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

2022-06-20

第一篇:15古代诗歌四首

15*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品味诗词的意境。 朗诵并背会。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的朗读品味。 启发式教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激发对古诗词的兴趣。

2.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的朗诵。体会诗歌意境。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如何鉴赏这璀璨的明珠,是传承这一文化的关键。鉴赏诗歌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把握诗歌的意境。 何谓意境?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一)情景交融。这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 (二)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景是实,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这与中国绘画中的渲染烘托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更能让人回味,引发人的无限审美想象空间。 意象是构成中国古典诗歌意境的重要元素

意象:“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诗人意中之象,是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它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可感的物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今天,我们通过赏析《古代诗歌四首》中的《观沧海》《次北固山下》来了解一下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

二、《观沧海》赏析:

1、朗读:

(1)先请同学们听配乐朗读《观沧海》 (2)同学们听音乐朗读。

2、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谁能讲点关于曹操的故事: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杀死华佗”“煮酒论英雄”“乱世之枭雄”。 师:曹操(155.2.24-220.1.15),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壮大军事力量。建安元年(公元196)迎汉献帝到许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东征乌桓,彻底消灭了残存北方的袁绍残军,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公元208),挥师南下,意图一统天下,与孙权刘备联军在赤壁对决,被击败。政治方面,曹操统一了北方,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文化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 写作背景:《观沧海》是他征乌桓时所作。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袁绍残部又与乌桓勾结,屡次骚扰边境。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北征乌桓。途径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大战将即,身为主帅的曹操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3、让我们再次朗读一下《观沧海》

4、赏析:

(1)诗人站在什么地方观景的?(碣石山)。

(2)统领全篇的文眼是?(观)。

(3)曹操都看到了那些景观?(请用原句回答)。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是诗人亲眼看到的吗?你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若:好像)

• (生:诗人是在比喻,比喻沧海之大,能装下日月星辰。) • 师:有一句熟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这是啥意思? • 生:是宽宏大度的意思。

• 师:这句熟语中,把宰相肚比作什么?(江河湖海)

• 师:由此看来《观沧海》中用什么来比喻诗人的博大胸襟的?(沧海)所以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诗不是诗人眼见的实景,那又是什么呢?(诗人的想象)

• 师:诗人借助沧海吞吐日月星辰想表现什么的?(博大的情怀,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

(5)诗人所见的实景?(水何澹澹……洪波涌起。)

(6)分析诗人所看到的实际景观,这些景观就是诗人用来寄托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即诗歌的意象。下面就让我们寻找这些意象:

(微波荡漾,波澜壮阔的大海;高高耸立,屹立不动的山岛;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草木;秋风拂来,掀起的惊涛骇浪。仿若在大海中升起落下的日月星辰。)

(7)我请位同学大声朗读景物描写的句子,想象之景也是景物描写。其它的同学闭上眼睛,调动各种感官,如同身临其境去感受、倾听、想象。然后请描绘一下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苍苍茫茫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水连天,天涟水,日月星辰仿佛都从大海里升起,又回归到大海。这是一幅多么壮观,多么美好的画面啊。)

(8)请用四字词语概括诗人笔下景物的特征。(雄浑阔大,气势磅礴,包容万物) (9)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要透过景物描写来了解诗歌中诗人的情感所在。(诗人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竦峙,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势。然后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诗人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以坚定倔强的感觉;大海那种波澜壮阔,包容万物的胸襟,又何尝不是诗人博大胸怀的自我写照?)

(10)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展现出曹操心系天下,渴望统一,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整首诗营造了一种雄浑苍劲的意蕴。

5、再听诗朗诵。

三、归纳把握诗歌意境的方法:

1、反复朗读

2、找出诗歌意象,运用想象联想分析情和景交融的特点。

3、知人论世。

四、赏析《次北固山下》

师:过渡语。我们学习了《观沧海》,初步了解了欣赏古典诗歌的方法:把握诗歌的意境。《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律诗的有关知识。

(一)律诗的有关知识:

1、律诗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根据每局势的字数来定)

2、共八句,分成四联。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

3、偶句押韵,第一句可入韵。

4、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 我们刚刚总结过,把握诗歌意境要知人论世,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诗人及写作背景: 王湾,唐朝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人,登先天进士第。开元初,为荥阳主簿,终洛阳尉。湾词翰早着,代表作《次北固山下》各《唐诗三百首》选本多有辑录,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之句,当时称最,张说手题于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诗十首(见全唐诗上卷第一百一十五)。

背景:王湾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三)朗读诗歌。

1、听配乐朗读。

2、学生配乐朗读。

(四)赏析:

1、整体感知:读完这首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感觉?(抒发乡愁)师:乡愁是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次北固山下》就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

2、我们先看一下首联,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客路、青山、绿水、行舟)

师:大家展开联想想象“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请把你脑海中的画面描述出来:(青山,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客路,即驿道。“次”,停驻,表明北固山只不过是诗人长途旅行路过的地方。客路还在北固山之外,诗人是看不到的,可见是诗人的想象。诗人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已经暗含了旅途奔波之意)。

3、颔联写船上所见之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请同学们找出颔联中诗歌的意象:(潮平,阔岸,船帆、微风)

师:想象一下诗歌所展示的画面:

(春潮涌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船帆高高的悬挂着,小船顺风而下。)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正”字很妙,包含“风顺,风和”,“帆”才能悬。这句诗还妙在“以小景传大景之神”(王夫之语),一“风正一帆悬”之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传达出来了。

4、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形容景物,绝妙千古”为什么?

( 当残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江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现春意。时序匆匆不可待,怎不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日”“春”作为美好事物的象征,并切用“生”“入”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以人的意志和情绪。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写景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寒,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5、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请描绘诗中的画面: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绿水,继续前行,此时,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使人想到了大雁传书,想请大雁飞过洛阳时,替诗人问候一下家里的亲人。尾联紧承颈联,照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愁。

五、比较阅读:《乡愁》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诗人在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课后习题

背诵《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第二篇:15* 古代诗歌四首 教学设计 教案-(推荐)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2.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一、学习《观沧海》

【设计意图: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1.简介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2)作品简介 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教师范读诗歌后学生诵读。要求学生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3.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注意以下词语的意思。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萧瑟、幸甚至哉、若

4.合作探究: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全班交流,全班不能解决的再有教师点拨。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

(1)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二、指导学习《次北固山下》

【设计意图: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1.作者简介及解题(多媒体出示)

王湾,洛阳人。公元712年中进士,次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出游吴地,由洛阳沿运河南下瓜州,后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今镇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着东行去苏州。此诗当于此时写就。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2. 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要求学生把握五言律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合作探究

(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2)潮平两岸阔,风正(顺)一帆悬” 写了怎样一幅景象? (3)说说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理解。 明确:

(1)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2)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3)“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三、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此题意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你是如何认识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的?

理解参考:古代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方便,出外做官或他乡游玩,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这使得那时人们的思乡意识很浓。乡情像亲情、友情和爱情一样,是人类自身正常而又独特的一种情感,但可以这么说,乡情是放大了的亲情,是加深了的友情,是变化了的爱情。

这种由乡情而转变成的乡愁,时时陪伴着远离故乡的中国诗人,于是他们很自然地用笔写下了一首首感情真挚、缠绵悱恻的思乡诗歌。这些诗歌超越时空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凭着它们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课堂小结

《观沧海》,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包罗万象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次北固山下》,描绘了长江开阔壮丽的早春景象,抒发了诗人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课后习题

默写诗歌《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 板书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习题精选 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五首

训练一

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g zhì()()jiã()石澹澹()() 萧瑟()()没马蹄()白沙堤()

二、下面各句中都有错别字,请在错别字下面划横线,并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1、幸甚至栽,歌以泳志。()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县。()

3、乡书何处达,归燕洛阳边。()

三、填空、简答。

1、《观沧海》一诗选自《》,作者,字,(朝代)家、家、诗人,他的诗以见长。他与其子、合称“三曹”。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该诗作者为代诗人。

3、《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

4、《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按文后要求答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在横线上补全省略的句子。

2、这首诗选自《》,作者是代大诗人,字,晚号。

3、这首咏西湖的诗,形象地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作者绕湖而行,从到最后到,对沿途景物展开描写,描写中还选择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从而突出了环境和季节的特征。

4、如果在标题的“春”字前补上一个字,以准确显示诗人出行的时间,可为:春。

5、请试说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渐”和“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6、“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两句体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

7、歌咏西湖的古诗词也不少,你能否试着写出两句呢?(作者:)

训练二

一、 找出诗句中的错别字并订正在括号内。

1、明月别枝惊雀,清风半夜呜蝉。()

2、枯腾老树昏雅()

3、路转溪头忽现()

二、填空。

- 1 -

1、《西江月》一词选自《》,作者,字,号,

(朝代)著名的词人,与并称“苏辛”,是“豪放派”的代表。

2、“西江月”是名,这首诗里写

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图。词中作者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农

村丰收景象和人们喜悦心情的诗句是:。

3、《天净沙•秋思》体裁为,“天净沙”是名,作者,代著名家。

4、接续所给的句子,完成填空。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面对夕阳,我却

三、辨别下面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四、阅读《天净沙•秋思》,按文后要求作答。

小桥流水人家,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在横线上补出省略的部分。

2、本曲可分两层。在文中用“‖”标出,并写出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3、全曲感情的基调是()

A、依恋B、悲伤C、惆怅D、痛苦

4、曲中能够概括全篇主旨的词语是:

5、本曲运用了的写法表现羁旅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6、本曲中在满目萧瑟的秋景中为何插入写“小桥流水人家”?

答:

训练三

一、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常常衍生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请写出不同朝代的此种

文学体裁。

汉代:唐代:宋代:元代:明清:

二、将下列诗题、作者、朝代、体裁用横线连接起来。

《观沧海》马致远五言律诗

《次北固山下》曹操散曲唐朝

《钱塘湖春行》辛弃疾四言乐府汉朝

《西江月》王湾七言律诗元代

《天净沙•秋思》白居易词的小令宋代

三、下列诗句朗读节奏不正确的是()

A、七八个星/天外B、江春/入/旧年

C、几处/早莺/争暖/树D、断肠人/在天涯

四、请找出本课五首诗词中与“水”有关的诗句。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钱塘湖春行》:

《西江月》:《天净沙•秋思》: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给诗中加点字注音。

禅院()万籁()钟磬()

2、诗中有四句诗被抽取了出来,请结合诗句的内容,并运用诗歌对仗及押韵的知识,将它们排列为正确的顺序。

①山光悦鸟性②禅房花木深③曲径通幽处④潭影空人心 正确的顺序为:

3、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末句中“但余钟磬音”的“但”字意思为“只”。

B、 这首诗以写景为主,描绘的是清晨山林禅寺的景色。

C、 所写的景物如古寺、山林、曲径、深潭、钟磬等共同构成一幅幽静的图画。

D、 “潭影空人心”一句的意思是说,潭水深深,让人心中的杂念都消除了,心中澄静无比。 *

4、有人认为,最后一句话所写的钟磬之音未免破坏了这幽静、宁谧的氛围。你的看法和他相同吗?为什么?你能否从古诗词中找出与末句写法相似的诗句?请写出来。

答:

【探索时空】

[热点话题]

本单元中,我们走进自然,感受自然,与那些描写自然的美丽文字一次又一次的亲密接触,由此,我们越发感受到了自然的妙处,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佳境。但是,当人类无法善待自然,肆意践踏自然时,自然又会怎样呢?

据报载,在人类面临的一系列新的烈性传染病中,不仅刚在中华大地肆虐一场的SARS(即非典型肺炎)有可能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就连仍在猖獗的艾滋病、埃博拉等也与人类的饮食行为和方式不无关系——无所不吃。那么,身为人类一员的你,又是如何看待这样的问题的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研究与思考]

在《五灯会元》第十七卷中,有唐朝禅师青原惟信说的一段话:“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他的话阐释了修禅的三个不同的阶段,这是一种从不了解自然,到对自然的困惑再到完全了解自然的过程。本单元中,我们也随着篇篇精美诗文的作者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一次又一次地感受自然之灵的召唤与净化,你能否结合这单元的学习内容,以及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唐朝禅师青原惟信说的这段话的理解?

答:训练一

一.竦峙碣dàn dànxiāo sâmòdī二.1.哉咏2.悬3.雁三.1.《乐府诗集》 曹操 孟德东汉末年 政治家 军事家 慷慨悲壮曹丕曹植2.停泊 唐 王湾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四.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2.《白氏长庆集》唐白居易乐天香山居士3.孤山寺 贾公亭 白沙堤 早莺 新燕 乱花 浅草 4.早(或:初)5.这里用“渐”和“才”准确地描绘了早春时节花木的生长态势。6.体现出游春时欢快、喜悦的心情。7.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古代诗歌五首》训练二

一.1.鹊鸣2.藤鸦3.见二.1.《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幼安稼轩南宋苏轼2.词牌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花香、蛙声、星光、小雨、茅店、社林农村夏夜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3.(散)曲曲牌马致远元 戏曲作家4.(略)三.1.互文、对偶2.对偶3.拟人4.对偶四.1.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2.„„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第一层:描绘晚秋残景,渲染悲凉气氛。第二层: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的悲凉心情。3.C4.断肠5.寓情于景(物)6.萧瑟的秋景是从正面衬托游子的悲秋思乡之情,“小桥流水人家”则是从反面烘托游子乡愁的浓重。

《古代诗歌五首》训练三

一.赋诗词曲小说二.(略)三.C四.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小桥流水人家五.1.chánlàiqìng2.③②④①3.C4.不同。因为这是采用了以声写静的手法,将静谧更充分地表现出来。如:王维《鸟鸣涧》: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第四篇:古代诗歌四首

精彩开篇词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观 沧海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

(jié)碣石

(sǒngzhì)竦峙

水何(dàn)(澹澹 )

(xiāo)(sè)萧瑟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澹澹:水波摇荡。

竦峙:高高地挺立。竦,高。峙,挺立。

星汉:银河。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极。

何:多么。

若:好像。

临: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本课的《观沧海》。而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4.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报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厦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5.背景链接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 ,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 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高耸陡立。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就用歌唱来畅抒心中的情怀吧。

(二)整体感知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交流点拨】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交流点拨】第1层(1~2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2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实景) 第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想象)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 【交流点拨】(1)“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2)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原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 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三)深层探究

1.如何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

【交流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3.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什么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交流点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四)熟读成诵

四、板书设计

水:澹澹

山岛:竦峙(壮丽气势) 实景 --借景抒情

观沧海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向荣姿态)

日月:运行-出其中

(奇特想象)

虚景

博大胸襟 星汉:灿烂-出其里

(宏伟意境)

五、拓展延伸

请你搜集几句有关“胸襟”“抱负”“志趣”的诗句。

【交流】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⑤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 游《游山西村》 第二课时

次北固山下

一、新课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次:住宿,此指停泊,途中暂时停宿。 客路:旅途。 风正:风顺。 悬:挂。

残夜:夜将尽而未尽的时候。 2.作者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 3.背景链接

《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据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绿水之中行舟。

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宽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思念故乡的家书要传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二)整体感知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交流点拨】首联:点题。“青山”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陈陈相因,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交流点拨】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深层探究

1.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交流点拨】“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

【交流点拨】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道理: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四)熟读成诵

四、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首联:旅途奔波之意

借 颔联:恢弘阔大之景

景 颈联: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尾联:思乡之情

五、拓展延伸

思乡 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在你所积累的诗歌中,哪些诗句抒写了乡愁?

【交流】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②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汉乐府民歌《悲歌》 ③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唐王维《杂诗三首》

④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宋李清照《菩萨蛮》

⑤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⑥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第三课时

钱塘湖春行

一、新课导入 我们跟随朱自清先生欣赏过江南春天的美景,伴着老舍先生感受过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跟随白居易一起去领略1180年前的西湖特有的春景!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孤山寺北贾亭西(jiǎ) (2)谁家新燕啄春泥(zhuó) (3)浅草才能没马蹄(mò) (4)绿杨阴里白沙堤(dī) 2.解释下面词语。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暖树:向阳的树。 没(mò):隐没。

行不足:游赏不够,即反复游赏。 3.作者简介

白居 易是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有“诗魔”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 4.诗歌大意

《钱塘湖春行》以诗人行踪为线索,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第三句和第四句是颔联,颈联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5.背景链接

《钱塘湖春行》写于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对西湖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二)整体感知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写景的诗歌尤其如此。请大家把这首诗还原成画面选择下面的句式,对你喜欢的句子进行赏读。 (1)“从„„中我看到了„„” (2)“从„„中我听到了„„” (3)“从„„中我感受到„„”

【交流点拨】从第

一、二句中,我仿佛看到长衫飘飘的诗人骑马来到贾公亭旁,极目远眺。只见那西湖波澜动荡,与岸平齐。在那水天相接处,水波粼粼,云朵低垂,似乎要亲吻湖面了--它也爱早春的西湖。

我从“几处早莺争暖树”中,仿佛听到了黄莺清脆婉转的鸣叫声。

2.诗人最喜爱的是湖东的白沙堤。那白沙堤的景色如何呢?诗人除点明是在“绿杨阴里”外,未作任何说明。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补写出白沙堤美丽的景色吧。

【交流点拨】有湖水,水中有鱼虾,有嬉戏的鸭子。

有花草。绿草如茵,像铺了层绿地毯;花儿闪闪,散在绿草丛中。

还有花树。杏花开了,散缀枝头;桃花也开了,红艳艳的,灿烂一片。

还有人。有骑马的诗人,一边捋着胡须,一边吟诗;好朋友也来了,他们席地而坐,饮酒赏景,谈诗论文,吟诗作画„„好不快活。 3.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

【交流点拨】如“初平”,春水初生;“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4.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 中了? 【交流点拨】“最爱湖东行不足”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5.“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交流点拨】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

(三)熟读成诵

四、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

水涨云舒

贾公亭

莺歌 燕舞

白沙堤

花多草浅

游人如织

西

早春图(最爱)

五、拓展延伸

积累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

【交流】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四课时

天净沙秋思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 ,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文体知识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 2.作者简介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_白朴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3.背景链接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一生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节奏、重音。 【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交流点拨】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 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二)整体感知

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人,但已不难想见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 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联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画图,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

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交流点拨】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3.“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前三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无限的愁闷。 4.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苦愁楚之情。

(三)深层探究

1.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画,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前三句 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各句各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2.《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四)熟读成诵

四、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悲怆愁苦 古道

西风

瘦马

思乡之情 情 --夕阳

断肠人

五、拓展延伸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交流】夕阳已渐西下,只在山顶留下半张无精打采的脸,无奈地看着这无精打采的人间。

一抹余辉暗淡地斜洒在枝桠斑驳的老树的枝头。枯藤缠绕着老树,树上的乌鸦,发出几声凄凉的哀鸣划破黄昏的寂寥,斜阳为乌鸦黑亮的羽翼镀上一层金黄。 潺潺的流水在夕阳的映照下波光粼粼,还映出几处人家。一座小石桥静静地站在流水上,像一个老态龙钟的百岁老人 ,经不起岁月的践踏了。

古道漫漫,西风凛冽。路,看不到尽头。在这荒凉古道上,我骑着马,在缓缓地行进。几年来,与我朝夕相处的那匹马,经过岁月无情的洗礼,早已瘦骨如柴。经过多年的流浪,它和我都已疲惫不堪。

此时,夕阳正西沉,洒下凄冷的斜晖, 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我,却仍在外漂泊未归,独自一人浪迹天涯海角,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悲凉。

第五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诵读﹒意象﹒联想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与评析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15课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五条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观沧海》是四言乐府诗,诗中通过描绘大海的辽阔壮丽,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抒发了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五言律诗《次北固山下》和散曲《天净沙•秋思》抒写了羁旅乡愁,尤其《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被誉为“秋思之祖”。七言律诗《钱塘湖春行》则描绘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这五首古代诗歌,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有很大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准确朗读并默写四首诗歌。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4.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果我们把中国的文化比作是璀璨的银河,那么中国的诗歌就是其中最闪亮、最光彩夺目的一颗,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我国的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是屈原,我国诗歌最繁盛的朝代是唐朝,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歌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我们学过的《木兰诗》是一首乐府诗,《静夜诗》是一首绝句,《在山的那边》是一首现代自由体诗„„今天,我们就再次进入诗歌殿堂,进一步领略一下诗歌的魅力,学习《古代诗歌四首》。

【设计意图】感受曹操诗歌魅力,激起学习兴趣

二、明确学习目标(略)

【设计意图】明确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观沧海》

(一)背景介绍

由解题“沧海”,切入诗歌背景介绍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

(二)读准字音

(三)具体赏析

1. 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 划分层次,哪些句子是实写?哪些句子是虚写? 明确: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3. 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4.背诵诗歌

【设计意图】步步深入,环环相扣。

四、《天净沙 秋思》

(一)作者介绍略

(二)读诗歌,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听读,范读,整体读,个别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知诗歌内容,把握感情基调

(三)具体赏析

1.这首小令写了哪些景物(意象)?

2.写景的句子写出了景物(意象)什么特点? 3.主旨

【设计意图】从景物(意象)入手把握诗歌情感,主旨。 第二课时

一、背诵《观沧海》《天净沙

秋思》

二、《钱塘湖春行》学习

(一)一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精彩片断实录:

师:下面我们进入我们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读一读

领略诗之韵。 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一遍诗歌。(两分钟后请学生读) 生1:读

师:师:指导“谁家新燕啄春泥。”句末虽然是句号,但要读出疑问的语气。”这位同学读的很好。请大家齐读这一句。

生:齐读

师:本诗节奏: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生2:注意“春”、“行”, 诗人的“行”踪,游踪是如何的?从文中找出词语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

师:很好,这位同学诗歌敏锐度很高,这也是我接下来要和大家探讨的:探游踪——抓特点——知感情。

(二)介绍律诗知识

(三)再读:读懂内容

1.探行踪——抓特点——知情感 2.探究问题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2)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3)“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四)三读:读出感情

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两句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 明确: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五)诗歌赏析方法总结

1.朗读法 2.联想法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本课不仅要赏析诗歌,还要学会赏析诗歌。

三、自学《次北固山下》

(一)简单介绍作者、背景

(二)合作探究,你说我说

自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1.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描绘的景象。

2.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

3.诗中有一句诗揭示时序交替的生活哲理你能找出来吗? 4.为什么作者会起思乡之情? (三)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四)再读《古代诗歌四首》结束新课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评析】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指导学生的诵读为重点,以意象品读为亮点,以内在思想感悟为难点,呈现了高效、丰富的课堂积累。

二、 读诗三步曲

古诗像春花,她为我们展现了人间最美好的生活; 古诗像秋月,她为我们倾唱出人们最细微的心曲; 古诗的一半像海水,她蕴积深厚而又波澜壮阔; 古诗的一半像火焰,她真挚勃发而又明亮昂扬古诗词;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流下了无数辉煌的诗篇,这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无数英雄伟人、仁人志士就是在这块沃土上成长起来的。一代伟人毛泽东能背诵三百余首古诗。从他16岁写的《咏蛙》一诗可看出,古诗词对他成长的影响之早,之深。从立志成才到走向天安门城楼,这个伟人一生与古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一首《沁园春、雪》气概天下,成为千古杰作。“诗言志”、“歌永言”。

吟读古诗词如在花海中徜徉,其色、其香、其味熏陶着人的心灵。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含蓄稳重的个性,质朴豪迈的情怀,为国为民舍生忘死的壮烈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精华。吟读古诗词能培养造就一个人的性格,使人的志向、情操得到陶冶升华。

所有说诗,一定要多读,为了层次深入我将读分三步曲,第一步: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第二步,读懂内容;读懂感情。

三、 品意象:

“意象”乃承载主观情感的物象,诗歌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景,那怕再常见,都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映射,都不再普通,对于意象的品味,直接决定对诗歌意境的体悟,很重要。比如《天净沙

秋思》这首诗,“枯藤”“老树”“昏鸭”“西风”“瘦马”等一系列意象,共同凝造了一种悲凉的意境,为表现游子思乡的情怀张本。

四、 重感悟:

诗歌的教学与其他文体的教学不一样,诗歌更重在学生自身的感悟,学一首诗歌,不在于老师教了什么,而在于学生学会了什么。我认为尤其忌讳将某种看法强行灌输给学生,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重在学生读,学生感悟,对于思想感情的把握,只要言之有理,都给予鼓励,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至于主流看法我只是作为其中一种参考呈现给学生。

上一篇:17课第八次教学下一篇:分公司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