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动画文化艺术论文

2022-04-18

【摘要】动画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艺术,由于文化背景、经济发展、宗教信仰等差异,每个国家或者每个地区的动画所体现的内容都大不相同。本文将通过日本动画与中国动画多方面的比较,对中国动画的发展做出展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日本动画文化艺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日本动画文化艺术论文 篇1:

中日动画“狂欢化”的差异

【摘 要】中日动画在“狂欢化”的表现上存在着,“礼”与“情”的不同侧重;对当代社会问题“再现”和“探讨”的表现差异;传统与当代文化的“分”与“合”的不同态度。从中反射出中国动画创作中的“文以载道”观、文化界限的划分和对文艺真实性追求的文化特性。探讨日本动画如何既顺应世界娱乐文化发展潮流,又避免了后现代主义对动画教育观的消积影响,从而为中国动画创作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料。

【关键词】中日动画;“狂欢化”;差异;中国动画创作;文化阻力

动画作为文艺的一种,同其它文艺形式一样,具备对话的本质。与文学和其他艺术不同的是,动画融合了所有艺术形式,成为媒介最复杂的文艺体裁。作为产生最晚的艺术,它当之无愧的成为大众的娱乐宠儿,与商业和科技等学科交融。在众多条件参与的创作中,动画将大众与精英、传统与现代、个性与流行、商业与科技、娱乐与艺术、绘画与影视等元素交融,可以说动画的本质便是“狂欢化”。日本作为传统的东方国家,与美国多元移民文化不同,日本文化内核便具备开放性、杂糅性和通俗化的“狂欢化”审美特征。19世纪初动画艺术与日本文化相遇,在杂糅共性的基础上,吉卜力工作室创作出代表作《千与千寻》、《魔女的急宅便》、《龙猫》等风靡世界的神话世界;今敏和大友克洋以夸张的变形创造了代表当代大众生活的作品,使日本动画具备了文化汇集的特征,正是文化的“狂欢化”成就了日本动画今天的辉煌。中国文化自古便以包容的态度接纳了世界多元的文化内涵,以儒道为中心,吸收外来的宗教和地域文化,构成区别于杂糅而矛盾的日本文化的“狂欢化”文化特性。两种不同的文化创造了不同的动画“狂欢化”风格。

一、中日动画“狂欢化”的差异

(一)“礼”的建构与“情”的展现

作为东亚文化的代表,中日两国都非常重视对本国历史的动画改编。21世纪以来,中国的历史动画《秦时明月》和日本的历史动画《战国BASARA》引发收视高潮。两部动画分别以中日历史上的“战国”时代为背景,突出英雄群体的“礼”和个人英雄的“情”。巴尔特在《明室》中曾提出“展面”与“刺点”两个概念:“展面的照片,不好不坏,属于那种差不多是严格地教育出来的情感。”“很有表现力:有责任感,有家庭的亲和,对习俗的遵从,节日的打份——这是一种在社会上往上爬的努力。”[1]而“刺点”却是带有陌生化效果的,不受道德和政治束缚的,“不能言说的一个十分明显的慌乱的征兆”[1]刺点为观众带来文本之外的感受。显然,《秦时明月》宣传的“礼”更重视严格秩序的展面创作,而《战国BASARA》突出表现的“情”则更倾向于刺点的突出。历史题材的创作,往往作为传统精神的载体,中国动画更倾向于传统的保护与坚持,而日本动画则通过传统与流行的结合,书写多元复杂的人性主题。中日动画符号组合的不同侧重,体现出中国动画对传统精神的关注,和日本动画对现代主题的重视。由此可见,两国动画的符号结构存在差异。

(二)对当代社会的“再现”和“探讨”

继承和发展传统的当代社会也是两国动画关注的重点。中国网络动画《泡芙小姐》和日本女性动画《成年女性的动画时间》都以都市女性爱情、婚姻问题为主题,叙述当代都市女性的情感生活,及社会问题。《泡芙小姐》通过主人公泡芙小姐生活展现当代中国社会现象,侧重再现当代社会生活图景;而《成年女性的动画时间》由三个短篇动画组成,展现三位女性在当代社会中的生活片段。动画通过女主人公的意识流叙述,深入探讨当代社会问题。爱情一直是世界文学的话题,随着社会的发展,爱情的伦理倾向也发生着变化,中日两国动画对爱情的叙事,分别体现符号的组合和聚合轴关系。组合轴是指组成完整叙事必须的符号链;聚合轴是指可以组成完整叙事的各元素群。《泡芙小姐》以女主人公为主线,叙述她身边的人和事,偏向组合的表意方式。《成年女性的动画时间》由三个独立的故事组成,分别叙述外遇女性、大龄剩女和单身妈妈三位当代社会典型女性生活,以女主人公为叙事者,透视社会女性问题,偏向聚合的表意方式。动画没有再现生活,甚至于避免对事件的具体陈述,只强调故事中人的情感发展,从而引发观众的深层感悟。由于组合的方式是显现的,而聚合方式是隐性的,因此,中国动画叙事偏重于揭示问题,展示文化;日本动画叙事偏重于隐性内涵的体会。两国当代题材的动画,分别达到晓之以理和只可意会的文本风格。具体到传播方式上,便分别侧重于再现和探讨。无论组合还是聚合都是基于两国的文艺理念,表现了两种文化内涵。

(三)传统与当代的“分”与“合”

中日传统文化都在当代文化一体化的冲击下,逐渐变幻了模样,但面对传统与当代文化中日两国的动画却选择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中国动画更关注直接宣传传统文化的传承、再现当代社会问题,从而建构文化秩序。日本动画则将传统与当代融合,展现当代日本不分明的文化界限,引发文化思考。中国经典动画《庄子》和日本动画《超译百人一首》都以介绍传统文学典籍为主题,但表现了不同的文化处理方式。《庄子》应用幽默的手法表现庄子的思想,虽然画风滑稽,但基本保持了原著的风貌和思想。但《超译百人一首》以动画的手法,并穿插大量现代图景和行为,讲述了和歌作者的爱情故事。

文本的聚合轴是否丰富,显现出文本的聚合段的宽窄情况,这种聚合的宽窄也直接显示文化的不同性格。“宽幅文化允许更多的选择,很明显,与传统文化相比,现代文化是宽幅的。……窄幅文化是束缚过紧的文化,个人面对生活中许多重要意义场合,没有多少选择。”[2]因此,中国动画更注重对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分别表现,宣传传统的“礼”,再现当代社会现象,为观众提供符合文化传统精神判断的道德和政治平台,达到传承传统文化、规范当代社会的责任。而日本动画侧重于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融合,增加文化的聚合性选择,追求打破规范,创造狂喜的精神状态,为观众提供多元思考的空间,从而影响当代社会的发展。

参与叙事的动画符号是一个庞大的系统,虽然叙述着组合轴上的故事,但聚合轴的宽与窄也在作品中得以显现。因此,杂糅世界语言、融合各类文化的日本动画的可选择性一定大于表现传统文化精神的中国动画,聚合元素的多元必然导致动画风格的多样化。

无论是中国动画对传统“礼”的追求,还是对当代生活的再现;无论是中国动画划分传统和当代文化的界限,还是日本动画对“情”的表达,都表现出动画背后的文化品性——中国文化坚守传统的“包容”和日本文化应时改革的“杂糅”。研究透过两国动画对文化现象的不同表达,日本动画更接近“狂欢化”的对话功能。中国动画创作中的“狂欢化”表达,体现出中国文化与动画“狂欢化”之间的距离。

二、中国动画“狂欢化”表达的文化阻力

中国文化厚重的积淀,将新生的大众文艺动画掌握其中,淹没了动画携带的“狂欢化”品格。内涵深沉的中国动画,很难适应娱乐商业化的变换节奏,在与世界观众接触的过程中,表现出文化理解的困难。论文希冀通过对中日动画的差异分析,提炼与动画“狂欢化”表达产生距离的中国文化。

(一)文以载道的传统

儒家强调文艺对人的道德修养和政治外交活动的积极推动作用,肯定文艺对教育的传播价值。譬如《周礼》,便强调音乐培养“礼”的功能。儒家文艺的教化功能观,经汉到唐直至文革都延续着“文以载道”的精神。虽然,不同时代,“道”的含义不尽相同,但无论道的内容如何变化,为道服务的文艺功用性认识已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动画作为文艺的一种,也被赋予了载“道”的功能,宣传符合主流思想,或再现社会问题。明确的目的性使“狂欢化”的动画符号单一,聚合轴变窄,传达的思想受到局限。这种局限性最主要的表现便是文化界限的划分,直接影响了中国动画与中国大众思想的疏离。

(二)文化界限的划分

动画产生于工业时代,是消费娱乐时代的产物。可以说,动画是大众文化的载体。它可以穿越中西文化、雅俗文化和古今文化的界限,表现多元的“狂欢化”精神。然而,在中国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对文艺教化功能的强调,各文化类型之间一直保持着距离。中国传统文化是东亚文化的源头,它强大的主体性,包容着来自各方的他性文化。无论多么流行的当代社会思潮都被中国传统文化吸纳,并变化成符合主导文化要求的形态。因此,强大的文化统摄力,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区分开来。中国动画作为教育的载体,或与主导文化保持统一,或与大众文化融合,呈现出两种分明的风格。由于中国动画创作展面明显,具文化特色,因此,跨文化解读较复杂,跨文化传播困难。文化的界限明显使中国动画呈现出,或聚合组分有限,或组合组分矛盾、杂乱的状况。

(三)文艺真实性的追求

中国动画强调再现,追求动画文本的真实性。无论对传统经典文学的动画改编,还是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反映,都采取了再现事物发展的规律,真实叙事的策略。这里的组合轴符号,完全以符合所有人的生活经验,无论叙事如何发展,都逃不出人们的经验范围,缺少与时代断裂的刺点创造。20世纪后半叶,后期现代主义关注文艺符号表达的世界状态,世界乃至于作者已被符号掩埋,成为符号的客体,只有通过符号的阅读才可能呈现真实,否则便是虚无。“这主要表现在传统审美趣味是建立在人的主体性基础之上的,而当代影像工业则是消解了主体原则,以技术理性和逻辑取而代之。”[3]因此,为了规避无深度、无意义的符号消费,日本的优秀动画片努力打破文化壁垒,在复杂多元的文化丛林中,寻找符合世界主流文化要求的创作。“文以载道”的形式局限被打破,创造内爆式的刺点,激活观众对传统文化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动画符号的“狂欢化”也在承受着符号泛滥带来的符号意义的缺失。日本动画一方面承接本国传统文化个性,另一方面寻求与当代世界潮流的契合,通过多元化与一元化辩证统一的文化导向,规避了后期现代主义文艺意义缺失的发展趋势,凸显娱乐化创作下的文化深度。本研究对比中日动画的“狂欢化”创作差异,试图找寻阻碍中国动画“狂欢化”创作的文化因素,从而为中国动画创作提供文化思考。

参 考 文 献

[1]罗兰·巴尔特.明室[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40,82,96

[2]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164

[3]周宪.现代仿像对传统审美趣味的消解[J].文艺理论研究.1997(2):76

作者简介:高晨,女(1979~),三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讲师,四川大学博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动漫研究中心”一般项目《日本动画的“狂欢化”美学特征——兼论中国动画发展的文化阻力》(DM201316)。

作者:高晨

日本动画文化艺术论文 篇2:

中国动画和日本动画的比较

【摘 要】动画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艺术,由于文化背景、经济发展、宗教信仰等差异,每个国家或者每个地区的动画所体现的内容都大不相同。本文将通过日本动画与中国动画多方面的比较,对中国动画的发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中国动画    日本动画    发展

从大方面来看,在一部完整的动画中可以体现出该文化背景下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形态、经济发展情况、科学技术以及社会观念等方面的状态。随着经济的发展,动画产业的发展越来越繁荣。在我国,动画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到了现代,我国的动画发展与日本相比差距过大,日本动漫繁荣,我国却没有代表性的作品推出。本文将针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找到差异,并且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希望对中国动漫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1 中日动画的对比

1.1 形象塑造方面的差异

中国动画中的人物一般都是正经、严肃的英雄人物,多为一些拥有特殊能力的人物,例如《宝莲灯》中的刘沉香。然而这些人物多是想象中的,这种人物塑造方式多是为了体现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对于现代人来讲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中国最近几年开始注重小人物形象的塑造,力求更加接近实际,但是动画后期的发展情节也多是一些主人公学会神器本领之类。日本动画在人物塑造方面更加注重人文情怀的体现,在环境设置、人物塑造、细节设计等方面都能展现出日本民族特色,并将这种传统韵味和现代生活的种种现象巧妙结合。这样一比较,两者差异便显现出来,中国动画太拘泥于中华美德的集中体现,将人物赋予超能力,缺少现实因素,很难从动画人物中找到与观看者的相同点。相对于日本动画而言,中国动画在人物塑造方面需要改进的就是应该平民化,而不是神奇化。

1.2 选取题材方面的差异

在题材选取方面,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有着很广阔的选材范围,既可以选取中国古代的神话题材,又可以选取一些英雄人物等。但是中国的动漫却始终秉持以育人为主的题材表现原则,在我国,一直以来存在的思想就是动画片是儿童看的,所以在我国动画中幼稚的元素很多,例如《喜洋洋与灰太狼》。除此之外,我国的动画题材也多是一些经典故事,在中国的动画中大多是一些英雄的伟大事迹,而日本则以是小人物的励志故事为主。通过中日动画在题材选择方面的比较,可以发现中国的选材模式似乎已经固定,都是赋予人物一种特殊的本领,拯救世界之类,且以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为主。而日本则是更加贴近现实,使观看者从人物事迹中可以找到自己的相同点。相对于日本动画而言,我国的动画在这方面缺少创新的意识。

2 与日本动画相比,影响中国动画发展的因素

2.1 动画产业经济链存在问题

在中国,动画制作机构有几千余家,但是这些机构中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企业却寥寥无几。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资金的缺乏。一部动画片想要被出品发行要经过多个环节,与制作许可证相比,发行许可证显得更加重要,但是对于获利薄弱的小型机构来说,很难拥有足够的注册资金。国家规定注册资金在300万元至500万元的制作机构才可以申请发行权,由于这个原因很多优秀的作品也很难与公众见面。中国动画产业资金链的不完全使得许多动画的资金收益远不及前期的资金投入,有很大一部分动画片只能依靠不断的播放回收资金。然而日本动画在此方面的做法却值得我们学习,在动画上映的后期,日本会进行一些人物模型的制作以及游戏的开发,从而形成动画产业链回收资金。

2.2 缺乏创新精神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前期制作了很多优秀的动画作品,并且在国际上也曾获得过奖项。然而多年来该制片厂的理念依旧是以少年儿童为主要服务对象,在动画片中加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儿童。面对世界这个大环境,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面对的是世界而不只是中国,所以少年儿童对于动画的需求也早已不是停步于放松娱乐,更多的要求是与实际相结合,具有反思性。面对这种新形势,中国动画的表现显得过于保守,缺乏创新元素。日本动画在创新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日本在动画的主体风格上属于“写实主义”,在这个风格中灵活地发挥,使人物更加贴近现实,易于接受,并且创新地引用其他文化的人物事迹吸引观众眼球。

3 中国动画的发展方向

与日本动画相比,我国动画产业的不足之处很明显,国产动画应该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在制作观念上有所创新,与时代接轨;在市场的宣传方面也不能忽视。在当今这个网络化的社会,对网络加以综合利用,提高动画的知名度,引起关注;现在国家支持各大电视台对国产动画的播放,应该借助国家的相应支持政策,推动影视的发展,使国产动画的前景更加宽阔。此外,国产动画片的理念必须有所创新,在消费群体上不应该只是局限于儿童,应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推出相应的作品,扩大消费群体。另外,政府应该多出台一些支持国产动画的优惠政策,重视动漫节的举办;同时动漫制作者的观念也要改变,在原有传统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应该多借鉴外国的优秀经验,取长补短,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体系。

4 结语

当今经济日益发展的中国却没有一部动画作品可以登上世界的舞台,这主要是因为国产动画的不变模式,一直注重神话故事和英雄人物的描述与塑造,在模式的创新方面始终没有太大的突破。近年来的抄袭现象也尤为严重,缺乏自身的创作性,很难做到具有中国特色。在与日本动画比较后,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动画应该结合时代的发展与人们的需求进行创新,不能只是以营利为目的。面对如今的发展局势,应该进行新时代下国产动画的改革与创新,创造出带有中国特色的动画体系。

【参考文献】

[1]缪文品.谈中国动画与日本动画的差异[J].艺术科技,2014(04).

[2]张伟华,范一峰.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动画现状与反思[J].电影文学,2012(16).

[3]刘娟.从日本动画看中国动画的发展之路[J].文教资料,2013(03).

作者:刘畅

日本动画文化艺术论文 篇3:

中、美、日动画的民族性分析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摘 要:美国动画和日本动画的霸主地位由来已久,代表着世界动画的潮流和发展方向。本文从动画的民族性入手,通过对中国动画与美国、日本动画的民族性的比较,分析其各自所独有的民族性格与风格迥异的动画作品之间的关系,以期给我国动画在民族化发展道路上存在的问题和我国动画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更详实的参考。

关键词:动画民族性 人才培养模式 美国动画 日本动画

一、民族性

艺术的民族化是指运用本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使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民族风格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的文化积淀,它立足于该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意识,表现了该民族的群众生活、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又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知识的进步和世界观、价值观的重新确立而不断的发展和创新。民族文化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审美取向,同一事物,不同的民族会有完全不同的认识,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活动,从而使其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正是如此,世界各国的动画才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纵观世界各国的优秀作品,几乎都毫不例外的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其本民族的社会精神面貌,从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美国动画积极乐观、娱乐性强;法国动画崇尚艺术,蕴含哲理;韩国动画含蓄细腻;日本动画深沉伤感,令人深思。艺术家总会根据本民族独特的思想、文化、感情、风俗、伦理道德和审美理想来选择题材、安排情节、塑造形象,从不同的角度来展现本民族的文化魅力和精神风貌。

二、美、日动画民族性分析

美国的动画片无论是什么主题,总能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让人的心灵得到温暖和宁静。为人们营造了一个梦幻的乌托邦,迎合了人们趋乐避苦的本能。使人们远离现实的束缚和压力,获得心灵的安慰,给观众制造一种虚幻的幸福。经济、军事和技术上的强盛,使美国人更加自信也更加狂妄,自由的观念渗透并影响着美国人的生活和思想领域,决定了美国人自身价值高度肯定的生活态度,形成了其不墨守成规,敢于异想天开的性格。信奉宗教却又不甚虔诚,尊重文化却又时常对其持怀疑的态度。同样,对于现实和权威,他们的态度也是不盲信盲从,敢于挑战的。也许正是因为如此,美国的发明和科技成果才能层出不穷。对于美国人来说,没有什么神圣不可侵犯一定要遵循的真理。他们不拘泥于历史、讨厌墨守成规,不会遵循所谓的传统,常常对传统观念进行颠覆。在美国的动画片中经常出现不讲常理、随意颠倒现实的情节。美国动画片擅长在原有的故事情节上注入新的思想内涵,善于彻底打破原有的故事框架,旧题新用,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展示美国文化。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大众休闲方式,美国的动画片不要求其内涵上的崎岖晦涩,也不需要达到某种社会教育的目的,而是通过性格鲜明的人物、幽默的情节吸引观众,传达出美国乐观、积极、自信的文化品格。这些美国式的文化与价值观都在美国动画中自然地表现和传达出来,并借助其经济强势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输出,从而使其随着其动画产品的全球热销而在世界范围全球广泛传播。

日本动画没有追随美国,而是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思想内涵,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民族化道路。日本的动画始终带有鲜明、浓郁的本民族的特点与风格,对传统民族、民俗文化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含蓄,叙事细腻、节奏较慢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洋溢着东方人文精神之美。东方人的性格内敛、含蓄,不喜欢将自己的意思和立场明确地表达出来,避免任何坦白直率的交流方式,往往是说一半留一半。突破常规的单线的叙事方式,通常多个线索齐头并进或交错呈现,甚至出现繁复的网状结构,强调悬念,峰回路转,出人意料,主题深刻,耐人寻味。国土狭小、人口密集、资源短缺和自然灾害频繁所带来的隐忧和恐惧成为笼罩在他们心灵深处永远挥之不去的阴影,相较于美国动画多了几许悲天悯人的感伤情怀。日本动画作品注重精神层面的探索,涵义复杂、意义深远,具有巨大的艺术冲击力,给现代人的心灵造成巨大的震撼。表达出对于人类之间残酷关系的思考;对于人在社会中两难困境的表现;对军国主义无情的嘲讽;对所谓的民主制度的质疑;对于动物生存权利和尊严的肯定;对人的意识存在这个问题的思考;对现代科学技术文明的反思。日本民族深沉的悲剧意识、内在的矛盾性格、武士道精神和极端的唯美追求,使得日本动画以其独特的风貌,傲立于世界动画之林。

三、中国动画民族性分析

虽然美国动画占据了世界市场最大的份额,但在东亚市场上,日本动漫占据着主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单就技术方面美国动画具有明显的优势,那么,日本动漫凭借什么击败美国动画而在东亚市场占据独大的地位呢?日本动画又是以什么来吸引观众的呢?是故事,一部好的动画,首先在于它的内容的创作。美国动画形式华丽,带给人们视听方面的享受;日本动画带给人们的,是一个又一个庞大又精致的想象世界和各种激动人心的戏剧冲突。而中国动画情节老套、故事平淡、台词平庸、主旨肤浅,表达的观点是说教式的简单是非,生搬硬套,失去了动画本该具备的活力和灵性,使鲜活的动画艺术成为了枯燥的宣传品。虽然直白的说教可以使孩子受到教育,但是以完美的满口大道理的形象出现,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很难使人产生认同感。如果让孩子连看的兴趣都没有,又何谈受到教育呢。人们观看动画首先是娱乐,而后才会去体会其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对此不可本末倒置。

在美国和日本的动画中,从不直接讲道理,而是将深刻的思想蕴含在新奇、幽默的故事中,让观众自己去判断、去思考、去选额,让观众在笑声中领悟生活的真谛。主人公总是通过自己的经历、挫折和成长来达到教化的目的,尽量做到润物细无声,而不是以口号凌驾与审美。故事中的小主人公们都很懂礼貌,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没有说教,在轻松、自在、家庭式的环境中愉快的感受暖暖的故事,让孩子可以自己品尝成长中的快乐和烦恼,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儿童对知识了解也不仅限于课本和学校,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体验。用填鸭式学习的方式给孩子补充知识是不够的,同时也要锻炼孩子的性灵以及全面的感官能力。一边娱乐一边增长智慧,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赵宇

上一篇:棉农购买农业保险论文下一篇:基础医学教育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