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招贴设计论文

2022-04-15

美国的招贴设计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其主要特点是直接、生动、幽默,能够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读懂和接受,因而受到各国招贴爱好者的喜爱。其实在二战前美国的招贴设计还比较落后,随着战争期间欧洲设计师移民潮的到来,以及战后经济的强劲增长,美国招贴设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被世界公认的“美国招贴学派”。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校园招贴设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校园招贴设计论文 篇1:

心契自然 妙造生活

摘 要:从美术与生活的关系角度,着重阐述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该让美术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又回归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人文;自然;生活

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一切艺术创作开花结果的沃土。美术当然也离不开生活,任何美术作品若脱离生活,就会变得生硬死板,没有美感可言。我个人认为美术教育对学生来说来一直有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在我们的小学美术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讲授的内容孩子们可以画得惟妙惟肖,一旦脱离教师的指导,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画画生活中美的事物,便出现了不知所措的状况。仔细分析,这种现象的发生是由于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绘画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使得美术教学与现实生活发生了脱节。这种现状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下新课标对小学美术教学的要求。那么,如何真正实现小学美术与生活的衔接?笔者在不断探索、实践、反思中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一、创设文化情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任何美术作品都是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创作的,不可能在孤立的环境中形成。所谓美术创作情境,就是指创作美术作品时所依赖的文化环境、创作条件和构思等。因此我们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对学生单纯绘画技能的培养层次上,必须把美术作品的创作放到特定的文化情境中。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周围事物,认识到美术形式表现的多样性,意识到美术对培养生活观察能力的贡献,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优秀美术的热爱。

艺术源于生活,美术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美术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美术艺术的存在。如在教学第十一册《美丽的家乡》一课。我把我们永昌老街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排门楼屋式建筑、“肥梁瘦柱内天井,粉壁黛瓦马头墙”的徽派明清建筑、雕刻精美的三孔半圆石拱古桥一一拍摄下来制成课件,在课堂上进行建筑布局和建筑特点的分析,引导学生体验古代建筑的美感及地方建筑的特点。课后,我带领美术兴趣小组的孩子们到老街实地采风。孩子们穿梭于古风犹存,原汁原味的弄堂小巷,惊叹于先人精镂细刻、雕梁画栋的精湛手艺。当他们用略显稚嫩的笔触细致地描绘着家乡的一砖一瓦、一桥一水时,我由衷地感到通过这种教学形式,不仅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而且增强了他们热爱家乡、宣传家乡的美好情感。值得骄傲的是其中有两个孩子在金华市“美丽金华我的家”现场绘画中所创作的《古镇——永昌》、《家乡的桥》分别荣获一、二等奖的好成绩。

二、走进大自然,亲身感受生活的美感

教学不等于课堂,课堂不等于教室。孩子们在课堂上冥思苦想 是创作不出优秀的美术作品的。大自然以它蓬勃的活力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美丽画卷。那充满诗意的红花绿草、莺歌燕舞,那勃勃生机的农人耕种、孩童嬉戏无一不深深吸引人们的眼球和创作欲望。大自然是最美的图画,生活是最好的导师。只有让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感悟,到生活中去汲取,开“源”建“库”。让他们嗅到过生活的“清新”,看到过生活的美丽,品尝过生活的快乐,才会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描绘生活、创造生活。

在一次次的学生美术赛事中,笔者也深切感受到只有贴近生活的作品、发自内心的创作才能赢得专家评委们的赞赏与肯定。如我指导的学生作品《兰溪大麻子酥饼》、《家乡的枇杷熟了》,这类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所创作的作品均获得了浙江省中小学生美术比赛一、二等奖。每年一度的市青少年科技节科幻画比赛是极具考验我和孩子们创新能力的舞台。年年有年年要翻新,有时真的会有黔驴技穷、山穷水尽的末路感觉。但只要留心观察生活,灵感有时会像星火般迸发。如去年的科技节,正当我们在美术教室冥思苦想,陷入取材困境时,一个孩子站在窗口边往外看边说:“老师,我们学校开心农场的蔬菜真是越长越好了,只是老师和同学们提水浇菜好辛苦哦!”“有了!”我猛不丁喊了起来,“浇菜辛苦、施肥也辛苦,而且要控制蔬菜生长所适宜的温度更是不可能的事。不过我们可以把这些辛苦和不可能统统在我们的画中克服和实现。”于是一幅名为《蔬菜保姆》的科幻画作品诞生了,这幅作品获得了兰溪市科技节科幻画比赛的一等奖,同时也是金华市科幻画比赛的二等奖。

三、回归生活,把美术创意应用到生活中

让美术回归生活,应用于生活是学习美术的终极目标。想让学生对美术课保持持久的兴趣和创作的热情,作为老师,我们要善于引导,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我们可以将教学内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重组、整合和拓展,使得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水乳交融。如六年级美术第十二册(下册)有《手绘校园招贴》一课,而我们学校每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在十一月份(上学期)举行,于是我把下册的内容提到上册中完成,把学习要求改作“为学校艺术节设计一张招贴”,并组织了一次“永昌小学第11届校园艺术节招贴征稿”活动。活动中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版面设计得有模有样,不亚于大商场中专业人士设计的招贴。

平时我们也可以根据学校的活动,比如让学生布置节日中的教室,给班级出黑板报,设计班级中的学习园地,布置校园画展等,以此来见证学生的美术素养,提升学生的美术能力。如我们学校美术教室刚装修过后,我组织兴趣班的同学们对美术教室进行了一次彻底地大装扮。经过大家的齐心协力,美术教室焕然一新。只见天花板上悬挂的是同学们自己彩绘的花葫芦,墙上张贴的是同学们自己设计、粘贴的彩绳贴画,装饰墙上钉的是同学们自己用废光盘制作的五彩同心圆,仿古砖墙柱上挂的是同学们自己绘制、穿连的脸谱挂件……让学生利用美术课上学到的知识、技能装扮生活,美化生活。不仅使他们受到了美的陶冶,增强了主人翁意识,而且让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生活的美好。

总之,生活是一门大学问,美术就是生活。小学美术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否则美术就失去了生命力。因此,美术教师要善于引入自然、社会、生活中的景物、人物与事物,共同服务于小学美术教学。巧妙地引用生活源泉,浇灌美术之花,让学生用一双慧眼观察生活;举一双巧手描绘生活;携一颗良知回归生活。使他们拥有美的眼睛,美的心灵,用美的法则去表现生活,从而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作品,实现小学美术教学的变革。

作者:朱旭燕

校园招贴设计论文 篇2:

浅谈二战后美国招贴设计的发展历程

美国的招贴设计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其主要特点是直接、生动、幽默,能够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读懂和接受,因而受到各国招贴爱好者的喜爱。其实在二战前美国的招贴设计还比较落后,随着战争期间欧洲设计师移民潮的到来,以及战后经济的强劲增长,美国招贴设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被世界公认的“美国招贴学派”。

一、纽约平面设计派

美国招贴设计受到欧洲,特别是瑞士国际主义风格的极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的大部分设计师为躲避战火,纷纷来到远离战场的美国,继续从事设计工作。他们把已风靡欧洲的瑞士国际主义风格介绍到美国,刺激了美国招贴设计的发展。二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增长,很多大型企业开始全球性扩张,需要一种能够促进国际交流的平面设计风格,来帮助他们在海外市场树立企业形象,促进销售。瑞士国际主义风格恰好符合了这种需求,被美国设计师广泛采用,成为垄断美国设计二十多年的主流风格。

由于美国人性格开朗、幽默,所以美国的国际主义风格也较欧洲有所变化,以纽约的“平面设计派”为代表。当时纽约聚集了美国最大数量的设计师,欧洲移民到美国的大部分设计家也都集中在纽约,因此纽约成为美国现代设计最重要的发源地,发展出独特的风格,世称“纽约平面设计派”。保罗·兰德是纽约平面设计派的开创者,他对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有自己的看法,认为设计虽然应该遵循功能主义的高度次序性,但同时也应该是有趣的、生动的、引人注目的、使人喜欢的,因此他的招贴设计既有理性特点,又有生动的象征性图形的新风格。1941年到1954年期间,兰德和广告撰稿人比尔·伯恩巴赫合作,设计出很多成功的广告,包括奥赫巴赫百货的促销广告系列。在这些设计中,兰德把照片图形、文字标题和企业标志完美地统一在一起,达到当时美国同类设计的最高水平,也展示了一种新的设计途径:欧洲严谨、理性的设计同美国以插图为主的设计完全可以进行结合,而且结合的效果相当理想。在保罗·兰德设计方法的启发下,纽约设计师开始在招贴设计中将欧洲的理性与美国的活泼结合起来,如布兰布利·汤普逊在版面编排上注重纵横的编排结构,注意视觉传达的清晰,在图形和字体的处理上则非常自由,妙趣横生。纽约“平面设计派”的设计实验后来影响到整个美国平面设计界,成为美国招贴学派的中坚力量,他们中的一些人多年从事设计活动,使美国的招贴设计得到延续性的发展和进步。

二、图钉派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期间,美国的一批设计师组成了“图钉”集团,用摄影和插图混合的手法设计招贴,表现自己的观念。他们高度重视各种设计元素的协调统一,风格活泼、自由,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的流传和模仿,主要设计师有西摩·切瓦斯特、米尔顿·格拉塞等人。西摩·切瓦斯特广泛地从儿童读物插图、原始艺术、民间艺术、表现主义的木刻、连环画上面吸取养分,使招贴设计充满生机和艺术韵味。他的设计代表了“图钉”集团的探索方向,与当时欧洲现代主义设计的单调、刻板、理性形成鲜明的对照。米尔顿·格拉塞的招贴设计形式多样,从剪纸拼贴到摄影蒙太奇,从素描到版画,几乎很少重复相同的手法。他设计的和平运动招贴,画面上几乎没有说明性的文字口号,只用素描形式刻划了一个坐在阴影下的孩子形象,色调温暖朴素,令人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温馨之感。在他为鲍勃·迪伦创作的文化招贴里,则采用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以剪纸拼贴的方法制作出人物的面部轮廓,在头发的处理上,先用细线勾勒,再上色平涂,造成艳丽色带与大面积黑色背景的对比,色调明快响亮,富于音乐的韵律美。

受“图钉”风格影响而成长起来的第二代,也就是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的这一代美国招贴设计师中,比较杰出的有巴利·扎德和保罗·戴维斯。巴利·扎德的设计大量借鉴历史风格,特别是“装饰艺术”运动时期的平面风格,而且他能够把这些因素同画面的整体布局很好地统一起来。保罗·戴维斯在招贴设计中也大量采用插图,他以美国早期绘画的写实风格作为参考,插图形象非常结实、饱满和真实。

“图钉”派是在纽约平面设计派占据主流的情况下,从另一个渠道进行的艺术性探索。同纽约派相比,它的风格更加轻松、温馨、友好。当然它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以绘画和摄影艺术作为视觉手段,在一些需要高度的视觉传达功能的地方,图钉派的手法就不适用了,这也是它始终未能在美国招贴设计界取得垄断地位的原因。

三、怪诞招贴运动

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了“反文化”浪潮。许多青年用激进活动抵抗主流、正统的文化,其中包括摇滚音乐、“披头士”乐队、波普艺术,也包括性解放、吸毒等放荡不羁的行为。这场运动波及到平面设计领域,掀起了一股招贴设计的浪潮。作为反文化运动的喉舌,这些招贴自然具有叛逆、怪诞的特征,被设计界称为“怪诞招贴”。

怪诞招贴运动产生于美国旧金山一个叫做海特——阿什布里的街区,这里居住着很多嬉皮士和同性恋者,怪诞招贴在此诞生,正是代表了激进的反主流文化的特点。从艺术特点上看,怪诞招贴是新艺术运动和光效应艺术的混合,与波普艺术也有类似之处。设计师们喜欢运用弯曲的线条来设计形象和字体,色彩艳丽、狂放。罗伯特·威尔逊是早期的代表人物,以文字招贴见长。他的字体设计并不考虑识认性,而是强调怪诞风格的装饰性和独特性,如他1966年设计的《联明》音乐会招贴,用紧凑排列的字群组成火焰形象,字体变形的幅度很大,具有新艺术运动的风格特征。20世纪70年代初期,怪诞招贴运动达到了顶峰。这时候随着新媒介的出现,招贴这一形式开始式微。人们把它看做一种即将消失的文化现象,给予特别的关注和保护。当时美国的大学校园为招贴提供了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契机,学校里各种集会、运动、组织活动风起云涌,需要招贴担负传达信息的任务,因此怪诞招贴在这一时期多以校园招贴的面目出现,招贴设计师也以大学里的教师和学生为主。

怪诞招贴运动于20世纪80年代迅速消退,好像嬉皮士运动一样,来时先声夺人,而去时也匆匆。虽然只是昙花一现,它也以其激进、强烈的个性化色彩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美国现代招贴设计史上的一座高峰。

四、湾区派和里特罗派

20世纪70年代初期,一些设计师对长期垄断设计界的国际主义风格感到不满,认为它过于单调、刻板和理性,缺少人情味,因此有必要进行改良,加入装饰性的、历史性的内容,从心理和情感层面满足了人的需求。这场设计运动始自美国,后来扩展到整个欧美地区乃至全球,被称为“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后现代主义”对美国招贴学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旧金山的“湾区”派和纽约的“里特罗”派上。

美国旧金山和附近地区因为位于旧金山湾而被统称为“湾区”,“湾区”的平面设计师习惯小型事务所的工作方式,对于设计潮流的变化比较敏感,能够审时度势来调整自己的设计风格和方向。受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麦克·格里夫斯的影响,湾区设计师开始把装饰性因素融入招贴设计中,他们采用自由绘画的手法,加上欢乐的色彩、自由和轻松的版面编排,造成热情洋溢、风趣幽默的氛围。湾区派的这种自由华丽之风产生于美国经济高度繁荣的时代,体现了丰富的物质文明之下的自我陶醉心态。

纽约的招贴设计师也在进行后现代主义的改良试验。他们更加注重古典元素,广泛采用复古装饰,特别注意吸收20世纪初期的广告和插图手法,来丰富招贴设计的形式,在版面、色彩、肌理、设计上具有个人化和原创化的特征,喜欢运用微妙的细节变化,创作出带有复古特点的新设计风格,被称为“里特罗”风格。在许多“里特罗”派的招贴中,版面编排不再遵循传统的“形式服务于内容”的原则,而变身为主角与核心,本身就具有主题性与表现性,使得“里特罗”派的招贴设计取得前所未有的特殊效果。20世纪80年代初期,里特罗风格开始在全美普及,很快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成为一种流行风格。越来越多的招贴设计师采用里特罗风格,来丰富自己的设计面貌。至20世纪90年代,里特罗派已成为美国招贴学派的重要流派之一。

上述几大设计流派和运动是二战后美国招贴设计发展的里程碑。纽约派标志着美国招贴系统、独立风格的形成;图钉派和怪诞招贴运动注重艺术性和文化性,使美国招贴设计风格趋于多样化;湾区派和里特罗派则是美国招贴后现代风格的体现。从发展趋势来看,美国的招贴设计还将随着强势文化的输出,继续引领国际招贴设计的潮流,走向崭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 黄军,胡易容.世界经典招贴设计[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3] 卢少夫.招贴广告[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4] 揭湘沅,邹敏讷.国外当代平面设计名家名作[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1.

作者:闫承恂

校园招贴设计论文 篇3:

校园公益广告对大学生美育的渗透

內容摘要:针对大学生美育的需要,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校园宣传栏渐渐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而公益广告的张贴,对公益主题宣传、学生参与设计制作公益广告都优势。本文从思想道德、艺术思维、创新思维等多方面阐述校园公益广告对大学生美育的渗透。

关键词:校园 公益广告 大学生美育

教育部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总则中有这样的规定:“学校利用校园的广播、演出、展览以及校园的整体设计,创造有利于营造健康、高雅的文化艺术氛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由此可见,大学生美育早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而校园招贴作为大学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遍布于学校教学楼走廊、校道旁边的橱窗等。可以说是校园内随处可见的宣传方式。而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总则中也有说到校园的整体设计及展览的方式来进行审美教育,而校园招贴除了表扬优秀师生、宣传好人好事等常规内容之外,公益招贴可以说就是最重要的内容了。

一.校园公益招贴广告

1.1.公益

公益,顾名思义是指社会每一个成员为实现自身利益而必需要的社会公共秩序。其包括的形式很多,例如国家制度与权力,也是社会中的经济与文化利益的体现。既体现集体利益,也体现个人利益。

而公益招贴广告是相对于商业招贴广告相区别的,商业招贴广告是为了传达商业利益而进行的广告宣传活动,而公益招贴广告通常是不以直接经济利益为目的,以符合社会共同利益去约束各自行为,或者支持或倡导某种人们共同的事业、社会风俗、社会风尚而进行宣传的招贴广告。

1.2.校园公益招贴广告

校园拥有大量适合进行张贴广告的场所,其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校道旁边的橱窗、教学楼与宿舍楼等楼梯间、图书馆甚至课室内都可以张贴公益性质的招贴广告。学校巴士的车身、车站、路牌等也可以作为公益广告招贴的媒介进行开发利用。各种以公益招贴广告的展示,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安全意识等都可以营造出具有审美情趣而又有意义的育人环境。

二.校园公益招贴广告与大学生美育

大学校园的主体就是在校大学生,校园公益招贴广告不同于其它关于美育的课堂教学活动,其是张贴于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所经常经过的地方,起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美育作用。

2.1.公益主题性与大学美育

首先,公益教育是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重要的内容,也是思想美、行为美等内在美的重要组成部部分,是大学生美学教育的精神所在。所以校园橱窗在特定的日期都会推出不同时间段的主题性公益海报并张贴于校园橱窗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大学生美学思维之中。例如每年三月都是学雷锋月,充分利用好校园宣传栏文化、橱窗文化,对雷锋精神、雷锋事迹等通过公益海报的形式进行展示(如图1所示),形象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其次,根据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培养公益心是社会人才重要的群众性美学要求。将情感、公益、慈善等作为重要的社会公益活动,通过创意公益海报的形式进行体现。在重大自然灾害地震、疫情、水灾等面前,作为有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园也要运用自己独特的校园宣传工具并通过公益海报的形式进行宣传教育。

此外,公益广告可以作为艺术美育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除了对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上进行指引之外,还可以培养正确的审美能力来规范和约束一言一行。例如遵守学生的稳中有各项规章制度、爱护公物、遵守交通法规、讲卫生、拒绝毒品等,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

所以说,校园橱窗文化主题性可以与公益性相结合,在不同的时期推出不同主题性的公益招贴,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美育渗透。

2.2校园公益招贴广告与艺术性

艺术是指人类以情感和想象力为特征,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新鲜、创意、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表现手法,可以让公益海报招贴在校园里作为视觉艺术传达的媒介,使其在传达公益思想的同时用艺术的视觉冲击力、艺术的情感表现力通过设计思维给予传播,从而起到美学的感染。

从艺术的表现性来说,可以将人的主观感受、客观想法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视觉展现。校园橱窗中张贴公益性海报,正是使用艺术美的表现形式加上公益性的主题,将公益的精神通过视觉语言进行传达,将语言和情感艺术化。公益海报中常用的辩证关系、创意广告语、创意图形,集知识性、艺术性、审美性、公益性于一体,体现爱人类、爱社会、爱自然的美学精神。显然,校园按计划张贴公益海报对大学生美学教育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2.3校园公益招贴广告的象征性

大学校园是知识的象征,而校园公益海报则是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融合艺术审美教育于一体的情感象征。公益海报可以将文学的修辞手法和图形的视觉表达图形,与艺术的浪漫性通过符号形式进行图像传播,达到艺术美育的精神表现。

三.校园公益海报与大学生美育实践性

学生是校园的主体,学生可以直接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公益海报的设计、制作、策划与布展,从实践中获得到美育的渗透。通过校园公益海报的实践活动,学生的美育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以提高。

3.1校园公益招贴实践与创新教育

视觉艺术历来强调创新性,“新”有的是前所未有的意思,是相对于历史或者是传统而言的旧而体现“新”。公益海报的设计讲求创新,是建立在公益宣传的任务和带有教育意义的需要,用突破传统经验和想法的思维去发挥想象,表达公益的主题思想。由新意识、新思维、新理念基础下的独特构思、出色的创意点去传达公益思想,而创新性作为人类认识和发展新的领域,结合新的想法、见解等创新性活动进行有机的联系,形成含有社会价值和公益主题的创新设计。

艺术性的创新也与校园公益招贴实践密切相关,艺术本身的特点和生命力在于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并随着时代文化的发展和大学生公益招贴设计的艺术语言的发展基础上,以新颖而又独一无二的视觉去突出关键要素,将创意思维与艺术表现紧密结合在一起。即使是庄严的国庆主题公益海报,也可以融入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卡通主题,做到更加平易近人,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3.2校园公益招贴的艺术思维

艺术思维最大的特点就是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创新。大学校园根据主题需要张贴公益广告,可以在艺术思维的角度将主题内容进行有效的宣传。视觉艺术思维与文学艺术思维、视听艺术思维也是相通的,校园公益招贴也可以运用艺术语言的幽默、生动将具像的视觉元素符号化、象征化。同样,也可以使用叠加、强光、黑白、透叠、渐变等艺术语言将主题视觉艺术化。

四.结语

不管是工科专业学生还是文科专业学生,校园公益广告都可以对在校学生产生品格美育、艺术美育、思维美育等作用。学校宣传工作中,公益广告的张贴可以对校园环境起到德育教育的氛围效应,图文并茂的内容具有可读性强,满足学生对积极向上主题的审美需求,来来往往于校园的师生从中得到启发、认同,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审美能力。学生在亲自参与公益海报的设计、制作与张贴等实践工作中,获得技能的同时更加是美学思想在心灵上的渗透。

参考文献

1.沈慧, 沈斌. 平面公益广告与大学美育[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5(1):215-218.

2. 邵光荣. 办好宣传橱窗 活跃校园文化生活[J]. 图书馆建设, 1999(5):87-87.

(作者单位:广州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作者:高平

上一篇:环境化学发展论文下一篇:德语教学方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