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市场化趋势分析论文

2022-04-27

摘要:以“公共物品理论”为指导。对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经济两重性和民营化改革的必要性进行了理论分析。文章指出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引进私人资金,同时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中是今后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的方向。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公共管理市场化趋势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公共管理市场化趋势分析论文 篇1:

论新公共管理下政府会计改革

随着我国公共管理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政府作为公共资源的受托方,与社会公众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公共受托责任,即政府有责任向公民报告其活动及成果,资源的委托方有权力知道政府的活动是否遵循了有关的要求并取得了成绩。因此,政府会计基本目标应该是以受托责任为主,兼顾决策有用。明确了政府会计目标,为研究政府会计概念框架奠定了理论基础,为突破政府会计改革在技术上遇到的难题指引了方向。

一、改革会计核算基础

政府会计核算基础有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四种,不同的会计确认基础反映不同的财务信息。我国现行政府会计制度规定,财政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仍实行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只确认实际收到或支付现金的事项和交易,并计量一定期间现金收付差额。收付实现制符合传统政府管理的特点,有利于安排预算拨款和款项支出的进度,如实反映预算收支的结果,但是忽略了政府资产、负债和成本信息的记录,而权责发生制有利于对成本和费用进行准确的核算,可连续、客观地反映政府资产和负债的变化,如实反映管理当局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防止其将自身责任转嫁给继任者,还能为分析政府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综合信息。因此,如果政府会计目标是评价主体的业绩,权责发生制是最优的选择。修正收付实现制计量的重点与收付实现制相似,都放在当期财务资源上,但是比纯粹的收付实现制提供信息量有所扩大,能反映一些债权债务的信息。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基础则介于完全权责发生制基础和收付实现制之间,偏向权责发生制基础,对于一些长期资产和实物资产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而不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进行确认。因此,在选择政府财务会计基础时,要充分考虑政府会计目标的要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对政府会计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主要趋势是从传统的收付实现制转向权责发生制。这些国家的实践证明,进行政府会计改革,对于强化政府公共受托责任、提高政府公共支出管理水平、增強政府财政透明度、合理评价政府绩效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当前经济的市场化与国际化程度已经越来越高,将权责发生制引入政府会计是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国际趋势。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全面实行权责发生制的条件。因此,我国政府会计核算基础改革应该采取渐进式的方式,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作为过渡,逐步向较高程度的权责发生制过渡。可以先选择一些行政单位作为试点,逐步推广到所有行政单位,最后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实行,这样既能保证政府会计核算的正常秩序和改革的顺利进行,又能进一步提高财务信息的有用性,从而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好。

二、改革政府财务会计报告

在公共财政体制下,要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财政治理的公开、公正、透明,考察部门预算的合理性及其执行效果,考察政府采购成本的公允性,对财政资金的使用实施有效的监控等,都需要相应的政府会计信息作支撑。虽然在每年召开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会议期间都分别作了政府工作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等。但这些报告除了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反映年度预算收支情况外,并未编制全年的政府财务报告,到目前为止,我国各级政府至今还没有编制过一份全面、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所以,必须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其一,报表体系设计有待进一步科学。为了保证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在过度,既要如实反映预算收支的情况,又要体现政府资产、负债和成本等有关信息,可以考虑设置两个报表体系和综合文字说明,一个报表体系是财务报表体系,包括资产负债表,运营报表(绩效表)和现金流量表,另一个报表体系是预算报表体系,包括预算收入报表,预算支出报表和预算收支执行情况报表。两个报表体系的协调和相互衔接,对一些业务既引起预算收支变动,又引起政府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的变化的,进行“双分录”核算,即对一项业务同时进行预算报表要求的复式记账和财务报表要求的复式记账。综合文字说明部分包含宏观经济环境分析、政府财务状况和管理绩效分析、经济发展趋势分析、财务报表以外应予披露的附加信息等。

其二,改进资产负债表的项目列示。我国现行的政府财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必要的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组成,按照“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设计资产负债表,其结构为左边为资产部类,包括资产和支出两大类项目,右边为负债部类,包括负债、净资产和收入三大类项目,因而在资产负债表的项目设置上,既设置了资产、负债、净资产三类项目,又增加了收入和支出两类项目,不仅使收入、支出在表内重复反映,而且使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虚增。

其三,完善财务报告的内容。目前政府会计报表侧重于反映预算收支执行情况,而社会公众需要了解的政府资产状况及其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支出结构及其效果、财政资金的使用状况、政府债务结构、偿债能力以及平衡财政赤字的能力等信息在现行政府财务报告体系中没有列示。各级政府作为公共资源的受托者,向社会公众公布有关公共财政资源的筹集、使用和管理情况信息是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设计新的政府财务报告时应该完善财务报告的内容,扩大政府财务信息披露范围,如合法合规性信息、财政状况的信息、业绩的信息、经济影响的信息等。

其四,扩大财务报告的使用范围。目前,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信息使用者仅限定于各级政府机关和内部管理者,而社会公众、捐赠人等资源提供者,立法机关、审计机关等监督机构及政府和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对象,却被排除在信息使用者之外,以至其很难获取政府财务报告。政府会计信息作为公共物品,必须满足不同层次使用者的需求。政府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包括:一是各级政府。用于政府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以及宏观经济管理。二是各行政事业单位用于单位预算和管理。三是立法机关和审计部门。用于对政府收支审核监督。四是社会公众,包括普通公民、纳税人、投资者等。社会公众一方面通过政府财务信息对政府做出评判,监督评价政府工作;另一方面帮助自身做出投资决策。五是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

其五,建立财务报告鉴证制度。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的财政支出信息不是特别透明,预算如何编制、如何执行,财政资金如何使用,产生了什么效益,社会公众对这些并不十分了解,尽管每年三月份财政部部长代表政府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作的国家预决算草案报告向社会公布,但报告过于笼统,缺乏必要的监督,政府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就大大降低了,不仅社会公众看不懂,专业人士也不一定明白。对社会公众而言,审计可以说是协调这种利害关系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审计为政府财务报告提供鉴证,并取得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任,陈述政府管理的业绩,可以解脱其所承担的受托责任。此外,对政府财务报告进行审计鉴证也有利于提高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督促政府官员及政府行政管理当局廉政、高效地工作,有效防止政府官员贪污腐化和玩忽职守,保证政府履行受托责任,并通过提高政绩来取得社会公众、立法机构和上级政府的信任。

参考文献:

[1]刘玉廷:《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若干问题》,《会计研究》2004年第9期。

[2]李建发:《政府财务报告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陈小悦、陈璇:《政府会计目标及其相关问题的理论探讨》,《会计研究》2005年第11期。

[4]张琦:《论绩效评价导向政府会计体系的构建》,《会计研究》2007年第4期。

[5]金希萍:《公共财政管理与政府会计目标》,《财会通讯》2007年第9期。

[6]张蕾:《浅析我国预算会计报表的改革》,《财务与审计》2007年第10期。

作者:冷继波

公共管理市场化趋势分析论文 篇2:

“公共物品理论”视角下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的思考

摘要:以“公共物品理论”为指导。对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经济两重性和民营化改革的必要性进行了理论分析。文章指出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引进私人资金,同时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公共体育场馆运营中是今后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经营管理

近年来,我国公共体育场馆通过推行以经营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各种企业化和半企业化改革,调动了经营积极性,经营效益明显提高,基本实现了由行政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的转变。目前我国公共体育场馆中实行企业化和半企业化经营体制(包括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合作经营、合资经营和体委实行企业经营)的比例已达到69.0%,而实行非企业化经营(主要是事业型)的仅占31.0%,其数量已不足总量的1/3。但是由于遭遇产权制度的体制性障碍,始终难以将改革进一步深化,彻底摆脱困境。因此,采取先进的经营理念,以现代经济管理学中的“公共物品理论”作为理论依据,在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改革创新上取得突破,真正盘活我国公共体育场馆巨大的国有资产,已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急需突破的重要理论课题。

1 理论依据

1.1 公共物品理论

公共产品的严格定义是由萨缪尔森在1954年发表的《公共支出的纯理论》一文中给出的,按照他的定义,公共产品是指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斥性的产品。非竞争性是指消费过程中的这样一种性质,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一些人从这一产品的受益不会影响另一些人从这一产品中的受益,受益的对象之间不存在冲突。换言之,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非排斥性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利益不能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也不能排除利益覆盖范围内的社会成员对公共产品的享受。与公共产品相对立的是私人产品,它是指在消费过程中同时具有竞争性和排斥性的产品,如住房、食品衣服、家用电器等。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大量的产品是介于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称为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即通过个人受益同时产生外部效应,如教育、卫生、科研等;另一类准公共产品在同时许多人都消费它时,其容量很快被充分利用而变得供不应求,如桥梁、公园、公共体育设施等。由于准公共产品容易变得超负荷或供不应求,所以需要运用某些排斥性技术去限制参与此类产品消费的人数,如通过对使用者收费来解决问题。

1.2 公共物品的供给和生产主体的分离

从公共物品理论可知,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并不意味着政府直接生产公共物品。政府供给等于政府生产的观点是一种传统的观点。现代社会的产品生产已经演化成复杂的分工体系,不同的功能可以有不同的个体或组织完成,对于公共物品来说,政府可以是供给的主体,或最终的责任人,但却可以将不同的环节分配给非政府的私人或组织完成。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公共管理中,对政府的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政府的功能更多的是充当裁判、舵手。现实中常见的政府间接生产的形式有:授予企业经营权,与企业签订合同,政府参股,并且还将会出现新的形式。

2 公共体育场馆的定义及其经济两重性分析

2.1 公共体育场馆的定义

公共体育场馆是指由国家或社会集资兴建,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进行管理,主要用于运动训练、运动竞赛以及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作为公共体育场馆,有几大要素:(1)资金来源于国家投资或是社会集资;(2)管理上归体育行政部门管理;(3)一般用于运动训练或运动竞赛;(4)向社会开放;(5)公益性。由于公共体育场馆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国家和社会,其本质属性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因此在运营过程中对于公众在收费问题上要与商业性健身场所有所不同。

2.2 公共体育场馆的经济两重性分析

公共产品同时具有经济两重性。公共产品的经济两重性包括两种含义:(1)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两重性,即公共部门提供的是社会通用型产品,共享性服务。这类产品的社会经济功能一方面可以为生产服务,一方面又能直接为居民生活服务。(2)商品性和福利性,无论服务的对象如何,公共部门的企业既是经营型企业又是福利型企业,公共产品具有商品性和福利性的双重性质。公共产品作为商品,经营者务必遵循效率至上的规律;作为福利,公共部门必须贯彻公平优先的原则。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体育场馆不仅仅担负着向社会开放,满足人们健身活动的需要,还有着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责任。

3 民营化的含义和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3.1 民营化的含义

依照公共物品理论,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可以是多元化的,政府并不是公共物品的唯一提供者,这就为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民营化提供了理论基础。从狭义的角度看,民营化即私有化。民营化的过程就是采取措施将原本属于公共部门的资产通过股权的方式转移给私人部门,但也有专家认为民营化即私有化的观点是狭隘的,民营化比私有化有更丰富的内容。欧文.斯认为“将民营化理解为政府从整体上减少介入程度更加准确”,民营化是政府减少产品、供给、补助和管制,或是指上述四种手段的任意组合。还有不少学者认为民营化的理解应更宽泛,如杰克逊和普莱斯,他们不仅将出售公共资产、放松管制、放开国家垄断的行业并引入竞争、合同外包等看作是民营化的一些做法,而且也将由私人部门提供公共服务、联合使用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财政经费的资本计划、减少补贴及引入使用者付费机制等做法看作是民营化。结合上述观点,本文认为民营化是指政府为减少政府运行成本,引入竞争机制。把公共部门的资产通过政府采购招标、企业参股的方式交给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行为。

3.2 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的必要性分析

3.2.1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政府作为市场的替代物,其运行是有成本的。从经济学的定义上说,政府的成本是由政府的消费构成的,政府消费包括直接消费与间接消费两个方面。所谓政府的直接消费,是指政府得以存在并进行正常活动所需要的消费,这是政府成本的最为基本的部分。政府的直接消费与政府的规模及其消费水平成正比,即政府的规模越大,政府的消费水平越高,政府的成本也就越高。所谓政府的间接消费,主要是指出于社会管理上的需要而以政府的名义为社会支出的费用,用现代经济学的概念来说,即相当于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支出消费,提供公共物品是政府的责任,同时也是政府存在的根据。因此,从政府效率来说,应尽可能扩大政府的间接消费水平,压缩政府的直接消费水平。基于这样的一个认识,精简政府机构,提高管理效率,动员社会力量,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这就为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提供了理论依

据。

3.2.2 减少寻租行为

作为一种经济学上的地租,首先是一种经济利润,即在要素的机会成本之上的一种报酬。经济利润成为租,其原因在于某种形式的垄断,能够阻碍其他生产者的加入。这种垄断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就公共领域而言,其地租的存在主要也来源于垄断。首先,公共物品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许多公共物品具有一种“自然垄断性”,这不可避免的形成租;其次,在公共物品的种类和规模的决定,谁来生产,为谁生产等问题,政府担当着重要角色,这就形成一种排斥和垄断,是其他人无法与之竞争,从而为一部分人可以稳定的获得垄断带来的地租。关于如何减少寻租,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就公共物品的配置而言,布坎南提出的方法是可取的,按照他的理论,放松甚至取消政府管制,提高经济自由化水平,提高经济竞争力,是消除寻租的好办法,而这也是缩小腐败空间的重要手段。就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改革而言,消除官僚制度的影响,大力进行体制改革,明晰产权,把私人资金或者私人机构引入到公共产品的提供上来,使公共物品的提供主体多元化,加大竞争力度,这样不仅减少了腐败,而且保证了服务质量,提高了社会效益,并且保证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4 我国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现状及趋势分析

4.1 目前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体制由计划管理逐步向预算管理(全额管理、差额管理)——承包经营责任制——租赁制转变,逐步实现了由行政型管理向经营型管理的过渡,但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再加上各场馆之间的客观条件差异,致使目前各公共体育场馆所采用的经营管理体制不尽相同,在多种体制并存中,仍有一定数量的公共体育场馆采用计划经济沿袭下来的管理体制。这些陈旧体制给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带来一系列问题,一是所有权与经营权无法分离或分离程度不高,导致场馆缺乏经营自主权,最突出的是缺乏人事权、资金支配权、经营决策权和利益分配权,严重束缚了经营管理者的手脚。二是场馆与上级体育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无法理顺,导致权责不明、职能不清、利益不分的不良现象仍然存在。三是市场机制运转不灵,导致资源优化组合难度大,市场竞争乏力,管理效率和经营效益低下。

4.2 公共体育场馆民营化改革趋势分析

1)公共体育场馆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引入私人资金或是私人机构参与到公共物品的提供上来,改变过去单一的政府提供模式。目前公共体育场馆所推行的以经营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营管理改革,基本不涉及场馆的产权制度改革。长期以来,作为公共场馆的出资者,国家拥有绝对的财产权利也承担着无限的财产责任。公共场馆财产的亏损始终由财产的所有者——国家来负担。由于法人财产权没有真正落实,所以承包经营者所承担的经济责任只是单纯的利益责任,并不包括财产责任。财产约束机制的缺位造成承包经营的公共场馆只有负盈的利益动力,而没有负亏的财产风险。因为没有了产权约束,不必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负盈不负亏”便成为一段时期承包经营的流行做法,既加重了国家负担,又为低效率运行场馆的生存提供了不恰当的保护。

2)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要引入市场机制,让体育公共服务参与市场流通领域,使其具有一定市场行为,但同时要保证它的公益性。长期以来,人们对“国有资产”认识上的偏颇,阻滞了公共体育场馆进入资产市场流通,过分强调公共体育场馆的人民性和公益性,却无视它“国有资产”的商品属性;或者虽承认它的国有资产属性,却不认同它可以像其他国有资产一样进入市场流通。其实,公共体育场馆同其他商品一样,既物化着人类的一般劳动,具有价值;同时也具有使用价值,不仅生产出可供消费的体育产品或劳务,而且还可为所有者提供资产增值的收益。“国有资产完全可以而且应该进入资产市场,按一般商品交换原则进行流通和转让,实现其价值和使用价值。当然,体育公共服务进入市场中生产,要受价格的调控作用,又要实现社会效益。从公共经济学角度看,对体育公共服务根据其非竞争或非排他性质,可以有两种定价方式:二步定价法和高峰负荷定价法。前者是按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分开的方式分别定价;后者是按公共服务消费高峰和非高峰负荷分别定价,以充分利用资源。例如通过市场对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按二步定价法,消费者观看比赛或健身所购门票价格不需支付基础设施成本,只需支付变量成本,那么就产生了消费者剩余,固定成本则由政府补贴提供。因为这类公共服务目的是实现体育发展,使公众受益,市场在经济上投入多,产出少,需要政府进行拨款补贴,即使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也是如此。实际上这既是体育市场化的过程,也是通过政府提供,使公众享受到价格合理的体育公共服务的过程。

5 结论

1)从公共物品理论可知,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并不意味着政府直接生产公共物品。政府可以是供给的主体,或最终的责任人,但却可以将不同的环节分配给非政府的私人或组织完成。这就为公共体育场馆的民营化改革,引入私人资金和私人机构提供了理论保证。

2)公共产品同时具有经济两重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体育场馆不仅仅担负着向社会开放,满足人们健身活动的需要,还有着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责任。

3)公共体育场馆进行民营化改革是必然的,这是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的需要,也是降低寻租行为的最佳途径。

4)目前公共体育场馆进行的民营化改革还存在很多问题,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把市场机制引入到体育场馆的运营中是今后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改革的方向。但同时也要注意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在追求经济效益过程中不能淡化公共体育场馆的公益性,毕竟公共体育场馆提供的产品是准公共产品,要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二是实行民营化改革的公共体育场馆经营,并不意味着政府不再参与其中,公共物品的提供无论如何都需要政府的介入,只是把政府对经济的管制限制在必要的范围内。

作者:刘 波 邹玉玲

公共管理市场化趋势分析论文 篇3:

经济社会转型视域下的政府管理创新

【内容摘要】政府管理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转型之外的至关重要的“第三极”改革转型目标,也成为理论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新公共管理的角度重新审视了政府职能转变的困境和创新趋势,提出了对政府管理创新能力的提升途径。

【关 键 词】转型 政府管理 创新

在当前经济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改革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大都与政府改革不到位、政府改革滞后相关。“十二五”时期,“转方式、调结构、促民生”成为主基调,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出来,甚至成为深化改革、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困境

尽管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行政管理在机构设置、职能调整、执行效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政府的管理范围、方式和制度安排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思维的定式和体制的惯性,目前的政府管理理念、方式和制度仍然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具体而言,政府职能转变主要存在三个困境:

(一)在履行政府管理职能的理念“樊篱”

从政府管理的理念看,受传统的政治观念、社会习俗和文化影响,政府管理理念中“官本位、权力本位”的色彩十分浓厚,政府直接面对社会从事大量繁杂而微观的管理活动,在资源配置上处于支配地位,强调了公民对政府管理的服从义务,弱化政府对公民所承担的责任和服务,政府“万能性”突出,社会中介组织和社会的自治功能羸弱。

(二)在履行政府管理职能的效能“窠臼”

政府管理的泛官僚性使各职能管理部门之间职能交叉,在具体事务上相互推诿,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政府管理体制的不顺,一方面使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利和创新动力,想有所为而不能为;另一方面,又使政府角色发生易位,该做的事情却没能做好,比如,企业之间缺乏竞争,缺少压力和危机感,技术创新难,科研成果市场化程度低。当前一些政府部门履行行政职能的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还不相适应,效能还不能充分发挥。

(三)在履行政府管理职能的行为“怪圈”

不少政府部门在履行管理职能时,存在着“越位、错位、缺位”的现象。一是越位。对不该由政府管的事情政府去插手,如过分热衷于招商引资,给每个政府部门下达招商引资的指标,干预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和人事事务等,这使得政府职能呈现无限扩张的倾向。二是错位。表现在政府与企业、市场的分工不清,行使了不该由政府行使的企业职能和市场职能,如在垄断行业和事业领域,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事不分还比较普遍。不少政府部门与市场中介组织仍维系着类似挂靠的关系,一方面影响了政府部门对其依法监管效能的发挥,也影响了中介机构独立行使职能,发挥其在市场经济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缺位。表现在应当由政府完成的事情政府没有履行好职能。如社会保障水平和覆盖面都还不尽如人意,在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特别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秩序方面,政府工作还不到位。

二、新时期政府管理创新的趋势分析

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来看,政府管理主要包括战略管理、政策管理、资源管理和项目管理。与之相对应,我认为,新时期政府管理创新已逐步呈现四个特性:

(一)战略规划更加考量结构性

战略规划直接影响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生态,从改革开放的历程来看,我们国家的战略规划无论是国家性的、区域性的、产业性的,从概念化的战略规划向结构性的战略规划转变的趋势十分明显,这种结构性包括了各种层测的区域定位更加明显、功能角色更加突出、产业布局更能体现结构互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荣获“国际杰出范例奖”的广州战略规划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城市和区域的功能定位明确、产业层次结构清晰。

(二)公共政策更加注重人本化

科学发展观内容丰富、寓意深邃,其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以人为本”,所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保护人民群众利益,发展人民群众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最基本原则。科学发展观与公共政策人本化走向的需要是基本一致的,它是可以促进公共政策更为科学化和民主化,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与公共政策的理念一致,这不但是科学发展观落实的关键,也是科学发展观在公共政策中体现价值的关键。

(三)资源管理更加体现战略性

资源管理对象包括硬性资源和必要的软性资源,且朝向战略性发展的趋势明显。以人力资源为例,很多政府都请人力资源专家实质性地参与战略研究和制定全过程,从而使人力资源管理更趋于强调战略问题,强调如何使人力资源管理为实现政府战略目标作更大的贡献。还有,当前我们要建设的“能源节约型资源友好性社会”更是将能源统筹予以战略化的重要理念。

(四)项目管理更加凸显市场化

项目管理是从企业管理和工程管理借鉴的概念,它在政府部门中被证明同样能提高绩效。以政府投资项目推行“代建制”,“代建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而被争相选择和广泛应用的一种工程建设项目实施管理方式,政府不介入具体的经济活动,既符合国际惯例,有利于维护正常的市场运行秩序,又可有效地杜绝公务人员产生腐败。因此,以“代建制”等市场运作方式进行项目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成为必然趋势。

三、新时期政府管理创新能力的提升途径

政府管理创新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建设体系,应当是与时俱进的,面对当前深刻的内外调整与变革,我们必须将政府管理创新与经济社会转型结合起来,统筹推进,笔者认为主要要做好“一个植入两个转变和三个树立”:

(一)植入企业家精神,激发政府管理者的成就需求,推动政府管理创新实践

企业家精神作为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能力的表述方式,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政府管理创新是一项开创性事业,与之相称的以有眼光、有胆略、敢冒险、善经营为基础的企业家精神是管理者急需甚至是必备的。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路径:“浙商精神”具有勤劳诚实合群的性格、敬业冒险灵性的气质和创新经营协调的能力,政府及其管理者具有这种“软实力”势必能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而推动“草根浙商”向“森林浙商”转型、从“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转型、最终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最终实现集约型、品牌化、高附加值、强竞争力的产业模式。

(二)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合理界定和调整政府职能,建立起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集中精力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现“三个转变”即: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向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的根本转变,实现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向以人为本、高效便民、程序规范、公开透明的根本转变。切实处理好政企政资政事关系,发挥好市场中介组织的独特作用,由此实现对微观主体的间接管理,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三)转变管理方式,全面提高行政效能和水平

继续加强政府行政的有关制度建设,规范政府行政工作程序。不断完善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切实发挥好政府现有咨询专家的作用。同时要强化重大决策公示和公民听证制度。完善政府常务会议列席制度、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和群众接待日制度,建立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通过决策的程序化、制度化、民主化,保证其科学性和可行性。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实事求是,适时对政府机构作必要的调整,使政府机构设置更加科学,以更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大背景下,也要强化政府对市场主体的监管职能,不断探索监管的方式方法,切实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四)树立“服务型政府”理念,强化公民本位、社会本位

温家宝总理指出:服务型政府是“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因此我们的政府管理应立足公民本位、社会本位、权利本位,扩大公民参与,培养和借鉴民间的创新力量。首先,政府要加强与公民的对话,通过与不同利益、政策观点的公民进行讨论和协商谈判,政府不仅可以获取群体智慧,还有利于增强共识感和责任感,实现公共利益。其次,政府要加强公民参与的制度化建设。就是在充分遵循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前提下,对公民参与的内容、方式、途径作出明确的规定,使其可以按一定的程序实际操作,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公民参与经常化、制度化。

(五)树立“法治型政府”理念,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

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对不符合上位法要求规范性文件,坚决予以纠正;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建立和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加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建设;深入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确保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继续深化全程办事代理制,完善便民措施,提高办事效率,加强对行政许可的后续监管,完善长效监管机制;改善行政执法,促进严格、公正和文明执法;强化政府机关问责制,树立责任政府形象,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六)树立“阳光型政府”理念,推动电子政务,创新监督方式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电子政府已经成为我国迎接信息化浪潮的必然战略,通过全面开展电子政务转变政府职能、优化运行方式、提高管理绩效、节约政府成本、转嫁行政风险。改善政府管理结构和方式,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及时公布政务信息,建立政府和各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发布政务消息或回应社会质询,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摸着石头过河”是我们30十年改革开放历程的生动写照,本文在路径思考上仍处于理论阶段,我国的政治体制决定政府管理改革应当是自上而下的推进与改革“实验田”、“排头兵”的推广相结合对冲推进的,所以我们实践的出发点就是依托理念探索具体的政府改革、管理创新的方式方法。

作者:王宣明

上一篇:绩效管理与水务工程建设论文下一篇:农业与农村工业协调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