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童装品牌营销论文

2022-04-26

校企合作童装品牌营销论文 篇1:

服装业人才需求状况及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随着服装行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服装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为达到学校与企业实现人才供需一致的目的,通过对佛山市(以下简称“我市”)服装行业的产业结构、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分析我市服装专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并提出若干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服装行业;人才需求;教学改革

服装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得到迅猛发展,近20年来出口量始终位居世界各国第一。然而,在服装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服装职业教育却滞后于行业发展,至今还采用学科课程模式,使得部分教材理论与实践相脱离,教材与市场衔接不紧密等。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企业需求为基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了解地方产业结构、企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要求是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职业教育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源头。

一、我市服装产业结构、人才需求调研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是直接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技术工人的教育,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行业特点。职业学校必须通过了解行业特点、人才需求、岗位设置和职业能力要求,来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办学定位和就业方向。以下对我市服装产业结构及人才需求作出调查和分析:

1.我市服装产业结构的特点。佛山市是中国纺织服装工业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我市服装纺织产业发展迅速,目前各项综合能力全国领先,并居世界前列,已形成了包括印染、针织、毛纺、麻纺、化纤服装等各行业在内的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例如,佛山西樵轻纺城享有全国四大纺织品批发市场之一的美誉。张槎针织行业是佛山市的传统产业,包括大江、白坭、银达、古灶、下朗、张槎等七大针织城和布匹市场,产品遍销国内、港澳台地区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除了服装纺织产业外,我市服装生产业也表现出了强大的实力。环市镇童装享有“中国童装重镇”之称,年产量1.7亿件,占全国童装生产总值31.3%。盐步素有“中国内衣重镇”之誉,内衣业年产值15亿元;在中国15个知名内衣品牌中,盐步占7家。顺德均安镇则以牛仔制衣业为主打产业,成为国际名牌香奈儿等品牌企业首选牛仔服装加工基地,享有“世界的牛仔,牛仔的世界”之美誉。高明的溢达纺织服装公司年产高档纯棉梭织色织布4000万码、成衣100多万打,年出口总值超过2亿美元。另外,佛山周边城市广州、江门、深圳、中山等也是纺织制衣的集散地,由此构成了珠三角服装产业集群区。在这个庞大集群区内,自然需要一大批在产品研发、生产技术、生产管理和产品销售等各方面均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

2.我市服装行业人才需求调研与职业能力要求。2010年11月,我们查阅了佛山市服装行业招聘网,收集了1050条关于服装岗位人才的招聘信息。通过对这些招聘信息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在所有的招聘信息中,去除与服装专业关联不大的岗位,如文员、保安、机修等类别,这些类别不纳入专业调研。另外,因生产流水线车位工岗位技术要求含量低、专业性不强,也不作为本次调研数据选取的对象。剩下的为符合服装专业就业岗位的信息,共601条,如表1。这些信息按职业分工划分为以下四大类,如图1。

(1)服装生产技术、车间管理类,占33%。主要包括负责生产技术的车板师、制板师、工艺师、质量检验员、裁床技术员等,负责生产加工过程中确保品质控制、生产运作的带班组长、车间主管等。

(2)设计、产品开发类,占26%。主要包括负责服装的款式设计、新产品开发、流行色把握等的服装设计师、设计助理、产品开发人员等。

(3)跟单类,占21%。主要包括制定生产计划、跟进生产质量、与客户沟通交流的跟单职员、跟单主管等。

(4)营销类,占20%。主要包括负责店面经营和市场营销的营销员、店长、销售经理总管等。

二、从调研结果分析我市服装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素质与能力

根据以上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展开分析,从而判断我市服装专业人才的应具备以下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

1.个人综合素质要求。招聘信息中反映了企业的用人标准,在调研的所有招聘信息中均显示一条共同的信息,就是对应聘人员提出了综合素质的要求。综合素质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工作热情、敬业精神、吃苦耐劳、勤奋上进、沟通表达能力、责任感、创新精神、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可见,企业不单纯是要求员工的专业技术能力,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求职者只有达到企业的综合素质才能被聘用。企业对求职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这一共同特征,也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要求学校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学校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学生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责任意识等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素质、完善人格,以符合企业对人才要求的标准。

2.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从招聘信息中可以总结我市服装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如下专业知识与技能。

(1)服装设计知识与技能。掌握服装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设计原理和法则,能用图纸表现自己的设计构想,具有把握服装市场信息和流行趋势的基本能力、服装色彩的搭配能力和预测能力、面料设计能力和搭配能力。

(2)服装生产制作知识与技能。掌握服装工业制板技术、缝纫知识和技能;能熟练运用缝纫机制作服装;熟悉车间成衣制作过程,能进行工艺流水线的编排并制作工艺单;掌握服装产品的质量要领、检验标准。

(3)营销知识和技能。掌握服装营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具备把握服装市场的能力,能分析、研究服装市场的规律;具备一般的产品销售、信息采集、市场调查与分析、店面运营、商品管理等相关知识和技能。

(4)跟单知识和技能。掌握跟单的基本流程;熟悉服装生产加工过程,能制定出货计划;能对生产工艺、样品、批量生产进行质检,能确保产品质量合格;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以及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

(5)电脑操作技术。能熟练操作Coreldraw、Photoshop、Adobe Illustrator等服装设计软件,以及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

3.自主学习能力。调研统计的数据显示,绝大多数企业除了要求应聘者具有良好的专业水平外,更希望应聘者能利用专业知识来灵活处理工作中的具体问题。这就需要应聘者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能针对具体问题做出正确的决定。另外,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是通用性的,专业性不强,并不能完全满足不同企业、不同生产品种、不同岗位的特定要求。学生仅凭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足以应对具体的岗位工作。因此,学生要在工作岗位上虚心学习、积极进取、不断进步,以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

4.组织协调能力。调研统计的数据显示,超过60%的服装岗位的求职者应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这一要求与具体岗位的性质密切相关,营销人员要具备店面服装管理、店员分工、任务协调等能力。服装生产技术、生产管理、跟单等岗位要求员工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为保证服装产品质量,这些岗位经常需要与企业各部门交流、沟通和协调。

三、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1.明确人才定位,适应岗位需求。从我市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分析,服装行业对营销、跟单人员有较大比例的需求,这些岗位需求比例占调查总量的41%。但与实际需求相反的是,我市的中职服装专业教学目前尚未开设跟单专业课程,从而导致学生跟单专业知识不足;而营销课程开设时间也很短,无法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对应。此外,由于缺少服装营销方面的专业教师,导致学生的服装营销知识严重不足。因此,服装专业的教学模式应在现有专业培养方向的基础上,增加服装营销岗位和跟单岗位的人才培养措施。跟单对英语要求较高,而职校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难以胜任此岗位,跟单岗位可作为学生的辅助培养方向。

根据服装行业对服装营销、设计、制板、跟单等专业人才的多元化需求,以及具体服装岗位对专业技术的特殊要求,可以通过开设通用的核心课程和针对特定岗位的专门课程来培养人才。例如,可将服装专业课程分为核心课程和岗位专门课程。核心课程在一二年级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知识技能,三年级重点开设可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岗位专门课程,以实现与就业岗位对接,这样的教学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达到校企双方供需一致的目的。

2.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主要包括:优化现行的课程结构,建立以就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解决教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相脱离的现状;制定以就业为导向的各学科教学大纲,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删改、整合与更新,开发相应的教材;开展项目化教学、模块式教学、任务引领教学等多种方式的教学实践。

3.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可由学生联系,也可由学校组织或推荐。如在企业建立营销岗位的实习基地,根据营销岗位特点,在销售旺季的周末、假期、年末等时间为服装品牌营销店提供销售服务;建立校企双方共同设计、生产和销售服装的合作机制,同时根据校企双方实际需要制定学生实践方案,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到企业参观、实习乃至顶岗,以增加实战经验,提升专业技能。

4.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综合素质在企业用人要求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要适应企业需求,在开展服装专业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例如,针对综合素质的各个方面,开展学生的团队精神训练和挫折教育,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创业教育、价值观教育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服装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职业学校服装专业教学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要培养与行业需求一致、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较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就必须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明确职业岗位培养要求,做好人才培养定位,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蔡桢毅.高职电子商务专业职业能力要求的调查分析[J].全国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2009.

[2]程宝山.永康市职技校课程整体改革构想[EB/OL].http://w

ww.zjx.ykedu.net/kj/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22.

[3]张治.佛山成就纺织服装大产业[N].信息时报,2004-7-27.

作者:易记平

校企合作童装品牌营销论文 篇2:

寻找家居服产业的价值蓝海

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会长倪阳生、中国纺织出版社党委书记迟宗君、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常务副主席张庆辉、中国服饰杂志副社长李满勋等行业领导,以及北京服装学院、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西安工程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知名服装院校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汕头市政府也给予活动大力的支持,汕头市人大副主任林梃、汕头市政府副市长林依民等领导联袂莅临现场,并肯定了研究院成立的重大意义。

国内70%以上的家居服出自汕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2000多家家居服企业,这之中,汕头市家居服企业占到60%,其家居服产量可达全国家居服总产量的70%,市场销售额占全国家居服销售总额的80%以上。在全国家居服名牌产品中,汕头市家居服名牌数量名列全国同行业第一,名牌产品数量占全国总量的75%以上。汕头市时尚家居服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马庆渲表示,汕头现已成为全国产业链最完整、产业规模最大的家居服生产基地。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是全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因是粤东、赣南、闽西南一带的重要交通枢纽、进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素有“岭东门户、华南要冲”的美称。在去年汕头经济特区成立三十周年之际,国家将汕头纳入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区规划,汕头经济特区范围经国务院批准扩大到全市,并赋予了汕头粤东区域中心城市的新定位,这些都为汕头市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当地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汕头家居服企业开始意识到以往单打独斗式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如今企业发展更需要的是行业优势互补、全面合作,以此来共同拓展市场。

汕头市时尚家居服产业发展研究院由此应运而生。马庆渲介绍说,家居服研究院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涵,以服饰时尚健康为己任,整合全国各地高校力量,联合国内外相关服装、品牌研究机构,发挥各级专业人才优势,针对汕头家居服产业发展、企业创新、品牌升级等需求,开展产品设计、品牌形象、企业规划、市场协调等各项研究与服务,努力向全世界营销汕头家居服的产业优势,推动汕头市家居服产业集群优势和中国家居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家居服研究院建设成中国家居服产业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中国家居服企业服务平台和中国家居服产业人才培养平台。

汇聚精英智囊为家居服产业把脉建言

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提升,家居服产业发展迅速,一度与文胸、常规内衣形成三足鼎立格局。然而接踵而来的产业研发落后、营销模式滞后、定位模糊、产品同质化等问题亦让家居服业界深感困惑,产业急需彻底转型。在汕头市时尚家居服产业发展研究院成立之日,众多行业精英智囊汇聚一堂,为家居服产业把脉建言。

突出产业制造业属性和都市属性表现

谈及家居服产业,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表示,家居服最早源于西方,是舶来品的产物,进入中国后植根于本土企业逐渐发展起来。而随着家居服产业的发展,汕头当地逐渐形成了一批颇具实力的本土企业家。他认为,这些企业家正是实现地区经济腾飞的必要条件。

根据以往经验,很多地区在承接了大量的产业转移后,在地区的产值上会有突出的表现,但却很难造就大企业家。像全国百强县首位江苏昆山,由于承接了大量的产业转移,当地基本上是以台资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绝大部分当地人也就变成了企业的打工者或高管。也就是说,他们的收入、消费能力,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和预期,都不会比那些以本土企业家为主的周边地区更大。像绍兴、常熟、盛泽,他们虽在短期内的经济总量上比不上昆山,但因为这些地区的企业老板们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所以这些地区的发展势头和后劲明显要强。

杨世滨强调,要发挥汕头家居服产业集群优势,必须突出产业制造业属性和都市属性表现。制造业属性决定了汕头要想在竞争中占据制造点,就必须提高企业效率。近年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大力倡导的提升科技贡献率,就是提倡将科研与企业对接,使科技成果更有效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汕头市时尚家居服产业发展研究院的成立正是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而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提高科技贡献率将有助于企业实现高效生产,以此来对冲当前各种综合成本的上升,缓解外部环境压力,进而取得行业话语权地位。都市属性则决定了产业时尚化、品牌化的趋势,这将使服装成为提升汕头都市时尚形象的一个非常好的载体。

文化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根据相关调研报告显示,未来几年男装、童装、家居服三大品类将是纺织行业的高成长性产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莉在发言中非常认可家居服产业未来的市场前景,她表示,家居服产业的发展要与文化相结合,目前我们已进入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时期,各行业都在为建设纺织强国的目标在努力。何谓强国?就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大力发展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时尚创意产业,依靠创意设计研发去满足新时期人们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和消费需求。而随着我国纺织业比较优势的减弱,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产业竞争力,保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是当下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此外,如何调整品牌营销模式,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求,也是很多企业现正面临的问题。该如何实现产业的高附加值?如何培育产业新的竞争优势?如何实现品牌的转型升级?这些都是研究院成立后可进行的课题研究。

中国纺织出版社党委书记迟宗君则建议研究院在打造三个平台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即家居服饰文化传播平台。他表示,文化是一个产业核心的竞争力。古代丝绸之路之所以传承到今天,依靠的就是文化的影响力和穿透力。如今汕头家居服市场销售份额已占全国的80%以上,随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不仅要注重实体建设,更要重视中国家居服饰文化的引领,这也是把家居服产业打造成汕头响亮的城市名片所不可缺少的。

而对品牌而言,一个没有文化的品牌是没有传承性的。当下消费者在挑选产品时更看重的是其品牌的文化内涵,就像同仁堂,人们一提到这个品牌,首先想到的是他的诚信、他的质量、他的童叟无欺,只要买中药就会首选同仁堂。这就是品牌文化的核心影响力。

迟宗君表示,研究院要研究这个产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成分,只有占据了这个高端,在品牌的培养上,要努力寻找企业与文化的链接点,使文化产业有效结合产业文化,赋予品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校企合作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汕头市时尚家居服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马庆渲、常务副院长唐以锦指出,家居服业是一个相对新生的服装子行业,并没有现成的行业体系。现行的众多模式大多是家居服企业家们经过多年来的市场实战摸索而来,像设计、营销等专业性较强的环节大多也由企业家本人兼顾,但他们却几乎没有接受过真正专业系统的学习。而随着产业的越推越高,这种模式的不足点越发明显,企业家空有想法,却因知识掣肘难以落地的现象时常发生。

继去年首届家居服设计大赛成功举办,今年以“中国元素”为主题的第二届家居服设计大赛已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会长倪阳生去年参与了此项活动,他表示,通过大赛扩大了社会对家居服的认识,领略了家居服所带来的居家文化,并为产业的发展储备了设计创新人才。在他看来,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智力支持,研究院的成立,将能深化汕头家居服企业与纺织各大院校的合作,例如与院校合作共同开发技术课题,作为实习基地联合培养学生等。这样双管齐下,企业既能深度参与,院校也能培养出企业真正所需要的人才。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艺术与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王琪表示,校企之间应加强交流,企业多到学校沟通交流,校方可据此对课程做出相应调整,对专业进行细分,使教学更具目的性,有效缩短学生成长周期,为企业提供对口人才。而校方亦希望能多到企业中去,让学生在真实的观摩实习中获得深层次的成长。

东华大学服装设计学院书记罗仪华、天津工业大学艺术与服装学院书记霍桂立认为,家居服研究院作为一个专业的研究机构,应充分发挥对接作用,将高校和企业连接起来,有效转化科学技术成果,助力产业脱离研发瓶颈。

从长久发展的角度出发,武汉纺织大学服装艺术学院院长熊兆飞认为,研究院可根据地方政府、企业发展需求,明确函待解决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三年计划、五年计划,定性地解决问题,同时也应积极寻求政府方利好政策的支持。

西安工程大学艺术工程学院院长徐青青认为,针对目前家居服产品同质化严重,产业竞争无序的状态,汕头家居服企业要对产品进行精准定位。企业应积极拓展发展空间,致力产品线研发工作,寻求差异化产品,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在款式、品类上下功夫,亦可从面料、填料等方面去挖掘生存空间,从而使得产业有分段,避开同业厮杀,建立共荣共兴的市场大环境。

见证产业历史转折时刻

在成立仪式现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张莉和汕头市人大副主任林梃共同按动了研究院启动按钮,由20个行业知名品牌LOGO组成的研究院标志闪亮地呈现在所有观众眼前。张莉副会长在讲话指出,汕头市时尚家居服产业发展研究院的成立,是中国家居服行业的一件盛事,它标志着汕头这个全国产业链最完整、生产规模最大的家居服集群地从此拥有了自己的组织,也意味着汕头家居服行业已经实现政府、企业、科研三方的紧密携手。

紧接着的授牌环节,汕头市副市长林依民将研究院牌匾授予了研究院新任院长马庆渲,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助理、中国针织工业协会会长杨世滨为研究院新任院长、常务副院长、副院长们授予牌匾,汕头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各级领导为研究院专家委员会的所有专家顾问颁发了聘书。

在大会的最后一项,2012—2013年项目签约仪式上,研究院新上任的院长和常务副院长们代表研究院分别与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2012中国国际内衣文化周组委会、东华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天津工业大学、西安工程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广州美术学院、中国服饰、广西卫视等多个单位签订了“2012中国家居服设计创新大赛”、“家居服人才培育实习基地”、“2013/2014家居服创新面料开发”、“2013/2014中国家居服趋势发布”、“2012/2013媒体战略合作”、“中国时尚家居服风采展示”六个合作项目。

汕头市副市长林依民最后上台对整个大会进行高度总结,对研究院的成立给予了肯定及褒奖,同时对家居服发展未来寄予厚望。

当晚七点,成立大会圆满成功落下帷幕,这也标志着家居服产业将迎来发展的第二次朝阳时期,让我们拭目以待汕头这座国际服装名城更加绚烂精彩的明天!

校企合作童装品牌营销论文 篇3:

依托服装院校人才培养优势 打造江西“三地一体”纺织服装产业链

[提 要]为策应江西省“十四五”纺织工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实现2023年江西纺织服装产业5000亿元的奋斗目标,课题组成员深入省内外多地调研。在总结我省服装产业近年来取得的显著成效和良好发展态势的同时,指出纺织服装产业链不健全、产业布局碎片化、服装品牌实力不足、服装人才外流严重、高端人才团队缺乏等问题和原因。提出由政府主导,校企行业协同推进,形成“设计基地、生产基地、市场基地”三地一体纺织服装产业链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服装院校;人才培养;三地一体;纺织服装产业链;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易 城,江西服装学院副校长,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会员,研究方向为纺织与服装教育;廖江波,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纺织与服装教育;徐佩瑛,江西服装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改革。(江西南昌 330201)。

[基金项目]中国民主促进会江西省委员会参政议政立项课题“依托服装院校人才培养优势 打造江西‘三地一体’纺织服装产业链”

2021年3月,江西省工业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推动全省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坚持问题导向,以智能化、高端化、品牌化、绿色化、服务化为发展方向,主攻产业承接、产业链完善和品牌提升,进一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把我省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纺织服装产业高地”[1]的发展思路。《江西省“十四五”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了以服装家纺为龙头,带动纺织、化纤、非织造协调发展的策略,以及2023年江西纺织服装产业5000亿元的奋斗目标。

纺织服装产业是解决民生和美化生活的基础产业,其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巨大,在吸纳就业、扩大出口、激活市场活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被列入我省“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2]为实现江西省服装行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目标,本文把脉江西省纺织服装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打造“三地一体”纺织服装产业链是江西省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十三五”期间,我省纺织服装行业持续加快推动转型升级,在产业基础、产业特色、行业投资、绿色发展、数字化转型等方面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仍然未摆脱粗放型增长模式,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布局碎片化,优势产业不突出。江西服装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最低端的生产环节,主要是贴牌加工,缺乏设计研发能力。众多中小型服装企业订单不稳定,只能采用“靠天吃饭”的经营方式。二是产业配套不完整,产业链不健全,未形成域内配套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江西省9大纺织产业集群地生产的面料大部分销售给省外,导致本省服装产业集群地所需的中高档面料、辅料、拉链、纽扣等服装材料无法就地采购,延长了产品加工周期,影响了服装新品的研发和服装产业资本运转。例如“中国品牌服装制造名城”于都县纺织服装产值为500亿,但政府得到的税收只有6亿,还要奖励上缴利税的大户企业,政府所剩无几,其原因是产业链中高附加值的设计环节和市场环节均在外省。三是服装人才和品牌实力不足,导致产品附加值偏低。江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滞后,服装人才外流严重,高端人才团队缺乏,共同导致江西省服装设计、品牌宣传、市场培育等高附加值环节的活力不足。

“三地一体”是江西省服装产业持续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为完善域内服装产业生态体系,必须进行服装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设计基地、生产基地、市场基地“三地一体”的产业链配套,即往上聚焦产业链上游生态构建(研发设计、做品牌),形成具有江西DNA的品牌群和原创设计师群,往下聚焦产业链下游生态构建(终端消费市场)。江西省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发展,离不开教育领域对纺织服装产业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依托服装院校人才培养优势,推动设计基地、生产基地、市场基地一體化的产业链改革,是推进我省重点产业集群化、高端化进程,实现服装产业高素质跨越式发展的题中之义。

二、服装人才培养与引进是打造“三地一体”服装产业链的重要支撑

江西省共有11所院校开设纺织服装类专业,包括江西服装学院、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2019—2021年我省服装专业毕业生平均每年约为3500余人,为全国首屈一指的服装教育大省。然而,江西省服装专业人才缺口仍然是制约传统服装产业向时尚文化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据统计,2019至2021年江西省高校服装专业毕业生平均每年留赣人数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0%。大部分江西服装专业毕业生选择在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山东这五个纺织服装发达的省份工作,存在“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加大培养、储备、引进纺织服装专业人才,是改变人才流失和人才缺口现状,推动时尚产业发展的决定要素。

(一)打造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需要靠人才推动

服装商业利润的竞争体现于品牌的溢价能力,服装产业地位竞争比拼的是品牌数量和质量。目前,江西省服装品牌质量不高、数量少,大多数江西服装企业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这些企业没有资金投入到技术创新中,自我投资能力不足导致多数企业仍处在模仿、加工、竞价的低等级阶段。这类企业看似不需要高端服装研发人才,其实是难以提供令人满意的薪资报酬。江西省服装产业整体工资水平,与沿海地区存在一定差距。2021年,薪酬较高的于都纺织服装城提供给普通员工的平均工资大约3500元/月,而沿海地区国内顶级设计师年薪可以达到百万,具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师年薪可达10万至30万。这样的薪金对于我省中小型企业主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另外,为了吸引创新创业者入驻,沿海地区和一些服装创意产业园提供门面优惠、配偶就业、子女入学、低息贷款等相关政策,让创新创业人员无后顾之忧。随着消费升级的需求,服装行业将成为与时俱进、快速发展的时尚产业。与此同时,对于人才的需求稳步增长,薪资待遇及就业环境甚至开始超过其他行业。近年来国潮品牌层出不穷,整个服装产业逐步向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快速发展,这更需要多维度培养、储备和引进跨学科与跨行业领域的高端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时尚快速迭代的需求,形成人才、企业、行业的正向循环。

(二)打造“时尚创意江西”,需要聚集“时尚人气”

时尚创意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而服饰产业占据时尚文化创意产业的首位。在时尚之都米兰,服装产业为米兰贡献25%的生产总值。在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为其第一大产业,产值占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在国内,浙江、江苏、福建也把打造时尚创意城市,作为地方服装产业发展的引擎。

若文化创意设计产业没有一定的规模,相应的创业支持服务就难以跟上,对时尚的反应和敏感度也会相应降低。江西省缺乏独立的服装设计公司、品牌策划公司等研发平台,缺乏有影响力的服装设计大赛、服装设计发布平台。这导致服装行业前沿人才留在我省展示才能的机会减少,工作的选择渠道变窄。目前,我省颇具影响力的服装大赛“青山湖杯”及江西省“十佳服装设计师”大赛,从参赛作品和赛事效果来看,其为时尚江西站台的任务还任重道远。努力打造时尚创意江西,才能广泛吸引纺织服装院校毕业生和设计师等各类人才到我省各服装创意产业园进行创新创业活动。

(三)促进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整体规划纺织服装教育体系

江西省纺织服装院校整体规划路径不明确,专业链与地方产业链耦合度低。我省有新余、瑞昌、奉新、万年、德安、青山湖区等9大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万年高新区还被授予“全国纺织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有41个省级工业园区将纺织列为主导产业。但江西省内大多数服装院校主要开设服装专业,基本未开设纺织专业,个别开设纺织专业的高校也是隔年招生,数量极少,缺乏教学设施、设备。省外纺织专业人才引进流程困难,无法做到人才支撑产业的创新发展。必须进行纺织服装人才的本地化培养,学科专业群对接地方产业群,学科专业布局对接地方产业布局,即我省应根据地方产业需求进行办学、设置专业、布局院校。人才培养要先于产业布局,根据今后准备发展的产业规划创办相应专业,将实施纺织服装产业链链长制落到实处。

目前,服装产业正处于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具体表现为知识、技术、创意等生产要素对服装产业的贡献逐步强化,而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等初级生产要素逐步弱化。南昌市青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众拓制衣升级5G+智能车间后,产能增加了30%以上,高端服务合格率从50%提升到90%。2018年,赢家时装(赣州)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完成智能化改造,建成15条全国领先的女装全渠道个性化定制智能生产线,生产效率提升了20%,管理成本减低了70%。数字时代的到来,对传统服装产业形成巨大冲击,从设计研发到生产流通、电子商务、物流服务等产业链各个环节,对服装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服务社会和企业的模式提出更高要求。(如下图示)

三、依托人才优势打造“三地一体”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建议

为加快突破制约我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瓶颈,从教育体系的规划、人才吸引、共享平台、现代产业学院和时尚业态五个方面,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统筹规划全省纺织服装产业和服装教育发展体系

建议由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服装院校、服装企业、专家学者组成“江西省纺织服装教育领导小组”,统筹建立纺织服装人才培养体系,规划院校布局、专业设置。按职业培训、职高+技校+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四个教育层级,对标服装产业不同层次岗位和人才需求,开展教育帮扶,以大带小,以强扶弱,让师资流动起来。基于“外需”(产业需求)来构建全新的教学体系和运行机制,探索融入行业办学的纺织服装人才培养新模式。创办“专业学院、产业学院、创业学院”三院制模式,实现园中有校、校中有企、企中有教、教中有产,构建“产学研用”教育教学闭环,实行零距离办学理念。

(二)加快新型纺织服装专业人才的聚集

建议营造创业环境,制定优惠政策,留住和引进国内外高端设计人才及团队。一是留住在赣毕业生。可由企业和学校协同组织师资力量,安排纺织服装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开展实训实习活动,由企业给予实习工资的基础上,当地政府再补贴每人每月600—800元;对于完成实训任务、与企业签订一年以上用工合同的,建议当地政府借鉴沿海地区做法,由政府另行给予每人每月工资性补贴800—1500元,为期3—5年。二是引进国内外高端设计人才和团队。可免费将其人事档案在人才市场托管,并负责其“五险一金”;在当地从事服装创意文化设计工作满一年的,给予企业和创意设计人员各5000元补贴;同企业签订人事合同满三年的,可在所在单位或市人才中心所属地落户,直系亲属户口可以随迁,子女享受就近入学。对入驻纺织服装创意园区的创意设计工作室,采取“一事一议”重点扶持政策;3人以上团队,可以享受100平方米工作场所,并免租金一年。由园区管理部门认定为有发展潜力的创意设计工作室,政府可以协助其融资不超过50万的贷款,同时适当给予贴息补助。

(三)搭建纺织服装数字化共享平台

整合骨干企业、科研院所、服装院校科研力量,实现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把江西省服装创意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成为提供设计制作信息、创意人才信息、创意产品交易信息、质量检测与提升、技术服务、报关服务、税收服务以及同其他产业对接的综合性产业服务机构。发挥公共服务平台的资源集聚和整合作用,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支持纺织服装主产区完善原铺料供应、产品研发设计、品牌孵化、电子商务、物流服务等配套产业体系,提高企业快速反应和持续经营能力。大力支持服装行业协会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沟通政府、联合企业,共同开展品牌营销、对外拓展市场等方面行为。打通物料供应、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推广、维保服务等产业链各环节,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利用VR体验,线上直播带货等新型网络营销方式,扩大产品销售,引导企业通过江西数字外贸服务平台和参加各类线上展会等方式寻找新订單。

(四)建设一批纺织服装现代产业学院

基于江西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需要,建议政府出台政策和具体办法,引导并支持服装类院校与各产业集群地政府部门合作,打造一批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议从四个方面具体规划:1.针对纺织与印染环节,规划建设一批现代纺织、印染产业学院;2.针对产品的开发设计环节,按服装的品类规划建设一批服装单品学院,如:牛仔产业学院(于都)、童装产业学院(宁都)、羽绒产业学院(共青)、鞋品产业学院(石城)、针织产业学院(青山湖)等;3.针对智能制造环节,规划建设一批服装数字设计产业学院、服装大数据产业学院、服装智造产业学院等;4.针对纺织服装的终端和流通环节,规划建设一批跨境电商产业学院,新媒体直播产业学院、智能物流产业学院等。

在建设模式上,可以由产业集群地政府主导,学校、政府(含园区)、行业协会、企业等共同组成产业学院理事会,探索共建、共治、共管的建设模式。构建我省产教深度融合,教育服务助推地方产业转型发展的全新样本,培养一批产教深度融合的高校作为典范标杆。

(五)促进纺织服装产业链延伸扩张,打造时尚行业新业态

营造时尚文化创意氛围,提升时尚创意水平。打造服装特色文旅小镇、直播电商、云展会、云时尚周等新模式,形成引导各类优质资源高效集聚,推进世界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和时尚小镇建设。积极推进线上线下多渠道融合。加快直播电商、社群营销等新模式与新业态在行业中的应用。探索打造行业消费节,丰富消费场景。推动渠道向低线城市和农村市场下沉,充分释放消费潜力。积极推进专业市场的优化升级与数字化转型,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鼓励服装企业打造电商品牌,对于成功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江西省著名商标”的服装电子商务企业给予一定额度的品牌维护经费。对于年纳税额分别达到20万、50万、100万的企业给予不同级别的奖励。对业绩优良、发展潜力巨大的企业给予一定额度的电商运营补贴,并由省市政府划拨专项基金对优秀电商企业的专业人才进行培训,提升我省服装电商企业竞争力。

“十四五”期间,围绕建设“科技、品牌、可持续发展、人才”的纺织强国强省目标,如何努力贯彻《江西省教育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高等学校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措施》[3],有效聚集纺织服装专业人才,借以孵化赣商服饰文化品牌,是推动我省纺织服装产业升级、品牌培育的破题之举。只有实施产教融合,依托纺织服装院校人才培养的优势,加快推进“设计基地、生产基地、市场基地”三地一体的纺织服装产业链,结合江西省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才能走出一条符合江西特色的“赣派”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之路,把我省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纺织服装产业高地。

[参考文献]

[1]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江西省工业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推动全省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http://www.sjfzxm.com/difang/20 2103-30-582841.html.

[2]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https://www.sohu.com/?a/305891727120042266.

[3]江西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动高等学校服务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措施[EB/OL].http://jyt.jiangxi.gov.cn/art/2021/5/25/art_30552_3375729.html.

[責任编辑:马丽莎]

作者:易城 廖江波 徐佩瑛

上一篇:电视人文精神传播管理论文下一篇:高中阶段学生心理健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