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论文

2022-04-19

摘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明确各级各类学校的美育课程目标,《意见》对职业院校美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诸多要求。文章以《意见》为指导,从课堂教学、校内艺术实践活动、校外展演活动等方面,论述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构建方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论文 篇1: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类选修课程平台建设研究

摘 要: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艺术类选修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思想认识转变、师资队伍组成、课程体系设计等方面入手,试图构建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研究适合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公共艺术类选修课程教学运行模式,从而提高高职院校公共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通识教育;公共艺术课程;高职院校

作为打通贯穿、融合汇集各基础学科知识的通识教育,本身带有比较强的非专业性和非职业性色彩。公共艺术课程是当代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设置并开展音乐、美术类的公共艺术课程是当前高校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虽然在通常情况下,它与学生将来的职业活动并无直接联系,由此造成高职院校师生对其重视程度都有所欠缺,但公共艺术教育重在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重在塑造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从长远来看,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养成和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近年来教改趋向也反映出教育界对艺术教育的日益重视,以及社会对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笔者所在学校为促进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健康开展,使公共艺术教学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在转变思想认识、打造师资队伍和设计课程体系等方面做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并初步实施了相应的一系列教学规划。

一、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窘境

虽然距教育部高校艺术课的指导方案的出台已有七年之久,但现今在高职院校开展并实施公共艺术教育仍面临着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

在实用主义盛行的当下,功利化的教学内容以及就业导向使许多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虽根据政策得以开设,但不受老师和校领导的重视,成为某种程度上的“课程鸡肋”,这在高职院校尤为盛行。如何扭转重理轻文的传统认识,走出“教授公共艺术类课程无用”的思维误区,这是值得整个高职教育界深思的问题。事实上,在某种程度上淡化高职教育的专业化、职业化价值取向,将其回归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这些基本素质的教育目的上来,是解决该问题的根本途径。杜威虽是实用主义教育学之鼻祖,但他也曾有过“教育本身无目的”的著名论断,这一思想恰合通识教育视域下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意义。

笔者所在学校作为一所传统工科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艺术人文的氛围相对较为淡薄。但这一氛围的形成并非是因为学生缺乏兴趣,而是由学校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支持力度不够所致。从笔者最近拟定的一份针对公共艺术课程的调查问卷结果看,虽然学生对艺术了解、掌握有限,但81%的学生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必不可少,65%的学生对公共艺术教育课抱有良好的期待,希望学校能够开设类似的课程。而在2012-2013学年,该校仅开设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规定8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的2门。对此,首先必须转变校方的认识,真正以学生的需求为本,加大对公共艺术教育的投入和扶持力度,提高艺术课和任课教师的地位。

在当今一些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没有从艺术教育的旧有模式里跳出来,依旧沿袭采用灌输式方法讲述着一系列枯燥乏味的艺术理论和知识,不但无法引导学生投入到对艺术的审美和思考中,反而造成了一种思维定式,这与艺术教育需要的凸显个性、发散思维是相悖的。公共艺术课的讲授效果与公共艺术课的定位,以及任课教师素质是密不可分的。在某些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长期仅作为一种点缀和摆设,表现在:没有组建相应的公共艺术教研室,缺乏必要的组织保障和经费支持,教师间缺乏信息的交流和反馈,教学督导不到位,并让一些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且教学设计没有统一要求,随意性较大,教学队伍的素质普遍不高。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都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课时严重不足,而讲授内容的涵盖面又太广,造成每每只能泛泛而谈,走马观花。另外,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譬如,教学机构不健全,缺少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课程介绍;对教育部“限定性选修”课程的性质把握不准,课程名称不规范,门类不齐全;对公共艺术课程的学科性、知识性、系统性存在着认识偏差,对考试的要求缺乏课程考核的基本内容和学科基础知识,对教材的选用不够慎重等。

二、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应对之策

鉴于以上种种实施公共艺术教育所面临的困难,笔者认为,从通识教育的角度来思考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思路。

(一)以通识教育思想转变认识

通识教育是每位大学生都要接受的必修课程,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通识教育体系有利于加强学生,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对其的认识,提升公共艺术课的地位。通识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指导思想,公共艺术课程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是高职教育中全面促进与加强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发展趋势。以通识教育的理念去审视公共艺术教育是大有好处的。首先,通识教育已是世界各大学普遍接受的国际化议题,已经引起中国教育界的充分重视。其次,通识教育实际上是素质教育最有效的实现方式,将艺术教育涵盖于其中,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充分发展个性,博采众长,进而可以激励学生从自己实际出发自主选课,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第三,通识教育是防止学生偏科的重要方式。这一问题在高职院校已是普遍现象。把艺术教育融入通识教育范畴,做到文理互通,博洽多闻,让高职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基于此,该校领导高度重视通识教育范畴下的艺术教育工作,将其列入学院党政工作要点,已于2011年11月成立了公共艺术教育领导小组,同时成立公共艺术教育教研中心,由人文社科部和校团委共同负责。建立起由校领导负责分管,以学校教务处牵头的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具体负责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学校从财政投入到课程建设方面都积极给予支持,保证公共艺术课的教育成效落到实处。除此之外,該校还制定了如下政策来保障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1.建设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所需的专用教室和活动室,购置教学、活动器材等。

2.每年按一定比例安排艺术教育专项经费(生均10元),确保公共艺术教育正常开展。

3.建立和完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力促公共艺术教育收到实效。

4.大力提高公共艺术课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在专职教师的职务评聘、工资、奖励等方面,享受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同等待遇。

(二)以通识教育要求建设师资队伍

基于高职学生人文知识、艺术鉴赏力略低的现状,公共艺术课程在讲授过程中就不能够太过专业或艰深,要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学得懂、听得懂,不致使学生由于课程的纷繁复杂难于接受,而违背了通识教育的思想。以通识教育较为宽泛的層面来降低艺术殿堂的门槛,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公共艺术课的熏陶。公共艺术课程作为通识课程的一个门类,不仅仅要求任课教师有过硬的专业技能素养,同时还应该具备广博的人文知识素养、敏锐的洞察力和一定的心理学修养,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上很好地将通、专结合起来,不至将公共艺术课程讲成专业课程,偏离了通识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如此一来,就对公共艺术任课老师的本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加强公共艺术课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该校已采取了以下相应措施:

1.在公共艺术课程任课教师的招聘中,为满足通识教育的需要,除了要求应聘者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外,还要对他们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课堂授课能力进行考核,结合二者,择其优而用之。

2.成立公共艺术课课程组,以学生数0.15-0.2%的比例配备教师,其中专职教师不少于50%(2013年招聘音乐专业和书法专业的专职教师各1名)。

3.选送公共艺术课教师参加在职硕士学位进修,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组织教学观摩活动和考察等形式,多级别、多层次、多渠道地培养具有较高思想素质、良好的敬业精神、一定的艺术教育理论水平和较强的艺术教育能力的专职教师队伍。

4.加强公共艺术教育科研工作,以科研促教学,以活动推普及,坚持普及和提高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公共艺术教育质量。充分发挥公共艺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

(三)以通识教育标准设置课程

影响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是通识教育的“通识性”,在设置过程中就要考虑到专业和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差异,考虑受教育对象的适应性等,那么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应该具有多元、多样和多层次的特点。再者,在通识教育下的公共艺术教育必须体现一个“通”字。当然,这个“通”并非是将各个艺术课程笼统地进行混合杂糅,而是重在与学生的专业课程相联系,与学生的课外生活、社团生活相联系,与学校的隐性课程相联系,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将艺术人文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起来。据此,该校拟定如下课程建设方案:

1.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和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通过考核,修满规定的2学分方可毕业。

2.根据学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

3.将艺术课老师指导学生参加学校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学院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周、圣诞晚会等活动列入教学课程之内,按指导时间计算课时。

4.将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年级、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之中。开设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

参考文献:

[1]刘艳霞.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2]冯兰芳.关于普通高等学校艺术公共选修课程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3(12).

[3]布朗科·尼克著.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M].马北寰,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4]曾繁仁.现代中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5]王增.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2(1).

作者:陈荣荣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论文 篇2: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构建方式

摘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明确各级各类学校的美育课程目标,《意见》对职业院校美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诸多要求。文章以《意见》为指导,从课堂教学、校内艺术实践活动、校外展演活动等方面,论述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构建方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构建方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是职业院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需要高职院校和各教育管理部门通力合作。《意见》指出各级学校要:“加强各学科有机融合,整合美育资源,补齐发展短板,强化实践体验,完善评价机制”,把学科融合和教学实践放在了突出位置。这就要求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完善,需要促使课堂教学、校内艺术实践活动、校外展演活动的有机结合,从而构建科学完善的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基础环节。《意见》指出各级学校要“严格落实学校美育课程开设刚性要求,不断拓宽课程领域,逐步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为此,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课堂教育应在开齐开全公共艺术课程的基础上,更重视艺术普及教育、重视多学科的有机融合。

(一)重视艺术普及教育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在设置上应充分考虑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接受能力,侧重艺术基础知识的普及。根据不同地区高职院校的实践,高职院校多开设音乐、美术、影视鉴赏等课程,在这些课程的设置与教学方面,应突出对艺术鉴赏的基本思维和基本知识的教学,使高职院校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得到切实提高。如美术欣赏课,要更侧重于对美术作品知识的普及,不必要求学生掌握更深入的美术知识。而艺术鉴赏课程应注重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力与鉴赏力。这一课程包括《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戏曲鉴赏》等。这类课程多侧重于引导学生感知艺术的魅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优秀艺术作品的熏陶。这类课程的侧重点在于“鉴赏”,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赏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重视多学科的有机融合

《意见》指出各级院校要“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因此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结构应侧重多学科的有机融合。具体到课堂教学方面,应在课堂教学中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实践证明,不同学科是人类文明的不同侧面,不同学科之间完全可以做到有机融合。如高职院校开设的影视鉴赏课,应侧重经典影视作品的普及,同时可与文学等学科融合,介绍经典影视作品的文学特征,介绍经典影视作品的时代背景。经典影视作品往往具备较高的艺术水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与号召力,对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有着全面深入的影响。

二、校内艺术实践活动

校内艺术实践活动是各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艺术能力的有效途径。《意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强化艺术实践,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增强文化创新意识。”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切实加强校内艺术活动的开展力度。开展校内艺术实践活动,需要丰富校内艺术实践的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注重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的有机结合。

(一)丰富校内艺术实践的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部分教育管理者把校內艺术实践活动仅仅理解为校园文艺活动。事实上,校内艺术实践活动包括校园文艺活动、艺术课程展演、艺术社团展演等。高职院校的各种文艺活动,更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提高职业能力的广阔平台。不同地区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实践表明,合唱、团体操表演、工艺品制作等活动能有效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应创造条件丰富校内艺术实践的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如积极引导授课教师与学生参与艺术课程展演活动,把课堂教学成果与校内艺术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起来。高职院校的各个学生社团、艺术团体是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主要阵地。在调查中发现,各个高职院校的社团活动的规模较大,都成立了艺术团、艺术类协会。部分高职院校的艺术实践范围较窄,如音乐艺术实践仅仅依靠学校合唱团。高职院校应创造条件开拓学生艺术实践的领域,如引导成立书法社、绘画社、剪纸协会等艺术社团,扩大学生的选择面,兼顾艺术社团的数量与质量,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二)注重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的有机结合

高职院校可采用课内与校内相结合的方式,以公共艺术的主干课程为依托,将课堂教学与校园文艺活动、社团活动结合起来,积极开发侧重于校内艺术实践的教学与艺术实践项目,积极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与艺术实践项目,提升学生的艺术感知力、鉴赏力,营造校园公共艺术教育环境。如举行校园文化艺术节、艺术社团展演活动、艺术课程教学展演、 手工艺品制作大赛等校园艺术实践活动。艺术鉴赏类的课堂教学也应适当加入技能训练。适度的艺术技能训练不但能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掌握的艺术知识,而且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如部分高职院校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适当加入经典作品的合唱教学,通过合唱等形式,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经典音乐作品的魅力。又如部分高职院校在美术鉴赏的教学中,结合经典美术作品,向学生传授较为简易的绘画技巧,提升了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三、校外展演活动

《意见》指出:“加强美育的社会资源供给,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学校美育教学服务。”校外展演活动既是高职院校学生展示艺术能力的舞台,也是高职院校提升公共艺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学生通过校外展演活动所获得的荣誉感、归属感,能够有效转化为继续接受艺术教育的不竭动力。有效举行校外展演活动,需要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艺术活动。

(一)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举行校外展演活动

大多数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与教育特点,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以推动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提升。校外展演活动也应借鉴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可尝试与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以校外实训基地为载体,与合作企业联合举行校外展演活动,把学校艺术教育与校企合作有机结合起来。

(二)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艺术活动

《意见》指出:“鼓励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文艺院团合作开设美育课程。”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艺术活动,是高职院校学生提升艺术实践能力的又一重要阵地。高职院校应注重学校艺术社团的建设,从中选拨出优秀文艺骨干参与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艺术活动。学校也可通过宣传、奖励等方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艺术活动。学生参与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艺术活动所产生的使命感与荣誉感,也能够成为学生主动参与艺术活动、接受艺术教育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Z].2006

[2]《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Z].2020

[3]王继华.推动教育的力量:教育新文化执行力[M].长沙:岳麓书社,2008:56.

[4]朱英萍.音乐鉴赏(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

[5]徐汉.对当前艺术教育的反思[J].美术大观,2007(2)

[6]陈璐.论高校人文艺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

作者简介:

赵晓雨(1992-),女,聊城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立项名单(青年课题)“通识教育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研究” (立项号:QN201849)研究成果。

作者:赵晓雨 张博文 高文雯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论文 篇3: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究

【摘要】公共艺术课程是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而设立的限定性选修课程,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个高职院校为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开设了公共艺术课程。但传统的艺术教育理念不够完善,使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在整体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比较落后,教学模式的实践也远远落后于理论研究,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 ;教学模式

一、高职院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必要性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及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都对学校美育的育人导向作用极其重视,强调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的全过程,同时对新时代高职院校中美育改革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实现美育最重要的途径即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公共艺术课程也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输送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渠道。

高职院校开设的公共艺术课程主要以非专业人群为主,为非专业人群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对他们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审美教育,以便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对促进他们人格的完善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是高职院校塑造和完善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二、高职院校开展公共艺术课程的现状分析

这个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在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同时,必须以高职院校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前提。然而,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许多高职院校因为对自身没有明确的定位,致使公共艺术课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存在着许多问题。

关于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认知,我们随机抽取了30名高职院校的學生进行问卷调查,关于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有63.3%的学生选修了公共艺术课程,还有36.7%的学生并没有认识到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要性。从这些大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高职院校中开设公共艺术课程还存在着根本性的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公共艺术课程的重要性。

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公共艺术课程的讲授,大多数都为兼职教师,这部分教师不具备艺术教育的专业素质。我国明确规定在艺术课程的教育中,具备专业素质的教师须占到艺术教育课程教师的一半以上,但很多高职院校并未达到此比例。这是公共艺术课程没有得到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影响公共艺术课程发展的另一重要原因即缺乏合理的考评机制。公共艺术课程作为选修课程,考核内容一般以基础知识为主,会采用随堂测验、开卷考试等方式进行,学生也多以通过考试为目的。而公共艺术课程开放、多元化的特点,决定了这样的考评机制对它并不适用。

由图2可知,关于公共艺术课程的评价手段这个问题,有60%的学生认为该课程的评价手段应采取理论加实践的考评形式,有40%的学生认为应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实践测评,没有同学选择随堂测验理论知识。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每个人对艺术的理解程度和艺术感受力也都是不同的,单纯考核艺术基础理论知识而忽略学生在公共艺术课程中学到的附加价值,是不科学的。例如,有些学生艺术理论知识掌握得没有那么多,但是对艺术作品却能有独特的见解和非常细腻的艺术感受力。如果考核仅仅以艺术理论知识为标准,是不利于学生艺术认同感的提升的。

三、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究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背景下,信息的接受和统计都有着质的飞越,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注定满足不了新时代的教学要求,那么公共艺术课程也需要与时俱进。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不符合现在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例如,我们常用的讲授法,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在短时间内把新的知识转达给学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会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但学生缺少直观体验知识的技能,无法得到最直接的感性知识,不利于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的启发,对所学知识记忆效果不够理想,很难引起学生共鸣。

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在以学生体验性为主的基础上,还需要结合多种教学模式,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公共艺术课程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由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关于“你希望教师在教学时,应以什么为主?”的问题,有96.7%的同学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以学生的体验性为主,只有3.3%的同学认为应该以理论知识为主。

(一)讲授法与直观演示法相结合

在《音乐鉴赏》课程中,教师将理论知识传达给学生之后,可以为学生们展示美声、民族和通俗歌曲的片段,让学生感受不同的唱法在音色上有什么区别。在《舞蹈鉴赏》课程中,教师可以展示不同民族的舞蹈风格,学生理解舞蹈的内在意蕴,从这些舞蹈动作中去剖析这个民族的舞蹈特点以及他们的民族文化,通过这种展示,使学生拥有更加直观的感受,从而对所掌握的知识记忆更加深刻。在日常生活中,影视剧是很多人的娱乐方式之一,在大部分学生爱看的影视剧题材中,经常会出现外观相似、非专业人群难以区分的乐器,例如,笛子和萧、古琴和古筝等,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爱好在课堂中直观展示这些乐器,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这些相似的民族乐器在外观上的区别,再用这些乐器演奏乐曲片段,使学生感受不同乐器音色上的差别,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作者:司元姣

上一篇: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论文下一篇:独立学院学前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