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地区初中地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历史是一门研究人类历史活动的科学,它有效地揭示了各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特点,对于学生认知世界有很大的帮助。初中历史包含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对于开阔学生视野、落实立德树人、寻根究源有很大的帮助。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彝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融合发展历史,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凉山地区初中地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凉山地区初中地理论文 篇1:

凉山彝族地区初中地理教学探究

摘 要:各地初中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但是凉山彝族地区由于自然、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初中地理教学方式基本上没有发生改变,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没有区别,这一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非常落后,初中地理教学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如何解决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关键词:凉山彝族;初中地理;教学

一、初中地理教学在凉山彝族地区的发展现状

(1)基础设施落后,办学条件差。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多数地区为高寒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虽然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教育的支援力度,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也投入了很多,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族地区的办学条件。但是,学校教学设备简陋、教具不全的问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很多学校连基本的地理教学挂图都没有,就不用说其他的地理演示教具了。地理是一门非常需要进行直观性教学的学科,如果没有对事物有一些很直观的了解,只是用语言去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是什么样的,学生根本无法理解。

(2)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水平低。凉山多数地区正在使用新课标教材,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很多的教师尚未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多数教师只是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没有把课堂充分利用好,对本学科不够重视。另外,很多地区没有专业的地理教师,多为其他科教师兼任,专业知识不够强,知识储备不足,很多时候无法解答学生的问题,消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大部分的教师按照提前做好的教学方案进行死板的教学,已经形成一定的套路,没有创新,在课堂没有和学生互动,课堂完全没有活力。另外,由于地理在初中阶段属于副科,不受学校重视,学校没有开展相关的地理教研活动,教师教学水平无法提高。

(3)学生严重偏科,家长不重视。在凉山地区,地理只参加初中阶段的会考,不参加中考,因此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只要死记硬背会考过关可以拿到毕业证就行,最重要的还是语数外之类要参加中考的主科,不参加中考的科目不受重视。这一地区很多家长都是没有上过学的,认为孩子只要在学校就肯定会好好学习,根本就不管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新形势下凉山彝族地区地理教学策略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地球仪、地型标本、图片和多媒体的形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增加对地理的感性认识,避免纸上谈兵。因此,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和学校充分重视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非主科的投入力度,使学校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购置新的地理教具和多媒体设施,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的良好环境。另外,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尤其要切实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教师有了保障过后,就更有动力,也更有兴趣认真地进行教研、教学活动。

(2)改变教师教学方法,加强专业素质。凉山地区的教师首先要解决好的一个问题是自身专业素质不够强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通过教学相长,与其他地理教师进行交流,相互学习的方式来加强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发现新问题、创造新的解题方法。还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材料,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爱动物,节约水资源等思想。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是地理所要研究的对象,凉山彝族多数居住在高寒山区,也是自然风景和原始风貌保存比较好的地区,这里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矿产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分析学生家乡的地理区位优势,结合可持续发展农牧业,一方面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初中毕业后不再上学的彝族学生指明一条增收之路。

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不仅可以使青少年形成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学习能力,还可以在课堂中接受环境教育、国情教育、生态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凉山地区的地理教育有其特殊性,需要我们一线教师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积极开展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才能使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不断改变凉山地区的教育状况。

参考文献:

[1]马兴礼.少数民族地区更需要开展乡土地理教育[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1993(10).

[2]江红来.新课程下农村初中地理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作者单位:四川省西昌市民族中学)

作者:马红

凉山地区初中地理论文 篇2:

浅谈小凉山彝区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究

摘 要:历史是一门研究人类历史活动的科学,它有效地揭示了各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特点,对于学生认知世界有很大的帮助。初中历史包含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对于开阔学生视野、落实立德树人、寻根究源有很大的帮助。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彝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融合发展历史,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随着新课改纵深的到来,小凉山彝区的初中历史教师要把握好这个教学课改机会,针对小凉山彝区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期找到最适合小凉山彝区学生发展的历史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小凉山彝区;教育现状;教学情境;小组活动;思维导图

一、引言

马边彝族自治县地处四川省乐山市、宜宾市、凉山彝族自治州结合部,属小凉山地域范围,幅员面积2293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9个社区114个村,总人口21.5万人(2017年数据),其中彝族占47.51%,农业人口占77%。1984年10月1日成立彝族自治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县、乌蒙山片区区域扶贫开发县,中央纪委和省纪委、省投资促进局、省电力公司定点帮扶县,四川省扩权强县试点县。

二、小凉山马边彝区概况和教育现状存在问题

小凉山马边彝族自治县自成立至今三十余年来,该县彝区范围的教育事业和其他的建设事业一样,取得了历史性的显著成绩,特别是国家启动精准扶贫战略以来,所取得的各项民生事业建设是日新月异,举世瞩目。然而和其他民族兄弟地区相比较,小凉山马边彝族自治县的彝区现代教育,由于受历史主客观和地理位置条件的因素影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畅通状况以及自身民族传统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接受教育的自觉性比较低,而且缺乏持之以恒的学习动力,加之地域因素的影响,小凉山马边彝族自治县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育理念更新周期相对滞后,部分教学硬件资源储备相对较低等因素,致使该县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效覆盖面程度相对其他民族兄弟地区较低。本文试就上述问题与现象提出一些浅谈路径思考,对改变小凉山马边彝族自治县彝区这一教育现状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三、完善小凉山马边彝区教育现状问题的路径思考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最大动力,所以要想在彝区这种环境下开展初中历史教学,首先要培養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以往的教学方式中,教学方式比较固定,鲜有变化,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做一些重复且机械的内容,不能充分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生动性。为此,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情境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具有一定情境性的场景,促进学生情感认知的一种教学方法。

比如,在教学《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单元时,可以借助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和彝族的之间历史往来开展教学。当初红军经过彝族,刘伯承为了帮助红军顺利通过了彝区,按照彝族的传统习俗在冕宁彝海和小叶丹歃血为盟,之后小叶丹派人给红军带路,帮助红军顺利通过原本危机四伏的百里彝区,成功到达大渡河。这才有后来的飞夺泸定桥。这样采用故事情境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可以借助故事情诱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密切联系。

(二)开展小组活动,加强交流合作

新课标一直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但是在以往的教学当中,都是以教师为主,辛苦备课,认真讲课,到头来却发现,教学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主动性,很容易出现走神的现象,影响到学生的听课效果。为此,初中历史教师可以采用开展小组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获取相应的知识。

比如,在教学《秦统一中国》这一课时,就可以采用辩论赛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正方以“秦始皇功大于过”搜集准备相关的资料,而反方则以“过大于功”进行准备。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教学内容,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学会从多方面评价历史人物,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在教学《民族大团结》时,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让各个小组搜集有关彝族历史发展的资料,可以询问当地的老人,也可以查阅相关的书籍,增加学生对自己民族的了解。

(三)借助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

历史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知识点很多且繁琐,要想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用是有一些困难的,需要学生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初中历史教材的编排是按照“点—线”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其中“点”是直接展现出来的,而“线”是隐藏在其中的。如果忽略对“线”的梳理和构建,学生前后知识联系不起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可以利用时间顺序,采用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

比如,在教学《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就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开始开展教学活动。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为辐射点,然后是背景、时间、地点、内容和意义,构建历史结构,可以使历史知识清楚明了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降低学生接受的难度。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教学内容绘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的记忆,为此,初中历史教师要利用好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行历史学习,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四、结束语

总之,在新一轮的课改背景下,提高小凉山马边彝区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提上关注讨论日程。为此,小凉山马边彝区的初中历史教师应当认真地考虑彝区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育教学的实际现状,结合新课标历史学科要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目的,不断地优化小凉山马边彝区初中历史教学教研方式,帮助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健全人格,放眼世界,走向更加美好的人生道路。

参考文献:

[1]周瑞华.试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方法[J].学周刊,2012(11):94.

[2]蒙艳丹.浅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方法[J].学周刊,2019(31):54.

[3]陈志华.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对策[J].名师在线,2019(18):44-45.

[5]徐淑霞.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J].华夏教师,2019(10):29-30.

[6]程孝春.新课改下初中历史课有效教学的方法[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7):146.

[7]郑广波.基于新课程思维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7(41):49.

[8]苟杰宝.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02):71.

[9]盛建萍.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J].才智,2016(19):59.

[10]杨碧金.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方法的探究[J].华夏教师,2015(11):62-63.

[11]李克凤.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与途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06):25-26.

作者:阿罗依生

凉山地区初中地理论文 篇3:

精准扶贫的凉山实践:“绣花”功夫正在移走贫困“大山”

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一步跨千年”,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思想观念、复杂的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造成了凉山地区的深度贫困。

改革开放以来,凉山的贫困逐渐被外界所知,摆脱贫困是彝族民众的心愿,也是历史和时代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这也是凉山的任务和目标。

2017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说,曾在电视上看到有关凉山州“悬崖村”的报道,特别是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态,感到很揪心。他谈到,当前脱贫工作,关键要精准发力,向基层聚焦聚力,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168名村民穿上盛装,摆上坝坝宴,共同欢庆乔迁新居。

在此背景之下,凉山州着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探索出了一系列“凉山经验”。2017年和2018年,凉山州累计实现1000个贫困村退出、33.92万贫困人口脱贫,安宁河流域6县市贫困村全部摘帽。

但困难依然存在。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仍有1782個贫困村未摘帽、70余万贫困人口未脱贫,其中凉山便有618个贫困村、32万贫困人口,这些都是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
“悬崖村”的启示:脱贫需下“绣花”功夫

一直被总书记牵挂的“悬崖村”原名阿土列尔村,位于凉山州昭觉县支尔莫乡。此前,山上的72户彝族村民走向外界需要顺着落差800米的悬崖断续攀爬17条藤梯。经媒体广泛报道后,小村庄以“悬崖村”的名字而闻名,也成为凉山州贫困状态的一个缩影。

几年时间过去,“悬崖村”发生了巨大变化。藤梯变钢梯、通了4G网络、村里山上山下开起了8家小卖部。山上办起了第一家农家乐,山下有了第一家苞谷酿酒作坊,首家民俗客栈正加快建设。“悬崖飞人”拉博在家门口实现了把乐趣当职业的梦想,成为第一位被旅游公司聘任的户外攀岩领队。

发展旅游业也在“悬崖村”水到渠成。利用独特的峡谷、溶洞、温泉、原始森林、岩壁、彝文化等资源优势,打造“悬崖村古里大峡谷景区”成为昭觉县的重要战略规划之一,这一规划旨在将“悬崖村”打造成全国知名的山地旅游度假旅游目的地、彝区农文旅体验目的地和文旅产业扶贫示范基地。

2018年4月,投资800万元的古里拉达营地一期投入运营。依山而建的营地保留了大峡谷原生地貌景观。昭觉悬崖村文化旅游开发公司负责人董毅透露,2019年还将再投资1亿元,在景区建成彝族庄园精品民宿、悬崖书吧、帐篷木屋营地。

“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奔康的后续支撑,引导村民从牛耕人种、自给自足,向现代化经营、商品化营销转变。”“悬崖村”第一书记帕查有格说,这是村子脱贫致富的关键。

他告诉记者,2017年,凉山州国家油橄榄重点良种基地无偿提供给“悬崖村”600株油橄榄良种苗木,建立了0.4公顷高标准试验示范地,开展试种试验。经过一年的试种,油橄榄长势良好,有的已经开始挂果。

“绣花”式精准扶贫到了村一级,也照顾到了凉山州的特殊群体。目前,凉山州实施一县一策帮扶美姑,一村一策帮扶“麻风康复”群体,一户一策帮扶“自发搬迁”群体,一人一策帮扶“孤老残弱”群体,同时把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特困人员全部纳入低保兜底,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返贫人口纳入救助范围。

因地制宜、精准导向、精准施策,这是精准扶贫的题中应有之义,其成效也正在显现。2018年,凉山州减少贫困人口19.9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7%,退出贫困村500个。2019年将再确保实现23.8万贫困人口脱贫、445个贫困村退出,雷波、甘洛、盐源、木里4个县摘帽。
易地搬迁:走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困境

凉山州大部分贫困村地理位置偏远,海拔高气候寒冷,地形地势险峻,生态环境脆弱,民众生活条件异常艰苦。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州还有17.4万人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高寒山区、严重干旱缺水区、地质灾害多发区。

“凉山的贫困面大、量广、程度深,村民居住有‘大聚集小分散’的特点,像‘悬崖村’一样住在山上的还有很多,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最好的办法是易地搬迁。”2018年四川省两会上,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曾这样解释易地搬迁对当地脱贫攻坚的重要性。

位于狮子山下的金阳县丙底乡布洛村,是通过易地搬迁成功实现脱贫的一个样本。崭新漂亮的民居镶嵌在四面环山的青山绿水间,水泥路直通农家院落,一处处用竹围栏围成的小菜园形成“微田园”,为每户农户装点绿色空间。

“以前,我们住在半山腰上,不要说通电话,就是电都不通,水也要自己到沟里去提,哪有现在方便哦!”在村民马么有洛看来,如今的家里家具家电齐全,水电和沼气都配套,比以前居住在半山腰上的生活舒适了太多。

据了解,为实现全村安全住房的全覆盖,布洛村整合43户彝家新寨指标、23户易地搬迁指标和新增贫困户24户指标,将居住在狮子山附近的90户贫困户398人集中安置在布洛村正洛组。

数据显示,2018年,凉山州累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73万户13.07万人,在10个彝区县实施彝家新寨项目302个村、住房17046户。

在布洛村楼房外墙上,“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标语引人注目,这个标语在凉山州全域范围内十分常见,也是当地推进移风易俗的缩影。

多年来,受曾经的奴隶社会和传统文化影响,凉山州贫困地区的贫困民众思想观念与习惯落后,脱贫内生动力不足,习惯于“酸菜+荞馍+土豆”的低层次生活方式,因循守旧、苦熬守穷、温饱即安。

伴随着易地搬迁,当地百姓的居住条件发生了本质改变。2018年,凉山州全州范围内发放取暖灶、桌椅、物柜、碗柜“四件套”2.19万套,发放电视机1.84万台、太阳能热水器1.59万台、电冰箱0.21万台、洗衣机0.14万台、沙发0.24万套。

当地百姓也正逐步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例如在布洛村,房前屋后和道路两旁,均不见了过去农户门口堆放着的一堆堆的柴垛,也看不见一丝畜禽粪便,畜圈与居民区分开单独建设、集中管理。
产业扶贫:从“输血”到“造血”

长期以来,凉山州产业基础薄弱,不仅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也是横亘在彝族民众脱贫道路上的一座大山。如何大力发展产业,从“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是当地政府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昭觉县洒拉地坡乡姐把哪打村是一个易地扶贫搬迁村,搬迁过后,当地政府大力引导村民发展产业,贫困户户均养殖西门塔尔牛1至2头,全村同时每年种植马铃薯1300亩,对村民的种植和销售进行统一指导。 “以前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现在5000多元了。”产业是实现稳定脱贫的关键支撑,村民吉巴约古对此深有体会。
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搬进新家。

教育扶貧,让大山里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

同样在金阳县丙底乡布洛村,为了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人口不再返贫,当地成立了金阳县尤吉生猪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投资150万元,其中成都海关帮扶100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投入10万元、农户小额信贷自筹资金40万元。

合作社成立以来,采取“专合组织+养殖场+农户”的模式经营,将全村197户人口全部纳入合作社。合作社实现盈利后,按农户占80%、村集体占20%的比例进行分配。为确保群众稳定增收,农户可通过入股分红,在养殖场务工,将玉米、洋芋、菜叶、荞麦壳、圆根萝卜卖给养殖场等方式获得可持续收入。

“近年来,丙底乡二代野猪因比家猪肉质紧,又没有野猪的土腥味而较受市场欢迎,平时市场价为40至60元每斤,彝族年及春节期间可达80至150元每斤。”成都海关帮扶布洛村的第一书记胡晓谈道,2018年合作社去除工人工资及养殖成本,纯收入达25万余元,户均增收1023元。

随着产业发展,凉山州民众的增收门路正不断拓宽。数据显示,2018年,凉山州生态林业、“果薯蔬草药”农牧业、乡村旅游等致富产业带动4.8万户贫困户脱贫,惠及20.3万贫困人口;全州有集体经济村3218个、占村总数的86%,集体经济收入达到6929万元,全州依靠农业产业发展脱贫8.6万人。

不过,凉山州的产业扶贫工作仍任重道远。四川省此前要求省内5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点要建立一个产业园区,而在凉山州的情况是,目前5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点有154个,都未建成产业园区。

“各县(市)要千方百计地开展扶贫产业大招商,在集中居住区附近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可以,引进建设劳动密集型工厂也可以。”凉山州州长苏嘎尔布对此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他表示,只有让贫困群众就近就业或带领他们一起发展,才能确保搬出来的贫困户收入比以前有大幅提升,让他们真正“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教育扶贫:解决贫困问题的百年大计

“悬崖村”上,彝族娃娃们用流利的普通话跟游客交流,而说“四川普通话”磕磕巴巴的大人们往往只好跟游客笑笑……2019年四川省两会期间,昭觉县支尔莫乡党委书记阿吾木牛描述了此前他在“悬崖村”目睹的一个有趣场景。

这个场景背后,其实隐藏的是多年来凉山州落后的教育问题。过去,当地的大部分幼儿在上小学前跟着父母生活,没有地方学汉语,只会说彝语。因为语言障碍,上学后需要花几倍的努力才能获得和其他孩子一样的学习成绩。

为让民族地区幼儿过好“通用语言关”,四川省于2015年8月在凉山州率先启动实施“一村一幼”计划,一个村设立一个幼儿教学点,免费提供双语学前教育。

凉山州教育局负责人游开军回忆,凉山州刚实行“一村一幼”计划时,有的村子没有教室,就改造村委会活动室、租用民房;有的村居住特别分散、人口特别少,就举办流动幼教点、季节班。

而截至2018年底,凉山州“一村一幼”计划已累计开办教学点3117个、设立班级4093个,受益幼儿12.61万人,聘用辅导员7976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3.58%。

与此同时,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教育部于2018年在凉山启动了 “学前学会普通话”试点行动,以帮助彝族孩子在学前就学会普通话,能听懂,也敢说普通话,从而打破语言障碍,提升他们与外界沟通、学习知识的能力,在学前阶段过好国家通用语言关,从源头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孩子在幼教点学普通话、唱歌、跳舞、算术,最大的变化不是语言上的进步,而是思维方式、待人接物。”阿吾木牛说,“悬崖村”家长看到了孩子的变化后,开始主动把孩子送入幼教点学习普通话。

此外,为了全面封堵失学辍学漏洞,凉山州出台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一方案三办法十制度”。启动了“一个都不能少”的专项行动,确保应读尽读。

教育扶贫无疑是解决凉山州“思想贫困”的百年大计。令人欣喜的是,与当地幼儿教育一起改变的,还有人群更广的小学、初中、高中教育。2018年年底,一篇名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曾在网络引发热议。在凉山州,“互联网+教育”的现代远程教育正影响着一代学生。

目前凉山州普通高中采用成都七中优质资源、初中采用成都石室中学优质资源开展远程录播教学,小学以“本土化”的优质教学资源为重点开展远程植入式教学。

“远程教育的前提是教育硬件的提升,无论你去凉山州哪个地方,最好的建筑一定是学校。”游开军介绍,除了“一村一幼”,凉山州还实行了“9+3”免费教育和15年免费教育,“上学贵、上学难”在凉山州已经成为历史。

作者:王鹏 汤雁

上一篇:数学语言教学分析论文下一篇:数学思想方法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