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引导学生写科学小论文

2022-04-26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中学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但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却并不尽如人意,存在一些问题。作文成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那么,如今中学生写作的现状究竟如何?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到底该如何改变现状?本文就这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怎样引导学生写科学小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怎样引导学生写科学小论文 篇1:

对《科学》课程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思考

摘 要: 要想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小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好奇心,首要任务就是改变学校、家长重知识传授,轻自主探究的思想。《科学》课程教师应提高自身素养,因地制宜地开发《科学》课程素材资源,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加强对《科学》课程的重视,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 科学课程 科学素养 教学思考

笔者于2015年6月从凯里学院物电学院物理学专业毕业后,考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新民小学从事《科学》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几个月教学,以及对部分農村小学科学课程的调查研究发现,锦屏县农村小学学生和教师的科学素养普遍较低,学生没有科学探究的意识,老师没有注重自身的科学素养。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忽视,科教设施的缺乏及科技氛围的淡薄等,都限制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通过促使家长、学校改变陈旧观念,鼓励和支持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科学现象及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及未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从1995年开始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政策和文件,200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法普及法》第十四条明文规定:“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把科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1]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以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通过科学探究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使之真正发挥学习的原动力。”[2]虽然相继颁布了各种政策和文件,但在偏僻的乡镇、农村并没有切切实实地落实好,也没有受到重视。通过分析,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科学》课程教师加强自身素养的提高

现在民族地区农村科学课程师资的基本情况是中年教师多,年轻师资较少。因此,大多数教师对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并不了解,对科学事物的接触不多,很多科学现象自己不能说清楚,更不能向学生做出科学的解答。教师不会使用科学仪器,科学实验就没法进行。教师的科学素养较低,无法做到以身作则,正确教导,再加上对科学素养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没有做到正确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还缺乏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意识,没有深刻领会到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发展有何重要性,以至于根本不重视关于这方面的发展与培养。由于地处偏远,信息交流滞后,对科技信息的接收较少,对于现今的科技教育没有深刻理解。家长认为孩子只需要读完学校所开的一般课程即可,只要会读书写字就可以,对于孩子们科学教育方面的发展不重视,不在乎,甚者不认同,认为是浪费精力、时间等,正是他们的这种看法与理解严重影响学生们科技教育的发展与培养。农村科学课程教学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简单的现状,农村的教学手段落后,教育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教育水平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和一张嘴的原始状态,教师教得没劲,学生学得费劲,严重影响学生接受学习。农村科学教育资源十分丰富,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应让学生深入自然,贴近自然。此外,增强农村师资力量,农村的师资配备不合理、学科不全,农村教师学习和职称相对于县城要偏低,教师教学观念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乡村教师的工作量大,生活环境差。教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时候教师是学生眼中的模板,是学生学习的榜样。特别是农村的学生,他们本身与外界接触就少,信息量很少,很多时候都是听老师介绍,按老师说的去做,同时对老师说的确信不疑。如果老师的科学素养不高,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都缺少科学性,那么影响是不可想象的。老师要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科学的解答。要想教会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老师自身就要做好学科学、用科学的榜样。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很重要,这样教师才能给学生提供更好的科教信息,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养成科学思想、科学做事的好习惯。

二、因地制宜地开发《科学》课程素材资源,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倡中小学教师开发课程,提倡校本课程开发,提倡大课程、小教学,因此新时代的科学课程教师应该主动积极地因地制宜地开发《科学》课程素材资源,农村地区有很多科学课程资源,而且拥有一些独特的小学科学教学资源。虽然农村小学科学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由于不同的地方,小学科学教学资源是不同的,因此不能盲目使用其他地区的科学教学资源,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发和利用当地贴近学生生活的科学教学资源,为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打好基础。通过对本地区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调查了解,充分挖掘贴近小学生生活的教学资源,并进行教学利用,可改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加深认识、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手段,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同时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具有现实意义,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他们的情感,对促进他们技能的发展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实问题都有好处。如“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活动课,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询问,了解随着工厂的大量兴建、植被的肆意破坏对当地的地形地貌造成哪些影响,以及这些变化对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危害。学生通过参与调查,积极参与讨论,借助那些看得见、听得到的材料,便会增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科学教师只要用心挖掘,就可以比较容易找出课本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在课堂上向学生渗透环境教育。这样,教学任务完成了,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了,学生也学到了很多环境知识,强化了环境保护的意识。如上五年级科学课“地球表面及其变化”中“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时,教师应向学生讲解雨如何影响土地,然后可以充分结合我国的土地现状,让学生清楚了解雨水对土地的侵蚀给我国带来的危险,让学生思考、讨论怎样才能保护好我国的土地资源。

三、引起各种教育力量对《科学》课程的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目前,部分学校、学生家长还认为科学课程是“副科”,平时教学期间个别教师向《科学》课程老师“要课”上数学、语文等课程。科学教育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含义,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向青少年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科学教育不是个人重视,而是家长、教师、学校、政府共同重视,特别是教师,他们是培养青少年具备良好科学素质的主力军。除课堂教学外,他们可以引导学生科学阅读,就是阅读科学文本,包括科学普及读物、科学文章、科学童话、科学故事等进行辅导或教学来促进的科学学习。通过科学阅读对儿童的科学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主要成效:通过故事身人性化、可亲近性的特征,使学生可以更接受自然与生活科技领域课程的学习,更利于科学精神及科学态度的养成;透过科学读物中文字与图画内容,学生以先前科学概念,对文本提供的信息再建构及不断形成正确的、完整的科学概念,这就是一个概念重构的过程。这种正确、完整的科学概念的形成,往往是建立在广泛的统整的科学阅读之上的。学校与家长是学生学习的坚实后盾,只有得到学校与家长的鼓励和支持,学生才会放开手去做。很多物质上的条件需要学校和家长的满足才能实现,老师才有条件对学生开展科学教育、发展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精神方面也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使学生乐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并尽可能不限制学生的科教发展。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增强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好奇心,首要任务就是要改变学校、家长重知识传授,轻自主探究的思想,让学校家长正确认识到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让家长认识到学生科学素养影响学生未来的生活质量,影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在农村,小学生的发展关乎着农村的发展,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高低,影响今后农村的生活水平的高低。

总之,小学生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他们是处于发展中的人,他们个人教学质量的高低、国家未来科技的兴衰等都与他们科学素养的高低有着重要的关系。因此,在科学课程改革中明确把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列为课程的宗旨,从小加强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法普及法[S].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作者:杨正权 林宜玉

怎样引导学生写科学小论文 篇2:

关于中学生作文现状的思考与反思

摘 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中学作文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但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却并不尽如人意,存在一些问题。作文成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那么,如今中学生写作的现状究竟如何?产生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到底该如何改变现状?本文就这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 中学生 作文现状 教学思考

周国平曾经说:“写作是精神生活的方式之一。”学生能够写出自己新的发现、自己对某一事件的新感受或新见解,是中学作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在语文能力中,写作能力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写作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手段。但出于各种原因,写作一直困扰着广大学生和语文教师。

一、中学生作文现状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中学生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学生为了应付老师,使尽浑身解数凑字数,绞尽脑汁地编情节,语言表述不准确,没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写出来的作文枯燥乏味,没有使人想要读下去的欲望和冲动。目前中学生的作文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篇幅短小。

高中作文的字数要求是不少于800字,但实际上不少同学的作文都写不到800字。很多时候,虽然作文已经说清了想要表达的意思,语句也还算通顺,但是不能抓住某些细节作细腻描写,就好像写流水账。这样的作文使人感觉干瘪瘪的,就好像只有表皮而没有血肉,不够丰满。

(二)缺乏感情。

现在很多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认为学习是苦差事,是被逼无奈,写作文就更是无奈之举。再加上现在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每天忙忙碌碌,对周围之事缺乏观察、思考,写出来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更不可能是有感而发,因此学生的作文情感上苍白、空洞。作文中或是优美词句的罗列,或是各种修辞手法的滥用,或是他人习作的翻版,没有自己的思想与情感,类似于无病呻吟。这种缺乏真情实感的文章必定缺乏感染力,是难以和读者产生共鸣的。

(三)表达不准确。

语言的规范、简洁、流畅、得体,既是作文创作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作文的最高要求。可是许多同学在写作文时,语句表述不清晰,意思表达不准确,要么重复啰唆,要么词不达意。另外在词语、句子的选择和运用上,许多作文存在着明显的语病。更多时候,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对一些情节的描写过于夸张,表述的语言不符合生活的真实存在,显得稚嫩、异想天开。

(四)缺乏个性。

写作是个性化的活动,即给出一个命题或多个命题,不同学生看法不同,水平不一,因此针对命题写出的作文内容和形式应多种多样。可是现实的情况是作文模式化,很多学生的作文千人一面,没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人云亦云。学生大多喜欢沿用一些被大家称为“美文”的范文,但缺乏创意,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缺乏自己的心声,表面华丽,实为华而不实,更无个性可言。

二、中学生作文存在问题的原因

根据调查分析,我们认为中学生作文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一)写作素材少。

课堂内外杂志社《创新作文》的主编赫学颖觉得“之所以学生们不喜欢写作文是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写的东西”。写作如果脱离了生活,就无从谈起。现在不少学生面对作文写作,总觉得不知道该写什么,感到无从下笔,最后只能抱着应付老师的心态勉强凑足几百字草草了事。其实作文的写作过程,不但是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学生阅历、生活感受和个人知识积累的反映。现在的社会现象是老师和家长只关心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使得学生没有精力关心自己周围的现象、发生的事件。虽然身边的生活千姿百态,可很多学生熟视无睹,他们的思想被“禁锢”在狭小的空间。比如以前的小孩有许多喜欢的事,但现在的学生们根本没有机会做这些有趣的游戏,当然也无法从中体会到乐趣。由于缺乏生活积累,源头枯竭,所以到写作文时,缺乏写作素材,学生们常常感到没东西可写,即使冥思苦想,也就只能想到一些老套的话题。

(二)第二课堂缺乏。

在中学,学生的课外阅读严重不足。虽然大部分学校都建有图书室,可是,由于学生作业繁多,根本没有时间阅读课外书籍,在图书室借过书的同学较少。一些老师偶尔会布置一些摘抄的作业,促使学生阅读一些课外书籍,但由于学业压力大等原因,学生大多只是为了应付完成作业,因此有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几乎为零,有的中学生甚至没有一本课外读物。学生缺乏语言积累,当然也就下笔无墨了。写作文时就是搜肠刮肚,也不过寥寥数语而已。

(三)缺乏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大部分学生缺乏写作兴趣,怕写作文。在学校,春游是学生们十分喜爱的活动,可当学校通知组织春游时,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议论:“春游回来,不知是否要写作文,如果要作文,我宁愿不去。”不少同学畏惧写作文,甚至从心底厌恶写作,并把作文当成是老师强制要求做的苦差事,没有主动性,更没有全身心地投入。作文只是草草应付,语句单调枯燥。在学校,课余饭后学生们聚在一起会有说不完的话题,而一到写作文却都变得无话可说、无话可写。我们经过深入了解发现,其实在同学们私下的书信和日记随笔中,也经常会出现优美的语句、有思想、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内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根源主要在于兴趣。学生失去了作文的兴趣,写出的作文自然了无生气。

(四)远离生活,缺乏自我。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说:“必须寻到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方有清甘的水喝。”“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就是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思考。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两点一线”的生活,每天疲于应付各种作业,无暇顾及周围的一切,等于远离了写作的源泉——生活,这样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种状态下写的作文也一定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深刻的感触,就不可能有深刻的体会。

“自我”是作文的灵魂,写作就是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思考。缺乏自我即没有自己的创意,没有自己的见解,人云我云,这样的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乏个性,大同小异,让人感觉读之无味。

(五)教师指导方法不当。

由于各种原因,一些语文老师的教学方法几十年不改变,教学方法陈旧、单调,陈旧的教学方法严重制约了作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教师往往在作文教学中对写作的内容、方法等限制得过于死板,忽视作文的主体——学生自我,学生缺少对自己“创作”的发言权。比如,教师在作文课上大多会硬性规定题目、文体和字数,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式和标准写作。此外,教师在作文批改和讲评中,一般都只罗列学生作文中的不足,较少肯定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缺乏肯定与鼓励的批评,会使学生对作文会产生畏惧心理。这些都会抑制学生的写作欲望。

另外中学语文教师的授课任务比较重,且大多数语文教师还同时兼任班主任工作,这就意味着,语文老师除了备课、上课、批改各种作业外,还要处理班级各种烦琐而细致的事务,因此教师也无暇积累写作素材,对作文教学的研究也很较少,甚至还会出现作文批改不到位的现象。

(六)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

在中、高考中,作文分数比例一般占总分的40%左右,这可以说是占了很大的比例了。应试教育只重分数、不重能力,使得作文教学表现出严重的功利性,这给作文的教与学都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老师们为了追求升学率,往往过分强调套用出版过的读物或杂志摘录下来的材料,要求学生每天摘抄、背诵好词好句,而忽略了学生对社会、对生活的观察和自我创新思维的训练。不少家长为孩子买回大量的所谓作文参考书,并要求背诵其中的“美文”。这些做法极大束缚了学生的思路,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学生为了得高分,堆砌华丽词句,模仿或套用别人的作文,采用别人用过的或陈旧的材料。因此写作文程式化、模块化就成了中学生作文很大的弊端。

三、可行性对策

上文针对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了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但作文教学现状并不能够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只能在当前条件下努力采取一些可行性策略,改善中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以便进一步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作文教学回归生活。

我们知道生活是作文之本。现在的学生缺少的不是生活,而是缺少对生活的体察、感悟。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材料,中学生要学会认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养成在生活中处处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善于在生活中提炼自己的独特感悟,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体会和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变“课堂作文”为“生活作文”。要改变不少学生对自然现象熟视无睹,对周围事件麻木不仁,对国家、国际大事漠不关心的现状。认真观察自然界,观察家庭、学校及社会生活,这样就为写作积累了素材。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从厌烦写作转向爱好写作,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了兴趣才能激起学生写作的强烈欲望。培养写作兴趣首先要加强课外阅读及第二课堂的开展。“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应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积累素材,产生对写作的浓厚兴趣。

另外,在写作课堂上,创设情境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能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

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也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之一。茅盾说过: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感随时记下来。由于中学生课业繁忙,只是有想法有见解的时候写下几句话,不必强求写完整的作文,持之以恒,定会对作文产生兴趣,同时这样做也能积累素材。

(三)变“作文批改”为“人文关怀”。

批改作文,一直是语文老师深感头痛的事情,它占用了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学生们收益却并不大,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但是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

我认为,首先,作文评语要给学生以信心。学生的每一篇作文,都是学生辛勤劳动的成果,应该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在作文的评语中要与学生心平气和地交流,给出中肯的评价。少一点批评责备,多一些鼓励,多一些个性化的评析。老师要抱一颗“人文关怀”的心批改学生作文,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我主张评语以第二人称的口吻,每一次作文批改就像一次与学生的亲切交谈和情感沟通,使学生信心倍增,受益多多,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另外作文批改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除老师批改外,还可以采用学生相互批改、学生自我批改等方法,使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

(四)成果激励。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教师应怎样激发中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与热爱呢?我认为可以通过成果不断激励、鼓舞学生。

我们可以开辟展示班级同学优秀习作的班级习作园地;还可以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分类收集成册,编辑精美的班级文集在全班传阅;同时教师们可以指导和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投寄到各种报纸杂志上发表。让他们充分体验习作的成就感,进而不断激励、鼓舞学生。

参考文献:

[1]郭美学.对中学生作文现状的反思[J].湖南教育,2002(05):37.

[2]董旭午.改善中学生作文现状的可行性对策[J].文学教育(下),2011(02):122-123.

[3]刘章强.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J].科技创新导报,2012(01):159.

[4]钟晴.文之所喜 文之所忧——当代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J].上海教育,2002(23):58-59.

[5]杨万元,陈正元.中学生作文个性缺失原因及对策[J].优秀作文选评(高中),2006(Z1):34-36.

[6]向莉.中学生作文现状分析及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0(S1):205-206.

[7]韦福强.中学生作文现状与对策[J].作文教学通讯,2003(01):15-16.

[8]薛颖.作文教学应回归生活本体[J].语文天地,2004(24):29-30.

作者:查颖涵

怎样引导学生写科学小论文 篇3:

“下水作文”的呈现形式和使用策略

摘 要:“下水作文”的呈现形式包括口头式、成篇式、片段式、向导式、矫正式、提纲式等六种形式。“下水作文”要在呈现时间、呈现对象、呈现程度、模仿与创新、扶与放等方面讲究策略,力求科学高效。

关键词:下水作文;呈现形式;使用策略

中国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下水作文”是指教师就布置给学生写作的题目和学生一起所写的,对学生具有示范性、指导性、激励性,对自我具有反思性、专业成长性作用的作文。教师写“下水”作文,用自己的写带动学生的写,能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能在指导、批改、讲评时,抓住关键。教师“下水”,教给学生的不仅是写作的技巧,更多的是写作规范、写作的方法、写作的思路。久而久之,学生作文时也会学着老师的样子安排材料、叙述事实、论证道理等。经常“下水”的教师,与学生共同耕耘,共尝艰辛,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讨论或合作,这样就会缩短师生间的距离,教师与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就会增多,学生崇拜教师、信任教师,便会自然而然地模仿教师,其写作兴趣就会逐步被激发出来,写作能力就会逐步提升。

“下水文”的呈现形式:

1.口头式作文

这类作文,虽不用动笔撰写,但也需要教师精心构思,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要与书面作文下同样的功夫。只有打好腹稿,才能向学生娓娓道来。这类作文不仅能培养学生“写”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听”与“说”的能力,不可小觑,但切忌信口开河,没有章法。

2.成篇作文

这是“下水作文”中常见的,即整篇的书面式或口头式作文。这类作文对学生写作在总体上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等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3.片段式作文

这是与成篇式作文相对的一种作文形式,它不是成篇的,而是片段的,或是开头,或是结尾,或是文中某一段落,或是一些简短的过渡句段等,这是“下水作文”十分必要的一种形式,因为学生在写作中的欠缺、错误或疏漏往往是表现在局部的。总之,片段作文,应针对学生写作中的“局部”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示范。

4.向导式作文

这类“下水作文”是在学生动笔写作前,教师对他们进行写作指导的作文。做此类作文,要求教师对当时某篇作文写作的规定和具体要求以及学生的写作状况有全面透彻的了解。教师要预见到学生在写作中可能会出现的差错,通过示范作文使学生防患于未然,尽量避免作文中的差错;还要着眼于引导一些写作水平和能力较高的学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教师可写一些具有创新特色的范文,以激励这些学生写出一些具有新内容、新形式的好文章。总之,这类作文应对学生写作起到良好的向导作用。

5.矫正式作文

这类“下水文”是针对学生作文中的突出问题,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写作的矫正式作文,是教师用于评改学生作文所做的,可以是片段,也可以是整篇,以片段为主。写作前,教师要对学生当时所写的作文,特别是一些存在明显偏差或错误的作文有清楚、具体的了解,写成后的作文要能对纠正学生突出的、共性的问题起到示范性作用。这类作文应能使学生懂得本篇作文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从而在以后的写作中自觉扬长避短。

6.提纲式作文

顾名思义,此类“下水文”就是教师仅仅列出一个比较详细的提纲,给学生以启发和示范的作文形式。这种形式可以提高“下水”作文的效率,培养学生作文写提纲的习惯,帮学生打开思路,其作用也不可忽视。

“下水作文”的使用策略:

1.“下水文”要注意呈现的时间

心理学认为,刺激能引起个体心理反应,但具有时效性,个体需要刺激越强烈,其心理反应越强。教师“下水文”作为刺激物对学生的影响也具有时效性。因此,把握好“下水文”呈现时间,可以增强“下水文”的时效性。“下水文”呈现有以下几种时间:第一,在学生写草稿之前。这一类重点在突破选题,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但要避免学生形成依赖性,不积极主动思考。呈现的“下水文”要写得简略一些,多留些空间给学生;第二,在学生完稿之后。目的是与学生草稿形成对照,重点在指导学生用书面语言描述事物,表达思想。它能针对学生草稿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矫正。这一类“下水文”可详写,但要避免学生盲目地跟随其后;第三,在学生定稿之后。学生一般定稿之后,其作文的需要急剧减弱,此时呈现“下水文”,学生已无多大兴趣。因此,这种情况尽量少用。另外,教师“下水文”呈现在作文讲评之时。这一类一般是针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与上述第二种情况有类似之处。以上几种情况其指导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各有特点。教师教学时要酌情交替进行,结合学生实际,选择什么时间、何种形式,教师要心中有底。

一般来说,“矫正式下水文”宜使用在批改学生作文的过程中,教师在批改时会发现学生作文的共性问题,可针对这些问题写矫正式下水文,让学生体悟,让学生模仿,发现自己作文的问题,又找到矫正的思路。“片断式下水文”可根据需要在作后批改和讲评时使用,根据学生作文最需要突破的点,写几个片断给学生示范,以解决学生作文的局部问题。“提纲式下水”宜使用在作前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让他们有所启发。向导式“下水文”和成篇式“下水文”宜在习作前呈现,给学生提供一个“遣词造句、选择材料、落实要点、谋篇布局”的范例。当全班学生都感到某篇文章难写、茫然无措时,老师应当“该出手时就出手”,该“下水”时就“下水”,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写作的效率。

2.“下水文”要注意呈现的对象

目前,对“下水文”有两种不同的定义:一种是“下水文”就是教师用学生的口吻,按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能力,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学生身边的事物为典型材料来写的文章。另一种“下水文”就是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前自己撰写的文章,不但要体现本次习作的要求,而且应明显高于学生的写作水准,为学生提供习作的优秀范例。笔者认为这两种定义都有它的合理性,强调教师“下水文”的撰写要符合学生的水平,要体现本次习作的要求。但也有它的欠缺性,没有明确指出教师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下水文”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水平,在什么情况下要明显地高于学生。据笔者多年实践认为:低年级或学生习作水平较低的班级,教师的“下水文”要“浅”,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以减轻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给学生一个善良的错觉——我努力一下,赶一赶,追一追,也可以达到老师的水平。而对于高年级或习作水平较强的班级,教师的“下水文”就要“深”些,教师应尽最大的努力,把“优美语言、习作技巧、习作重点难点、习作要求、情感体验”等有效地融于“下水文”中,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针对性的典型范文,要让学生惊呼,要让学生叹服,要让学生深信跟这位老师学作文是没错的。

3.“下水文”要注意呈现的度

学生所学范文的来源应该是多方面的,语文课本中的名家名篇、《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读者》《散文》等优秀报刊上的文章,都能给学生提供很好的范例,都是写作可以借鉴和吸收的素材。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些文章的科学性、文学性、艺术性等诸多方面远远超过教师所作的“下水文”。学生还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来提高写作的技能和激发自己创作的灵感。因此,我认为“下水”要适量,要留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创作空间,让学生在有个性的表达中学会创新,不能一味强调“下水文”的作用,而忽视了经典和美文的功效,不可打开了“模仿门”,又关闭了“阅读门”。“下水文”的呈现是为了突破学生作文难以逾越的障碍,需要则给,给则有用,大可不必“狂轰滥炸”,喧宾夺主。

4.“下水文”的使用要注意模仿与创新的关系

“下水文”示范模仿性功能促使学生从范文入手,通过模仿写出接近或类似范文的作文。但也要防止学生囿于“下水文”而不越雷池半步,不能因为有范文模仿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选材剪裁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训练。我们把教师“下水文”视为“规范动作”,把创新视为“自选动作”。我们固然不反对和排斥模仿借鉴,但不能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他们的创造精神。因为再出色的语文教师恐怕也写不出各种风格的文章,我们更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迸发出灵感与创造的火花。在学生掌握了“规定动作”的同时更要鼓励学生“自选动作”。教师所需要做的是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及时的鼓励,而不是用“下水文”去限制学生的思维,因为创新才是根本。

5.“下水文”的使用还要注意“扶”和“放”的关系

“下水文”的作用是在学生跨越写作的“沟沟坎坎”时能作为拐杖“扶一把”,以解决遇到的困难,但教师不可能作为拐杖扶学生一辈子,学生最终要纵横千里,驰骋人生,“扶”是方法和手段,“放”是方向和目的。“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的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鼓励学生自主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高广阔的写作空间”。

6.“下水文”写作更要注意量力而行

每一位语文老师未必都有写好“下水作文”的能力,老师是具体的人,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要求每一位老师都具备“下水”的能力也不符合客观实际。苛求“下水”能力不强的老师“下水”,恐怕勉为其难。如果教师“下水”的水平不能明显超过学生,那么不但不能起到示范的作用,反而损害了威信,甚至成为学生的笑柄。与其让他们写出没有灵感的、四平八稳的文章,倒不如不动笔,留下这份空白,不要去污染它。作文讲评课也可以激活思维、激发兴趣,其效果不亚于“下水文”。因此教师用心去批改、品味学生的作文,上好作文讲评课,是作文教学的关键。我们提倡具备“下水”的能力,但也需要有调动学生写作兴趣的能力,具备品评学生作文的能力,具备引导学生端正学风的能力。

作者:明学圣

上一篇:公路工程计量成本控制论文下一篇:新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