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论文

2022-07-03

摘要:环境产业作为技术创新的动力与新的生产力增长点,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对整个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增长。外商企业对改善我国的经营管理机制、促进我国环境产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论文 篇1:

宁波市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研究

【摘要】宁波市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是浙江省第一大港口城市,其对外开放水平较高,服务业发展较快。宁波市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吸引了一大批外商对宁波市服务业进行投资。但由于产业内部结构不平衡、资源要素缺乏、政策制定不完善等问题,外商直接投资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并不十分理想。本文就針对外商直接投资服务业领域如何进行良性的发展做出相关说明。

【关键词】宁波市 服务业 外商直接投资

一、引言

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改变和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宁波市经济步入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同时服务业也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

宁波作为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在对外开放中利用外资的程度较高。据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15年宁波市合同利用外资7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实际利用外资42.3亿美元,增长5.2%。其中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19.4亿美元,表面上看比上年下降9.6%,但是需要注意到2015年房地产业实际利用外资10.0亿美元,下降9.9%。这说明,外商投资的服务业出现结构方向性的转变,更注重在其他服务行业进行合理化投资。这对宁波市服务业的良性发展有着良好的引导作用。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逐渐加大,宁波市作为我国“一带一路”政策的领头城市,结合地区服务业的相关特点,研究宁波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服务业来发展本地经济,合理引资,促进经济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宁波市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问题

(一)服务业利用外商投资的现状

目前,在宁波市发展过程中,投资服务业更受外商青睐,外商对于服务业的投资不断攀升,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越来越多。因此在产业转型升级时,宁波市更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好自身定位,发展具备优势的新型服务业。

1.投资总额逐年攀升。近年来,外商对宁波地区的投资不断扩大,尤其是在服务业方面外资的比重越来越大,外商对宁波市资金输出越来越多,投资总额不断攀升。据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15年宁波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为76.5亿美元,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新增了一大批工程,外商直接投资输出不断增多,实际利用外资达到了42.3亿美元,第三产业现实统计利用外商投资数额为19.4亿美元,占了宁波市实际利用外资的45.86%。虽然较2014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宁波市的53.10%来比有所下降,但应看到在2015年,房地产业实际利用外资10.0亿美元,下降9.9%。这说明,服务业外商投资出现结构性变化,这对于宁波市服务业发展来说,呈现出多元化的投资。这表明服务业结构性出现调整,在质量上有了转变和提高。总体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占总的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较大,投资总量不断攀升。

由表1可知,我市2010年到2015年以来,外商在服务业的投资额从7亿美元上升到19.4亿美元。总体来看,外商对宁波地区的经济投资越来越多,资金越来越大,尤其是对服务业的投资额越来越多,外商的投资总量不断攀升,服务业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向。

虽然外商对宁波服务业的投资越来越多,但实际上宁波地区外资利用額近年来的利用率是不一样的。2010年宁波服务业外资占实际外资比重为30.17%,而2015年宁波服务业外资占实际外资的比重为45.86%,五年间宁波外资比重增加65.79%。从较小区间年来看,虽然2014年宁波服务业外资额占实际外资比重低于2011年和2012年,但总体上外商对宁波服务业的投资是呈不断上升趋势的,投资金额也是比上年多。而在2015年,由于服务业外资的方向性调整,使得占比和实际投资额其有所下降,这不意味这宁波市服务业趋于疲软,而是说明整体服务业结构趋于合理化过程中必然结果。综上看,宁波服务业不断发展,其吸引外资能力不断增强,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不断扩大,总量不断攀升,结构逐步转型,对经济带动优势明显。

2.投资来源地趋于多元化。21世纪以后,宁波地区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程度,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宁波作为他们的投资区域。到目前为止,总体上对宁波投资的来源国家大概有100多个,主要的投资来源国是发达国家和欧美国家及地区,外商投资来源国和地区不断趋于多元化。虽然近几年来到宁波投资的国家和地区相对较多,但宁波的外资主要还是来自香港地区。仅2010年实际利用外资中,香港地区的投资就占了总额的49.5%。根据宁波市统计年鉴,2013年到2015年香港地区对宁波地区的直接投资项目数最多,累计的项目数为575个,其次是美国、台湾、韩国以及新加坡对宁波地区的投资,投资的项目数分别为131个、95、47个和46个。2015年,德国、萨摩亚和开曼群岛和荷兰对宁波的实际利用外资较前几年有着相当大的提高;其他如美国、韩国等国家对宁波投资总体稳定。

3.面临转型升级压力。当前宁波经济不断发展,服务业水平不断提高,但宁波服务业内部发展结构不合理,传统服务业还是占据着较大的优势。基于此,宁波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措施扶持服务业发展,除去诸如南部商务区、宁波电子商务园区、宁波创业集市等形式,还有“月光经济”等政策扶持服务业发展。

对于宁波港天然优势,宁波市也做了相应升级活动。现如今宁波的港口不仅仅依靠单一的货物输出,继而还引申了一系列附加服务产品的营销如物流跟踪、港口环境监测等服务。这一新形式港口服务贸易的方式推动了宁波港口以货物贸易为主的方式向货物和服务贸易共同发展的方向转变。随着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电子商务不断地完善,宁波地区新建设了一大批物流支点,严格控制物流运输途中的全方位的信息。而且近年来宁波交通不断完善,宁波市采用地铁运输方式更为普遍,这不仅扩大了物流发展空间,更有效的打通了多式联运的关节,海运与铁路联运,使得宁波港对于内陆城市的连接,乃至通往欧洲的运输都更为便利。同时,宁波航空物流和港口物流不断完善和发展都促进了宁波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宁波市的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

对于服务业中极具代表意义的金融行业,宁波市也做出积极探索尝试。传统金融服务业是以银行、金融债券投资公司为主,主要的服务方式是柜面进行相关业务的办理。而宁波现代金融服务业扩大了其发展方式,宁通过加大金融中心的建设,对金融产品不断创新,创造有宁波特色的金融体系。当前宁波发展了其特有的金融产品体系如:离岸金融体系、现代物流金融体系和航空运输保险体系等等,相信伴随着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成熟,借力上海自贸区,宁波市金融体系将更为积极活跃,金融结构将不断升级,将会带动了一大批国际金融机构入驻宁波。

(二)宁波服务业利用外资存在的问题

1.利用外资结构不平衡。近年来,外商对宁波服务业的投资不断地增长,所占宁波市投资比重不断上升,投资总量规模不断扩大,但服务业内部的外商投资结构不平衡。外商对我市的投资相对比较集中偏好于传统的服务业,在新兴服务业上的投资较少。

从图1中可以看出:2015年宁波市外商投资结构分布情况中,服务业所占的外商直接投资,占总的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为45.75%,但服务业内部的外商直接投资结构相对不平衡。从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来看,服务业中批发和零售业所占的比重為8.40%,是比较受外商投资青睐;而房地产业受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外商对其的投资相对较多,占有23.68%的投资;而租赁和商业服务业只占4.09%,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只占了3.35%,这两项加起来也没有批发和零售业所占比重多,在服务业结构中,这样的一个比例是很不合理的。在上述四种中,前两种由于种种局限性,对宁波市经济发展无法起到长远的良性收益,而科研产业和商业服务业,尤其是科研与制造业相挂钩的高端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将在未来几十年内对宁波经济做出长远可持续利益,因此,宁波市必须改革服务业外资方向性,对科研、金融等新兴服务业给予更多的支持和投资。

2.服务业引资区域发展不平衡。宁波地区服务业总体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宁波市各个地区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服务业发展水平不同,从而导致宁波11个县市区总体服务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水平不同,总体区域引资发展不平衡。

通过以上图表我们可以看出:从2015年宁波市7个县市区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变动情况看:鄞州、余姚、象山、宁海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快,服务业在2013年的增速分别为15.7%、10.0%、9.4%、11.0%,而慈溪、奉化服务业在2015年发展速度缓慢,服务业的增加值仅为1.8%、5.4%,低于全市6.3%的增长速度。这表明,宁波各地的服务业发展水平不同,引资水平不同,宁波不同县、市、区服务业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现象。

宁波服务业的发展尚存在发展的空间,服务业相对不发达的县市应该借鉴相对发达县市服务业的发展经验,促进全市地区服务业共同发展。

3.招商引资受要素制约。改革开放以后,宁波市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制造业与进出口贸易,借助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通过出口外贸发展自身经济。但是,服务业招商并非像第二产业一样通过廉价劳动力、廉价成本等“硬”因素就可以简单地迎来外资,它需要更好的环境来吸引外资。就金融服务业而言,其需要政府对金融的开放度更大;对于科研产业而言,需要优质的科研环境、大量的科研人才、开明的政策等;对于电子商务以及相关衍生产业而言,除了政策优势,更需要高度信息化来处理运作,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宁波对于外资投资服务业的吸引力。

4.对外资的吸引力相对较低。除了这些环境、政策、人才等因素以外,宁波自身的活力也是吸引外资的一个障碍。宁波市经济发展活力基于第二产业,新兴服务业发展所需要活力目前而言只是星火,必须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将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到高端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中。目前宁波市制造业转型过慢,高端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还无法获得发展所需要的经济活力,而且产业转型必然会带来大量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转型的“阵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挨过去的,一旦产业间过渡与衔接出现问题,宁波市的经济活力将会遭到重创。因此怎么有效度过阵痛期,获得第三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经济活力,获得外商愿意投资的环境,这是宁波所面临的问题

三、促进宁波服务业利用外资的对策

(一)进一步开放投资市场,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首先,宁波市应在国家允许范围内,发挥自身计划单列市、首批电子商务实验区的政策优势,借鉴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管理条例,大胆探索实践,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原则,减少对外资进入金融、网络等领域的限制的同时,加强监管力度。同时,政府在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的同时,做好政府宏观调控,加强对外资进入新兴服务业业的引导;加大对服务业业新兴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相应园区,发挥集聚效应,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

其次,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各項规章制度,探索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管理模式与创新模式,使政府转化为服务型政府,为服务业企业提供支持与服务。针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现状,政府应通过引导性、规划性地政策去鼓励服务业相关企业做大做强,将资本生产的规模化要求同现代消费的分散化有机结合起来,走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同时,因地制宜,发展本地区特色的服务业,借助宁波天然深水良港发展港口经济,转运经济;借力上海,舟山,嘉兴,打造外向经济区域。

(二)创新利用外资形式,提升开拓多元结构

第一,宁波市政府要合理引导外商投资,优化产业结构。宁波市应借鉴吸引外资发展较好的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政策,并结合宁波市的产业布局,引进国家和地区支持的相关产业项目,促进我市服务业更好地引进外资。第二,对宁波的新兴服务业如信息服务业、电子商务业、现代物流业制定一系列的优惠制度,不断拓宽其发展的渠道,开拓其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创新服务业招商引资方式,扩大宁波地区外商利用规模,灵活运用相关政策,探索不同的引资方式。

参考文献

[1]戴娜,林绍芳.从比较看宁波服务业竞争优势培育[J].浙江经济,2012(14):48-49.

[2]舒卫英.宁波市海洋服务业发展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116-121.

[3]郑长娟,许斌,陈宪慧.引进外资与宁波服务业的发展[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18):135-138.

[4]孙雅玲.宁波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460):215-217.

[5]李向东.宁波市服务业利用外资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4):178-179.

作者简介:徐华楠,宁波大红鹰学院2013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学生,对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实践操作比较感兴趣;宋文娟(1977-),女,湖北襄阳人,硕士,宁波大红鹰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讲师,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外国直接投资等。

作者:徐华楠 宋文娟

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论文 篇2:

关于我国合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环境产业的对策思考

摘要:环境产业作为技术创新的动力与新的生产力增长点,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对整个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增长。外商企业对改善我国的经营管理机制、促进我国环境产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有益的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发展环境产业的促进作用,最后提出合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发展我国环境产业的对策。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跨国公司;环境产业

作者简介:龚清华(1977—),女,湖北武汉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在读博士,武汉工程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和能源危机。在此背景下,人类开始反省原有的发展模式。世界各国纷纷开始重视能源和环境问题,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已经逐渐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环境产业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甚至被列为支柱产业。我国环境产业发展较晚,仍属朝阳产业。我国应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突破口,引导FDI投向环境产业,借助外商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带来的先进技术、机器设备和管理经验等,大力发展环境产业。

一、对外直接投资对环境有益的理论分析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清洁生产技术和市场效率的提高等好处,对东道国的环境是有益的。

(一)污染晕轮效应(Pollution halo)

Kevub Grey和Duncan Brank(2002)提出的污染晕轮效应认为: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由于在国内面对更为严格的环境规制,拥有更先进的清洁技术和环境管理制度,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产生技术扩散和外溢效应,会把更新更清洁的技术和环境管理体系传播到东道国,为东道国企业采用相似的管理技术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也进一步推动了内资企业实施先进的环境管理体系。同时,跨国公司很容易受到来自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及消费者等各种渠道的压力的影响,基于跨国公司具备提高效率和传播知识的资源条件,以及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对外直接投资会提高东道国的产业环境标准,帮助发展环境产业。

污染晕轮效应是支持对外直接投资能够产生环境正效应的解释性理论。国外的一些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相关研究。Eskeland 和Harrison 在对墨西哥、摩洛哥和委内瑞拉等国的研究表明,对外直接投资能够使东道国降低能耗和使用清洁能源,并且会促进经济增长, 从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的资源用于环境保护。在一些部门, 特别是在能源部门, 通过节能型技术的扩散, 大大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了东道国的能源利用效率, 确实存在污染光晕现象。

(二)环境标准竞优理论(Race to the top)

环境标准竞优理论认为FDI会促进环境标准的提高。东道国恰当的环境规制可以激发被管制的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创新,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东道国环境规制越强,跨国公司的环保水平就越高,溢出效应也就越强。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还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其绿色消费理念传输给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和消费者。同时,东道国由于有比较完善的环境政策,可以选择在一些污染密集的领域拒绝或限制对外直接投资的进入,而在另外一些环保有益的领域允许一些类型的对外直接投资进入,以促进本国环境产业的发展。

(三)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认为:生产的内部化是克服国际业务交易成本、规避国外市场风险和政府导致的市场扭曲等市场缺陷的有效方式。随着各国政府和消费者越来越关注环境友好产品(EPPs),跨国公司能够生产和提供此类产品成为重要的所有权优势。在环保方面拥有比较优势的跨国公司为防止由于市场交易导致环保技术扩散,从而削弱自身的竞争力,就会直接投资东道国进行内部化生产。内部化理论强调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产生溢出效应,向发展中国家传播先进的环境管理机制;通过与供应商和转包商的合作,加快转移清洁生产方式,以便更有效率地利用资源,对改善东道国的环境产生正面影响。

二、环境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环境产业的作用

(一)环境产业的定义

环境产业作为新技术创新的动力与新的生产力增长点,对整个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被视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国际上,根据OECD和欧盟统计局给出的定义,环境产业(Environmental Industry)是指为环境中水、空气和土壤的破坏,以及有关废弃物、噪声和生态系统问题提供测量、防治、限制,使之最小化或得到纠正的产品和服务的行业。它包括能够使污染排放和原材料消耗量最小化的清洁生产技术和产品,同时也包括那些与资源管理、资源开采和自然灾害有关的活动。

我国环境产业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较慢,对环境产业的理解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内涵。1990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公布的《关于积极发展环保产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我国对环境产业的定义。随后经过了几次修改和补充。目前普遍使用的是2004年我国环保总局对环境产业的定义。环境产业指为国民经济结构中为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恢复、有效利用资源、满足人民环境需求,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产品和服务支持的产业。它不仅包括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及废物处理等方面提供产品与技术服务的狭义内涵,还包括涉及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环境友好的技术与产品、节能技术、生态设计及与环境相关的服务等。

(二)环境产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全球环境市场预计达5500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占90%(美国、日本和欧盟占85%)。环境产业在1996—2000年增长了14%。许多分析师预测环境产业将继续增长。环境市场上最重要的部门包括水污染治理、废水管理及空气污染控制部门。发达国家环境产业饱和度高,市场增长缓慢,为3—5%;今后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增长较快,预计年增长率达12%。 能源产品将成为市场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

我国环境产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一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的萌芽阶段。我国还没有提出环境保护的概念,环境产业的概念也不存在。不过,我国在重工业城市已经开展了废水、废气及废渣的治理工作,并在机械、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开始从国外引进环保生产技术与设备,以满足各行业对环保设备的需求。同时,我国开始自行生产和研究小批量的废水处理设备,噪声控制设备等,并有一定成果。二是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的初步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我国提出了环境保护的概念,并多次开展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将环境保护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阐述了发展环境产业的必要性,并相继建立了环境法规体系和环境政策体系,如198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等。此外,环境投资渠道增加,环境投资力度加大,都推动了我国环境产业的产生和发展。三是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的发展阶段。被发达国家称作“朝阳产业”的环境产业越来越受到我国政府和人民的重视,并将其发展作为我国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十大对策之一。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推动环境产业迈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随着环保执法力度和污染治理投资力度的加大,以及全国性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环境产业领域不断拓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效益逐渐提高,环境产业逐渐成为热门产业。

从产业规模来看,从事环境产业的企事业单位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2000多个增加到2006年的12500个。从环境企业数量增加的角度可以表明环境行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前景。目前从我国环境产业结构来看,主要分为环境保护产品、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服务、清洁产品4个领域。我国环境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沿长江以及中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具有环境产业地区性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这反应了我国环境产业发展的快慢与各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紧密相关。今后,我国的环保工作要致力于实现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并重和同步;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等办法解决环境问题;国家进一步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规模,为我国的环境产业创造良好的市场前景和新的发展机遇。环境产业将成为解决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和物质基础,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环境产业的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增长,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外商企业在投资过程中给我国带来先进的机器设备和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改善了我国的经营管理机制。

首先,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会伴随环境标准的国际化,这有助于我国环境产业学习和制定较严格的环境标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产品规模、科技含量、集约化程度、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等方面与发达国家比都有很大差距,所制定的环境标准比较低,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过程中会受到我国政府的关注。目前,我国越来越关注跨国公司在华的环境污染问题,对跨国公司的违规行为进行曝光,并将那些高污染及不负责的跨国公司拒之门外,因此跨国公司选择执行全球统一的环境标准会比较有效率。当跨国公司在我国选用全球统一的环境标准时,就有助于我国的环境产品和服务行业学习和相应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

其次,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会对我国的环保技术会产生正的溢出效应。具体而言,当我国企业雇佣跨国公司原来的员工,特别是接受过公司环保技术培训的员工时,就相当于获取了我国无法提供的环保专业技术知识和正溢出效应;跨国公司的严格质量要求和技术培训的提供在一定程度上等于帮助我国上游企业改进了环保技术效率,对供应商也产生了溢出效应。

最后,跨国公司还可以通过直接投资我国环境产业推动环境友好技术的扩散。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市场时需要克服许多障碍,比如,对我国市场、规制机构和本地风俗的不熟悉。一般认为,技术优势是跨国公司在面对当地竞争者的最大竞争力所在,在环保技术方面也是如此。我国的环境产业正处于产业成长期,在环境技术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跨国公司投资我国的环境产业会达到双赢的局面。

三、合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发展我国环境产业的对策

环境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但是我国的环境产业还处于产业成长期,与发达国家相比比较落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发展环境产业有着促进作用。所有我们要以合理引导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契机,大力发展我国环境产业。

(一)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投向我国环境产业

在国际上,通常东道国会对外国投资环境产业采取鼓励措施。例如,希腊规定外资项目若能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就可获得额外的15%的补贴;日本对外国公司引进环保设施也给予政府补贴,日本开发银行对于节约能源和防止污染的外国投资提供低息贷款。目前,这类鼓励措施被更多国家的投资法所采纳。

我国可以学习和借鉴这些国家的做法,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对外商直接投资投向我国环境产业。比如,我国可以通过金融、财政、管理等方面的措施鼓励外商投资环境产业。目前我国正在通过外资政策的修订与完善,以资源集约、产出效益和环境效应为标准引导外资流向,推动我国环境产业的发展。首先,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不但取消了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而且明确规定企业从事环境保护项目的所得可以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并对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和节能节水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减免。其次,发布《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确定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如新技术、新设备,能够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综合利用资源和再生资源以及防治环境污染等项目。再次,为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引导外资企业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积极防治工业污染,国家经贸委组织编制《国家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已相继于1999年、2003年和2006年公布了3批具体的清洁生产技术。

总之,我国应通过制定与外商直接投资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其加大技术转移的力度,积极引导跨国公司投资我国环境产业。

(二)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加大对外商直接投资环境管理力度

我国的环境标准、法规与资本流出国不统一,而且执行偏差比较大。近年来,我国虽然颁布了很多环境标准,但总体上讲还很不完善,与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差距。我国还制定了不少环保法规,但是我国环保法规对违法者的处罚比较轻。在这种情形下,为了避免跨国公司在环境管理方面使用双重标准,在我国执行与母国不同的环境标准,造成环境污染隐患,我国应在外商投资领域制定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在立法方面,制定统一规范外商投资环境管理的条例;在外资法、涉外经济合同法中加强环境保护要求,鼓励外商采取高于我国环境标准的母国标准;在环境执法方面,应加强环境执法机构建设,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三)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发展我国环境产业

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对大力发展我国环境产业非常重要。第一,加强与跨国公司在环保项目方面的合作。我国可以在一批环境治理的工程和资源有效综合利用项目上,如在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垃圾无公害处理、危险废物处理、长江上游污染防治等项目上,积极展开与跨国公司的合作。第二,加强与跨国公司在环境技术方面的合作。我国要大力发展环境产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环保友好设备和技术,鼓励与跨国公司在节能环保汽车、清洁煤技术及大型环保装备等方面展开合作。第三,加强与跨国公司在环保能力方面的合作。我国可与跨国公司共同开展中外环保人员培训、政策研究等工作,提高环保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加强与国外环境科研人员进行环境学术交流,积极探索共同解决环境问题。

(四)提高公众保护环境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发展环境产业,公众是永恒的推动力。首先,要让社会公众关注环境,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我国可以利用发行出版物或发动民间环保组织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培养公众的绿色消费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在购买产品时不仅考虑到自身利益,也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拒绝有害环境的产品、服务和消费方式。其次,要让社会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列中。我国有关环境法规部门应该在相关法律法规中目前规定社会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的权利,并在机制上为公众创造参与环境保护的条件和渠道,使其能够自觉参与和监督跨国公司履行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五)注重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公平的竞争环境。我国应认真履行加入WTO后的承诺,对外商投资在环境保护方面给予国民待遇,加强其知识产权的保护。这将大大改善外商投资我国环境产业的环境,而且还有利于外商投资与环境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陆亚琴.外国直接投资在东道国的环境效应研究综述[J].思想战线,2009,(01).

[2] 李延勇.跨国公司环境效应的理论解析[J].国际贸易, 2007,(02).

[3] 任丽娟.我国利用FDI项目中的环境保护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7,(02).

[4] Environmental Goods and Services Industry: Manual for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ECD/Eurostat,1999

[5] The Liberalization of trade in environmental goods and services in the ESCWA and Arab Regions, ESCWA Distr. LIMITED E/ESCWA/SDPD/2007/WP.1, 22 October 2007.

作者:龚清华

外商直接投资发展论文 篇3:

浅析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基本发展情况

摘 要:对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历史、经济环境及发展的过程及其具体体现进行概述,并就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发展的主导因素等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旨在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吸纳和接受外商直接投资这一环节的具体阐述,便于更深层次地分析和总结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国与投资形式;外商直接投资的主导因素

外商直接投资,也称国际直接投资,它以控制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取利润为目的,是与国际间接投资相对应的一种国际投资基本形式。外商直接投资,指外国企业和经济组织或个人(包括华侨、港澳台胞以及我国在境外注册的企业)按我国有关政策、法规、用现汇、实物、技术等在我国境内开办外商独资企业、与我国境内的企业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包括外商投资收益的再投资),以及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借入的资金。一般认为,出口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先导,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产品出口引起的最终结果。对于中国经济而言,20世纪70年代无疑是一个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时期,“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和落实给外商直接投资得以在中国产生、发展并不断繁荣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一、外商直接投资的历史由来

1.中国有关外商直接投资政策回顾

改革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外商向中国企业投资,以此扩大中国的国际贸易规模,但当时政策实施的范围仅仅是一些指定的区域。

改革一经实行,立即吸引了来自世界的一大部分直接投资 ,中国很快成为所有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接受国。仅改革的头二十年,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总量累计就达3060亿美元,分别占世界范围内直接投资总量的10%和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总量的30%。根据中国有关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划分,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1979-1983)中国政府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分别是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以及福建省的厦门。而这一时期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这些经济特区,投资的数额也十分有限,仅为18亿美元,年均投资额3.6亿美元。

从1984年,进入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二阶段。新增的海南岛及14座沿海开放城市开始对外商投资开放,到1988年,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103亿美元,年均投资额达2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38.1%。此后,受到政治局势短期动荡的影响,1989年和1990年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增速减缓,分别为6.2%和2.8%。为了确保中国经济稳定,保障外商投资的良好环境,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视察南方经济区,明确了中国将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经济政策和市场导向化改革的道路,至此,外商直接投资又恢复了大量的流入。

20世纪90年代间,引进外资一直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中心环节。1990年,中国政府除去了建立合资企业的时间限制,提供了一些抑制国有化的保障制度,并允许企业中的外国合伙商成为合资企业的董事。1991年,中国政府出台了专对外商独资企业或指定经济区外资企业的优惠税收政策,同时授权一些外国银行在上海建立分行。

1998年,受亚洲财政危机影响,亚洲其他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额都有所减少,相反,中国的外商投资总额却有增无减。1998年的中国国内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额攀至顶峰,达454.6亿美元,次年达到404亿美元。这很有可能是缘于泰国、韩国和新加坡等国为规避经济危机的风险而将一大部分投资转入中国。自2002年之后,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年均流入额始终保持在高于500亿美元的水平上,并于2004年突破新纪录,总额高达1530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了33个百分点。

2.主要投资国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90年-2004年间,中国共接受外商直接投资额5450亿美元。其中,香港特别行政区接受的外商直接投资占据最大比例,达45%,在这十五年间,来自美国和日本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占8.9和8.1个百分点,此外,来自台湾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占7.4%,新加坡、韩国等国的外商直接投资比例在3%-6%之间,有趣的是,来自英国、德国和法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仅占1%到3%。

国际组织机构,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的研究者表明中国官方提供的FDI数据有夸大之嫌。他们认为中国政府所谓的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上只不过是那些曾流出中国大陆的资金,经流转后又流入国内的外国资本,这些外国资本客观上刺激了财政发展并提供了投资保障。这一过程通常被称为“借贷套利”,会在接下来的阶段中逐渐被揭露出其实质来。而以上给出的数据,也并没有显示出港澳地区的投资中,有多少是却是来自外商,而有多少实际上是来自港澳地区的华人投资者。

3.外商投资的形式

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独特特征。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是通过兼并和收购两种形式实现的。这种类型的投资主要旨在减小市场竞争,在正处于发展上升阶段的经济形态中最为常见。

目前,中国的外商投资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外公司共同建立的企业,是由中方和外方投资者共同投资设立,共同经营,共负盈亏,担当风险的有限责任公司。通常情况下,外商投资将不少于企业总投资额的25%。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是由中外公司根据一定的合作条件共同成立的。外商在企业注册资本中的股份无强制性要求,企业采取灵活的组织管理、利润分配、风险负担方式。故此种合营称为契约式合营。一般情况下,外方提供全部或大部分资金,而中方提供土地,厂房,设施和设备等。

外商独资企业是依据中国公司法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外国投资者提供全部资金。通常情况下,中国的外商独资企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加工和装配等部门。由于中共政府实行了进出口免关税等优惠政策,大部分外商独资企业受到鼓励再出口他们的产品。此外,一些外商独资企业也瞄准了国内市场。尽管外商独资企业可以向国内市场出售所生产的产品总量的50%,他们仍然受到进口关税的制约。然而,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入世后的中国国内市场随之发生变化,因而对于国际外销的限制逐渐消失,而国内市场销售价格指标有所提升。

除了传统的创建投资(绿地投资)方式之外,出现在2003年的兼并和收购也除了传统的创建投资(绿地投资)方式之外,出现在2003年的兼并和收购也非常频繁。2003年,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针对兼并和收购的规章制度,外过投资商可以通过收购一家中国公司来建立自己的经营机制。据人民日报,2004年上半年累计兼并和收购额达到230亿美元,相当于2003年全年总额的65%。由于跨国公司纷纷寻求和扩大其在中国市场占有的股份,特别是在消费品和金融服务部门,兼并和收购额有望在近期几年继续增长。一个显著的例子是亚马逊收购中国第二大网络零售商——卓越。并购业务的不断扩张,既带来了经济收益,同时也使管理和技术等得以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交流传播。

二、中国外商投资的主导因素

1.中国经济发展规模

中国的外商投资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市场导向型投资和出口导向型投资。每种类型的投资在选择东道国的时候都会依据其不同的特征,而中国通常被认为具备所有必需的及理想化的特征条件。

本土市场的规模是市场导向型投资的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因为这种投资方式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和服务于当地人口的消费需求。目前,北美和欧洲各国的市场已经趋于饱和,而中国却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尚未被完全开发的巨大市场之一。中国所拥有13亿人口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经济的飞速发展也促使人民的消费水平大大提高,电子产品和汽车等高端消费品出现在中国人的购物清单上。这些因素为外国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所有权优势,因而中国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

成本优势是出口导向型投资的主导因素。中国数量庞大的人口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此外,物质基础设施和远程电信产业的飞速发展也促进了商业活动的繁荣,这就是中国吸引了大量出口型外商直接投资的原因。

除了这些现有的优势之外,中国经济的前景也是十分可观的。近年来,科学技术的不断先进化确保了经济增长的稳定局势,中国将继续作为外商不断扩大其投资的市场。

2.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目前,中国大约70%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部门。这种类型的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是受到低廉生产成本,尤其是廉价劳动力的吸引。中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之一,劳动力资源丰富。其相对较低的工资水平也使其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上更具竞争力。不仅如此,中国劳动力的素质也十分令人满意。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推行“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全面提升国民素质。这同时也为外商提供了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

中国能源储量丰富。首先,中国拥有约占世界总量13%的煤炭资源,其煤炭生产总量占世界总供应量的三分之一。虽然天然气有取代煤炭成为主要能源的趋势,但在中国市场,煤炭仍会继续作为主导的电力和工业燃料。其次,中国拥有丰富的石油储备,并作为主要能源大量应用于工业生产。

另外,中国的电力资源也十分丰富。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始终面临着电力过盛的问题。2004年,我国总发电量达到2.19万亿千瓦时,而消费量仅为2.17万亿千瓦时。尽管电力能源储备丰富,但在在高峰负荷时间的电力短缺却一直困扰着中国某些地区,而这个问题在不久的将来仍会继续。尽管政府努力增加生产和提高价格,在高峰时段的用电需求仍然超过供应,甚至略有增加。然而,目前的电力短缺似乎不会影响FDI的流入,尽管它可能影响未来的投资选择。未来的外国投资者可能会将他们的设施在东北和中国内陆一些土地承载能力能力较高的地区。

为了鼓励外商资本参与国内市场,我国给予外国企业获得水资源、电力、热能等资源的优先权,并至需要缴付跟国有企业同样价格的费用。此外,中国政府给了外企投资土地优先使用权,并且不收取其建设阶段的土地发展和使用费用。但是,中国任何土地的所有权都归国有,不授权给任何外国投资者。

3.基础结构

研究表明,基础设施的缺乏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因素。外国资本往往集中在交通设施如公路,铁路和内陆水道都十分发达的沿海地区。

近年来,政府一直鼓励在中国各地基础设施的发展,鼓励外国投资和旅游业发展。例如,在中国西部省级政府已积极促进基础设施的发展,他们打算在这个过程中,将外国投资者吸引进来,以促进自己的外商经济发展。大陆当局将采用新的方法,如项目融资,建设经营转让(BOT)和转让运营移交(TOT)等方法来筹集资金。这些努力会增强中国的某些特定方面的吸引力,并有助于缩小沿海与内陆地区之间的差距。

另一个重要的可变因素是中国的技术基础设施。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加大,中国的科技基础设施已经在迅速发展,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研究表明,电信服务领域的技术革新,将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这样的服务,通过更容易、成本更低的信息收集和沟通,达到方便企业运作经营的目的。

4.国际市场准入

除了对外开放政策,中国还建立了多个双边贸易协定来促进国际贸易。中国采取了“出口”的发展战略,这一战略在其他一些亚洲国家已被证明是成功的。这一战略包含了一系列诸如免税用于生产和降低关税以鼓励国际贸易中间产品等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在促进中国的对外贸易方面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

接投资。它毗邻是日本,韩国及香港和台湾地区等亚洲经济核心。这些经济体供应的部件占据了中国的制造和加工行业机械的一部分,并作为外国投资者的潜在市场。更重要的是,中国与亚洲邻国有密切的文化联系。这使得它对跨国公司有极强的吸引力,因为他们往往倾向于在同一文化区域内进行投资。

另外,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对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中国坚持积极加入世贸组织,已经对外开放了包括通讯、银行、保险和个人服务四个新的部门。在中国加入WTO三年后,不论何种类型的企业,中国都给予了完全的贸易和分销权。由于一贯坚持这种积极举动,中国的投资环境有了很大的提高。

5.规章制度与经济政策

(1)有利性政策措施

毋庸赘述,由中国政府提供的各种促进投资政策起到了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作用。一般而言,税收优惠是外国投资者选择投资地区和行业的重要因素,如运输,通讯,高科技行业等。这些动因包括国家和地方所得税,土地费用显著减少,出口和进口关税豁免等。例如,在经济特区,中外合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所得税按照普通标准减15%的税率征收。此外,外国企业从开始获利年算起的两年后,可以免征企业所得税,并享受接下来三年的减税50%。

为促进再投资的利润增长,中国为那些已经在中国在投资至少五年的外商提供了退还40%的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此外,如果利润再投资用于高科技、外向型企业,那么外国投资者可能会获得收入税全额退款的优惠。

除了税收优惠政策,中国政府也建立了一些自由港与保税区。外国投资者能够享受对基础设施服务的优先处理。

为了吸引外国投资,从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开放了新的投资部门。这些行业包括银行,保险,和专业的服务部门。与传统产业已趋于饱和的状态相比,这些新的领域更有能力促进未来投资的增长,并将有利于生成一个新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波。

(2)规章制度的发展完善

自20世纪80年代早期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提供更好的法律框架和业务的外商投资环境。中国修订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规定,如合资企业法、合同法。中国已经放开一些限制投资领域,而仍坚持重点扶持外商投资鼓励发展的产业和地区。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计划重组国有企业,并鼓励外资参与到改制过程中。这些外国投资者对于提高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起到积极作用,指出并帮助弥补了国有企业的管理能力的不足之处。中国政府还鼓励跨国公司收购国有企业,以达到国有企业应对财政挑战的目的。

显然,对于中国政府而言,今后要进一步完善法律制度才是具有更重要意义的。目前,虽然法律依据和立法程序等都已经比较到位,但操作机构和执法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然而,总而言之,为加入WTO,中国已经付出了一些了符合国际标准的不懈努力,这些都必将加快完善法制的进程。

(3)投资与产权保护

自从1978的“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没有外国投资和财产被没收。经修订后,合资企业法禁止外国财产国有化,仅有特殊情况除外。而1999合同法的目的,也是保护中外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目前,保护知识产权是外国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不仅消费产品和工业产品的盗版情况十分普遍,假冒产品出口也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中国入世之后,加大监管力度,加强了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刑事制裁。2004年12月,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法律解释,进一步明确了惩罚制度,并且扩大了版权法,建立了罪责标准。这一解释,说明中央政府致力于为知识产权提供更好的保护,但地方一级能否全面落实和执行是最关键的环节。就中国的现状来看,显然,对知识产权保护仍然是在不久的将来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通过对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形成的背景条件和发展不同阶段的主要特点的介绍;以及对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进行的具体分析,说明了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其中,我国政府在吸引外商过程中采取的积极手段,实施的优惠政策等是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发展繁荣的主导因素;此外,中国自身固有的优势,如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而廉价、生产成本低以及市场潜力大等,也成为吸引外商来华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 “China Western Development.” Wikipedia 12Mar.2006. Online Enc

yclopedia Wikipedia.

[2]Friedrich and Siaw, Poa T.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 to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Has ASEAN Been Losing Out?” Economic Survey of Singapo

re (2002):1-20.

[3]Song, Hong. “China’s Role in the World Economy.” Executive Intell

igence Review Online. (July 22, 2005).

[4]“Main Determinants and Impac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n China’s Economy.” OECD Working Papers on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20

00).

[5]“Foreign Investment in China: 2003” The US-China Business Counc

il 21 Dec. 2004.

[6]“Foreign Investment in China: 2004” The US-China Business Counc

il 14 Mar. 2005.

作者简介:王焱 (1967- ),女,辽宁沈阳人,副教授,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李诗桐(1994- ),男,辽宁沈阳人,大学生,主修国际关系专业;魏若楠(1991- ),女,辽宁沈阳人,大学生,主修对外汉语专业

作者:王焱 李诗桐 魏若楠

上一篇:农村小水电站设计论文下一篇:瓦斯灾害治理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