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信息公司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管理控制和风险管理是学术界、实务界和监管界最近20年的热门话题。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物流管理信息公司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物流管理信息公司管理论文 篇1:

基于公司绩效角度浅谈会计信息系统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摘 要:时下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美国大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重大缺陷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又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内部会计控制信息系统作为重要的内部控制措施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具体政策和程序 ,它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运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本文结合近年来广受学者关注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 ,指出在公司治理中应如何构建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使公司治理结构的安排充分发挥效益 ,以保证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会计信息系统;利益相关者;会计电算化

引言

此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肆虐蔓延,引发了对危机原因的多角度、深层次的思考。美国次贷危机、金融衍生品泛滥固然是此次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但更深层次的源头在哪里?如前几年美国的安然公司、安达信会计事务所的破产和丑闻充分说明了危机背后的原因应该潜藏在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中。本文将探讨:在公司治理中应如何构建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使公司治理结构的安排充分发挥效益,以保证公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一、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整合分析摸型

目前,有关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研究存在着两种倾向,即公司治理研究只考虑狭义的公司治理范围,其中主要研究内部监控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而公司管理研究中,又只注意企业外部环境、公司文化、管理风格的影响,而很少把公司管理系统与公司治理系统结合起来综合研究。

其实,公司治理与管理是存在紧密关系的两个方面,按柯克兰和瓦提克(Cochran and Wartick)的研究结论: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之间潜在冲突是构成公司治理问题的内容之一,因此公司治理的目标就包括协调公司的治理和公司的管理。[1]治理与管理的区别依赖于经济学上定义股东与管理者关系的企业理论模型:股东拥有企业仅不参与经营管理,股东通过选举董事会作为他们在公司决策中的代理人来监督经营者的行为。据此,公司治理被看成与公司的内在性质、目的和整体形象有关,与该实体的重要性、持久性和诚信责任等内容有关,而公司管理则更多地与具体经营活动有关。可以认为,治理与管理的差别在于:(1)治理的中心是外部的,而管理的中心是内部的;(2)治理是一个计放系统;管理是一个封闭系统;(3)治理是战略导向的,管理是任务导向的。简言之,公司治理关心的是“公司向何处去”的问题,而公司管理关心的是“怎样使公司达到上述目标”的问题。同时,企业治理和管理又是密不可分的。公司治理和管理都可能直接对公司管理运作过程产生影响,但在通常情况下,公司治理系统主要是通过影响公司管理系统来

二、最优的公司治理结构需要怎样的会计信息系统?

明白了公司治理的终极目标后,我们接下来讨论在会计信息系统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内在需求。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永恒命题。公司治理是相当严密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企业生产要素、产权要素以及企业相关利益者的权、责、利得到合理匹配与分工,要求权利制衡、激励和监督机制的严格和周密的控制运行,通过完整系统的制度安排和控制程序,使企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都能按照既定的流量、流速、流向在执行中起动、运行、停止。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是现代企业制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伴随着股份制公司的诞生和发展,从股东到公司员工的层层授权和代理,就成为公司内外部各利益相关者最为核心的关系。为了防范可能发生的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目标错位甚至背离,规避可能存在的代理人为自身利益而损害委托人利益,即所谓“道德风险”的发生,在公司治理的理论和实践中,各种对代理人的经营管理、经营绩效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的制度安排和控制机制被设计和制定出来,并逐步形成了“关系框架+制度安排+控制机制”三者合一的公司治理架构。

内部控制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内容。公司治理既是一个静态的组织架构和控制机制,也是一个动态的螺旋式不断趋向完善的过程。在公司治理初始,治理目标定位在防范“道德风险”,治理手段主要依靠资本市场的作用和社会中介的会计控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跨国公司的发展,人们把关注的目光从道德风险转移到管理风险、经营风险、被兼并风险上,因为这些风险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公司治理的目标也从股东和公司利益最大化,转变提升为公司价值的最大化。这些都迫切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监督的内部机制,与外部约束、控制和监督形成合力,共同承担起建立科学严密的公司治理机制、完成公司治理任務的重任。

公司治理这一制度安排所决定的企业目标、决策人及风险和收益的分配都围绕风险展开;风险直接影响目标的实现;而决策人对风险的控制和管理直接决定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及实现的程度;公司治理结构中各部分的人员需要承担所分配的一定风险并获得相应的收益。另外,从解释公司治理问题产生的经济学观点来看,无论是契约理论中提及的不完备契约,还是信息经济学中提及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代理理论中提及的代理问题,这些引发公司治理产生的因素究其实质都属于风险,都是使企业目标无法实现的各种潜在的、可能发生的事件。公司治理是组织应对风险的战略反应,其职责核心就是确保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案的适当性,因此公司治理中包含一些战略性的风险管理的因素。例如:公司董事会所设定的公司经营管理基调是风险偏好型或是风险规避型;再如公司高层管理当局(CEO)在经营风格、理念、管理哲学中包含的风险态度等。这些战略性风险管理因素就是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的交汇点。

要提高公司整体的管理效率和效果,必须做到:内部审计、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规避公司风险,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作为企业信息化的核心部分——会计信息化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以管理思想、模式和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处理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存储。二是按现代管理信息系统的思想来构架会计信息系统。从横向来看,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内外部信息系统有机结合,信息资源高度共享;从纵向来看,不仅包括基本的账务核算系统,更主要的是对会计信息进行管理的财务活动、会计决策与决策支持系统也应被包含在其中。三是会计信息化将对传统会计组织和业务处理流程进行重整,按现代管理模式重组会计组织和会计流程,可以支持“网上企业”、“虚拟企业”等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四是以国际互联网(Internet)为纽带的全球信息共享。

三、公司治理、公司管理与会计治理三者互动关系的历史考察

在工业革命以前的漫长年代里,尽管出现了复式簿记这样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巨大突破,但会计的发展始终是缓慢的,仅停留在简单的记录阶段。工业革命到来之后,科技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组织上的变革和创新。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属为特征的股份公司的产生就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组织上的创新。现代流行的大部分经典性会计思想的產生都源于股份公司的实践(尤以美国为甚)。今天的绝大部分管理会计的方法都产生于1825-1925年,而这一恰恰是公司制逐步完善的时期。作为现代生产技术的先驱者的纺织工业,首先将制造一件产品的所有生产过程内部化并一体化于一家工厂。这些纵向联合企业中的经理们要求会计系统提供每一道工序上半成品的单位成本数据,以便于将自制半成品成本与外购价格作比较。然而,真正引发会计大发展的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工商企业——铁路公司的出现。它们首先雇佣大批支薪经理,建立起大规模内部组织机构,严格划分各部门,并明确了各部门的责任和权力。当时铁路公司的高层经理都深深懂得,内部信息的不断流通对于新兴大企业的有效经营是至关重要的,他们首创了会计和统计报表制度用以监督、评估经理们的工作。由于对精确信息的需要日益迫切,因而收集、整理和分析企业日常经营中所产生的大量各种各样的数据的方法也大有改进,更重要的是它导致了会计制度的改革,促成了会计脱离管理的领域而自成一门学科。新的会计制度分为三大类:财务会计、固定资本核算和成本会。

到了19世纪后期,许多大型的工商企业纷纷学习引入铁路公司的管理和监督方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安德鲁?卡内基的美国钢铁公司。正如霍利所指出的,工厂生产速度的大增,使其对经理的要求也大为提高。由于金属生产的每一个生产过程都牵涉到不同的活动,因此全面的协调和监督是困难的。为了对分管各个冶炼阶段的工头们进行有力的管理监督,他们发展了一套实行协调和监督所不可缺少的统计数据。特别是引进了“会计凭征制度”,每个车间在完成每一订单后,都要填列所消耗的材料和人工的费用。记载着生产每吨钢轨所耗费的各项原材料成本的日报和月报及时地送到卡内基手中,成为卡内基最主要的监督工具。其后在二十世纪初,对公司制的演进和会计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是杜邦炸药公司,它是历史上最早的权力集中的、按职能划分部门的联合企业。与其它的联合企业一样,公司由董事会的执委会领导。除董事长之外,执委会的成员们都负有双重责任,既要对分管的职能部门的业绩负责,又要对公司作全盘性的管理,而第二项责任居于优先地位。执委会在执行工作时的主要依据之一就是由财务部门所算出的日益复杂的、关于成本会计和固定资本核算的资料。杜邦公司分管财务的副董事长皮埃尔?杜邦在公司合并完成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统一所有参加合并公司的会计制度,为公司的所有工厂和办事处制定出一套相同的会计程序,并牢固地控制流动资本的稳定供应。他们在完成这些工作时,在现代工业会计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工作,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一是首次将会计上的三个基本类型—财务会计、固定资本核算和成本会计——有效地结合成一体,从而有助于为现代的资产会计奠定基础,到1910年,他们已发展出一套后来成为二十世纪工业企业标准会计程序的会计方法和会计监督。二是设计出投资回报率(ROI)这一指标(即后来被广泛运用的杜邦财务指标分析体系)。利用这一指标,杜邦公司的经理们得以明确地说明,现代管理对利润率和生产率所作出的那部分基本贡献——通过对经由生产和分配过程的材料流程进行管理协调而得到的节约。这些会计上的创新成果成为了企业经理必不可少的管理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才使管理上的有形的手在协调和监督经济活动方面得以取代市场力量的无形的手。

在1925-1975年这段时间里,美国企业的会计系统则受到了税法和会计准则这些外部因素的极大影响。在20世纪最初的二、三十年中,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会计领域变得相当复杂,早期单一的会计方法不再存在,有效的会计方法尚未建立起来。在会计艺术观的指导下,美国会计界呈现一片混乱景象。当时,对资产计价,流行多种方法,包括原始成本、重置成本、现行市价等,对收益的性质来源,都存在不同的理解,,由于19世纪后半期至大萧条时期,美国社会缺乏完整、严格的法律等外部约束公司的治理行为。这时会计便真正成为企业家们粉饰公司业绩,欺骗股东,追求个人利益的“艺术”了。由于当时会计实务如此混乱,1929-1937年的经济危机一开始,就有人猛烈批评会计界,甚至有人认为,松散的会计实务是导致美国资本市场崩溃的原因之一。在这一情形下如何从外部强化对企业的监督和治理日益受到重视。美国国会相继于1933年和1934年分别通过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规定所有证券上市公司都必须提供统一的会计信息,并于1934年成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并要求该组织负责制定上市公司所必须遵守的统一会计规则,从而使财务会计进入了接受准则规范的时代。经过SEC、APB、FASB等准则制定机构及其相关利益团体的不懈努力,到50年代中期,美国已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会计准则体系。而会计准则制定过程是一个各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奕的过程,希图通过制定具有强制性的“公认会计准则”来贯彻自己对企业进行治理和管理的思想,以最大程度实现自我利益。

1975年以后,现代工商企业所受到的最大冲击莫过于信息技术革命。技术创新必然导致组织创新,此时日本走在了企业革命的前列,创新一系列诸如适时制造系统(Just一in-time)、灵活生产体系(contingency productions system)等新的生产管理制度。从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工商业者开始产生危机感,并对传统的生产管理制度进行了认真检查和深刻反思,许多公司决定学习日本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并推行新的“适时适量生产和存货控制制度”,全面改革了生产管理方式。但同时,现代管理会计的观念仍是老一套,没能与这些新的生产管理制度同步发展。因而本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美国会计界指出了管理会计已出现严重危机,1987年约翰逊和卡普兰两位教授出版了轰动西方会计界的专著“相关性消失了——管理会计的兴衰”,认为现行的管理会计体系应该有一个根本性的变革,才能符合当今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发展的现实情况。

作者:傅珍珍

物流管理信息公司管理论文 篇2:

论四种控制机制的关系整合

【摘要】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管理控制和风险管理是学术界、实务界和监管界最近20年的热门话题。文章从会计学的视角并基于信息和控制的关系,对四种控制机制的关系进行了规范分析,认为它们各自虽是由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独立发展而来,但实质上无非是信息(包括会计信息并以会计信息为主)在组织的不同层面,按照不同的目标和风险导向,进行加工和通讯的过程,而这种信息的过程并发产生的管理作用就是控制。基于信息和控制的这种同一性,文章按照目前普遍接受的COSO框架提出了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管理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整合建议。

【关键词】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管理控制;风险管理

引言

控制(Control)是一个广泛应用于工程学和生物学的概念,管理学和组织对应,组织的主要构成是盈利性质的企业或者公司。从公司管理的角度,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管理控制和风险管理(以下简称“四种控制机制”)是近20年各个领域的热门话题。在学术界,很多论文探讨这四种控制机制的关系,《管理会计研究》(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09年第一期以专刊讨论这个话题。谢志华(2007)分析了其中三者的关系,而张宜霞(2007)关于内部控制概念体系的分析,已经触及到与公司治理和管理控制的关系。在实务界,各个行业的企业和咨询公司已经在这四个领域投入大量的资源,从CEO薪酬到平衡计分卡,再到萨班斯内部控制实施,以及目前红火的企业风险管理。在监管界,各个国家的监管当局因为实务界发生的各种经营失败和舞弊丑闻,也在这四种控制机制方面加大监管力度,包括美国的萨班斯法案、欧洲的巴塞尔协议,以及各国证券交易所的各种有关公司治理的法规条例。然而这四种基本的控制机制在概念框架上究竟是什么关系,它们是各自独立的概念吗,从公司管理的角度,它们应该如何联系并整合在一起?这些最基本的问题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上都是空白,而这种空白的结果就是学术界、实务界和监管界的话语体系混乱。无论哪个领域,一般管理学背景的人员强调公司治理的重要性,突出董事会、组织结构等概念;审计师、财务会计背景的人员强调内部控制,而管理会计师又强调管理控制,同时金融和财务学背景的人则认为市场、信用风险的控制最为重要。基于上述的问题描述,本文从公司管理的本质出发,基于信息和控制的关系,按照会计学的视角对这四种控制机制的关系进行规范分析,进而提出一个建议性的整合框架。

一、公司、管理、控制和信息

两权分离的公司制企业是目前组织的主要形态,按照法约尔的定义,公司管理的主要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协调和控制。这个定义中,控制仅仅局限在对结果的评价和反馈。然而从过程的角度,组织、领导和协调其本质也是一种控制,而计划的本质就是一种事前控制。如果认为控制的根本属性就是通过产生影响来实现目标,公司的一切管理活动无非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控制,使得投入的生产要素产出期望的结果,那么公司管理的实质就是控制。

三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发展对现代公司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控制论于1948 年由维纳创立。维纳关于控制的定义是:为了改善某个或某些受控对象的功能或发展,需要获得并使用信息,以这种信息为基础而选出的对于该对象上的作用,就叫作控制。由此可见,控制的基础是信息,一切信息传递都是为了控制,进而任何控制又都有赖于信息反馈来实现。公司管理中存在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信息,从类型上包括会计信息、物流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等;从层次上包括原始数据、业务数据、经确认和计量的会计信息、以及综合各种类型信息得到的更高层次的决策支持信息和决策信息。从公司不同管理职能来说,会计是最适合充当“信息经纪人”的角色,因为编制各种报告的过程,就是反映公司管理所有流程、人员和系统的过程。会计师编制的各种外部、内部报告中,各种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融合,突破了传统“货币计量”的会计假设,使得会计信息完全具有充分的代表性,用来直接分析信息和控制的关系。Williamson认为“组织的问题就是如何精确地按照信息处理过程对企业进行分解”,而按照计算机科学的广义信息定义,信息层次包括二进制数字、字节、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前三层都是信息的物理方面,并不构成任何管理含义。后三层:信息、知识和智慧是人对于基础信息按照方法和规则进行加工和通讯的结果,这个过程构成了对公司的控制。从会计学的角度,以杜邦财务分析和平衡计分卡为例,单独的税后利润和权益总额是无法衡量不同规模公司的投资效果的,但是如果用这两个指标计算净资产收益率(ROE),然后进一步进行因素分解,就可以比较不同规模公司的投资效果,并分析和控制资产收益率、销售周转率和财务杠杆对ROE的贡献比率。同样,财务、客户、流程和学习增长的指标,单独而言都无法有效地实施公司战略,但是当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建立起“财务受客户影响,客户受流程影响,流程受学习和增长的影响”这样的逻辑,独立而缺乏控制作用的“信息”就可以升級为具有相关性的“知识”,实现特定的控制目标。在公司的高层,具有控制作用的会计信息进一步和管理层、董事会成员的分析、判断和直觉结合,升级为战略层次的“智慧”。不难看出,控制论揭示的信息和控制关系的本质在管理领域依然适用,会计信息不断升级加工,并在公司的纵向和横向不断进行通讯的过程就构成了控制的作用,本文将信息和控制的这种关系称为“信息与控制的同一性”。因此管理学意义上的控制相对于信息而言,并非独立的概念。信息的加工和通讯就是控制,反之亦然。

二、信息系统论与管理活动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

20世纪80年代以后,会计学界有关信息系统论和管理活动论的讨论,本质上也是忽视了信息和控制的同一性。马克思将会计归纳为“观念总结和过程控制”,也恰好说明会计作为公司管理的一个子系统,它同时具有生产信息和实现控制的双重作用。因此,会计作为公司管理中最重要的信息系统,它所生成的会计信息所具有的双重属性,也证明了信息是控制的基础,控制是信息的目的,并且这种基础和目的是一种并发关系,并不存在任何时间和逻辑的先后。类似的,有关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关系的讨论,也反映了人们对信息与控制关系的认识发展。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概念区分,无非是历史上两种会计系统分别从逻辑上满足了不同的控制目标(外部的资本市场和内部的管理层)。然而这种概念差异也在逐渐融合和消失,两种会计系统其实已经越来越多地提供彼此相互有用的信息。王世定、徐玉德(2004)讨论了这个问题,在集成的信息系统中,不同的会计概念将转化为“规则引擎”中不同的计算规则和方法,当同样的业务数据被提取后,按照不同的规则就可以计算得到不同类型的会计信息,而任何一种会计信息在不断的加工和通讯过程中,就表达为不同的控制活动以实现不同的控制目标。

三、四种控制机制的整合:基于会计信息

基于前面的分析,笔者认为公司管理的实质是控制,而从控制论的角度,控制功能的实现就是不同类型的信息在公司不同层面不断加工和通讯的过程,因此信息和控制具有同一性。会计信息是公司管理信息中的重要类型,因为会计本身具有的综合性,会计信息必然是公司管理中最重要的信息类型,并承担控制功能的重要责任。COSO(2004)将企业的控制目标分类为战略、运营、合规和报告,从会计师实务操作的便利性来说无可厚非。但是从根本上讲,战略、运营和合规就是任何公司需要实现的三种控制功能,而这种控制的实现是通过不同信息类型,尤其是会计信息的不断加工和通讯实现的(也就是COSO所谓的“报告”)。因此从逻辑上COSO的四个控制目标中是一体的,无非战略、运营与合规是从控制的角度,而报告是从信息的角度,两个角度体现的是信息与控制的同一性,只是会计师从实务角度的一种分解。这一点类似会计学上的借贷记账法,借和贷从两个角度记录同一笔交易的不同属性。Mikes(2009)认为不同控制机制在专业领域的发展实质是对公司控制和话语权力的争夺。实际上,现状就是每种控制机制的概念都在不断泛化并试图包含其它的控制概念。毋庸置疑,这四种控制机制在各自的领域都发挥了一定的控制功能,然而由于信息和控制从根本上的这种同一性,以及公司管理资源和成本优化的必要性,这四种控制机制在未来必须从理论和实务上进行整合。

基于上述分析,四种控制机制是以会计信息为主的不同信息在组织的不同层级首先保证信息可靠性的基础上,按照不同的方法和规则进行不断加工和通讯,产生具有相关性的控制信息,而这种升级的信息在组织内部不断流动的过程中,就形成不同风险导向的控制活动,进而实现不同类型的控制目标而产生控制功能。本文基于COSO的四种控制目标的框架,按照会计信息的特征以及在组织内加工和通讯的路径,将四种控制机制整合在一起,如圖1所示。

图1中,A,B,C,D对应了COSO的控制目标,而1,2,3,4则体现了四种控制机制从逻辑上与COSO框架的对应关系,显然这种对应关系是通过会计信息的流动连接起来的,因此公司就是一个上下循环的信息和控制系统。随着信息需求的日益变化,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假设都会受到挑战和变化,会计信息的范围也必然扩大,因此会计就可以在战略和运营两个层面实现更多的控制职能。图1中公司方框左侧的“C报告”代表了会计的“观念总结”,而右侧的“A战略”和“B运营”则代表会计信息在进行观念总结的同时,信息的加工和通讯过程就形成在战略和运营层面的“过程控制”作用。而D合规性(内部和外部)强调的不是信息的加工、升级,也不是战略和运营的效果,而是前三个目标在执行过程中,是否符合各种内部政策与程序,以及外部法律与法规的要求。这个目标的设计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对于业绩(performance)和符合(conformance)的平衡,以及公司管理中内部规范和外部监管的趋势。从经济学角度,如果认为公司内部和外部的本质都是一种“市场”,那么人性和商业的本质决定了公司的基本控制目标应该是业绩导向的战略和运营。然而“市场失灵”的存在使得符合导向的合规问题必须成为和战略、运营同等重要的控制目标。因为这三个目标本质上都是通过信息的加工和通讯(报告)实现的,可以按照会计信息的路径将四种控制机制匹配到COSO的四个控制目标体系中。

一是公司治理。完整的公司治理包括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外部治理包括股权结构、所有权集中度、资本市场、债券结构、公司控制市场、MBO、LBO等,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政治、经济、法律、监管、技术、文化等环境因素,这些并不属于本文的写作范围。公司内部治理,主要是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对于战略制定和其它重大战略问题(例如信息的披露管理、重大会计政策的选择、审计师的更换、董事和CEO的提名、预算审批、高管层薪酬制定、重大危机的处理和公共事务等)的控制。因此,会计信息的流动在公司高层产生的战略控制(COSO目标A)主要是通过公司治理得以实现。例如,战略管理会计可以应用于产品和市场的战略制定,战略审计在董事会监督管理层战略制定和实施能力中的作用,以及管理会计的某些方法对于预算和薪酬委员会执行控制功能的指导意义等。

二是内部控制。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重点是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主要控制活动类型包括复核、授权、监督等,这些控制可以合理地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有效性和权限访问,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角度,侧重的是可靠性(reliability),但它本身并不解决信息的相关性(relevance)。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按照财务会计GAAP(准则)的要求或者不同的管理会计方法和工具实现的。Kaplan在《相关性遗失》中论述的就是管理会计在提供具有相关性的控制信息方面面临的挑战。同时需要指出,管理控制的控制特征,是对人员进行授权,并不直接控制他们的具体行为,而是定期测量业绩,然后通过薪酬计划等方式实现控制,这是一种充分调动人员灵活性和积极性的结果控制。而内部控制的不同控制活动,一方面控制了信息的可靠性,另一方面也构成了具体交易和事项的过程控制。从这个意义上,内部控制是对管理控制的有益补充。因为当管理控制定期(季度、半年、一年)对人员进行业绩评价时,实现的是事后的结果控制。但是为了最大程度确保事后结果的效果,同时也需要某些过程控制来把握某些高风险的重大交易和事项,内部控制在这个方面弥补了传统管理控制的控制真空。

三是管理控制。在大多数情况下,管理控制的执行就是通过管理会计实现的,并且其重点就是战略的有效实施。从图1可以看到,管理控制和管理会计结合在一起,位于公司的中层,上面连接公司治理的战略制定和战略控制,下面连接业务事实和业务数据(业务事实层面也有很多控制,也就是Anthony定义的任务控制,task control)。同时,管理控制和管理会计处理会计信息的重点是“相关性”,而财务会计信息相关性是通过遵守GAAP实现的。某种意义上,管理会计和管理控制就是基于内部控制已经确保的可靠信息,进一步计算具有相关性的控制信息的各种方法和规则的集合,它主要是实现运营层面效率和效果的控制目标(COSO目标B)。

四是风险管理。图1左侧的风险管理涵盖了公司管理的所有方面。公司管理是目标导向的,但在不确定性环境下,风险和目标总是伴生的。在管理复杂性和资源有限性的矛盾下,公司管理的重心越来越倾向于风险的管理。而风险需要控制,因此管理发展的历史上,出现了各种有关的控制概念。从空间而言,公司治理只解决高层的战略问题,管理控制只在中层实现战略决策和基层任务控制的衔接,支持战略的有效实施,对应的是运营控制。内部控制虽然定义了一个相对更完整的框架,在公司内部的空间覆盖面更广,但是它并未定义战略层次的目标。同时在信息报告方面,尽管内部控制也涉及到治理层面的问题,但是也仅仅限于财务报告的内容范围。因此公司治理、管理控制和内部控制,从公司整体的控制角度,它们在内容或结构上都不完整。COSO(2004)的ERM框架是迄今结构上最完整的公司控制系统,它提出了战略、运营、合规和报告四个方面的风险控制目标。同时,ERM强调的是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它不仅可以容纳传统的基于数量技术的金融风险管理(FRM:市场、信用和操作风险),同时还可以包含非量化的战略风险、信息风险、法律风险、合规风险、声誉风险,以及操作风险中的很多非量化因素。另外,ERM中的操作风险管理,又可以从人员、流程、信息系统和外部事件四个方面涵盖公司的业务经营。因此,ERM从结构和内容上,都比前三种控制机制完整。由于风险分布在公司管理的各个方面,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管理控制在未来都需要转化为风险导向。从这个意义上说,风险管理并非一种独立的管理模式,而应该是各种管理模式的一种基本导向。基于会计视角对四种控制机制的整合,基本思路就是在COSO的四个控制目标框架下,按照信息和控制同一性的原则,将风险导向应用到已有的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管理控制的内容中,同时和传统风险管理中的FRM进行整合,使得COSO ERM框架在结构和内容上更加完整。

结语

基于上述分析,四种控制机制中最能代表未来公司控制模式发展趋势的是风险管理。因为在管理对象复杂化和管理资源有限性的矛盾下,风险管理必然成为未来公司管理的重点和实质。COSO风险管理框架的四个控制目标分别是战略、运营、合规和报告。战略和运营是业绩导向的,合规是符合导向的,这三个控制目标构成公司控制功能的全部结构和内容,同时又相互制衡。基于信息和控制的同一性,COSO这三个控制目标的实现就是包括会计信息在内的各种信息不断加工和通讯的过程,也就是COSO的第四个控制目标——“报告”。图1中左侧的目标C“报告”,横向对应着右侧的目标A“战略”、目标B“运营”和目标C“合规”,恰恰体现了COSO控制目标的这种内在关系。本文讨论的四种控制机制,无非是在公司的不同层面通过影响信息不同的质量特征(可靠性或者相关性),或者加工产生更高层次的信息(数据、信息、知识和智慧),来实现公司的目标、风险和控制。在具体的技术细节上,这四种控制机制的整合还需要继续深入探究。笔者相信基于信息和控制的同一性原则,这种在风险导向框架下的整合将是这个领域理论研究和实务推广的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 王世定. 我的会计观[M]. 人民出版社,1996.

[2] 王世定,徐玉德.IT环境下会计系统重构:一种融合理论及模型构建[J].会计研究,2004(9).

[3] 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J]. 会计研究,2007(10).

[4] 王斌,高晨.论管理会计工具整合系统[J].会计研究,2004(4).

[5] 高晨,汤谷良.管理控制工具的整合模式[J].会计研究,2007(8).

[6] 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性质与概念体系[J]. 会计研究,2007(7).

[7] 李维安.公司治理教程[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8] Simons, Robert. 1995. Levers of control:how managers use innovative control systems to drive strategic renewal.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9] COSO. 2004.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 Integrated Framework.

[10] Mikes, Anette. 2009. Risk management and calculative cultures.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20(2009)18-40.

作者:陈 燚

物流管理信息公司管理论文 篇3:

民营快递企业物流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的日益普及,我国的快递行业日益繁荣兴盛起来。隶属于服务型行业的快递公司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实力,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站稳脚跟,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来完善自身的物流服务,以便树立品牌形象,争夺客户,发展自己。本文首先介绍了有关快递企业物流服务的相关理论,然后结合实际情况找出了我国民营快递公司在物流服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根据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民营快起企业的物流服务水平,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快递企业;物流服务;快递服务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快递行业日益繁盛,各行各业对快递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对快递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快递行业也因此而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新兴服务行业。许多国际快递企业涌入中国市场,国有企业积极转型,民营企业也在迅猛发展。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实力,我国快递行业的整体物流服务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步,客户对快递公司的物流服务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递业在逐步发展中也暴露了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物流服务问题首当其冲,这些问题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快递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

二、快递企业物流服务相关理论介绍

随着国家的重视和市场的需要,我国的物流行业发展迅速。与之相随的是越来越规范和完整的物流理论。《中国现代物流大全》将物流服务定义为发生在买方和卖方之间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能够使交易中的产品或服务实现价值增值[1]。由此可见,物流服务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基本要素:(1)能够提供顾客需要的产品或服务;(2)能够在顾客期望的时间内将产品或服务传递到顾客手中;(3)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能够符合客户的期望[2]。快递企业物流服务与传统的物流服务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如快递服务要具有很强的实效性,保证快件按时送达;同时,还要保证快件的安全且送达到正确的地点送给正确的人;而且快递服务还具有方便性的特点。快递企业物流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快件的收取、投递、快件查询、报关、快件的拣选运输仓储等内部处理工作和问题件处理等。

三、快递企业物流服务存在的问题

1、快件延误率高快递投递服务态度差

快递其中的“快”字是人们所追求的,也是快递企业必须重视的。人们为了更加方便快捷的传递资料信息、礼物产品等才选择了快递,但是大多数民营快递企业并没有准时将货物送达准确的地点,交给正确的人。快件迟迟不到,不能按时到达,很可能给客户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从而降低客户满意程度,给企业造成损失。同时,民营快递企业投递服务投诉率也很高。快递行业是服务性行业,快递投递人员对投递工作不负责,投递服务态度差,不送货上门等行为都会使客户的满意程度下降。

2、客户服务水平低下

快递企业作为服务型企业,客户服务理应是其发展中的重中之重。但是我国的民营快递企业在客户服务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客户服务人员所提供的客户服务质量比较低,不能及时回答客户的问题,对待客户不认真,态度不端正。其次,快递企业不能协调好各时段的客户服务工作,在繁忙时期会出现客服人员繁忙,客服电话无法接通,客服人员服务态度差等不良现象。最后,快递公司没有对于一些客户询问的常见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也没有对于如何处理一些常见问题进行统一规定,这就出现了客户服务人员对于同一个问题的回答不统一,客户得到的答案有时候并不准确,给客户带来困扰,降低客户满意程度。

3、快递服务灵敏性低

快递行业也是有很明显的季节性的行业[3]。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网站的逐渐普及,每逢节假日,如光棍节、情人节都会有众多的客户选择网上购物或者选择快递企业来给亲戚朋友送些节日礼物。这就使得快递公司在一段时间内异常繁忙。但是由于所需投递的快递数量众多,会出现人员调度慌乱,快递人员服务态度下降,仓储存货量过大,货损货差率大大增加等一系列的物流服务问题[4]。

4、物流服务网点覆盖少运输能力差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这就使得快递公司要想拥有更多的市场和客户就必须要建立足够多的物流网点,以便更好地提供物流服务。但是,我国的民营快递企业大多数都没有开拓国际市场。并且货物运输以陆运为主,并没有配备飞机等高速度的运输设备。这就使得我国的民营快递企业在运输能力方面显得不完善,欠缺高水平的物流服务设施设备,同时也损失了需要高端服务的那部分客户。

四、原因分析

我国的民营快递企业在物流服务方面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综合造成的。

1、企业运营管理水平低下

我国的大多数民营快递公司在管理方面采取了加盟与直营兼有的特许加盟形式,这种模式在短期内对于发展十分有效,但是长期来看,这种管理制度存在着许多弊端。采用这种模式使得总部对各个加盟公司没有直接的管理权,并且为了更好地获得利润,各个加盟公司的作业标准、工作制度都不一致。这就使得公司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如快件丢失、损坏、延迟现象。由于作业标准不同,没有严格统一的管理规范,这就造成责任难以划分,各加盟商互相推诿责任,这严重影响了企业形象,致使企业的物流服务水平严重降低。

2、信息化水平低设施设备陈旧

从总体来看,我国的民营快递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公司虽然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但他的信息系统和业务功能并不是十分完善,存在着很多缺点与不足。快递企业的大多数运营操作仍需要依靠人工。这不利于信息的充分共享和及時响应。而且,我国的民营快递企业存在仓库、车辆等必备设备陈旧或供不应求、没有统一的快递行业用车、员工的工作环境差等一系列问题。

3、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我国的民营快递企业员工主要以高中专和大专生为主。这些人员对物流知识了解不多,缺乏专门的物流知识培训。而且他们的大多数人员对于计算机的应用也并不是十分熟练,对于信息系统的应用也完全靠自身记忆,没有完全理解和融会贯通。同时,民营快递企业并没有对员工的专业技能知识的培训予以相当的重视。基本上公司在招聘到员工以后就上岗作业了,他们所获得的的物流知识和提供的物流服务大多数是最开始的一两个老员工在闲暇时教授的,这就造成员工专业技能差、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态度差等相关问题。

五、解决对策

1、改善企业运营管理体制

一个良好的企业结构是企业高速运营和发展的基础。首先,我国的民营快递企业应该加强对其各片区的分部点的管理和监督。例如,公司可以通过公司的管理信息系统来对其下设的各个分布点的运营实施即时监控。这样就可以使总部的管理人员及时了解各分部的运营管理情况。公司管理层也可以通过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监控,及时发现分部运营管理中的问题并通过制定公司管理制度与标准来规范各分部的管理活动,以此来弥补公司管理中的一些漏洞和不足。其次,企业应该注重将标准化管理这一理念应用于公司的各个分部点、各个部门和岗位。通过实行标准化管理不仅可以大大减少一线的管理人员,而且可以进一步强化公司管理层对一线经营层的控制,大大增强了企业运行的整体效率。

2、提高信息化水平引进先进的设施设备

随着社会的进步,电子商务的普及,这就要求快递行业向多功能化、信息化、全球化和提供一流物流服务方向发展。要想实现这些就必须有良好的信息系统[5]。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必不可少。要想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创造出更好的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企业就必须投入资金与精力来建设和完善其管理信息系统,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如全球定位系统(GPS)、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速递资料收集器(DIAID)、语音查询系统等。同时,企业应该根据企业运营过程中有具体快递物流活动对于设施设备的要求,来配置所需要的各种机械设备、运输工具、操作设备和先进的计算机与通讯网络[6]。

3、加强员工培训

我国的民营企业应该强化服务理念,注重员工素质的培养[7]。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合理的薪酬不仅能够体现出员工的价值,留住核心员工,激励一般员工,还可以使员工更多的为公司考虑,公司给了员工实现价值的平台,员工也能自觉的去维护企业的外在形象,积极融入到公司之中,这样员工会严格要求自己,也就能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物流服务,增加客户的满意度。其次,加强员工培训。企业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增加员工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员工的物流知识素养,从而提高员工服务客户的能力,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综合竞争实力。最后,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六、总结

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快递企业物流服务的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首先介绍了一些比较实用的物流服務相关理论,并结合实际情况,指出了现阶段我国的民营快递企业在物流服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诸如改善企业运营管理体制、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员工培训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善措施。希望能够对我国民营快递企业的物流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国华.中国现代物流大全——现代物流总论[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

[2]华中生.物流服务运作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P2-8.

[3]汤炎非,黄静.快递业季节性问题研究术[J].经济研究参考,2013(5):P46-51.

[4]朱芳.快递企业爆仓问题的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12):P89-90.

[5]黄敏学.电子商务[M].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P221-254.

[6]覃伟霞.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共赢发展策略探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P114-116.

[7]李燕.电子商务快递物流服务问题及对策[J].现代企业文化,2012(17):P157.

作者简介

董天琪,女,汉族,1990年03月12日,籍贯:河北保定。政治面貌:团员,学历:硕士在读,学位:硕士在读,专业:物流工程。2009--2010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证书;2010---2011年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证书;2011年获得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师资格认证”。

作者:董天琪

上一篇:小学数学创新教育论文下一篇:煤炭统计工作企业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