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防污减捧打下坚实基础。按照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条措施要求,结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实施,积极推进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逐步改变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状况,提高农村污染治理水平。

三是健全农村环保法规政策体系。建立目标考核机制。抓紧研究、完善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等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按照地域特点。研究制定村镇污水、垃圾处理的政策、标准和规范。抓紧制定实施有利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加大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逐步建立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的投入和运行机制。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把农村环保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四是强化农村环保能力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环境监管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和基本农田等重点区域的环境监测,定期公布全国和区域农村环境状况。加强农村环保机构建设,积极推动环保机构向县以下延伸,加强人员培训和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环境监察,加大环境监督执法力度,严肃查处违法行为,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环境监察体系。

五是深化农村生态示范建设,发展农村生态经济。进一步深化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建设工作,完善工作机制,发挥示范作用。对经过建设生态环境达到标准的村镇,实行“以奖代补”。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加强农村地区资源开发监管,严格控制土地退化,保护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农村生态环境。结合各地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农村生态经济,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扩大当地群众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六是加强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农村环保实用技术。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科技支撑体系,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环保实用技术。建立农村环保实用技术发布制度,通过试点示范、教育培训等方式,促进农村环保实用技术的推广。

七是加大农村环保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农民群众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开展环境保护知识和技能培训活动,提高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能力。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听取农民对涉及自身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意见,尊重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

(本文作者: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责任编辑 吏小今

作者:李干杰

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经济论文 篇2:

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

农村环境保护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事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村的和谐稳定。当前,随着农业集约化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增加,农村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污染也在日益严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环境保护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改善农村面貌,治理农村环境污染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2008年召开了首次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并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个重要的位置。同时,国务院转发环保部等八部委《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是加快推进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举措,是生态建设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现阶段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

一、当前农村环境现状

1.农村“两污”问题突出。长期以来,大部分农村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和农业废弃物任意排放的问题严重,“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杂草乱跺、畜禽乱跑”是一些农村环境的真实写照。在集镇及村庄结合部,“脏、乱、差”现象还普遍存在,白色污染严重,有的垃圾难以及时清运,部分乡镇道路两侧还能见到暴露垃圾,废品收购点没有围挡。少数乡镇秸秆乱抛现象比较严重,秸秆仍然堆在田头、沟渠边,影响沟渠正常排灌功能。河塘水面漂浮物清理不彻底,河道、沟渠、水塘坡面还有积存垃圾或杂物堆放,国、省、乡、村道路两侧路边沟、田间渠道、水塘淤积比较严重。

2.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污染较为严重。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膜等农业生产废弃物逐年增多,秸秆综合利用率水平低、化肥、农药施用量超标,使得农村土壤污染及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所布局普遍不合理,多数依水而建,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形成黑臭水体,加剧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

3.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城乡发展不均衡等各种因素制约,目前多数农村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污水管网不健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造成污水随意排放;垃圾清运设施设备不足,垃圾无法做到及时清运处置。

4.村民环保意识淡薄,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农村群众由于长期生活在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的乡村,对环保法律法规不够了解,导致农村群众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环保意识淡薄,认为环境保护只是政府行为,与自己无关,完全依赖政府,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同时,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与维护缺乏制度,使得已建成的环境基础设施和综合整治项目没能从分发挥其效能作用。

二、农村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

1.农村环境保护力量薄弱。

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农村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深层原因。重城市、轻农村,不仅使得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拉大,而且使得城乡环境保护和整治工作的差距拉大。农村环保机构力量薄弱,多数乡镇没有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和编制,缺乏必要的监测、监察设备和能力,难以实施及时有效的环境监管;加之农村环保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管理机制和投入机制不顺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村环保工作。

2.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环境法规主要是针对城市、工业点源污染的,针对农村环境保护和整治的法律法规基本处于空白。没有建立起农村生态补偿政策,具有破坏农村环境行为的单位、企业、个人没有承担环境补偿资金。缺乏现代农业环保科技研发推广的财政补助、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项目的研发推广。对从事农村废弃物处理利用的产业缺乏有效扶持,环保企业在土地、贷款、融资等方面优惠政策不多,很多垃圾处理企业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

3.农村环境保护理念不科学。

一是把农村环境保护和整治跟发展农村经济割裂开来。一些地方简单地认为,只要开展农村卫生工程,进行单一的环境整治就能改善农村环境。农村环境治理不到位,往往与农村经济落后密切相关。不发展农村经济而只是单纯改善农村环境,是很难真正取得成效的。二是农村环境整治简单套用城市标准。一些地方在农村环境整治中机械地规定农村像城市一样干净,而不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实际出发,导致整治成效甚微,农村环境脏乱差没有根本改观,甚至引起农民的反感和不满。由于农业生产场地与农民居住场所相连,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三者应当有机统一。

4.农业环保技术推广应用乏力。

受农业人员有限、资金不足等因素影响,环保科技难以普遍推广实施,化肥、农药使用减量不大,测土配方施肥、缓控释肥推广效果不明显,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发展缓慢。生活垃圾处理大多只是填埋,农作物秸秆尤其是玉米秸秆大多露天焚烧处理,秸秆、粪便、垃圾和污水等生产、生活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进缓慢。

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保护对策

(一)提高认识、加大宣传,增强农民群众环境保护意识。

改变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关系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成效,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当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事来抓。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环境保护与环境整治并重,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并重,通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来保护和改善农村环境。坚持农民在农村环境保护和整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加强生态文明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能力,着力改变农民不良生活习惯,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改变农民长期形成的不良生产、生活习惯,需要长期的宣传、教育、引导和管理。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環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科学的规划是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取得长远成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镇村建设规划是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取得长远成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规划不合理,势必影响农村的后序建设与发展。一是要高度重视镇村规划工作,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的大盘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真正实现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进行农村村镇建设规划,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当地农民群众发展养殖、堆放柴草等生产生活实际,综合考虑道路、水沟、公厕、公共场所、公益事业设施、绿化美化等多种因素,标准要高、要实用、要注重体现人文特色和生态特色。二是科学规划,建设和配置本区域环保基础设施,对础设施薄弱的镇、村基由县政府财政根据其财力给予补贴,并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分级管理。三是在新村建设规划时,城建部门及镇、村两级要加强指导,强化服务,综合考虑道路、排水、排污、公厕、公共场所、公益事业设施、绿化美化、杂物堆放、家畜饲养等农村实际问题,使村庄建设科学合理,整洁美观。

(三)拓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渠道。

把农村环境整治与新农村建设、农村土地整治、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整合各类涉农项目和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拓展渠道,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政策,用好农村环境保护与污染整治项目资金,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发挥环保专项资金的功能,组织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逐年增加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和技术扶持,重点支持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等工程。

(四)建立健全农村环保资金投入机制。

資金问题是制约农村环境整治的瓶颈,关系到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长久和成败,地方政府应该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政府拿一点,群众集一点,集体补一点”的办法,多渠道筹集整治资金。一是政府主导。二是财政金倾斜。提高财政投入新农村建设、环境建设资金的倾斜比例,安排量化的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以物代补等有效形式,确保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的正常有序运转。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农村环境保护和整治专项资金。坚持“谁污染、谁付费,谁受益、谁负担,谁开发、谁保护”原则,建立农村环境污染整治责任承担机制。建立农村环境整治的市场机制,通过财政补助、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吸引企业、个人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环境整治,鼓励农民出资整治农村环境污染。

(五)建立完善环境考核评价和环境监管体系。

把农村环境质量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把具体任务分解到个人,实行县级干部帮镇带村,乡镇干部帮村带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增强各级政府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和整治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完善农村环境保护和整治工作评价体系,把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财政保障状况、机构设置等,列入考核评价范围。改进农村管理制度,把环境保护与镇村干部考评、村文明户评选、村里福利待遇等挂钩,引导基层干部、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参与环境保护与整治。

(六)着力推广农业环保技术。

鼓励科研院所、企业研发环保技术,结合国家大力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加快建立农技创新与推广体制,使广大农民系统掌握科学种田的理念和技术。大力运用现代科技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推广节地、节水、节肥增效等资源高效利用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充分发挥食品安全质量体系建设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引导农民使用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建立农业环保技术推广平台,形成农村污染控制技术推广体系。改变目前农村垃圾主要简单填埋处理方式,推广应用清洁生产生活技术,加大对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等综合利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力度,着力运用现代科技提高垃圾的再利用率,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根据农民居住特点,因地制宜,建成镇级、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或实行生态型污水处理,不断提高农村垃圾处理的科学化水平。

作者:李顺香

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经济论文 篇3:

浅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对策建议

【摘 要】农村环境保护是我国环保工作的重要领域,也是当前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加强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刻不容缓。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环境现状,提出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高度重视,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教育;加强农村科学规划,加大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投入等。

【关键词】农村;环境;现状;整治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农民的收入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也带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相对于城市而言,我国农村的环境保护处于弱势地位,当前城市的环境污染正逐步得到有效的控制,而农村的生态环境正逐步恶化。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农业生产,而且又反过来作用于城市,带来诸如食品安全、物价上涨、重大疾病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影响全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环境保护是我国环保工作的重要领域,也是当前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加强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刻不容缓。农村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三农”工作大局,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因此,我们要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努力改善农村的人居和生态环境,这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当前我国农村环境现状分析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严重挑战,环境保护逐渐受到重视。我国农村环境问题是伴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变化、人口急剧增加而逐步形成的。所谓农村环境污染,是指由于农民在从事农业、工业等生产活动及生活活动中造成的农村环境质量下降,并对农村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健康造成一定不利影响的行为。2010年环保部发布的《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指出,“当前我国农村环境问题日益显现,农业源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局部地区形势有所好转,但总体形势仍十分严峻,突出表现为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量巨大,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严峻,农村生活污染局部增加,农村工矿污染凸显,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有加速趋势,农村生态退化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据统计,我国农村每年化肥的施用量达4700多万吨,但有效利用率不足35%,每年产秸秆大约7万亿吨,利用率不到50%,农村每年产生生活污水达90多亿吨、生活垃圾2.8亿吨,由此造成了农村水体和土壤严重污染,再加上乡镇工业污染、城市污染转移,形成了“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产性污染和生活性污染兼有”的严峻局面,使得农村环境加速恶化。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2.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对策建议

2.1 高度重视,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管

各级政府及环保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党委、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将其纳入到政绩考核的范围,明确各个主管部门的职责,做到年初有部署、年底有考核,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好落实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群众广泛参与、环保部门统一监管的体系,在政策落实、工作部署、人员组织、财力投放、项目监管等方面切实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在资金上支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农村环保资金要做到足额到位和专款专用。

对农村环境的监管是做好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县、乡(镇)要建立定期调度、定期检查和抽查的工作制度,便于把握农村环境中污染动向和变化发展的规律,确保各地工作的及时跟进和质量标准;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重要农产品产地的环境监管,以保证农村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化肥、剧毒农药的生产销售,降低面源污染风险;制定乡镇环境保护规划,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严格环境准入;强化农村工业企业污染减排监管,严格执行工业企业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制度,引导乡镇企业向园区集中,实行污染集中控制、集中处理,以消除或减少乡镇企业的污染,对于那些布局不合理,能源和原材料消耗高,经济效益差,污染严重又难以治理的乡镇企业坚决予以淘汰。

2.2 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教育

要从根本上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必须以完善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为基础。因此,应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宜农村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充分体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灵活性、针对性和普遍性”等要求,抓紧研究、完善有关土壤污染防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面的规范、条例和制度等方面的法律制度,进一步提高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并加强农村环境执法,加大环境执法处罚力度,对污染和破坏农村环境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树立农民环境保护的法制意识。

农村环境的整治,广大农民群众是主体,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和选择,充分调动农民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宣传册、宣传画、环保讲座、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方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广泛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和法制知识,使其树立环境资源价值观念、生态文明理念和环保法制观念,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农民群众和干部意识到农村环保的重要性,努力营造一个人人关心生态环境,时时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并在农村中小学的课程中要开设环保内容,使孩子们从小就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建立科学有效、快速反应的举报与奖励机制,积极推进与落实“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的政策,激励、引导农村群众投身到环境保护之中。

2.3 加强农村科学规划,加大对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投入

根据农村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现状,因地制宜编制科学、合理、可行的农村发展规划。大力倡导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推广使用有机肥料,种植绿肥,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和地膜,推广畜禽的规模化养殖技术,推广畜禽粪便、秸秆等废弃物的无害化技术、资源化处理技术,提高生物能源的利用率和农村废弃物的再循环率,实现农业清洁生产和产业间的协调发展,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各级政府要加强组织协调,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尽快改变农村环保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这是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的治本之策。乡镇应设立环保办公室,配备专职的环保人员,行政村有专职或兼职的环保协管员。紧密结合农村特点,采取“集中、就地、方便”的原则建设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能源沼气建设、无害化卫生改厕等配套处理设施,发展适合农村的能源生态工程、农村给排水工程,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10年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2]曾鸣,谢淑娟.中国农村环境问题研究:制度透析与路径选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3]蔺丰奇,等.农村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

[4]张连辉.新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早期探索——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前中国政府的环保努力[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4):42-49.

[5]王文颖.完善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立法的构想[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8(4).

[6]陶爱祥.基于循环经济的农村环境治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OO9,37(34):17023-17026.

作者:周奕莹

上一篇:数字化时代下公共艺术论文下一篇:物流行业环境会计信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