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培育的地理教学论文

2022-04-27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创新和能力提高的关键阶段,它不仅起着承接小学、衔接高中的作用,还是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要时期。新课程改革着重强调了初中语文教师对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的要求,它所涉及的语文思维的发展提升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提高,都对初中生开展后续的语文活动起着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新能力培育的地理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创新能力培育的地理教学论文 篇1:

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政治课堂

摘 要:关键能力概念的提出多用于职业教育或专业教育领域,但关键能力是超出职业范畴的能力。在界定含义的基础上阐述高中政治学科课堂过程中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途径及意义。

关键词:关键能力;高中政治课堂;途径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来,新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这就要求在面对高中教学时,应该树立更高的目标和追求,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现象。如过于注重考试、分数,忽视学生的职业教育和专业发展的现象。在高中阶段,学生对知识性知识的获取是有必要的,这固然没错,但仅以分数杠杆来丈量人的高低,似乎仍不太合适。在这样的情形下,关键能力被推入大众视线。

一、关键能力概念的界定

20世纪80年代初,德国梅滕斯首先提出关键能力的理念, 他认为,关键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以外的能力,是一种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能力。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关键能力是人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具体表现为“素质”。关键能力可分为三个板块,如下表所示。

目前,我国还没有对关键能力如何在高中政治课堂中进行培养的系统化研究,而在高中阶段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又是至关重要的,高中政治作为高中阶段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堡垒,更要在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性

加强学生关键能力的培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高中政治处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终点,学生面临多种选择,升入大学或者就业等,无论是哪种选择都要呼唤关键能力。学生需要在此节点上培养相关素质和才能,才能应对更高层次的学习和复杂的社会环境。

1.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保持高中政治课堂生态平衡

从目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看,主要是没有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和教法四者之间的关系,过于强调其中的一方,造成了课堂生态的失衡。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就是要理顺教师、学生、教材和教法四者关系,使之相得益彰,促成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文本、学生和文本的多元互动过程,使学生的个体经验与教学情境实现最佳契合,依靠学生的学习本能、先天的悟性与情感促进学生实现自主的意义建构。

2.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效率

学生的关键能力不仅仅是指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更是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习得一种将学习中的创造性因素转化为学习的积极元素的能力,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开发潜能等。课堂需要将学生“自然生长”与教师“助长”有机结合。通过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可以在课堂创设出一个人与人之间(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良性对话生成、互动发展的环境,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培养学习政治的兴趣、形成政治学科思维能力和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途径

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途径,一直是教育界在不断探索的话题。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个体知、情、意发展的主要途径在于课堂教学过程,它不仅是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主要形式,也是个体情感、态度以及能力发展的重要载体。笔者认为,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导入要新,材料要活

精心设计导入语是上好一堂课所必须注意的重要环节。成功的政治课堂离不开成功的导入。例如在自主预习生活与哲学第十二课第三框“价值的创造与实现”时,学生往往对“如何进行价值创造与实现”这个知识点难以理解,很多人都無法与自己经历相结合。为了降低这一知识的难度,我在上课时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身条件苦难的人如何实现梦想的情境,具体做法如下。

陈×是知名英语讲师,但是从三岁开始严重结巴,从小英语就是最差科目。刚上课时,老师问谁来用英语做下介绍,结果全班就她一个举手,老师拿来话筒,陈×因为结巴,说了三分钟才说完三句话,全班发出阵阵笑声。后来老师又追问,陈×逼自己举手,全班又就她一个,老师只好把话筒交给她,又结巴到全班狂笑。陈×哭了,但心想,我就是要拿英语说话。就这样老师只要问她就举手,然后结巴着说,同学们笑,笑完她哭,哭完再举手说,课就这么哭着过来了。最后一节课,老师请全班同学为她鼓掌,说他教了四年的口语,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学英语如果能这样,没有攻克不了的障碍。

探究问题:请结合材料和书本,从陈×的个人角度,谈谈她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原因。

通过这一做法,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把自己想象成情境的主人,切身地思考“应该怎么样实现自己的理想”。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转化成实现自己的理想,通过情境创设,既有趣味性,又大大降低了知识的难度,从而达到提升课堂效率的效果,同时也实现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2.提问要巧,重点要准

教师的提问对一堂课来说十分重要,这很大程度地决定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理解的深度和知识体系的塑造。比如在上“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时,学生在预习书本后,知道要学习好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必须把价值观的含义首先理解了,这一知识可以说是这课的基础。价值观含义及其基本属性是这课的重点知识。但是,这一重点知识实在太抽象了,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后,通过设置恰当的问题进行探究。具体做法如下。

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首期,一位曾经的支教老师与他在乌蒙山里的孩子们一同咏唱袁枚的诗《苔》。这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一夜之间走进了亿万中国人的心。贵州日报第一时间联系了这位支教老师梁俊,他用文字为我们讲述了《苔》背后的故事。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一开口,《经典咏流传》的舞台被梁越群的歌声拽到深不可测的山谷。2月16日,来自威宁自治县石门乡一群孩子的天籁之声,重新唤醒这首《苔》,让亿万观众为之动容。

探究问题:

(1)你是否考虑过支教?

(2)今天之后,你是否愿意做一名支教老师?你想教会他们什么呢?

(3)设想小梁今后的人生道路?

通过探究第一个问题,学生知道了自己的价值取向;通过探究第二个问题,学生知道了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重要影响。通过前两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就可以畅想着回答出第三个问题。这样很抽象难懂的“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这一重点知识就迎刃而解了。

3.图表要细,难点要清

方法能力属于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从图表的创建到图表内容的理解都在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塑造起着重要作用。比如,在上“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条件”时,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和根本途径很难区别。在这种情形下,如果采用以下图表法则会更加直观地展现相关知识,如下图所示。

该图最左边的圆圈代表一个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三个必要条件,分别是根本途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并在圈内分别对这三个条件进行详细解释,使用少量文字就可以把各个关系解释清楚,而且显示直白,便于理解。

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厘清书本知识的重难点,还能让学生掌握并具备自我学习、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4.总结要简,情感要拔

关键能力不单单指方法能力,还需要学生具备相关的心理能力。课堂总结作为一节课的尾声,但其实更是高潮。一堂精彩高效的政治课,不仅要有令人一见倾心的导入,还要有画龙点睛的课堂总结。恰到好处地拔高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情感,那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政治学科知识,又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能,使学生学会迁移知识,收获举一反三,实现知识、能力的提升与情感的升华,达到思想政治课的最高境界与价值追求。

比如在讲完“价值的实现与创造”的内容后,课堂总结时通过小调查来回顾,具体做法如下。

再调查:

(1)你的理想是?

(2)结合自身规划与“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途径”说说你打算如何实现这一理想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共同的目标和任务下与其他学习成员之间开展交流和合作,更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在课堂总结时,可以应用讨论与相互协助的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和一些理想信念的论断(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来提升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四、在高中政治课堂中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评价

对关键能力的评价具有很多困难之处。不过目前中学教育可以根据各校实际,采用以书面考试的形式进行,对学生的评价以学业成绩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实践成绩、心理成绩和综合素质成绩。

2.要注意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策略

从课程角度入手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需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如整体策略、基础策略、独立策略和渗透策略,无论哪种策略的应用都应该从增加课程内容、开发关键能力课程资源入手,并注重对学生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统筹,充分应用多种要素完善关键能力的培养。

3.要注意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实践

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的理论已经相当成熟,但是學生的实践却不够深入。可以通过学校官方或学生社团统一组织相关专业训练,也可以让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主动寻找社会实践的机会。

总之,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对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呼应、现代社会的顺利发展有重要作用,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培养学生关键能力更是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关键能力具有适应性和转换性,不管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体现,都可以发挥作用。通过在课堂上开展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学生获得了自我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增强责任意识和组织纪律性。

参考文献:

[1]高宏,高翔.对我国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研究的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8(6):69-73.

[2]黄丽萍.浅谈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以及如何提高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6(30):8-9.

编辑 王彦清

作者:吕标

创新能力培育的地理教学论文 篇2:

发展思维,提升素养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创新和能力提高的关键阶段,它不仅起着承接小学、衔接高中的作用,还是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要时期。新课程改革着重强调了初中语文教师对学生学科素养培养的要求,它所涉及的语文思维的发展提升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提高,都对初中生开展后续的语文活动起着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从发展学生学科思维方面入手,让语文学科的文化底蕴成为丰富学生学科内涵的重要元素,引导学生在所读和所写中完成所感与所悟的思维活动,进而将学习经验外化成思维发展实践。这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起着极为显著的作用。

关键词:发展思维;提升素养;初中语文;学科素养培养

语文学科所承载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底蕴都将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精神支柱;同时,学科素养的养成也是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指标,这为他们未来的语文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中,重视发展初中生的语文思维,提升他们的语文学科素养,无疑是教师遵循素质教育理念要求、落实生本教育思想的必要举措。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紧跟新课程改革的创新发展脚步,优化教学内容和形式,以弘扬优良民族文化、凸显道德精神为目标,引导学生投入到感知民族精神、体验语言风情、感悟知识魅力的享受型学习中,进一步实现学科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一、精准定位教学目标,制订思维发展方案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育学生的学科素养,应当是初中语文教师落实系统化教学要求的针对性教学目标。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中,语文学科素养应当包括语言建构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它凝聚着语文学科的精华,强调学生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强化和提升基础能力,进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提高。因此,针对语文学科素养所具备的人文性特点,初中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将因材施教理念融入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科学合理地制订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方案,为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例如,阅读《台阶》这篇细腻生动的小说,学生不仅要在阅读中体会文中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干实业、做实事的精神品质,还需要准确把握作者寄托于文章中的崇敬与怜悯之情,体会那双重感情色彩为文章情感内容增光添彩的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将教学目标着眼于对作者情感的领悟和对关键词句的分析上,引导学生从分析词句入手,运用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意识,在把握故事内容的基础上,深刻理解父亲的形象意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及时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并适当地向学生提示阅读要点,巧用针对性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如“为什么父亲一定要建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子?建好房子之后,父亲的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在引导学生分析父亲形象时,教师可以从多角度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如从父亲想法的角度、社会环境的角度以及家庭生活条件的角度,让学生能够在清晰逻辑思维的引导下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实现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当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带领学生一同走进文章所创造的世界,触摸人物形象的灵魂时,不仅能够让学生实现语文思维的发展和学科素养的提升,也能让学生获得思想情感的升华。

二、巧用信息技术教学,辅助激活创造思维

新鲜有趣的事物无疑是激活初中生思维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必要条件,当学生能够在兴趣的驱使下,以审美的视角去探析文章的情感表达和语言魅力时,他们不仅能收获到个性化的情感满足,也能以更为独特的角度去认识自我能力和價值,为学科素养的发展打下基础。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动性,让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实现完美的契合,并在协调发展的进程中达到培育学生学科素养的目的。这有助于转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消极态度,让整体课堂教学在浓厚的思维活力氛围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带领学生跟随着鲁迅成长的足迹,一同探求他的童年及文章所展现的童真与童趣。为了让学生的思想情感与课文内容紧密贴合,深入感悟作者简练生动的语言背后所蕴藏的独特魅力,教师应当将教学目标定位于探究文章中景物的特征描写,并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来呈现出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动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在具体有趣的情境中得以拓展,体会鲁迅先生对大自然和自由生活的热爱与追求。首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观察的眼光去勾画出百草园中的景物,碧绿的菜田、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乃至于“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蟋蟀在这里弹琴”,这些新奇有趣的事物都在极大程度上调动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在这个时候,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构建出这个奇妙的“乐园”,让学生借助图片和动画视频展开对这些美好景物的奇妙幻想。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便能深刻理解和把握鲁迅先生在语言中所寄托的那份纯真与美好,进一步领悟到文章的中心思想,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意识和阅读能力。

三、重视思维训练活动,促进学科素养提升

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不仅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有效指导,更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独立思考、大胆质疑,逐渐形成积极活跃的思维,进而实现学科素养的提升。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除了要关注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理解程度,还应当有意识地激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科学、合理的训练中得到发展。

例如,在教授《社戏》一课时,鲁迅先生用词的精确性和生动性都是学生需要学习的方向,所以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人情美和风景美,领悟鲁迅先生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眷恋,是教师在开展写景教学时需要绘制出的教学蓝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写景与抒情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呈现出文中欢快活泼的场景,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般感悟到那段童年时光的美好。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便可以有意识地开展思维训练活动,围绕文章的思想感情和故事发展的脉络,巧妙设计出符合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要求的导向性问题。例如,教师在着重讲解文章的首段与主要情节的关系时,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你认为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为什么这个偏僻的村庄能够成为‘我’眼中的‘乐土’呢?‘六一公公送豆’的故事情节在文章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关键的词句进行勾画,通过发散思维来完成对语言的建构。在这种方式下,学生不仅能够深入把握情节要点,也能逐渐形成良好的语言建构能力和阅读归纳能力。

四、组织小组探究活动,巩固思维品质训练

初中生良好的语文思维品质往往体现在他们阅读理解的深刻性、应对问题的敏捷性以及探究问题的灵活性上,教师若想从根本上拓宽学生思维品质的广度,必然不能忽视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思维品质巩固训练。这对学生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同时,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探究本质内涵,以此来实现思维品质的进一步提升。

例如,在《春酒》一课中,乡愁是贯穿整篇文本的情感,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带领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以儿童的视角来阅读和体会文章的情感,品析其中富有童趣的语言,使他们透过文章的风俗美和人情美,体会到那份故土难离的思乡情绪。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发散学生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为教学目标,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事物,进而形成不同的思考,并在思维能动性的驱使下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同时,教师还应当组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通过对文章细节和人物形象的揣摩,细细品味那朴素语言中所蕴含的真挚情感,感受文章语言那不经雕琢却显舒放自然的无穷魅力。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质疑和探究热情,也能为学生思维的拓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构建思维表现平台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个性化表现受到了多数教师的关注。它作为学生思维品质和实践能力的展现,对初中生学科素养的提升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在语言表达和写作表达方面,学生将自己所汲取到的知识经验化作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这不仅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创造中不断提高,也能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实现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

例如,《最后一次讲演》是以演讲稿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的,它所采用的开门见山的写作手法,让学生的思维始终跟随演讲的节奏前行。这篇激励人心的战斗宣言,给予了学生颇具新意的阅读感受,也让他们在体会语言强烈的感情色彩的同時,领悟到了作者观点的鲜明特色。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对演讲的强烈欲望,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最后一次讲演》的视频,让学生能够在演讲者先声夺人、直驱主题的演讲氛围中受到熏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情感较为强烈的词句进行圈点勾画,这样学生会在情境的感染下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进而产生个性化的解读。在这一基础上,教师便可以积极组织开展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起个性化表现自我的平台,促使他们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融入演讲这一语言艺术。这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也能促进他们语文学科素养的发展提升。

六、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和提升思维品质是初中语文教师培育学生学科素养的必要条件,在教育改革浪潮中,教师应当重视为学生提供更多思维发展的空间,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和思维动机,让他们的个性化思维能在语文课堂活动中得以展现和拓展。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才能在自我表现、自主思考和自主学习中得以发展和提升。

参考文献:

[1]陈 晔.充分利用古诗词教学提高初中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考试周刊,2020(43):21-22.

[2]朱 涓.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J].语文课内外,2020(13):257.

[3]林九江.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科素养的培养教学策略[J].语文课内外,2020(11):225.

作者简介:杨范悠(1985—),女,江苏镇江人,江苏省镇江市宜城中学教师,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作者:杨范悠

创新能力培育的地理教学论文 篇3:

高考试题地理图表分析

摘 要:地理图表在高考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考查学生地理能力的重要载体,培养学生的图表能力是地理学科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的高中地理图表教学陷入一种“教师教得尴尬,学生学得无奈”的困难境地。文章分析了图表在近年地理高考试题中的呈现特点,提出了高中地理图表教学的四大策略。

关键词:高考试题;地理图表;教学策略

随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以及与此相应的新教材的实施,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经历了从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到关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转化,再到现在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过程。地理图表具有覆盖面广、兼容量大、能清楚表述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事物的功能,图表题既可以间接评价地理教师的教学效果引导地理教学改革,又可以全面、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地理学科能力及学科素养,起到选拔创新型人才的功能,以丰富的图表资料为切入点和背景材料已成为地理高考试题的常态。因此,加强对高考地理图表的分析和研究并寻求更优化的地理图表教学策略非常必要。

一、研究高考试题地理图表的意义

1.响应课程标准的要求

2003年实验版地理课程标准规定学生要具有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并且课标对图表教学的具体内容做了相应的规定。2017版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图表阅读是学习地理应具有的基本能力。在新版课标地理1的12条内容标准中,有8条明确规定了以运用地图、图表为基础。由此可见,中学地理要重視地理图表的教学。

2.适应地理新教材的需要

图表作为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配合课文的文字材料,对教材内容起到补充和说明作用。因此,图表既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又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重要来源。图表有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有利于教师对教材内容作一定程度的拓展挖掘,使地理课程得到充分的延伸和深化,为发展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创造了条件。新教材中能用图表形式来显示和解释的地理知识基本都用地理图表呈现,图文并茂是新版地理教材的最大特点,也是地理教材发展的趋势。图文转换是我国新时期课程改革地理教材追求的目标。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要重视教材中的地理图表,注重围绕地理图表进行教学设计。

3.培养地理能力的需要

教学过程中,很多地理现象学生在课堂内无法直接看到,枯燥乏味的文字叙述使地理课堂变得无趣。地理图表能将直观的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形象化,使学生观察到无法到达的地方的景象,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拓宽学生的视野,能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探究图表知识的欲望,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地图中不仅包含大量的直接知识,还包含着丰富的间接知识,地图既可以将组成地理环境的自然和人文要素展示出来,也可以将各地理要素的空间联系反映出来,这些繁多、琐碎、复杂的知识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从图表中获取、解译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学生阅读地理图表时,首先是对图表给出的地理信息进行初步的感知,即地理图表要素感知能力和图表内容感知能力;其次是进一步认识图表信息,除表面信息外,还要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融合等处理,得到更多线索、更深层的含义,即地理图表信息分析能力、地理图表信息比较能力、地理图表信息融合能力;再次是结合图表信息回忆以往知识,在原有信息上进行延伸、想象、创造或创新出新信息并加以应用,即地理图表信息延伸能力和地理图表信息创造能力。

4.适应新高考的需要

高考地理试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以及运用这些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地理图表则是连接这种能力的纽带。从近几年地理高考试题中可以看出,地理图表是高考地理试题命制的基本载体和素材,这些图表大都来源广泛、形式新颖,选取于教材之外,命题者依托不同类型的地理图表来设计试题,设置的问题绝大多数都与图表所示信息有密切的联系,有些问题必须通过对图表信息的推断才能解答,试题要求学生从图表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归纳、评价才能获得结论。可见图表阅读分析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地理成绩。

二、地理图表在近四年高考试题中的呈现特点

具体呈现特点如表1所示。

1.图表数量与类型的选取

通过近四年地理高考试题分析,全国新课标文综I卷选择题基本以一幅地理图表对应一个题组的形式呈现,综合题36题和37题都基本配有相应的图表。两道选做题的其中一道用到图表,可谓“无图不成题”,这种以图表为载体的考卷,充分体现出图表对地理学习的意义,凸显地理信息获取与应用能力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四年来使用数量最多的图表类型是带经纬网的区域图,原因在于全国新课标文综卷地理试题的考查多以区域为载体,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和结构并配以大量的文字材料,考查学生记忆某些地理知识的能力、空间定位、空间感知能力、获取和解读图表中多种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特别是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素养,能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全国卷考查的重点图表。内容主要涉及: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河流(湖泊)的水文特征以及变化、成因及其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和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产业区位因素和特点以及形成条件、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流城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及综合治理的对策等内容。

地理统计图表作为考查学生能否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重要载体,在高考试题中运用较多,图表以抽象的数据对地理事物进行定量表述,对地理事实能更准确地说明,主要用来考查学生提取数据、根据数据定量、定性地解释说明图中地理事物或现象时间变化或空间分布规律的能力,以及根据有关数据信息探究、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在考查学生对数据的获取能力方面是其他图表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四年都有考查且以坐标统计图为主,在题型方面,更倾向以选择题的方式来考查,类型包括坐标图、结构图、表格、风玫瑰图等。

地理示意图可考查学生对地理事物及现象的成因、结构、联系、演变等特征的分析、推理、预测能力,此类试题包含的知识面很宽广,能力要求也很全面,考查形式也灵活多样,问题的设置情境更趋近于现实,学生需要调动和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对现有图表进行判读,有利于学以致用,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符合新课改和推行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地理示意图包括地理过程图、地理原理图、地理关联图、地理模式图等。

地理景观图将课内地理知识与真实的地理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直接观察、识别,而不是凭想象力感知地理事物的形态。景观图主要考查学生在真实地理情境中观察、理解、阐释、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强调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除2017年选做题43题旅游地理综合题使用了地理景观图以外,其他年份的地理景观图多出现于选择题中,但考查数量较少。

剖面图和等值线图能反映客观性较强的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四年来考查数量较少,在地理教学中也应加强学生对这些图表的学习。

2.图表题素材选取的依据和来源

地理考试大纲规定:地理测试强调对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的考查。地理图表题的选材要能够反映命题宗旨,起到拓展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科学态度,从而提升学科素养。试题素材具有评价学生获取信息、分析及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教育功能和对学生问题解决策略的践行,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念。试题选材还具有培养未来所需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作用,因此,高考试题选材具有教育性和中学地理教学导向性等作用。为了使试题具有社会性、前沿性、应用性和探究性,很多地理图表题素材都取自于社会生活、生产或科学前沿技术,关注学术领域的热点问题,以自然科学中的某些现象或者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为素材,向学生展示最新学术科研成果或关于学生自己组织并参与的研究型学习活动的相关內容。如2018年9~11题高速公路信息示意图。

3.图表题突显对学科能力的考查

地理高考试题图表类型多样,不追求知识点面面俱到,考查中学地理主干知识与关键技能以及学生在未来生活中必备的能力,如图表阅读、信息加工、空间感知、表达交流能力,体现了高考地理图表题的素养培育导向。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区域专题地图在试卷中出现的频次最多,是对考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最有力的考查形式,试题重视对地理特征、地理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考查。试题选材新颖、贴近生活、实用性强,关注现实地理事物和现象,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教学理念,试题趋向于在真实地理情境中考查学科能力,要求考生理论联系实际,建立知识点与现实的问题情境的联系,描述过程、分析因果、预测发展。地理图表题的实用性反映出对考生地理实践力的考查,历年试卷在地理图表综合题的最后一问,都考查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试题具有探究性、答案具有开放性,鼓励考生思维发散,考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2019年36题第(4)问。

三、高中地理图表教学策略

1.重视地理图表教学的作用

地理图表是地理高考命题的载体和素材,是培养学科能力的主要依托,全国新课标卷侧重以地理图表考查学生学科能力,以其考查特点来引领高中地理图表教学策略的适应性调整。2017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提到“通过高中地理学习,提升地理学科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师在地理图表的教学过程中,应当“轻图表内容,重能力目标”,秉承注重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重视地理图表在地理学科能力培养中所起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地理图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科能力短板,让学生在读图、析图、用图的思维过程中提升学科能力。

2.激发地理图表学习兴趣

在高中阶段,地理图表与教学知识点编排在一起,没有单列一个系统进行教学,迫于课时紧和应试教育的压力,图表教学一般都采用传统的讲解法在课堂上与教学内容一起进行,但这种教学方法的缺点是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对教师的讲解更加具有依赖性,而且会使学习的思维模式固化,可能产生倦怠,遇到图表的灵活变式可能会找不到方法。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只有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才能促使其学习地理、学好地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地理图表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有的地理事物距离日常生活遥不可及,无法亲眼观察。如果能把地理图表案例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将地理事物以图表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将抽象、难懂的地理知识生活化、具体化,可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掌握地理概念和原理来分析解决身边的现实问题,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如在讲述地域分异规律的时候,可以展示不同地带的自然景观图片,不仅便于理解,也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地理图表教学时,还可以适当开展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地理图表的阅读方法,在教师给出的一个个问题中提高自己的地理图表阅读能力。

3.加强地理图表试题的训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与教辅材料上的相关图表指导学生进行识图、析图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自主识图与析图的习惯。加强学生绘制图形与看图填空的教学训练,使学生能够由对地理事物的临摹发展到对地理事物的清绘,最终形成良好的按照图例要求化繁为简并且重点突出的绘图习惯。在平常进行识图训练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图中的地理信息清楚地表达出来,训练过程中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能够对学生起到层层引导的作用,在学生分析图表之后,教师要按照事先设置好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图表中的信息与答案联系起来,使其形成地理术语与考查点相结合的表达习惯,之后教师应不断地改变知识问答的形式,逐步培养学生能够进行较大跨度且多层次的思维方式及地理知识应用的迁移能力。

4.注重学生答题思维培养

近年高考试题考查的图表类型具有简明扼要且传达大量地理信息的特点。教学时要教会学生有序读图并归纳各类地理图表的判读方法,学生只有掌握各类地理图表的判读技巧,才能理解图表所揭示的地理规律和原理。学生在看图时需要调动、支配相关知识、原理、规律等,才能全面获取和解读图表显性信息并挖掘隐性信息。充分获取地理图表信息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审题,即“联系问题情境、抓住问题关键”,根据题目的要求、结合自身的相关知识储备,通过理解其考查意图和考查方向以及设问方式,从中提取和分析、整合关键的地理信息,即以哪个或哪几个知识点为依托考查某种能力 ,接着就要充分调动和运用与该考查知识点相关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使用地理学科专业术语来描述或阐释自然与人文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形成原因、发展变化。教学时提醒学生平时应当多关注现实中的地理问题,自己动手绘图、灵活用图,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学会知识迁移,锻炼发散性思维,提高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地理图表题的解题和答题思维的过程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是基础,“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是关键,“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是主体,“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是难点。

总之,高考图表试题综合性强、灵活性高,题干信息鲜明,选材关注地理知识与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考查了学生以下能力:获取试题信息且综合解读信息,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将所学知识、原理与问题之间构建正确联系的能力;观点鲜明、逻辑清晰的论证和探讨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运用学科术语描述且阐释问题的能力。新的考试制度的实施以及新课标的实施要求重视学生能力及素养的培养,地理图表正是培养地理能力和地理素养的载体,因此,在未来的高考试卷中还会有更多类型的地理图表在试卷中出现。

作者:任明冈

上一篇: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分析论文下一篇:课堂教学模式之高中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