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2022-09-12

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 以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出发点, 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现象和本质, 沉重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非道德的本性, 勾勒出社会经济伦理关系的体系, 详细阐述了商品经济伦理的一般原则。马克思的理论著作中蕴含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 对于我国当代社会主义的构建具有指导与借鉴意义。

一、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内涵

首先, 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马克思认为所有制的形式决定道德“所有制形式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存在”。[1]但是所有制并非是生产力中人对物的占有和使用关系, 实际是劳动与所有权的关系是人与人经济利益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的社会, 就产生不同的所有制和生产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贫困源于雇佣劳动制度。第一,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的前提是对资本原始积累进行的批判和揭露。“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 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 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 非洲变成商业性的猎获黑人的场所。”[2]资本关系是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形成, 将生产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 甚至通过暴力掠夺、驯化奴役等暴力手段得到。第二,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具有非道德性。资本家掌握着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不断索取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第三, 马克思揭露了表面平等下雇佣劳动被资本剥削的本质, 商品概念与等价交换原则遮盖了被残酷剥削的雇佣劳动者。第四,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的不公平合理性, 表达出为劳动者追求经济、伦理的正义理念。

其次, 商品经济的经济伦理一般原则。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一般经济伦理原则描绘出未来社会的经济伦理关系。首先是源于商品经济社会中, 人民应遵守自由平等原则。马克思指出商品流通的过程是自由地位所决定的, 自由是判定是否合乎道德的经济行为准则。经济交流中约束和规范人们经济行为关系的是竞争, 马克思强调“只有通过竞争的波动从而通过商品价格的波动, 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贯彻,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这一点才能成为现实。”[3]社会的商品经济的背景下, 竞争体现出优胜劣汰、促进经济优化配置。

二、经济伦理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关联

经济伦理作为揭示经济活动中的道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是社会活动和个人经济行为的道德价值准则和道德理想。包含对经济活动中的组织和个人的伦理规范研究。作为包含人力资本的经济伦理, 其中个体的经济道德素质是关键。马克思:“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 不在于生产什么, 而在于怎样生产, 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 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4]中可以得出物质的生产力与社会经济道德就如同经济活动直接影响现代市场经济的建设发展。

社会市场经济活动直接创造社会的物质财富, 也是社会精神财富创造的基础来源, 作为人赖以生存的保证, 包括整个人类文明都是建立在经济交流之上。从微观层面, 个体的经济活动必须遵循道德规范, 充分认识到自身价值, 确立道德的伦理价值取向, 更好的发挥个人的进取、创造精神。从而进行良性的循环和健康的飞速发展。从中观层面, 经济伦理作为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 在商誉价值、内部运行、企业管理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水平。从宏观层面的, 国家财富均衡增长, 实现共同富裕。

经济效益的提高, 可以从减少不必要的交易费用出发。首先, 在经济伦理道德环境下进行经济活动, 通过一定的道德监督机制约束, 从而减少在市场经济交流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降低经济活动中成本的支出。其次是调节人们在经济行为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 抵制交易额外的支出, 减少合约正常履行和监督的经济成本。再次, 经济伦理的效益可以更好的服务其他制度, 减少相关政策的实施成本, 自觉履行规范的道德经济伦理, 严格恪守法律及相关政策的条文规定,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正确对待权力与义务的关系, 从而减少一些可以节省的经济成本。伦理道德的约束是合作运行的必要条件, 是市场经济的发展的重要保证。以双方主体的尊重、信任合约长期有效的进行, 进而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国社会的发展中, 需要将马克思的经济伦理思想富有中国作风, 符合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直面社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真正实现思想系统跨越时代与区域的创新发展。

三、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现代意义

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富有前瞻性与深刻性, 市场经济发展的经济伦理制度会降低生产、交易中花费的制度成本, 有效的协调社会经济关系与社会利益, 更好的维护社会经济交流中的基本秩序。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需要切实有效的经济伦理制度框架来协调经济活动中的利益冲突。

首先, 消除障碍与调节结构。营造公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竞争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公平以维系社会规则, 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的保障基础。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在完善和规范市场竞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市场经济环境的公平竞争问题还有待解决、市场运行机制尚不成熟、市场垄断依然存在, 这些问题严重干扰社会经济公平竞争的秩序, 阻碍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营造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是当前我国有待解决的问题。首先, 改善经济行为中外部竞争条件, 顺应价格关系和流通渠道, 完善社会市场经济体系;第二, 通过法律有效的保护经济活动主体的合法权益, 规范经济发展竞争的秩序, 对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的关系进行规范调节;第三, 加强政府对市场经济竞争的信息调控、行政调控等手段进行宏观调控, 为市场经济竞争活动从法律与其他途径打好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需要通过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来保证社会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公平, 健全现行的保障制度融入推进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 真正保障个体在经济交流中的平等待遇, 是深化当前市场经济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社会需要进一步加快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 进一步扩大协调的力度范围, 提高社会经济保障的能力, 实现科学化、现代化的社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

其次, 规范主体与完善体系。政府充分发挥其职能在社会信用建设中的主导示范作用, 政府需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执政能力的公正性, 为信用体制打好基础。其次企业自身需要深化改革, 加强经济道德信用的相关建设, 建立以诚信为中心的文化氛围。与此同时, 不断完善对风险控制的管理, 将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相结合, 以避免内部、外部引起的信用风险危机。第三从个人角度出发, 加强个体的教育, 培养良好的信用自觉, 逐步形成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社会风尚。第四推动中介组织的产生和发展, 建立公正权威的征信机构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在马克思反贫困理论中强调财富均衡增长, 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从而缓解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的、不可避免的利益矛盾, 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在要求、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通过市场效率分配调节个体收入在各个领域的收入差距, 通过政府公平分配调节财政、税收等再分配的调节机制, 从这两方面改革和完善保证经济的公平运行机制, 约束各个领域不公平的经济行为, 使社会市场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运用, 可以引导当代社会经济生活的经济伦理发展方向,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与践行。通过深入研究、发掘传统经济文化的伦理元素, 强化我国当代对于经济财富追求领域的道德品质, 全面推动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塑造, 使其发挥对人民的教育意义, 规范道德原则、道德思想从而形成经济领域的道德价值体系。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对于追求真正经济发展, 强调合乎经济伦理规范方式的正确途径来获得经济财富, 重视人类本质的素养品质, 是促进中国民族伟大复兴梦实现的一种真正理想目标。

摘要:在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中, 严厉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残酷剥削, 阐述出商品经济下经济伦理一般原则的实质。探究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理论体系对我国现代社会经济建设的意义重大, 从消除非公平的环境障碍、合理协调社会经济结构、规范经济活动中的个体、完善社会经济与道德的体系建设等方面出发, 全面塑造规范追求经济发展的道德价值观。

关键词:经济,商品,社会

参考文献

[1] 王小锡.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伦理观[J].伦理学研究, 2002, 9 (01) .

[2]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819.

[3]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人民出版社, 1965:215.

[4]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 1972:204.

上一篇:配电网自动化技术问题初探下一篇: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