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称评定工作的对策论文

2022-04-28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教师和管理干部。新形势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辅导员职业化势在必行。本文从这辅导员职业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出发,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现代职称评定工作的对策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现代职称评定工作的对策论文 篇1:

高校辅导员工作困境成因及对策新论

摘 要: 目前学界对辅导员工作的困境主要是从辅导员自身寻求原因,而较少考虑高校决策 者对辅导员工作的重大影响,忽视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学生主体的变化和高校自身的变革 对辅导员工作的挑战,忽视了辅导员制度改革的滞后对辅导员工作的巨大影响。我们必须提 高认识,对思想政治工作正确定位,深化改革,在发展中解决辅导员工作所面临的困境。

关键词:辅导员 困境 对策 思想政治

建国以来,我国历来重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制度为此应运而生。1951年10月 13日,教育部向各地文教部门发出《关于加强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的指示,要求各 类学校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1952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在高等学校有重点的试行政治工 作 制度的指示》,文件规定:各高等学校要设立政治工作机构——政治辅导处,辅导处的工作 人员实际上就是政治辅导员,但他们的工作对象除了学生以外还有广大教职工。经过50多年 的发展,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为维护高校稳定、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引导学生成长、培 养干部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我国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取得巨 大进步的同时也面临不少困难,目前学界对辅导员工作队伍存在的问题已有较多研究,但这 些研究的着眼点往往集中于辅导员自身,对辅导员存在的问题所产生的根源涉及不多。在阐 述相关问题时,忽视了辅导员在高校中主要是政策的执行者而非制定者,其工作具有较强的 被动性;忽视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学生主体在量和质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和高校自身的 变革对辅导员工作带来的巨大挑战;忽视了辅导员制度改革的滞后对辅导员工作的巨大影响 。笔者拟从以上几个方面解读当前辅导员工作困境的成因及其应对方略。

一、高校辅导员工作困境的成因

(一)部分高校决策者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的滞后性

高校政治辅导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也是最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但他们并 不是政策的制定者,在涉及辅导员的职称评定、考核、晋升等方面,他们更多的是一个被动 的接受者,他们在高校工作的积极性、思想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要受上述因素的影响。上 述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高校决策者对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这种认识 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门学科的认可度,二是思想政治工作对维护 学校稳定健康发展及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就第一个问题而言,尽管我国高校思想政治 工作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就,并在实践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但作 为一门新兴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它还处于研究的初步阶段,它不像哲学、历史学、经济学 等学科已经形成完整而严密的研究方法、逻辑体系,它本身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部分 高校领导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否是一门学科,有没有自身的逻辑规律和思想体系,认识上 存 在误区,对其认可度较低。这种认识直接导致对辅导员所从事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 不足。“说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抓稳定时重要,平常忘掉”,这些俗 语就是认识不足的真实写照,这种现象在很多高校都存在。高校决策者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 的滞后性使其在制定政策时对辅导员工作缺少导向性,缺乏吸引力,许多人仅为解决工作问 题而非主观意愿,进入辅导员队伍后,其思想浮动,工作缺乏积极性当是意料之中。

(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对辅导员工作的挑战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20世纪人类在高等教育领域创造的最伟大的成果之一。按照美国高等教育 社会学家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分段理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是典型 的精英教育,当达到15%以上时,开始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国自1999年大规模扩招 后,在校大学生人数激增。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504万人,是1998年的4.7倍,毛入学 率为21%,高等学校在学人数达2300万人,规模居世界第一。中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 段。学界在探讨辅导员工作困境时,已经注意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对辅导员工作的挑 战,但重心是放在学生量的增加,忽视了当代大学生与过去相比在质上区别,忽视了改革开 放以来,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对高校和大学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辅导员工作 产生的冲击。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观念的冲突。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不仅在物质方面获得了巨大改善,更重要的是在思 想意识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已不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大学生 那 样单纯,易于引导。过去,我们很强调集体主义,强调下级服从上级,强调学生遵从教师意 志,而今天,学生比过去更强调个人利益,强调平等。这些观念无所谓对错,都是特定历史 条件下的产物。由于辅导员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环境发生了巨变,其思想意识存在较大的落差 ,辅导员所成长的年代可能对前者强调得多,其思想受影响程度深,他们在引导学生时,不 可避免地存在与学生思想意识的冲突,这种观念的冲突势必对辅导员工作产生深刻影响,在 面对学生的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时,他们或感到不可思议,或束手无策。

2.高校体制的变革对辅导员工作形成新挑战。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高校本身也在进行 变革 ,人才培养模式发生变化。许多高校借鉴国外经验推行学分制,它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学习 内容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性,学习进程有较强的弹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但学分制 是一个系统工程,会在学习、生活、管理等多方面带来变化,而多数学校并未对这种变化作 好 充分准备,这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就业制度由以前的分配制度向市场化就 业转变,高校把沉重的就业压力也分解到辅导员身上,使辅导员工作难度加大。当然,高校 改革并不局限于学分制,新的办学模式的出现、招生制度的变化、后勤社会化等一系列改革 都有可能对辅导员工作带来新的要求,辅导员在一个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所面临的压力也随之 加大。

(三)辅导员制度的改革步伐落后于时代要求

我国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以来,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发展,在维护高 校稳定、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引导学生成长、培养干部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辅 导员制度改革方面还显得有些滞后,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自1981年教育部出台《高 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暂行规定》以来已有20多年,尽管以后也出台了不少相关文件和规 定,但总的来讲,目前的辅导员制度仍然没有超出上述规定的框架。20多年来,高校内外都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辅导员制度改革的力度和深度还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变化。目前的辅导 员制度对国外相关制度的吸收、借鉴方面存在不足,如美国的辅导员制度尽管在服务对象方 面存在面窄、学生须主动要求才能得到服务等问题,但其专业化、高质量的服务仍然值得 我们学习和借鉴。另外,尽管各高校在对辅导员制度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改革,但总体上我 国目前的辅导员制度在对辅导员的晋升、考评、流动方面较多的是宏观指导,缺少科学化、 合理化和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制度体系,制定的政策不能把优秀人才吸引到辅导员队伍,造 成队伍老化、素质不高、流失严重等问题。

二、解决高校辅导员工作困境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正确定位

解决辅导员工作困境问题,首先要加强高校领导对高校思想工作作为一门学科的认可度。高 校思想工作作为一种典型的社会现象,有其自身的规律可循,它不但是一门学科,而且还是 一门综合性学科。高校思想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面对的是一群充满青春活力,有着旺盛求知 欲望的年轻学子,他们要反复研究学生的心理、思想、行为规律,因而思想政治工作有其现 实存在的社会根基,不是飘渺不定的玄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在教职工和学生面前随 心所欲地改变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必须按照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逻辑来开展工作。作为大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力量,辅导员工作对于高校的有效运转,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 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高校领导只有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 性、重要性,才会真正把辅导员工作纳入事关学校发展大局,事关成功培养人才的视野,才 能制定出真正体现辅导员价值,吸引优秀人才加入辅导员队伍的政策;才会真正落实党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把辅导员、班主任当成大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

(二)深化改革,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目前辅导员工作困境必须靠改革来解决问题,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改革要着眼于辅导员队伍 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的建立,要体现辅导员工作的存在价值,建立辅导员队伍的激励机 制和保障机制。通过改革,要使优秀人才的“要我来”到“我要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 作由“要我做”到“我要做”,使辅导员制度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1.要有严格的准入机制。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也是高校培养的 具有一定管理能力、富有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素质业务骨干和党政管理干部的后备力量。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好辅导员,他们一方面要具有自己所学专业 的知识,与学生在专业等方面有共同的语言,另一方面又必须具有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发展 等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复合性人才。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要求必须从源头上严把入口关 ,坚持专兼结合,鼓励骨干教师,特别是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兼职担任辅导员,要从优秀毕业 生中选拔一批德才兼备,具有硕士学历,有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管 理学和社会学等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知识背景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同时注重其组织管理、群众 工作、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年轻化、知识化 的辅导员队伍,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要有专业化的培养机制。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各种新情况和新要求,而知 识化和高学历并不意味着拥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辅导员工作应在借鉴 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实行专业细分,如职业发展教育辅导员、心理辅导辅导员和生活园区辅导 员等方面,只有在专业细分的基础上,辅导员才不会陷入繁复的事务性工作,突出工作重点 ,提高服务质量。高校应加大对辅导员的培训力度,建立专门的辅导员培训基地,配套专用 的辅导员培训资金,建立定期学习和轮训制度,推行辅导员任职资格证书,实行持证上岗制 度。通过专业化的培养机制,解决辅导员工作职责不清晰,思维视野不开阔,知识结构单一 的现状,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面对各种复杂局面时不再存在知识恐慌和本领危 机。

3.要有科学的评价机制,当前高校辅导员普遍缺少身份认同感,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满意度 较低,其中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与辅导员工作相匹配的评价机制。要稳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队 伍,必须要建立一套符合工作实际、有一定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辅导员考核体系,考核体系 要纳入学校教师工作考评的整体框架,将自我评价与学生及单位的评价有机结合,将定量与 定性分析有机结合,将岗位聘任、津贴标准和职称晋升有机结合。其中应该特别强调学生参 与考核,因为他们的评价意见最能反映辅导员工作的优劣。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 组成部分,应在岗位聘任、职称评审、评价激励等人事管理方面作出恰当的制度安排。专职 辅导员的职称评审中要以思政序列为主,采取指标单列、独立评审的办法,使辅导员感到在 辅导员岗位上工作有个人发展的无限空间,让辅导员感到自己工作的存在价值。

4.要有合理的流动机制。提倡把辅导员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并不意味着没有流动,流动是正 常的,但要保持动态平衡。要使辅导员队伍获得更加持续稳定的良性发展,就必须跳出学生 工作系统、跳出学校、拓宽视野,将辅导员的发展放到全校、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去考虑 。要把优秀辅导员向校内管理工作岗位输送,向地方组织部门推荐,对有专业发展前途的辅 导员创造条件,培养他们成为骨干教师。通过为辅导员队伍架起“立交桥”,不仅让他们的 发展与学校专业教师、党政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打通,还要在他们与社会工作者、公务员队伍 之间搭建“立交桥”,形成辅导员队伍的大循环。

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不能仅从辅导员自身寻求,它是改革发展进程中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 满足学生、教师、高校需要的产物。解决辅导员工作的困境,要跳出辅导员自身及高校的范 围,从社会大环境的变革中寻求答案。我们要高度重视思想意识对实践行动的指导作用,要 善于借鉴国内外成熟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实际,构建科学性、合理性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 性的中国特色政治辅导员制度,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战斗力强、富 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辅导员队伍,使其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成为大学生 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参考文献:

1.文建龙.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缘起及演变[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2003(2)

2.王洪才.世界高等教育回顾与发展趋势展望[J].教育与现代化,1998(3)

3.[美]马丁•特罗著,王香荔泽.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国外高等教 育资料,1999(1)

4.张端鸿. 中美高校辅导员制度比较[J].思想.理论.教育,2005(5)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重庆 400067)

(责编:吕尚)

作者:洪富忠

现代职称评定工作的对策论文 篇2:

对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问题的若干思考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教师和管理干部。新形势下,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辅导员职业化势在必行。本文从这辅导员职业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出发,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

【关键词】辅导员 职业化 问题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以下简称“辅导员”)是一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教师和管理干部。这支队伍在高校的教育管理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其素质的高低、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和决定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学生培养的质量。

笔者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辅导员职业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就必须从辅导员职业化的含义及要求、非职业化的弊端和职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成因等三个方面出发,立足于现有条件推进辅导员的职业化。

一、辅导员职业化的含义

谈及职业化,我们就首先应该明确职业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将职业定义为“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而对于职业化,目前则没有普遍认可的定义。针对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发展方向,笔者认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应该包涵两层含义:专业化和社会化。

所谓专业化,主要是针对辅导员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而言的。上岗者必须经过专门的教育和培训,掌握专门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对高校学生遇到的事情的理解比其他任何人都更深刻,对困扰学生的问题的了解比学生本人更加透彻,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技能、经验为学生提供指导,并能为学生所接受。

所谓社会化,主要是指高校辅导员身份和来源的社会化。高校辅导员职业化,意味着其不再只是高校的一个工作岗位,而是一种社会职业,进而意味着辅导员队伍要形成一种行业生存方式。如体现为同业人员之间共同的身份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观、清晰的社会边界、自我管理以及新成员强有力的社会化过程等的同业协会、专业社团等。从更直观的意义上说,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来源将不再局限于年轻的高校毕业生,而是可将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社会大环境中,从社会上求得热心社会工作、青年工作而又有此职业资质的人员从事学生辅导工作,借助于他们更为丰富也更具社会人角色的社会经验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辅导。结合辅导员所从事的具体工作来说,笔者认为辅导员职业化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明确辅导员职业的从业条件。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人员应当经过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工作技能培训,并达到辅导员职业的从业基本要求,即具备三种基本知识和三种基本能力。这三种基本知识是指较为专业的高等教育学、管理学和人文自然学科的知识。三种基本能力是指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能力和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的能力。

(二)逐步建立辅导员工作的进入、考核、晋级和淘汰等运行机制,从而最大程度地确保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三)根据高等教育发展、学校工作需要和学生群体实际情况为辅导员职业从业人员提供与高校其他岗位平等的培训深造机会和工作待遇,从而形成推动其职业发展的原动力。

二、辅导员非职业化的弊端

早在1987年,《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就明确提出“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教师,应列入教师编制,实行教师聘任制”。然而,长期以来,辅导员却未能和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业教师一样成为一种能够长期从事的职业。辅导员工作长期的“非职业化”不仅使得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举步维艰,而且给高校的学生教育培养工作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首先,“非职业化”造成辅导员队伍的严重不稳定性。稳定是一支队伍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稳定就会人心涣散,整个队伍也就会失去了凝聚力和战斗力。长期以来,辅导员在自身岗位上所能感受到的始终是对职业前景的迷茫,承担着转岗分流的种种压力,而不能从自身所从事的工作中看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可能和职业的成就感。随之而来的就是辅导员对工作没有长期规划,不把辅导员工作当作一种职业去考虑,而是把辅导员工作作为寻求“真正的稳定职业”的一块跳板。

其次,“非职业化”造成辅导员队伍建设长期受到制约。任何一项工作都是需要目标来支撑和引导的。没有了明确的目标,工作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是一门复杂的科学。作为从事这项工作的辅导员,他们必须具备完成其工作职责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经验。辅导员工作的非职业化,使得很多高层次的优秀教师甚至是高层次的优秀毕业生不愿意从事辅导员工作,高校只能从本科毕业生中遴选部分有过学生工作干部经历的毕业生从事辅导员工作。这就从源头和人员结构两个方面降低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起点。

同时,由于非职业化,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关系隶属、考核评定、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一系列问题的关系长期无法理顺,从而使得辅导员岗位处于“说起来重要,使用起来很重要,没事的时候不重要”的状态,很多辅导员为个人发展、生活困难等问题所牵累,精力分散,工作时难以带着满腔热情尽职尽责,也就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三、推进辅导员职业化进程中的对策研究

当前,针对辅导员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许多高校都已经或正在积极主动地采取多种措施,从辅导员的选留、使用、考核和晋升等各个方面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但由于目前所采取的措施缺乏整体性和长远性,且大多数是以临时性的规定措施规范的没有形成稳定的制度,更没有上升为有指导性和约束力的政策法规,所以,辅导员职业化的进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阻滞职业化实现的现实问题。

首先,从社会对辅导员职业化的认识上看,还没有在全社会特别是在高校决策层形成广泛共识。由于辅导员长期在学校中“戴着教师的帽子,干着学生的‘保姆’、‘警察’、学校机关部门的‘勤务兵’、院系的‘服务员’工作”,因此,高校绝大多数领导乃至普通教师始终认为辅导员是一个可有可无,谁都能干,都能干好的岗位。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在高校的小环境和社会的大环境中为辅导员职业化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辅导员职业化的进程必然无法正常地推进。

在中央下发的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在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势下,进一步推进辅导员职业化进程,笔者认为首先要在全社会,尤其是在高校范围内开展“关于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以及辅导员职业化”的大讨论,使得辅导员在高等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其职业化的深远意义真正为社会所认可,进而为进一步推进其职业化进程营造良好的思想保障。

此外,在这个前提下,还应当吸纳部分社会力量作为兼职辅导员充实辅导员队伍,以实现辅导员队伍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的优化,进一步推进其职业化进程。

其次,从辅导员职业化的进程规范性来看,还没有将与辅导员职业化相关的措施、办法总结上升为有普遍指导性和约束力的政策法规。

笔者认为,辅导员职业化进程没有有效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辅导员工作没有规范性。这其中包含三层意思:1.工作内容没有规范性。在高校,几乎所有与学生工作有关的部门都可以随时随地地调派辅导员完成一些与辅导员岗位职责相距甚远的临时交办或需要长期完成的工作。2.辅导员队伍的领导关系没有规范性。名义上很多高校成立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的十几个组成部门都可以成为向辅导员安排任务的领导者。而辅导员的工资、人事管理由学院负责,考核、提拔、流动又由组织部和人事处负责。这就造成了辅导员队伍的多重领导。3.辅导员的长远发展没有规范性。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辅导员无法从现有政策中看到其职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培训、进修都始终是一个不可预知的变数。这样,辅导员就无法在其自身的岗位上寻求自己职业生涯的目标。

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理顺辅导员管理体制。要本着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谁培养的原则将辅导员的隶属关系与其日常管理划归统一的(或者说是单一的)部门管理,由其统一的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明确其岗位职责,明确个体的分工,从而理顺辅导员工作的体制。在此基础上,将探索阶段的成功经验在系、院、校之间交流总结,进而形成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法规,为辅导员职业化进程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最后,从辅导员职业化的进程物质保障来看,辅导员队伍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问题依然是限制其职业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瓶颈问题。目前,在绝大多数高校,辅导员虽然具有教师身份,但其平均收入水平大都低于普通教师。对于在同一时间参加工作的人员而言,这种差距一般还会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而扩大。另外,在职称评定、业绩考核、转岗分流等许多方面,高校往往按照普通任课教师的标准要求辅导员,而不是实事求是地根据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标准。而且,绝大多数辅导员处于成家立业的关键时刻,工作上和生活上的双重压力使得他们对物质条件有着特殊的需要。而如果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辅导员的工作生活环境得不到必要的保障,甚至低于普通教师的平均水平,其工作热情、奉献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就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最终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安居才能乐业。要确保辅导员职业化的最终实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自身必须从行动上而不是仅仅从口头上改善辅导员的工作条件,提高辅导员的生活待遇,使任何一个有志于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教师都没有后顾之忧,都能潜心工作,甘心奉献,精心育人。

辅导员队伍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基础,是保证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二十一世纪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而要确保我们的高等学校所培养的人才的政治方向,从而确保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政治方向,就必须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深入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职业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汪贤芬.《新时期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

[2]李正赤.《论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5).

[3]王栋.《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与“职业化”建设》[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4,(4).

资助项目:中国矿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行动计划专项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OC060201

课题名称: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作者:赵海琳 翟文艳 施永红

现代职称评定工作的对策论文 篇3:

浅析新形势下高校科技保密工作问题与对策

【摘 要】科技保密是保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高校科技保密工作面临的复杂形势,结合扬州大学开展保密认证工作以来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分析了形成问题的原因,对如何进一步做好高校科技保密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科技 保密工作 对策

【Key words】University high-tec Security work Solution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随着科技竞争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焦点,科技领域保密与窃密的斗争也日趋复杂,保密工作面临着全新的复杂形势。高等院校作为国家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科技保密工作,是摆在众多高校科技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我国高校科技保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高校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家和社会的各种活动之中,与人们早期印象之中相对封闭的校园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在这种新形势下,高等院校的科技保密工作面临着很多新问题。

1.涉密范围更加广泛

新形势下,高校科技工作的涉密范围主要包括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工作秘密三个方面:(1)国家秘密不仅包含通常意义上人们所理解的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科研项目,同时包括国家“863”、“973”计划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成果等一切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利益的事项。因此,不仅仅是传统的国防院校需要加强科技保密,所有从事科学研究的高校都应该不断加强科技保密。(2)高校科技工作中的商业秘密通常是指技术秘密,如在科研攻关过程中形成的尚未公开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新的工艺、技术、方法、材料、菌种、产品、数据等技术信息,以及科技合同中承诺的保密事项。(3)工作秘密一般包括科技档案中的内部资料、评审材料等。以上秘密事项一旦发生泄露,轻者将影响科研人员自身的利益和高校的正常工作秩序,重者将对国家安全和利益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

2.科研人员增多,科研场所分散

当今社会,高校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而职称评定时以科研为重的局面造成了高校科研人员人数不断增加。随着高校的扩招,硕士生、博士生的数量逐年增多,研究生已经成为高校科研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参与科研、发表论文、毕业答辩都需要纳入保密管理,给保密工作增加了大量的工作。同时,高校合并办学也造成科研场所分散,许多涉密实验室分布在不同的学院甚至不同的校区,无法进行统一的保密管理,另外也增加了保密防护设备的成本。这些都大大增加了保密管理工作的难度。

3.办公自动化水平显著提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高校已全面进入办公自动化时代。计算机、互联网的普及在给我们日常工作带来快捷、便利的同时,也给保密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过去,涉密载体一般单指纸质文档,保管起来相对容易。而在现阶段,数码复印机、多功能一体机的广泛应用,使保密工作变得愈发困难。各种各样的高科技窃密手段常常是防不胜防,甚至于手机、传真机、复印机、打印机、U盘、MP3等这些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最常见的物品,如果使用不当,都随时可能成为窃密泄密的媒介。

4.对外科技交流合作更加频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高校与国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交流、合作越来越广泛,这些活动使我国高校开阔了眼界,学到了许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对我国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下,高校科技保密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一些境外机构和人员纷纷将目标瞄准我国高校,他们借学术交流、技术合作、外事往来之机,利用各种交往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搜集高校的科技情报,窃取最新科技秘密。因此,进一步加强高校科技保密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形势,高校一方面要适应对外交流不断扩大的趋势,防止因保密不当将自己封闭起来,失去充分利用国际合作与交流促进我国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又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千方百计地保证我国科技秘密的安全,防止因为失、泄密给国家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二 高校科技保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拥有大量的高精尖人才,研发力量占全国科技力量的1/3以上,产生的科技成果涵盖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为推动我国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高校的科技保密工作在保密意识、保密制度、保密设施和保密手段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1.科研人员保密意识薄弱,且缺乏保密技能

笔者从事保密管理工作以来,发现大部分科研人员保密意识较为薄弱,没有充分意识到保密工作的重要性。一部分教师认为保密工作是行政部门的事情,与己无关;一部分教师认为只有军工科研项目才需要保密,而自己没有从事军工科研项目,所以不需要保密。而实际上,如前所述,除了国防军工项目,学校科技工作者日常工作中的商业秘密、工作秘密也同样属于科技保密的范畴。一旦泄密,会对教师自身及学校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另外,有些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保密意识,但缺乏一些基本的保密技能。例如,部分教师意识到科研成果应该保密,存储在自己的上网计算机中时会设置密码,但却不知道在电子邮件中发送涉密资料也会造成泄密,更加不知道“涉密计算机不上网,上网计算机不涉密”的保密知识。

2.科技保密制度不健全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保密委员会和保密办公室,也制定了一系列的保密规章制度,涉及到科技保密的一般有论文审查、论文投稿、科研项目保密审查等制度。但由于缺乏监督机制,多数制度过于条文化,实施起来较为繁琐,加之定密工作难度大,且科技部门缺少专人管理保密工作,保密办的工作人员往往对科技保密内容不甚明了,因此大部分科技保密制度基本上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的实施。

3.科技保密防范设施不完善

通常而言,高校对于军工科研保密工作非常重视,军工科研场所的防范设施也都能按照要求配备“三铁一器”(铁制防盗门、防盗窗、保险柜、报警器)。但其余大部分从事科研的实验室等场所,由于建造年代较早或者学校重视程度不足、资金有限等原因,安保条件较差,保密防范设施不到位,很容易发生失窃事件。一旦存有重要科研数据、资料的计算机等物品失窃,则极易引起泄密事件的发生。

4.科技保密技术手段落后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普及,当前科技保密技术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高科技在窃密方面的应用,使得科技保密工作更加尖锐复杂,特别是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的泄密隐患更多。而高校由于教师、研究生众多,科研、办公场所分散,上网计算机数量众多,管理起来相对较困难。同时由于保密意识淡薄及保密技能不足,科研人员对于计算机方面的防护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 高校科技保密工作的对策研究

面对如此多的问题,如何才能做好高校科技保密工作?结合扬州大学开展军工保密认证以来的工作,笔者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1.落实领导责任制,健全科技保密管理网络

高校科技保密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因此,高校应该加强落实科技保密工作的领导责任制,做到“业务谁主管,保密谁负责”,分管校领导要切实担负起具体的领导责任,将保密工作融入到科研管理工作之中,将责任层层落实到个人。同时,健全的管理网络是实现有效管理的组织保障。科技保密管理也是如此,高校应重视科技保密管理网络的建设,设计出切实可行、与学校具体情况相适应的高效管理模式。

2.完善科技保密制度,引入监督考核机制

保密法律、法规是开展保密工作不可缺少的依据和保障。高校应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依据《保密法》,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逐步完善现有制度的同时,适时制定新的与科技保密工作要求相协调的制度,增强制度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应引入监督考核机制,定期对制度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将制度的实施情况作为部门、学院的年终考核指标,让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3.加强保密宣传教育,提高科研人员保密意识与保密素质

保密法制宣传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必须坚持常抓不懈。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来加强保密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让保密观念深入人心。首先,应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宣传教育,使其从思想上认识到保密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只有领导重视了,保密工作才能开展得更加顺利。其次,应定期对全校涉密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科技保密宣传教育。培训内容要细化,可以少量多次的宣传,但涉及到的保密知识必须面面俱到,尤其要强调计算机方面的使用规定,如“上网不涉密,涉密不上网”、U盘不在涉密机与非涉密机之间交叉使用、定期更换密码、定期升级病毒库等等。形式可以多样化,例如开展培训讲座、观看保密教育录像、举办保密知识竞赛等。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学校报刊橱窗、校报、网站等媒体进行保密法制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师生能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国家保密法律法规的内容,进一步增强科技保密意识,提高科技保密素质。

4.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保密工作能力

高校科技保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而信息化条件下的保密工作更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极强的工作。对于管理人员而言,仅仅具有保密意识还不够,还需要通过长期不懈的学习,掌握最新的保密知识与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保密素质,从而提高保密工作能力。高校应该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保密工作队伍,可以通过送出培训、与兄弟院校交流经验等多种方式来提高保密管理人员的工作水平,从而保证学校科技保密工作的质量。

5.强化保密检查

强化保密检查是做好保密工作的有效保障。只有不断加强保密检查,才能够发现保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泄密隐患,从而及时采取改进措施。保密检查工作要实行定期检查和经常性抽查相结合,在检查过程中要在严、细上下工夫,防止流于形式。通过检查要总结经验教训,好的给予表扬推广,差的给予批评或惩罚。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限期整改;对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存在问题而拒不整改的部门通报批评;对发生泄密事件的部门,按照有关规定严肃查处,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6.加强技术保障措施

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防止不法分子的窃密,是新时期高校科技保密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利用高科技手段窃取科技秘密的问题日益严重。高校是科技成果密集的地方,也是敌对分子实施窃密活动的主要对象。因此,学校应加大对科技保密工作的投入,充分利用和争取资源,积极改善相关实验室、科研机构的保密条件,不断更新科技保密技术,配置必需的保密技术防范设备,增强科技保密的防范能力和工作效能,提高科技保密管理工作的水平。

四 结束语

高校科技保密工作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现代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研究保密手段,提高保密工作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已经通过或者正在进行军工保密资格认证,高校管理者应以此为契机,在努力做好军工科研生产保密管理工作的同时,不断加大民品科研保密管理工作的力度,努力按照军工保密的要求来做好各项工作,使科技工作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福增、高美蓉、张三香.浅议高校科技保密工作[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3(9):104~105

[2]杨霞、崔晶.加强科技管理确保科技机密[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6(3):61~64

[3]孟梅.高校科研技术保密工作探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2):57~58

[4]周菊红.高校科技保密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5):36~38

[5]李娟.信息时代高校保密工作的思考与创新[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27~129

〔责任编辑:李锦雯〕

作者:赵 静 陈 建

上一篇:企业施工过程中成本管理论文下一篇:第三产业信息化建设推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