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论文范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风景园林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该文从授课前增强美育意识、提高审美素养、明确美育目标,授课中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紧扣主题协同育人,以及授课后进行美育小结和知识应用等3个方面,探讨了高校《风景园林艺术》课程渗透美育的路径,旨在为新时代高校开展美育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第一篇:风景园林论文范文

建筑院系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教学研究

doi:10.11835/j.issn.1005-2909.2013.03.027

收稿日期:2012-12-19

作者简介:林广思(1977-),男,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师,博士,主要从事风景园林教育、风景园林政策法规与管理、中国近现代风景园林史研究,(E-mail)asilin@126.com。

摘要:建筑院系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学教学经验较少。以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春季学期园林植物学课程教学的实践,讨论了建筑院系风景园林专业园林植物学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等。结果表明:园林植物学在课时有限的前提下,需要理论讲授和室外实习相结合,选取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制定合理的植物识别目标数量,传授有效的植物识别方法,设计相应的作业要求,辅以形象记忆手段,配置合适的师生比。

关键词:风景园林;园林植物;种植设计;园林教育

一、教学目标

风景园林学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学科。植物是风景园林中最为重要的自然元素,因此,认知植物不仅是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基础,更是培育热爱自然情感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教学目标的确立还应考虑课程的学时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院系所在区域特征等。

首先,华南理工大学的园林植物学课程只有32学时,相对于农林院系来说,是非常少的。比如,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植物基础必修课程有园林植物基础A(16学时)、园林植物基础A实习(1周)、园林树木学B(48学时)、园林树木学B实习(0.6周)、园林花卉学B(32学时)、园林花卉学B实习(0.2周),总学时为96学时,实践学时为1.8周。选修课程有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56学时)、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56学时)、园林植物栽培养护学实习(1周)。其次,农林院校一般都把植物学课程作为全校必修通识课程,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过去也是如此,现在则以“园林植物基础A”代替。因此,华工的园林植物学课程教学要求是植物基础知识介绍和园林树木识别,基本不讲授花卉学的相关内容。

园林植物学的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校所在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华南理工大学所在地广州,地处南亚热带,高等植物物种极为丰富,城市园林绿化常用植物也较多,比如,广州园林绿地植物应用已超过1 000种,其中乔木近400种,灌木240多种[1],这显然与北方地区如北京市有很大差异。因此,学生还必须认识相当数量植物并了解其习性。但是,识别的植物数量又与学生能够记忆的数量和课程学时密切相关,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性。

因此,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春季学期的园林植物学课程教学目标是“了解植物的功能、生态关系、自然系统分类以及拉丁学名书写格式,掌握植物识别方法,至少掌握150种常见园林植物”。这个目标是基于上述的各种现实条件,并从一名合格的风景园林师在规划设计实践中可能需要的植物学知识总结而来。这样的教学目标是为了与下学期的种植设计课程(32学时)相衔接,但远远没有达到园林植物遗传育种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计划与内容

上述分析可见,华工园林植物学相当于用32学时讲授了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植物基础A(16学时)、园林植物基础A实习(1周)、园林树木学B(48学时)、园林树木学B实习(0.6周)等课程,学时较少。因此,高效的教学计划非常必要。

从表1可见,笔者制定的教学计划融合了理论讲授和室外实习,并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该计划一共是13次课程,其中3次是两周合上即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为两周共4学时。其他为室外植物识别实习、课上植物比较识别,以及学生总结性研讨和课程总复习等。

首先,风景园林需要了解植物的功能。具体而言,包括生态(防护)功能、美学欣赏功能、空间建造功能、生产功能等。这些知识只需要了解,但对于引导学生重视本课程的学习尤为重要。

其次,课程介绍了植物及其环境生态关系。有些教科书也会把这部分内容放到种植设计课程中讲授,但由于教学计划中融入了室外植物观察和识别的内容。因此,教师需要从“生境”角度综合培养学生认知植物和环境的生态关系,即简明介绍气候(温度、水分、光照、空气),土壤,地形地势,生物,人类活动等生态因子的基本概念和特性。考虑到风景园林师主要工作区域在城市,还重点说明了这些生态因子在城市中的特性。

然后,植物分类基础知识章节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有关工具书自我鉴定未知物种的能力。具体内容包括植物分类系统、植物分类单位、植物拉丁学名、植物分类和鉴定工具等。植物分类系统介绍国内常用分类系统,如恩格勒(Engler)系统(种子植物)、哈钦森(Hutchinson)系统(被子植物)、克朗奎斯特(Cronquist)系统(被子植物)、郑万钧系统(裸子植物)。在植物分类单位中,课程主要介绍了高等植物、维管植物、模式标本、居群、科、属,以及种、亚种、变种、变型、栽培品种(园艺变种或品种)、杂交种、杂种、群(栽培品种群)的拉丁文缩写形式、概念和特征等。植物拉丁学名部分主要是其基本构成和书写方式,即正体和斜体。植物分类和鉴定工具小节重点介绍了植物分类检索表的使用和制作。

在理论讲授中,植物形态认知章节内容最多,也是训练植物识别技能的基础性知识。应该说,园林植物学的识别基础依然是植物分类学,而掌握植物形态特征或植物的形态术语,是植物分类的基础[2]。但是,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学习目的侧重于植物的栽植应用,囿于课时所限,并不像植物学等专业对各种植物器官进行微观分析。这个专业的学生需要的是记住常用园林植物的名称,到野外鉴定植物的机会极少。因此,在植物识别上,应以宏观鉴定为主。

陈月华等认为,园林植物识别的步骤是:(1)掌握树木的形体大小、形态、分枝及生境;(2)看叶的单叶、复叶及着生状态(对生或互生)、叶的大小、叶的颜色及附属物,有花、果时再看其特征;(3)用手摸,揉碎后嗅;4)借助于检索表[3]。

庄雪影等认为,园林植物野外识别的步骤是:(1)观察植物的生活型(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体形以及生长环境;(2)仔细观察植物的细部形态,如花、果实、种子和叶等;(3)观察植物的附属结构特征;(4)运用植物检索[4]。

同时,汪劲武先生认为,许多树木只要掌握一两个到几个主要的外部形态特征,就可以把它们和其他树木明显地区分[5]。陈月华也认为,园林植物识别时要掌握一种最有代表性、独有的特征,以个人各自的方式认识即可[3]。正如庄雪影所言,在植物的识别中,类比的方法非常重要,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印象[4]。

根据笔者自身的学习和工作经验,并借鉴上述富有经验的植物学分类专家的方法,植物形态认知章节内容包括:生活型,树冠形态(乔灌木),茎和枝(质地、生长习性、树皮、树根、树枝),叶(叶形、叶色、叶感),花(花色、花形、花序),果(果形、果色),其他附属物,以及裸子植物识别、蕨类植物识别、竹类植物识别等内容。这些内容是依照从宏观到微观、从普遍到特殊的规律排序,以肉眼能辨析的特征为主,基本不涉及需借助解剖才能观察到的形态结构。也就是说,如果学生能通过叶子识别某种植物,就不需要借助花和果实器官来识别。

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是枯燥难记的,因此,需要结合具体的植物观察,学习植物形态术语,即在辨认植物的实践中逐渐掌握植物形态术语。在室外植物识别教学后,回到课堂,以照片形式复习所有室外已识别的植物,概括识别要点。接着,可选择城市公园识别植物,主要是辨认植物名称和观察其生态环境。然后,再回到课堂上,介绍如何通过植物志的检索表比较分析,发现各科、属、种间植物的最显著特征。

最后1周,以复习的形式把一学期所讲授的内容再串讲一次,加深学生印象,备战期末考试。表1 华南理工大学园林植物学教学计划表(2012年春季学期)

三、教学方法

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理论讲授和室外实习相结合。植物识别并不是知识的传达,而是技能的掌握;因此,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作业和研讨等方式,保证教学信息的有效传达和吸收,并将植物识别知识内化为对植物的情感。为此,课程设置了3类作业:植物图记、植物识别报告、园林植物应用分类。

植物图记是刘明欣所创,即每人选取2种植物,每2周定期观察一次,以照片、钢笔或白描速写的形式以及文字纪录植物的生长,学期末整理图片、排版、提交。这2种植物需要持续观察一年,下学期种植设计课程结束时还需要提交一次作业。该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观察1个生长季内植物的变化过程,培养学生在长期观察中对植物的情感。

植物识别报告是笔者借鉴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师翁殊斐讲授的园林树木学课程的室外实习要求,但细化了很多内容。笔者要求学生在每次室外植物识别时,以专业术语记录教师告知的所有植物种类名称,观察其生物特性、生态习性,总结识别要点。课后,整理植物识别纪录,每种植物应包括学名、中文名称、科属名称(中文)、生物特性、生态习性、识别要点。至少1/3的植物种类应以钢笔速写或白描描绘某一“突出特征”(如树形、分枝、树皮、叶形、花朵、果实等)。易混淆的植物种类,应制作检索表。可见,植物识别报告基本涵盖了教师所讲授的理论内容。通过植物识别报告,学生有效地将植物识别的基本知识转化为个人技能。在植物识别报告中,要求学生以钢笔速写或白描的形式描绘植物的“突出特征”,这是课程教学的主要特色。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与植物学专业的学生不同,他们具有很强的形象思维,并有一定的素描基础。因此,笔者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形象的方法加深对植物的识别印象,使植物识别教学不至于变为繁琐的植物形态术语讲授。强调“突出特征”和识别要点,正是对汪劲武和陈月华等专家经验的回应。

室外植物的识别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植物之间缺乏联系,难以记忆。为此,教师设计了“园林植物应用分类”作业环节,预先设定20多个植物主题,如常用行道树、常用绿篱植物、常用抗风树木、常用秋季开花植物、秋色叶植物、香花植物等,要求学生2人一组,选取某一主题,列举能够在广州城区正常生长的植物,在课堂上以PPT的形式汇报,内容必须包括种类学名、科属、植物形态、生物特性、生态习性、识别要点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系统加强植物特性认识,以及园林使用特性,同时为下学期的种植设计课程作基础性准备。

四、结语

笔者尽管提前了半年时间准备,研读多种园林植物分类教材,旁听农林院系同类课程的课堂教学和室外实习等,但是在教学中依然遇到不少问题,需要改进。

首先是课堂理论讲授学时安排过于紧张。植物形态认知章节应安排两周(4学时)讲授,结合植物实物或标本,最恰当的方法是课堂讲授1节,室外对照植物再复述相关植物形态术语。另一方面,植物检索表非常重要,将植物标本采集和学生翻阅工具书自学相结合,学习效果会更好。

为方便学生在室外实习过程中记录植物名称,笔者通过多种途径,预先制定了1份广东常见露地园林植物名录,620余种(品种),表格包括学名、中文名、科名、属名,相应的教材页码,苗圃供应状况,基本特征等信息。在室外现场教学中,6周次(18学时)共识别了300余种植物。据学生反馈,他们每次普遍只能掌握不超过30种植物,过之则记忆不深,即学生有效识别的植物种类最大为180种。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师翁殊斐在园林植物学课堂上讲授的种类为185种,包括园林树木和园林花卉,课程共60学时,实践1周。也有富有经验的园林设计师认为,华南地区常用植物种类(含花卉)约200种。因此,课程教学目标制定的“150种”应该是比较恰当的。但是,这150种植物并没有被有效筛选,即教学效率不高,因此课前制定的620种植物名录表需要适当删减。当然,这也与学校缺乏园林植物标本园有关。

最后,笔者寄予厚望的以钢笔速写或白描形象记忆植物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得到有效实施。大部分学生一直没有养成在现场识别时速写记忆的习惯,普遍是在植物识别报告打印之后再根据图片草草勾勒,被动应付而非主动接受。除了学生认识程度不高的问题,可能也与教师在植物识别时没有预留足够的观察时间相关。因此,每次室外实习时间应控制在3学时之内,植物识别数量控制在30种左右。教师如能同时示范速写,效果会有较大改进。此外,室外植物识别师生比应适当,最好是1:15左右。目前,30多名学生跟随1位教师,视听效果有限。

总的来说,与办学历史较长、课时较多的农林院系相比,建筑院系园林植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均具有较多差异。园林植物教学探索,依然需要诸多方面的改进。

参考文献:

[1]广州市市政园林局.以科学发展观引领节约型园林的建设——广州市建设节约型园林情况介绍[J].广东园林,2007(S):20-25.

[2]汪劲武.植物的识别[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陈月华,王晓红.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实习教程:东南、中南地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4]庄雪影.园林植物识别与应用实习教程:华南地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5]汪劲武.常见树木1:北方[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

Planting design teaching in architectural school

LIN Guangsi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ubtropical Building Scienc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1, P. R. China)

(编辑 周 沫)

作者:林广思

第二篇:风景园林专业美育实践

摘 要:该文从授课前增强美育意识、提高审美素养、明确美育目标,授课中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紧扣主题协同育人,以及授课后进行美育小结和知识应用等3个方面,探讨了高校《风景园林艺术》课程渗透美育的路径,旨在为新时代高校开展美育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艺术;美育;教改

《风景园林艺术》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程,也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接触较早的一门专业课,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未来的多种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擅长点,并深入学习与拓展,为今后的就业做铺垫。如今高校毕业生人数较多,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社会调研结果显示,无论大型或小型企事业单位,对“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都求贤若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新要求。然而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美育”[1]。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2]。美育是一种关乎如何促使人们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形态[3]。

风景园林专业是一个设计、创造和建设美丽环境的专业,只有学生心中有美,才能创造出美。因此,加强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美育培养,提高其综合能力极为重要。大学生美育不应只局限于思想政治或艺术类相关课程,而应与专业课充分融合,让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风景园林艺术》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入门课程,肩负着让学生“正确客观认识专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使命。为此,笔者根据《风景园林艺术》课程特点,从美育角度出发,探索风景园林专业学子“继承美育传统,发扬新时代美育精神”的新途径。

1 风景园林专业开展美育的重要性

1.1 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由于高新技术发展,新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是敢于创新、会做事做人、能独立思辨的综合性人才[5]。美育通过有形的艺术作品来感化和愉悦学生身心。美育对学生来说,不仅能提高审美能力、健全审美观,还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有助于开发其智力和创造力、想象力[6]。美育不仅具有道德教化功能,也是通过具体形象认识世界的途径;不仅促进了身心和谐发展、健全人格,也丰富和愉悦人的精神。因此,可以说美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

1.2 是风景园林行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风景园林行业的宗旨是为人民创造美的生活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如果连美和丑都分辨不清,如何创造美、建造美、维护美?因此,从设计到施工再到养护管理,都需要从业人员有较高的审美素养,能够鉴别美和创造美,才能让人民感受美。加强审美教育,对风景园林专业学生至关重要。

1.3 是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根本保障 美育的目的在于教人求真、务实、觅美、从善。青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应用者。只有加强美育,才能促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从而促使青年大学生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进而实现全民美育,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 风景园林专业开展美育实践的方法

2.1 增强教师的美育意识,提高审美素养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课堂的管理者,只有教师足够重视美育,才能统筹全局,从备课、授课全方面渗透美育,使美育有所成效。因此,首先应增强教师美育意识,其次要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包括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道德、美学素养。只有形成正确的美育教育观念,才能推动美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2 明确目标,突出主题,彰显特色 《风景园林艺术》课程内容主要包括风景园林艺术、美、园林美等相关基本概念,风景园林要素、园林布局、园林构图、园林造景和园林意境是什么和如何赏析等。因此,将课程内容分为8大章节,每个章节根据内容设立相应美育主题(见表1),从而让教师围绕主题授课,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3 紧扣主题,精心策划,协同育人 授课的重点仍是传授专业知识,为实现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做到协同育人,可借助雨课堂或学习通等授课平台,借鉴培训技巧,精心策划每次课程的导入和授课过程。首先,加大平时考核比例,与学生立课程公约,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其次,采用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导入课堂,如某一场地內有一坟墓影响建设,如何利用造园要素进行美化处理?又如,某高校要营造一个室外开放学习空间,如何利用造园要素进行处理?或利用心理测试、互动小游戏导入课堂。再次,利用学习通平台,开展主题讨论,选人或抢答,雨课堂开展弹幕讨论和发红包等增加授课过程中的互动。最后,借助思维对对碰、世界咖啡馆、接龙等互动游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4 巧点主题,大胆创新,能力迁移 首先,在授课过程中渗透美育教育。例如,在第1讲的风景园林艺术概述中,为使学生认识本专业,利用漫画补充讲解风景园林专业的范围和将来就业方向,告诉学生虽然从事本行业比较辛苦,但是能为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环境做贡献,希望学生能树立“做绿水青山建设者”的远大职业理想。又如,第2讲的美与园林美,通过讲解中西方美学历程,引入案例,让学生认识美的内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其次,授课后进行美育小结。结合园林要素本身的特点,进行美育教育。例如学习假山置石要素,希望同学们能学习石的坚韧,遇到困难迎难而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也希望同学们能学习山石的朴实无华,面对信息爆炸和各种诱惑的当代社会,能够不浮躁与虚华,能脚踏实地的做好自己的事。又如,植物有较多的文化寓意,通过讲解植物寓意,让学生学习植物不屈不挠精神的同时,学会用“园艺疗法”陶冶情操,也有意识将我国传统文化应用于景观设计之中,提升设计作品内涵。最后,注重专业知识与美育的运用。如利用慕课进行第8讲园林艺术赏析课程的翻转,提前分享学习资料,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然后结合学校或周边的景观,引导学生进行辩证的美学鉴赏。又如,引导学生围绕弘扬美育文化精神主题,为学校设计园林建筑小品等;让学生能力迁移,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综合能力。

3 结语

通过设立美育主题,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专业知识和美育授课,将美育充分渗透于《风景园林艺术》课程之中。让学生在扎实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从身边的景观中体验审美趣味和挖掘美的内涵,将来设计景观作品不仅形式美且有较高的意境文化美,为继承美育传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扬新时代美育精神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刚.关于高校美育建设的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8,181(18):116,118.

[2]安波,贾浩洋.试论新时代加强高校美育工作的必然逻辑及实现路径[J].艺术视角,2018,24:196-197.

[3]栗睿.浅论美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意义[J].艺术视角,2018,22:145-146.

[4]陆祉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模式的构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01(04):80-82.

[5]徐晓凤.谈谈新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学习江总书记在北大的讲话[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52-55.

[6]何炳章.历史性的贡献——学习《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5(1):119-122.

(责编:张宏民)

作者:杨玲

第三篇:风景园林设计教学探讨

【摘要】本文对职业院校风景园林设计教学的基本情况进行简要介绍,以教学实际说明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职业院校风景园林教学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园林设计;教学;问题;对策

职业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的办学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院校人才在社会的各个岗位上均有着较为优秀的表现,应建筑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应用需求,风景园林设计逐渐成为很多职业院校新兴的学科之一,建筑专业、设计专业等相关专业,纷纷开设风景园林設计课程。作为一门开设较晚、发展较慢的课程,如何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设计能力,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一、风景园林设计教学基本情况

1.风景园林设计在职业院校中广泛开设

城市建筑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建筑行业对风景园林设计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大,这部分人才不仅需要有良好的设计专业素养,还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足够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人才市场还希望降低设计劳动者的招聘成本。高职院校学生符合建筑行业对风景园林设计师需求的各种标准,因此,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有条件的院校还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开设专业。风景园林设计在职业院校中广泛开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设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2.风景园林设计教学内容复杂

风景园林设计并非简单地对园林造景进行设计,还包括风景园林的审美价值体现、园林设计的生态价值和环保价值体现等。因此,风景园林内设计教学的内容相当复杂,要上好这门课或者进行专业教学建设,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教学内容应包括植物学、美学、电脑软件应用、工程学等多项内容。这对于目前的高职院校教学水平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3.职业学校教学条件不足

风景园林内设计教学最终的目标在于培养优秀的园林设计师,从事园林设计工作。而园林作为实用型的建筑艺术,需要设计师在从事该项工作之前就有较为全面的设计经验,大部分风景园林设计的艺术性表达,也与设计师本身的文化修养息息相关。而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学条件尚没有完全达到这些要求,生源质量较差、教学设备不足是制约风景园林设计教学发展的关键。

二、风景园林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复杂的教学内容以及有限的教学条件给风景园林设计教学开展造成一定的困难,也因此导致了一些问题,对问题进行总结并讨论解决措施,是进一步发展高职院校风景园林设计教学之必须。从实际教学方面,总结教学问题,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教学理念缺乏创新

高职院校风景园林设计教学的理念沿用了传统设计教学的理念,即认为设计以吸引人眼球为第一要义,过分追求设计稿的视觉效果,重视风景园林景观中的“风景”特征,而忽视了园林景观的实用性。这样的教学理念使得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审美培养比较重视,而对设计使用价值忽视,经常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学生做出的设计作品是按照某一审美方向或者风格仿制出来的设计稿,而非具有实用性的、有创意的独立设计作品。由于教学理念刻板而创新不足,导致风景园林设计教学结果并不乐观。

2.课程设置深度不够

现代职业院校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核心内容就是景观规划和设计,但从风景园林设计工作的价值表现来看,规划和设计是远远不够的,这只能代表狭义的景观设计,不能完全展示风景园林设计的实际应用价值,至于更深一层的生态价值和环保价值,在课程设置中也没有全面展开,针对园林使用者进行的心理景观设计,更是很少提及。可以说,我国职业院校的风景园林设计课程设置缺乏深度,课程体系设置还停留在狭义景观设计阶段,严重缺乏其他层面的设计实践。

3.教学模式落后

风景园林专业知识的信息容量较大,并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需要教师运用较为先进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以及实践性。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例如,关于植物景观造景的教学,大多数教师只是简单地对书本知识进行讲解,然后就引导学生进入设计环境,而设计也只是在电脑上进行,教师给学生的学习资料只是简单的图片。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很难理解气候、土壤环境等对不同植物的影响,也无法在设计中验证不同种类植物的种植导致的景观变化效果。

4.实践教学相对较少

高职院校风景园林设计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园林设计师,服务于建筑业的发展需要,而在教学期间,最重要的一部分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需要通过实践教学来完成。有关于风景园林设计的任何一个步骤,学生都需要了解在实际工作中的进行状况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然而,在日常教学中,高职院校给学生提供的实践教学相对少,只有最后一年的实训教学以实践为主。但学生在一年或者半年的时间内,很难将两年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还有很多实训公司不给学生下工地和参与设计的机会,有些实践教学沦为一纸空谈。

三、风景园林设计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1.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学创新

高职院校风景园林设计教学理念需要改革,教学需要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学的全面发展,使教学方案与培养目标一致。而作为一线教学主力的教师,对此负有直接责任,即教师本身的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才能有意识、有计划地对教学理念进行改革。提高教师素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对现有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尤其注重教师在风景园林设计上的职业能力发展,鼓励教师回归设计职场,自主进行职业能力进修,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明确目前风景园林设计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从而思考怎样进行教学理念改革;第二,高职院校可以从社会中招聘设计师作为风景园林设计教学中的辅导教师,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有关于工作能力发展的新的资讯,也能够为教学注入新鲜血液,促进教学创新。

2.设置统一的课程标准

目前我国高校风景园林设计专业课程还没设置统一的标准,教材也没有进行统一,这就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风景园林设计水平差异较大,部分学生的专业面比较狭窄。无论哪个高职院校,在风景园林设计专业层面都应该设立共同的标准,优化课程教学设置。课程标准的统一设置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进行。第一,以建筑设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核心设置课程,建筑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非常明显的共性,这个共性可以作为课程标准设计的出发点,例如,目前园林设计讲求生态环保,则在园林设计教学中,应加设与环保相关的内容;第二,以教学中存在的共同问题为出发点进行课程标准设计。例如,高职院校教学中缺乏实际操作训练,即在学校教学中专门设计实训课程,使学生组建成设计小组,以共同完成设计稿为目标进行教学。

3.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落后导致风景园林设计教学发展困难,学生培养结果与市场需求不符合。因此,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对风景园林专业课教学,必须理论与实践并重,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室教学模式,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互动,充分发挥学生学習和实践的积极性,通过实际的科研选题、合作项目、竞赛选题等,教师可手把手地教学生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可以按照企业运作模式,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完成相关任务,使学生了解企业设计项目的实际运作情况,并通过这种企业化运作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是最能够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一种模式,也能够充分开发教学资源,成功的工作室教学模式甚至可以为高职院校盈利,直接为学生就业做好铺垫。在各种教学模式的应用过程中,还应多使用先进的教学策略,如对景观的四季变化进行动态模拟、面向社会公众发起创意景观设计评选投票等。这些都能够使学生开拓眼界,也能够为风景园林设计教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4.建立实训教学基地

在风景园林设计教学中,实训是最重要的一部分,为了充分发挥实训教学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作用,保证学生在实训中能够真正参与到设计工作中,能够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全面的了解,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实训教学基地。注重与当地企业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去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习,直接参与企业的有关项目设计与实施,让学生了解企业对专业的人才能力需求与行业现状,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还可以聘请实习基地的设计师以主讲人的身份作专题报告,让学生及时了解该行业的最前沿设计理念与实施技术情况。

四、结语

综上所述,风景园林设计教学的问题不止存在于课堂教学中,而是表现在教学的整个体系中,只有对教学进行全面的思考和总结,才能够使风景园林设计教学得以全面发展,培养出更优秀的园林设计师。

参考文献

[1]罗媛媛.“风景园林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林业教育,2017(04):102-103.

[2]王业社.研讨式教学在风景园林设计课程中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7(05):104-106.

[3]康秀琴.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17(05):107-109.

[4]王宇.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探索——以沈阳工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为例[J].工业设计,2017(02):120-123.

[5]易丽玲.探究职业院校风景园林设计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企业导报,2016(09):110-112.

[6]何贤芬.应用型高校风景园林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08):114-116.

[7]安琳莉.工程化与风景园林设计课程教学的结合以沈阳工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风景园林专业为例[J].艺术教育,2016(10):118-120.

[8]张敏.风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6(01):122-124.

作者:宋文芳

上一篇:城市规划设计论文下一篇:安徽建筑论文范文