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乡二元研究论文

2022-04-19

【摘要】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养老保障问题已日渐突出,尤其是农村的养老保障问题,变得更为紧迫。国家指出要在“十二五”期间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但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经济水平的差异,户籍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差异以及城乡人口思想观念的差异严重阻碍了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的一体化进程。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我国城乡二元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我国城乡二元研究论文 篇1: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研究

[摘 要]本文将对我国二元经济的刚性进行分析,探讨其出现刚性的原因。

[关键词]二元经济;刚性;剩余人口转移

1 二元经济发展理论

“二元经济”最初是伯克提出,他在对印度尼西亚社会经济的研究中把该国经济和社会划分为传统部门和现代化的荷兰殖民主义者所经营的资本主义部门,他当时的研究仅仅限于对二元经济的一种单纯的描述。1954年刘易斯发表了一篇著名论文《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刻画了后起国家存在的二元经济特征:传统农业部门存在着无限的劳动力供给,相对于资本和土地而言,农业部门劳动力供给边际生产率为零或负数;而且农业劳动者在接受最低工资条件下提供劳动,其工资水平只能维持其最低生活水平。而现代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较高,相对于农业部门的低工资水平,工业部门只要提供略高于农业部门的工资就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供给。这不仅使得工业部门由于劳动力的供给而不断扩张,而且农业部门由于劳动力流出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农民的收入因此提高,当剩余劳动力消失,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也提高了,与工业达到一致,这时经济中的二元结构也消失了。

2 我国二元经济的形成

从世界工业化进程来看,工业化有三种形式:①产业自然成长型工业化模式,如英美。②殖民输入式工业化模式,如巴西。③政府高度介入的工业化模式。在此种模式下会形成工业发展超前而农业发展滞后的二元经济,这种经济体制一经形成就具有一定的刚性。我国在实行市场经济以前的工业化正是采取的这种形式,伴随着产生了具有刚性的二元经济结构。

工业化初期,工业部门比重较小,单纯依靠工业部门自身的积累来筹集发展资金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规模巨大的农业部门必然成了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来源,把资本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市场性的资源转移;另外一种是政策性的资源转移。前者取决于金融发展和该地区商业集团的起源与行为;后者主要采取净直接税、净间接税等手段。我国在进行工业化的初期阶段,由于不具备市场性资源转移的条件,则主要求助于政策性资源的转移。我国政策性转移是以具有巨大剪刀差的价格为手段,集体化农业是因为制度的支持而取得成功的。在私人经济中,农户的个人收入和消费是不可能控制的,它主要取决于农户的个人偏好,在此种情况下进行资源转移是不容易取得成功的。而通过集体化使农业部门劳动者只能得到一个维持生计的费用,抑制了农民的消费。并且这种转移是在劳动者拿到收入之前就完成了,具有隐蔽性和强制性,因此,这种转移方式是比较容易成功的。

3 中国二元经济的结构刚性分析

3.1 资源配置过度倾斜

我国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国内外的环境,采取了特殊的经济发展战略,通过资源倾斜手段,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这一阶段所采取的过度的资源倾斜政策,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严重阻碍。我国的资源倾斜主要是资源在工业与农业间分配的严重不均,这样导致农业发展严重滞后工业的发展,难以与工业发展相适应。综观我国经济发展历史,由于资源过度倾斜于工业,对农业投资严重不足,引起粮食产量急剧下降,造成全国性的粮食短缺。而现阶段的中国农业应该是政府主导的投资,具体投资方向在农村基础设施、灌溉系统以及农村人力资本等。但政府的资源一直是严重的倾斜于城市和工业,造成我国经济二元结构刚性加强。

3.2 农业剩余人口转移受阻

按照刘易斯的经济增长模型,一国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农业剩余人口向非农的转移。因为只有农业剩余人口向非农转移才会使农业生产规模化和现代化,才能加速二元向一元的转化。我国的农业剩余人口转移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和促进跨地区流动。

(1)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建立乡镇企业

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保护和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必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然而,在我国的乡镇企业建立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资本深化”的趋势。“资本深化”的提前进行,使得技术的选择出现了不断朝资本替代劳动的路径偏差,资本的增长持续快于劳动的增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促进跨地区流动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另一种方式是跨地区流动。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机制在劳动力配置的作用日益增强,农民自由进城主要分布在所谓的城市非正规部门。据统计,在非正规部门从事经济活动的劳动力在城市总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为20%~70%,创造收入大约为城市总收入的40%。但是我国城市非正式就业空间相对狭小,在1998年我国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占城市就业总数的1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甚至低于一般发展中国家水平。特别是近年来,出现大规模的下岗职工与农民形成了强烈的竞争。

4 结 论

通过本文分析,我国二元经济在沿着刘易斯经济发展模型的路径中受到很多的制约因素,我国经济的一元化不能按其途径顺利进行。因此造成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刚性。二元经济结构刚性的加固,不仅对我国的工业化进程造成了严重的障碍,而且也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因此对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刚性问题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

作者:郝光辉

我国城乡二元研究论文 篇2: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养老保障问题已日渐突出,尤其是农村的养老保障问题,变得更为紧迫。国家指出要在“十二五”期间加快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但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经济水平的差异,户籍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差异以及城乡人口思想观念的差异严重阻碍了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的一体化进程。打破城乡二元社会养老结构,建立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需要政府的重视:改革户籍制度和保险制度,转变观念。

【关键词】 城乡二元结构 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 影响因素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养老保障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社会经济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

目前,我国城镇已经建立起适用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的养老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城镇居民的养老需求。然而,要解决我国城乡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这是远远不够的。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占全国总人数的14.9%,其中乡村老年人占到大约2/3,这说明要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关键是解决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相比城镇而言,我国农村目前主要采取的是家庭养老的方式,但由于家庭和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家庭养老不能满足农村老年人养老的需要。我国于2003年开始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现状也并不理想,不能满足农村对养老保障的客观要求。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实现的根本原因。

一、我国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研究现状

1、概念界定

城乡二元结构包括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社会结构,二元经济结构体现了国家主导制度变迁的特征,二元社会结构则形成于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割制度。

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是指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统一,养老社会保险资源自由流动,城乡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能够自由选择投保机构,打破城乡二元保障分割体系。

2、社会保险一体化的研究现状

我国现行的仍是城乡分离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分为三部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国内学者对于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统筹等方面。部分学者对于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险进行了制度设计。岳宗福认为新的制度设计应采取“大个人账户与小统筹账户”相结合的模式,而且还应建立养老保险“一卡通”。袁文全主要是从完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方面来建构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他认为农村养老保险是薄弱环节,政府要加大投入并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为农保与城保的衔接建立桥梁。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的一体化建设存在障碍。例如迟翔指出目前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城市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无论是在制度设计还是在缴费方式上都具有较大差异;二是城乡分割的存在造成彼此相对独立、封闭,不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发展需要。

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二元化阻碍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良性发展,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势在必行。

二、城乡二元结构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1、城乡经济水平二元化使农村居民成为我国的低收入阶层

造成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的因素有很多,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重工业发展拉开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序幕,农村人多地少,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村经济结构单一等等造成农村居民的低收入。

低收入水平影响了农民的缴费能力和生活水平,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缺乏牢固的经济基础,这就导致政府部门优先完善城镇养老保险制度,而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则置于较后的位置。同时,由于城乡居民的收入存在较大的差距,使得他们处于不同的养老保险费的缴费水平,这直接影响到城乡居民60岁以后能够领取的养老金数额。此外,很多农村居民在缴纳养老保险费用时往往选择较低档次来减少家庭开支。经济水平的二元化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造成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2、城乡户籍制度二元化使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区分明显

户籍制度本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为解决当时物质资料生产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而制定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户籍制度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因素。户籍制度附着与之配套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保险等福利制度,谁具有城市户口谁就可以获得各种特权和利益,人为地将城乡居民划分为两个在发展机会和社会地位方面极不平等的社会集团。致使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接轨比较困难,从而导致养老保险制度的城乡一体化难以实现。此外,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中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亿人,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养老保险更是亟待解决。

3、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二元化使我国现行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存在城乡差别

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分为三部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养老保险体系呈城乡二元分割的状态。一方面,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相对完善,保障内容较为健全,保障人群广覆盖。另一方面,农村养老社会保险制度存在区域性,制度多样性,保障水平多层次性的问题,没有统一完善的制度。这种养老保险制度上的二元化严重影响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水平向城市靠近的脚步。

4、城乡思想观念的二元化使城乡居民对各种问题的看法存在明显差别

思想观念二元化影响着城乡居民对生活的看法,对消费的看法,对社会保险制度的看法以及对城乡人群的看法。一方面,城市经济发展快速,城市人口收入水平飞速提高,优越感提升,城市准入难度加大,对农村人口产生一些偏激的看法。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人口思想固化,依赖于家庭养老的模式一时难以转变,在城市化过程中无法很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农民工增多,农村空巢化,经济增长下的物价上涨,家庭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当前农村养老需求。思想的转变无法跟上社会经济发展是农村养老面临的一大问题。

三、推进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的策略思考

1、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消除城乡二元化的根本在农村。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让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紧随其后,在提高城镇养老保险水平的同时也要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水平,缩小城乡差距。一方面,政府财政要向农村适当倾斜,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推动新型农业化建设,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地方政府根据区域特点发展特色农业经济,鼓励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村经济产值。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有能力的农村人口自主或集体创业,提供资金支持与服务,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村人口有能力、有需求参与到更高水平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中去。

2、加快破除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的差异影响已久,户籍制度二元化不利于农民公民权利的实现,造成了农民事实上的不平等。首先要逐步破除户籍制度,从生活、就业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结束城乡户籍区别对待的情况,再从更深层次,如从农村土地政策、房产制度方面使农村逐步向城市靠拢,缩小城乡制度差异,最后逐渐取消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没有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之分,从制度上破除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的阻力,更好地实现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破除户籍二元化制度,可以使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实现全国范围的统一,促进所有人员的自由流动,鼓励人们更好的去追逐自身的社会价值,推动社会公平和人民社会权利的实现。

3、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管理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步伐也从未停止。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重点。我国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尚不完善,应该在现有基础上逐步优化,最终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的一体化。首先,要继续推广我国现行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做到农村人口广覆盖;其次,随着农村人口收入的增加,逐渐提高新农保养老金水平,鼓励农村人口更加积极主动地缴纳更高档次的保费,缩小与城镇养老保险差距;再次,在逐步解决户籍二元化基础上融合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一体化打好基础;最后,提高社会养老保险管理水平,提高信息管理能力,统筹城乡社会养老保险账户,实现个人养老保险账户地域间的自由流动。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改变当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城乡制度差异,逐步实现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

4、加强养老观念教育

加强对养老观念的宣传教育,扭转城乡思想二元化差异。一方面,提高农民的参保意识。时代在进步,经济在发展,家庭模式在改变,土地功能逐渐弱化,传统的家庭养老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养老需求。农民的参保意识低是因为对养老保险的不了解,因此对养老观念的宣传教育尤为重要。政府可以组织城镇退休或无工作靠领取养老保险金的老人志愿者来到农村,向农民讲述参保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提高农民对养老保险的信任,让农民了解到参保的收益性、可靠性和规范性,让农民认识到参加“农保”是当前家庭养老难以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对养老的有益补充。通过这种形式,让农村人口主动的接纳和参与到社会养老保险中来,并主动提高缴费水平,使自己的未来更有保障。另一方面,扭转城市人口思想,改变其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观念,对农村人口一视同仁,减少城乡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进程中的阻力。

【参考文献】

[1] 朱志萍: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变迁与城乡一体化[J].软科学,2008,22(6).

[2] 曹信邦:城乡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障碍性因素分析[J].理论探讨,2006(5).

[3] 岳宗福: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的制度设计与路径选择[J].山东工商学报,2009,23(3).

[4] 袁文全、邵海:社会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与制度设计[J].社会科学辑刊,2009(6).

[5] 迟翔:我国城乡养老保险一体化模式构建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

[6] 王国敏:城乡统筹:从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9).

(责任编辑:张琼芳)

作者:赵晓晗

我国城乡二元研究论文 篇3:

二元结构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

摘要:我国社会具有典型的“多重二元性”。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的根本国情。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二元教育体系、二元劳动就业结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等都导致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文章主要介绍二元结构是如何影响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并提出了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农业工业化及现代化进程等建议以改善中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解决二元结构下我国的城乡收入问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新常态”下的我国在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二元结构 城乡收入差距 建议

一、中国二元结构的基本特征

二元分割,又可称为城乡差别或二元社会结构,我国在社会结构上实行城市/乡村二元分割的概括表达。它包括户籍、住宅、粮食供给、副食品供应、教育、医疗、就业、保险、劳动保障、婚姻、征兵等10余种制度,成为判断农民与市民阶层的依据。

中国社会具有典型的“多重二元性”。这主要表现在:一部分比较发达的现代工业与大量的传统农业并存,一部分现代化城市与广阔的传统农村并存,一部分现代工业与大量的落后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的企业并存,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与广大不发达和贫困地区并存。在这种“多重二元结构”中,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的根本国情。其特色表现为:中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城乡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城乡分割,城乡居民存在两种身份制;城市和农村形成互相独立的两大经济板块;乡镇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形成城乡两大工业系统;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城乡差别有扩大趋势。

二、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现状

城乡收入差距是城乡发展平衡情况的一个重要表现,接下来,我们将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城乡收入来源差距、区域问城乡收入差距三个角度来分析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现状。

据相关统计数据,2000年之后,我国基尼系数始终保持在0.4的警戒水平上,尤其2005到2010年的六年时间里,更是均保持在0.48的高位警戒线之上。我国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的基尼系数水平较为合理,但总体基尼系数过高,可见,城乡差距仍然是我国总体基尼系数过高的重要原因。以我的家乡福建省为例,据中商情报网2015年4月17日报道,2014年,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22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65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农村的2.4倍,城乡间的收入差距问题显著。

(一)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

本文中,我们用城乡人均收入比率来衡量我国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即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从表1可以看出,1978-1985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呈现下降趋势,该阶段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改革中心从城镇转移到农村,农村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物质生活改善,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1985-1994年城乡收入差距城呈现上升趋势,该阶段我国加快以城市为中心的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经济改革中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经济及居民收入提高,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1994-1998年城乡收入差距呈现下降趋势,该阶段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发展,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乡镇企业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整体提高。

1998-2010年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显著上升趨势,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2010-2014年差距有所下降,我国采取措施努力缩小收入差距,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但就总体而言,自1978-2014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城乡人均收入绝对差距呈扩大趋势,但该差距的变化幅度城乡下降趋势。由此,我们可以说城乡收入差距大仍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但近几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情况有所改善。

(二)区域间城乡收入差距

从表2中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最大。东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最小,中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基本上大于东部地区。但自2005年至2014年,各区域城乡收入差距均呈现下降趋势。暂不论东北地区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我们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区域的收入差距情况大致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相符,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城乡收入差距越小,显然,这种情况不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三、二元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一)二元户籍制度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正式建立。《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向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办理迁出手续。1992年,国家就成立户籍制度改革文件起草小组,此后不断致力于实现“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的改革目标。目前,我国还处于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向居民统一户籍登记管理制度转变的过渡阶段,各项政策的具体落实还需要经过时间与实践的检验,中国长期以来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产生了不少的社会问题,如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等。

二元户籍制度使得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的流动受到阻碍,城市与农村割裂开来,城乡之间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的自由流动受到限制,财税政策、产业政策等更多地向城市倾斜。“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成为了区分居民身份的重要标志,由此带来了因身份不同而享受不同的社会待遇的各种不平等问题,城乡资源配置不合理,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教育水平、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农村,工资水平亦是如此,然而二元户籍制度使得城乡劳动就业市场割裂开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自然不断拉大。二元户籍制度是我国二元结构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改革二元户籍制度是解决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举措。

(二)二元教育体系不利于长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教育是影响中国人力资本形成的关键因素,二元教育体系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城乡义务教育政策不统一,城市拥有更先进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更优质的教师资源、更广阔的的教育筹资渠道,而在农村许多地区,仅有小学和初中学校,高中学校及高等院校基本上都在城市,不少农村地区甚至连九年义务教育所需的资源提供都存在问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居民,城乡居民劳动力素质拉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自然拉大。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的蔡昉提到,(从教育人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2013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流动儿童达1200余万人,留守儿童达2100余万人,入学问题和教育质量问题都亟待解决。而在二元结构下的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户籍问题、学籍问题等都是我国亟需解决的问题。只有改变城乡二元教育体系,城乡的收入差距才能在长期不断缩小。

(三)二元劳动就业结构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二元户籍制度使得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存在较大的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的住房问题、子女教育问题、社会保障等都很难解决。实际上,农村与城市的劳动就业市场是割裂开来的,普遍而言,城市劳动力比农村劳动力拥有更高的技能水平、受教育水平及工资水平,城乡劳动力市场难以自由流动,就业技能、就业知识、技术等难以沟通,城乡劳动力素质差距不断扩大,自然导致城乡劳动力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尽管农民工进城能获得相较于农村较高的收入水平,然而由于劳动力素质、身份歧视等问题,大多数农民工从事建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收入水平上升空间及职位晋升空间较小。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与城市居民一样获得长期较高水平的工资收入,然而暂时流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又需要负担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成本,再综合考虑通货膨胀、税费负担等因素,农村劳动力的实际收入能提高多少呢?中国的工业发展很大程度是以牺牲农业的经济利益为代价,同时农民工也是中国工业化建设中的重要力量,而农民工真正从中获得了多大利益呢?二元户籍制度下的二元劳动就业制度也是造成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重要因素。

(四)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加剧了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

社会保障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形式之一,主要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而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必然导致我国城乡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城镇拥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保险、住房保障等不断完善,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0%以上。相较城镇,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尚有很大的完善空间,除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及养老保险以外,农村其他保险项目仍处于缺失状态。就医疗保险支出而言,2014年,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达8133.6亿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当年基金支出仅2890.4亿元,这实际上也反映出了城乡社保基金投入存在较大的差距。

社会保障制度是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方式之一,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调节收入分配格局,而我国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很好地发挥收入再分配的作用,反倒会进一步拉大城乡收入差距。此外,农民缺少社会保障使得农民拥有较高的边际储蓄倾向,为了医疗及养老的需要,农民更倾向于将收入储蓄起来,这样以来,农民的投资意愿不强,农村的投资建设便很难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水平也很难提高,城乡收入差距将不断拉大。

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建议

(一)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劳动力转移流动化

城镇化进程中,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同时伴随着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这一结构性变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应该关注农民与农村的发展,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整体水平提高,实现社会共同富裕。若中国全面完成新型城镇化建设,原先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割裂状态将逐步被打破,城乡间的劳动力转移能够自由流动,城乡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将不断缩小。然而,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不可急于求成,出现“被城镇化”的现象,这样,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现状才能有所改善,城乡间的差距才会真正缩小。

(二)加快农业工业化及现代化进程,创造农业“新常态”

大部分农村的实际情况限制了农村必然形成以第一产业为主的生产结构,而如何发展好农村的第一产业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城乡收入差距缩小。1978年我国在适应当时实际情况下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干到户,包產到户”,提高了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解放了劳动生产力,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我们需要变革农业生产关系,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如今,以土地承包权颁证确权和土地合法流转为核心催生的农业新常态使以工业化的组织方式对传统的农业生产进行改造成为可能。农业应该真正享受工业化成果,运用工业生产成果,如先进的生产设备、先进的经营方式等促进农业工业化,农业更多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发展起来,运用现代化发展理念,农业与生态协调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农业也应该创造自己的“新常态”,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向更加先进的方向转变,促使农村更多依靠自身的力量缩小与城市之间的差距。

(三)深化城乡体制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城乡体制改革根本上是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改革需要统一城乡户籍,居民拥有统一平等的身份,改革二元教育体系,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合理化,投入更多资金支持农村教育的发展。改革二元劳动就业结构,促进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市场,形成公平的就业竞争市场。改革二元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享受平等的社会保障,促进城乡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均等化。突破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促使城市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设备向农村流动,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城乡共同形成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作者:蓝艺华

上一篇:目标导向绩效管理论文下一篇:方言节目叙事特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