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转型的科技创新论文

2022-04-21

[摘要]本文分析了缙云带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块状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围绕转型升级的总体目标,提出了科技创新的对策和措施。通过措施的实施,以省级块状经济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以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为抓手,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加速器,全面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经济转型的科技创新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济转型的科技创新论文 篇1:

刍议我国大学科技创新引领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应然功能与实然困境

[摘要]在全世界范围内,以大学科技创新为经济与产业变革的驱动力已经成为共识,并且在诸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已经有了大学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升级转型的成功案例。我国虽然拥有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系统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大学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与变革之间仍然缺乏有效的联系,亟待在提高大学科技创新转化的意识、健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政策法规与营造市场与学术的对话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实现大学科技创新引领经济转型发展的功能。

[关键词]大学;科技创新;转型升级

[

[作者简介]温正胞(1976—),男,浙江平阳人,博士,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一、大学的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的重要地位,从来没能像在知识经济时代一样受到推崇与重视。在知识被视为最重要资源的时代,科技创新的重镇——大学,理所当然地被视为社会经济发展与创造物质财富的动力站。人们对大学的看法,在科技创新对经济和产业发展奇迹般的贡献的影响下,经历了从“象牙塔”到经济发展“动力站”的转变,大学的科技创新直接服务于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功能的出现,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大学的第二次学术革命。“斯坦福(大学)和硅谷被看作是这一伙伴关系的典范,是大学与工业、企业之间互相需求的产物,它为大学高新技术成果迅速商品化、产业化提供了适合的环境。”[1]大学如何通过其所擅长的科技创新来实现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与推动,成为这个时代最热门也是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事实上,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知识创新,尤其是大学科技创新在促进和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方面的贡献有目共睹,各国都加大了激励大学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力度。比如,像硅谷这类大学科技创新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引发的效应,使得美国在进入21世纪以后,接连发表了以《美国竞争力计划》《国家创新教育法》和《领导力的检验:美国高等教育未来指向》等为代表的十多份研究报告,这些报告要求国家加大在科学技术领域的教育与研发投入,助推科技创新成果对美国经济竞争力的促进作用,提出了以高等教育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竞争力提升来保持美国领先世界的战略目标。同样,我国政府对高校发挥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更好地引领与促进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予以高度重视,期望也非常高。2002年,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2006年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更明确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我们国家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的科技发展目标。在国家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当中,更是把提升高等教育机构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提高国家经济的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列为重大任务。

二、大学科技创新与引领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之间的现实困境

可以说,知识经济社会的最重要特征与内涵之一就是以大学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成为社会竞争力,尤其是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对这一事实的认识,对于处在世界知识体系的底部的发展中国家及其高等教育体系来说,意义尤为重大。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规模世界第二,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但是这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那就是粗放型发展,技术含量不高,只是纯粹的数量优势。而发达国家的经验则证明了高等教育发展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提升产业的竞争力。“美国高等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良好关系的关键在于形成了科技研究创新活动与商业活动的密切接触,从历史的传统来看,美国的大学一直以来以其卓越的科技创新能力回报经济发展对大学的支持。”[2]

从理想的角度,我国现在的高等教育体系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跨越式发展之后,已经具备了比较可观的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最近几年来,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这个宏伟目标的推动下,国家对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的资助与投入比例大幅增加。北大、清华、浙大等一批“985”高校以及一大批“211”高校在很多领域的研究已经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在科研成果方面的技术创新数量非常可观。在论文与专利数量等指标上,我国大学的科技创新水平与能力并不是一无是处。关于这一点,各级政府部门与高校自身发布的各类科研成果论证、鉴定及获奖的数量就是很好的佐证。

但是,数量可观的大学的科技创新成果并不会带来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与许多美好的愿望一样,认识到某件事情的美妙与重要同在真实的环境中实现这件事的美妙,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应然的乌托邦往往很美丽,实然的尘世却往往困苦不断。国家对大学的巨资投入与特殊制度安排使大学有条件创造出数量可观的科技创新成果,但这些成果并没有转化生升力,也没有创造出如美国等发达国家那样的大学科技创新引领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美好现实。我国大学科技创新引领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理论与政策文本层面,距离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大学科技创新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之间形成良性循环还有很大的差距。

三、导致大学科技创新在引领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方面存在困境的原因与突破

就我国目前的高校科技创新与经济和产业发展来看,在大学文化与科技创新评价机制以及大学所拥有的知识产权与发明专利转化等各个层面,都存在着限制大学科技创新引领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理想功能实现的障碍。

就大学文化而言,我国大学的科技创新活动一直以来未能形成走出“象牙塔”的文化。许多大学的科技创新活动习惯于停留在“象牙塔”及其主管部门间的申报与论证、鉴定、颁奖的层面。大学研究机构的科技创新研究成果在形成结论之后,往往以论文与研究报告为终结,以获得主管部门的鉴定与颁奖为终结。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躺在大学的研究机构中。与此同时,我国的产业发展缺少技术推动,产业结构一直以来未能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知识密集型升级。可以说,行政化色彩明显的大学存在方式直接决定大学科技创新成果的评价方式。在大学大部分资源都依赖于行政手段计划分配的体制背景下,大学的科技创新活动必然不会自主去寻找市场需求,其市场价值也必然不被重视,因为行政化的科研课题申请与科技成果获奖可以带来更多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哪怕非常需要科技创新成果来实现产业升级,也可能会有个别企业通过与大学科研机构的良好合作关系获得了成功,但在国家与社会层面,大学科技创新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之间的联系必然是缺位的。

同时,我国目前还缺乏保证或推动大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政策与法律条件。大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生产力需要相应的制度设计来保证转化过程的高效与合理。但目前我国对高校科研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与转让等规定缺乏明确与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对于接受国家财政拨款的科研项目资助开展的科学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的认定模糊,对其转让与获益的分配等重要政策与法律的制定更是处在起步阶段。许多大学科技创新成果的研究者、发明者、开发者在当前的规定当中看不到有效的激励,自然不会致力推动研究成果在实际生产中的转化。通过制定适当的法律,改革现有的大学科技创新转化的制度,从合法性与合理性上来保障大学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促进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不仅需要充分强化以重点大学为龙头、以众多地方高校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的引领意识,更需要政府及高校主管部门改变对大学科技创新成果的评价方式,强调科技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效果,并且为这种应用提供有效的激励和合法性保障。

“科学技术只有被应用到生产中,才能推动经济发展。高校向企业转让科技成果,为其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与企业合作建立高新技术园区。美国高等教育创新体系成功地扮演了这一角色,加快了科学技术的传播速度、更新速度及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3]高等教育规模跃居世界第一、经济规模世界第二的现实条件,以及知识经济对科技创新的依赖与强调,已经足以让人们对我国大学科技创新在引领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方面产生美好的联想。从政府到高校、企业,从科技创新成果的研究者到企业家,都已经认识到了大学科技创新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之间必须要建立起良好的转化机制。而要想破解我国大学科技创新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之间的两张皮现象,首先需要解决大学科技创新主体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科技产品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我国大学中科技创新工作者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科研能力上,都有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基础,但是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系统中拥有良好的学术创业传统的同行相比,他们还存在集体无意识。从这个角度上看,我国大学科技创新工作者的创业意识,以及在积极进行学术与市场对话的能力方面亟待提高。其次,要从合法性上解决大学科技创新转让的知识产权等相关法律制度问题,健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机制。在保证科研成果数量与水平的同时,需要考虑如何激活这些数量与规模可观的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以一种科学的制度设计实现其真正的功能。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政府需要解开大学行政化的桎梏,在大学自主进行科技创新与促进经济和产业发展之间架起沟通与对话的桥梁,实现学术与市场的有效对话,将市场话语体系与学术话语体系进行有机制融合,需要在大学中营造一种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科技创新与学术创业文化。

参考文献:

[1]胡钦晓.美国研究型大学与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14-18.

[2]Partick J,Kelly Briant T,Prescott.Amerca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nation’s ability to compete global economy[J].Change,2007(3/4):33-37.

[3]许桂清,黄锐.战后美国高等教育创新体系的形成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J].

作者:温正胞

经济转型的科技创新论文 篇2:

科技创新对缙云带锯床块状经济转型升级的贡献

[摘 要]本文分析了缙云带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块状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围绕转型升级的总体目标,提出了科技创新的对策和措施。通过措施的实施,以省级块状经济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以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为抓手,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加速器,全面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块状经济;科技创新;带锯床;转型升级

缙云县带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产业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带锯床生产基地,整机生产企业30多家,配套企业100多家,从业人员20000多人,2008年实现行业工业产值10多亿元,产销量占国内市场份额的70%左右。2009年列入浙江省产业集群转型升级21个示范区试点。但是,缙云块状经济与发达国家相关产业比较,存在着“三大瓶颈”和“五大差距”。因此,要积极鼓励科技创新,推进块状经济转型升级。

1 缙云带锯床块状经济存在的问题

(1)三大瓶颈

① 缙云带锯床的美誉度在下降。产业集群内企业数量多,综合素质相差悬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知名品牌少,品牌带动力不强;在小企业以低价抢占市场的冲击下,质量水平较高的企业也不得不降价。为了保持取得一定的利润,往往通过降低机床重量和采购便宜的配套件,其造成的后果可想而知。缙云带锯床的美誉度降低到了危机临界点,低价无序竞争的直接后果是企业多败俱伤,给具有发展空间和后劲的缙云带锯床产业蒙上了阴影。

② 产业集群内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配套体系。企业普遍沿袭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模式,企业外部产业链极不完善。一些大型关键零件不得不到外地去协作加工,拖长了生产周期,同时增加了运输费用和运输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③ 社会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由于缙云现代生产服务业发展缓慢,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得不到社会公共资源的有效支持,单纯依靠自身的力量难以自主创新,只好靠仿制发展新产品、靠低价竞争获取生存空间。

(2)五大差距

① 技术研发能力薄弱。我国带锯床与其他门类机床相比,发展历史较短,技术研发能力普遍较弱,虽然缙云的技术处于国内的先进水平,但是与德国、日本、英国相比,技术水平偏低,主要表现在带锯床精度、速度、自动化程度和使用寿命。

② 加工制造装备落后。国外普遍使用先进的数控机床加工零件,采用先进的设备仪器进行机床试验与检测。我国带锯床生产规模大,但加工水平低,缙云除少数龙头企业外,加工装备落后,耗能高的落后设备还在继续使用。

③ 缺少现代化的营销手段。虽然营销点遍布全国各地,供销人员高达5000人,但各自为战,没有形成信息化和网络化营销体系,缺少现代化的营销手段。

④ 缙云品牌蒙上了阴影。虽然锯力煌和晨龙的品牌在国内同行业仍然处于第一方阵,但总体上,曾经在国内领先的缙云品牌,近年来由于集群内部的低价竞争,个别企业的粗制滥造,为缙云整体品牌罩上了阴影,影响了缙云品牌的声誉。

⑤ 社会化服务体系缺失。社会化服务体系缺失,大而全、小而全的企业内部非核心生产部分尚未剥离进入社会服务体系,造成专业化生产水平低。社会化的生产性服务体系滞后,影响了产业集群和工业经济的发展。

2 对策及措施

围绕缙云带锯床与特色机械装备块状经济向现代化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总体目标,针对目前缙云带锯床块状经济存在的问题,从科技创新角度,必须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凝练一批关键共性技术、设计一批攻关项目、解决一批技术难题、推广一批科技成果,促进平台条件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

(1)加大人才队伍培训和建设力度,提高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加快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实施科技兴企和人才强企战略的必然要求,是后金融危机时期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客观需要,是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工作。针对缙云带锯床与特色机械装备产业集群管理和技术人才数量少、层次低,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局面,依托高等学校,利用专场招聘会、“请进来,走出去”、网络信息平台等多种形式,向缙云企业推荐优秀毕业生,既服务企业,也促进就业,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同时,依托“块状经济”产业模式,建立特色机械装备控制技术实训基地,对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管理方式、教育教学活动进行一系列改革,提高地方经济服务能力。

(2)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是推进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具体抓手,是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化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近年来,以带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为特色的缙云产业集群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竞争压力和发展瓶颈,其中之一是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的缺乏。以科技创新增强企业发展驱动力,共建创新载体和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产品与新技术开发服务、科技信息和中介服务、人才培训服务等项目。同时,帮助有条件的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和建立企业的研发(技术)中心,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高校相结合,成立联合研发中心,增强服务产业集群能力。

(3)凝练关键共性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我国带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与其他门类机床相比,发展历史较短,技术研发能力普遍较弱,虽然缙云的技术处于国内的先进水平,但是与德国、日本、英国相比,技术水平偏低,主要表现在加工精度、速度、自动化程度和使用寿命等指标方面。关键共性技术的凝练和研究,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在调研基础上,发掘和凝练制约缙云产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主动协调行业主管和科技主管部门等各方力量,组织跨行业跨学科的产学研联合攻关,主动设计与缙云块状经济紧密结合的重大科技专项,帮助企业开展各类科技及工业项目的申报和研究工作。

(4)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提高缙云产业集群的地位

我国要走建设创新型国家之路,要把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要培育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自己的知识品牌。这是我国新时期发展方向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才能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才能享有受人尊重的国际地位和尊严。缙云产业集群内企业数量多、综合素质相差悬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自主创新能力弱、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少。针对缙云产业的实际状况,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宣传,增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鼓励和帮助企业申报各类专利和注册商标,响应政府实施的品牌战略和技术标准战略,协助企业和行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促进企业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向标准转化,实现技术标准与科研创新的互动,逐步形成先导型的标准化体系。

(5)采用多种形式,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服务转型升级

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产学研结合是缙云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是缙云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推动缙云经济发展模式战略性转型的重大举措。缙云传统产业规模小、实力弱、缺乏技术创新机构和队伍,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而要成功实现战略性转型,缙云企业就不得不面对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这一瓶颈问题。因此,充分发挥高校研究机构在人才、科技、成果、资源等方面的优势,结合缙云产业的特点和转型升级的发展规划,通过共同承担各类科技攻关计划、联合建立各类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联合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等多种方式,服务转型升级、服务集群企业,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3 科技创新的贡献

2009年以来,通过上述措施,以省级块状经济科技创新平台为载体,以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为抓手,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加速器,全面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建立了“浙江省缙云带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并获得了浙江省科技厅的立项资助。平台的建设,为推动缙云带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产业飞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促进产业链与价值链向高端提升、支撑引领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方面,建立了“缙云带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效实现产学研实质性联合,发挥高等院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加速高校科学技术向企业转移的步伐,带动缙云带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及相关产业的科技进步,进而带动整个缙云的产业发展。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缙云企业与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通过科技合作、成果转化、技术咨询、人员培训、信息服务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快了缙云带锯床块状经济转型升级步伐,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缙云带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强劲,2010年带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43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1%。产业集群企业扩大到82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20家,产值超亿元企业23家、超5亿元5家、超10亿元3家。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9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我国首枚带锯床集体商标“壶镇锯床”成功注册。2010年关于带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产业的授权专利达到75件,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49项。全年向上级申报各类科技项目和各种企业认定45项,立项和认定44项,共争取科技经费1456万元。与2008年相比,上述数据充分说明了科技创新对缙云带锯床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基金项目]论文得到了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和浙江工商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支持。

作者:陈天盼 罗金明 陈丹萍 傅甜 周艺

经济转型的科技创新论文 篇3:

内蒙古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优化研究

摘 要:在梳理2006年-2016年内蒙古制定实施的科技创新政策的基础上,将其分为供给政策、环境政策、需求政策三类。然后分析了内蒙古科技创新政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供给、环境、需求三个方面提出了优化内蒙古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科技创新 供给政策 环境政策 需求政策 内蒙古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内蒙古作为我国典型的资源型省份,科技创新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于增强内蒙古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研究基础

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将“创新”概念引入到经济理论研究中,在熊彼特创新理论基础上学术界纷纷对于创新、技术创新以及创新政策等相关领域展开研究。学术界对于科技创新政策的内涵存在如下共识:(1)科技创新政策是一个“政策集”,涵盖税收、金融、科技等诸多政策;(2)科技创新政策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3)政府在科技创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发挥重要推动作用。本文认为,科技创新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提高科技创新水平、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制定实施的有关引导、支持、鼓励科技创新活动的各种公共政策的总和。

Rothwell(1982)通过考察各国所制定实施的科技创新政策,把科技创新政策工具归纳为20种,并依据政策在技术创新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将其分为供给型政策工具、需求型政策工具以及环境型政策工具。其中供给型政策工具是科技创新活动的推力;需求型政策工具是科技创新活动的拉力;环境型政策工具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间接作用于科技创新活动。

供给型政策工具是指政府相关部门为促进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通过制定实施相关政策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人力、技术等支持,对创新主体进行研发生产起直接推动作用。供给型政策工具可分为5个基本政策工具,见表1:

环境型政策工具是指政府相关部门为保障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而提供的良好的政策环境,对科技创新起间接引导作用。环境型政策工具可分为5个层面,见表2:

需求型政策工具是指政府通过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实行贸易管制等措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需求型政策工具有利于减少科技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对于稳定技术市场和自主创新产品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科技创新活动的拉力。需求型政策工具可分为4个方面,见表3:

二、内蒙古科技创新政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本文采用Rothwell分析方法,通过查阅内蒙古科技厅、内蒙古财政厅、内蒙古人社厅等官网对内蒙古2006-2016年科技创新政策的内容进行辨别归类。整理出2006-2016年内蒙古制定并实施的科技创新政策119项,其中供给政策49项,环境政策 43项,需求政策27项。

(一)整体分析

科技创新政策是一个有机整体,三类政策应协调一致并保持良性互动。如图1所示,内蒙古科技创新政策以供给政策和环境政策为主,尤其科技创新供给政策所占比重较大,约占科技创新政策总数的41%。而科技创新需求政策比重明显偏低,约占科技创新政策总数的23%。这说明内蒙古在促进科技创新活动方面着力实施推力政策,而拉力政策实施较少。

目前,内蒙古已经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如图2所示,在内蒙古科技创新政策中资金供给政策所占比重最高,约占科技创新政策总数的17%;其次为人力资源供给政策,约占13%,这说明内蒙古注重通过财力投入和人力投入推动科技创新活动发展。而在内蒙古科技创新政策中政府采购政策和知识产权政策所占比重较少,分別占科技创新政策总数的5%和6%,与资金供给、人力资源供给政策数量相差较大,这说明内蒙古在促进科技创新活动方面的拉力政策较弱。基础设施政策、目标规划政策、策略措施政策以及产业创新政策等所占比例适中,约占政策总数的10%左右。内蒙古科技创新政策主要以对科技创新活动具有直接推动作用的政策为主,具有间接效应的政策数量较少,各类政策工具缺乏协调一致性。

(二)供给政策分析

在内蒙古科技创新供给政策中,资金供给政策居多,而人力资源供给和基础设施供给方面的政策相对较少。如图3所示,2006-2016年内蒙古制定并实施的科技创新资金供给政策20项,占内蒙古科技创新供给政策总数的41%,其中有10项是落实的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政策,10项是内蒙古自治区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实施的政策。人力资源供给政策16项,占内蒙古科技创新供给政策总数的33%,在人力资源供给政策中内蒙古注重通过科技人才团队建设、科技人才引进选拔以及专家服务基地建设等方式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基础设施供给政策13项,约占科技创新供给政策总数的26%,在基础设施供给政策中内蒙古着重通过建设实验室、提供科研仪器、建设工程技术中心等方式来推动科技活动的进行。

(三)环境政策分析

如图4所示,2006-2016年内蒙古制定并实施的科技创新环境政策共43项,其中策略措施政策数量最多,约占科技创新环境政策总数的30%,内蒙古策略措施政策中大多数是通过设立技术奖项的方式来鼓励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目标规划政策12项,约占科技创新环境政策总数的28%。法规管制政策10项,占科技创新环境政策总数的23%,在法规管制政策中大都是针对知识产权保护、重大科技项目管理制定实施的政策,而对于技术市场风险防控等方面的法规管制政策较少。税收金融政策8项,仅占科技创新环境政策总数的19%,内蒙古实施的大多数科技创新税收金融政策是由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且2/3以上的税收金融政策都是在2016年制定实施的。内蒙古科技创新环境政策主要以策略措施政策和目标规划政策为主,法规管制政策和税收金融政策相对较少,尤其是税收金融政策尚处于起步阶段。

(四)需求政策分析

如图5所示,内蒙古产业创新政策共14项,约占科技创新需求政策总数的52%,政策作用对象覆盖了农业、牧业、林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多个行业领域,尤其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工程和发展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从而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知识产权政策7項,约占科技创新需求政策总数的26%,这说明内蒙古没有充分发挥好知识产权对科技创新的拉动作用。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政策6项,仅占科技创新需求政策总数的22%,而且实施的大多数政府采购政策都是由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结合内蒙古具体实际情况专门制定的政府采购政策尚处于起步阶段。

三、内蒙古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优化建议

内蒙古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但各类政策数量差别较大,且实施的科技创新政策大多数是国家级相关部门制定,自治区相关部门制定的政策数量较少,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有待优化。

(一)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政策

针对经济结构单一、创新增长乏力等问题,内蒙古要在充分结合地域特点的基础上,打破单一资源驱动经济增长方式,出台一系列支持工业、农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多种发展方式的政策,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发展的经济环境。要制定更多针对性的税收优惠政策,扩大税收优惠范围,优化税收结构,加大税收优惠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税收优惠支持。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集科技信贷、风险投资、信用担保为一体的全方位、多渠道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创新领域,为创新主体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融资渠道。

(二)强化科技创新供给政策

内蒙古要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供给政策,提高对科技创新活动的人力和财力支持。内蒙古要加强科技财政支持力度,制定实施自主创新产品优惠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等资金支持政策,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财政政策支持体系。提高科技财政拨款使用效率,加强科技创新资金管理,坚决杜绝滥用、挪用科技创新资金现象。要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力度,设立引进人才专项资金。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对现有科技人才的技术培训,积极组织科技创新学术交流活动。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奖励政策,提高科技人才研发积极性,为内蒙古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做出积极贡献。要加强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引进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加强科技创新基地、科技孵化器、技术研究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增加科技创新需求政策

内蒙古要完善实施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的相关政策。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加强自主创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加强自主创新产品品牌宣传力度,提高产品竞争力。要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设置专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机构,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鼓励学校、企业以及科研机构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实现科技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实施引导企业进行科技研发的相关政策,使科技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尤其要把尚未进行科技研发活动的科技型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提高企业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拉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筱媛,苏竣.基于政策工具的公共科技政策分析框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1).

[2]赵莉晓.创新政策评估理论方法研究——基于公共政策评估逻辑框架的视角[J].科学学研究,2014,(2).

[3]苏敬勤,李晓昂,徐昕傲.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家和地方科技创新政策构成对比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6).

[4]Rothwell R. Public Innovation Policy: To Have or to Have Not[J].R&D Management, 1986,(1).

(作者单位:1.内蒙古工业大学国际商学院;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3.内蒙古工业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

责任编辑:代建明

作者:胡丽娜 薛阳

上一篇:幼儿园园本教研研究论文下一篇:电力经济信息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