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软实力思想道德修养论文

2022-04-22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高职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得成功,除了有较强的“硬实力”之外,还要有雄厚的“软实力”。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就是软实力的较量。文章阐述了大学生软实力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在剖析制约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软实力的具体思路与途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就业软实力思想道德修养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就业软实力思想道德修养论文 篇1:

高职学生就业软实力建设研究综述

摘要:自1990年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教育领域的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建设问题也开始被关注。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问题的研究主要开始于2006年以后,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含义的界定;二是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重要性的论述;三是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培养途径的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软实力;高职

为了解用人单位选聘大学生的需求,及时掌握最新就业动态,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于2008年对参加当年毕业生供需见面会的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或品质是“团队合作能力”(38.5%)、“人际沟通能力”(35.2%)、“责任心”(35.2%)和“吃苦耐劳精神”(32.4%)。然而,“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缺乏责任心”、“毁约率高”等恰恰又是用人单位认为现今毕业生所共有的问题,选择率均高达30%以上。作为就业教育的高职教育,面对如此市场需求,在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应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使所培养出的毕业生不仅具有较强的“硬实力”(扎实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有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较高的人文素养)。

在1990年,自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最早明确提出“软实力”概念并逐渐将其从国际政治领域引申到其他学科领域后,我国在1993年也开始使用此词,“就业软实力”一词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在分别用中国期刊网及读秀数据库查询国内对“高职学生就业软实力”问题的研究情况后发现,在2006年之前,我国对学生就业软实力问题的研究几乎为空白。即使在2006年之后,也是更集中于宽泛意义上的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研究,针对高职学生就业软实力的系统研究偏少。

在中国期刊网上输入关键词“就业软实力”,选择年份为1979—2010年间,精确搜索结果为十篇,模糊搜索结果为15篇,两次搜索结果中最早发表的文章均是杨云英发表于《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上的《大学生就业的软实力准备》。但进一步输入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软实力”,选择年份同样为1979—2010年间,精确搜索结果却为零篇,模糊搜索结果也只有一篇。换个关键词“学生软实力”对1979—2010年间的研究情况精确搜索,显示结果为六篇,模糊搜索结果为11篇,最早的文章同样出现于2006年。在读秀学位论文数据库中输入“软实力”关键词,可搜得2007年及2009年相关学位论文各一篇。

从已掌握文献资料看,我国学者对高职学生就业软实力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含义的界定

受约瑟夫·奈教授从政治范畴对软实力概念界定的影响,学者们将“软实力”几乎都看成一种吸引力和影响力,反映在大学生就业上,主要是指除了专业技能、毕业证书等硬实力以外的个人内在素质。虽然各人表述不同,但实质含义大同小异。如有学者认为就业软实力是各种非专业能力的综合体现,是隐形的。也有学者将就业软实力干脆定义为做人的素质。

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总称,就业软实力可表现为多方面内容,对此内容的界定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模式的采用及学生的培养质量。为此,学者们在研究此问题时首先论及的都是就业软实力的内容。目前,对于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主要内容,学者的认识虽然不完全相同,但认为就业软实力主要包括公民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养、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创新意识等几项,只是不同学者从各自角度理解,在表述上会有出入。

如航华认为除了包括上述几项,还包括职业心理、承受挫折能力和创业精神等非智力因素。也有很多学者如梁妙荣直接将职业道德具体化为敬业精神等。而孙玉玻等人则认为就业软实力包括意识领域实力、行为领域实力与生态领域实力三大类。意识领域实力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就业价值取向、敬业精神等方面内容;行为领域实力主要包括团队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内容;生态实力则包括个人感恩意识、公德意识与个人情操、人格魅力等方面内容。在作者看来,这三种领域的“软实力”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界限,他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也有人将就业软实力称为就业软能力。如在第十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上发布的《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就指出,就业能力可分为硬能力和软能力。报告将软能力分为三个层次,即应用层、修炼层、天赋层。应用层软能力包括沟通能力、人际能力、分析能力等。修炼层软能力是通过长期积累和修炼形成的心理能力,包括责任心、成就动机、服务意识等。天赋层软能力是基于先天生理差异而形成的一些深层次的技能,如直觉、美感、个性特质、性格等。

二、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重要性的论述

(一)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决定其职业竞争力的形成

就业软实力体现出来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大学生的顺利就业起着决定作用。鉴于此,学者们一般从职前与职后两个角度论述就业软实力对学生职业竞争力的影响。

1.从职前的求职角度分析就业软实力是关系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多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现在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比较看重学生的主动性、责任感和忠诚度等内在品质,这些品质已成为学生在知识经济和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获得并维持一份工作的必备条件。

2.从职后的在职角度分析就业软实力关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能否可持续发展。航华提出就业软实力不仅是毕业生的求职能力,也是一种在就业岗位上能够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毕业生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可以学会如何作出正确的判断,并根据目标随时调整行为偏差,从而能更自如地应对各种职业变迁。

(二)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影响其硬实力的有效发挥

就一个人从事或谋求某种岗位来讲,其实力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在求职和任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甚至被许多人形象地称为就业的“敲门砖”,但硬实力作用的发挥是要以软实力作支撑的,学生就业后要想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尽可能地转化为专业能力,很大程度上需要“软实力”铺路搭桥,软实力可以保证硬实力的充分发挥。

三、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培养途径的探讨

从已发表的文章看,学者们在分析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培养途径时几乎都是分别就公民基本素养、职业道德素质、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表达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养成视角来论述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培养途径。现将学者们提及的培养途径大致归纳为如下几类:

(一)立足第一课堂,培养职业意识

1.在课程设置上,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培养需要专业课与人文课的双管齐下,并强调人文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质量。通过人文课程实施人文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文精神体现在就业上,则为就业软实力。

2.在教学安排上,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培养需要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双管齐下。南宫鸿在他的硕士论文中提及,实践教学应改变以验证理论为主的实验,构建以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为主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等也可深化学生对职业和岗位的认识,使大学生直接感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对技能的要求,特别是能够了解社会对一名职业人的基本要求,从而自觉培养自己的能力和素质来适应社会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的就业软实力。

(二)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加强人文熏陶

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就业软实力的培养功效首先体现在校园环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上。为此,有人认为,高校一方面应加强校园硬件建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人环境;另一方面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邀请校内外成功人士开设讲座、组织以增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相互协作能力为重要目的的活动,进而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大学生培育软实力的自觉性。

(三)适应企业需求,加强就业指导

高职生供需之间的矛盾近年来似乎越来越严重,学校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单位需要的人学校又培养不出来,使高职生就业面临着尴尬境地,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现如今更加严峻。为缓解这种矛盾,就要增强供方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尤其是要知道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变化。为此,学校除了应通过校企合作和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学校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和能力、以缩小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就业能力认知差异和能力缺口外,还应对学生加强就业指导,重点加强职业道德观、诚信就业等教育。

正如前所述,由于“就业软实力”概念只是20世纪90年代初约瑟夫·奈教授在政治领域所提出的概念在教育领域的推广,所以,学者们对大学生“就业软实力”这一特定概念性问题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此时间段以后。但实质上,对此相关内容如职业道德等人文素养在大学生就业中重要作用的研究早在此之前就已进行。如黄炎培先生早在1916年就指出,单位招聘时,用人者当然是要成绩好的,但除了成绩好,还需要其他的综合素质。为使概念统一,本篇综述主要是从形式上对就业软实力问题的研究加以综述,并不涉及内容。为不使读者产生歧义,在此特以说明。

参考文献:

[1]广东:用人单位毕业生双向选择调查小结[EB/OL].http://job.xjtu.edu.cn/email/16/a8.html.

[2]戴国强.论大学生就业的软实力[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77-81.

[3]王刚,黄一鸣.关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若干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8-99.

[4]王革.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与研究[M].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189-193.

作者:谢萍

就业软实力思想道德修养论文 篇2:

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院校学生软实力培养研究

[摘 要]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高职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得成功,除了有较强的“硬实力”之外,还要有雄厚的“软实力”。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就是软实力的较量。文章阐述了大学生软实力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在剖析制约大学生就业软实力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和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软实力的具体思路与途径。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就业 软实力 竞争力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对大学毕业生从业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门槛在不断地升高,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从过去注重毕业生的学历文凭开始转向更加注重考查毕业生的综合实力,尤其是“软实力”。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软实力的较量。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教育教学方面往往偏重于学生的专业技能等“硬实力”的培养,而对于更加重要的“软实力”,诸如对学生科学思维、职业规划、人际交往、思想品质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培养教育还不够重视。因此,如何以就业为导向加强高职学生“软实力”的培养,提升其就业竞争力,成为了近年来高职教育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内涵

“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而言的,最初都是用来形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之后被广泛运用于其他领域,其中包括用来形容大学生所拥有的综合素质。就一个人从事或谋求某种岗位来讲,其实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硬实力”是相对于具体专业岗位而言的,是指从业人员所必须具有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它是显性的,是一种相对固定、静态的存在形式,如专业知识与技能、各类职业资格认证、计算机与英语等级证书等。而“软实力”则是一种吸引力、影响力,是可以感知的潜在的隐性的力量,具有超强的扩张性、传导性和可塑性。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创新精神等,它是隐性的,是一种持续的作用力。软实力是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是就业竞争力的内在表现力。

加强高职学生软实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是增强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就业竞争力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关键能力的组合,是毕业生把握并获得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就业竞争软实力体现出来的强烈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对大学生的顺利求职、成功就业起着决定作用。在高校毕业生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更加理性务实。很多企业明确表示,同等条件下绝大部分毕业生的专业水平相差不会太大,但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创新精神以及思想品德等却千差万别。大学生为了增加就业的“砝码”,比较重视自身的“硬实力”的提升,如学历、技能、各类资格证书等;而用人单位更看重的则是其“软实力”,如较强的应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团队精神等。很多学生在就业竞争中败下阵来,并不是缺乏专业技能,而是缺乏用人单位青睐的软实力。目前大学生的软实力与社会要求存在着明显差距,这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内在原因,已成为很多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最大绊脚石。因此,加强高职生就业软实力的培养是增强其就业竞争力的关键。

二、是高职学生的特质和实际需求对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与升入本科院校的同龄学生相比,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应属于高考竞争中的弱者。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和生活动力;自我要求不严,不良习惯较多;学习方法欠缺,学习主动性、探索性不足;自卑心理较重等是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这些反映在其思想和日常表现中,呈现出缺乏理想信念、遇事没有主心骨、情绪缺乏稳定性、遇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人的理解与合作、缺乏良好的沟通能力,为人处事能力欠缺,不能有效协调自己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等特质。因此,高职教育在重视专业技能、动手能力等“硬实力、硬指标”的培养和训练的同时,更应高度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实际和现实表现,在励志教育、人格塑造、适应能力和良好思维习惯等“软实力、软素质”的培养上下功夫,使高职学生的“短板”变长,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三、是新时期企业对大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提出的新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以及协作要求的加强,企业对从业人员的综合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无论是操作型人才、管理型人才,还是服务型人才,都要具备较强的工作责任心;良好的思想品质、较强的沟通能力、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麦可思公司对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标准的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除了重视专业基础知识外、更加重视毕业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应变能力、学习能力、主动性和敬业精神。而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综合与系统分析能力、运用特种技术的能力、较强的社会活动和交往能力等六项能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更加注重对学生软实力的培养,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

影响高职学生软实力提升的制约因素

一、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我国,素质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推动和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没有真正解决好教育与时代发展要求同步、与社会需求相符的难题。学生关心的只是那些与考试有关的书本知识,而忽视其他知识以及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应试教育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造成一些学生缺乏责任和义务感。进入大学后,学生学习压力大大减轻,但仍然要面对各种考试,如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各种各样的资格证书考试等,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上大学的目的就是通过考证为将来就业打基础。因此,学生注重的是学习成绩的提高和书本知识的增长,而忽视了自身软实力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存在的重专业轻人文思想的影响。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围绕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大力进行特色专业建设,深入细致地开展课程改革,加大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开发力度等多种教育教学改革,但重点几乎都是围绕着专业领域,关注的都是如何突出“办学特色”,即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应用水平等“硬实力”,而对更加基础和重要的“成长共性”,即对学生科学思维、职业规划、人际交往、思想品质和职业素质等“软实力”的培养教育普遍重视不够,从而出现了与如火如荼的专业课改革相比,承载素质教育使命的公共基础课却备受冷落的两重局面。甚至一些院校为了加大专业课的实践课时,压缩公共基础课程课时。作为高职教育,突出“职业”的特点,重视对学生“硬实力、硬指标”的培养和训练,固然无可厚非,但忽视学生“软实力、软素质”的教育和养成,不仅过于“短视”和功利,也严重脱离了高职学生的共性特点和实际需求。

三、高职学生思想上存在认识误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功利思想的影响日益严重,导致不少学生错误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取得大学文凭,有了这张文凭自然就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在当今异常激烈的就业形势面前,“多拥有一项证书,多一个就业资本”又成为很多学生的共识。他们认为多考取几个资格证书就可以增加竞争资本,能使自己获得更多优势。因此,在学习上只关心所考的知识,忽略了其他素质的培养和锻炼。没有意识到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的标准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致在求职时由于自身的综合素质不高,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难以就业。

培养与提升高职学生软实力的思路与途径

一、以就业为导向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为了使高职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及市场的要求,学校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用人单位和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改进人才培养模式,从“唯分数论”转变到对学生软实力培养的轨道上来。在专业结构的调整上,应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拓宽毕业生就业的门路。在课程设置上,应从重知识灌输转向重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团队精神等软实力的培养转变,为学生搭建更加全面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着眼于学生品德和能力的全面发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以软实力培养为基础,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特别是要培养与高职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协调能力、生存能力以及敬业爱岗、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工作适应力。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活动主要包括学生社团活动、班级活动、学生会活动、学校例行活动等,通过各种学生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个性和志趣得以充分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培养,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和自主能力等得到增强,自我潜能得以充分的开发。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把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将企业文化追求潮流、创造先进、领导行业的理念融入文化活动之中,以增强高职学生在未来就业中对企业的适应能力、对岗位竞争的适应能力以及对企业、社会的认知能力,使学生将来更好地实现从“校园人”向“企业人”的转变。例如,西安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强化高职学生的校园企业文化的融合意识,在校园、教室、实习基地、楼道的墙壁上布置国内外知名企业家寄语、优秀毕业生图片等,突出先进的企业理念、管理规范、行业质量标准等内容的宣传,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知、体验,增强职业文化素养。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个性适应能力等多种能力,从而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三、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就业指导有助于学生熟悉国家的就业政策,了解社会需求,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学校应从高职学生进入校门开始,通过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人才标准,客观评价自我、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正确处理好自身“硬条件”与“软实力”的关系,在学好自身专业,增强硬实力的同时,也要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要有意识地从日常点滴小事做起,努力培养自己的“软实力”,从而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后续持久发展力。

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积累大学生的工作经验,全面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大学生直接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对技能的要求,从而自觉调整期望值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勤工俭学、参观访问、社会生产劳动、业务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高职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奉献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个性适应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等也会得到全面提升。

五、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

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是指让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多种形式的义务服务,以培养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志愿服务活动包括公益劳动、社区服务、技术服务、环境治理、慈善工作、为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服务等。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学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为他人服务、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懂得在社会职业活动和生活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如我校组织学生参加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

综上所述,以就业为导向着力培养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软实力,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企业对人才标准的新要求;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职学生参与就业竞争,提高自身的生存与终身职业发展能力的迫切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增强与提升高职学生的软实力,对于促进学生就业,解决大学生供需社会矛盾以及实现大学生终身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沈剑光.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90.

[2]张光华,王秀丽.探索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1,3.

[3]陈晓燕.高职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软实力”[N].中国教育报,2011-6-18.

作者单位: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西安

作者:王世伟

就业软实力思想道德修养论文 篇3:

浅谈软实力在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 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日趋渐长,为了能够更好的应对竞争的需要,大学生应在保证个人硬实力的前提下注重自我軟实力的培养。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软实力

综合分析调查数据及相关材料表明,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就业形势越发严峻。面对此种社会现状,作为大学生应该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在保证自我硬实力的前提下提高个人软实力是大势所趋,更是我们实现自我的必然途径。分析表明,“软实力”是指一种吸引力和影响力,包括个人思想品德、团队精神、人际沟通能力、敬业精神、创新精神等在内的个人素质。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式及超强的竞争压力,“提高自我的软实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应成为当代大学生认真思考且急需重视的问题。

1.良好的个人修养品德

个人修养品德是一个人素质中最根本的部分,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灵魂。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都会在个人修养品德的引导下向前发展。其不仅决定着人才成功的方向, 而且对科学文化、身心、创造审美等素质起着主导作用。

1.1培养良好文化道德素质

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发挥的程度。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唱响积极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在大学生群体中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文化阵地,有效推动文化发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加强个人道德素养旨在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倡导和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道德氛围,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正确的思想道德指导是正确人生方向的保障。正如“意识决定行动”所言,积极的精神力量和高尚的道德规范将引导个人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拥有和正常的智慧发挥。

1.2树立高尚学习动机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竞争面前实力是永远的通行证。大学生应该脚踏实地的潜心提升自我的个人素养,要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兴趣,确定以后的发展目标,积极努力的学习与深造,真正实现术业有专攻,通过系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将自身的创造能力、思考能力、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提升。

1.3确立正确就业理念

正确定位自己,不能盲目短浅的认为暂时不利的工作条件是对自己才能的委屈。应该安心踏实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通过初期的尝试历练自己,让自己有更多的机会认识和适应社会,在没有深厚的资质和阅历的前提下应该放低姿态,坚信即使在暂时低微的岗位中自己仍然可以改变和创造,应该抓住更多机会让自己真正有所提升,在进入社会初期应该将自己良好的工作理念锻炼出来,为以后自己的职业道路添砖加瓦。

2.强力的团队合作精神

团队合作精神是大学生适应当代职业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软实力。所谓团队,是指互助互利、团结一致为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坚毅奋斗到底的一群人。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业务成果,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我们要学会挥洒个性、表现特长同时保证团队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树立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产生真正的内心动力。只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良好的管理才可以通过合适的组织形态将每个人安排至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集体的潜能。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时才能最有力量,所以在就业过程中只有将自己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出来才能够走的更高、更远。

3.友善的个人沟通能力

3.1良好的沟通能力是立足的重要资本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的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获得信息的重要途径。只有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我们才能够具有与人合作的意识,学会在新的环境下适应新的角色。与此同时,当今社会知识的发展变化进程也在加速向前推进,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在社会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信息就是时间,就是效率,就是财富。有效沟通获得的思想和信息,往往比从书本上获得的知识更直接、更广泛和更迅速。大量新信息的获取,可以使我们不至于因为“孤陋寡闻”而被时代淘汰。根据近年来相关调查表明,企事业单位招聘新人员时首先着重考察个人沟通交往能力。在工作过程中不能实现与他人信息的有效沟通,久而久之必将出现严重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开启与他人沟通的大门,那么我么就会逐渐被边缘化,逐渐被封闭。所以,友善的个人沟通能力是个人立足的根本,是当今信息化社会中必要的个人素养。

3.2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求职就业的重量级砝码

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通过交流和表现将自己的劣势转化为优势,将优势转化为胜势,进而缔造成功的个人事业。而缺乏与人有效沟通的技巧可能会限制个人事业的机会和发展,现代企业需要的是能够合作无间、同心同德的人。只有真正具有沟通能力的人才可以将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进行充分的发挥。凭借自己的交往水平和能力,解决许多别人难以解决的问题,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反之则举步维艰,处处碰壁。只有实现主动有效的沟通后我们才能够真正认识自己,进而改变自己,塑造更完美的自己。个人的优势与劣势均是通过与外界进行沟通后的反馈得知,只有将自己的沟通能力逐步提升,个人才能够真正有效的展示自己,扬个人所长,避个人避短。

4.实足的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是指人们基于对职业的热爱而产生的工作责任心,是对所从事职业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尽职尽责的精神。只有具有敬业精神的人才会在内心形成对自己职业的高标准要求,进而使自己在从业过程中尽职尽责,保证工作高质量完成。实现敬业精神要讲究职业道德,提高职业素养。敬业精神是社会对其工作态度的道德要求。职业道德是人才的根本,大学生要讲究职业道德,培养良好的品德、树立正确价值观。用人单位十分看重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在就业之初,敬业精神是获得社会认可的“金钥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进入社会后靠能力吃饭、靠本事生存,如果缺少敬业精神,即使有一定才华,也谈不上有竞争力。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的演讲中曾说,第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即使是后者,他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参考文献:

[1]鲍新龙, 等. 浅谈IT 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软实力[ J].咸宁学院学报,2008( 02).

[2]李慧波.团队精神[M].新华出版社,2005.

[3]石俊.体验式培训--做学习的主人[J].学习与培训.

[4]戴国强.论大学生就业软实力[J].华南 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4).

[5]张晓慧.“ 软实力”论[J].国际资料信息,2004.

[6]黄蓉生.思想道德修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田光哲,张春林.职业与就业政策指导[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 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 测井10901班)

作者:董丹

上一篇:工程质量管理中建筑经济论文下一篇:劳动就业与工会维权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