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游戏的小学教育论文

2022-04-22

教育游戏的开发以人本主义心理学、教学设计理论、学科教学理论和游戏理论为基础,与其他类型的教育软件和娱乐性网络游戏相比有着独特的优势。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关于教育游戏的小学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教育游戏的小学教育论文 篇1:

美好生活时代职业教育的新概念

摘 要:从历史来看,职业教育是双轨制的产物。“职业教育”是一个含有阶级歧视和文化撕裂性的概念。从世界范围来看,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职业教育正在进入到一个以“新职业主义”为标志的“后职业教育”时代。对我国而言,职业教育发展的百年史,就是一场概念之争的历史。我国目前正处在由职业教育大国向职业教育强国转变的关键时刻。职业教育面临着重新定位。用“技术教育”取代“职业教育”,并不仅仅意味着解决了一个学术分类的难题,还意味着我们可以对现实政策进行积极的反思。

关键词:美好生活;职业教育;新职业主义;新概念

作者简介:孟景舟(1965-),男,河南长葛人,河南科技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国家一般课题“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社会学学科体系构建研究”(编号:BJA180101),主持人:张社字。

经过一百多年的探索,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职业教育大国。因此,十九大报告将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用语由“加快”改为“完善”,这象征着我国职业教育进入到了一个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新时代。站在新时代的门槛,对职业教育定位进行新的思考显得非常必要。要思考职业教育的新定位,需要首先从思考“什么是职业教育”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开始。这要求我们必须清楚回答并审慎反思:职业教育从何处来?我国职业教育名称为何频繁更迭?世界“职业教育”正向何处去?

一、职业教育从何处来?

这个问题,如果具有基本的教育史常识,并不难回答。可是,由于职业教育是一门注重实用的学科,像这类“软问题”容易被主流舆论所忽视。虽然学界也有一些关于职业教育名称或概念之争的文献,但由于缺乏基本的史学修养,尤其缺乏国际视角,使这些争论多停留在望文生义的口水战[1]。

由教育部等七部委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把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奋斗目标。其中一个基本内涵就是构建一个既与普通教育相互独立又相互沟通、中高职紧密衔接的职业教育系统。这可以说是我国职教界期盼已久的宏愿。按照这个构想,我国的“职业教育”一词翻译成英文,就不应是Vocational education,而应是Technic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职业教育称谓。这个词组包含了三个概念,即技术教育(Technical education)、職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和职业培训(Vocational training)。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何会采用这样一个冗长又繁杂的称谓呢?我认为它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协调组织,是出于尊重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历史和现实,出于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职业教育这一称谓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或者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不同时期,不尽相同。这种称谓变化,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个案。但是,在所有的教育概念中,职业教育名称的多变性,却并不多见。职业教育是西方文化的舶来品,然而,即使在西方,今天人们对职业教育称谓的使用也没有完全统一。比如英法,历史上多习惯使用“技术教育”一词,今天英国则更热衷使用“技能教育”。美国在历史上曾经使用“职业教育”一词,今天则更多地使用“技术与生涯教育”。“职业教育”成为一个稳固的概念只是在德国,或者说在德语文化圈中。

职业教育名称如此复杂,那么,职业教育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为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看看职业教育是怎么产生的。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或者更严格地说,职业学校是双轨制的产物。与一般的想象不同的是,西方现代公共学校体系,不是按照小学、中学、大学这样一个自然次序逐渐生成的,而是相反,即先有大学,再有中学,最后才有小学。这是因为在公共学校体系建立之前,贵族子弟一般是通过聘请私人教师,在家庭中接受教育,而广大民众则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和能力。现代大学诞生于中世纪。中世纪大学起初并不是为社会最上层人服务的。西方社会贵族在财产继承上,和东方社会相似,实行的是长子继承制。那些没有继承权的次子们,为了自立门户求得一技之长就进入了大学。因此,大学一开始是为了打造一个中产阶级服务的。最初的大学人数有限,几十个人,甚至几个人的情况都有。但随着上大学人数的增多,原来的家庭教育就显得捉襟见肘,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升学的预备机构,就像今天的高考补习班,这就是中学的雏形。这样,在西方教育史上,便首先出现了一个自上而下的教育系统。这个系统是专门为以贵族为代表的上层社会服务的。此时,教育制度是单轨的,因为今天称之为双轨制的另一轨还没有诞生。在中世纪大学诞生后的差不多七八百年后,今天被称为双轨制的另一轨才破土萌芽,这就是小学的出现。小学的诞生,并不是代表着教育的一个起始阶梯,而是代表着一种教育的类型。因为小学的出现,并不是为了构建一个从低到高相互衔接的教育体系,而是为了服务一个特殊的群体,即新兴的工人阶级。这样,西方最初专门为上层社会服务的单一的公共教育体系就被打破了,出现了一个与之平行的、专门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系统,这个系统一开始只有小学,再往后产生了建立其上的职业学校,这就是“双轨制”的历史来源。显然,从这个学校制度来看,当时从学校通向社会,有两个泾渭分明的出口:一个是大学,一个是职业学校。用今天的视角来看,两个出口都是向社会职业岗位输送人才,只不过一个是所谓的“高端职业”,一个是所谓的“低端职业”。需要特别说明一点的是,如前所述,中世纪大学的诞生是为了满足一个潜在的中产阶级的需求,它主要培养牧师、教授、医生、律师等职业人才。这四种职业人才是最初的中产阶级,不仅如此,时至今天,仍是西方社会享有充分尊严和荣誉的、标准的中产阶级。因此,中世纪大学被称为职业学校[2]。

既然大学和职业学校都是为培养职业人才服务的,为何只有后者,也就是说只有培养“低端职业”人才的学校,才被称为职业教育呢?这的确给我们这个单一职业文化的社会,造成了思维的障碍和痛苦。为了解除这种思维上的困惑,看来仅仅从宏观教育制度成因上,去探求职业教育的来源是不够的,还需要从微观上分析“职业教育”一词的来历。像任何事物一样,虽然“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现象,可以追溯到远古,但它作为一种成熟的教育思想和学校制度,则是近代才有的事。说到作为“成熟的教育思想和制度”的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不得不提及一个人,这就是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在被誉为诗人和思想家基石的德国,与众多熠熠生辉的大师相比,凯兴斯泰纳也许不值一提。但说到职业教育,他却毫无疑问是无可比肩的大师。今天这种分科设立的职业学校,就是最先由凯兴斯泰纳在慕尼黑创立的。他因此被称为“职业学校之父”。在他之前的那些所谓的职业学校,只能是“技术学校”。今天,德国的职业教育被誉为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而享誉世界,因此,人们也总是把职业教育首先与经济联系在一起。然而,与这个常识相反,凯兴斯泰纳在创立职业学校时,首先考虑的是政治的需要,而非经济的需要。凯兴斯泰纳是双轨制的坚定拥护者。他倡导职业教育、创立职业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利用“职业”在德国文化中的独特意涵,找到一种驯服工人阶级的工具。这对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状态,并因此国家主义意识形态甚嚣尘上的德意志民族来说,至关重要。“职业”这一概念在德国有着怎样独特的意涵呢?它又怎样成为训练工人阶级忠于资产阶级国家的工具呢?关于德国职业概念意涵的解释,韦伯在他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有过系统的论述。他经过详细的考证,认为德国的“职业”一词和基督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德国文化中,“职业”一词最初的含义,是上帝的“呼召”,因此,职业被认为是为了完成上帝命定的安排。德语职业意涵中这种宿命的忠诚,和凯兴斯泰纳的国家主义和双轨制思想不谋而合。二十世纪初的德国,曾经把职业学校称为“技工学校”。然而,在凯兴斯泰纳职业教育理论影响下,这一名实相副的称谓并没有为人们所广泛接受,一个名不副实的“职业学校”的名称反而流行起来了[3]。这样,在德国,职业教育逐渐被狭义为培养工人的专有名词。后来,由于德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享有的巨大国际声誉,这一“错误”的概念,经德语文化圈而扩展到了全世界。

德式职业教育概念,之所以能够被英美文化主导的现代西方社会所接受,除了和它自身所具有的强势“入侵性”有关,也和英美文化中分裂的职业概念有关。在英美主导的西方文化中,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中的“职业”一词是vocation。这一词汇充分表明了英语世界职业教育概念和德式职业教育概念的紧密关系。因为从词源来看,vocation的前身是calling,而calling(呼召),正是德语职业的意涵。在英语中,“职业”一词除了vocation以外,还有profession。profession和其它职业词汇相比,一个鲜明的特征是,它表明了一个需要系统教育培养的高级职业。中世纪大学所培养的牧师、教授、医生、律师,就是四种最古老的profession。在英美文化主导的西方社会中,事实上存在着两个职业教育概念,一个是Vocational education,另一个是Professional education。在这两个概念之外,或者说之间,还存在着另外一个概念,即Technical education。Technical education在很多时候和Vocational education同义,而在有些时候又表征一种比Vocational education更高一级的职业教育。如何定义技术教育,英国曾经甚至闹到想交给法院去判决[4]。综上所述,这也许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何会采用Technic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这样一个繁杂冗长称谓的一个合理解释吧。

二、我国职业教育名称为何频繁更迭?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就是一个概念澄清的过程。从学科发展来看,最初的学术都是围绕着概念的争议展开的。这种概念的争议,最终也会投射和影响到学术的外在建制,即现实的制度体系。概念的争议和混乱,往往反映了事物发展的不稳定性。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制度虽然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但直到今天仍处在“构建”之中。而职业教育概念长期存在的争议和名称上的频繁更迭,正是这一“动荡发展”的最好注解。

我国职业教育百余年的发展史,可以说就是一部职业教育的名称之争的历史。每一次职业教育名称的更迭,并不是标新立异的文字游戏,而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政策和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程度。

我国职业教育第一个正式的官方名字是“實业教育”。1904年,处在风雨飘摇之中的晚清政府,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现代学制,即癸卯学制。在癸卯学制中,职业教育被称为“实业教育”。此时,我国新教育的胚胎还根植于封建制度的温床上。晚清政府进行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挽救奄奄一息的封建王朝。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它的基本国策。实业救国是当时最主要的社会思潮。而要发展实业,就必须兴教育,成为当时具有改革精神的封建士大夫的共识。因此,实业教育其实是实业救国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当时的职业教育完全是“社会本位”的,不具有任何个性解放的意义。不仅如此,当时为了刺激实业教育发展,还采用“奖给出身”这样一种古怪的政策。实业教育一词来自日本,因为癸卯学制是学习日本教育的产物,而日本学制则来自德国。当时学界认为“实业教育”,就是西方的技术教育(Technical education)或者工业教育(Industrial education)[5]。由此可见,实业教育一词实际上是中西文化的混血儿,而这种混血,却精准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的氛围和特质。

我国职业教育第二个正式官方名字才是今天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一词,来源于1922年民国政府颁布的壬戌学制中。这部学制虽然和癸卯学制相距不到二十年,但社会文化和经济政治制度却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特别是经过五四运动,社会文化思潮从维护封建正统,急剧地转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全盘西方,追求个性解放。戊戌学制是模仿美国学制的结果。当时,在向哪个西方国家学习的问题上,存在着美国模式和德日模式之争,最终美国模式占了上风。美国模式之所以胜出,是因为美国模式更契合了当时中国社会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潮。实业救国,已让位给了追求个性自由。“职业”一词与“实业”相比,具有个体性。“职业教育”取代“实业教育”,象征着教育由“社会”转向“个人”。这也就是今天人们仍津津乐道的“让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然而,当时的新教育,刚刚从封建社会中脱胎而出。人们对新教育的本质还处在探索之中。对什么是新教育还未完全知晓,何况职业教育呢?事实上,当时的职业教育肩负的不仅仅是今天的培养技术人才的任务,还有对整个旧教育的冲锋和批判。从这个意义上,职业教育也就代表了与科举制教育完全不同的新教育。也就是说,此时的职业教育承受了它不该承受之重。正因为如此,它以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提出而悲壮地走向终结。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进入到了一个全新时代。“职业教育”一词,被视为资本主义的东西,而遭唾弃,取而代之的是“技术教育”。在职业教育这次的名称更迭中,意识形态的作用虽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若仅仅从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契合度来看,用“技术教育”来指称有别于普通教育的一类教育,比用“职业教育”更合适。因为当时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建设培养急需的技术工人和技术人才。“技术教育”自然比“职业教育”更名副其实。但即便如此,在随后到来的“文化大革命”中,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技术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名称,都几乎销声匿迹了。因为在“开门办学”“教育与工农、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下,我国实际上进行了一场教育的“单轨制”运动。这种“单轨制”远比美国的单轨制更为彻底,因为美国所谓的单轨制,不过是以校内的分轨代替了校外的分轨。而我国的“单轨制”,则真正实现了“统一学校”。如果单从“职业学校”或“技术学校”的存废来看,“文化大革命”中职业教育是遭到了重大挫败,但若从整个教育来看,此时的教育却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泛职业化”现象。

“职业教育”的复出,是改革开放拨乱反正的结果。今天,我们会习惯地给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教育改革,特别是职业教育的恢复,贴上经济的标签,但是,这场改革更多的是教育的一场自我革新运动。职业学校的大规模扩充,实际上是为恢复高质量的精英中等教育铺平道路。也正因为此,把“文化大革命”中建立的大批低质量中学,改成了职业学校。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中非常鲜明的一个特征,或许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特征。这次“职业教育”的复出,从表面看虽然承袭了二十年代的名称,但内涵却截然不同。从学制上看,上世纪二十年代“职业教育”对“实业教育”的取代,实际上是美国的单轨制对德国的双轨制的取代,而这次却恰恰相反,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实际上是用双轨制取代了文革中所谓的单轨制。也许正因为如此,这场改革虽然顺利,但“职业教育”名称的复出却是艰难的,经历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因为在这场复出中,除了“职业教育”一词外,还有一个可以和它比肩的词汇“职业技术教育”。在这场争论中,虽然“职业教育”最终获得了官方和法律的认可,但是,“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种学术用语,却一直保留到今天。这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道独特景观。

“职业技术教育”一词最初从何而来,有待考证,但若仅从字面来看,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称谓Technica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显然有着密切的联系。“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战胜“职业技术教育”,我个人认为原因有三:一是传统的力量。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开山鼻祖是黄炎培。黄炎培创建的中华职教社,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发轫的重要象征和遗产,在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影响。在职业教育名称的“北派”和“南派”之争中,所谓的“北派”,就是以中华职教社为代表的赞同“职业教育”的一方。二是学习对象国的影响。由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巨大国际声誉,改革开放后,我国把学习的主要对象国选择了德国。与上世纪二十代相比,这似乎是给历史开了一个玩笑,还德国一个迟来的胜利。三是国家的战略选择。单轨制虽然更具社会公平,但就我国当时不高的生产力而言,选择双轨制实际是在选择效率优先,更符合国情。为了追求效率,把双轨制作为一个阶段性的教育发展战略,无可厚非,但这并不意味着非要选择“职业教育”这个名称。因为以上所述的中西文化的阻隔和差异,这个词给教育学界带来了极大的学术麻烦,比如要把职业教育提升为和普通教育学相平行的一级学科。所谓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事情,为何非要人为地将之撕裂?还不仅于此,这种学术思维的混乱,还直接影响到现实政策。比如,把双轨制延伸到高等教育领域,建立一个自下而上和普通教育相平行的、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这是否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呢?这是否是职业教育的世界水平呢?“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两个概念的并存,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隐喻。双方都在暗暗积蓄力量,等待着真相大白的那一刻。

三、世界“职业教育”正向何处去?

本段标题之所以把职业教育加一个引号,意在表明在这里探讨的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不仅是一种教育事实,还是一种概念或名称。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发展总要受特定的社会条件所左右。概括起来,影响教育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经济,一类是社会政治。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技术经济的发展對职业教育的影响。众所周知,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进入到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与以前时期相比,这种加速发展更多地是来源于技术的变革和进步。第三次浪潮还没退去,被称为“工业4.0”的第四次浪潮又扑面而来。这场变革,带来了两个与教育最为密切的变化:一个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急剧缩小,也就是传统的白领工人和蓝领工人的界限正在模糊或者消失。以前被认为是职业教育领域培养人才所从事的工作,正在越来越多地被机器人取代。另一个是职业种类更新的加快。传统的像中世纪工匠那样的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的现象,将一去不复返了。为了因应这种变化,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就提出了“新职业主义”的概念。所谓新职业主义,是针对以单纯的岗位技能训练为目的的旧职业教育而言的。其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职业教育不独是职业学校的事情,而是整个教育的职责;二是职业教育不仅仅面向眼前的需要,更着眼于终生的发展;三是职业教育不限于具体岗位的技能训练,更着重可迁移的核心技能的培养。技术经济的迅猛发展,从根本上动摇了双轨制的物质基础。而核心技能的提出,则从理论上填平了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长久对立的鸿沟。

其次,让我们看看社会政治对职业教育的影响。政治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民意的平衡,与技术经济相比,它对教育的影响更超前更直接。近代以来,民主化是最重要的政治诉求。双轨制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初具雏形。然而,进入二十世纪,在民主化浪潮推动的“统一学校”运动中,很快全体国民便“共享”了小学教育,因此,二次大战后,西方主要国家推出的学制,几乎都是建立在共同小学教育基础上的“分叉制”。而这种分叉制建立还不到二十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西方社会就又掀起了一场针对中学的“综合学校”运动。综合中学本是美国的产物,它体现了美国所谓的民主价值观,即人类最大的不平等是先天智力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虽然无法消除,但可以尽量延缓由此造成的社会差别。综合中学的价值就在于,可以为未来的总统和技工提供更多的在一起共同学习生活的经历,从而能为他们日后在社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提供更多相互理解的可能。这种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建立的综合学校,事实上也因应了技术变革的需求。或者说,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综上所述,在技术经济和社会政治的共同作用下,西方社会无论从教育整体,还是职业教育本身来说,都出现了“综合化”的趋势。这也就是所谓的“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这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说法了。下面,让我们从概念本身,去考察一下西方主要国家职业教育的具体情况。

英国是最先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它的职业教育因此也起步最早,但发展程度却长期落后于欧洲大陆。英国也因此以不重视职业教育而著称。在英国,职业教育并不像我国一样,被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型,而被视为中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一个自然的组成部分。这就是说,在英国的教育分类中,并没有把职业教育和中等教育并列起来。不仅如此,英国对职业教育的称谓,不是“职业教育”,而是“技术教育”。英国所谓的职业学校,统统不含“职业”二字,而叫“技术学校”“技术中学”“技术学院”。新职业主义这个概念首先是由英国人提出的,如前所述,它是对旧职业教育的批判。值得注意的是,“新职业主义”并不包含教育二字,也就是说它并不是“新职业教育主义”。这种差异反映了新职业主义的核心思想——职业教育是面向所有的人,而且是贯穿一个人终生受教育过程之中,并不局限于职业学校。基于这种理念,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英国人在职业教育领域更喜欢用“技能”一词。技能既可以指工人车间里的技能,也可以指科学家实验室里的技能。因此,它与“职业”一词相比,更具有“民主性”。

法国在历史上,也习惯使用“技术教育”一词。法国第一部职业教育法律,被称为“技术教育宪章”。如果单从学校角度考察,“职业学校”在法国出现的时间可能比德国还要早。但是法国的职业概念既没有德国文化中的宗教性,也没有英美文化的“分裂性”。法国的职业概念有些类似于我国,是一个单一的、世俗化的概念。法国最早出现的“职业学校”,并不同于德国后来的专门培养技术工人的职业学校。它的培养目标是中高级人才。在法国,最好的高等教育不是综合性大学,而是“大学校”。大学校也被认为是“高等职业教育”。在世俗化、单一职业观的法国,职业教育一向就被认为是整个教育的事情。上世纪八十年代,法国把职业化作为大学改革的三大原则之一,提出高等教育要特别为从事一种职业作准备。的确,在法国现有的学制中存在职业中学。但法国所谓的职业中学,只不过是不同等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训练班。

在所有的西方国家中,美国由于是一个年轻的移民国家,没有阶级传统的包袱,它是最彻底对“职业教育”进行批判的西方国家。“从前的教育名称上不叫职业教育,实际上具有职业的性质。”[6]在杜威众多的教育名言中,这句话也许并不太引人注目,但对于关心“职业教育”这一词语所携带的阶级歧视性者来说,它却永远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杜威在他的名著《民主主义与教育》中,对西方分裂的职业和教育概念,进行了无情的抨击。虽然综合中学现在成为西方社会纷纷仿效的样板,但却并非杜威这位以民主主义著称的教育家的初衷。与凯兴斯泰纳相反,杜威是双轨制的坚决的反对者,综合中学不过是他与双轨制长达十年斗争的妥协产物。美国虽然也使用“职业教育”一词,但由于在正规学制中,几乎没有单独的职业学校,因此,所谓的职业教育实际上是一系列的法案、政策或项目。即便如此,上世纪九十年代,受新职业主义的影响,美国彻底放弃了“职业教育”,而改称生涯与技术教育,即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简称CTE。CTE可以被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新西方世界”,向“职业教育”告别的时代宣言。

今天,从世界范围来看,也许只有德国和不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还在坚持使用“职业教育”。不发达国家坚持双轨制,和我国一样,是一种效率优先的战略选择。德国使用“职业教育”,是由于职业的特殊政治文化意涵和高度固化的社会和教育结构。然而,即使像德国这样的“职业教育”发源国,同样面临着综合化的极大挑战。它的双元制不得不增加基础教育年,而且在学制中也出现了综合中学。这说明,在世界范围内,一场向“职业教育”告别的序幕正徐徐拉开,正在迈入“后职业教育”时代。有人也许会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1年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仍使用了“职业教育”一词,对此进行反驳。不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1年颁布的最新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是继续沿用了“职业教育”一词,但这并不足以成为反对综合化趋势的证据。首先,我们应该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制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目的是便于统计和搜集资料,它所使用的概念只不过是对目前现状的一种认可,并不具有任何偏好。像我国和德国这样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都在使用“职业教育”一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一个国际协调组织,自然难以回避。其次,它在短线高等教育以下,对两种教育区分用的词是“普通”和“职业”,而在短线高等教育以上,用的则是“学术”和“专业”,由此可以印证,西方职业和职业教育一词所带有的阶级歧视和文化撕裂性的事实,这种分裂的职业和教育概念正是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所竭力批判的。第三,更为重要的是,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基础单元不是学校,而是课程。也就是说,它所定义的职业教育,并非是特殊的学校类型,而是存在于各种类型学校中的课程。普通和职业、学术和专业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理论和应用的关系。如果以此来论,所谓的本科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在我国早已存在,而且常常存在于同一个院校同一个系科之中,比如数学和应用数学、英语和商务英语、汉语言文学和创意写作,等等。这样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不以学校,而以课程作为统计单元,恰恰体现了以上我们所讨论的世界教育正在呈现的综合化趋势。这种综合化既是知识本身的需要,也是民主政治的诉求。

四、迈向职业教育新时代

在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之后,要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自然是不言自明的。这并非意味着要取消所有的职业学校,但至少应该放弃使用“职业教育”这样一个携带有“阶级歧视”和“文化撕裂”基因的陈旧词汇。更明确地说,应该用“技术教育”取代“职业教育”。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初衷,其实就是为了培养技术人才。用“技术教育”取代“职业教育”,是名至实归。职业和技术其实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职业是目的,技术是内容。用技术教育取代职业教育,实际上也就是由从目的区分教育类型,转向从内容区分教育类型。比如在对教育进行分类时,不必在短线高等教育以下使用“普通和职业”,在短线高等教育以上使用“学术和专业”这样一种分裂的做法,而可以使用“学术和技术”来表征“理论和应用”,贯穿教育的各个阶段,从而消除“职业教育”一词所引发的思维混乱和痛苦。用“技术教育”取代“职业教育”,并不仅仅意味着解决了一个学术分类的难题,还意味着我们可以对现实政策进行积极的反思,例如是否还需要坚持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1∶1的规模结构,是否需要构建一个也许早已存在的、所谓的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如果在一百年以前,或者在四十年前,我们也许没有勇气做出这样的反思。可是在无论从综合国力,还是职业教育本身而言,我们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国的今天,这样的反思不但是恰逢其时,还应是责无旁贷。这种更名和反思并非盲目的跟风,而是基于对世界职业教育历史和变化趋势透彻把握基础之上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到本世纪中叶,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好生活的最基本因素应该是和谐。教育作为一种型塑社会的力量,在建设美好生活过程中,理应发挥整合的作用,而不是相反。至少它应尽力避免有可能对社会文化所造成的撕裂。职业教育长期以来被贴上了“劣等教育”的标签,正如原美国教育部职业与成人教育司职业教育处处长W.沃特认为:“不改名就不能克服(公众对职业教育反应消极的)這种现象。”[7]由此而言,和“职业教育”这个带有阶级歧视和文化撕裂性的陈旧概念告别,既是对我国职业教育百余年艰难发展历程的总结,也是对我国职业教育美好明天的期盼。

参考文献:

[1]孟景舟.关于职业教育名称的百年之争[J].职教论坛,2011(16):8-10.

[2](美)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9.

[3]孙祖复.金锵.德国职业技术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36.

[4](英)托·亨·赫胥黎.科学与教育[M].单中惠,平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83-285.

[5]王炳照.阎国华.中国教育思想通史(五)[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124.

[6](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30.

[7]刘启娴.世纪之交的国际职业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

责任编辑 韩云鹏

作者:孟景舟

关于教育游戏的小学教育论文 篇2:

我国教育游戏软件商业开发现状的研究

教育游戏的开发以人本主义心理学、教学设计理论、学科教学理论和游戏理论为基础,与其他类型的教育软件和娱乐性网络游戏相比有着独特的优势。目前我国开发的教育游戏软件大多是面向中小学生的,本文对一些典型的教育游戏软件做了分析,描述了教育游戏商业开发的整体情况,对中小学教育游戏软件的设计进行了分析,剖析了我国教育游戏商业开发中的观念,揭示了产品缺乏、教育与游戏的平衡等问题。

国内教育游戏研究的起步较晚,2000年以来,首先将教育与游戏结合起来的应该算是科利华公司。它在2000年推出类似于联众世界的科利华学生智慧世界,几位学生可以一起竞答问题。还有比较著名的北京娱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k12play 快乐教育”;昱泉信息技术(上海) 有限公司的“游戏学堂”;传育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S520 快乐学堂”等。

教育游戏的优势在于可以让学习者投入更多的精力,愉快地进行深度、有效的学习。教育游戏不仅让学生在所创设的游戏情境中感受到趣味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在游戏中满足自我实现、体验快乐的同时也受到道德约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学会不轻易放弃的精神。除此之外,网络教育游戏能够使先进的技能更快地在更大的范围内共享,教育游戏的玩家必须学会学习别人的先进技能、知识,才能在竞争中取胜,同样,学习者个性化的解决问题方法也会被其他游戏者吸取,有利于知识的不断更新、发展。

我国教育游戏商业开发现状分析

(一)我国教育游戏商业开发的整体情况

从2000年至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不同类型的教育游戏软件,它们面向的用户也有所不同。我收集了从2000年到2007年比较知名并且用户较多的教育游戏软件,对收集到的资料从开发时间、商家名称、游戏名称、用户群体四个方面做了归类。(表1)

由表1可以看出,随着教育游戏理论、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逐渐成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游戏软件,但大多数是面向中小学生的,它们也逐渐被人们接受并受到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欢迎。因此可以说,教育游戏软件随着教育理论以及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会有更大的发展,也许会成为游戏的发展趋势——让玩家在游戏的同时得到教育,或是在学习的同时得到娱乐。以下就面向中小学的教育游戏软件做简要分析。

(二)面向中小学的教育游戏软件的设计分析

1.典型教育游戏产品要素

由表1可以看出,教育游戏软件资源越来越丰富,但是游戏规模较大、系列化的教育游戏软件也不太多。下面对用户量较大的并且比较典型的教育游戏产品从产品系列、产品类型、用户群体、结合学科、版本、产品特点和游戏界面这些方面作简要分析。(表2)

2.典型教育游戏的设计因素

(1)游戏类型特点

目前出现的教育游戏可以分为大型RPG(角色扮演游戏)游戏和小型Flash游戏。RPG游戏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统一的人物造型,但是开发难度大、周期长、成本高;Flash游戏一般没有故事情节和统一人物造型,开发难度低、周期短、成本低。两类教育游戏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般来说,年龄小的儿童适合Flash游戏,而年龄大的儿童则更倾向于大型RPG游戏。

(2)游戏用户对象

目前的教育游戏均不约而同地将游戏用户定位于中小学,这与中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和相对较轻的学业压力有关。然而,并非只有中小学才是教育游戏的市场。如果游戏用户对象均集中于中小学,则会加剧企业间的竞争,应适度放眼大众,让更多的群体体验到教育游戏。

(3)游戏结合学科的情况

现有的教育游戏更多地集中在数学、语文、英语等少数科目上,而科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品德、生物等方面的教育游戏非常少。为避免产品同质化引发的恶性竞争,企业应更注重其他学科教育游戏的开发。

(4)游戏的界面设计

由于这些软件是面向中小学生的,设计前对中小学生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游戏中的人物形象都满足中小学生的视觉要求和心理需要,使用了比较鲜活的色彩,设计了青春亮丽的卡通人物形象,加之赋与游戏人物魔力等都是青少年喜欢的,因此对游戏的兴趣大增,在游戏的同时也学到了知识。

我国教育游戏商业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应试教育环境下,迫于升学压力,对教育游戏的认识比较晚,但目前教育游戏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相关的研究也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开发、运营方面也在逐步实践中。教育游戏开发运营系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有观念问题、教育产品本身问题、教育与游戏的平衡问题、产业协同问题等。

(一)观念问题

据统计,目前中国的青少年学生网民数已经达到5800万人,占总网民比例的1/3(35.8%),占青少年网民的70%。其中,约有67.1%的青少年学生网民在上网时会玩游戏。网络游戏蔚然成风带来的负面效应一时间使家长与教师畏之如虎,被称为“电子海洛因”。而教育类游戏也因此被许多人称为“披着羊皮的狼”。教师、家长对于教育游戏的疑虑态度大大影响了教育游戏的发展。

据笔者的一份抽样调查显示,家长和教师对于教育游戏多采取一种审慎乐观的态度,认为其对于学习的帮助很大、应该大力支持的只占了很少一部分,特别是教师群体对于教育游戏的态度更加谨慎。大家普遍认为其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是如若传统教学模式与教育游戏发生矛盾,他们仍旧会坚定地支持传统教育模式。

(二)教育游戏产品缺乏、无法适应学生多元化需求

虽然国外的教育游戏相对来说要成熟很多,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我们不可能把他们的游戏照搬进我国。这不仅是技术上允许与否的问题,也存在着文化传统、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从教育游戏的产品品种看,主要是Flash小游戏类,大型的角色扮演游戏十分稀有,学生选择的余地小;从教育游戏产品的创意看,仍未形成吸引人的游戏风格,一般是采用游戏元素与教育内容简单相加的生硬方法组合而成;从教育游戏产品的研发策略看,未准确区分游戏对象。对于幼龄儿童来说,Flash小动画足以满足。但是随着年龄增长,由于成长环境、兴趣、爱好、性别差异等等造成的个人审美眼光不一致,使得教育游戏产品没有市场。

(三)教育与游戏的平衡问题

教育游戏一经出现就面临着姓“教”还是姓“游”的问题。如何把教育与游戏完美结合,使它既有丰富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又能体现丰富的知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是教育游戏开发者现在仍然无法很好把握的问题。

首先,从教育与游戏的结合方式来看,是采用题库练习与游戏搭配,尊重教育内容的完整性还是在游戏的基础上渗透教育教学的内容,以可玩性为主,这种两难的抉择将决定教育游戏软件的开发方向。其次,从教育游戏应该反映的内容来看,中小学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统一,而不仅仅只是追求单纯的知识点。教学内容和各地教材版本的多样化,已不再是一纲一本,而是多纲多本。教学方法已不再仅仅是灌输式、填鸭式,而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些都给教育游戏的开发带来压力。

(四)教育游戏研发者与使用者相脱节

首先,教育游戏与学习目标不对口。大多电脑教育游戏并非为正规的学校教育所设计,其内容脱离当前学校教学内容,而且功能封闭和固定,造成学校教学中难以利用这些软件。同时,游戏开发商往往对教育类题材把握不准,显得力不从心。其次,教育游戏厂商与教育工作者沟通不畅。市场上的游戏软件很多,教师很难快速判断哪些游戏适合教学使用。当遇到问题时,教师更愿意对以往教学方法进行改良,而不是寻求另一种方式——教育游戏的方式来进行解决。教师缺少时间熟悉游戏,无法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游戏中存在大量与学习不相关的内容,教师可能害怕它会对教学产生影响,以至浪费大量时间仍收不到想要的效果。

教育游戏软件的教育性和游戏性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寓教于乐,因此教育游戏的开发商越来越多,产品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育游戏正在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观念方面,教育游戏的概念正在被人们接受。专家们也正在更尽力使教育理论与游戏技术更充分地融合,正在寻找教育与游戏的最佳平衡点,教育游戏的研发人员也应该与使用群体相接轨,充分倾听使用群体的心声。虽然我国的教育游戏发展相对国外发展还比较滞后,但是也能发挥其后发优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目前存在的问题,中国的教育游戏才能迈出更大的一步。教育游戏与纯粹的教学软件和娱乐性网络游戏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必将成为未来教学软件和娱乐性网络游戏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张涛,李兴保.教育游戏激励体制浅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5,(10).

[2]贺宝勋.关于教育游戏的定义[EB/OL].贺宝勋的教育技术博客, http://hebaoxun.bokee.com/3473474.html,2005-11-9.

[3]何克抗等.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4]程君青,孙祯祥,朱晓菊.教育游戏的国内外研究综述[EB/OL] http://www.edutech.net.cn/viewthread.php?tid=1252&extra=page%3D2,2007-9-7.

[5]任伟.教育游戏产业研究报告(2004)[EB/OL] http://www.edutech.net.cn/viewthread.php?tid=466&extra=page%3D3,2007-6-18.

[6]赵瑜,宋维红,“教育游戏”国内研究现状概述[EB/OL]

http://www.edutech.net.cn/viewthread.php?tid=1818&extra=page%3D1,2007-10-28.

[7]吕森林.教育游戏产业研究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04,(11).

[8]周华杰,唐文支.教育游戏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的问卷调研[J].中小学电教.2006,(3).

[9]Squire,J.etal. Designing Educational Games: Design Principles from theGames-to-Teach Project.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3,435,43(5).

[10]Angela McFarlane, Anne Sparrowhawk, &Ysanne.Heald. Report on the educational use of games[EB/OL]. http://www.educationarcade.org/video/conf2005/Angela%20MacFarlane-2.pdf, 2002.

作者:郭张燕

关于教育游戏的小学教育论文 篇3:

情感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对于小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满足于理论知识的教育,同时也注重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召唤,兴国必先兴学,强国必先强教。当前我们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差距,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差距,只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造大批一流的人才,才能加快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发展的质量,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然而素质教育与老师的情感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素质的含义而言,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概念是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即“遗传素质”广义的素质指的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的是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再加上后天环境以及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并稳定且长期发挥作用的一种身心特征,通常称为素养,主要体现在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而小学教育,正处于后天教育的初期,必须重视语文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所以,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又重要的学科,通常需要教师进行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当前情感教学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语文情感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基于此,本文针对情感教学的优势简要阐明了四点情感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希望能对小学语文教学有所帮助。

情感教学的含义是: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发挥情感的积极引导作用,来优化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效率。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之中,与他们真心地进行交流,从而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情感变化,从而能够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正能量的心态和价值观。情感教学作为一种全面、个性、健康发展的教学模式,既充实了语文教学内容,又符合当今社会对学生全面化培养的要求,有利于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开发式教育,让学生以感恩的心态面对人生,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事物,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全面的人格。

一、 关于情感教学的研究

(一)国外有关情感教学的思想与研究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认为教育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倡“自然教育”,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提出过让课堂教学更富有吸引力,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赛也认为教学要遵循“快乐原则”,由此可见,这些观点都是抓住了学生们的情感方向,也就是尽可能的让学生们做喜欢的事,让学生们爱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从学习中完善自己,让自己的情感更加的丰富。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中,对情感因素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简单归纳来说:情感教育,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背景,在智力活动中,更大程度的收到情感因素的影响,学生对学习的热爱性,课本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是老师所带给学生的快乐,以及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快乐情感处于主导的地位,让孩子们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是轻松快乐的,这样才能使教育更加高效的进行。

在学习环境中,如果让学生们的情感处于压抑的状态,那么会让学生反感学习,教育目的难以进行,如果教学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就容易忽略学生的情感,要使学生成为“完整的人”,就要将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结合,在情感的指引下,进行教育活动。

(二)国内有关情感教学的思想与研究

我国的情感教育研究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初步构建了理论框架,并逐步将情感教学理论运用到了实践领域。“以情优教”是卢家楣提出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情感教学模式以情感教学心理学为基础,具有较稳定的活动框架,情感教学策略和评价体系是情感教学模式不可缺少的环节,情感教学模式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发展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由此可见,我国已经进行情感教学的研究有一段时间。并且相当重视情感教学在课堂上的重要性,情感教学的地位也在上升。这足以我们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再是简单的我讲你听,也不再是,为了完成教学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更多的是,对学生们进行素质教育,以及情感教育,让学生们的课堂更加丰富多彩,同时,让每一个学生都融入到课堂中。有学者指出,合作性,情感性,自觉性,成功性,创造性和审美性是情感教学的基本特征,涉及领域颇为广泛,不单单是语文课堂中,在英语教学领域,也得到了重视,其关键点在于,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目前我国对于情感教学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如何更完美的将情感教学和传统教育相结合,还需要更好的进行研究,同時,教师怎么去应用情感教学,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探讨的话题。

二、 情感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价值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方向

小学生的心理状态正处于一个萌芽的重要阶段,小学生的内心情感丰富多样,容易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投入更多情感,并进行深入地表达,积极健康的投入情感,才能促进学生在学习和成长中稳步前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参与度低,不能很好地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不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本就应该是一种互动的过程,这样才能更加准确的抓住孩子们的状态,使学习效率得到提高,然而在互动的过程中,肯定不会是一种机械式的问答,更多的是融入了老师以及学生的情感在一起,比如说,当学生遇到不会的,但是又不能不回答的时候,学生可能会紧张,恐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老师的情感处于极端状态,很可能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以至于以后孩子畏惧老师,不敢面对问题以及不敢回答问题等,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情感,对此类学生进行情感方向的引导,将孩子从负面情感中指引出来,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自信,不惧困难与挫折,已达到情感强化的目的。除此之外,当学生处在极度优越的情况下,也要及时把握,以免孩子形成自大或者骄傲的心理情绪。综上来看,学生的情感方向,随着课堂的进行,也随时在发生变化,作为老师一定要身心投入,时刻观察,将学生们放在课堂教育的主体位置,时刻关注,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达,健康地进行情感发展。

(二)增进师生亲密关系,提升教学质量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情感教学这一教学方法,有利于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的相处关系,与学生成为朋友,而不是把他们当作孩子来交流,更不是教训。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选择倾向性,比如喜欢什么,就会更接近,或者去模仿等,这样一来,如何把握师生关系就会显得格外重要,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尊重。这就要求我们把学生当作成年人来沟通,能够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和肯定,适当的引导,而不是批评否定,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平等沟通交流的前提下,课堂氛围自然会轻松和谐,从而提升课堂质量,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 情感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立足教材内容,挖掘深层情感

所谓情感,主要包含:开心、讨厌、生气、兴趣、喜好、害怕、担心、伤心、失落等多方面的情绪。小学生的语文教材内容,多半是趣味性强、情感丰富的故事性文章,文章中大多数抒发了作者本身的真情实感,需要在课堂上进行理解和挖掘,让学生有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或者让学生能体会到环境或者背景所带给读者的真实感。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带领学生熟读课文,深入剖析文章的深层内容,分析作者想要表达出什么样的情感,又是如何将这种情感体现在文章内容中的,引导学生将文章表面内容和深层情感相结合。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深刻形象的记住文章所要讲的,也能更加容易领会其中的道理和精髓。比如说,在进行三年级上册《我的弟弟小萝卜头》的教学讲解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熟读课文引领学生感悟文章深层表达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从而让学生理解文章中小英雄们的伟大,同时可以扩展文章所述的历史背景,使学生们更加形象生动的来领悟英雄事迹。这对小学生正确情感的建立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设置情景,烘托课堂氛围

小学生正处在一个刚刚生长发育的萌芽阶段,思想意识还没有发展全面,并且此时的学生大多数的生活时间处于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所以接触的事物不一定具有丰富多彩性,另外,在家里,接触最多的是家庭教育,氛围,生活所带给学生的最直接的情感交流,而在学校,传统的模式又颇具有枯燥无味。但是,小学生的情感很容易被客观事物或者是外界因素影响,所以教师应该抓住这一重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意通过设置合理的情境,来烘托教学课堂的氛围,让学生能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又能进行情感发展。例如:借助多媒体的优势进行教学的引入或者是课程文章的教学,在正式开始上课之前,播放一段动态感十足的音乐、趣味性强的视频,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下,激发对文章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好奇心。

除此之外,也可以让孩子们适当看一下当前社会热门的具有教育意义的视频,观看结束后,让学生进行自由地讨论,表达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是怎样理解这段视频的,从这段视频中又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给学生提供自主发言的机会,从发言中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同时,教师应当认真听学生所表达的看法,紧紧抓住学生们的情感发展方向,进行情感教学;其次,也可以在课堂上多引入游戏,利用小学生爱玩的天性,让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这样能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找到学习的自信,从而更愿意去主动学习语文,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间接地进行学生之间感情的培养,进行情感教学。例如:在学习小学五年级《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文章时,由于这篇文章的背景比较悲壮,教室可以选择悲伤情绪的音乐作为教学背景,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内心表达出的敬爱、悲痛的情感。

(三)与学生“朋友”般相处,在学习生活中进行情感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进行学生的情感教学中要注重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朋友”关系,不要把他们当作孩子来交流,而是把学生当作成年人来沟通,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和肯定,适当的引导,而不是批评否定,要肯定学生的思维和情感,鼓励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喜欢和你在一起,更加喜欢上你的课,这样一来,教师和学生直接的距离会更近一步,学生不会躲着老师,老师也可以更准确的把握学生们的想法以及思想动态,因为小学生刚刚开始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或许不敢和别人分享,但是如果老师发现的及时,可以进行指导和鼓励,毕竟,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支持。要抓住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符合他们认知程度以及正确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引导,给予他们尊重的同时,正确的引导他们的思维和情感,万万不可对孩子們的想法或者行为采取不采纳,不理会的态度,这样会很大成都的磨灭孩子们的积极性,做到积极认可,善于沟通,时刻关注,这才是教师们应该做的事情,教师要学会保护学生的内心情感。

例如:在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来收集大自然中的景色、事物等等,并且让学生们对自己收集的一些事物进行讲解,看学生们对这个世界是怎么认知的,然后再针对孩子们的看法,进行进一步的情感教育。在讲解收集之后可以保存为图片,制作成画册,或者制作成影集,发给学生,这也是对学生们的认可,也是对学生们的鼓励。以上这些方法都是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还可以有效调节课堂上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进行情感教学。

四、结语

综上所述,情感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在对小学生情感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情感教学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结合,在教学中,时刻把握学生的情感动态,及时进行指引或者鼓励,让学生对于懵懂的事物不是畏惧的心里,从而不断提升小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之间产生共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如此一来,可以是学生们的情感生活不受到地点的束缚,可以让自己的情感更加的丰富多彩。同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程度和接受能力,也不能完全拿成人的情感认知来要求学生们,力度要游刃有余。时刻把握孩子们的认知世界,以及情感方向。在综合因素的基础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使学生更加的优秀和自信。

(责编  张 欣)

作者:徐国文

上一篇:完善改革对策的税务管理论文下一篇:环境监测评价与生态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