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背景下毕业生就业论文

2022-04-30

摘要: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他们既是高校毕业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少数民族精英代表,极具特殊性,做好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在参考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现状、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方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社会转型背景下毕业生就业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社会转型背景下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1: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的实现路径

【摘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传统模式已不能满足疫情带来的多样化需求,高校亟须转变工作思路,调整工作模式,积极应对就业形势新变化、就业工作新挑战。本文详细梳理了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深入剖析了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的内涵与要求,从就业管理、就业画像、就业指导、就业帮扶四个方面提出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的路径,以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

【关键词】疫情防控;精准就业;“云招聘”;就业帮扶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届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预计突破千万,创历史新高。毕业生供给规模大幅增加,部分行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发展下滑明显,使得毕业生面临更加严峻的就业挑战。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工作已经进入常态化阶段,但接连不断的聚集性疫情及境外疫情的严峻形势,仍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持续挑战,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将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受疫情影响。

一、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的基本内涵

目前,国内疫情防控已从最先的应急状态进入了常态化阶段。所谓疫情防控常态化,主要包含三层内涵。第一层,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持久战,新冠病毒可能会与人类长久相处,且由于病毒的复杂性和防控措施的不平衡性,很可能出现多个疫情高峰。第二层,疫情防控常态化是保障国内社会运转的大前提,没有落实到位、持之以恒的疫情防控措施,一切工作都无从谈起。因此,需以更有力的措施、更科学的手段,做到抓防控和抓复产“两手硬”。第三层,疫情防控常态化是由“战时状态”转向“平战结合”的新阶段,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的严峻形势下,国内卓有成效的防控成绩来之不易,需要全社会以“谨慎之心”保持定力、慎终如始,把防控措施与日常生产、生活结合起来,把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到底。

2016年,精准就业工作理念首次提出,此后有关精准就业工作的内容不断丰富,包括优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人岗精准对接服务、健全精准信息服务机制、强化重点群体精准帮扶等具体措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就业市场波动明显,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不确定性问题凸显。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研判就业整体形势,关注就业环境变化,调整就业目标定位,掌握毕业生信息,细化就业服务类别,做好就业困难帮扶,是高校做好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的重点工作。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的环境分析

(一)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面临的挑战

1.社会转型、国际竞争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影响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等问题仍然突出。更充分以及更高质量的就业,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和多样化需求的必然要求。受全球疫情冲击,中小微及民营企业发展困难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减少。

2.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带来了就业领域的新变化。现阶段,国内高等教育正式进入普及化发展新阶段,逐年增长的高校毕业生人数给就业领域带来了诸多新变化。不同行业间的就业景气与就业市场行业结构矛盾明显;经济欠发达区域受招聘需求人数减少和求职申请人数增加的影响,受到的冲击较大;薪酬待遇优厚、科技含量较高、发展空间较好的新经济行业吸引力更大,期望进入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增大。

3.高校毕业生面临更多就业挑战。毕业生求职途径发生改变,“云招聘”“云求职”成为企业招聘、毕业生求职的新途径。就业形势的复杂性、招聘方式的转变使得就业焦虑情绪不可避免地在高校毕业生中蔓延。社会经济的下行压力加剧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云招聘”也对毕业生的信息筛查能力、评判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非接触情况下展现自己、谋得理想职位,是毕业生们需要认真应对的问题。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面临的机遇

1.国家、地方政府重视和支持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扩大基层就业、扶持新就业形态等,一系列保障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政策陆续推出,各地以及各高校坚决贯彻落实,同时,各级各层面加强领导和组织保障,政策性就业岗位覆盖面得到进一步拓宽,就业指导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2.新就业形态的快速发展丰富了就业新领域。移动互联网时代,一种以互联网平台为劳动力资源组织者,将劳动者和消费者直接对接联系的新就业形态应运而生。

3.“云求职”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质量再提升。为应对疫情影响,创新就业指导服务,“云就业”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途径。“毕业班辅导员就业工作平台”为就业指导人员和毕业班辅导员提供智能化、信息化“云管理”服务;“互联网+就业指导”直播课提供在线就业“云指导”服务;“24365校园网络招聘服务”网站提供24×7、無障碍、不间断“云招聘”服务;“全国高校毕业生网上签约平台”提供无接触、安全、便捷“云签约”服务。

三、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的路径探索

(一)精准就业管理,加强领导,规范就业工作机制

高校应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纳入学校年度重点工作计划,提前谋划部署,在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流程指导方面进一步强化,构建全员化参与、全程化指导、信息化处理的就业工作体系,建立“学校—学院—年级—班级—宿舍”五级就业网格。针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高校应及早研究制订就业工作方案,根据市场需求完善学科建构、调整培养计划。同时,高校应根据毕业生人数按一定比例配备一支专业素质高、业务水平强、服务能力好的专职就业服务队伍,全过程指导、全方位开展精准就业管理与服务。

(二)精准就业画像,把握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呈现“三高”特点。一是较高的升学率,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推动了毕业生升学深造人数的逐年攀升;二是较高的“二战率”,在升学比例一定的情况下,必然存在部分学生升学失败,导致“二战”比例逐年上升;三是较高的企事业单位就业意向率,毕业生在选择意向岗位时,编制岗位更受青睐。

高校应以学校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前提,准确把握毕业生毕业去向,从实际出发,将就业指导贯穿学生教育管理的始终,优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入学到毕业进行系统化、分层次的“阶梯式”职业生涯规划与实践课程。

(三)精准就业指导,整合资源,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高校应认真开展国情社情教育,做好就业政策解读、就业形势分析与研判,鼓励学生将个人理想、职业发展和国家建设相结合。高校应抓住国家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的契机,精准把握整体市场就业趋势,充分研判就业市场形势,利用好共享经济、平台经济,为支持毕業生在新就业形态领域就业做好基础工作。此外,高校还可通过就业市场开拓、校园宣讲会等方式主动与各类企业取得联系,与就业单位建立良好关系;活用校友资源,发挥校友联动作用,邀请优秀校友所在企业单位返校招聘,为毕业生谋求更多就业岗位。

善用网络新媒体平台,提升毕业生就业服务质量。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高校应及时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网络新媒体阵地,以政府为主导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就业信息平台的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加快建设“互联网+就业”智慧平台,利用好平台资源开展求职活动,搭建校企资源共享平台,丰富和完善线上业务办理相关功能,让企业和毕业生获得多元化、菜单式的选择。

(四)精准就业帮扶,关注特殊群体,保障学生顺利就业

疫情防控期间,国家高度重视特殊群体学生的就业政策支持,对高校提出明确要求,具体应做到:全面掌握特殊群体毕业生情况,实行分类帮扶、“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分级管理,有针对性地制定策略,开展教育引导工作。就业困难学生分为三类:一是认知偏差型就业困难毕业生,他们往往没有明确规划,对自身缺少明确定位,对就业抱有过高期望,导致屡屡碰壁,失去信心;二是能力偏低型就业困难毕业生;三是身心障碍型就业困难毕业生,他们主要是由于身体缺陷、心理障碍等造成就业困难。针对不同类型的就业困难学生群体,高校应建立就业困难学生精准帮扶长效机制。首先,要重点加强对就业困难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其次,要建立就业困难学生精准认定机制;最后,根据就业困难学生类型,分类别建立精准帮扶机制:一是建立学业困难帮扶机制,二是建立就业技能帮扶机制,三是建立有心理障碍学生的帮扶机制。

参考文献:

[1] 任红禧.“常态化疫情防控”意味着什么?[J].党的生活(黑龙江),2020(5):1.

[2] 姚智新,李杏余.新媒体时代高校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重新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8(5):43-44.

[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2020-11-03.

[4] 秦玲,王兵.基于社会需求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探索[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0(11):7-8.

[5] 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EB/OL].http://www.cier.org.cn/ShowPaper.asp?ID=293,2020-04-24.

[6] 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5/s3265/202003/t20200306_428194.html,2020-03-05.

[7] 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5/s3265/202012/t20201201_502736.html,2020-11-26.

[8] 李心萍.新就业形态脱颖而出[N].人民日报,2020-09-02(18).

[9] 莫继承.高校就业困难毕业生精准帮扶长效机制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20(5).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材料与物理学院)

作者:卓婷婷 苏彤

社会转型背景下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2: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 要: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他们既是高校毕业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少数民族精英代表,极具特殊性,做好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在参考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就业现状、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方案。

关键词:高校;少数民族;就业

就业乃民生之本,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乎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就业工作,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等多次在工作报告或讲话中强调就业工作的重要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但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由于多种因素限制,就业问题尤为突出。作为高校毕业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毕业生是少数民族精英代表,极具特殊性,做好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对加速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一、做好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意义

少数民族地区生源的高校学生是建设民族地区的重要力量,肩负发展民族地区、促进祖国边疆建设的特殊任务。解决好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并存的难题,解决这一问题对于社会发展进步、巩固民族团结、实现共同繁荣和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社会各界也越来越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作为毕业生的一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关系到学生家庭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少数民族教育事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更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安全和稳定。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少数民族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由于历史、文化、经济、地域等多方面因素,如何做好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不仅是教育工作者、就业工作者思考的问题,也是培养民族人才、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关键。

二、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就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少数民族毕业生亦同样如此。各级政府和高校对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都高度重视,经过探索和积累,逐渐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全力支持、学校共同努力”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

首先,从政府层面讲,各地区加大少数民族毕业生公务员招考力度,对于参加招考的毕业生给予各种优惠政策,如,提高录用比例,特设部分岗位,甚至适当加分等举措,保证适量优秀少数民族毕业生能够被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录用。

其次,从高校层面讲,各院校积极采取措施,从专业调整、就业指导、就业市场开拓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切实为毕业生就业做好服务,促进毕业生就业。例如西安某高校,为促进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有针对性采取多项举措,如,对少数民族毕业生建立特殊毕业生就业跟踪档案,开展对少数民族毕业生包括普通话、外语培训在内的求职技能专项训练,收到良好效果。

目前,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少数民族应届毕业生就业率较低,找到适合自己工作的人则更少;其二,找到工作的少数民族学生长期不能够及时转换角色,适应工作岗位。

三、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特有的社会环境和民族习性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具有比较强烈的本民族意识以及本民族认同感。在进入大学之前,他们一般都居住在自己本民族聚居的地方,他们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而进入大学之后,不同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会形成相互的碰撞与摩擦,他们对不同的民族特点会进行不自觉的比较,在比较之中心系本民族,则民族意识会更加强烈。在各方面受宗教禁忌影响较为明显,导致少数民族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矛盾心态:一方面,经过高等教育洗礼和对城市生活的体验,毕业生希望摆脱原有的生活状态,走出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较为落后的偏远农村或牧区;另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毕业生受宗教信仰、语言水平、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使得其在求职过程中出现较多掣肘,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就业空间有限。择业面窄,直接导致少数民族毕业生低就业率和低就业质量的现状。即使个别少数民族毕业生在南方城市找到工作,大多也会因为家庭、宗教、饮食等多种因素影响而不得不选择放弃。

(二)高校对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缺乏针对性指导

在高等学校大幅扩招的背景下,很多学校的教学资源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长速度,少数民族学生本身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基础薄弱,虽然很多高校看到这一问题,设置了民族预科班,让少数民族学生在进入正式的四年编制大学生活前,有一年的时间进行专业预热,熟悉环境,但是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很多专业课流于形式,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紧跟学生思想动态,没有给学生切实的指导。

(三)少数民族毕业生自身择业观念较为落后

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没有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不能确立明确的职业目标,职业目标的形成是日后学生进步的动力,没有良好的职业目标就不能形成健康的就业观念,不能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势必影响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就业观念较为陈旧,对就业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以后工作的期望值过高,要求待遇好、环境好,很多学生对就业认识不全面,认为只有到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以及事业单位才算就业,很多民营企业则被认为是不稳固不可靠的单位,这也增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有限,在校学生专业基础普遍较为薄弱

在校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中,大部分是享受国家教育优惠政策才得以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以至于学生在入校后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跟不上教师的授课速度,对新知识、新理论难以理解、接受和吸收,使其对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无法顺利掌握。因此,在大学期间,学校对于少数民族学生要求偏低,毕业时宽进宽出,即使能够毕业,但其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不足。

四、解决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地方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狠抓基础教育落实状况

由于教育资源缺失,教育条件有限,少数民族学生个人素质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之间差距较为明显,导致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就业竞争力不足。因此,从基础教育抓起,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基本能力是提高少数民族毕业生综合素质的根本举措。政府要给予基础教育阶段为重点的少数民族学校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更要培养和建立一支结构科学、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加强与教育较为发达地区的教育交流,努力缩小少数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基础教育阶段的差距,让少数民族地区的学龄儿童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远比政府对少数民族生源学生在升学时给予特殊照顾更为科学合理。

(二)地方政府适当调整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产业结构

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可以结合当地文化特点或旅游资源,借助当前“旅游热”东风,形成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点的产业品牌;推进农业产业转型,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走生态型、效益型的农业产业化之路;适当发展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物流业等,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吸收毕业生就业的能力,增加少数民族毕业生回生源就业的机会。

(三)高校优化专业结构,强化技能训练

就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很大一部分都来自较为落后的偏远农村或牧区,多数毕业生在毕业后也会选择回生源地就业。而这些地区相对于文史、管理类专业人才来说,很显然更需要掌握一技之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应与社会发展接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专业要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构建创新型教育教学体系,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争取培养一批少数民族发展所急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同时,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如语言水平和计算机水平较低、基础技能薄弱这一状况,学校可以通过集中授课、单独指导、增加学时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培养的针对性;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学生活动,积极与其他民族或地区的学生交流,提高其语言、文字、沟通、社交等多方面能力,使其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从容应对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四)少数民族学生要自身转变就业观念

高校少数民族学生要转变自身的择业观念,强化竞争意识和诚信就业意识。寻找“铁饭碗”的时代已经过去,在新的社会背景下要做到与时俱进。另外,要给自己做出正确的定位,避免眼高手低。竞争意识和素质是大学生就业的基本素质之一。针对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竞争意识缺乏,畏惧参与求职竞争,对自身素质和能力认识不够等问题,要在大学生在校期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的各种非利益比赛,培养竞争意识。为了提高自身就业竞争能力,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教育,培养个人吃苦耐劳、不怕挫折的良好品质和团队精神。

(五)鼓励少数民族毕业生自主回乡创业

针对所学专业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为学生争取一些实习机会。高校要积极利用各类支持少数民族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的政策,引导少数民族毕业生参加各类创业培训,推荐毕业生到企业实习,增强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创业信心,以及参与市场竞争和驾驭市场、应对风险的能力;政府要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扩大小额贷款发放范围,提高发放额度,简化流程,全力服务返乡创业少数民族学生。

参考文献:

[1]王英姿.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6):35.

[2]李文兵,王娟.广西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就业能力现状与对策[J].钦州学院学报,2010(10):86-88.

[3]覃主元.对壮族传统文化的几点反思[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12):144-146.

[4]梁敏,张均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民族语言的互相影响[J].方言,1988(2).

[5]王志刚.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9(12):69-71.

(责任编辑:李 慧)

作者:李永胜

社会转型背景下毕业生就业论文 篇3:

对天水师范学院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观与就业压力的调查分析

摘 要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天水师范学院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在社会转型、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通过研究分析,帮助体育专业的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减缓压力,为合理就业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 体育专业 就业观 就业压力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国家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重要的政治问题。竞争机制的引入、高校扩招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随着全国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就业高峰期,体育专业在我国经济转型与市场转轨的宏观背景下,毕业时所感受到的压力。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社会产业结构整合不同步、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对人才需求规格不同等矛盾使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对于社会、高校及大学生自身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天水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四年级学生及其就业中存在的择业问题。

(二)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对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就业观、就业心理等方面进行调查。并多次走访专家、学者对学生就业问题进行座谈;对调查结果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观

1.学生的职业规划

体育专业的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没有明确的目标。8%的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有具体的规划;30%的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有一定的规划;60%的学生只是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没有总结和分析自己的优、缺点,没有考虑过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业。这说明体育专业的学生职业规划意识不强,还需认真思考和加强这方面意识。

“先就业后择业”是当今大学生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体育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在选择职业问题上,是否可以放弃自己的专业,先就业了?70%的学生还是抱着先就业的态度,愿意放弃所学专业;有16%的学生对这个问题没有考虑过;近10%的学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专业,其原因是专业不对口,不能展示自己的才华。通过这样的调查,大多数学生还是对自己今后的职业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而少数学生的专业对口观点,还需指导老师从继续求学和自主创业多方面进行引导。

2.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判断

对于当前就业形势的压力,体育专业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不同的判断,这些判断都来自于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专业、学习成绩、爱好特长等方面。65%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就业形势很严峻、就业面窄,很难就业。12%的学生认为每个人都有用武之地,工作肯定有,但找个好工作还是比较困难;5%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不错。针对学生这样的就业观,老师应多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社会实践能力,并及时掌握学生的就业心态,认真指导学生对就业形势客观、正确的判断。

3.学生对于求职行为的认识与理解

职业的稳定性和高收入是每位毕业生梦寐以求的,在求职中学到东西是学生们不被看重的,而先找份活干、解决温饱问题更是学生们不想接受的现实。体育专业的学生在求职的行为过程中将不公平竞争、缺少社会关系和求职信息不畅通等方面设为最困扰的事;将人才招聘会,亲戚介绍、毛遂自荐、网上投简历等现代信息定位最好的求职渠道。从目前形势来看,学生的求职行为存在一定阻挠,所以老师应对学生多进行求职技巧方面的指导。

(二)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压力状况

1.学生就业压力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就业压力的体育专业学生比例为 94.9%,没有就业压力的仅占 5.1%,天水师范学院体育专业学生存在就业压力,且其压力水平处于高偏上水平。

2.就业压力的影响因素

(1)学生自身因素。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专业学生,较强的专业技能是必备条件,在体育生对就业优越条件的调查中看出,“个人专长”“强健的体魄”和“较好的个人修养”占有较高的地位,这显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工作的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才是体育专业学生最具优越的条件。在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体育专业生应不断塑造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所以综合素质的全面性也是体育专业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之一。

(2)收入因素。多数毕业生对工资的要求偏高,体育专业的学生也是如此。从调查结果看出要求工资在2500~3500 元的占首位,3500~5000 元的占第二位、1500~2500 元的占第三位、5000以上的占第四位,較高的就业期望和工作能力之间的冲突也是造成体育专业就业压力的重要因素。

(3)家庭因素。家庭因素也是造成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压力的一方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做家长共同的心愿,父母过高的期望会直接造成孩子的压力感,有的家庭父母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不懂得体育专业的特点,更不懂得如何去引导子女的就业观,只是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强加到子女身上,一味的要求子女进好单位,大单位。这样会影响到学生就业时的心理活动,会影响到对就业形势的价值判断。

(4)学校因素。在我国的高校管理中,很多管理者不够重视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缓解,不够关心学生的就业问题,很多院校没有开设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也没有对学生进行就业方面的指导,学生在求职中常常表现出盲目和不知所措。尽管我院随着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进一步完善,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指导问题进一步深化,但对就业压力的缓解还是处于完善中。因此,学校因素也是就业压力的原因之一。

(5)社会因素。很多学生在就业问题上会考虑利用人际关系来顺利就业,“托关系走后门”。也是当今社会的一种不良因素。这种不良的环境造成了就业的不公平性,有能力的学生找不到工作,没能力的学生却找到了好的工作,所以在某种程度也影响学生的就业,增大了就业压力。

三、建议

(一)体育专业的学生对就业观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我院管理者应多为学生拓展就业创业渠道,加强就业指导的规划工作,多组织就业求职培训、多进行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二)在求职的过程中,体育专业的学生应该保持平常心,分析形势,认清自己,对求职压力要有充分准备。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争取平衡,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三)家长应积极主动关心子女的就业心理状态,用家庭的温暖多鼓励子女面对现实,让子女敢于挑战,用良好的心态去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

(四)学校方面应根据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拓宽就业口径,调整专业设置,改革课程体系,拓宽毕业生知识面。完善我校就业指导工作,加强毕业生择业观念的教育,教育学生树立就业创业并重的观念。

(五)健全公平有序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围绕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体育专业招生人数。

参考文献:

[1] 沈雁华,张铎,陈颖.体育院校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6.

[2] 吴雪影.关于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观的调查与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2012.7.

[3] 董建琦.山西省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现状分析[J].运动.2012.6(43).

[4] 王树宏,李金龙.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0).

作者:毛海燕

上一篇:我国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分析论文下一篇:媒体传播影响力的整合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