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教育及班级管理论文

2022-04-22

摘要:家校沟通,是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主要分支,它在学生阶段性成长与潜在能力开发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为此,本文结合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相关理论,通过管理趋向、管理结构、管理方法等方面,明晰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家校沟通艺术要点,以达到创建良好的教育实践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村初中教育及班级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农村初中教育及班级管理论文 篇1:

农村教育硕士培养方式的探索

摘要:“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是针对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而提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改革措施。但是如何具体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采用何种方式更有利于农村教育硕士的人才培养,并没有一套现成的方案可供借鉴。本文以河北师范大学多年来在培养农村教育硕士方面的实践和探索为内容,力图分析总结其在培养方式上的成功经验,由于专业的差异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上也各不相同。本文在课程设置方面的举例是为了在共性方面提炼总结教学理念和思想,论述体现在农村教育硕士培养方式上的新尝试和新探索。

关键词:农村教育硕士 培养方式 课程设置

国家自2004年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以来至今已走过整整8个年头,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农村教师资源匮乏与整体素质偏低问题,对提高我国农村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相当的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党中央做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农村落后于城市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但随着新农村建设各项领域的不断发展和深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的城镇化的战略决策,把城镇化建设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系中,而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愈加重要,教育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农村教育事业对教师师资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农村教育硕士虽于1996年开始设置,但是教育部实际在2004年才正式启动。之后,“农村教育硕士”才作为一个专用名词,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农村教育硕士也由此被作为一种新型的培养模式运用到我国硕士研究生领域的发展、实践当中。此时,该计划主要面向国家级贫困县,招收对象为应届本科毕业生,学制年限为5年,主要针对高中阶段的师资教育。2006年改称为“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并对原政策作出调整,服务范围从“国家级贫困县”扩大到“省级贫困县”,服务对象由农村高中改为以中学为主。2009年,该政策再次作出调整,并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结合实施。2012年,继续采取“硕师培养计划”与“特岗计划”相结合的实践模式,学制年限缩短为四年,这当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硕师大学生在三年工作期间的工资发放纳入到当地财政统发范围,与当地教师享受同等待遇,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在对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优惠政策与力度上的鼓励和支持。除此之外,招收对象、方式、学习方式与之前相比并无变化。可见“硕师计划”从开始到现在,其政策在不断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农村教育形势。

一、农村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类型分析

河北师范大学作为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省属重点院校,研究生学历教育始于1978年,2006年确立为河北省唯一一所具有农村教育硕士培养资格的高校,2012年已经达到了12个专业。为适应新农村建设战略中对农村教育师资培养的新要求,各高校对农村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上不尽相同,河北师范大学也力求推陈出新,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创新。首先以提高“农硕”职业技能为原则,其次以培养适应农村学校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所需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注重特定岗位专业性实践,紧跟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科学合理地统筹安排各类硕师培养课程。课程设置主要有以下四类。

(一)教育基本理论类

主要开设课程有教育学和心理学。教育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农硕”对教师必修专业技能的掌握,对基础教育原理的等专业知识的理解,为今后真正走向教师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心理学主要设有“青少年心理健康”课程,了解和掌握青少年学习过程的心理规律、洞悉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就显得尤为关键,心理类课程的设立,为农硕生提供了系统、全面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增强了他们在心理学方面的感知能力。

(二)技能类

主要包括语言和教学管理等课程。英语作为国际第一通用语言,应当作为一种交流沟通工具能够掌握自如,被列入到“农硕”教师语言类必修课程范围中;教学管理类的课程针对性非常强,从教学实际出发,开设有“教学设计”“如何开展趣味性学生活动”“如何打造健康班级”“班主任技能”“如何做好班主任”等课程。

(三)政治类

授课方式上除了采取以往“大课”的形式讲授系统政治理论外,还通过定期举办讲座或放映模范人物先进事迹的影片等其他教学手段,以达到既调动学生兴趣,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政治思想觉悟。

(四)专业类

专业课程是农村教育硕士获取专业基础知识、紧贴专业前沿领域的重要课程。河北师范大学基于学制特点,以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方式设置专业课程。考虑到毕业生的服务对象面向农村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为此,河北师范大学特别开设有“奥尔夫音乐教育”“微格教学录像”“简笔画与手工制作”“破冰”等课程,反响很好。其中,“微格教学录像”“破冰”等课程颇具特色。“微格教学录像”主要是通过农村教育硕士研究生利用在特定的微格教室里自拟授课主题,自己设计教学方案、思路,亲自上讲台来进行“初始课”的录制。这样创新型的课程设置不仅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而且能在这个自我检验的平台上,在上岗前提早发现问题并加以调整。指导与授课教师们在认真观看学生初始课的基础上对每名学生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后续的脱产集中学习中学生还将采用定期进行微格教学的方式反馈在农村学校任教时的教学效果。

“破冰”课程则更多采用活动的形式让每一位“农硕”学生参与其中,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陌生感,增进彼此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开展不同种类的活动,明确团队意识的重要性,团结协作才能共获成功。“破冰”课程的开设为其之后去农村中学任教,处理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好方法。

二、农村教育硕士培养方式与特色

通过近些年农村教育硕士的教学实践与改革,河北师大大学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与组织、教学模式与手段等方面都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培养方式,为提高农村教育硕士的教学质量,进而为推动农村整体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概括起来,在进行农村教育硕士教学改革的探索中,主要积累了以下经验。

(一)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取向为基本出发点

应该说,中央在整个的制度设计中,对农村教育硕士在农村的工作时间这一问题上已有相应的规定和要求。但是对农村教育事业来说,则更需要长期扎根于农村的师资力量。河北师范大学除了严格落实教育部下发的各项制度、规定以外,在招生对象的选拔上,更加注重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看是否有长期在农村工作生活意愿。对已录取的农村教育硕士,帮助他们树立面向农村、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价值取向。对报考的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认识到要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素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之举在于培养新农民。农村教育事业既崇高又伟大,应把此看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方面。随着大学毕业生在城市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难,能够专业对口、学有所用就更难。基于这种严酷的形势,河北师范大学积极做好帮助报考的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规划,了解就业现状等工作,帮助他们准确定位,鼓励他们在农村地区从事教育事业,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以培养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为道德基础

单就物质条件这一层面来说,农村地区要比城市差不少,条件较为艰苦,这就要求农村教育硕士生必须具备甘于奉献、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河北师范大学着重加强农村教育硕士学生的个性品质与心理素质的培养。考虑到农村教育硕士都是应届毕业生,人生经验和工作经验相对较少,积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专门为每届报考农硕方向的学生设置辅导员,方便与学生做好沟通和交流,掌握学生心理动态,鼓励学生深入农村任教,搞农村社会调研,让他们“接地气”,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与顽强拼搏的意志,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在服务农村教育事业的过程中,也应注意教育学生要勇于吃苦、乐于奉献,把国家的教育事业的宗旨牢记于心。学生要与当地师生建立友谊、调整好心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共同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做贡献。

(三)以实践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教育重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加快完善农村教育体制建设已经成为国家社会建设的一条主线。近年来,我国农村的教育事业也有了很大发展,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但总体说来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尤其是在教育教学理念和管理理念方面。当然客观原因是偏远农村学校信息较为闭塞,消息滞后,难以及时接触、吸收前沿和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成果,在教学手段和方法方面显得较为单一,对学校建设和班级管理的理念也过于落后。针对这些情况,要侧重于向学生介绍国内和国际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理念,学习借鉴优秀的理论成果,同时也要开拓思路,勇于将先进的理念与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要求学生开拓思路,理论联系实际,不可生搬硬套。比如现在的农村中学大部分是寄宿式教育,怎样利用农村现有的条件管理寄宿式学校的学生,怎样科学合理地计划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等都需要将多种经验和管理模式介绍给大家。农村教育硕士的带头示范作用,对提高农村学校整体教育素质、教学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四)以培养理论与实践“双优”的全面人才为教育目标

农村教育硕士的培养方式与其他类型硕士研究生相比,其特点在于学制长、“半工半读”、脱产学习时间短、课程安排集中度高。单就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这一方面来说,这样的学制特点其实有利有弊,如若在教学实践中做到扬长避短,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其弊来说就是脱产学习时间较短,课程学习相对集中,但由于其整体规划的学制较长,能够让他们边学习边实践,及时学以致用,并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积累宝贵的工作经验。我们应抓住其在培养方式上独具的特点来对其课程进行设置,有目的性、有策略地因材施教、制定不同的授课方案,将脱产学习阶段作为农硕导师集中理论讲授时间,勤学多思,将课题研究放在其工作期间,即学即练,再加上导师在学生作期间的密切联系、多沟通、勤指导,那么农村教育教育硕士生既可以学到系统专业的理论知识,做好课题研究,还可以在实践中融会贯通,学以致用,避免墨守成规和故步自封,成为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河北师范大学在实施农村教育硕士计划过程中,于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均取得了一些成果的经验,对促进该项计划的整体实施和推进做出了努力尝试。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管理部门也经常有计划有组织地以不同形式,征求毕业生和对口支教贫困地区教育部门、学校和学生的多层面、多角度的意见和建议,从中发现问题并适时对教学计划进行修改和调整。各院系及指导教师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教学实践上都有各自的探索和独到的见解,同时根据不同时期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相关领域的教学课程和课题研究进行必要的调整。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做好2010年“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师函[2009]5号).

[2]肖子良,陈蓓蓓.关于构建具有特色农村教育硕士课程体系的探讨.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6).

[3]张健主编.农村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河北师范大学第九批教改项目。

作者简历:

马磊,女,1963年出生,河北省石家庄市人,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学位,硕士生导师,从事钢琴教学与音乐学研究。

金辉,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系,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钢琴教育。

(责编 张敬亚)

作者:马磊 金辉

农村初中教育及班级管理论文 篇2:

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家校沟通艺术探讨

摘要:家校沟通,是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主要分支,它在学生阶段性成长与潜在能力开发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为此,本文结合班主任与班级管理相关理论,通过管理趋向、管理结构、管理方法等方面,明晰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家校沟通艺术要点,以达到创建良好的教育实践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管理;家校沟通

0引言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班级环境打造、班级凝结力的维护等方面均发挥着中不可忽视的作用。做好班级管理工作,要求班主任不仅要从阶段性教学的需求层面进行目标分析,还需要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做好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沟通,这样方可实现初中阶段班级管理工作的有序化开展。

1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学生学习、思想、身体健康、生活等方面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以及教育者[1]。概括而言,班主任工作包括:了解学生情况、组织班集体、开展全面化教育沟通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化发展等方面的内容。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具体工作中的核心,它包括日常教学行为管理、学生课外环境期间的其他活动,大到班级集体活动,小到班级日常生活交流、沟通等方面,都是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

随着国内教育改革工作的进一步推进,班主任,尤其是初中階段班主任工作受到的关注正在不断加强,并且有序进行班级管理工作安排与统筹安排时,班主任就不得不进行项目施工资源的优化调配与科学化分析,为此,关于实际结构的调控与优化配置,可以结合学生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有序进行教育工作环节的安排,继而为学生成长提供一个更加完备的学习环境;同时,有序进行班级管理具体环节安排时,教师需尤为重视初中阶段的班级管理要素安排与协调化统计,合理进行教育因素的再整合与调节把握,创造协调的教育工作安排与统筹性规划。比如,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如何创建民主化的多维教学环境等等,这些都是班主任工作开展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家校互动沟通方式研究的关键所在。

2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问题

对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问题点分析时,笔者主要从家校沟通情况视角上加以探讨,其要点可归纳为:

2.1班级管理趋向不明朗

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是班级管理战略能长效性推进的前提条件,但从实际情况而言,班级管理趋向层面的定位明确程度较低,实际开发与探索期间对家校合作目标的引导不够科学,从而严重影响了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效果;同时,部分家长在认知层面有“学校”=“学生全面管理”的误区。即家长与班主任之间的沟通效果不够好,实际进行班级要素安排时,缺少相应的班级管理沟通策略,这样的实践环境,也会造成班级管理工作实践期间阻碍重重。

2.2班级管理结构规划不科学

班级管理中家校沟通工作的有序化实施,也需要有清晰的工作实践计划,以确保各个部分的工作得以科学性调整。但从工作实践的具体情况而言,班级管理结构实践探索期间,往往是教师班级管理与家庭管理环节不相适应。其一,班级管理结构中,班主任的管理比重较大,家长的实践管理作用并未发挥出来;其二,班级管理工作安排上,家长与班主任之间的沟通处于极端化的状态。即一部分家长处于漠不关心状态,与教师的日常沟通极少;一部分家长过于重视家庭管理教育部分,过于频繁的与教师进行沟通,这种“极端化”的班级管理结构,均会影响班级管理结构规划的科学性。

2.3班级管理主体层面缺失

班主任班级管理操作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缺少对学生能力的把握,也会导致家校互动沟通效果下降[2]。一方面,教师缺少对学生成长阶段特点的把握,在日常教育活动开展时期,也就出现了教师与家长沟通偏失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是动态发展,而非协调静止的,而当前大部分教师是处于后者状态下进行班级管理期间开展家校互动,从而也就出现了学生认为教师与家长不了解自己,进而发生逆反性成长的状况。

2.4班级管理方法手段缺乏灵活性

班主任班级管理方法的实践战略科学化实践,也应从增加其工作灵活性层面寻求实践探索的趋向。但从实际情况而言,教师往往是对某一种家校联合沟通模型的套用,而对于班级管理规划策略的定位上,始终存在着教育方式与家校互动管理不相协调的问题。比如,班主任班级管理时,完全按照班主任与家长工作50%划分的标准进行实际工作安排,这种方式在初二、初三的阶段实践效果较好,而初一学生能力较低,其战略工作实践探索的效果不佳。

3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家校沟通艺术

3.1班级管理趋向定位探讨

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有序化开展,以清晰、明朗的班主任工作开展目标为基础,为此,创建与班级管理环节相互适应的社会发展新体系,营造良好的产业结构规划新思路,在教育资源优化调配中起到了引导性作用。

某初中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安排期间,就首先从如何进行家校互动沟通环节开始进行分析:(1)初中班主任日常工作的有序安排与协调化把握时,教师先对学生的家庭情况,个人性格、爱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形成一个思路清晰的班级管理调控结构;(2)教师结合班级日常生活中学生的基本表现,通过网络沟通、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帮助家长对学生的在校情况进行了解;(3)班主任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学生家长去更正对于班主任、学校工作认知上的误区,科学进行班级管理条件的整合;同时,将理论研究与家校沟通的基本环节连接起来,创建良好的家校联合活动沟通氛围。

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的科学性开展,应从加强班级管理中相关要素的协调把握层面进行要素探究,或者说,创建趋向明朗的班主任班级管理思路,是确保其后续工作得以有序化安排的主导环节。

3.2科学进行家校沟通规划

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有序化开展,应从创建协调的家校互动规划模式开始,形成良性结构周期循环结构。其一,班主任自身要对班级管理中家校沟通给予准确的定位,实行有序的班级管理战略探索要素的规划与统筹;其二,尽量避免局部工作管理不够科学、或者“全盘否定/肯定”的情况,打造更加多维的家校信息互动结构模式,形成科学而有序的教育沟通渠道,将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家校资源的互动,创建为更协调的统筹调节模式。

某初中班主任对班级管理中家校沟通环节战略的有序性进行分析时,也尤为注意从家校沟通规划的视角开始,进行相关管理条件与要点的统筹性安排,尽量规避家校沟通环节中,教育实践战略操控中的阻碍:(1)创建良好的信息互动渠道,班主任要在学期开始前,就制定了针对化的学生培养计划,并把握2-3个家校沟通的互动点,从而将自己制定的班级管理计划逐步渗透给家长,指导家长进行参与;(2)构建班主任班级管理体系,针对家长当前存在的过多询问和过少参与的问题,要相应进行教育日常沟通中的指导。对于交流过多的群体,教师可積极鼓励家长融合自主管理的方式,科学有序的进行班级活动与家庭教育活动之间的独立化承接。而对于沟通较少的家长,教师应通过学生成绩的展示、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等方面互动沟通,逐步增加家长与教师的沟通频率,创建有序的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家校联合的互动探索形态。

初中阶段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有序实施,在于结合家长与教师互动沟通的具体情况,合理实行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家校互动沟通方式的选择、安排。多样的家校沟通实践形式,具有较高的计划性和指引性,为初中阶段日常教育工作的开展定了良好的基础。

3.3班级管理主体调控

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有序调节,在于家校联合的沟通中,进一步体现以班主任管理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效果,创建与班级管理体系相互协调的家庭与学校相互协调的管理结构[3]。

某初中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过程中,就尤为注意从学校与家庭沟通层面上进行要点把握。其一,教师结合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理论,从自身的日常工作中,对学生的观察、引导情况进行了反思,对于自身工作开展管理进行反思,做好家校沟通信息方面的把握;其二,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通过聊天、班级活动等方式,对班级管理中主体——学生发展趋向加以引导,增加学生对家校联合互动工作的了解、认可; 其三,教师与家长要协同建立合作管理思路,合理进行教育实践探索形态的把握,形成科学而长效的资源管理模式。

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沟通之间管理调控环节入手,实行多维化、家校和谐化的沟通形态,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师日常管理效果的有序性;还为学生在家校合作管理中能力提升、自我认知高度增强等方面工作的深入性推进提供了导向。

3.4增加班级管理策略的灵活度

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有序化开展,可通过提升实践教学的灵活度解决问题。其一,教师应结合学生的阶段发展特征,合理进行家校沟通功能工作的安排;其二,家校互动形态也应随着实际需求,合理进行沟通方式的优化调节。

某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有序化开展时,就主要从班级管理战略的实施灵活性上进行问题探讨,该班主任在教育工作实践探究时,一方面通过班级管理情况综合统筹的方式,对初中三个阶段的学生给予了不同的分析管理;一方面通过开展亲子校园互动游戏、教师与家长茶话会等方式,增加班主任日常班级管理中家长的参与范围,发挥家校互动沟通在学生阶段性成长中的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家校沟通艺术探讨,是我国教育结构优化的理论归纳。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班级管理趋向定位探讨、科学进行家校沟通规划、增加班级管理策略的灵活度、班级管理主体调控,把握家校沟通艺术条件。因此,文章研究结果,为初中阶段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吴金霞.用心交流,建起家校沟通桥梁——班主任与家长沟通艺术浅谈[J].甘肃教育,2018(05):36.

[2]徐雁波.农村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家校沟通艺术探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06):192+194.

[3]宗海艳.例谈家校教育中的沟通艺术[J].成功(教育),2009(05):76.

作者:张成霞

农村初中教育及班级管理论文 篇3:

农村初中学生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创生策略的实践探索

摘 要:在流行性疾病预防与控制实践中,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的创生十分重要,对于农村初中而言,加強对学生的文化渗透、推进学生、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的创生,能够促使其从小树立科学防控的观念,奠定科学防疫的心理基础,进而解决农村地区防控意识薄弱,防控难度大等问题。从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创生的基本内容出发,根据农村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现实情况,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分析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生成策略,以期为农村中学的防控工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农村中学;初中生;科学防控;文化创生

在农村防控工作中,学校教育应发挥自身优势,在配合科学防控策略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科学防控的重要意义,积极推进防控策略转化为学生的潜意识自觉行为,形成科学适合的农村流行性疾病防控行为规范,并将科学的防控行为规范内化为自己所秉持的生活文化,融入潜意识里,发展成为自身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

一、农村初中学生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创生的重要性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与流行性疾病不断斗争的历史。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人类在克服饥饿、延长寿命等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与流行性疾病的斗争中却很少占据上风。翻开历史可以看到黑死病削减了欧洲30%~50%的人口,天花导致3亿人死亡,西班牙流感致死破5000万,霍乱至今每年仍然夺走几百万生命……如果这些历史过于久远,难以引起我们的共鸣,那么SARS、H1N1,则可以真真切切地使我们感觉到在流行性疾病面前的弱小与无助。

在流行性疾病肆虐的时候,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采取应急措施,如面对疾病时,全国上下一盘棋,各地区启动应急机制,经过迅速响应、病原鉴定、信息公开、隔离追踪、积极治疗等一系列措施,情况得到全面控制。然而短期应急措施只能解决一时的燃眉之急,要想更加有力地控制流行性疾病肆虐则需要我们从长远发展出发,推动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的创生,让科学的流行性疾病防控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习惯。

根据历史经验来看,一旦发生流行性疾病,农村地区往往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威胁,而缺乏科学防控意识,尚未形成系统的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基于此,农村中学应从科学防疫的角度推动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创生,这对于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与实践行为的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具体来讲: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能够丰富校园文化内容,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从而培养青少年塑造健康科学的防疫观念,纠正农村地区落后、粗暴的防疫思想;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能够对农村学生的潜意识层面形成引导,促使其将科学的自我防控、指导亲戚朋友进行科学防控、配合国家防控措施作为一种自觉行为,以形成良好的心理基础;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能够为农村学生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实践操作机制,激励其行动起来,用自身实践参与防控工作,并丰富和发展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的创生能够从未来防疫出发,为农村地区的防控工作,以及国家应对下一次突发事件提供优秀的人才。

二、农村初中学生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创生中面临的问题与策略

文化创生不同于课程教学,其中涉及文化渗透与创新发展等内容,同时由于农村初中学生特殊的心理环境以及弱化的家庭教育,学校的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创生工作在开展中也面临诸多问题。

从心理层面来看,农村学生厌学心理严重,尤其是一些留守学生,长期缺乏亲子教育,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对于教师的教育指导无动于衷,缺乏兴趣;依赖心理明显,一些农村家庭中溺爱、娇纵等情况十分突出,只有顺从没有约束,导致学生对于他人过度依赖,不愿意探索与尝试;自卑心理明显,一些学生在面临学习成绩差、家庭贫困等问题时产生极大的挫败感,甚至在自我否定中逐渐消沉。基于农村学生的心理特点,其在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创生中更多的是片面接受教师的讲解与指导,缺乏自主意识与实践动力,难以将文化内化为自身行为,因此,无法体现主观能动的价值。从家庭教育来看,农村家庭经济较为困难,许多学生的父母选择外出打工,贫寒的经济情况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塑造,心理素质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此外,在当前消费观念盛行的社会环境中,一些农村家长甚至出现了自己节衣缩食满足孩子高消费等行为,如此扭曲的价值理念对学生的价值塑造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而学校文化教育得不到家庭教育的有效支持,也会影响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的创生。

针对农村初中学生流行性疾病防控中表现出的心理状态以及农村农民家庭经济相对贫寒的实际情况,学校应针对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的创生工作制定相应的实践策略。

1.深入课题研究,完善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的创生工作体系。目前,关于农村初中学生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创生的研究资料较少,许多地区将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创生纳入安全教育课程中来,缺乏对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以及文化创生工作的全面分析,这也是目前限制农村学生防控观念塑造、防控行为培养的重要原因。针对此,各地区农村中学应针对新形势,推进课题研究,例如组织教师申报防控专项课题,上级部门加强对课题研究的经费支持,教师应利用课题研究小组,深入对农村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创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进而剖析农村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发展现状,结合农村学生的思想、行为发展制定相应的教育实践策略,针对社区、家庭等提出工作建议,从而为农村初中学生的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创生工作给予科学的理论指导。

2.做好文化教育,提高学生对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是人类在与流行性疾病的艰苦斗争中逐渐形成的思想、观念、实践经验等。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自古就有,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其文化内容也不断完善,例如人们认识到流行性疾病是在人类定居、驯化动物、形成城市等文明进程中产生的,可以说是文明的“并发症”。因此,要想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就必要时刻警惕,并找出控制“并发症”的有效方法;科学是控制流行性疾病最有力的武器,无论是在治疗中采取的科学手段,还是在防控中提出的科学理念,都能够帮助人们尽快找到病原体并切断传播途径。在农村初中学生的文化教育中,学校、教师应结合新形势、新状况,为学生设计文化教育方案,帮助学生理顺国内外先进的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理念,结合农村防控工作现实,解读防控文化内涵。

3.坚持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树立科学防控观念。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创生的落脚点。基于此,学生在“温室”中形成的思想价值理念遭到巨大的冲击,因此,通过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创生,不仅是做好科学防控的当务之急,也是培育学生思想价值理念,促使学生将科学防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必然选择。在立德树人理念的指导下,农村初中应根据科学防控要求,调整完善德育体系,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多个方面设计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创生主题教育活动,强化学生对防控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促使学生将科学防控与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深入认识做好防控工作对于个人、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参与科学防控工作的社会责任感。

4.注重行为养成,将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融入学生行为习惯。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创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科学防控要求内化为学生秉持的生活文化,转变为学生潜意识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让学生时刻保持警惕,提高应对突发情况、配合防控的能力。文化的内化需要行为的养成,在农村初中教学培养中,学校应重视学生科学防控行为规范,制定比较细致的规定。例如勤洗手,咳嗽、打喷嚏的时候要避开他人,经常到户外进行体育锻炼等,利用教育指导细节增强学生的防控意识,塑造学生的防控行为。此外,学校还应推动校园文化建設,将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纳入校园文化体系中来,形成常态化的宣传教育,以强化学生的行为认同,促使学生在文化环境的熏陶中自觉调整自身行为,以真正达到外化于行的效果。

5.强调活动育人,利用实践活动推动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的创生。活动育人是指学校通过主题实践活动将学生聚集起来,而学生文化就是在各种活动中动态生成的。基于此,农村初中应将主题活动作为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创生的载体,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科学防控的文化内涵。农村中学应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特色化主题活动,促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创生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

6.规范班级场域,促进学生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的创生。班级是学生接受文化教育的主要场域。和谐、健康的班级文化对于塑造学生的价值理念,培养学生的文化个性具有重要意义。在农村初中学生的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创生指导中,学校、班主任应高度重视班级文化的构建,将防控工作纳入班级管理中来,学校应调整班级人数,协调班级座位安排,确保学生之间保持安全距离;利用班级墙壁文化,设计宣传科学防疫的手抄报,随时更新社会防疫情况,促使学生理解科学在防疫工作中的重要意义;组织丰富多样的班级活动,通过演讲、朗诵、辩论等活动营造积极的班级文化氛围,提升学生理解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的能力,激发学生防疫文化创生的动力。

7.注重家校合作,发挥家庭教育在文化创生中的作用。家庭传染是造成传染性疾病人数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基于此,农村初中在推进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创生的工作中,应将家庭纳入学生教育指导中来,不仅要提升学生的科学防控意识与防控能力,还应将防控理念推广到家庭中来,以改善农村家庭防控不力的情况。例如建立健全家校联动的流行性疾病防控新机制,做好教育宣传,根据家庭防控结果调整优化学校教育指导工作;学校可以通过课题研究编写一些适用于农村家庭情况的流行性疾病防控教育小册子,通过让学生进入家庭环境中,引导学生在家校合作中提升科学防控素养。

总之,面临严峻的形势,我们不仅要制定短期的应对策略,还应从长远发展着眼,推进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的宣传与渗透。在农村中学学生教育培养中,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的创生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乃至乡土文化的更新和创造。目前在严峻的防控形势下,农村中学针对学生的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的创生工作也积极开展,但是,由于思想意识、经济发展等因素的限制,导致农村初中生在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的创生中面临一定的困境。因此,学校应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结合农村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兼顾农村家庭的现实经济情况,推进文化的创生,促使学生深刻认识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激发学生参与文化创生的自觉性,让流行性疾病防控文化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从而为农村的科学防控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金磊.安全防疫建设需要历史观与文化“软”思考[J].建筑,2020(5):24-25.

[2]艾伦,张鹏.中小学校建设标准中的防疫规定分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4):10-13.

编辑 李建军

作者:李世武 李玉文

上一篇:建筑色彩与材料应用研究论文下一篇:国际贸易中动物福利壁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