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设计教育发展论文

2022-04-16

经济设计教育发展论文 篇1: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在中原经济发展中的需求

中原经济发展的机遇。2011年10月,国务院公布了《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标志中原经济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1]在党的十八大中胡主席明确提出:把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发展文化产业不只是经济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文明的传承和发展。在今天的中原文化大发展的前提下,改进艺术教育方法和调整课程体系,更好的为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做出服务,教育是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教育更有责任和义务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担当自己应该的责任。

一、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的本质

(一)现存的教育观念

现在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学强调的是技能和设计理论的培养,设计理论是借鉴于西方包豪斯的教育体系,在学习西方先进的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学到了审美评判标准,以往的创意设计注重的是传统文化元素和图形的运用,再用西方的审美观点评判,无疑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扭曲,这种审美标准局限了设计个性化的发展,也影响到本民族的审美哲学。我们只有改变教育思路,把本土文化和现代设计理论结合起来,深度挖掘传统文化的精神审美和哲学审美,对评判现代设计作品审美价值观是有很大的帮助。

(二)高职高专的教育模式改革

高职高专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结合体,在校3年强调的是职业技能的培训,课程设置中实习实训是重点,在迎合中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战略思路中,加上地方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兼备地方文化和设计理论的有用人才。

高职高专的扩招带给高校的是大机器生产人才,在统一标准、统一模式和统一审美观的教学模式中教出的学生,缺乏个性化的培养。这对于教育工作者无疑是个难题,还要结合中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教育教学的方法要重新思考。

(三)从中原经济的大发展需求制定教育大纲。

中原经济的大发展和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和创新,都需有用的、专业的人才,人是文明传承和发展的主体。对人才的培养成为教育的中心点,如何培养、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现在教育教学的重点,根据传承和创新华夏历史文明的目标,在教育教学中有侧重的制定教学大纲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是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高职高专也就成为继承和发展华夏文明的重要力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华夏文明的知识普及和现代设计论的结合成为教学的重点,通过重新制定教育教学大纲培养出有用的人才去服务社会,才能更好的传承和创新华夏文化。

二、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的社会需求

(一)大众欣赏品位需要

大众整体欣赏品味的提高需求。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对精神文明的追求成为当今的社会现象,各种各样的艺术通过各自的表达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无形中提高了人们的欣赏品位;还有在大机器生产的今天,商品生产过剩,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商品的使用功能,促使着广告和包装整体设计水平的提高,使人们转变成为对商品的附属精神价值追求,也带动大众欣赏品味的提高。这样对设计师的要求也就提高,对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要求也就更高。

本土特色和民俗文化设计水平的提高需求。高職高专艺术设计主要是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经济具有它本土特色,本土特色是由天时地利所影响,也产生不同的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针对这些不同的本土特色和民俗文化,在艺术设计要求和创意上也有所区别。这些艺术设计的设计水平直接影响到当地民众的欣赏品位。

提高设计师的品位和修养的需求。在中西文化碰撞的今天,西方文化的侵入直接威胁的本土文化的发展,干扰了审美意识。艺术设计又是文化的风向标,艺术设计教育是艺术设计师的摇篮,把传统审美哲学和审美精神融入到艺术设计教育中来,首先改变设计师的审美价值观,提高设计师的品位和修养来带动大众的审美价值观。这样,艺术设计教育起到了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作用又完成了自己的社会责任。

(二)中原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需求.

需要不同的人才和不同层次的人才,中原是华夏文明发源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对于文化继承和发展有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艺术设计也是其中之一,艺术设计人才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满足不同的艺术设计形式和不同的艺术欣赏层次的需要,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也就成为重要途径之一。

需要服务于地方文化产业的人才,中原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原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自己厚厚的故事。中原文化产业的发展不是某一个地方的文化发展,是整个中原文化的整合,是有着时间和空间的连贯性,这需要有艺术设计能力和技能的人才共同协作,他们就成为当地的文化产业继承和发展的人员之一。

民间民俗文化的发展需要,民间民俗文化是一种非物质的遗产,是民间代代相传的文化资源,有些民俗文化是没有文字记载的,民俗文化有着自己的艺术形式,艺术形式美的挖掘是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和体验,才能真正了解这种艺术形式的美学观点,再由设计师运用在艺术设计中去。一方面可以美化设计作品,突出地方民间民俗特色;另一方面又可以对当地的民间民俗文化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才能更好的保护民俗文化,是这个文化遗产能够继承和发展下去。

(三)中原经济大发展的需求。

中原经济大发展是综合经济的发展,是中原整体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工业、农业、制造业和文化产业等都离不开艺术的表现和精神价值融入,最终的商品展示给大众的是经过包装的展示和艺术加工的美化,是设计师经过理性化的思考、现代艺术设计理论和媒体特性的综合创造,是设计师个人对商品的理解、个人审美哲学和文化修养素质的直接表现,设计师的修养直接影响商品的展示魅力。可见,设计师在这个环节中的重要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中原文化是我国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是世界文化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文化产业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是人才,中原文化产业发展更需要人才,人才的质量直接影响文化产业的深度。人才的来源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引进优秀人才;另一方面是培养人才。培养能够继承和发展中原文化的优秀继承人,这是教育事业的责任和义务。

三、高职高专艺术设计教育的人才需求

(一)人才生存的设计教育需求

解决就业,大学生就业一直都是社会问题。艺术设计师有社会需求的,设计师又是再创造的主体,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对精神文明需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具体表现在商品的包装、广告的审美附加价值的追求上;还有文化事业的发展需求等都离不开设计师的参与,这些需求带来的是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和对艺术设计人才的追求。

提高设计欣赏水品。艺术设计教育毕业的学生并不都成为从事本行业的设计师,他们经过系统化的设计理论和美术审美的学习,具备了很高的艺术欣赏水平,无形中,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工作中都能展现个人的设计素质,影响周围的人共同提高设计审美,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二)人才个人爱好的设计教育需求

艺术设计是新兴的服务行业,又是表现艺术。艺术设计师不断地再创造,是高度智力创造,好的创意会带动商品的促销和品牌价值的提升,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大众的审美意识有着引导作用。无形中赋予设计师重要的社会责任,商品的畅销也给设计师带来成就感。对于有社会责任的或爱好设计的人来说是人生的追求。

艺术设计是创造思维加上技术上的表现。敏感的人不仅在创意和设计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创造美的冲动,而且对这种冲动的回应有助于我们在欣赏起其它民族的民间文化及各类优秀设计作品时能接收其多元化的文化价值观,使视野开阔胸襟宽广,具有包容性。[2]

四、科学、合理的培养中原经济大发展的需求人才

中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的教育是发展的根本,科学合理的培养有用的人才才是我们要做的第一步,真对社会和个人对设计教育的需求提出几点改革的建议。

(一)设计教育本土化

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融入本地文化知识的培养,加强本土传统装饰纹样的学习,并结合传统文化装饰纹样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来学习理论知识;加强传统材料属性学习,结合现代设计材料属性学习,设计出创新材料的应用;加强传统文化的美术学习,结合现代设计美学,重新定义大众的审美精神。

(二)设计教育的多元化

设计教育是培养未来的设计师和提高个人审美修养的教育,设计教育应该在设计理论和设计技巧培养的同时加强相关专业的学习,语文是对设计师写作能力的培养,数学是理性计算的培养,尤其是本地传统文化的学习是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方法,并且运用到设计中去,把本土文化发扬光大。

(三)设计教育个性化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再次强调,因材施教是个性化教学的其中之一;针对高职高专的设计教育还包括教学方法的改革,需要教师善于发现循序渐进的知识引导,增强本土文化的知识点,结合当地的民俗民风总结审美的观点;还有在设计教学中多提倡本土文化的融入。

(四)强化师资队伍专业化。

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很重要的是任课教师的素质需要全方面提高。教师作为教学的传授者和引导者,在艺术设计的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加强对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之外,要扩展知识面增强本地文化的学习,先要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且在设计实践中或者范例中运用传统文化的设计,才能言传身教给学生。教师是传承和继承的核心,在这次中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结语

中原经济大发展离不开设计教育的支持,中原文化的大发展更离不开设计教育,高职高专的设计教育主要服务于地方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为两个大发展培养着优秀的设计人才,加强高职高专设计教育本土化知识的培养,培养出具备现代设计理论和传统文化知识的人才,并运用的到设计中去,有助于对本土文化的审美精神的宣传,更好的服务于中原文化的大发展,即提高了设计作品审美水品,又对本土文化继承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參考文献:

[1] 国发(2011)32号.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http://www.gov.cn/zwgk/2011-10/07/content_1963574.htm

[2] [美]布朗·科赞尼克著.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马壮寰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172

作者简介:

李海翔,河南教育学院艺术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艺术设计。

作者:李海翔

经济设计教育发展论文 篇2:

共建“一带一路”: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要义、格局与路径

[摘要]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是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共建“一带一路”赋予了新时代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新的要义,要求西部地区职业教育以内部协同发展为基础、以东西协同发展为引擎、以经济协同发展为核心、以国际协同发展为使命,旨在促使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中形成一体化发展的区域格局、共同化发展的时代格局、联动化发展的跨界格局和国际化发展的多边格局,进而提出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塑课程建设逻辑及搭建资源流通平台等有效路径。

[关键词]“一带一路”;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要义;格局;路径

[作者简介]王忠昌(1985- ),男,山东沂南人,南宁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李晓娟(1997- ),女,苗族,湖南龙山人,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广西  南宁  53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广西職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招标课题“‘一带一路’战略下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XZJ2016ZD32,课题主持人:王忠昌)

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是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部分。自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在规模上和质量上都得到了快速提升。2020年5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西部地区要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东西协作,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不仅关系到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也关系到新时代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成效,更关系到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建设进度,共建“一带一路”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赋予了时代意蕴。

一、共建“一带一路”: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要义

发展是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核心要义。由于经济、历史、区域等方面的因素,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相对于东部地区而言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差”,共建“一带一路”赋予了新时代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西部地区如何加强内部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如何加强与东部地区的协同发展、如何加强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同发展、如何加强与国际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等成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1.内部协同发展: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内部协同发展是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表现为内部不同发展地区、不同发展层次、不同发展要素之间的整合、合作和交流。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内部协同发展则是指把西部地区看作一个完整的发展生态系统,改变当前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无序化发展的态势,旨在促进西部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实现西部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内部协同发展的方式多样,主要包括学生的互派互流、科研成果的协同共享、管理经验的协同共创、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协同互通、课程资源的协同开发、师资队伍的协同共建。

实现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内部协同发展,是从根本上促进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提质增效的过程。现阶段,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不仅在总体上还落后于东部地区,而且区域内部的发展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尤其是西部地区“中心城市”与“边缘城市”之间职业教育资源差距日趋拉大。据相关研究表明,“西部地区经济发达的城区集中了最丰富的人力资源信息”①,周边相对较偏远的经济落后地区的人力资源则较为落后,导致西部地区内部职业教育资源的区域差异化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往往会向西部地区中心经济发达城市靠拢,如高水平的领军人才、师资及生源的“中心聚集”,导致西部“中心城市”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远远高于西部“边缘城市”。这加剧了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内部发展的失衡,抑制了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实力的整体提升。为此,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应以缩小区域内部发展不均衡为出发点,建构以“中心城市+边缘城市”为主体的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机制,借助内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互通共享,消解“好的越好、差的越差所带来的囚徒式”发展困境的无序样态,促进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整体实力向新高位推进。

2.东西协同发展: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引擎。东西协同发展是推动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劲引擎,表现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资源之间的共建共享,以实现东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共同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差距主要体现在东西差距”②。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发展优势,使得东西部之间的区域“发展差”日趋扩大,尤其是职业教育层面的“发展差”。这是因为,职业教育发展演进与区域经济水平发展之间表现出紧密的历史关联性,经济水平的落后不仅弱化了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的造血孵化能力,也削弱了人才“留职本土”建设家乡的吸引力。人才后备培养不足以及大规模外流进一步加剧东西部之间经济的“发展差”,反过来又造成东西部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发展差”。

共建“一带一路”赋予了东西部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历史机遇,特别是《意见》中强调西部地区要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积极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实现共同发展。这是因为在职业教育的发展态势中,东部地区职业教育占据着绝对优势的“生态位”,其能量流与信息流的富集程度和流通速度都远高于西部地区,导致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始终处于弱势状态,竞争力和现实影响力都亟须进一步提升。共建“一带一路”的提出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创造了一个全新生态场域。对于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而言,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要契机,依托具体经济项目建设,如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创造新机遇,与东部地区职业教育建立紧密联系,从而实现与东部地区职业教育之间的统筹发展。东部地区职业教育依托其发展优势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支持,促进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生态发展。由此可见,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要抓住共建“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突破自我发展“洼地”,实现东西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3.经济协同发展: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经济协同发展是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教育外部发展规律的体现往往在于通过对自身人才培养方式与路径的动态调整,主动参与到维系区域经济繁荣发展中来。因而,实现与经济协同发展意味着要主动契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教育服务上层建筑是教育政治属性的固定表达,教育的政治属性决定了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应协同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同时,职业教育作为“与生产一线最接近的教育”③,决定了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必须下潜并融入当地产业发展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通过充分发挥自身人才培养中转站的作用,为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将潜在的人力资源转化为显而易见的人口红利,助力西部地区经济建设。

一方面,“经济发展决定职业教育需求和供给”④。经济发展是职业教育建设的资源宝库,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必要资源支持,而职业教育承载着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如果职业教育无法跟上经济发展的需求,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则会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对于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而言,其人才培养规格变化的内在逻辑是依据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战略化调整,即西部地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变化必须依托区域产业发展,围绕区域内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以及发展势头迅猛的新兴产业的需求进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发展桎梏着经济发展的走向。区域性作为职业教育的典型特征,职业教育是否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相匹配的智力支持,是否能够主动适应经济发展进行人才培养方式变革和专业调整等,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是否拥有相契合的人力资源的支撑。当职业教育发展速度长期超前或落后于经济发展时都会阻碍区域经济发展,同时会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导致职业教育发展的缓慢及低效,进而弱化职业院校的竞争力。

4.国际协同发展: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使命。国际协同发展是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使命。职业教育国际化热潮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议题,实现从服务区域经济到服务国际市场的转向是提升西部地区职业教育适应性、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必由之路。虽然当前中国已经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但职业教育国际化整体水平仍然有待提升,即使是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也面临着规模有限、深入度不够等掣肘,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更是有限,亟须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服务国际市场,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职教故事”。共建“一带一路”的提出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即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必须在坚守和厚植于鲜活的西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面向国际市场,打造出既具民族风骨又蕴含国际风范的世界一流职业教育。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国家之间交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都得到扩张,不仅停留在经贸层面的浅层合作,更是一个在文化、教育领域“全面开花”的合作样态。“一带一路”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合作平台和交流载体,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适应国际、走出国门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和优惠政策。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具有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各国家的民族风俗习惯迥异,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应深嵌于区域的实际需求,为国际人才市场提供所需的深谙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西部地区职业院校通过主动参与到共建“一带一路”中,积极与国际标准对接,借鉴吸收一些沿线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办学经验、办学模式、课程建设经验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本土转化,突破以往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局限于区域化的遮蔽,从而提高自身国际化办学水平和办学能力,将中国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进行对外输出,推进“输入”“输出”两条道并轨,全面提升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二、共建“一带一路”: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格局

共建“一带一路”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对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新发展格局提出了新愿景,即要求形成内部协同一体化发展的区域新格局、东西协作共同化发展的时代新格局、“教经”联动化发展的跨界新格局、国际发展多边化新发展格局。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应利用当前的政策优势,突破内部融合不足、东西协同有限、“教经”联动有壁垒,以及国际化融合欠缺的发展状态,与西部大开发形成纵横贯通的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1.一体化发展: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区域格局。共建“一带一路”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新方向,要求构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区域格局。一体化发展是一种共商发展对策、共建发展平台、共享发展资源的协同共生式的发展。当前,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区域内部发展处于不平衡的状态,缩小区域差距、形成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区域一体化格局有助于提升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区域发展一体化程度取决于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诉求以及外部可提供的支持程度。区域发展诉求越强烈、外部可提供的资源支撑越多,越能促进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内部的一体化发展,而这不离开区域合作。“区域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有效形式”⑤。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区域合作旨在通过将西部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发挥资源的集约作用将合作双方利益扩大至最大化,促进职业教育资源的内部整合,缩小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内部之间的差异,从而实现区域内部的共同进步和协作发展。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区域合作包括教育层面的合作、经济层面的合作、政治层面的合作,牵涉到多方相关利益主体。因而,区域一体化合作要求坚持“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职业教育发展相关的利益主体之间应实现共商共建共享。一是政府作为主要公益性受益主体,需要区域内部各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充分的协调,共同商讨并颁布有利于促进西部职业教育区域合作的相关政策。二是职业院校要进行资源的共建共享,如各职业院校将自身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校内、校校间的交流合作,依托中心城市中规模大、发展水平高的职业院校为主干,集中周边小规模的职业院校,建立集群化的職业院校生态群落,实现以优促弱。三是企业要加大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力度,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校企合作一体化发展。

2.共同化发展: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格局。东西部职业教育共同化发展是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之义,也是时代之然。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地区,职业教育作为面向人人的大众教育,在促进人们就业、实现脱贫攻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实现东西部职业教育共同化发展在帮助西部地区的人们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共同富裕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是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举措。过去的2020年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取得了重大的成果,我国绝对的贫困人口已经消除。然而,一些西部偏远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为落后,且尚未建立起系统的脱贫攻坚机制,经济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扶贫先扶智,扶智靠教育。职业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之举,促进西部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刻不容缓。囿于西部地區职业教育发展受到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冲击的桎梏,发展水平一直不如东部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东西部之间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有逐步扩大趋势,这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阻碍作用。东部地区职业教育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实现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东部的优质职教资源的带动。“‘一带一路’有助于推动我国东西部区域的同步发展”⑥,共建“一带一路”为促进东西部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提供了机会。“一带一路”背景下,通过将东部地区的优质资源如师资、设备等在西部较为落后区域的集约和集聚,同时借助东部地区的对口帮扶政策充分挖掘东部优质职教资源强大的辐射和共享功能,能够促进东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共同发展,更好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联动化发展: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跨界格局。职业教育是典型的“跨界”教育,“跨界”是其存在之本,与经济联动发展的跨界格局是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一方面,制度的跨界。具体来说,是教育制度与经济制度交汇的双重制度跨界,决定了学校场域与工作场域交替的两种场所跨界。因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单是教育领域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与经济领域的融合。共建“一带一路”的新时代背景下,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要与西部各省市和“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经济发展相耦合,包括经济制度与教育制度间的耦合、经济场域与教育场域间的耦合以及经济发展任务与教育发展任务间的耦合。一是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制度与区域经济发展制度的耦合。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要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为中心任务,明晰西部地区的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为促进当地的产业升级培养本土化人才,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更新迭代的同频共振。二是经济发展任务与教育发展任务的耦合,具体是指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的耦合。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设计相关的学习内容,以实践知识的学习为重点,以工作产品为学习成果的评价基点,培养企业所需的具有技术操作能力的人才,主动对接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规格标准。另一方面,主体的跨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牵涉多方利益主体,主要包括“职业院校、企业、政府、社会”四位一体的多元主体。例如,企业要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场所、实训空间,与职业院校共同建立“校办厂”“厂中校”等,这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实践场所问题,也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企业自身发展。因而,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应积极寻求与企业、政府以及社会之间的合作增长点和利益契合点,协调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促进包括企业、政府、职业院校等在内的多主体的跨界交流与合作,形成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跨界新格局。

4.国际化发展: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多边格局。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立足当地实际、面向国际市场需求是其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提高质量的关键突破点。国际化水平是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评价指标。“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职业教育资源禀赋各异”⑦且各具特色,不仅有职业教育欠发达的国家如印度、缅甸、老挝等,也有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如新加坡等,因而需要采取引进与输出两条轨道并行的策略,提升现代化水平。对于那些职业教育欠发达的国家而言,正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而急需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国内职教资源的缺乏使其不得不探索与国外市场的合作之道,“一带一路”恰好为其提供了机会。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应借此机会培养各国所需的具有国际化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进行技术技能人才的对外“输送”;或是将自身一些较为先进的职教理念、职教资源进行对外“输送”,扩大“走出去”的力度。同时,对于沿线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有用经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则应积极吸收借鉴,引进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从而促进相互之间实力的提升。此外,西部地区应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把握共建“一带一路”的契机,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国际化搭建平台和载体。例如,在云南举办的孟中印区域合作论坛和中国南亚博览会、在广西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自贸区论坛等,都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国际化提供了合作交流的平台。因此,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应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共建,与国际接轨,形成国际化发展的立体多边新格局,进一步推动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多边发展格局的形成。

三、共建“一带一路”: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行动路径

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新发展要义和新发展格局的实现和形成离不开信息共享机制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课程建设逻辑的重塑、资源流通平台的搭建等行动路径。

1.完善信息共享机制: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优先选择。信息资源的闭塞是抑制一体化发展的首要影响因素,“信息不对称加剧了区域职业院校间的非均衡发展”⑧,西部地区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首要是进行信息资源共享。职业教育信息资源是职业教育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创造与积累的一切教育资源的总量,包括各种教育理念、教育制度和软硬件教育设施、教育资源等。“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实现内部协同、东西一体、经济联动以及国际协作的优先选择是完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和渠道,力求克服因信息资源不对称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信息沟通成本和破除信息沟通壁垒,从而促进多方主体间的协同共创与共同发展。信息共享机制的完善包括增加共享动力、优化共享方式、拓展共享领域。

第一,增加信息共享动力。互相信任是资源共享的基础,只有在彼此信任的前提下才能使相互之间进行资源的交换,因而需要各方政府在充分协调多方利益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保障政策,加大信息资源安全监管力度,并据此建立双方都为之努力的长期愿景。第二,优化信息共享方式。信息资源共享不仅可以通过建构实体的交流平台来实现,而且更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的优越性,完善网络化的资源交换场所。例如,利用信息技术设置相关的职业教育信息资源中转交流“公共站点”,促进信息共享的流通速度和效率。“公共站点”是一个强大的信息储存、转化以及中转载体。通过站点的建设,能够帮助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与东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院校之间实现信息资源的统筹整理、整体储存、全面重组、多方传播与共享等,提升信息资源交流的“时效”与“实效”。第三,拓展信息共享领域。西部地区职业教育需立足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充分借助“一带一路”平台,做到教学资源、学习资源等一切可共享资源在西部地区、东西部之间的区域共享、与经济之间的跨界共享,以及与沿线国家的国际化共享,以更好地服务于西部地区职业教育需求,促进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例如,中国—东盟职业教育高峰论坛、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的成功举办,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之间实现信息资源交流提供了平台与机会。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之举。育人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满足各方诉求。第一,坚守立德树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介入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要求职业教育既要树立培养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导向,又要树立培养创新意识和科研转化能力的高水平技术大师的目标。因而,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时,不仅要大力推进“1+X”证书制度的落实,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鼓励学生参加职业从业资格考试,更应该将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其中,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以及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等核心素质为己任,即实现人才培养由“适应性”转向“创造性”。第二,坚持国内国际协同培养。一是协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应立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同建立人才培养的标准,与国际通用的职业资格标准对接,同时注重培养人才的国际化通用能力。二是以项目为依托,协同开展实习实训活动。西部地区因其处于陆地交通枢纽的位置,与“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是一衣带水的陆地接壤关系,所以西部地区职业院校需要“走出去”深入了解当地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做到人才培养的“定制化”,其中,国内国外协同开展实习实训活动是最有效的方式。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应立足院校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积极探寻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共建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共同研发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平台。例如,柳州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增强自身国际化服务水平,与广西汽车集团合作在印度共建“广西汽车集团—柳州城市学院联合人才培养印度基地”,同时依托鲁班工坊建设联盟项目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合作。

3.重塑课程建设逻辑: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内容。课程建设是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内容。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推动西部地区职业教育从源流进行改革,主要包括更新课程内容、创新课程实施方式、完善课程评价等多个方面。第一,更新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更新意味着要对以往的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对那些不符合时代发展诉求的课程内容进行一定的删减,同时增加时代所需的课程内容。当前,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数字经济的繁荣,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2.0时代,因而对人的培养要求有了新的变化,要求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数字工匠。而西部地区部分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并没有跟随时代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改变,不利于发展。由此,亟须对当前的课程内容做出一定的更新。例如,对那些简单的技能操作和训练进行酌情删减,而相应地增加信息化2.0时代所需的课程内容,确保课程内容的时代性。第二,创新课程实施方式。课程实施是关乎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职业教育作为典型的跨界教育,不仅要体现在课程目标上,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课程实施上。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在课程实施上应坚守职业教育的核心特质,将企业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步骤,以及工作标准等融入课程实施中,坚持学校和企业双场域的课程实施场所等。第三,完善课程评价。职业教育的课程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评价理念。当前部分职业院校的课程评价陷入标准“普通化”、方法“同质化”等现实困境,不利于发展。因而,西部地区职业院校要完善当前的课程评价体系,坚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理念、以过程性评价为主要方法,探索增值性评价与其他评价方法相结合的路径,凸显课程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例如,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借助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主动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了“校外+校内双课堂、线上+线下双渠道、学生+学徒双身份、中方+外方双文化育人”的综合育人课程体系。

4.搭建资源流通平台: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外围样态。“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职业教育要实现与各方的协同发展离不开平台的搭建,无论是西部与东部之间的协同,抑或是与国际的协同都无法脱离一定的载体和平台,这是促进多方协同共生的外部基石。第一,搭建区域资源流通平台。区域资源流通平台能够减少资源互流的成本,使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如职业教育发展学科联盟、东西职业教育发展协会等。一般来说,可选择职教发展规模较大的省市作为区域平台搭建的中心,充分发挥中心主干辐射作用,尽可能为周边各省市提供便利。中心省市与周边省市之间的职业教育发展互补说明规模小则周边城市规模就较大,反之职教规模大则周边就较小,因而通过区域中心的辐射功能,能够使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利用。第二,搭建跨界资源流通平台,如产教协同创新研究中心。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经济的驱动,经济的发展则需要职业教育的支撑,因而服务社会经济是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职能。而教育与经济是两个不同本质属性的机构,缺乏相应的平台会桎梏双方的交流,无法实现很好的协同。通过平台的建构,并设置专门的人员研究经济与职业教育的对接,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双方的融合而实现协同发展。第三,搭建跨国资源流通平台。“一带一路”背景下,学生必须走出国门,西部地区职业院校应培养相应的人才满足不同国家的用人需求,同时积极吸纳国外优秀的职教留学生来华留学。只有在及时、充分的交流和资源流通的基础之上,才能打破国家间对人才规格需求差异的壁垒。跨国资源的流通平台搭建能够促进中外双方之间进行及时的交流,同时加大资源之间的流通速度和共享力度,从而更好地提升职业教育国际水平。例如,2015年12月,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成立的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通过搭建中国-东盟之间的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平台,从理念、标准、方案、行动、机制五个层面为引领区域职业院校面向东盟提供可參考、可借鉴、可复制的“广西模式”。

总之,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是职业教育类型存在及持续发展的本质使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为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应充分利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主动参与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计划,大力发挥自身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人才培养、文化交流、民心沟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清晰自身的发展定位,重塑新时代发展格局,完善多元化发展路径,促进自身实现真正的提质增效,全面释放技术技能型人才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人才红利”,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人才增长极”,为实现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同步发展提供职业教育方略。

[注释]

①周楠楠.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结构协同发展困境及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7(4):30.

②牛树海,杨梦瑶.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变迁及政策调整建议[J].区域经济评论,2020(2):37.

③祁占勇,王志远.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的耦合关系及其协同路径[J].教育研究,2020(3):111.

④涂宝军,郭莉,丁三青,等.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与城市发展的共轭关系[J].职业技术教育,2019(33):33.

⑤徐小明,胡秀锦,石俊杰.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发展的政策基础及理论基础探究[J].职教论坛,2016(19):77.

⑥王秦,李伟.“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东西部区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9(8):12.

⑦赵晶晶.区域发展战略视角下的职业教育空间布局优化研究[J].职教论坛,2016(36):13.

⑧张乐平,沈小碚.信息不对称理论视角下区域职业院校非均衡发展症结新解[J].教育与职业,2017(19):12.

作者:王忠昌 李晓娟

经济设计教育发展论文 篇3:

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逻辑内涵与实践路径

[摘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的使命担当。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打牢人力资源基础和释放内需潜能。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应以凸显类型教育特色、构筑多元办学格局、促进多维融合发展、提高办学开放水平为逻辑主线。同时,建议从树立科学的职业教育发展观,构建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促进职业教育社会化、开放化办学,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等方面出发,寻求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出路。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职业教育;适应性;类型教育;制度体系;多元办学

[作者简介]鄢彬(1990- ),女,安徽宣城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蒋芝英(1973- ),女,浙江义乌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硕士。(浙江  义乌  322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校級预研项目“推动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内涵式发展——基于‘管理育人’的思考和建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YZT2020003)

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文件指出:我国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提出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在新发展格局下,党中央再次强调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既有新意义,也有新内涵。各级政府、职业院校、社会各界都需要深入理解并把握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价值和逻辑,以明确职业教育建设发展的正确方向,确立职业教育建设发展的科学路径,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价值意义

1.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打牢人力资源基础。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首要意义就在于托举新发展格局,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打牢人力资源基础。

第一,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有利于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自主创新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培育打造一支数量庞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而培育打造创新型人才队伍,关键又在于广泛开展高水平、高质量的创新教育。

职业教育是我国重要的教育类型,在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增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新时期科技创新的适应性,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表现。近年来,创新教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全面融入专业教育过程当中,为我国社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可以预见,随着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持续增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步伐也会不断加快。

第二,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有利于加快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实体经济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就业创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承担的社会职能。长期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技术技能人才队伍中初级和中级技能劳动者数量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匮乏,不仅加剧了我国社会的结构性失业,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实体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失衡。新发展格局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立足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实用适切的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

2.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构建新发展格局释放内需潜能。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抓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可以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释放我国社会的内需潜力,充实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动能。

第一,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有利于提高我国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低端产品供给过剩,中高质量产品与服务供给不足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因此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化解供给侧结构性失衡问题,关键在于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而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关键又在于全产业链的技术升级。职业教育是与产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更是支持我国全产业链技术进步的中坚力量。职业教育适应产业经济发展,除了体现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面之外,还体现在职业院校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技术攻关、信息咨询等专业服务方面。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可以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支持企业技术更新和迭代的作用,从而提高我国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第二,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拉动内需增长。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是主体。国内大循环,消费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而在国民消费体系中,居民消费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关键在于促进社会充分就业和民众高质量就业。职业教育在促进劳动者就业,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不仅可以改善我国社会的就业结构,帮助劳动者群体获得就业本领,还可以让更多的劳动者获得高质量就业的能力和资格,最终达到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拉动内需的目的。

3.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为满足新发展格局下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教育需求。近年来,国民经济领域中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加速了人力资源市场中职业岗位的变迁,一大批新职业、新岗位应运而生,促进了全社会教育需求的多样化。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的自我发展需求持续释放,使得教育需求日益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是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体现。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理应在更高水平、更大范围上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这也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价值。

第一,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非正规的继续教育需求。在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格局中,职业培训一直是弱项,一方面造成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特征弱化,另一方面导致广大劳动者难以充分享受继续教育的机会。新时期增强职业教育对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的适应性,落实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的职责,可以通过全面实施1+X证书制度,引职业培训进校园,增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培训需求。此外,还可以通过推动职业院校办学社会化、开放化,面向社会劳动者提供职业培训,为劳动者实现就业技能进阶创造机会和条件,满足劳动者的非正规继续教育需求。第二,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终身教育需求。信息时代,知识更新迭代的速度不断加快,技术革新与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终身教育不仅成为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也成为民众普遍的教育需求。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通过加快建设国家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融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可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的教育机会、更多元的教育渠道和更便利的教育条件,使得各年龄层次、各文化层次的群众都能享受到我国职业教育建设成果,满足人民群众的终身教育需求。

二、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逻辑内涵

1.凸显类型教育特色,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发展基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开宗明义地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我国职业教育办学受普通教育影响,未能充分凸显职业教育本身的属性和特征,影響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首先应正本清源,牢牢抓住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类型不同的教育这一本质特征,立足类型特色的基点来寻求改革创新的路径和策略。具体而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好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特色的关键点。

第一,以能力为本位。以能力为本位是强调以能力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凸显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特征,是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鲜明反映。以能力为本位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围绕实践能力培养教育教学体系,着重培育训练学生解决生产建设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二是注重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迁移能力等。第二,以就业为导向。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促进就业既是职业教育的社会职能,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突出特征之一。以就业为导向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就是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科学设置专业,合理调整专业,以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和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行业、产业发展实际相匹配的育人体系。第三,以服务为宗旨。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就是要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办学方针,使职业教育更好地承担起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先进文化传播等各项社会职能。以服务为宗旨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也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职业教育要致力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专业服务等方式为地区行业企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和动力;二是职业教育要致力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尤其是在近年来乡村振兴等重大国家战略全面深入推进的形势下,职业教育要积极作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用人需求培养人才。

2.构筑多元办学格局,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内核。实现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是《方案》提出的重大改革发展目标。在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下,政府是最主要的办学主体。公办职业教育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绝对主导力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由高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的一元化办学格局已经难以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需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构筑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格局。

第一,推动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构筑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格局,首先体现在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上,除了各级政府以外,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科研机构等主体都可以举办职业教育,尤其是要大力倡导、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举办或者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通过促进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不仅可以充分激发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活力,弥补公办职业教育的不足,还可以完善职业教育治理结构,增强职业教育决策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第二,推动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是办学格局多元化的重要表现。促进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多元化,就是要在继续夯实公办职业教育基础地位的同时,探索多样化的民办职业教育形式,以及政府和社会力量联合举办职业教育的形式,促进职业教育办学形式“百花齐放”。现阶段我国已经发展出了集团化办学、混合所有制办学等成功模式,未来还应继续在职业教育办学形式上改革创新。第三,推动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多元化。经费投入多元化是办学格局多元化的重要保障。在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下,教育经费投入高度依赖公共财政,不利于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的筹集。新发展格局下促进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多元化,就是要在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持续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拓宽职业教育办学经费的来源,充分利用企业资金、社会捐赠、民间资本等来投资举办职业教育,实现公共财政与社会资本的互补,使职业教育事业建设发展获得充足的经费支持。

3.促进多维融合发展,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基本要求。跨界与融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突出特点。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必须立足于职业教育办学和育人的规律,突出职业教育跨界与融合的特征,促进职业教育多维融合发展,实现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第一,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一大批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由此需要构建高水平复合型、创新型的教育体系。长期以来,我国实行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独立发展、两线并行的教育体制。新发展格局下,普职割裂的教育生态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推动普职融通势在必行。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首先要打破普职壁垒,持续推进并深化职业院校与普通学校的教育合作,以双方共同设计课程、互派师资,实行学分互认、学籍互转这种崭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接受复合性学校教育。第二,促进教育与产业融合。产教融合是我国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职业教育的跨界融合特征,在产教融合中体现得尤为鲜明。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适应产业经济发展是一项重要内容,必须将促进产教融合作为中心工作来抓。促进教育与产业融合,关键是要对接产业链、创新链构建教育教学体系,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同频共振,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以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依托产教融合平台和产教融合型企业,打造产教融合型职业教育。第三,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合。书证融通是我国职业教育落实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构建国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深化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改革,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举措。实现书证融通,既是职业教育向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的客观需要,也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题中应有之义。促进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融合,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1+X证书制度,促进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各个层次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标准对接,促进职业技能培训内容与职业院校课程教学内容融合,促进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与学历教育专业教学过程统筹组织、同步实施。

4.提高办学开放水平,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表征。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开放体系,不论是构建多元办学格局,还是实现多维融合发展,都要求职业教育开放办学,开门治学。新发展格局下,职业教育为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實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教育需求,需不断提高办学开放水平,这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重要表征。具体而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开放水平。

第一,提高职业教育区域开放化水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新发展格局下贯彻落实协调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应加快贯彻落实协调发展理念,促进区域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因此,提高职业教育办学开放水平,首先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区域开放化水平。所谓区域开放化,一是指不同地区之间的职业教育开放,如东西部地区之间;二是指同一区域内部的职业教育开放,主要包括城市与县域、农村地区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职业教育开放化,就是要实现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办学、育人开放化,鼓励不同区域间的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办学,推动职业教育资源要素在区域间合理有序流动,使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惠及更多人。城乡之间的职业教育开放化,就是要统筹同一区域内城市、县域、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推动城市职业教育服务和资源向县乡下沉;同时,城市职业院校要吸收更多农村地区学子,在更高程度上实现教育公平。第二,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水平。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是基本要求。新时期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同样需要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在办好国内职业教育的基础上,持续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水平,增强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提高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水平,就是要秉持开放、合作、团结、共赢的理念举办职业教育。一方面,不断完善和创新职业教育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机制,形成职业教育国内国外一体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另一方面,梳理总结中国职业教育事业建设发展的成功经验,为全球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让中国职业教育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实践路径

1.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科学的职业教育发展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格局,我国职业教育需要守正创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科学的职业教育发展观,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供科学的思想指引。

第一,增强服务意识,明确职业教育发展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定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是职业教育办学和育人的根本目的,也是职业教育存在的核心价值所在。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应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为纲。不论是在体制创新上,还是在人才培养上,都必须以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增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于经济建设的效能为总目标。增强服务意识,就是要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与产业生产的结合度,坚持面向人力资源市场规划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布局,切实按照行业企业的岗位群技能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第二,增强质量意识,以内涵发展推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提高职业教育发展质量,是职业教育适应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体现。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在办学和育人过程中始终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质量摆在突出位置,以内涵发展推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一方面,要多措并举,加大职业教育建设发展的经费投入力度,建设更多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持续改善办学和育人条件,夯实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注重软实力建设,大力建设智慧校园,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创造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利条件。第三,树立人本观念,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提升建设教育教学体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更好地在全国各级各类职业院校中贯彻落实好这一根本任务,关键是要在全体教育工作者头脑中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使一切教育活动都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来展开,保障教育体系始终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建设导向。

2.完善职业教育制度,构建现代化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强调:“要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应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职业教育制度,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体系。

第一,加快国家资历框架建设。国家资历框架是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体系的基石,在提升职业教育体系整体质量、打通不同教育类型与学习成果、推进终身学习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教育部应尽快成立国家资历框架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学者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论证,研制国家资历框架结构和模型,制定资历框架等级的通用标准,完善国家资历框架建设的基本思路、实施蓝图和技术路线等顶层设计。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和职业院校要加快推进1+X证书制度的实施推广,在职业教育领域内部先行打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以此推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与衔接,助力教育教学改革,建设学习型社会。第二,加快“学分银行”建设。“学分银行”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学习成果管理制度,也是国家资历框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新发展格局下加快“学分银行”建设,中央和地方教育部门要加强协同。一方面,教育部应尽快组织教育界专家学者,研究制定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学分认证及转换的标准,并围绕学习成果认定、存储、积累、转换的全过程建立基本流程和制度框架,明确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之间沟通衔接的规则标准。另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快区域职业教育“学分银行”信息中心的建设步伐,完善“学分银行”平台的基础设施和功能模块,建立健全个人学习账户和机构账户的管理办法,确保“学分银行”正常运行。第三,加快建立多元共治新格局。多元共治是现代职业教育治理的基本特征,新发展格局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包含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相应地,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要加快建立职业教育多元共治新格局。全国各职业院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院校领导体制,明确学校领导班子主要成员的职责,规范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确保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得到充分落实;另一方面,要加快完善院校治理结构,健全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主体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社区等主体的咨询、协商、议事和监督作用。

3.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促进职业教育办学社会化、开放化。推动职业教育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是《方案》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开放”是一个核心关键词,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应深化教育模式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办学社会化、开放化。

第一,深化产教融合,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产教融合的“校企一体”模式,是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广泛采用的职业教育社会化办学模式,在办学和育人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联合,采取灵活多样的合作办学形式,可以适应不同地方的产教融合需求。例如,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成立法人主体,创建“前校后厂、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不仅能够充实职业院校的职业培训资源和实践教学资源,也能增强企业的技术力量和人才储备。除此以外,职业院校群与行业企业群共同构建职教集团,大范围整合校企资源,校企共同承担教学和生产双重职能,集团内部实现知识链、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的“四链融合”,丰富校企一体化内涵。第二,强化区域合作,推进跨区域联合办学。前文已经论述,我国的职业教育区域协调发展,主要包含东西部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区域协调发展。就前者而言,我国应在东西部地区之间建立省级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机制:一是可以由省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制定跨省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规划,建立省级职业教育联动机制,实施强强联合,以强带弱,促进职业教育资源要素跨省流动;二是可以依托职教集团、人才联合培养、教学交流合作等平台和项目,带动跨省校际合作办学,为教育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创造机会和条件。就后者而言,应提高统筹层次,一体化规划市、县、乡的职业教育发展,充分整合区域内的职业教育资源与行业企业资源,以城带乡,城乡联动,推进城乡职业院校联合招生,推行城乡职业院校教学一体化。第三,加强国际交流,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新发展格局下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不仅要立足国内,更要面向世界,配合党中央做出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加强国际教育交流,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办学水平。首先,我国要充分吸收先进的国际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在移植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做好“本土化”工作,打造与我国国情、社情、民情、学情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模式。其次,国内办学实力雄厚的职业院校,要积极参与国际职业教育事务,主动寻求机会与国际优质职业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加大派遣教师出国访问、进修、考察的支持力度,积极聘请外籍教师来华任教;加大对学生海外实习、游学的支持力度,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国际交流活动。

4.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是职业教育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方案》对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出的具体要求。新发展格局下,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的总体趋势,增强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

第一,加强调控和引导,健全专业设置论证审核机制。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期调查、研究、论证、审核工作是否科学、严谨,因而增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适应性,构建完善的专业设置论证审核机制是前提。职业院校设置专业,应紧密围绕国家和地方的产业发展方向。在设置和调整专业之前,应组织院校管理人员、骨干教师等深入企业以及人力资源市场进行实地调研,加强研究、分析、研判,避免盲目上马、跟风设置专业。同时,要充分发挥地方行业组织、教育研究机构、地方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咨询服务功能,依托专业机构的专业能力和市场经验,对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进行论证和审核,形成政府指导、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专业设置联动机制。第二,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高专业与产业匹配度。现阶段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产业变革与分化加剧,客观上要求职业院校建立更加完善和灵活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职业院校的专业调整机制建设工作,建立行业和产业人才供需数据、技术技能需求数据发布制度,为区域内各职业院校的专业调整提供信息支持。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则应在专业建设中承担好主体责任,加强专業预警,增强专业调整机制的灵活性、前瞻性。一方面,要建立涵盖专业就业对口率、专业满意度、专业社会认可度的指标体系,通过定期评测形成专业调整预警机制。另一方面,要抓住招生和就业两个关键环节,对招生低迷、对口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应及时缩减规模;对生源充足、对口就业情况良好的专业,则应适时扩大规模,保障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协调一致。第三,建立新建专业扶持制度,对接新兴产业建设新专业。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应高度关注产业领域的新发展趋势,建立新建专业扶持制度,对接新兴产业建设新专业,增强专业建设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随时了解产业界的发展动态和前沿信息,结合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与地区新兴产业调整和优化专业布局,在专业结构、专业比例以及招生规模上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在师资、经费、设施、教具等方面给予新建专业足够的扶持,促进新建专业快速成长,高质量发展,形成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能力。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策略,也是面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谋划。新时期深入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关于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重大举措,需要持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凝聚全社会共识与合力,推动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整体跃升。

[参考文献]

[1]周建松.以“双高计划”引领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2019(9):91-95.

[2]许红星.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发展脉络与主题分析(2005—2019年)[J].教育评论,2021(2):153-163.

[3]杨建新.变革创新:引领推动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J].江苏高教,2021(1):116-120.

[4]辛宪章,许峰,张岩松.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高职定位与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1(1):44-49.

[5]周丙洋,王子龙.“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内涵重构与战略抉择[J].高校教育管理,2020(3):30-40.

[6]陈子季.用制度体系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J].中国农村教育,2020(1):7-8.

作者:鄢彬 蒋芝英

上一篇: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论文下一篇:输出中的影视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