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大学学生管理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受众本位的校本实践与探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发展研究(1999-2013)

摘要:高校校报作为一种在大学校园内广泛传播的特有的报纸类型,其内容主要以反映校园生活和传递学校校园新闻信息为主,同时以学生和教职工为主体的受众也可以进行反馈,是校园内部信息传播和“上通下达”的有效信息平台。因此,校报自身具有独特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功能:它以校园为大的传播环境和主要内容为来源,以本校学生和教职工为主体受众,具有社会媒体的一般特征,是我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一般报纸不同的是,它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公益性质,校报经费基本来自学校财政拨款,并在校园内部免费发放,其内容自然免去了一些“铜臭”之气,其办报育人和文化传承的功能就强于一般社会媒体;也因为如此,它的出版发行排除了市场的因素,编辑部成员构成简单、报道内容相对单一、行政色彩较为浓厚,虽不像一般社会媒体自主经营、以报养报,不需要巨大的生存、发展和竞争压力,但其信息来源、受众构成和相对封闭的发行渠道,不可避免导致校报内容相对单一,难以实现办报思维、选题策划、采写编评、版面语言以及传播效果的多元化和灵活性,因而,也就丧失了与社会媒体在专业发展方面的核心竞争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作为我国“教育和科技管理体制统筹改革的重要试验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报,一直秉持着以农为本、产学研结合、教育为重、文化传承的理念,不仅肩负着校内外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而且对于推进本校教学和科教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传播平台。从1999年创刊之日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便积极组织专家讨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合并之后该如何适应全新的办学体制,同时其也一直在探索如何为这一教育和科技管理体制统筹改革的重要试验而服务,如何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服务。2014年,适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校80周年,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也随着学校在1999年合并后走过16载风雨历程。本文的关注重点是1999年由7家农林院校和科研院所合并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宣告成立之后诞生的新校报。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伴随着改革开放地持续深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开始,包括报纸在内的传统媒体的发展出现许多新特点,也遭遇许多新的挑战,而往往被研究者忽视的校报也需要我们给予更多地关注。本文将运用内容分析法,参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主要从四个层次逐一揭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的发展历程,并着重对其1999年至2013年的发展进行分析和探讨:第一层次,本文第二章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的发展历程进行阶段性梳理,第二章一开始先梳理了该校报合并前身的发展历程,接着将合并后的校报分为发轫期、提升期和转型期三个发展阶段,从而构建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的发展全貌。第二章第三节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了该报的传播类型、媒介功能和受众特点,并为接下来的几章提供理论支撑;第二层次,论文第三章以1999-2013年15年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容分析法呈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的新闻内容在15年中的变迁,无论是报道内容还是报道主体以及新闻体裁、版面语言等形式上都不断贴近主体受众,满足他们的信息需要;第三层次,本文第四章以具体的新闻报道实例,从新闻编辑方面着重分析该校校报在报道体裁、报道方式以及新闻策划等方面的发展特点。毋庸置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般校报的不足,比如行政色彩仍旧突出、报道手段单一、信息渠道不畅、版面语言贫乏等问题,由此是其与互联网的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第四层次即第五章在总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15年发展之后,也对其提出了一些建议:继续在编辑策划方面突出“农林”特色、受众本位和校本特色之外,还应该与时俱进地运用互联网思维,加速媒介融合、提高传受互动频率,与社交媒体与学校网站一起,建立多平台、多渠道的新闻报道方应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加速媒介融合、提高传受互动效率,与社交媒体与学校网站一起,建立多平台、多渠道的新闻报道方式。

关键词:校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内容研究

学科专业:新闻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我国高校校报的发展概况

1.2.1 我国高校校报发展简史

1.2.2 高校校报的优势与不足

1.3 高校校报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2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发展概况

2.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的前身(1936-1999)

2.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创办与发展(1999至今)

2.2.1 发轫期:为本校发展集思广益(1999-2003)

2.2.2 提升期:不断提高专业水准(2004-2009)

2.2.3 转型期:在媒介融合中迎接挑战(2010至今)

2.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的传播特征

2.3.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的传播类型

2.3.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的媒介功能

2.3.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受众构成

第3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的内涵建设

3.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内容分析

3.1.1 抽样情况

3.1.2 报道内容分析

3.1.3 报道对象分析

3.2 回归受众本位:从行政化转向主体受众

3.2.1 报道内容变迁:更加贴近校园生活

3.2.2 报道对象变迁:更加贴近在校师生

第4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新闻编辑流变

4.1 通讯报道增多,新闻体裁日趋多元

4.2 满足受众需要,编辑方式更加灵活

4.3 提高读者参与感,新闻策划水平逐步提高

4.4 编辑队伍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第5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的问题与建议

5.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存在问题

5.1.1 行政色彩仍然存在

5.1.2 内容编排有待提高

5.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改进建议

5.2.1 淡化行政色彩增强校报可读性

5.2.2 运用互联网思维加速校报媒介融合

5.2.3 提高编辑策划水平突出“农林”特色

第6章 结论

6.1 向“受众本位”的办报思维转变

6.2 向专业化新闻生产迈进

6.3 向贴近性新闻报道转变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环境化学发展论文提纲下一篇:发现式教学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