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科学评析论文

2022-04-16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初、中级技术人员需求的增加,职高教育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社会各界对职业高中的教学质量也越来越关注,保证职业高中的教学质量问题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针对职业高中数学教育教学的特点,提出建立和健全职高数学教研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切实保证与提高职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概论科学评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概论科学评析论文 篇1:

高校“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问题评析

摘 要:高校“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方面一直存在诸多问题,不少专家学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给出了富有借鉴意义的解决办法。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种种看法作出了评析,同时指出,无论教材内容还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必须切合教学实际,能够使抽象的理论直观化。

关键词:语言学概论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直观化

“语言学概论”是高校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教学等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必修课。就学科体系来看,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但长期以来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很不乐观,老师不愿意教,学生不喜欢学。学界对这门课程的教学非常关注,要求改革的声音此起彼伏,而争论最多的是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不少学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提出了很多有益见解,颇有借鉴意义。但批评归批评,问题照样存在,这种现状令人深思。我们的改革是否脱离了实际?带着这一质疑,我们对学界提出的种种改革措施和建议进行了评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教材内容方面的问题评析

教材内容方面的首要问题是“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两门课程的教材内容重复较多,这方面批判的声音较多。[1][2]比如:按目前通行的教材,“现代汉语”是以语言结构要素来编排的,除绪论外,分语音、汉字、词汇、语法、修辞(或语用)等五章,而“语言学概论”也有语音、文字、语义、语法、语用等内容。另外,不少现代汉语教材为了提高理论意识,大量地介绍普通语言学理论。所以,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没有必要再开设“语言学概论”课。能不能用“现代汉语”取代“语言学概论”?该如何看待两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呢?

当然,现代汉语事实的分析需要运用一些普通语言学的理论,我们在向中国学生介绍普通语言学理论时也离不开汉语事实,甚至主要用汉语事实去解释说明一般语言学理论。另外,两门学科都属于语言学,都要讲语言的结构要素,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两门课程应有所侧重,“现代汉语”侧重应用,“语言学概论”侧重理论。“语言学概论”课程中涉及汉语,事实是为普通语言理论服务的,比如语音学这一章,重点应放在国际音标和音位学理论上。汉语普通话中的元音和辅音,学生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学习过,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先领着学生复习一遍,重点讲述汉语中没有的音素的发音要领,如辅音中的齿间音和舌叶音等。“现代汉语”课程重点是分析汉语事实,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汉语的能力。比如语音学这一章,可以重点讲汉语拼音方案中各音素的发音方法和音节拼写规则、语音规范、普通话推广等问题,而不必讲音位理论。教材编写的关键是如何协调好两门课程的关系,而不是一味地回避相关内容。但遗憾的是,两门课程的教材编写往往缺乏协调性。[3]教学实践证明,个别内容的重复是很有必要的,由于“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比较抽象,概念多,理论多,初次接触有一定的难度。有些内容虽然“现代汉语”中讲过了,但很多学生往往一知半解,理解不深刻,所以,“语言学概论”中虽然重复但学生并没有感到多余,不同角度的讲解有利于理解巩固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教材内容方面的第二个问题是理论框架的问题,目前通用教材理论主要局限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框架内。有些学者认为这跟当代语言学理论的研究成果极不相称,形式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最近几年发展比较快的语言学理论没有被及时吸纳到教材中去。跟语言学相关的边缘学科如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介绍得也很不充分。[1][2][4][5]我们认为这种批判脱离了教学实际,当代语言学理论确实很重要,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但这门课程在各高校学时都很少,多者50个左右,少者30个左右。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事无巨细地把语言学的各个理论都讲清楚根本做不到。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许多高校转变了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文秘”“公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等应用型课程的建设。在这一大背景下,增加学时很不现实。与其把上述理论都拉来急匆匆地蜻蜓点水式地讲,还不如集中时间讲清楚某一理论。而结构主义是当代语言学理论的基础,着力讲结构主义也符合教学大纲对基础理论、基础知识的要求,所以无可厚非。其他相关内容可以根据条件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语言学概论”一门课程包揽不了这么多内容。

另外,关于教材语料选用问题也颇有争议,有人批判教材选用的语料主要局限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上。[3]但实际上,就国内中文系讲授这门课程的一线教师和学生来看,懂多种外语的人很少,大多以英语为主。如果以一种授课者和听课者都不懂的语言为例来讲解抽象的理论,没有感性的认识,必然理解不深刻,其效果可想而知。并且,我们学习的语言学理论从结构主义到转换生成到功能语言学,都主要以英语为研究对象,通过跟其他语言对比,验证总结出来的理论,以汉英语料为主是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科自身实际的。汉语中有的语言现象重点讲汉语,然后推及英语,因为相对于外语,可能汉语(包括方言)更符合学生和教师的语感,容易获得感性认识,比如讲到形态,学生比较难理解,因为普通话缺乏形态变化,但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很多方言里有形态变化,如果把这些汉语方言的语料吸收进教材,能够加深学生关于什么是形态的认识。

教材的发展永远跟不上学术研究和社会的发展。教材只是教师上课的蓝本,不等于课程体系,教师要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在把握系统性、科学性的前提下形成自己的体系,这一体系与教材有联系又不完全一样。既要反映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又要适时地穿插反映该学科的研究现状与学术动态。科学合理地处理好本课程和相关课程的关系,不能推卸责任,也不能什么都包揽。在实践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而又符合实际的课程体系。

二、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评析

为了提高“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很多教師在批判反思传统的靠教师一张嘴讲到底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总结出了许多富有借鉴意义的教学方法,比如讨论式教学法,实践式教学法,趣味性教学法等。[5](P82-83)但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局限性,运用这些方法能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关键看其是否适合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实际。

讨论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探究,自主获取知识,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但是“语言学概论”是一门基础理论课,比较抽象,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能听懂就不错了。另外,中文系的学生绝大多数喜欢文学,读读文学作品觉得很有趣,容易融入其中。而相比之下,语言学则显得生硬、枯燥,平时上课举几个有趣的例子学生还比较爱听,但一涉及到理论问题,很多学生就懵了。加之扩招之后,学生的素质普遍不如从前,要想让他们跟着课程看点参考书,多数学生做不到。由于学生语言学方面的知识储备比较少,纯粹的讨论课根本展不开。但是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讨论,比如把一些有争议问题的不同观点告诉学生,启发他们思考,然后让他们说说哪种说法更有道理,最后教师总结并表明自己的看法。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且最终要走向实践。教学任何一门课程都要注意理论和实际的联系,“语言学概论”也不例外。其实践式教学主要体现为: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进行语言调查,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语言生活,用语言学理论解释和规范我们的日常用语。比如在讲授“地域方言”时,可以鼓励学生比较自己的方言词汇与普通话的差异。讲授“语言规划”时,安排学生调查校园中不规范的用语现象。讲授“语言的演变”时,安排学生调查近两年出现的新词语或校园流行语,使其真正感受到语言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但也不是任何内容都可以安排实践的,另外,开展语言调查前,教师要设计好调查的内容,明确集中训练的知识点,最后才好驾驭,这样的训练才有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中文系的学生喜欢文学不喜欢语言学的原因是语言学没有文学有趣。尽管我们一再强调语言学与文学属于不同的学科,没有可比性,但把差别如此大的两个学科放在一起教给学生时,他们就会不由自主的去比较。为什么学生不会把物理、数学拿来跟文学相比?因为学生心里很清楚它们与文学属于不同的专业。所以近年来有学者呼吁把语言学从中文系独立出来,这无论对语言学科的教学还是发展都是非常有利的,但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在现有的体制下,使这门学科能够吸引学生的关键还是靠趣味性,每节课都要有能够吸引学生的亮点,比如可以通过有趣的例子来说明某个抽象的概念或者理论,最好以学生身边的语言现象或者有趣的相声小品的语言作为分析对象,多举一些反映时代信息的例子。例如在讲语言的演变时,不妨举出一些流行词语,有的是新产生的词语,有些以前有但语义发生了变化,如“小姐、美女”等,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语言的变化。但不是每一部分内容都能找到有贴切而又有趣的例子,对某个知识点的周密推演,思辨式的评述同样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兴趣点是多方面的,教师要在充分调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多开动脑筋,把学生吸引到课程中来。

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教师要联系实际有选择地运用,要为教学内容服务,不要为了追求方法的新颖而忽视了对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讲解和训练。

三、结语

“语言学概论”作为一门抽象的基础理论课,教材内容的编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围绕一个目的,那就是切合教学实际,使抽象的理论直观化。

教材内容的编排要切合教学实际,不要故意回避某些“现代汉语”中讲过的内容,也不要什么都包揽。对于重复的内容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推导。由已知到未知,符合认知的规律。例如教语音的发音原理时,可以先让学生发“现代汉语”中讲过的汉语普通话的音,复习这些音的发音原理,在此基础上推及汉语普通话中没有但方言中有的音,再推及英语和其他外语中常见的音,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语料选择的优先序列是:现代汉语普通话>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方言>英语>其他语言,这样更符合一线教师和学生的语感,更直观。

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要切合教学实际,能使所讲授的内容直观化。讨论和实践都是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语言生活,并且学会由熟悉的语言现象概括或推导出抽象的理论。趣味教学法是通过有趣的例子形象化地阐释抽象的理论。都是为了把理论就跟鲜活的语言事实联系起来,使其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通过不同角度的讲解和各种类型的语言事实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理论的博大精深。

(本研究得到了河南大学教学改革项目“‘语言学概论’教学中问题导入研究”和“河南大学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培育基金”的资助。特此申谢!)

参考文献:

[1]王健.《语言学概论》课程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常熟理工学

院学报,2005,(5):102-103.

[2]曾毅平.“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

究,2001,(1):71.

[3]彭泽润、陈长旭、吴葵.“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课程协

调改革研究[J].云梦学刊,2007,(4):136-137.

[4]刘丽丽.“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与教学创新尝试

[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7):139.

[5]许晋、李树新.高等院校《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探析[J].内蒙

古師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5):112-113.

[6]刘云.“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咸宁学院学报,

2010,(2).

(董秀英 河南开封 河南大学文学院 475001;程波涛 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475001)

作者:董秀英 程波涛

概论科学评析论文 篇2:

借鉴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初、中级技术人员需求的增加,职高教育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社会各界对职业高中的教学质量也越来越关注,保证职业高中的教学质量问题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针对职业高中数学教育教学的特点,提出建立和健全职高数学教研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切实保证与提高职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教育教学;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数学教研组;职高教育

Enhancing Quality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by Drawing Lessons from ISO9001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Yang Lili

Key word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SO9001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research group; education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Author’s address Hangzhou Kaiyuan Commerce Vocational School, Hangzhou, China 310014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家产业结构的深入调整以及新兴产业的不断兴起,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方向越来越广泛。同时,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问题越来越关注,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不仅是全社会对职业高中的普遍要求,也是职业高中本身适应教育市场竞争的迫切需要。因此,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质量问题是职业高中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切实确保职高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呢?其主要措施就是要在教学管理上逐次革新和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强调过程管理,以预防为主,使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和环节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同时,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具体实施细则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科特色来具体制定。

在过去的几年中,杭州市开元商贸职业学校数学教研组在对职高数学教育教学特色分析基础之上,在管理上参照ISO9001:2000族标准,制定富有特色的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经试行,取得较好的效果。

1 职高数学教育教学发展现状

数学教育尤其是应用数学教育历来是职高教育的重要环节,但由于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强,抽象程度高,逻辑推理要求严密,能力要求综合性强等特点,数学学科一直是职高教育的薄弱环节,学生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的不足往往会成为其参加工作后发展的瓶颈。

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以后,随着职业高中的规模扩大,职业高中数学教育近年来呈现出新的特点:1)各企、事业单位对岗位,对初、中级人才数学能力要求日益提高,而职高生源数学基础水平却总体明显下降;2)由于我国职高数学教育发展的特殊性,在教学上大部分沿用普高教学的课程结构,中职技校型的强化式教学方式,以传授知识为主,缺乏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实验教学的验证性;3)职高数学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普遍强调的是知识质量观、精英质量观,教学质量的评价方式是只注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生书面的成绩。

而现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职业高中人才培养的要求已经不再是单纯追求学历或胜任某一岗位,而是期望其既有岗位胜任能力、各工种协调能力和较高的个人素质,还要具有较强的个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在加入WTO后的新形势下,还应把创新精神和技术应用能力、合作能力、创业能力、适应能力以及国际生活中的竞争能力作为质量要求。总之,人才的质量要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极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劳动者。

2 基于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数学教学质量管理体系

ISO9001:2000族标准是从全世界质量科学和管理技术角度对组织的管理思想和经验的总结。其核心思想是强调过程管理与控制,以预防为主,把顾客的需求作为出发点,使每一个过程规范化,并有追溯性,将出现偏差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把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哲学、管理思想、管理文化、管理模式引入职业高中的教育教学管理,必将进一步强化现代教育管理思想,优化职业高中的管理体系。

根据ISO9001:2000标准关于产品的定义,可以把职业高中的产品定义为: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结果。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教学质量目标计划体系、教学质量评析系统、教学质量信息系统和教学质量控制系统等各个子系统,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笔者以数学教育教学为例,介绍一下工作体会。

2.1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教育教学质量目标是建立健全数学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首要问题,它应满足3个方面的要求:1)目标的适切性;2)符合学生及其家长的期望和社会的需求;3)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增殖。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数学教研组秉承使学生“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一世界教育发展方向,以数学开放性教学研究为引线,在课内课外广泛开展数学教育教学课题开放性研究。

课内,每个学期组里开设研究课,如函数单调性研究课。此堂课上课伊始,首先列举天气温度变化、股票走势2个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函数曲线具有的增减性,引发学生产生对于函数增减性变化规律的思考。这种形象化的教学方法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数学教研组注重引导学生以自主参与和师生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列举德育量化考核图,组织学生来比较图上2个学生表现的考评状况,他们参与热情非常高,课堂气氛相当热烈。在此之后,马上进行一组课堂检测,让学生分析一组煤气用量记录表的增减情况,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函数的增减性概念,加深对于概念的理解。

综观本堂课的4个实例——气温变化、股票走势、煤气用量、德育量化考核图,无一不是贴近生活的实例,使学生看图表的同时能够都有所思考,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真是无所不在,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实践的主旨。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既重结果又重过程”的教学理念,而且在课程的实施方面,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尤其是探究活动和学习过程,体现“数学为大众”的数学精神。

又如,年轻教师利用自己特长,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上了一堂有关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的课。根据备课组教师前期的讨论共识——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玩出数学。这堂课整体来看具有2个方面的特点。1)注重课题引入方法的探究。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紧密联系。上课伊始,首先从世界杯比赛场次导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进行衣服色彩搭配、颜色填充,引发学生对分步计数原理的思考,这种形象化的教学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2)课件精美,可操作性强,互动性强。本节课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工具辅助教学,课件设计有创新意识,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从动手实践中体验了教学原理。

课外,数学教研组利用秋假组织学生到课堂外去寻求生活中的数学。活动主题:体现专业特色,体现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理念。活动内容:参观西湖博物馆。1)发掘现代建筑中数学元素的运用;2)了解杭州西博会发展历史和西湖博物馆的建筑特色;3)引发学生自主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应用实例。组里还经常组织学生趣味数学竞赛,自做数学立体模型大赛,根据专业特点结合数学设计橱窗,这些活动不仅充实了数学教学,还激发了学生对这门课的热爱。

2.2 构建教学质量评析系统教学质量评析系统是运用各种科学手段,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学质量相关的因素和各种系统结构(包括教师、学生、学校管理、教辅服务、教育教学过程等)进行检查、评价和分析的系统,判断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为决策和控制提供有用的信息。教学质量评价和分析是对教学系统构成的要素和各种系统结构进行评析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评析、学生评析、教学媒介评析、专业教学评析、课程教学评析、课堂教学评析、第二课堂评析等。在评析时应遵循顾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一致性与差别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评价的导向性与激励性的原则、及时反馈原则。

从以上原则可以看出,教育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最终目的是进行价值判断,并提供指导。以往的教学评价,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一般都局限于教师单方面总结,然后通过发送成绩单和教师评语、家访、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反馈学生信息。应该说,基于这种形式的学生评价手段是极不科学的,仅仅发挥了学生评价的鉴定作用,而忽略了评价系统应具备的导向、激励、改进、管理功能。笔者曾在所带班级尝试应用一种全新的学生评价子系统,经试行,取得较好的效果。系统构成如图1所示。

这一学生评价系统具有3个方面的特点:1)体现了学生信息分析的绝对(成绩考评量化)与相对(历次成绩对比评析)的统一;2)充分体现了评价的民主性(学生阶段自评、班级内学生之间开展集体评议、教师综合评价三者相结合,得到学生的素质汇总),体现了数量化与非数量方法评价的统一;3)实现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即时沟通(家长查询与家长信箱),由教师和家长双方形成一致的改进建议。

2.3 构建教学质量信息系统教育教学质量信息系统是为了全面、及时地掌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各个因素的状况而构建的信息网络组织系统。为了真实、全面地反映数学教学质量,把整个信息系统分为4部分内容,详见图2。具体操作过程中,将不同类别的表格下发给相关人员填报,最后组织专人来整理总结,将过程中搜集的各类信息采用各种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类、统计,及时准确提供给教育教学质量控制系统。

2.4 构建教学质量控制系统教育教学质量控制系统是依据教育教学质量目标计划体系制定出一整套闭环式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流程,并根据教育教学质量评析系统与教育教学质量信息系统的输出,对教育教学全过程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调节、纠正与预防,是一个使各项工作有计划、有落实、有监督、有考核、有改进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操作规程。它实际上是保障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加强自我约束的有效机制,是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质量管理的一套操作系统。

为了切实保证数学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本教研组教师的授课水平,组织数学教研组教师在校内广泛开展相互听课、公开课评比、同行评议、自发改进、阶段评估、考试验证、督导管理等具体工作实践,对教育教学过程及时进行形成性评价分析,及时纠正在过程中任何不符合教育教学目标要求的偏差,并提出预防措施,保证教育教学目标计划的具体实施。

3 结束语

职业高中的现代管理制度中导入ISO9001:2000标准的质量思想与管理思想后,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将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特点。

1)确立高度关注顾客利益的思想,全面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得到显著的增殖。

2)坚持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围绕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校教学工作全面进行质量设计并全部进行质量控制,做到凡事有准则、有程序、有监督、有负责、有记录。

3)坚持质量管理的全员性。系统把学校中各级各类人员都作为“质量链”中的一环,强调全员参与和团队配合,使每个人都有强烈的消费者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

4)坚持质量管理的全程性,紧紧抓住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每一阶段工作的质量管理,以阶段性目标的达成来保证高质量总目标的实现。系统注意对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接口”进行设计和质量控制,以保证学校各项工作能紧紧围绕教育质量目标和谐、高效地开展。

5)数据分析和统计技术的应用,能直观地反映顾客满意度、教育教学业绩的变化和趋势,从而识别不合格的潜在原因,采取预防措施。数据分析和统计技术的方法和场合可包括:教学常规检查——统计表法;教学质量动态评估——数理统计法;满意度调查与评价——直方图法、模糊评判法。

6)承诺质量的持续改进与提高。主要通过日常管理、内部质量审核、评审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并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使学校的管理始终处于受控、有效、持续改进与提升的状态。

总之,职业高中实施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时,既要实现教育教学过程控制与评析的规范化,又不失随各个专业、培养方向不同而不同的灵活性,使教育教学过程、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得到评价、分析、反馈、改进与提高。

参考文献

[1]姚启和.高等教育管理学[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2]杨铭.ISO9000族标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编制与案例实用大全[M].2000版.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

[3]侯光文.教育评价概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4]毛景焕.课堂评价的新视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3)

[5]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质量管理体系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作者:杨丽莉

概论科学评析论文 篇3:

一部紧跟学术前沿的音韵学著作

麦耘先生编著的《音韵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由江苏教育出版社于2009年9月出版。该书是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主编的“古文献学基础知识丛书”(裘锡圭主编)中的一种。与同类著作相比,《概论》具有较强的前沿意识,在编写体例、新成果的吸收以及研究理念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本文拟对《概论》的几个主要特点进行评析,同时就该书的不足之处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采用了新的编写体例

在章节安排上,《概论》全书共分四章,另有绪论和结语。四个章节讲述的内容依次分别是:中古音、上古音、近代音、音韵学知识在古籍整理中的应用。作为“古文献学基础知识丛书”之一,为了体现其编写目的和宗旨,该书把“音韵学知识在古籍整理中的应用”单列一章,这是理所当然的。把另外三章的内容合起来正好构成一部汉语语音史,很明显,本书的撰写是有着明确的语音史观念作为指导的,是把音韵学的相关内容放在语音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讲述的。传统的音韵学教材基本上也都会对历史上的音韵状况进行介绍,采取的方式基本上也都是三段论,把整个汉语音韵史分成上古、中古和近代三个阶段,而且一般是从中古音开始讲起,然后上溯上古音,下联近代音。从表面上看,《概论》与其他同类著作并无不同之处,但在实际的编写体例上,却有着明显的区别。

《概论》对语音史的分期采取的是一种有层次的分期。在第一层次上把音韵史分成上古、中古、近代三个阶段,在每个阶段内部又做了下位层次的再分期。具体说来,上古音除了介绍《诗经》音系之外,还介绍了两汉音系(以东汉为主);中古音,除了介绍《切韵》音系之外,还介绍了唐末五代以至两宋时期的音系;近代音除了介绍《中原音韵》音系之外,还介绍了明清官话语音。《概论》对每个时期音韵状况的介绍都力求从整体上把握,强调系统性,分别从声母、介音、韵腹、韵尾、声调几个方面讲述,并且以表格的形式把各时期的声母系统和韵母系统较为直观地展示出来,然后再对其主要特点进行逐项说明。这种做法与通常把《诗经》音系、《切韵》音系和《中原音韵》音系三点连成一线的讲述方式相比,内容充实了许多,使得我们对语音历史发展的情况有了更为详细的了解。

当然,内部再分期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填补了原有叙述模式(三点一线式)造成的较长的时间空挡,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种做法有利于辨明学术界对一些音韵问题的模糊认识,促进音韵研究的科学化。中古音内部的再分期在这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

早期学者对中古音的分析和研究,一般是以《切韵》音系为代表。按照传统的观念,平时说到中古音往往指的就是《切韵》音,说到《切韵》音往往指的就是中古音,在好多人的意识中二者是一回事。问题在于,《切韵》产生于隋代初年,而中古音涵盖的时间范围则从南北朝到唐末五代甚至北宋。把前后相差七八百年之久的语音压缩在一个平面上看待,实际上是不科学的。近些年的研究表明,中古音内部前后期的语音也存在不少差异,特别到了中唐时期是一个明显的转折点。《概论》主张以中唐为界(八世纪中叶)把中古音分成前后两期,前期以《切韵》音系为代表,后期分别以慧琳音、韵图音为代表。《概论》的这种划分非常必要,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如果注意这些时代差异,就可以避免一些无谓的争论。

例如,中古的声母系统,一般举传统的三十六字母为代表,但是作为中古音代表音系的《切韵》的声母系统与这三十六字母又有着明显的不同(帮组和非组不分,照组再分为庄组和章组)。该如何看待这种差异呢?有些人在这个问题上迷惑不解。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这实际上是中古音内部前后期语音自然演变的结果,《切韵》的声母系统代表的是中古前期的语音状况,而三十六字母代表的是中古后期的语音状况。

又如,《切韵》纯四等韵有无i介音,学术界有争议。从韵书音系结构本身提供的信息来看(《切韵》反切上字的分组趋势,以及《切韵》三四等韵在声韵组合上的特点),《切韵》的纯四等韵应当没有i介音。不过有学者却依据汉越语纯四等字唇音舌齿化现象和慧琳音重纽四等和纯四等韵相混的事实认为《切韵》的纯四等韵有i介音。这实际上就混淆了材料的性质。汉越语和慧琳音系反映的是中唐以后的语音实际,这一时期的纯四等韵已经衍生出i介音。拿中唐之后的材料证明早期的《切韵》问题,显然是有偏差的。

再如,《切韵》音系中有许多摄等开合都相同的韵类,即学术界所谓的重韵问题。一方面,韵书作者把这些韵类分立不同的韵目;另一方面,它们的音韵地位都是相同的。重韵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好多人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从语音史的角度看,许多事实表明《切韵》时期各组重韵之间是有实际语音区别的;随着语音的演变,这些重韵韵类到了中唐之后大量合流,到了韵图时代,都已经混而不分了。摄、等、开合这些后来产生的等韵名目是以中古后期(合流之后)的语音为基础的,用之描述中古前期的《切韵》音系,各组重韵的音韵地位自然都是相同的。如果把韵书和等韵混而为一,不在时代上加以区别,自然难以想明白是怎么回事。

《概论》把中古音分成前后两期分别介绍相关内容,并对前后期的语音差异作了比较。在这种编写体例下,一些本来容易让人迷惑的问题变得简单易解。中古音内部再分期无疑是《概论》的一个亮点,也是教材编写体例上的一大突破。

二、吸收了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

近些年,由于海内外众多学者的不懈努力,音韵学研究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对某些音韵问题有了较新的认识。《概论》紧跟学术前沿,及时吸收了这些新成果。

在上古音方面,《概论》讲到:1.上古一个韵部可以有不止一个主要元音。喉韵尾类韵部一部只有一个主元音,而舌韵尾、唇韵尾类韵部每部可以包含两个甚至三个主元音。2.上古汉语存在着复辅音声母。目前已知较为典型的复辅音类型:在单辅音后加边音的Cl类型,在单辅音前加咝音的sC类型,在单辅音前加喉塞音的?揲C类型。3.汉语的声调来源于韵尾。早期汉语音高(声调)只是一种伴随性特征,主要靠韵尾区别字音;待到韵尾脱落后,声调才真正起到区别字音的作用,获得独立音位的地位。其中,上声来自于-?揲韵尾,去声来自于-s韵尾。4.上古汉语有形态变化。目前已知较为典型的形态变化方式:词性的转换可以通过添加s-前缀或-s后缀来实现,自动、使动用法的转换可以通过声母的清浊交替来实现。

这些都是上古音研究领域较为重要的问题,也是近些年音韵学界谈论较多的热门话题。目前,海内外许多学者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正逐步走向深入,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共识。《概论》及时介绍了这些新认识、新观点,有助于读者对当前上古音研究前沿动态的了解和把握。

《概论》的作者近些年主要致力于中古和近代语音的研究,在某些问题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书中对中古和近代音的介绍则较多地融入了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当然,作者引入自己的观点是以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为前提的,是学术界能够接受的。

在中古音方面,《概论》有两个亮点:一个是中古音内部的再分期,一个是对早期韵图性质的认识。关于中古音内部再分期,前面已经谈到。关于早期韵图的性质,可以进一步分解成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给韵图定位,一是如何理解韵图四等的涵义。如何给早期韵图一个合理的定位,是中古音研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传统意见认为,早期韵图是用来分析《切韵》音系的,是韵书音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韵书音系的图表化),二者的音系是相同的;当韵图在某些方面与韵书不合时,则认为是韵图立法未善的结果。《概论》则认为,韵图表现的是与《切韵》音系有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的音系,韵图跟韵书之间的扞格之处实际上暗示了《切韵》之后实际语音的演变,韵图的列图特点是反映制图时期的实际语音的,因此可以把韵图看成是中古后期语音的代表。按照这一观点,原来一些不好理解的问题,如“假二等”、“假四等”以及重纽两类字的排列特点(韵图中重纽三等和普通三等韵排在相同的位置,重纽四等和纯四等韵排在相同的位置),都可以在中古后期实际语音的基础上获得合理的解释。对韵图的这种理解是《概论》的作者多年来一直坚持的观点,这也是学术界其他学者如黄笑山(1995)、郑张尚芳(2000)等人的意见(国外学者蒲立本在其相关论著中较早地提出了类似的意见,不过其论著在大陆不容易见到)。这一观点的提出,对于纠正以往中古音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偏差以及充分发挥韵图在音韵研究中的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大陆出版的教材中采用类似观点的,目前能够见到的只有陈振寰先生在二十多年以前编著的《音韵学》(1987)。不过,陈先生的意见提出以后似乎没能引起大家的注意。《概论》再次提出这一看法(在音系的论证上比陈先生更为详细、合理),理应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等”是汉语音韵研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关于四等的差别,目前通行的解释是“四等洪细”说,即认为四等的区别是主要元音开口度的不同,一到四等开口度越来越小(这和清代江永的观点相一致)。不过,在给《切韵》音系拟音时,“四等洪细”的解释未能贯彻到底,在有的韵同时兼备不同的等(如东韵兼具一、三等,庚韵兼具二、三等)的情况下,就不再认为等的区别是主要元音的不同,而认为是介音的差别。这种理论的缺陷是明显的,即对四等的解释前后标准不一致,不能一以贯之。《概论》认为四等反映中古后期的四种介音,韵腹的因素是次要的。中古前期《切韵》音系的介音和后期韵图的介音是一样的也是四种,只不过涵盖的范围有所不同。《切韵》音系的“×等韵”和韵图的“×等”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了中古时期介音系统的变化。《概论》把四等的区别落实在介音上面,以介音为标准对“等”作出一致性构拟,与之前的“四等洪细”说相比,在理论上显然更为合理。

《概论》对中古知、照两组声母的拟音也比较有特色。这两组声母都可以和三等韵的字相拼(有[-j-]介音),学术界一般认为卷舌声母跟[-j-]介音相拼比较拗口,无法相容。因此,反对把知、照组的声母拟为卷舌音,而是分别拟为舌面前硬腭音[?掎]、[?諬]。《概论》认为卷舌音跟[-j-]相拼是有点拗口,但不是不能相容(方言中有相拼的例子)。拗口的音演变为顺口的音,是符合语言演变的“经济原则”(principle of economy)的。这种拗口正是语音演变的动力所在。否则,如果把知组拟作原本就很顺口的[?掎j-],照组也是很顺口的[?諬j-],那么后来其中的[-j-]介音如何消失、声母如何变为卷舌音,就都不好解释。鉴于此,《概论》把这两组声母都拟为卷舌音,知组为[?拗],照组为[t?拶]。

在近代音方面,《概论》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例如,中古的知、照组声母在《中原音韵》及近代时期的声母系统中的分合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如果根据文献材料,难以把知、照两组声母分开。但是,有些学者坚持把它们分开,因为他们不相信卷舌声母可以跟[-j-]拼合,认为这样的音节不存在。《概论》的看法与此相反,认为正是这种发音上的矛盾,才造成了它们演变的动力,从而把知、照组全拟为卷舌音的[t?拶]等。这个问题实际上和作者对中古知、照组声母拟音问题的认识有一定的关联。

三、具备较为科学的研究理念

《概论》的作者多年来一直强调学术理念的重要性,积极追求理论、方法和学术观念的改进,以实现音韵研究的科学化。《概论》的编写既能立足汉语实际,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前沿性,这正是作者贯彻了科学研究理念的结果,体现了作者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勇于创新的学术品格。也正是以科学的研究理念为指导,《概论》对本学科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都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例如,该书对音韵学研究内容的阐释,对各种研究材料价值的评价,对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运用,甚至是相关术语的使用等诸多方面无不体现了这一点。

《概论》明确了音韵学研究的内容。《概论》把音韵学研究的内容分为四个方面(P42),即划分音类、构拟音值、确定音系性质、描述和解释音变规律。这四项工作环环相扣,又逐步深入。前面三项工作实际上最后都是为了做好描述和解释音变规律的工作,最后一项工作才是音韵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概论》在描述和解释音变规律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对汉语语音史的介绍,总是尽量探明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发生了哪些音变,并试图弄清楚发生音变的条件,然后以简明的形式把音变规律描写出来,如有可能尽量对音变的原因作出符合现代音理的解释。在描述音变规律时,《概论》在有的地方使用了音变公式。比如近代音韵母[i]变为[?尥]的规律(韵母[i]在卷舌声母后面而又不带韵尾的情况下,变为[?尥])用音变公式表示成:i→?尥/Sr_﹟,此处的Sr表示卷舌音。使用音变公式,什么音在什么条件下变成什么音,一目了然,收到了简明扼要的效果。

《概论》客观评价了各种研究材料的价值。由于各种材料自身性质的不同,所能够提供的信息量有差异,在音韵研究中的价值也就不一样。《概论》对各种材料的价值作了较为客观的评价,同时指出其不足之处。例如,关于韵书,《概论》说“韵书的优点是音系完整,一般常用字都会收入;不过有时各类字之间的关系要靠其他材料才能确定”(P32)。关于韵图,《韵镜》、《七音略》、《四声等子》这些韵图“是中古后期音研究的重要资料;它们又可配合《切韵》、《广韵》,作为中古前期音研究的参考”(P32)。“需要注意的是,韵图是中古后期的产物,必然会有与中古前期音不相合之处”(P33)。关于韵文,“按韵脚归纳出来的系统可以看做是‘音感的系统,不能奢望从中直接得出韵母的音位系统”,“韵文材料不能用于研究古代的声母,一般也不能从中观察介音”(P34)。关于梵汉对音,“不过在唐以前,佛经是经中亚地区辗转传入的,并不直接来自印度,这时的对音有部分反映的不是真正的梵语语音,而是古代中亚语言的语音,初唐以后的佛经原本用的才是纯正的梵文,需要分别对待”(P36)。

《概论》积极引入了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概论》介绍了当前音韵研究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如历史比较法、文献考据法、系联法、参照系比较法等,对这些方法的优点、局限性和使用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做了明确的说明。除此之外,《概论》还积极引入了语言类型学、实验语音学、词汇扩散理论、推拉链理论、音系协和理论、语言演变的经济原则等相关理论和方法。而且,《概论》对这些理论和方法的介绍,不是泛泛而谈,而是结合音韵研究的实际来论述,有较强的针对性。例如,在介绍类型学理论时,说道“汉语语音类型的古今变化,是个很少被提起、而实际上是个非常值得仔细探讨的问题”,还说 “上古汉语到底是什么类型,它怎样转变为中古的类型,以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是摆在汉语史(语音史和语法史)研究者面前的重大问题”(P17)。这就等于是讲明了语言类型学理论在汉语音韵研究中可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具有方向引领的作用。

《概论》对有关术语的使用较为规范、合理。例如,“×等”和“×等韵”这两个术语,许多教材往往不加区分,使用较为随意。实际上,二者表示了两个不同的概念,“×等”是就韵图而言的,在韵图的第几行格子就是几等;“×等韵”是就韵书而言的,是在韵图的基础上结合韵书的反切折合出来的,二者不完全对应。《概论》把二者严格区别开来,“×等”针对韵图,“×等韵”针对韵书。又如,国际音标的中文定名,国内多年来的习惯做法是以主动发音部位为依据。这种定名方法既不准确,也和国际语音学界脱轨。《概论》及时跟进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以被动发音部位作为定名依据。比如普通话的[t]、[s],按照传统的定名分别被称为舌尖中音、舌尖前音,本书分别改称为舌尖齿龈音、舌尖齿背音(被动部位为一级术语,主动部位为二级术语)。

《概论》还提出了音韵学研究中有待解决的一些问题。《概论》在“结语”部分,单独提出来讨论的问题有:《切韵》音系的性质问题、早期韵图的性质问题、复辅音声母的问题、上古“雅言”与方音问题、近代汉语共同语及其基础方言问题、入声消亡的时限问题。这些都是音韵学研究中比较重要同时也是比较难解的问题,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会对整个学科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除此之外,在前面相关的章节里,《概论》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例如,在谈到方言语音在音韵研究中的作用时说:“《切韵》与当时的吴音到底是什么关系,是语音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P38)在谈到上古的形态问题时说:“怎样区分

**-s后缀和没有语法意义的**-s韵尾,就是个困难的问题。但无论如何,从这个角度去研究上古语音与语法、语义之间的关系是大有前景的。”(P137)作者把这些问题罗列出来,实际上是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以上是对《概论》几个主要特点的简要评析。当然,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概论》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限于篇幅,此处只从整体上谈几点个人看法。

《概论》对汉语语音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演变情况的介绍,是把语音史分成上古、中古、近代三个大的阶段分别进行的。魏晋宋时期处于上古音和中古音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动荡的年代,也是语音变化最剧烈的时期。东汉的27个韵部(依据《概论》:P109),到魏晋宋时期发生了剧烈的分化重组现象(即便学术界称呼这些韵部的名称和前一时期相同,实际所辖的字也往往有不少差异),最终演变成《切韵》的分韵系统。其间音韵重组的具体过程如何,很值得关注。而《概论》无论是对上古后期还是中古前期语音的介绍,都未能兼顾到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多少有些遗憾。

作为“古文献学基础知识丛书”之一,为了体现本书的编写宗旨(为古典文献专业的学生服务),《概论》第四章专门谈“音韵学知识在古籍整理中的应用”,这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一章,作者结合古籍整理的实践具体谈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运用音韵学方法进行训诂、点校,从中古反切推导现代字音,辨读和利用古籍中的注音。这些知识非常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过,考虑本书的服务对象,似乎还可以再加一部分内容,诸如“音韵学知识在古文字考释中的应用”。因为近些年,古文字的研究随着大量地下新材料的出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在古文字的考释中,音韵学的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

《概论》对音系结构的描些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对音变的阐释符合现代音理,这是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不过,《概论》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古典文献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该书“前言”有明确说明),考虑到古典文献专业的学科特点和该专业学生(尤其是本科生)的知识结构,该书可能会面临一个可接受性的问题,有些内容可能不太容易读懂。《概论》注重语音描写的系统性的同时,缺少相关背景的介绍。例如,对《切韵》音系的描述,是直接把声母系统和韵母系统展示出来,至于这个系统的音类是怎么得来的,音值是如何确定的,《概论》没有提及。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做法恐怕难以满足要求。而作为一本概论性的著作,因篇幅所限,二者似乎难以周全。从这个角度看,这本论著恐怕不太适合初学者。

参考文献

陈振寰《音韵学》,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7

黄笑山《切韵和中唐五代音位系统》,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麦耘《汉语语音史上“中古时期”内部阶段的划分——兼论早期韵图的性质》,《东方语言与文化》,东方出版中心,2002

麦耘《立足汉语,面向世界——中国语言学研究理念漫谈》,《语言科学》2006年第6期

麦耘《音韵学概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郑张尚芳《中古音的分期与拟音问题》,《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讨论会暨汉语音韵学第六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

(通讯地址: 225002扬州大学文学院)

作者:马德强

上一篇:小微企业融资论文下一篇:货币流通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