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主管述职报告

2022-07-21

报告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常见的事后总结方式,报告的内容,是以严谨、准确为特点的,有效的报告一般都具有哪些要素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学术主管述职报告》,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

第一篇:学术主管述职报告

“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学分认定通知

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关于认定“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学分的通知

各年级研究生:

参照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3硕士研究生“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学分的认定工作即将开始,现就具体要求和注意事项通知如下:

一、认定对象:

凡在册的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

二、认定条件:

1、公开发表的论文。硕士生发表在CSCD/CSSCI及其以上的国内外权威期刊的认定为优秀;发表在其他公开出版刊物认定为良好。以上两种情况均获得相应学分。

2、未公开发表的论文。投稿参加我院研究生学术年会,且论文获得我院“科技之星奖”的认定为优秀;获得“优秀奖”和“纪念奖”的认定为良好;论文格式标准,选题及论述过程规范,达到学术年会基本要求的,认定为合格。(注:硕士生在读期间至少参加一次学术年会,博士生在读期间均需参加学术年会)

3、未达到上述

1、2条所列标准的,本“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学分将不予认定。

三、学院审核和认定

我院研究生办公室将负责对认定的项目及学分进行逐项审核和认定,并于2013年12月在院网站公示7天。公示没有异议后,经主管领导审批签字,正式以文件的形式公布学生获得的学分。

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2013年10月16日

第二篇:学术报告

为积极响应国家“两减”政策,为植保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并在昆虫防控上拓宽视野,我院邀请了美国陶氏化学公司从事抗虫基因研究的李华荣博士在12月7日下午3时做了题为“RNAi for Insect Control”的学术报告。此次交流会议由校长助理、农学部部长王进军教授主持,向仲怀院士出席了此次报告会。

首先,李华荣博士对RNAi在WCR(Western Corn Rootworm)防控中的概况做了简短的介绍。接下来他重点介绍了研发RNAi防控WCR的过程以及重要成果。他通过大量科学实验证明,RNAi防控中WCR中,长片段的dsRNA起了重要作用而并非小片段的siRNA。接下来他又证明了RNAi在WCR中是系统性的干扰,而并不会结合内源RNA进行扩增。这两大重要发现在为接下来的利用RNAi转基因技术防控WCR有着重要的作用。最后在交流环节中,听众与李老师就RNAi防控技术是否会产生抗性、长片段dsRNA在杀虫中起重要作用的原因,以及开发新转基因作物在安全评价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Jean Kallerhoff教授在34教4楼报告厅进行了以“Understanding plant response to biotic and abiotic stresses:a major challenge into developing strategies to face environmental issues”为主题的报告, 阐述了理解植物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是面对环境问题的巨大挑战以及植物在自然环境对重金属胁迫的分子生物学反应。此次学术交流吸引了众多农学专业老师同学的参加,并在轻松的氛围中共同讨论了相关问题。主讲人关于重金属环境对植物的整体胁迫反应问题的阐述,启发了农学实验科学转向整体实践成果的思潮。

下午4点半,我院邀请Jean Kallerhoff教授和Sovan Lex教授进行法国图卢兹大学留学信息交流。通过教授幽默的语气和言语中夹杂的零星汉语,使整个交流氛围异常轻松。其中浓郁欧洲文化底蕴、雄厚科研实力、法国南部图卢兹优美环境和诱人的留学生项目(ENSAT Campus)吸引了很多有留学意向的同学。Sovan Lex教授以谚语“学在图卢兹,赚在里昂,玩在巴黎”结束了留学介绍,随后同学们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同两位教授交流。整个留学学术信息交流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

2014年11月19号上午九时,应我院何林教授邀请,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副教授Thomas Van Leeuwen来我院四楼报告厅开展了题为“From resistance mechanisms to mode of action: on overview of spider mite resistance research(从抗性机制到作用模式:螨类抗药性研究述评)”的学术报告。学院部分教授及青年教师们,以及全体

13、14级研究生同学听取了此次报告。

Thomas Van Leeuwen副教授主要从事重要农业害虫的抗药性机制研究,特别是在杀螨剂毒理学与农业害螨抗药性方面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本次报告中,Thomas副教授以其团队开展的实验及实验成果为载体,就二斑叶螨和朱砂叶螨在两种不同药剂不同浓度作用下,抗药性变化情况及机制进行讲述。详细阐述了螨在线粒体基因组、P450等抗药性和解毒突变位点的差异表达。报告完毕之后,我院部分师生针对自己感兴趣和有疑惑的地方与Thomas副教授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最后,Thomas表示很高兴来到中国,来到西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并将进行为期三天的参观和交流,欢迎各位同学前来探讨问题、交流想法。

10月10日晚上七点,我院“硕博论坛”之“生物化学通讯研究及其应用”主题活动在院三楼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硕博论坛邀请我院青年教师肖伟副教授作为主讲人,我院2014级全体研究生和部分研二同学参加了此次论坛,研会学术部部长严伟主持。

在本次论坛中,肖伟老师围绕论坛主题给我们生动形象地讲解了主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科学生活化以及研究生的怀疑批判意识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肖老师饶有兴趣幽默风趣地讲述了他近七年国内国外的研究生活,过去以昆虫信息素的化学通讯研究为主的科研经历和现在以桃柱螟对信息素增效烯烃的感受方式以及新一代性诱剂开发为主的研究方向。特别是他讲的科学生活化对我们如何更好地完成研究生生活具有一定的启示;其次,肖老师结合自身研究经历谈到研究生应该培养一种怀疑批判的科学意识,科学生活化之后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最后,肖老师认真细致地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受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园艺研究所邀请,谭老师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在加拿大进行访学,调查加拿大外来入侵植物现状,探讨防治策略。此行中,谭老师深感生物入侵危害的严重性,特将此次行程中的见闻感悟以及国外在入侵植物方面的研究分享给大家。在这为期三个月的考察研究中,谭老师一行共调查了温哥华、里士满、本拿比等多个城市的168个地方的入侵植物现状。调查结果中记录了36种外来入侵植物,拍摄入侵植物的特征,采集保存标本。同时,谭老师将这些植物的越冬策略进行了分类统计,共有植物生长、种子、根系存活等在内的五种越冬方式。最后,谭老师着重讲解了如何管控外来入侵植物。报告结束之际,谭老师更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警醒我们加强生物安全的意识。

外来入侵植物也被称作“超级杂草”,不仅可以造成经济损失,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生产生活,严重时甚至可以威胁人类身体健康。而外来入侵植物的传播途径包括人为传播,人为有意引进和无意携带,并且一旦入侵很难根除。对于入侵生物,“防患于未然”是很好的管理策略。所以,提高我们每个人的生物安全意识势在必行。

2014 年11月20日上午9点,在植物保护学院四楼学术报告厅,美国嘉吉公司植物病理学家陈宇博士应邀为我院做“油菜病害在加拿大和世界各地的现状及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植物保护学院病理专业教授及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本次会议由青玲教授主持。

在本次报告中,陈宇博士先简要介绍了一下影响油菜种植的条件,包括天气状况、病虫害、种植制度、病害、化学药剂的使用等。再主要从加拿大油菜生产状况,加拿大和世界油菜的病害问题,他的研究重点方向以及在我国重要的两类油菜病害等四个方面进行讲述。其中,重点讲述了油菜病害的研究进展,列举了油菜立枯病、黑斑病、霜霉病、白锈病、根肿病、菌核病等油菜常见病害。同时,陈宇博士着重介绍了在加拿大最严重的油菜黑胫病(Blackleg)的发病规律、病原物的循环史、防治策略以及筛选抗病基因进行抗病育种问题。此外,陈宇博士还介绍了在我国发生的油菜菌核病和根肿病。

陈宇博士形象生动地讲解了关于油菜病害的相关研究,进一步加深我们对油菜病害的认识,同时我院肖崇刚教授结合他的多年研究成果为我们补充了很多油菜根肿病的知识。最后,衷心感谢陈宇博士不远万里来我院做的精彩报告。

2014年12月1日下午三点,在学院四楼报告厅,中国农业大学范在丰教授作了题为“我国玉米病毒病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校科协、植物保护学院、柑橘研究所共同主办,报告由青玲教授主持。植物病理专业教师以及2013级、2014级研究生聆听了本次报告。

范在丰教授是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主要从事植物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病毒与植物的互作以及转基因植物抗病毒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本次报告,范在丰教授首先介绍了我国普遍存在的几种主要玉米病毒病以及它们的病原病毒和传毒媒介,粗缩病由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一般由灰飞虱传播、矮花叶病(甘蔗花叶病毒、蚜虫传播)、致死性坏死病(种传病毒,危害大)、褪绿斑驳病等。之后,范教授介绍了几种与植物病毒互作的玉米因子,着重讲解了ElonginC因子和VDE因子在甘蔗花叶病毒侵染玉米过程中的作用。范教授将玉米因子作用的分子机理与病毒病防控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感病基因敲除技术的全新防控病毒病的设想,引起了在场同学的思考。最后,在场师生和范在丰教授进行了交流互动,对报告中的一些观点进行探讨。

华中农业大学谢甲涛副教授于34教二楼大会议室作了关于核盘菌真菌病毒多样性研究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会由余洋老师主持,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理学专业的老师及同学们参加了本次报告。

谢老师从核盘菌及真菌病害的概念、核盘菌病毒多样性、多类病毒性质应用、核盘菌病毒应用展望等方面,进行了防治真菌病害的生防菌研究。报告内容详实、深入,应用历时数年的大量田间数据阐述了核盘菌真菌病毒作为防治田间多发真菌病害的优势和前景。在交流过程中谢老师分享了一些实验心得:第一,要在科研过程中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二,科研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应该互相帮助、多多交流,思想的碰撞往往能激发更多的灵感。

核盘菌作为一种寄主范围极广,侵染十字花科作物以及其他作物的植物病原真菌,研究其内部寄生病毒,对于防治油菜菌核病具有重要意义 。

2014年12月19日下午两点半,植物保护学院“硕博论坛之文献分析与论文写作”主题活动在院三楼会议室如期举行。本次硕博论坛邀请我院青年教师申光茂老师作为主讲人,我院2014级全体研究生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论坛。

首先,申光茂老师围绕“文献分析与论文写作”这一主题,与同学们交流了自己在文献查阅和论文写作方面的经验。申老师开讲便提出“论文的内容是通过实验做出来的,但做什么内容是看文献看出来的!”这一独到见解,阐述了文献的重要性。申老师强调在文献阅读过程中结果部分是阅读的核心,必须做到精读、细读,而对于讨论部分则“要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阅读”。最后,申老师还为大家讲述了在论文写作时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本场讲座深入浅出、鞭辟入里,使同学们的学术技能得到提升,也为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学术报告

1学术报告题目: 数学与统计在社会中的作用

报告人: 严士健 教授

时间: 2011-11-19 00:00:00.0

地点: 数学与统计学院二楼学术会议报告厅

体会

北京师范大学的严士健教授是一位在代数、数论和概率论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及教学中做出重要贡献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我们有幸通过这次报告领略到严教授的大师风采。尽管严教授已是80多岁高龄,但是他看起来仍然精神矍铄。“正是由于数学与统计没有广泛地应用,所以很多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都不在我们手中。”在整场1个多小时的报告中,严教授 神采飞扬,始终以清晰的思维和理性睿智的语言为我们阐述数学与统计的社会性和必要性,引起了在场学生的共鸣。和我们畅谈他的人生经历和他对数学这门学科的认识和理解,以此来向我们展示数学与统计在社会中的应用。

在谈及数学与社会的关系时,他呼吁“其实各个领域都与数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让数学融入我们的文化传统!”严教授不仅培养了如陈木法院士等众多非常杰出的数学家,还十分关注和积极献身于我国数学和统计的教学和教育,和我们分享了他几十年里从事数学教学和教育研究的心得体会。在这场报告中,我不仅看到了一个科学家谦虚谨慎的科研态度和科研精神,还看到了一个教育家的奉献与执着。整场讲座条理清晰,又不失风趣,在场同学都表示受益匪浅,在对学习的认识上受到了一次理性与智慧的精神洗礼,同时,再次深刻体会到“在抽象的意义下,一切科学都是数学。在理性的基础上,所有的判断都是统计学。”并坚信“ 数学使人聪明、统计使人理性”,立志做一个聪明理性的人。

2学术报告题目: 微积分能挣钱吗

报告人: 吕克宁 教授

时间: 2011-12-01 00:00:00.0

地点: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1F-7学术报告厅

体会

2011年12月1号下午2点,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美国杨伯翰大学终身教授吕克宁老师虎溪校区1F-7学术报告厅为重庆大学的广大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微积分能挣钱吗?”的专题报告。在众人的眼中,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没有任何价值的学科。但是听完此次报告后,就会改变人们的这种态度。其实,数学是很有价值的一门学科,在其他的很多领域都有相当广泛的应用,如经济学,计算机及视觉,信息智能控制等领域。

在此次报告之前,吕教授在数学与统计学院会议室做了一系列的关于布朗运动下微分方程的混沌行为的学术报告。在这次报告中,吕克宁教授从微积分的起源及发展说起,并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一系列对微积分这一学术领域的形成及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德、阿基米德、笛卡尔、牛顿、莱布尼兹等,同时介绍了他们在这一领域的学术成果,激起了同学们的广大兴趣。随后,吕克宁教授着重介绍了微积分在天体研究、人口学、电磁学、股票风险,神经网络等方面的应用,解答了大多数同学关于学习微积分的实用性的疑惑。最后吕克宁教授以一个幽默诙谐的简短故事结束了本次讲演,同学们都热烈鼓掌并积极地于课下与老师做了交流。

吕克宁教授的个人魅力与渊博的阅历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他对知识由浅入深的讲解,也使得讲座格外成功。在场同学均表示受益匪浅,并更加坚定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3学术报告题目:自适应有限元方法及其应用 报告人:陈志明 研究员

时间: 2012-03-14 00:00:00.0

地点:数学与统计学院楼二楼学术报告厅

陈志明教授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系,1992年在德国Augsburg大学获博士学位。1997年10月被聘任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973项目“ 高性能科学计算研究”首席科学家。陈志明教授是200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唯一受邀做45分钟报告的国内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值分析与科学计算,在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自适应有限元方法、非均匀多孔介质流动问题的多尺度计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自适应有限元方法根据后验误差估计自动调整有限元网格,且具有最优计算复杂性, 近年来得到科学计算领域的广泛重视。报告介绍自适应有限元方法和后验误差估计的基本思想以及在电磁场问题和非线性对流扩散问题自适应计算方面的一些工作。

在实际生产实践中,很多工程问题的解决都要用到微分方程,但用计算机求解微分方程需要进行大量计算。有时候,为了把误差控制在足够小的范围内,需要进行上亿次的运算,这对一般计算机来说非常吃力。有时即便进行上百亿次运算,也无法把误差控制在理想范围之内。为了减少运算次数、控制误差范围,显然,需要更好的求解方法。

用有限元方法解微分方程有三步:设计网格、在网格上将微分方程离散、解代数方程。方法的目标是极小化误差,使得网格模型的解最接近实际解。传统的有限元方法误差收敛速度太慢,因此即使对于一些简单方程,求解起来也非常困难。

自适应有限元方法以常规有限元方法为基础,以后验误差估计和自适应网格改进技术为核心,通过自适应分析,自动调整算法以改进求解过程。“从方法论角度来说,人们已经得到结论,自适应是用有限元方法解微分方程的最优离散方法。”陈志明教授说,在微分方程求解的有限元道路上,自适应已经是数学上能找到的“极限”方法了。

在报告中陈志明研究员着重讲述了自适应有限元方法在复杂问题中的应用,这也是他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方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比如说麦克斯韦电磁散射问题在民航客机和军用飞机领域上是一个关键性问题,Helmholtz方程在石油勘探方面具有指导作用。陈志明研究员在这些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被国际学术界认为“非常重要和有用”。

4学术报告题目: 怎样用英语撰写数学论文

报告人: 李福安 研究员

时间: 2012-04-18 00:00:00.0 地点: 数学与统计学院422

体会

2012年4月1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福安教授来我院作了题为《怎样用英语撰写数学论文》的报告。

李教授认为选择适当的文种撰写论文非常重要。尽管法国人认为法语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中国人则认为汉语奥妙无穷,甚至von Neumann都说汉语是诗歌的语言。但我们必须承认,英语是国际学术界使用最多、影响最大并被普遍接受的语言,所以最好用英语撰写论文。用中文发表的论文不可能在国际上引起较大关注,中文版的刊物也不可能进入SCI。

一篇论文能否被国际性的学术刊物接受,最重要的是该文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但英语写作水平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如果文字不规范甚至错误百出、逻辑混乱,那就不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路、方法和结果,审稿人和编辑显然也会对作者的研究能力产生怀疑。英语的表达水平直接影响到论文是否能被录用。当我们学习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并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献,熟悉了本领域某个研究方向的现状以及普遍使用的方法,而且有自己新的见解和想法,解决了一个有意义的问题以后,就可以开始论文的写作

了(可以先用中文写,再译成英文)。李教授通过结合自己长期在Algebra Colloquium任职的体会,介绍了怎样用英语撰写数学论文,从论文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英语的语法、词法等方面,分析一些常见的错误。同时介绍了Latex排版中的 若干技巧。

通过李教授的报告,使广大师生深刻了解到使用Latex时的一些技巧。最后,李教授希望大家能在论文完成后再细心地检查至少5遍,使其完美,令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他做学问的严谨态度。

5 学术报告题目:Nash Equilibrium ---the Model, the Solution, and the Applications 报告人:Lan Zhao教授

地点:数学与统计学院422 时间:2012-06-07

本周末有幸听取了纽约州立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任终生Lan Zhao教授的题为《Nash Equilibrium ---the Model, the Solution, and the Applications》的学术报告。

Lan Zhao教授主要介绍和讨论NASH均衡问题的建模,求解及其理论。并且以交通运输网络的流量均衡问题为案例,讲解解决具体问题的流程。Lan Zhao教授又介绍了NASH均衡问题提出动机和一些发展历程,它是John Nash于1951年提出的博弈机制中的均衡问题及其理论,并使他获得了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随后,Alvin E. Roth, Lloyd S. Shapley 从应用的角度发展出了匹配稳定性理论,为此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些数学家们从数学的角度致力于找到充分条件,保证NASH均衡点的存在性,唯一性和稳定性。主要的做法在于把NASH均衡问题构造成变分不等式问题或者纳入互补理论,不但从理论上完善了NASH均衡点模型,更使求解均衡点的算法程式化,使得大规模博弈的求解成为可能。

Lan Zhao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通过此报告。使我们对NASH均衡问题以及它在各个方面的应用有了初步的了解,给了我们极大的收获。Lan Zhao教授整个报告逻辑严密、立意深远、学术性强,给我们以极大启迪,对于我们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6学术报告题目: 全球宏观金融大统一理论初步

报告人: 潘和平 教授

时间: 2013-06-26 00:00:00.0 地点: 数学与统计学院422

体会

2013年6月26日潘和平教授在重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四楼会议室做了关于“全球宏观金融大统一理论---兼论智能金融与量化投资的科学技术体系”的学术报告。

潘和平教授是长江学者、重庆市百人计划专家、重庆金融学院副院长特聘教授、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电子科大经管学院博导、曾任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特聘教授、电子科技大学预测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武汉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等。兼具财经科和理工科的科学技术训练和研发管理经验,专长于战略思维、数学建模与系统开发。目前他 重点研究“全球宏观金融大统一理论”,并着力于研发全球宏观对冲基金的智能投资交易策略与系统。

此次报告,潘教授主要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全球化时代的金融与投资,从量化到智能化;

2、从信息战与总体战的角度看金融投资;

3、全球宏观金融统一模型的圈层结构,包含了套利定价、经济均衡以及博弈均衡;

4、全球宏观金融统一模型的数理形态,过程模型为随机动态过程模型,网络模型为复杂网络推断模型,仿真模型为计算实验仿真模型。同时,潘教授还展示了全球股指超级贝叶斯影响网络、任意频率外汇指数动态配置模型、外汇市场多尺度多步长预测、阴阳波动率与外汇交易机器人。

最后潘教授以自己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告诉了“潘和平交易生存三条最终法则”,即:

1:Do Not Overtrade:Start Small, Win your Right to Trade Big——不要过度交易:先小做,赢得你做大的权利。

2:Do Not Miss the Trend——不要错过趋势。

3:Avoid or Embrace the Volatility——避开或拥抱波动。

通过听取此次报告,对于我了解宏观金融现状以及研究趋势、方法有了很深的了解,对于以后课题研究、实践有很大的帮助。

7学术报告题目: The Indian Genius, Ramanujan: His Life and His Lost Notebook

报告人: George Andrews 教授

时间: 2013-08-06 00:00:00.0 地点: 数学与统计学院422

体会

2013年8月6日上午10点半,国际著名数学家、美国科学院以及艺术与科学院两院院士、美国The Pennsy- lvanita State University的Evan Pugh教授George Andrews冒着炎炎酷暑不辞辛劳来到重庆大学,为数统学院的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题为“The Indian Genius, Ramanujan: His Life and His Lost Notebook”的讲座。

Andrews教授先是简短的回顾了印度的传奇数学家Ramanujan短暂而又令人称奇的一生,重点交待了Ramanujan如何在极其艰苦的成长环境以及条件下坚持进行数学研究,并在英国著名数学家Hardy的引荐下顺利来到剑桥与其合作进行研究。随后,Andrews教授以一个浅显易懂的公里与英里换算问题出发,展示了Raman ujan所研究的连分式的威力。在转入另一个由Ramanujan所开创的研究领域——Mock Theta Function之前,Andrews教授简略的回顾了自己是如何在1976年重新发现了Ramanujan丢失的笔记本(Lost Notebook),并由此开启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研究。Andrews教授与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Bruce Berndt教授合著的系列丛书《Ramanujan’s Lost Notebook》已经出版到了第四部,第五部也正在积极编撰中。

Andrews教授虽已75岁高龄,但是他不仅依然在研究领域非常活跃,同时也一直担任着重要学科的教学工作。Andrews教授在全球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洲都进行过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他丰富的讲学经验和教学热情,让重大学子领略了大师风采。今天的讲座有点有面、深入浅出,在座的学生老师都听得聚精会神、饶有兴致。讲座后的提问时间 ,大家争相发言,享受与大师学术交流的珍贵机会。

8学术报告题目: 如何开始做数学研究工作

报告人: 杨乐 院士

时间: 2013-09-25 00:00:00.0

地点: 数学与统计学院二楼学术报告厅

体会

2013年9月25日中国科学院杨乐院士为数学与统计学院师生进行了一场“如何做好数学研究工作”的讲座。

杨乐院士是著名基础数学家,现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由于在函数模分布论、辐角分布论、正规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突出获得华罗庚数学奖。

此次讲座主要包括引导研究生如何做好数学研究工作,包括如何选择研究项目、完善研究过程、获取研究成果的一系列细节问题。在座的同学认真聆听讲座并积极踊跃向杨院士提问,为自己的今后研究生求学过程做充分准备,在研究生路上有更好的收获,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同时,杨乐院士的讲座也引发了在场同学对研究数学未知道路的好奇心。关于数学史的发展,数学史上一直没有被破解的难题;关于数学的趣味,无不让整个讲座充满愉悦,让同学们体会到了数学的独特魅力。杨乐院士也强调了一个问题,数学家并不只是靠着自己的天资,更多的靠自己的不断努力、不断思索、不断发现、不断创新。他告诫同学们一定要用汗水才能换取最后的成功,只有努力才会看到不一样的未来。

虽然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听取的这个报告,但是对于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仍然有重要的意义。不仅仅是数学研究,做任何工作都要像杨院士说的那样,不能靠自己的天资,更多的要自己的努力、创新。

第四篇:学术报告

央视资深记者李煜晨做客“文字斋”名家讲坛

2007年9月24日,央视资深记者李煜晨应邀来到文新学院文字斋,给学子深度解析了调查性报道的各种技巧,赢得了广大师生的热烈称赞。

李煜晨把调查性报道分为常规性调查报道、暗访、卧底等三类,结合大量的亲身经历,分别讲述了各种类型的具体操作。其中谈到了在传销组织卧底时的经历,重点讲述了卧底时说话的细节、灵机应变的能力,险象环生的情节让同学们在近两个小时的演讲中始终保持着极高的兴趣,他敏捷独到的思维,风趣幽默的谈吐,深入浅出的讲述,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最后,文新学院杨尚鸿院长高度赞扬了李煜晨在常年的新闻报道中所坚持的求真、严谨的作风,并希望同学们学习他的专业精神和职业操守。

李煜晨为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资深记者,中央二台年度经济人物评选总撰稿,2001年,被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评为年度优秀记者,正如获奖词中写到的那样“沉默并执著在寒风中一言不发的时候,是他在扮演什么是酷”,而在这次的演讲中,他也给我们诠释了什么才是一名有道德有操守的专业新闻人的酷。

用一个中国人的眼光看待中美文化——记屠新时教授在重庆大学的演讲

冬至的校园洋溢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2010年12月22日,美国《中美邮报》社长兼总编辑、《世界艺术家》杂志社长、美国丹佛孔子学院院长屠新时教授来到了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并给虎溪校区的师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讲。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党工委书记田明教授、党工委副书记王宇红老师、重庆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彭述娟老师、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魏世平老师出席了此次讲座。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的学生积极参与,0

7、0

8、09三个年级的同学均到活动现场聆听了屠新时先生的讲座。

12月22日下午两点,重庆大学虎溪校区综合楼126报告厅人山人海,各个学院的学生早早地来到了会场,等待屠新时教授的到来。两点四十分,屠新时教授一步入会场,场内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田明书记首先代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欢迎屠新时先生的到来。接下来,屠新时教授以“冲突对话 互动——美国公民文化和中华文化自信心”为题,进行了大约两个小时的精彩演讲,论述了他眼中的美国观念和文化以及中国文化在美国的发展现状。

“我虽然在美国住了二十几年,但我仍是中国人”

屠新时教授二十多年前去了美国,在美国生活的这些年,他对美国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但他强调自己还是中国人,会以中国人的眼光关注美国文化和关注中国文化在美国的传播。屠教授指出,我们要客观地看待美国的文化,要从美国的文明进程中看到中国文明缺失什么,应该向美国学习什么。他还强调,我们不能笼统地说美国是好是坏,因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美国人民也是爱好和平的。

从《财富》杂志讲到《时代》周刊,屠新时教授先向大家展示了美国媒体眼中的中国文化。接下来,他又向大家介绍了喜爱中国文化的美国民间艺术家、书法班的美国学生以及丹佛艺术博物馆的中国馆。屠教授展示的照片,真实地表现了中国文化在美国的发展现状,反映出了美国人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

“我们要把握自己的东西,实事求是”

演讲结束后,屠新时教授耐心地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当被问及“中国文化应用什么姿态迎接西方文化的挑战”时,屠教授语重心长地回答说:“不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丢失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要把握自己的东西,实事求是。”整个提问环节气氛活跃,屠教授每次回答之后,大家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

清华大学周乃菱教授与Margie Freaney女士一行莅临文新学院举行讲座

2010年3月25日,清华大学著名教授周乃菱女士与Margie Freaney女士做客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带着传媒大家之风,为文新学子献上了一场精彩演讲。

演讲开始之前,本场演讲的主持,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院长、原新华社副主编马胜荣教授,用英文向同学们介绍了周乃菱教授。毕业于台湾大学的她,曾先后在Knight Ridder Newspaper U.S.A报业集团和路透社出任记者。随后,周教授就开始了这场题为“全球金融危机,财经媒体报道得失”的演讲。她首先从大方面向同学们描述了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趋势,并具体分析了中美两国在百年难遇的经济海啸中的不同表现,从而引出在经济危机中人们对金融媒体态度转变的思考。面对大众的责难,她指出,当今的金融媒体应当增加多元化观点,放眼于大周期而改变一贯的短视。同时,她也指出新媒体财经新闻因其独道的及时性及互动性,必将对金融媒体的转型产生及大的刺激作用。接着,周教授给予了中文财经媒体高度的评价。她认为,在当今中国的经济大背景下,中国金融媒体面对各种经济现象时的不俗表现,都可以看出中文财经媒体逐渐成熟。她希望当今有志于从事媒体工作的同学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为建立一个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有信誉的财经媒体而努力。“对媒体的信任不是天赋,是要努力争取来的。”演讲最后,周教授回答了几位同学有关提问,睿智的回答与优雅的风度,赢得了同学们阵阵掌声。

“菱花焕瑞休言晚,乃得明珠慰寂寥”。周乃菱女士曾这样形容自己的名字来历。的确,她精彩无比的演讲和迷人的个人风度,正如同一颗明珠,照亮了所有向往传媒人生的文新学子的前路。最后马院长对演讲作了总结发言,在如雷的掌声中,这次演讲会圆满结束。

让你的故事栩栩如生——记Margie Freaney教授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的讲座

2010年3月26日上午,重庆大学虎溪校区的DZ126报告厅迎来了一位远道而来的贵宾——来自美国的Margie Freaney教授。清华大学的周乃菱教授、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的马胜荣院长及张瑾副院长和数百名同学一起聆听了这场精彩的报告。报告会由马胜荣

院长主持。

Margie Freaney教授在题为“如何寻找并讲好故事”的报告中,和同学们分享了她多年来从事新闻工作积累的宝贵经验,细致地为同学们讲解了写出好的新闻报道的方法。Margie Freaney教授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给报告会现场的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坚持真实的原则,讲真实的故事。”这是Margie Freaney教授给同学们的经验之谈。她从“到哪里寻找好的故事”、“阅读故事找线索”、“为什么要使用多媒体讲述该故事”等角度为同学们阐释了如何写出一篇好的新闻报道的问题。她告诉同学们,要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与平时不一样的东西;要多阅读报纸、收看电视节目、上网,搜集各种信息,以寻找报道题材;还要坚持“读者第一”的原则,了解什么是读者需要知道的,以及他们何时需要知道。Margie Freaney教授在报告现场用一段视频向同学们展示了“如何使用多媒体讲述故事”,引导同学们树立“文字并不总是讲述整个故事”和要“改变报道方式”的观念。Margie Freaney教授丰富的专业经验让现场的同学们受益匪浅,在她的讲述中,同学们的报道水平得到了提升。

在报告结束后的提问环节中,来自“媒体班”的记者和现场的同学踊跃提问。由于语言上的障碍,Margie Freaney教授与提问听众的沟通显得有些困难,但是她很耐心地回答了每一位听众的问题。为了最准确地回答听众的问题,Margie Freaney教授一遍遍耐心地复述自己听到的问题并和蔼地问:“请问您的提问是这样吗?”Margie Freaney教授负责任的态度,让现场听众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

在提问环节之后,来自清华大学的周乃菱教授上台讲话。她针对Margie Freaney教授的报告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强调了新闻报道要抓住重点并把它传递给读者,同学们要“打开眼睛,关注身边的事情”。她也就提问技巧向同学们提出了几点建议。

在两个多小时的轻松交流之后,Margie Freaney教授在重庆大学的报告会圆满结束。会后,Margie Freaney教授、周乃菱教授和马胜荣院长在报告厅与同学们亲切交流、合影。

“用你的兴趣、你的热情让整个故事栩栩如生!”这是Margie Freaney教授此行留给听众们的宝贵财富。

新华社高级编辑严文斌莅临文字斋名家讲坛解读“国际舆论与中国国际形象传播” 2010年6月3日,文新学院文字斋系列讲座迎来贵客,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主任、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高级编辑严文斌老师应邀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综合楼222教室给文新学院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关于“国际舆论解读与中国国际形象传播”的讲座。文新学院院长助理彭逸林老师、陶楠老师以及09级辅导员李建宏老师参加了本场讲座。

当谈到国家形象、话语权遭破坏是谁的过错时,严文斌老师指出了两个关键因素——综合国力和传媒工作者。谈到综合国力决定话语权时,他将超级大国美国的一个部长和非洲一个小国的总统进行了对比,十分深动形象。“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从来没有这么紧密”,严文斌老师说:“但这种关系既是互利着的也是摩擦着的”,并类比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开小店的例子。

分析了以上问题之后,严文斌老师抛出了“该怎么去扮演好中国国际公民的角色”这个问题,经过他的一番阐释,两个答案显而易见——国家利益至上、重视重大国际问题中的国际背景。在阐释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严文斌老师回忆起一个自己很成功的经历,那就是2008年顶着风险对汶川地震的及时报道,显示出了一名新闻工作者的敏锐性和时效性,这也是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最后,严文斌老师简述了中国国家形象的八大硬伤——自说自话和跑

耙;夸张,从概念到概念;讲道理不摆事实,讲政治不讲故事等等。

讲座的最后二十分钟,严老师将时间留给了现场的同学们。09级广电二班的刘育龙同学率先提问,而严文斌老师也以一系列实例给了刘育龙同学满意的答案。之后连接不断的学生提问和老师回答互动使得讲座现场气氛十分活跃。最后,文新学院院长助理彭逸林教授做了总结发言,并代表文新学院感谢严文斌老师为同学们带来的精彩讲座。

西默•托平教授夫妇访问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

2010年12月13日下午,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迎来了两位贵客——世界顶尖新闻记者西默·托平教授和他的夫人、世界著名摄影记者奥黛丽·朗宁·托平。在加拿大驻重庆领事馆廖忠先生、文新学院副院长张瑾、院长助理彭逸林,以及新闻系主任苟世祥的陪同下,西默·托平教授夫妇与六十余名文新学子面对面交流,让文新学子近距离领略了世界著名记者的风采.13日下午三点,西默·托平教授夫妇在文新学院老师的引导下,手捧鲜花出现在文新学院的会议室里。会场里众多慕名而来的同学不约而同地起立鼓掌,欢迎世界著名新闻记者的到来。

就在访问重庆大学文新学院的前一天,西默·托平教授刚刚参加了中国朋友为他举办的九十岁生日聚会,而他的夫人奥黛丽·朗宁·托平也已八十三岁高龄,但是两位老人依旧神采奕奕,与众多年轻学子亲切交流了一个多小时。

曾在美联社和《纽约时报》担任记者,并且担任普利策奖评审委员会主席的西默·托平教授和他的夫人都与中国有着深厚的缘分。托平教授在1946年以国际新闻社记者的身份被派驻北平报道中国内战;1948年在南京加盟美联社,是第一位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外国记者;先后采访过多位中国领导人,并出版了著作《在新旧中国间穿行》。而奥黛丽·朗宁·托平女士的父亲就是为中加友谊作出突出贡献的加拿大外交官切斯特·朗宁。夫妇两人曾多次到访中国,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

加拿大驻重庆领事馆的廖忠先生用图片向在场师生介绍了托平教授的人生经历。幸福温馨的家庭照、与各国领导人的珍贵合影、奥黛丽·朗宁·托平女士的摄影作品,一张张图片反映了托平夫妇不平凡的人生。从中国内战时期到如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托平夫妇参与也见证了新中国六十多年的历史。

西默·托平教授1946年初到中国的时候刚刚二十四岁,而他这次到访中国,已是九十岁的高龄。尽管已经白发苍苍,但是西默·托平教授却深刻地认识到了新科技在新闻领域里的重要作用。他鼓励年轻学生去开阔视野、尝试新的技术。

基于美国的国情,西默·托平教授谈到“新闻记者不要为政府服务,而要为人民服务。这是对新闻记者最为重要的。”,“青年学生不仅要学习基本理论,还要遵循基本事实和原则。不能仅仅站在服务自己、政府的角度上去报道新闻,而更要站在服务人民的角度上。”同学们表示中国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在中国,新闻记者要发挥好新闻舆论的引导作用,同时要加强对政府的舆论监督。

“以声音为桥梁”——央视著名新闻主播海霞走进重庆大学

2011年1月8日下午,于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图书馆报告厅,中央电视台著名新闻主播、全国政协委员海霞博士,以这句话作为正式开场,拉开了“以声音为桥梁”讲座的序幕。此次讲座吸引了来自文新学院、电影学院等学院的老师和同学,可容纳数百人的报告厅座无虚席,甚至连过道上都挤满了人。

海霞说,她来到重庆大学做讲座,非常高兴,不仅是因为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院长马胜荣教授的多次盛情邀请,同时也非常愿意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工作体会。

海霞首先与同学们交流了她从事新闻媒体行业十几年来关于“中国电视新闻的变革”方面的体会。她认为,十七年前她在无锡电视台主播的《新闻报道》栏目,与现在的新闻栏目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比如新闻画面单调,新闻主播作用不突出。同时她也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息,即自1994年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改版后,新闻从“更多地代表党和国家的声音”到“用老百姓的话,说老百姓的事儿”的可喜转变,这是社会变革的一个缩影。针对“新华体”提出质疑的声音,海霞并没有立刻解答,而是请同学描述了在北京观看升旗仪式的感受。她借用同学“庄严肃穆,整齐划一”的观点引出了她对“新华体”的解释,如同观看升旗一样,是一种“庄严、严谨、权威的感觉”,“新华体”是主流媒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接着,海霞向同学们分享了她成功的原因,告诫同学们“机会只垂青有准备的人”。她谈到《晚间新闻》的改版使得大家能提前认识她,但这个位置并不是一开始就为她准备的。海霞认为,她无数次地与跟她的编辑、记者磨合这个节目,在这个节目播出之前还经过了无数次的探讨,这是领导委以她重任的重要原因。之后,她播放了一段视频,继续之前的思路向同学们展示联播体到播报体、谈话体的转变。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认为联播体的男女主播缺乏交流,形式太刻板。海霞为解答这部分同学的疑惑即兴表演了一段京味儿十足的、活泼大胆的新闻播报,引得全场爆笑。她随即问:“大家想想看,新闻要是这么播,会有什么感觉?搞笑版?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可信的、真实的、常规的国家形象吗?”

海霞还讲到,工作中和同事的配合也非常重要。播音员应该灵活面对危机状况,化解危机的方法就是多为播报中的搭档考虑。与此同时在工作中她也感受到,日常新闻占据的篇幅越来越多,新闻收视人群根据时段有不同的层次。面对这样的变化,播音员应该与时俱进,革新自己的业务水平,积极分析各个时段观众需要的播音形式。她认为广播电视的发展使得大众对播音员的要求越来越高,甚至影响到了利用电视宣传自己的政客。她援引了肯尼迪与尼克松的总统之争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肯尼迪比尼克松更注重在电视上的形象而不是语言,这或许是肯尼迪获胜成为美国第三十五任总统的重要原因。但是海霞补充到播音工作“不是像肯尼迪和尼克松这样一场定胜负的工作,而是长期的日积月累”,“如果这个时候你没有任何内涵作支撑,你的内容里面没有任何思想作支撑,迟早会被淘汰的。”

对在座的学习播音的同学,海霞从两方面提出了学习建议:根据新闻背景的变化改变语言基调;上稿能力需要特别加强。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后,观众、工作岗位提出的要求就不仅仅局限于专业范围,“对于直播过程中心理素质的要求,要越来越高”。

讲座的尾声,海霞从主播应从基层记者做起,新闻采访经验的重要性,观众想了解的情况以及人文关怀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她对新闻主播内涵的认知,并对新闻记者是否应该深入挖掘事件背后的真相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必须要从全局考虑,把握细节追问的尺度。最后她以分析一段她在新闻直播时应对电话连线的突发状况作出的反应作为结尾,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

在半个小时的提问环节中,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难,海霞一一作了回答,讲座历时近四个小时,最后马胜荣院长代表文新学院向海霞表示感谢,讲座圆满结束。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保卫谈媒体格局变化与当前我国传媒生态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强势发展,媒体格局的变化越来越明显,了解这样变化背景下的我国传媒生态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5月21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新闻传播与区域发展研究院院长郑保卫在综合楼121教室,就目前媒体格局变化与当前我国传媒生态现状为同学们做了专题讲座,文新学院李兴亮老师担任本场讲座主持人。

郑保卫教授一开场便赢得了阵阵掌声,他早在今年一月,便出任重庆大学新闻传播与区域发展研究院主任,自称重庆大学“兼职教授”。“这次要讲的题目,是中宣部委托研究课题的一部分,也是我认为当今新闻界该重视的课题”,郑保卫教授讲道。他指出,随着中国的发展越来越迅速,新闻事业的发展也迫在眉睫。“如何提高我国新闻整体水平,宣传和维护我国形象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随后,郑保卫教授从媒体格局变化的内涵讲起,先解释了“媒体格局”的含义,“各媒体间力量对比与组合的结构便是媒体格局”。紧接着他向大家介绍了媒体格局变化的过程与标志,以及媒体格局变化的一些基本理论。他以互联网为例讲道,近年来互联网发展迅速,媒体格局变化大,“这样的格局大大扩大了民众的话语权,也加大了网络监督的力度,但同时,也应当规范‘言论自由’,不让言论自由成为语言暴力。”

紧接着,郑保卫教授就目前我国新闻专业的发展谈了他的看法。他讲道,新闻学的存在和发展是合理的,当前新闻学的发展是蒸蒸日上的,而不是如某些观点中所说的“迈向黄昏”。他指出,当前新闻学应该加强理论研究,避免新闻学学术不规范、不严谨的现象,从而打破“新闻无学”的片面说法。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中,同学们积极发言,来自文新学院10级新闻三班的王同学就目前新闻界“少招或不招新闻专业学生”的现象提出了他的疑问,郑保卫教授则建议同学们好好利用重庆大学“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同学们应该多学几门知识,拓展眼界,丰富知识,而不是闭门造车。”

第五篇:学术报告

1学术报告题目: 数学与统计在社会中的作用

报告人: 严士健 教授

时间: 2011-11-19 00:00:00.0

地点: 数学与统计学院二楼学术会议报告厅

体会北京师范大学的严士健教授是一位在代数、数论和概率论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及教学中做出重要贡献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我们有幸通过这次报告领略到严教授的大师风采。尽管严教授已是80多岁高龄,但是他看起来仍然精神矍铄。“正是由于数学与统计没有广泛地应用,所以很多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都不在我们手中。”在整场1个多小时的报告中,严教授 神采飞扬,始终以清晰的思维和理性睿智的语言为我们阐述数学与统计的社会性和必要性,引起了在场学生的共鸣。和我们畅谈他的人生经历和他对数学这门学科的认识和理解,以此来向我们展示数学与统计在社会中的应用。

在谈及数学与社会的关系时,他呼吁“其实各个领域都与数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让数学融入我们的文化传统!”严教授不仅培养了如陈木法院士等众多非常杰出的数学家,还十分关注和积极献身于我国数学和统计的教学和教育,和我们分享了他几十年里从事数学教学和教育研究的心得体会。在这场报告中,我不仅看到了一个科学家谦虚谨慎的科研态度和科研精神,还看到了一个教育家的奉献与执着。整场讲座条理清晰,又不失风趣,在场同学都表示受益匪浅,在对学习的认识上受到了一次理性与智慧的精神洗礼,同时,再次深刻体会到“在抽象的意义下,一切科学都是数学。在理性的基础上,所有的判断都是统计学。”并坚信“ 数学使人聪明、统计使人理性”,立志做一个聪明理性的人。

2学术报告题目: 微积分能挣钱吗

报告人: 吕克宁 教授

时间: 2011-12-01 00:00:00.0

地点: 重庆大学虎溪校区1F-7学术报告厅

体会

2011年12月1号下午2点,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美国杨伯翰大学终身教授吕克宁老师虎溪校区1F-7学术报告厅为重庆大学的广大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微积分能挣钱吗?”的专题报告。在众人的眼中,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没有任何价值的学科。但是听完此次报告后,就会改变人们的这种态度。其实,数学是很有价值的一门学科,在其他的很多领域都有相当广泛的应用,如经济学,计算机及视觉,信息智能控制等领域。

在此次报告之前,吕教授在数学与统计学院会议室做了一系列的关于布朗运动下微分方程的混沌行为的学术报告。在这次报告中,吕克宁教授从微积分的起源及发展说起,并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一系列对微积分这一学术领域的形成及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德、阿基米德、笛卡尔、牛顿、莱布尼兹等,同时介绍了他们在这一领域的学术成果,激起了同学们的广大兴趣。随后,吕克宁教授着重介绍了微积分在天体研究、人口学、电磁学、股票风险,神经网络等方面的应用,解答了大多数同学关于学习微积分的实用性的疑惑。最后吕克宁教授以一个幽默诙谐的简短故事结束了本次讲演,同学们都热烈鼓掌并积极地于课下与老师做了交流。

吕克宁教授的个人魅力与渊博的阅历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他对知识由浅入深的讲解,也使得讲座格外成功。在场同学均表示受益匪浅,并更加坚定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3学术报告题目:自适应有限元方法及其应用

报告人:陈志明 研究员

时间: 2012-03-14 00:00:00.0

地点:数学与统计学院楼二楼学术报告厅

陈志明教授198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系,1992年在德国Augsburg大学获博士学位。1997年10月被聘任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973项目“ 高性能科学计算研究”首席科学家。陈志明教授是2006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唯一受邀做45分钟报告的国内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值分析与科学计算,在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自适应有限元方法、非均匀多孔介质流动问题的多尺度计算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自适应有限元方法根据后验误差估计自动调整有限元网格,且具有最优计算复杂性, 近年来得到科学计算领域的广泛重视。报告介绍自适应有限元方法和后验误差估计的基本思想以及在电磁场问题和非线性对流扩散问题自适应计算方面的一些工作。

在实际生产实践中,很多工程问题的解决都要用到微分方程,但用计算机求解微分方程需要进行大量计算。有时候,为了把误差控制在足够小的范围内,需要进行上亿次的运算,这对一般计算机来说非常吃力。有时即便进行上百亿次运算,也无法把误差控制在理想范围之内。为了减少运算次数、控制误差范围,显然,需要更好的求解方法。

用有限元方法解微分方程有三步:设计网格、在网格上将微分方程离散、解代数方程。方法的目标是极小化误差,使得网格模型的解最接近实际解。传统的有限元方法误差收敛速度太慢,因此即使对于一些简单方程,求解起来也非常困难。

自适应有限元方法以常规有限元方法为基础,以后验误差估计和自适应网格改进技术为核心,通过自适应分析,自动调整算法以改进求解过程。“从方法论角度来说,人们已经得到结论,自适应是用有限元方法解微分方程的最优离散方法。”陈志明教授说,在微分方程求解的有限元道路上,自适应已经是数学上能找到的“极限”方法了。

在报告中陈志明研究员着重讲述了自适应有限元方法在复杂问题中的应用,这也是他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方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比如说麦克斯韦电磁散射问题在民航客机和军用飞机领域上是一个关键性问题,Helmholtz方程在石油勘探方面具有指导作用。陈志明研究员在这些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被国际学术界认为“非常重要和有用”。

4学术报告题目: 怎样用英语撰写数学论文

报告人: 李福安 研究员

时间: 2012-04-18 00:00:00.0

地点: 数学与统计学院42

2体会2012年4月18日下午,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福安教授来我院作了题为《怎样用英语撰写数学论文》的报告。

李教授认为选择适当的文种撰写论文非常重要。尽管法国人认为法语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语言,中国人则认为汉语奥妙无穷,甚至von Neumann都说汉语是诗歌的语言。但我们必须承认,英语是国际学术界使用最多、影响最大并被普遍接受的语言,所以最好用英语撰写论文。用中文发表的论文不可能在国际上引起较大关注,中文版的刊物也不可能进入SCI。

一篇论文能否被国际性的学术刊物接受,最重要的是该文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但英语写作水平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如果文字不规范甚至错误百出、逻辑混乱,那就不能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路、方法和结果,审稿人和编辑显然也会对作者的研究能力产生怀疑。英语的表达水平直接影响到论文是否能被录用。当我们学习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并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了大量文献,熟悉了本领域某个研究方向的现状以及普遍使用的方法,而且有自己新的见解和想法,解决了一个有意义的问题以后,就可以开始论文的写作

了(可以先用中文写,再译成英文)。李教授通过结合自己长期在Algebra Colloquium任职的体会,介绍了怎样用英语撰写数学论文,从论文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英语的语法、词法等方面,分析一些常见的错误。同时介绍了Latex排版中的 若干技巧。

通过李教授的报告,使广大师生深刻了解到使用Latex时的一些技巧。最后,李教授希望大家能在论文完成后再细心地检查至少5遍,使其完美,令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他做学问的严谨态度。

5 学术报告题目:Nash Equilibrium ---the Model, the Solution, and the Applications

报告人:Lan Zhao教授地点:数学与统计学院422 时间:2012-06-07

本周末有幸听取了纽约州立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任终生Lan Zhao教授的题为《Nash Equilibrium ---the Model, the Solution, and the Applications》的学术报告。

Lan Zhao教授主要介绍和讨论NASH均衡问题的建模,求解及其理论。并且以交通运输网络的流量均衡问题为案例,讲解解决具体问题的流程。Lan Zhao教授又介绍了NASH均衡问题提出动机和一些发展历程,它是John Nash于1951年提出的博弈机制中的均衡问题及其理论,并使他获得了199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随后,Alvin E. Roth, Lloyd S. Shapley 从应用的角度发展出了匹配稳定性理论,为此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些数学家们从数学的角度致力于找到充分条件,保证NASH均衡点的存在性,唯一性和稳定性。主要的做法在于把NASH均衡问题构造成变分不等式问题或者纳入互补理论,不但从理论上完善了NASH均衡点模型,更使求解均衡点的算法程式化,使得大规模博弈的求解成为可能。

Lan Zhao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通过此报告。使我们对NASH均衡问题以及它在各个方面的应用有了初步的了解,给了我们极大的收获。Lan Zhao教授整个报告逻辑严密、立意深远、学术性强,给我们以极大启迪,对于我们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6学术报告题目: 全球宏观金融大统一理论初步

报告人: 潘和平 教授

时间: 2013-06-26 00:00:00.0

地点: 数学与统计学院42

2体会2013年6月26日潘和平教授在重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四楼会议室做了关于“全球宏观金融大统一理论---兼论智能金融与量化投资的科学技术体系”的学术报告。

潘和平教授是长江学者、重庆市百人计划专家、重庆金融学院副院长特聘教授、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兼职教授、电子科大经管学院博导、曾任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特聘教授、电子科技大学预测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武汉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等。兼具财经科和理工科的科学技术训练和研发管理经验,专长于战略思维、数学建模与系统开发。目前他 重点研究“全球宏观金融大统一理论”,并着力于研发全球宏观对冲基金的智能投资交易策略与系统。

此次报告,潘教授主要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全球化时代的金融与投资,从量化到智能化;

2、从信息战与总体战的角度看金融投资;

3、全球宏观金融统一模型的圈层结构,包含了套利定价、经济均衡以及博弈均衡;

4、全球宏观金融统一模型的数理形态,过程模型为随机动态过程模型,网络模型为复杂网络推断模型,仿真模型为计算实验仿真模型。同时,潘教授还展示了全球股指超级贝叶斯影响网络、任意频率外汇指数动态配置模型、外汇市场多尺度多步长预测、阴阳波动率与外汇交易机器人。

最后潘教授以自己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告诉了“潘和平交易生存三条最终法则”,即:

1:Do Not Overtrade:Start Small, Win your Right to Trade Big——不要过度交易:先小做,赢得你做大的权

利。

2:Do Not Miss the Trend——不要错过趋势。

3:Avoid or Embrace the Volatility——避开或拥抱波动。

通过听取此次报告,对于我了解宏观金融现状以及研究趋势、方法有了很深的了解,对于以后课题研究、实践有很大的帮助。

7学术报告题目: The Indian Genius, Ramanujan: His Life and His Lost Notebook

报告人: George Andrews 教授

时间: 2013-08-06 00:00:00.0

地点: 数学与统计学院42

2体会2013年8月6日上午10点半,国际著名数学家、美国科学院以及艺术与科学院两院院士、美国The Pennsy- lvanita State University的Evan Pugh教授George Andrews冒着炎炎酷暑不辞辛劳来到重庆大学,为数统学院的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题为“The Indian Genius, Ramanujan: His Life and His Lost Notebook”的讲座。

Andrews教授先是简短的回顾了印度的传奇数学家Ramanujan短暂而又令人称奇的一生,重点交待了Ramanujan如何在极其艰苦的成长环境以及条件下坚持进行数学研究,并在英国著名数学家Hardy的引荐下顺利来到剑桥与其合作进行研究。随后,Andrews教授以一个浅显易懂的公里与英里换算问题出发,展示了Raman ujan所研究的连分式的威力。在转入另一个由Ramanujan所开创的研究领域——Mock Theta Function之前,Andrews教授简略的回顾了自己是如何在1976年重新发现了Ramanujan丢失的笔记本(Lost Notebook),并由此开启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研究。Andrews教授与University of Illinois的Bruce Berndt教授合著的系列丛书《Ramanujan’s Lost Notebook》已经出版到了第四部,第五部也正在积极编撰中。Andrews教授虽已75岁高龄,但是他不仅依然在研究领域非常活跃,同时也一直担任着重要学科的教学工作。Andrews教授在全球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洲都进行过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他丰富的讲学经验和教学热情,让重大学子领略了大师风采。今天的讲座有点有面、深入浅出,在座的学生老师都听得聚精会神、饶有兴致。讲座后的提问时间 ,大家争相发言,享受与大师学术交流的珍贵机会。

8学术报告题目: 如何开始做数学研究工作

报告人: 杨乐 院士

时间: 2013-09-25 00:00:00.0

地点: 数学与统计学院二楼学术报告厅

体会2013年9月25日中国科学院杨乐院士为数学与统计学院师生进行了一场“如何做好数学研究工作”的讲座。

杨乐院士是著名基础数学家,现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由于在函数模分布论、辐角分布论、正规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突出获得华罗庚数学奖。

此次讲座主要包括引导研究生如何做好数学研究工作,包括如何选择研究项目、完善研究过程、获取研究成果的一系列细节问题。在座的同学认真聆听讲座并积极踊跃向杨院士提问,为自己的今后研究生求学过程做充分准备,在研究生路上有更好的收获,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同时,杨乐院士的讲座也引发了在场同学对研究数学未知道路的好奇心。关于数学史的发展,数学史上一直没有被破解的难题;关于数学的趣味,无不让整个讲座充满愉悦,让同学们体会到了数学的独特魅力。杨乐院士也强调了一个问题,数学家并不只是靠着自己的天资,更多的靠自己的不断努力、不断思索、不断发现、不断创新。他告诫同学们一定要用汗水才能换取最后的成功,只有努力才会看到不一样的未来。虽然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听取的这个报告,但是对于我以后的人生道路仍然有重要的意义。不仅仅是数学研究,做任何工作都要像杨院士说的那样,不能靠自己的天资,更多的要自己的努力、创新。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学术主管述职报告】相关文章:

学术活动及学术报告08-31

学术报告要求05-08

学术调研报告06-08

学术总结报告范文06-03

学术实践活动报告07-21

博士论坛学术报告05-07

天文学术报告海报05-31

做学术报告范文05-22

博士学术报告范文05-23

学术报告要求范文06-03

上一篇: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下一篇:新闻采编培训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