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究

2022-09-10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既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要求, 也是高校育人的使命担当。在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又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两者相辅相成, 耦合融入。高校双创教育在根本上是一种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手段, 高校开展双创教育实际上是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因此, 双创教育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 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原理及其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理解。共产党人的奋斗史就是一部创业史, 红船精神是一种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就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重点的创业精神。中国共产党人不仅缔造了新中国, 而且创新性的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而贯穿始终的是对创新创业精神的坚守。我国高校的双创教育就是要培育具备这种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精神的高等人才。

其次, 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深化对世界局势及我国发展现状的认识。如今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世界潮流, 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创新创业的优势不断挤压我国发展的国际空间,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建设造成严重威胁。在最近开的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分别提到了“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以及“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 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技术创新迫在眉睫。我国高校的双创教育就是要培育具备技术创新能力的高等人才, 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为实现强国梦培育高精尖的人才。

第三, 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师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创新实践能力。《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到“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在于人才培养, 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创新创业教育。从人才培养的内容结构看, 一流人才的培养既包括在专业素质上“培养的学生出世界一流原创基础理论成果的能力”, 也包括在思想政治素质上“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深刻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人”。双创教育注重培育人的思维, 提升人的综合素质, 而我国高校的双创教育就是要培育具备过硬的思想素养、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创新型人才。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教育的可能性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军事训练并列为高校实践育人的四大主要内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再一次强调指出了构建高校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双创教育是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也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高校的实际育人过程中不应该独立存在, 高校应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 而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教育是可以实现的。

新时代背景下, 高校思政教育被赋予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 而双创教育也是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创新创业能力是每一位地球公民应该具备的普遍素养。因此, 高校双创教育应该是更加具体化的素质教育, 与思政教育、专业教育等有机结合, 整合现有教育资源, 融入到学校的教育全过程中去。

将双创教育融入高校日常思政教育体系中, 发挥协同育人功效, 可能性主要来源于两者间具备的共性特征。一方面, 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在教育目的上具有一致性, 两者都是为了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等人才。双创教育主要侧重于人才思维与能力的培养, 思政教育主要侧重于人才思想与素质的提升, 而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等人才应该是同时具备过硬的技术知识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有将两者融合才能实现培育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 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在教育内容与功能上具有相似性, 因为教育内容由教育目的而决定, 双创教育通过对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及创业技能的培养实现对人才的培育。思政教育通过对理想信念、人格品质及心理健康的提升实现对人才的培养。从育人功效上来讲, 都是落实了“立德树人”的育人功效。第三, 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在教育方法与教育载体上具有相通性, 双创教育采用的是一种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教育模式, 学生在“做中学”、“干中学”。思政教育也要求教育者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改进教学方法, 丰富教育手段。两者的教育模式都具有开放性、融合性、跨学科的特点。而在实施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载体上来讲, 目前我国的双创教育教师的主体还是由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的教师、思政工作的辅导员兼任。

三、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政教育模式初探

目前, 国内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及思政教育上都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 创业教育已不仅仅是停留在针对少数人进行的教育, 就课程开设这一维度而言, “面对差异巨大的创业知识需要, 高校不可能完全通过设置数量庞大的个性化的创业必修课程来实现, 合理的解决之道是将知识嵌入高校的其他课程之中。”[4] (P77) 由于双创教育在国内外的发展阶段不同, 国内高校创业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 大多数高校的双创教育没有很好的与专业教育等其他教育相结合, 实践育人的效用发挥的不明显。就思政教育而言, 教育观念陈旧滞后, 思政课程的教学模式固化死板, 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求。基于此, 各高校必须紧扣时代脉搏, 把握新一代大学生的特点, 将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 从创新创业教育的角度积极探寻思政教育新模式。

(1) 思维的转变。以创新创业的思维模式去设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双创教育的本质目的并非仅教授学生如何开办公司, 更多的是通过创业教育改善和提升学生的思维模式, 注重培养创新创业思维, 将来能够在各自的岗位上和生活中开创性的开展工作, 创造价值。而高校的思政教育也应该关注引导更多优秀的学生转变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研的功利性人生目标, 而应产生学而优则创, 胸怀天下, 心系民生, 更好的服务国家和民族发展大计。这种基于创新创业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 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层次。

(2) 课程的嵌入。国内高校施行的双创教育理念与方法多是舶来品, 而目前我国的创业环境与发展状况与国际领先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 如果直接复制西方教育的方法, 一定会出现很多不适应性。国家体制、社会发展情况不同、高校运作模式不同, 所以我们必须探索高校校本化的双创实践育人模式。

将双创教育融与思政教育相互嵌入的方法, 更能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更加本土化的优质课程。具体做法包括, 巧妙设计本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将本科教育中4门思政课学时与创业基础必修课学时打通使用;深度挖掘现有思政课程中的各类创新创业教育资源, 将现有课程中的某些章节从双创教育的角度去解读。

(3) 载体的丰富。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在教育方法上具有一致性, 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发挥实践育人的功效。因此, 高校应多措并举尽量丰富思政教育的载体, 开设第二课堂, 积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例如, 开展“三下乡”、社会调研、领航工程社会实践等, 组织学生参加“创青春”、挑战杯、“互联网+”大赛等, 让学生在比赛、实践的过程中升华三观、坚定信念, 在提升适应社会、服务社会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摘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从创新创业教育的角度进行思政教育模式研究具有必要性与可能性。目前可以从思维模式的转变, 课程设计的嵌入及教育载体的丰富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嵌入融合

参考文献

[1] 陈哲.创新创业教育嵌入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操作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5 (7) .

[2] 武世兴, 杨亚鸿.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考夫曼创业基金会关于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4) .

[3] 李兵.面向创业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5 (9) .

[4] 严毛新.高校创业教育“语文泛化”现象及内涵拓展[J].教育发展研究, 2015 (3) .

上一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看新闻媒体的作用下一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