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供给改革论文

2022-04-29

摘要: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加快,城乡居民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的需求快速增长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配置不均衡的矛盾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供给改革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供给改革论文 篇1:

云南省县乡政府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偏好及完善措施

摘要:由于长期以来各級政府间职责划分不清,造成中央与地方政府间事权错位,导致了云南省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效益不高等情况。由于县乡管辖范围就是农村地区发展的基本边界,主要职能是政府保证运转和提供农村公共服务。认为,县级和乡级政府作为农村公共服务的基层政府,在性质上是无差别的,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县乡来说明云南省县乡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偏好,并针对供给偏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县乡政府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农村 公共服务供给偏好 县乡政府 供给制度 完善措施

一、云南省县乡政府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偏好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地域广阔(39.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八位)、县乡较多、县乡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而且是集边疆(4 060公里的边疆线)、少数民族(26个民族,全国最多民族的省份)、贫困(新定贫困线后占23.52%)和山区(山区面积占91%,林地占61%)为一体的省份,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上存在特有的问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缺位”、“错位”、“越位”现象普遍存在,总体水平较低。

以下以云南省禄劝县云龙乡为例来说明云南县乡政府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偏好,禄劝县云龙乡距县城52公里,全乡有11个村民委员会,111个村民小组,全乡总人口16472,其中农业人口15 875,3 857户,占总人口的96.24%,全乡国土面积281.1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 100亩,主要出产水稻、烤烟、小麦、玉米、马铃薯、蔬菜、水果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表中可以看出,近三年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资金投入,可以看出县乡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主要集中于饮用水、交通、电力这三方面(投入资金占总资金的80%以上,投入资金增长幅度高)。医疗卫生的投入2009年有一定增加,但对医疗卫生投入不稳定,而且投入总量不足。对文化设施的投入在最近一年有较大的增长,但前两年的投入不足,远远不能满足村民对文化设施的需求。处于投入最末三位的是电视网络、教育与培训、农业信息推广,投入资金只占一小部分,每年投入增长缓慢。从饮用水的供给中受益的村民三年中最高达904户,从电力的供给中受益的村民三年中最高达438户,从通讯的供给中受益的村民三年中最高达187户,这三项农村基础公共服务供给没有覆盖大部分农村,仍有很多农户没享受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从医疗卫生、教育与培训、农业信息推广中受益的农户也很少(不超过人口的10%),说明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在义务教育和医疗卫生及医疗保障体系方面的不足。

目前,云南省财政支农支出项目单一,而且主要集中在事业费和生产性支出。农村公共支出主要依靠县级财政安排,而目前县级财政安排的公共支出主要集中在农村教育、农村水利、农村交通、农村卫生等方面,而农村社保、农村科技、农村文化、农村治安、农村环保等公共支出还是非常欠缺的。现阶段我省县乡政府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具体表现在:(1)农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1)农业机械化水平偏低,交通和通讯设施落后;2)农业科技资金投入不足;3)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足;4)公共卫生医疗供给不足,质量相对低下。(2)从已投入的农村公共支出项目来看,仍限于低水平的硬件投入状态。(3)软件投入不足,使硬件投入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益。目前农村公共支出投入较多的教育、水利、卫生等方面都存在类似问题。比如教育,关注教学设施的投入,轻视师资的培训,致使农村中小学教师短缺和师资质量较差。

二、云南省县乡政府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的完善

1.构建农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和决策机制。(1)长期以来云南省农村公共服务的特征都是基于行政供给导向下的供给机制。依据有效需求理论,农民对农村公共服务的需求决定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各级政府、社区应以农民的有效需求为决策依据,决定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种类和数量,以达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状态。1)健全“自下而上”的农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农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是指农民通过村民委员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参与公共服务的决策方案的制定和监督的活动,使公共服务切实体现农民意志,满足农民需要。这种机制不仅可以传达民意,而且使决策方案具有坚实的公众基础,获得农民的广泛支持,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2)农村公共服务决策过程中引入听证程序。政府进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政策和项目的决策时,安排农民和社会各界旁听,公开其决策过程,并允许供给对象(农民)提出建议和意见的决策程序的组成部分。听证程序可以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公众参与国家经济社会事务管理制度的重要制度创新。(2)既然公共服务的供给对象是农民,那么就应当以农民的需求和偏好为标准,以公众意愿作为公共服务的价值取向。农民最需要哪些农村公共服务?对禄劝县云龙乡农民需要的公共服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为(按得到的票数多少顺序排列):1)村道路建设 314人;2)农田水利建设 220人;3)学校建设 212人;4)良好地教育教学条件 165人;5)建医疗站 161人;6)建立养老保障144人;7)乡村建设规划 142人;8)建自来水、通讯设施 126人;9)种植和养殖所需要的实用科技知识 121人;10)发展集体经济 119人;11)基本的医疗保障10人;12)建村民活动中心 99人;13)银行的小额信贷 96人;14)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 84人;15)垃圾统一处理 80人;16)良好的社会治安条件 75人。

调查结果显示了农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序位,可以看出农民出于对自身需要的理性计算,对公共产品的需求会呈现出:(1)先生产、后生活;(2)先发展、后维持;(3)先个体分享的公共产品、后集体分享的公共产品。关于(1),它体现了农民生存至上的原则,农业生产所需要的技术、信息、产品和基础设施需求位序超过生活所需的医疗、养老、文化、娱乐和教育等;(2)体现的是社会化小农的行为特征,具备使货币最大化的公共产品较之维持某种货币收入水平的公共产品优先;(3)体现的是作为理性的经济人的农民,对公共产品需求的选择首先考虑个体可分割享用的,其次才是集体分享的(很难分割)。

以上显示了云南省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排序,县乡政府应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和迫切需求出发,致力于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目前云南省农村公共服务的重点是交通运输、水利建设、能源结构改革、农业科技推广、通信网扩张等农村公共设施的建设,根据农民的需求,县乡政府同时要推进农村合作医疗、义务教育普及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本着合理规划,避免重复建设的原则,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2.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支出责任。根据财政支出责任与辖区居民受益原则和财政支出责任与财政收入相适应原则,中国农村公共支出责任的划分中,中央政府应主要负责全国性的农村公共产品,包括基础教育、农村公共卫生等;地方政府主要负担地方性的农村公共产品,包括地方行政事务管理、社会治安、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医疗和农村道路建设等。当然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县乡级政府在某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职责划分上并不是绝对的,比如在义务教育的支出责任划分上,应进一步加大中央和省财政的投入,义务教育的教师工资由中央和省统筹,学校的基础设施按属地原则由市县负担。

3.健全农村公共服务的财政制度。建设新农村要求“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确保各级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和比重逐年增加,建立健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府投入机制。”因此,一方面,坚持以县(市)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的制度创新,建立统一的财政金融制度,将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纳入各级财政负担的范围。另一方面,调整县乡财政支出结构,把资金更多的投向农村地区。

4.创新农村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监督约束机制。一是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管理,将项目立项、选择、实施、竣工验收、后续管理等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轨道,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二是强化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监督,普遍推行村务公开,定期向农民公布收支情况,接受农民监督,提高公共资源使用的透明度;强化社会审计监督作用,及时查处各项违规、违纪行为,将农村公共资源的分配使用置于有效监督之下。

参考文献:

[1]岳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收入增长[J].山东社会科学,2004,(1).

[2]吴士健.试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与完善[J].农业经济问题,2002,(7).

[3]李云飞.加快农村公用基础设施建设[J].求是,2002,(17).

[4]叶兴庆.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J].经济研究,1997,(6).

[5]徐小青.中国农村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44.

[6]何菊芳,何秋仙.构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新体制[J].浙江学刊,2004,(6).

[7]熊巍.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分析与模式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2,(7).

作者:周晨路 陈新 沈素平

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供给改革论文 篇2:

福建城乡公共服务问题与对策

摘要: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加快,城乡居民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的需求快速增长和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配置不均衡的矛盾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加大力度统筹城乡社会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仅是缩小城乡差距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扩大内需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福建;城乡;公共服务

一、福建省城乡公共服务现状

作为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之一,福建省在大力发展经济的浪潮中,也不断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深化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改革。省级政府和各地政府分别出台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实施意见》、《福建省改善农民工公共服务三年(2007~2009)行动方案》、《福建省2009年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实施方案》、《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案》等政策文件,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同时,加强社会建设和解决民生问题,民生状况得到极大改善,社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各项社会事业日益进步。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发展,突出民生重点,坚持为民办实事,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初步形成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框架。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的增加,地方财政支出中,用于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的科技、教育、卫生、文化支出比重也逐步提高。2013年财政支出更多向民生领域倾斜。与民生相关的支出达220529亿元,占全省财政支出比重为727%。

表1 2009-2013福建省财政收入与公共服务支出表

(单位:亿元)

20092010201120122013

财政总收入16942056259730083428

财政支出14041695219820673068

教育支出277327406562575

卫生支出90117159187224

文化支出2627364658

福建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免费,覆盖全省人口83%的地区实现了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7%,初中入学率达980%,均保持在全国较高水平,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34%。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科书免费,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实行生活费补助并推广免费营养早餐工程,率先实行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贫困生助学金制度,启动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基本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全覆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人民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有效减轻。建设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福建省从2004年开始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007年按每人每年50元的补助标准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8年政府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50元提高到80元;实行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由各级财政安排4100万元,按当地救助对象每人每年不低于50元的标准发放;实施年百所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和县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并选派千名医师帮扶山区乡(镇)卫生院;实施“光明行动”,为1万例贫困白内障患者施行复明手术。

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全面落实,新增和改建乡镇文化站599个;建成农家书屋8450个,覆盖全省56%的行政村;提前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目标,基本实现农村电影数字放映和“一个行政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圆满完成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设任务。

从总体上看,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框架已初步形成,人民群众上学、就医、文化生活等难点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二、福建省城乡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然而,受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分配状况、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福建省基本公共服务在投入数量、公平程度等方面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仍存在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

1、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基本公共服务的保障水平还较低,民生领域存在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仍然较多,特别是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相对短缺,如千人均医疗机构床位数315张,千人均卫技人员385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受地区经济水平、历史发展基础和财政收入不平衡以及财政体制因素等影响,在区域、城乡、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基础教育、社会保障水平、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等存在较大差距。如教育、卫生方面的优质社会事业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社会事业相对落后,形成“短腿”。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的失衡程度较大,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相对偏低,部分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贫困群体难以获得基本的公共服务。据统计,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用于文化娱乐费用支出是农村居民的84倍,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电脑数是农村居民的63倍;农村和社区卫生发展缓慢,基础卫生服务能力有限,2011年福建省拥有乡村医生28049人,城市卫生人员127680,乡村每万人口 医生177人,城市每万人口拥有医生606人。农村卫生环境不佳,如目前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仅达到631%、农村饮用自来水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仅776%。

3、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缺乏稳定的、多渠道的筹资机制。资金投入与加快发展、均衡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和保障机制有待创新。体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城乡区域间制度设计不衔接,管理条块分割,资源配置不合理,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比较单一,基层政府财力与事权不匹配,以及监督问责缺位等问题较为突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不仅难以保障发展成果惠及全民,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而且还会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4、社会性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与需求不相适应。目前福建省各级政府在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重经济性公共服务而轻社会性公共服务的倾向。这尤其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补贴等经济性公共服务投入更多、项目实施更快;而在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性公共服务上的投入相对不足,项目的实施也比较慢。

三、统筹城乡公共服务的基本思路

根据福建公共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福建省统筹城乡公共服务的总体思路是“增财力、强基层、创机制”。 “增财力”就是增强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强基层”体现在,强调基层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网络和能力建设,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基层,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建机制”主要体现在,较为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基本公共服务的各项制度性安排,着力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可持续运行的长效机制,从制度上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1、增强公共服务均等化财力

支持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离不开充足的财力支持。发展经济是增加财政收入的根本途径,而经济的发展与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又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因此,福建应努力发展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努力提高财政收入占GDP 的比重,增强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十二五”福建省将以实现城乡、区域和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体育、公共交通、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医疗保障等工作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机制保障,着手建立公共服务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努力使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确保各级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民生投入和民生支出。

2、统筹城乡,强化基层

加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规划一体化,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衔接,加大农村地区、困难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推进落实主体功能区基本公共服务政策,建立健全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协调机制。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完善农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继续加大对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海岛和水库库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实施老区村跨越发展工程。

加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规划一体化。涉及公共服务的各类规划,要贯彻区域覆盖、制度统筹的原则要求,以服务半径、服务人口为基本依据,打破城乡界限,统筹空间布局,制定实施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建设标准。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衔接。以制度统一为切入点,抓紧制定和实施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工作目标和阶段任务。

加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新增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优先投向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制定并推行各类机构服务项目及其规范标准,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鼓励和引导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包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流动服务等手段,促进农村共享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

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加快建立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展。结合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逐步将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与户口性质相脱离,保障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积极探索多种有效方式,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及其子女,分阶段、有重点地纳入居住地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

3、创新管理体制,建立多元供给机制

探索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有效供给的创新战略,促进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是福建省亟待解决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坚持政府负责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加快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福建省沿海发达地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民营企业众多,

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因此,福建省发达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要积极发挥当地民营企业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对民营企业,应以增强与当地民营企业的利益联结为重点,更加强调企业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承担的责任,对于所在乡村的责任、对于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对于环境的社会责任以及企业本身对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的推动作用。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政府应扶持当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并借助集体经济组织自身解决其需要的一些公共服务,这样既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又发挥了农民自身的力量解决自身的公共需求。

福建省发达地区的社会资源较为丰富,农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随着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向多样化和高层次化发展。当地政府可以在不放弃自身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的责任的前提下,通过引进市场机制,挖掘社会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特别是当地核心企业的力量,来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将私营部门引入农村公共服务的生产体系中,私营部门在积极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过程中,为了追求投资回报,也将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通过价格机制反映真实需求。发达地区的政府应根据当地农民的需求,调整对公共服务的供给,更大的发挥市场与社会的力量。

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需要注入一种“参与式发展”的理念,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服务的发展更需要这种理念,“山海对口协作帮扶工程”就是福建省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扶助工程之一,在推进福建省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探索这种协作形式,将“参与式发展”的理念引入到帮扶过程中。

参考文献:

[1] 湖献政:福建省“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建议,《发展研究》2012年1期

[2] 林小香 陈群勇:福建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北方经济》2012年12月

[3] 陈振明: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战略与策略——福建省“十二五”公共服务案例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3期

[4] 祖薇:福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原因与对策《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6月

[5] 李月风:福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问题分析(发展研究)2008年5月

[6] 赖文忠:福建十二五提出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福建日报12月31日

作者:马晓红

农村电视公共服务供给改革论文 篇3:

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机制设计

摘要:由以政府为单一供给主体的供给模式向以政府、企业、NGO组织、社区、私人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供给模式的转变是公共服务供给的必然趋势。而多元化供给的关键是在把握公共性前提下,在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引入旨在提高服务效率和效益的一系列微观运作机制。

关键词: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机制;效率

一、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的机理分析

传统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就是政府单一供给制,而这样的供给模式存在着垄断以及歧视等多种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因此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正在由政府单一供给模式向多元化供给模式转变。多元化的攻击模式就是指政府、企业、NGO组织、社区、私人等多元主体,采取一定的运行机制,共同实现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1]。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供给的新取向,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模式彻底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供给模式,因而在内容、形式、运作、效果上都呈现出了供给主体多元性、运作形式多样性、服务竞争性、效果监督性等特征。

二、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的必然性与可能性分析

1.公共服务政府单一供给存在的弊端要求实行多元化供给。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基本上集中了所有的公共资源,提供着几乎所有的公共服务,可以说公共服务几乎全被政府所垄断。这不仅导致政府机构庞杂,政府负担过重,而且还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公共服务的成本日益提高等一系列问题。资料显示,2007年,我国社保、救济、教育和卫生等公共服务性支出只占去16.1%;而经济建设高达24%,行政公务费用为17%。同时,单一供给体制也带来较为严重的不平等现象,也就是说存在公共服务歧视现象,突出体现在城乡居民所享受的政府公共服务的不平等现象上,这正是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因之一。2006年农村人口 8亿多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3.78%, 但是2006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仅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7.75%[2]。此外,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因此由政府单供给公共服务会不断增加政府的财政压力。1994年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2%,到2006年上升则到了19.73%[3]。

2.公共服务市场单一供给存在的弊端要求实行多元化供给。首先表现为市场不能满足如灯塔、公共信息、国防等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对一种公共服务未付费的个人不能被阻止享用该公共服务的好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投资金额大、回收周期长、经济效益低,同时对国计民生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如果只是通过市场来供给,同样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其次,在市场经济中,市场的不稳定性如重复出现的通货膨胀和失业,或消费和投资不平衡,会严重影响服务的供给。1929—1933年资本主义的大萧条正是长期执行自由主义政策,任经济自行发展的恶果。最后,市场主导下社会分配缺乏与效率相适应的公平性。

3.公共服务的特性为实行多元化供给提供了可能性。公共服务的受益具有层次性说明了不能笼统的讲政府供给,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的经营范围上要进行划分。公共服务还和特定的集团联系在一起,受益在一定范围内,萨缪尔森最早就是用集体消费品来表述后来的公共服务的。城市住宅小区居民所需要的部分公共服务就是由各个物业管理公司来提供的,而且这种公共服务对小区全体居民间是不排他的,但对非小区居民则是排他的,杜绝了免费搭车。因而,非政府组织也可以承担部分的公共服务供给[4]。

4.多种因素影响公共服务供给为实现多元化创造了条件。经济制度的差异会造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一样;科学技术和管理创新使得一些公共服务的效用可以分割,收费的交易成本大为降低,使收费成为可能,如有线电视的出现替代无线传输;一部分私人无法完成的公共服务又应该由政府供给,比如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但同时也不排除私人介入;个人偏好、收入水平、文化、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也对公共服务的供给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很多原本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现在已经由消费者个人拥有了。

三、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的机制设计

(一)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的基本机制保障

1.竞争机制的建立。公共服务效率能否提高的关键在于是否存在多个公共服务提供商,以及公共服务提供商之间是否存在竞争。对我国这样一个正在推进公共服务改革的国家来说,在行业进入时,可竞争性的市场是非常重要的。要在公共服务供给上形成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企业之间、NGO与政府及企业之间、社区与政府及企业之间的竞争。

2.法律保障机制的建立。多元化供给机制依赖于健全的法律以及独立的司法体系。因此, 必须着手制定有关法律, 如公共服务规章,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办法,公共服务听证等,特别是加速司法独立的进程。同时, 把各级政府的财权和事权在宪法或相关法律中规定清楚, 使中央和地方均有各自的税收立法权及其解释权和调整权, 做到依法理财, 也使其它各级政府向乡镇政府转嫁事权的行为失去合理性。

(二)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的具体机制设计

1.建立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传统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以行政计划替代公众意愿,以精英设计替代公众参与,忽视公众的需求和偏好。如在许多地方,从公共项目建设安排到公共服务提供,都是由政府部门说了算,公众对公共服务决策的影响非常有限。建立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就是使公共服务供给从政府本位、官本位向社会本位、民本位转变,这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社会之间正确关系的体现。实现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主要途径,一是扩大政府决策的公众参与度。二是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应当以社会公众评价为主。

2.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市场化机制。首先,在公共项目建设领域,凡是属于经营性或竞争性的公共项目,应当扩大开放领域,通过公开招投标、内部竞争、合同外包等市场方式营造市场竞争机制,允许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的市场主体参与公平竞争。其次,非政府公共部门的公共项目建设,如学校、医院、新闻单位等事业单位的公共工程项目和采购项目引入市场竞争。第三,在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领域,不仅应鼓励民间力量参加投资建设,而且应当营造市场竞争环境,利用竞争机制产生的压力,促使各种公共服务提供主体不断改进公共服务的质量。

3.构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协作机制。首先,从政府的作用方面看,政府应当更加注重行业公共服务规划和政策制定;制定公共服务提供的标准、质量要求和收费标准,并严格监督执行;建立对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进行资格认证和登记制度;按照政府重点支持公共服务的先后顺序,结合社会组织服务性收费能力,确定政府资助的比例和方式,并根据情况变化不断调整和增减政府资助;定期或不定期地由政府审计机构或中介机构,对政府资助资金使用方向进行财务审计,以保证政府资助真正用于公益事业;接受社会公众的投诉,并对违规机构做出相应的处理。其次,从社会组织的作用方面看,社会组织应当按照行业服务标准向社会提供规范的公共服务;对受到政府资助的公共服务项目,社会组织不能自行加价收费;对于服务性收费,应当按照投入和成本制定收费标准并对外公布,接受监督;属于以营利为目的的部门,不论是公立还是私立,是公营还是私营,都应当作为企业,形成政企关系。最后,从公众的作用方面看,公众有权利在平等公正的基础上获得公共服务,有权利了解公共服务内容和收费标准依据,提供公共服务的组织不应当拒绝和隐瞒;公众有权利选择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服务项目,并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支付公共服务费用;对公共服务提供中的违规行为,如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收费标准不对称,公众则有权利向有关的政府部门提出控告,并获得损失赔偿,政府不得借故推卸监督责任。

4.建立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监督机制。公共服务质量监督机制包括公共服务监督机制、 法律责任追究机制和权利救济机制等配套公法机制。一是权力机关、司法机关、上级行政机关以及社会公众等法律监督主体对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加以全方位监督,防止其违法、失职或滥用权力;对依法提供公共服务的非营利组织和获得特许经营权的工商企业加以监督,防止其滥用社会权利和市场权利;对获得特许经营权的工商企业的履约情况加以行政监督。二是公法要在规定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职责和职权的同时,相应规定不依法履行职权和职责所要承担的行政法律责任;对不依法履行公共服务法律职责行为的发现、调查和查处等纳入行政法律责任追究机制。三是针对政府和行业协会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权利救济,可以依法诉诸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国家赔偿[5]。

5.建立政府公共服务供给的绩效评估机制。通过绩效管理改进政府公共服务是国际上的流行趋势。在我国,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尚未实行严格意义上的绩效管理和评估。虽然政府公共服务的成本产出计算较为复杂、难以界定和量化,不像企业可以用经济指标衡量那样容易,但难度大不等于政府供给的公共服务不能实行某种形式的绩效管理和评估。首先,应当加强绩效管理研究,探讨设立适合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特点的指标体系和测量方法,为政府实施公共服务提供理论依据和可操作性的方案。其次,绩效指标的设定不易过于复杂,追求指标体系的完备,让人望而生畏,尤其在起步阶段,而应当以简易便行为原则,随着经验的积累再增加量化指标。再次,应当注重绩效导向,强化成本效益核算,使资源配置、权力赋予、奖励报酬与服务绩效挂钩,形成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勇.公共物品供给的主体多元化[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4):35-37.

[2]许跃辉,朱道才.欧洲公共服务创新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探索,2004,(4):25-26.

[3]徐增辉.论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现状及市场化改革[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9.

[4]刘静波.公共服务的多主体供给分析[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6:16.

[5]林万龙.农村公共物品的私人供给——影响因素及政策选择[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89.

(责任编辑/李璐瑶)

作者:赵战军

上一篇:基于云计算的移动通信网络论文下一篇:CADCAM项目课程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