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法制建设论文

2022-04-16

摘要:林业法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之上进行的,因此对林业发展而言,二十一世纪是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林业法律管理和制度确立将为后续林业产业的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保护和助力。本研究将集中对当下林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叙述,并对应给出解决措施。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林业法制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林业法制建设论文 篇1:

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林业法制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 要: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自从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以后,整体的综合国力就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无论是在经济水平的发展还是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方面。这样的发展对于我国的林业事业也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林业法制建设方面,为了确保其能够走上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就必须要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

关键词:林业法制建设;可持续发展;行政法律监督体系;立法原则;生态平衡

1.前言

国无法而不治,民无法而不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促进林业事业的可持续性建设,必须要重视对于相关法制建设的落实,一旦脱离法律的监管,整个林业事业就会走上歧途,不仅仅会造成大量森林资源的损耗和浪费,而且也会对人民、社会、国家等带来损失。因此,研究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林业法制建设的相关问题并进行解决显得尤为关键。

2.林业法制工作的相关内涵解析

林业法制工作指的是我国林业法律制度的相关总和,主要的内容包括在林业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的合法性原则、制度、程序和过程。整个林业法制工作的建设和落实必须要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实际目标为基础,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立法体系和高效廉洁的执法队伍,从而使得所有的林业法制工作都具有法律效力,而且是在社会、民众、国家等多方共同参与的基础上来实现有机性的统一。

3.林业法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要的问题就是我国的《森林法》法律制度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主要表现为:①我国在森林资源的消耗上一直是保持着限额控制的相关制度,这就使得我国在遏制对森林的乱砍滥伐上面存在着危机,由于限额控制的数据不准确,对于实际情况的考虑不足就很容易导致伐木者有漏洞可钻。②过分依赖于国有主体来进行林业产业化的核检,对于一些非政府行为、以及群众的集体行为并没有做到充分的考虑,很容易造成“林权过于集中于国有集体”的消极发展趋势。其次的问题就是我国在林业法律规范与林业执法资源的配置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冲突,主要是林业执法体系的建设明显落后于实际的需求,造成了一定的不均衡现象出现。另外,还存在着林业执法环境与执法质量较差、相应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

4.实现林业法制建设的优化措施

4.1创新原有的立法原则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林业发展走上了一条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这就使得在相应的立法过程中也要对立法原则做出改革更新。第一点是要在实际的林业工作落实过程中做到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相关原则,在充分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运行规律之后,以一个自然的眼光去尊重自然和生态演替的规律。第二点是要以可持续性的发展导向为原则,建立可持续性的立法指导和法律规范,并且在区域公平的理论基础上建立相应的生态管理法律制度。第三点是要突出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相互平衡的原则,真正通过林业法治建设实现环境、社会、经济三者之间的效益均衡性提升,并借助经学中涉及到的经济外部性理论来制定相应的森林生态补偿。

4.2明确林业行政立法的重点内容

自从在1998年颁布了相应的《森林法》之后,我国的林业行政立法工作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和进步,在2000年所颁布的《森林法实施条例》中又做出了许多适应性的调整,就新的森林法规内容来说也变得更为完善。基于现阶段的发展基础和已经存在的问题,相关的林业工作者提出在未来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将林业行政立法的重点内容建设围绕着两个重要的课题,一个是对林业生态体系的建设,另一个是对林业产业体系的建设,必须要以此为目标,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化和林业产业的现代化,将林业行政立法的重点内容确定在天然林保护、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管理和野生动植物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方面,有效完善了我国林业生态体系的建设。

4.3强化林业行政法律监督体系的完善

为了确保林业机关的权利不仅仅是被局限在森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工作的落实方面,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的、从下自上的林业行政法律监督体系。首先要做就是要强化国家立法机关和检察机关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将所有的法律法规都进行科学性的建设和落实。其次是要建立相应的“绿色通道”,使得法律的保障贯穿到整体的林业制度建设过程中去,并尽可能优化可能会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无论是对所有的工作人员还是护林人员、亦或者是对从事林业保护的种植者来说,都使得所有的工作具有了保障。最后是需要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对林业法律法规体系服务网络做好完善,拓展法律援助的对象和范围,使得所有参与者和工作者的利益得到维护,保障林业从业人员合法的权利和义务。

5.结束语

綜上所述,在我国进入到一个新时代的时候,将会迎来一个充满着公平、正义和美好的时代,这时候对于林业法制问题的建设就成为了相关行业人员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机遇。为了能够构建我国林业事业走上一个稳定的发展道路,必须要通过对林业立法原则和行政法律监督体系的完善来促进林业事业的跨越式发展,维护生态平衡。

参考文献

[1] 张立昌.依法兴林林更兴——改革开放30年云南林业法制建设回顾[J].云南林业,2009,30(05):65.

[2] 崔杰.完善林业法制体系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城市林业,2007(06):37-38+44.

[3] 关小梅.健全林业法制 建设现代林业[J].中国林业,2007(17):34.

[4] 孔凡斌.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林业法制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02):41-45.

作者:叶志红

林业法制建设论文 篇2:

可持续发展视域下林业法制建设的探究

摘要:林业法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之上进行的,因此对林业发展而言,二十一世纪是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林业法律管理和制度确立将为后续林业产业的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保护和助力。本研究将集中对当下林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叙述,并对应给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林业产业;法制建设

一、可持续发展视域下林业法治建设的发展问题一览

(一)、林业立法问题

目前我国的林业立法尚处于完善和扩充阶段,很多项目的立法和实施环节均没有得到完善。林业立法可以说是开展林业建设的原则,是林业法制发展的根本。首先现阶段在林业立法中没有突出森林生态的关键性地位,国家生态安全的保障不彻底。其次是森林系统建设方面的内容不够完善,很对关键内容的输出没有明确,这进一步影响了生态建设。当前我国林业法已经经过了几次修订,从林业法制定的内容上看,森林作为林业建设的主体,它的重要地位并没有被凸显出现,法律没有对森林资源进行身份保护[1]。其次是对森林资源产业的全程保障,根据林地资源的划分,不同地区的森林资源优势也不尽相同,因此其发展和保障内容会根据其经济管理内容而进一步的规范。但是以上情况只针对部分林业资源充足的地区,而其余林业资源匮乏的区域,无法实现林业产业的有序发展和良好经营。

(二)、林业执法问题

林业执法问题是目前较为极端的问题之一,林业执法影响林业法制的践行,因此执法能力不到位,对制度的落实不到位,也就直接影响到了林业的发展和保护。目前林业执法问题一共有三大方面内容值得讨论,一是执法队伍无法有效得到扩充,内部人员严重缺失,在部分林业资源不甚有优势的地区,甚至还未建立起自己完备的森林公安队伍。很多落后地区的森林公安体系瘫痪,甚至一度面临解散危机。二是森林公安在办案的过程中没有专门的经费管理,经费支出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导致公安系统处理问题会受到阻碍,办案的难度很大。三是执法过程中受到社会层面复杂因素的影响很大,包括一些偷盗森林资源和经营野生动物的商人在内,与执法体系内部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执法体系不完善,因此很容易内部出现问题,执法能力非常弱,制度管理名存实亡。

(三)、执法观念问题

我国林业产业发展到现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影响越来越深,但是当从体系回归到社会,会发现社会对林业法制的整体认识非常的少,很多人认识不到保护林业的重要性,对于目前出现的林业法制问题、管理问题以及猖獗的偷盗林业资源问题等等,都没有明确的认识。甚至于“在森林地区禁明火”这样较为普遍的林业资源保护意识,仍然有人不以为然。法治观念和群众认识观念的淡薄都是导致林业法制机制无法彻底开展的原因。

二、可持續发展视域下林业法制建设的策略

(一)、完善林业立法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下,林业法制的立法工作有了基本的发展导向。当前林业立法需要重视政府的主导角色,同时要协调社会各界的相关组织和机构,通过协同配合的方式建立起网络化的林业保障体系。林业法制在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更应该要深入社会和群众之中,尊重群众的立法参与权和知情权。并且法制要明确森林资源的核心地位,要根据我国不同地区林业资源的分配情况给予其针对性的法律保护。

(二)、设施林业执法机构

在各个地区根据其资源的分配情况设置林业执法机构是解决当前林业产业发展问题非常重要的解决办法。林业执法机构的设立能够从根本上提升该地区的林业资源保护能力,解决团队不足的问题。而林业执法机构的设立,要遵照统一、效能、精简的相应原则,以规范化和法制化的方式给予落实。为了提升执法机构的执法能力,在设置的过程中就应该要根据 职责不同来划分部门。不同部门要分管不同类的林业问题,若遇到折叠性问题,则要保证部门之间有足够的沟通空间和合作能力。机构的日常运行需要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要明确执法的主体,解决本职工作内的所有林业问题[2]。林业执法机构的完善和执法能力的提升是漫长的过程,目前我国多数地区对林业执法机构的建设还未完善,因而未来的发展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切实掌握好当前执法机构的发展情况,尽量减少滥竽充数情况的出现,这是降低执法错误率,保证执法效率的关键。

(三)、转变管理与发展观念

林业法制建设过程中,社会意识的发展也非常重要。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对于林业法制建设的具体情况都没有明确解读,社会各界对于林业法制的发展并不关心。为了彻底扭转人们的观念,提升林业法制项目建设的群众支持度和了解度,需要从行政和文化领域的建设入手。先从内部抓起,对林业产业职工进行集中的培训,要在保证自我意识得到充分发展的前提下再进行对外宣传。其次是要重视法制观念的树立,林业产业内的从业人员,要对林业法制有最根本的认识,除了要通过定期的培训和考核方式来检查,还要定期的进行职业宣传活动。林业产业实际上在社会整体产业发展中并不起眼,至少我国此前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对林业产业的推广和宣传工作并不到位。近些年来“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绿色可持续发展”等观念的提出让人们对此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林业发展应该要抓住这一时机,以小见大,由内部能源带动外部发展。逐渐树立起完整优秀的林业管理系统。受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林业法制建设需要考虑体制建设的可持续性,因此转变管理和发展的理念,能帮助林业产业改革走出第一步。

结束语

我国林业法制的建设实际上一直受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影响,目前虽然法制建设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是影响林业发展的关键,为此,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除了要针对存在问题进行法制的完善之外,还应该充分的考虑到法制制度的实践问题和未来的发展问题。

参考文献:

[1]丰怀方.当前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2019(8)

[2]郭子阳.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林业法制建设若干问题探究[J].南方农业,2021,15(24)

作者简介:章洁,女(1991.8—),汉族,博士, 研究方向:刑法,民法,籍贯(江西省庐山市)

作者:章洁

林业法制建设论文 篇3:

军队参与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的监测与预警的法制建设的检讨和建议

摘 要:在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中,监测与预警是至为关键的环节。关于军队参与监测与预警的法制建设问题,长期以来遭严重轻忽,几乎呈现立法空白,亟应作通盘检讨,并妥求改进。总括而言,在突发事件应对的监测与预警阶段,军队对监测的参与应是审慎的,军队对预警的参与则应是积极的。建议修改《突发事件应对法》,对军队采行预警措施作出针对性、义务性的规定,彰显军队参与预警的实效。对于《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和《军队处置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应作全面翻修,变“宣示法”为“操作法”,详尽规范军队参与监测和预警的相关事宜。

关键词:军队参与;突发事件应对;监测与预警

作者简介:张鸿斐(1983-),男,汉族,陕西咸阳人,管理学硕士,南昌理工学院政法学院,法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国防法学;万克夫(1972-),男,汉族,江西九江人,法学博士,南昌理工学院政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行政法学。

一、我国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的监测与预警的法律框架

对于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监测与预警是至为关键的环节。如果我们加强监测与预警,也许能够抑祸于开端之际,防患于未然之间。退而求其次,也能提高应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减轻应对压力,减少灾害或事故损失。政府与其付出高额的代价来抢救和重建,不如花费相对低得多的成本监测和预警。可见,加强监测与预警完全符合政府管理目标的要求。

为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秩序,全面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并于2007年11月1日生效。“公约”第2条规定:“紧急情况的预防和应急准备、监测和预警,事后处理等应急活动适用于应急处置和救援。监测和预警以及预防和应急准备、紧急处置和救援、事后恢复和重建相互并列的突发事件应对环节。通过监测,及时搜集和掌握能够表示危机严重程度和进展状态的特征性信息,分析和判断危机发生的几率、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可能波及的范围、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序,以及危机的演化方向和变化趋势;通过预警,提前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尽最大努力在最大限度上减少突发事件发生时所造成的实际损失。

二、军队参与监测与预警的法制建设的检讨

对于中国来讲,人民军队在处理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有主导作用。除此之外,亦是参与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的监测与预警环节的重要主体。军队参与监测与预警的法制建设问题,长期以来遭受严重轻忽,亟应予以作通盘检讨,并妥求改进。

总体而论,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于人民军队参与监测与预警欠缺直接性的规定,也鲜少义务性的规定。依该法第四十条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判断如果有可能发生重大及以上的突发事件时需要向上级人民政府做出报告说明。向驻扎的军队以及有可能受到危害的人民政府通报。因为,对于重大及以上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需要当地驻军的支援,所以应予尽早通报。该法第四十三条有明确说明:“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或者公共卫生事件即将发生或者发生的可能性增大时,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发布相应级别的警报,决定并宣布有关地区进入预警期,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并向当地驻军和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者相关地区的人民政府通报”。

如果相关地区进入了预警期,则需要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向相关驻扎军队上报说明相关的预警信息。这些地方人民政府有通报相关预警信息的义务,而当地驻军则有接受相关预警信息的义务。

对于发布二级以下的预警信息时,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第一时间评估出相关突发事件的性质和带来的影响、危害,并有的放矢的采取相应措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此规定了五项措施。对于发布二级及以上的预警信息时,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第一时间评估出相关突发事件的性质和带来的影响、危害,并采取一项、如有可能采取多项应对措施。综上的各类突发事件,在预警期内的防范性、保护性措施从理论上讲,有相当部分的措施可交由军队参与执行,俾能消除或减轻突发事件的危害。

2005年6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颁布了“军队参与紧急救援工作条例”,这是最重要的军事行动。军队参与应急反应的规定,地位突出。在这本军事法律、法规的规定中提到:军队参加应急救援应当担任以下任务:首先,对被困人员进行营救、转移或疏散;其次,对重要目标加大安全保护;其三,对重要物资进行救援和运输;接下来,对道路、桥梁、紧急隧道进行抢修,进行海上搜索和救援,核生物和化学救援,对流行病进行全面控制,以及其他专业救援;然后,排除其他危险情况;最后,与当地人民政府协同作战将灾后重建工作做好。上述的六项任务,主要涉及应急处置与救援,少数涉及事后恢复与重建,基本不涉及监测与预警。可以说,在军队参与监测与预警方面,《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出现了重大的立法空白。

2007年8月,国家颁布了《军队处置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此文件是关于军队应对突发事件的最具权威性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以适用面广、操作性强而著称。但在軍队参与监测与预警方面,这部规范性法律文件也出现了立法疏失,显现了立法空白。这必然会导致军队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的监测与预警环节上无法可依,无所适从乃至无所作为。

三、军队参与监测与预警的法制建设的建议

军队参与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制建设,不仅攸关行政法制建设,而且攸关军事法制建设。军事是一切与战争和军队相关的事项的统称,“军事法是一个以国家职能履行法为主干,兼与公民权利法,以及国家机构组织法交互结合的法律部门”。①诚如曾志平教授所言,“军事与法治,根本上是相洽的,良好的法治,必将与战斗力同频共振;军事法律与法治精神相洽的军事法,才是国家安全最可靠的依凭”。②我们应当重视军事法制建设,重视军队参与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制建设,当然也包括重视军队参与监测与预警的法制建设。

依2010年7月颁布《国防动员法》的规定,“国家建立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相衔接的国防动员体系,增强国防动员能力”。该法充分体现了国家正式立法促进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与国防动员机制的相互衔接。但是,衔接不是混同或合一,而是两种资源和要素的有机结合。无论如何,它们终究是两个不同的体系。突发事件应对是由行政机关主导的,也是现代行政机关不可回避的重要职能。“除非穷尽一切政府的行政资源,否则不得轻易动用国防动员体系特别是武装力量的使用。不得因为国防动员与应急机制相衔接而导致国防资源被频繁运用进而影响战备,无端改变军队传统的国防职能”。③在突发事件应对的监测与预警阶段,军队对监测的参与应是审慎的,军队对预警的参与则应是积极的。

综观《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现行规定,其对军队参与监测与预警的法律关系的调整,几乎呈现空白,应予修正。监测方面,无论是气象探测、地震监测,亦或是传染病监測、食品卫生监测,均由有关部门、专业机构负责实施。国家应当推进监测基础设施的综合运用与集成开发,加强对沙尘暴、地震、泥石流、风暴潮、林业等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并做出相应的措施建设。作为人民军队,珍视国防资源,履践国防职能,只能在相当有限的监测点和监测项目上扮演协助的角色。预警方面,军队参与的态势似可更为积极,参与的力度似可更为强大。依《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四十五条之规定,发布一级、二级警报,宣布进入预警期后,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针对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特点和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些相应措施包括:①责令应急救援队伍、负有特定职责的人员进入待命状态,并动员后备人员做好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的准备;②调集应急救援所需物资、设备、工具,准备应急设施和避难场所,并确保其处于良好状态,随时可以投入正常使用;③加强对重点单位、重要部位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保卫,维护社会治安秩序;④采取必要措施,确保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的安全和正常使用;⑤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采取特定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危害的建议、劝告;⑥转移、疏散或者撤离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人员并予以妥善安置,转移重要财产;⑦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易受突发事件危害的场所,控制或者限制容易导致危害扩大的公共场所的活动;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必要的防范性、保护性措施。上述的各类防范性、保护性措施,平实而论,有相当部分适宜交由军队执行。建议《突发事件应对法》对军队采行预警措施作出针对性、义务性的规定,彰显军队参与预警的实效。

综观《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的现行规定,总共只有18个条款,失之于简单。即便是仅有18个条款,也多是用于规范公权力机关的协调关系。笔者认为,作为一部军事法规,它应当是一部“操作法”,而不应当是一部“宣示法”。笔者建议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依据,全面翻修《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对于军队参与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阶段作出细致规定,尤其不应忽略对于军队参与监测与预警的详尽规范。惟其如此,才能把《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的现行第二条第一款的规定“军队是抢险救灾的突击力量,执行国家赋予的抢险救灾任务是军队的重要使命”予以落实。无独有偶,《军队处置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也存在着与《军队参加抢险救灾条例》同样的问题,如规定过于简单、宣示性重于操作性等等。依笔者看来,《军队处置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不能仅仅是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参加突发事件处置行动的纲领性文件和准则,也应当是相关军事业务的总体实施方案。笔者建议全面翻修《军队处置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对于军队处置军事冲突突发事件、协助地方维护社会稳定、参与处置重大恐怖破坏事件、参加地方抢险救灾、参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阶段(含监测与预警阶段)作出细密、可行的规定,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对人民生命财产、公共安全等造成的损失。

[ 注 释 ]

①曾志平.国防行政法要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6:28.

②曾志平.国防行政法要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6:35.

③马小龙.国防动员体系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相衔接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曾志平主编.国防行政法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6:193.

作者:张鸿斐 万克夫

上一篇:漆画艺术研究论文下一篇:家居网站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